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2-12-11
作者:李士杰

从软件文化到文化软件:开放源码的文化研究的基础

注视软件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在过去一直被视为是我们表达与沟通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媒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认为文字、图像是如此的基本〈essential 〉,任何表达与呈现这些基本的沟通元素的媒介物,都没有例外地被视为枝微末节、技术服务的提供者。宛如陪衬红花的绿叶,不足以分享文字乃至于图像这些理路〈logos〉的承载者丝毫的荣耀。也因为如此,讨论表达与呈现的舞台遂无意识地被让与「技术人员」演出;在传统福特生产带世界的知识系谱中,由远离理念的工匠在遮掩的帘幕之后默默完成。

计算机网络被化约成为工具,另外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信息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还在现代日常生活的背景〈background〉快速地进步发展中。惯常的研究分析与理解方式所注视的文化舞台前景〈figure〉,并不能捕捉现代科学与技术渗透影响日常生活的面貌。依照麦克鲁汉最著名的格言:「媒体就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但是人类的理解却无法在意识层次跟上讯息传达。「我们总是透过后视镜来看现在的一切,」麦克鲁汉如是说。「在面对最新的状况时,我们总是会依附着….距离现在最近的过去事物不放。」依照麦克鲁汉的后视镜〈rearview〉理论来分析我们的理解行为,试图对我们周围的媒介延伸(medium extension)进行理解时,最为有效地的分析成果,反倒是在成功地捕捉人类依附过去、误解媒体的反射行为上。

使用是生活世界中最为沉默的一件大事。捕捉我们使用软件的轨迹、理论化并扩大讨论我们在信息社会中的各种日常生活行为,这两件原本分属两个世界的议题,如今其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演化进展中成为可能、并且黏合成彼此相连结的实体。我们需要透过认识软件使用的程序代码(code)基础,来了解现今文化的传播与流通、甚至到生产模式,也需要深入细致化分析信息社会的日常生活如何被各种程序化的规约(code)所掌握、监控。在这两个议题背后共通的逻辑,程序代码/规约(code),便是那隐形、遮蔽且不在场的沉默源头。

这便是开放源码文化研究的出发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关键的源出之处,在跨领域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贡献之下,开放源码(open source code)同时也开放了信息社会日常生活行为的另外的可能性;理论研究同时伴随着解放的力量前行。

在进入问题本身之前,我想要先讨论计算机网络对文化的媒介面向的重大冲击。有三种特质可以描述文化正在遭逢的重大改变:可以被讨论的、可以被控制的,以及可以被呈现的媒介。可被讨论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讨论与交换想法,但是我们不会讨论我们赖以讨论与交换想法的媒介。不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从来无法轻易地在媒介中讨论媒介。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得鱼忘荃」;或者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代表月亮等等,这些关于语言媒介的睿智思考,都是基于某些坚实的经验前提发展出来,如今在新兴的计算机网络世界中却有了不同的意义。

我们很难在摄影影像中「讨论」影像,在电影中「谈论」电影;因为这些媒介本身的物质特性并非如此。它们没有足以作为反思的物质基础的数字特质,无法被不同层次的区分成为能够被指涉的对象。任何的讨论企图并无法在实时表现在该媒介的物质特性中,而是成为不在场的思考对象,变成被隐藏、遮蔽而等待被发现与揭露的被动组件。

相反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媒介本质上就是被谈论与比较的媒介。新的软件版本取代旧的、新的信息取代旧的,产品制造商以极快的生命周期来汰换自己的产品以换取最佳化的利润;计算机网络工具的角色奠基于它的不可取代,但是什么叫做不可取代?在一套貌似相同的软硬件背后,架构与内容物几乎已经完全不同。老虎钳功能的不可取代,与微软的 Word 在市场行销手法创造出的不可取代,这两个词汇几乎没有共同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时代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它辐凑出一个整合的媒体地景〈mediascape〉,其中接口元素独立发展,各种媒体得以在这个整合的地景中相互对话。我们如今能够在网际网络上讨论电影、电视,甚至谈论网络自身 —- 举例来说,只要我们有嵌入对应的「网址」〈URL,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我们就能够实时地「看见」这个客体 / 对象物。透过邮递论坛 〈mailing list〉 与类似功能的软件,我们对于媒体的讨论也瞬间成为能够被讨论的对象。

可被讨论的媒介,让文化的构思、生产、流通都各自地成为客体,都可以被商品化的贩卖、被政治地监控与扫描、被专利与著作权保护,从而进入我们当代的信息社会日常生活中。可被控制的媒介除了谈论与被谈论之外,另外一个媒介的重要特质是能够层次化地被操作。为何能够被层次化地操作?因为文化的传播与流通,已经难以不透过数字媒体进行,并且最终来说已经无法相互分离。

如果要出版一本书籍,你也许还是可以用手写的方式并将稿件亲自送到出版社;但是你还能够找到愿意依照你的手写缓慢校对的编辑、并且加上铅字排版与油墨印刷的「传统知识生产线」吗?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既改变了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也让文化产品能够在不同的脉络中被不同背景的工作者操作、控制。

UCSD 视觉艺术系的教授 Lev Manovich在《新媒体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书的最后总结地说,在计算机时代,电影以及其它已经成熟的文化形式,已经真确地变成了程序代码〈code〉。它现在可以被用来沟通所有型态的资料与经验,并且其语言被编码在软件程序与硬设备的接口与预设状态中…..

〔这些文化形式〕的接口元素转变成独立于传统所连结的资料型态;更进一步地,原本在背景与边缘的文化可能性,」因为计算机媒体的缘故,「跃进了新文化形式的核心。举例来说,动画挑战了传统的电影;空间的剪接挑战了时间的剪接;数据库挑战了叙事方式;搜寻引擎挑战了百科全书;……线上流通〈**** distribution〉挑战了文化内容传播的传统「离线」〈offline〉方式。使用计算机文化的譬喻来说,新媒体改变了所有的文化与文化理论,将其转变成为了一种『开放的原始码』〈open source〉。

被操作的能力,也就是劳伦斯.雷席格教授〈Laurence Lessig〉在《网络自由与法律》〈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中所谓的「可控制性」。

可被呈现的媒介

另外后设〈meta〉的特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我认为是「软件文化、文化软件」的基础。后设,意味着行动者与所进行的行动相互独立;以表达为例 ,我想要表达某件事情,但是我在表达、与我所表达的事情、以及我本人之间如今已经可以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关连。「我在表达」这个行为在计算机网络的时代被全然地释放,成为能够被呈现的客体;可以被进一步的比较、讨论,甚至演化。

更进一步被转化为可呈现的客体的,不只是「表达」这个日常生活行为而已。除此之外,「选择」、「学习」这些日常行为的数字化,既是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演化的重点,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催化影响的重要结果。如果我们说,民意调查是八零年代统计技术与大众媒体携手一路走来的共生演化现象,如今成为日常政治与消费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角色;「选择」的信息化将彻底转化数十年历史的民意调查技术,将其变成新的群众操作技术,脱离调查真实的「民意」之原始脉络。而「学习」的数字化则将学校回归到完全机制〈total institution〉的控制脉络,变成消费中心的商业战场。

以往这些行为无法被呈现,能够捕捉的只有行为的结果。许多衍生产业的坚实土壤即是环绕着这些无法呈现的特质所建构,例如广告与传统学校的教师。然而经历了信息资本主义强烈的暴风刮蚀、表土流失,新的产业伺机而生抢夺旧产业的基础,传统领域的基石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将面对重大的挑战。

文化软件的定义

这三种特质,可以描述正在被计算机网络剧烈地改变面貌的文化媒介。在剧变风暴的核心,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软件开发。软件文化,就是针对软件开发当中的文化面向思考与批判的理论论述行动。在软件文化的探索之外,更全面地将新媒介的特质作为思考基点,检视我们当下的信息社会日常生活种种面向、进而形构新的理论与实践方向的进路,我称之为文化软件 。

马修富勒〈Mathew Fuller〉在2002年所初发表的文章「在屏幕的光点背后:作为文化的软件」(Behind the Blip: Software As Culture)1,是一篇以文化观点审视软件的一般性论述。他详细地爬梳与整理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贡献,非常值得参考。

他的文章所设定的基本问题,让我们可以看见诸如开放源码运动在更大的架构中的景深:

首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批判与创意思考,将现今软件开发中的许多运动更进一步推展进入新的领域当中,打破软件阀的垄断、发展出软件运动新的能力解除目前的这种困境?

接着,什么是软件开发中浮现的潮流趋势,其中期待着并且整合关于软件的新思考方式?这也将是研究开放源码文化的基础。但是我们将令人惊骇地发现,并非只有眼前可被辨识的事物才是软件。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控制,被持续掌握与监控的事实也是软件所造成的。随着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越多,这样的日常生活被软件化的程度也是无法改变地加速进行当中。

以软件来当作这被指称的文化之物化对象与基础,意味着这种新型态的日常生活文化,有着特别的特质与面貌。在这种新型态文化中重新出场的传统元素,例如国家机器与社群 / 共同体、社会运动与政治行为,都有着不同于传统的脉络与意义。

软件文化及其延伸

在两年前我与一个网络开放源码开发社群「艺立协」开始合作,寻找在web上、供个人与团体使用的中文信息媒体套件。我们尝试了一些软件之后,选择了Slash2这套以Perl语言所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CMS,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在经过中文化(l10n, localization)之后,这个中文套件的名称叫做metalist。

Slash这套系统宣称是一个全功能的网络日志(weblog)系统。在六七年的演化之后,它具有强大的上稿与评论功能、以及标准化的讯息串联(syndication)与交换机制,足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中央集中化的言论系统。但是对于个别的使用者来说,并不见得需要如此庞大的架构与组织,让自己能够在数字世界里面发声。设定的技术门槛与服务器管理权限与能力的支持也是问题。

当Slash在美国密西根州的小车库中发展的同时,其它人也在寻找着网络世界中表达自己、用计算机纪录日常生活中想法的其它解决方案。blog就是其中一种由不同开发团队的上稿工具以及设计模块所汇集而成的软件文化潮流。3blog与其它的潮流相异,并且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的理由,是在于它结合标准化的规格,例如:XML RSS syndication4,能够快速、简易的被交换。

不同的人们都在寻找工具解决问题,而工具本身是程序代码,会在不同观点与想法的作者与开发团队之间「演化」。blog的发展过程,在上稿系统和版面呈现系统,都有相当复杂的演化。例如,Slash系统也有类似blog的功能,称之为journal系统;但是Slash却只将blog当作是内容的一部分,内容管理中间的一个小环节,并不像Greymatter或MovableType这类定位在个人出版系统的blog软件那样,有着复杂的分类、定义与操作流程细节。

BBS系统是另外一种网络日志的老牌产品。它原来是Unix系统上的服务之一,历史悠久,尤其在校园中是学生族群的最爱。以文字接口为主的BBS其实俨然是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里面提供了多样的服务与社交功能,因而不单纯以个别使用者为考量;一些个别的BBS系统针对个人提供版面,因而加强了个人的网络日志功能。但是其安全与隐私的问题,以及系统限制无法加入的超链接功能,却在对个别使用者的便利性来说,很难胜过以网页为基础的系统。

明日报在结束前所推出的个人新闻台5,也是这类解决方案中比较贴近使用者个人观点的系统。它比较接近Slash系统的网络日志方式,使用者必须依赖集中化的服务器所提供的服务,而将自己生产的内容保留在服务器端。除了网络日志的呈现方式是由服务器上提供的服务决定,个人对于版型与设计的控制能力有限;如果你厌恶垃圾信件与破坏自己作品感觉的制式版面,那么你也将无法抗拒网络广告与其它的商业行销手法的侵袭。相对于此,blog所提供的是更为完整的个人自主能力。

以上如果算是落在软件文化的领域的话,接下来我们的讨论就会进入文化软件的范围。如果有比较民主制度的政治领域专家,针对全世界不同政治制度的各种差异进行研究,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个立体的光谱,其中座落着不同民族-国家社会;6同时也有民主制度的系谱学研究,将彼此之间的接续或分枝关系进行爬梳。针对软件的种种差异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从集权监控与管制、到弹性自主的软件文化光谱。

在艺立协的开放源码开发社群中共同创作软件的过程,就像是在诸多的选择方案中折冲个人自由与系统安全、控制与自主之间的相对空间。7倘若研究个别的软件设计概念,我们可以了解自主的空间是折冲出来的意义:选择一套适合的软件,就像从不同的观点去建立基础建设。倘若没有个人自由观点的基础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骨干,即便得到一个看来美丽的表象,控制权还是在他人的手中。免费服务的商业网站,使用者知道自己要交换的是什么吗?在信息社会里,钱只是最基本、最廉价的交易物品;换作是个人的身分认同、隐私资料、信用与消费纪录、医疗档案这些更为贴身的个人延伸时,我们将永远不知道在这样的控制架构下,我们失去了什么。

文化软件的全面景象

当我亲身体验到,我自己需要透过数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和工作生存的时候,我更为全面地意识到文化软件问题的重要性。我知道无论在哪里工作,我必然是个透过计算机网络文化媒介工作的数字工作者;我也必然非得在一个已然成形的信息社会中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身份过生活。假使我是一个1900年前后在巴黎开铁路的华工,能不能用文字写家书寄回大陆老家,或与世界接触,是一个社会生存的必备工具。这是晏阳初的故事:他在国外求学时支持教会服务,到巴黎为苦难的华工代写家书;为了更根本的解决他们的社会与心理问题,他筹设识字班,并开办华工周报,让他们更有能力自主、与外界建立不一样的关系。后来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总会、菲律宾与世界的农民组织与教育计画,也都是如此。

当身为使用者的个体知道学习、成长跟媒介的关系如此密切时,尤其了解媒体可以加诸于人的限制与激发的潜能有多大,任何人都会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逃脱控制的解放途径。我们大多数人也许都在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非常不容易彻底地从一种特定的限制中逃开。但是更重要的不见得是逃开某一个特定的软件与系统的限制,而是认清这些同类型的限制,如何能够更彻底的被摆脱。自由不是离开某套软件、某种系统,而是找到自由。

举萨拉玛戈「盲目」小说为例,大城市的人突然因为传染病而都失明,唯一没失明的医生妻子,选择伪称自己失明,与先生一同踏进囚禁的集中营。从一开始到最后,用她清楚的双眼协助其它的盲人,维系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生活尊严,直到所有人突然恢复光明。

当然有个人的方式逃脱失明。但如果当信息社会中的集体控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便需要有更多层次思辩的另类出路、需要对背后的政治经济脉络更加了解。文化困境并不是一套open office或star office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文化软件的实践

从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参加三年一次的Next 5 Minutes战术媒体研讨会(Tactical Media Conference),我受邀在Inter East 论坛报告台湾的网络与媒体运动。在结束后,北约开始因为科索沃事件轰炸南斯拉夫,研讨会制作单位马上成立声援当地的B92广播电台与南斯拉夫独立媒体运动的联络办公室。他们也透过http://helpB92.xs4all.nl网站集结国际力量,帮助南斯拉夫境内的NGO与民主人士,继续在战火中关注维系对外沟通的管道与生存的社会网络。这个经验对已经平静数十年未经战火蹂躏的台湾土地上的我而言,有很特别的感受与意义。

后来的建立中文在地的nettime邮递论坛则是很艰辛的实验。97年开始接触荷兰的运动者Geert Lovink(也是N5M主要筹画人),和西德的Pit Shurtt创立,关心数字文化的国际邮递论坛nettime,99年开始想在国内尝试建立类似于nettime的内容生产模式,希望拿nettime的内容当作触媒,来催化国内对数字网络文化的研究者或工作者,形成一个自己的舞台。这样的想法用来燃烧热情是相当好的主题,实际上却没办法跟国内文化内容生产机制构连起来:实际上国内的文化工作者面临现实压力,将自己的产品很难不和商业做连结,而忽略了分享的潜力。然而,实践者却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支持分享的现实基础,才有办法让「分享」这件事变成实际上的可行。与艺立协共同开发Slash软件的中文套件metalist,对我个人而言是学习阶段的成果。因为在面对问题时,要如何把个人的问题及层次定义清楚,当时在摸索对表达(个人表达或集体表达)的工具。选择slashdot,是因为很坚固,透过slash的社群,让程序设计者和使用者对社群都能有所想象。而在这些日子中的其它实践上的参与,例如save.clkao.org的计画,则是一种合作的尝试。大家都是各种元素,网络社群成员自发性地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做出的努力。共同解决邻居的问题,而这问题可能深远地影响每一个人。邻里互助的范例。

目前还在寻找能够真正解决,资源依赖程度最低、使用者创作的弹性最高的多层次文化软件解决方案。多层次指server 到client中,每一个点都有无政府到集权控制的范围,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意见表达,都有从无政府到集权控制的选择时,即为多层次。用更大的文化架构来关切软件的使用,称之为文化软件。这也是blog是现阶段发展的重心。

注释:
1.http://amsterdam.nettime.org/Lists-Archives/nettime-l-0201/msg00025.htm
2.请参考http://www.slashcode.com
3.请参考http://meta.elixus.org,acer所撰述的文章「关于blog的二三事」。
4.请参考http://www.w3c.org/rss/
5.请参考http://mypaper.ttimes.com.tw/
6.请参考纪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
7.以艺立协所开发的melix个人BBS系统为例,登入自己的计算机主机(telnet localhost)的概念就像是一种与传统BBS架构拔河的作品。

作者:李士杰

从软件文化到文化软件:开放源码的文化研究的基础

注视软件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在过去一直被视为是我们表达与沟通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媒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认为文字、图像是如此的基本〈essential 〉,任何表达与呈现这些基本的沟通元素的媒介物,都没有例外地被视为枝微末节、技术服务的提供者。宛如陪衬红花的绿叶,不足以分享文字乃至于图像这些理路〈logos〉的承载者丝毫的荣耀。也因为如此,讨论表达与呈现的舞台遂无意识地被让与「技术人员」演出;在传统福特生产带世界的知识系谱中,由远离理念的工匠在遮掩的帘幕之后默默完成。

计算机网络被化约成为工具,另外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信息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还在现代日常生活的背景〈background〉快速地进步发展中。惯常的研究分析与理解方式所注视的文化舞台前景〈figure〉,并不能捕捉现代科学与技术渗透影响日常生活的面貌。依照麦克鲁汉最著名的格言:「媒体就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但是人类的理解却无法在意识层次跟上讯息传达。「我们总是透过后视镜来看现在的一切,」麦克鲁汉如是说。「在面对最新的状况时,我们总是会依附着….距离现在最近的过去事物不放。」依照麦克鲁汉的后视镜〈rearview〉理论来分析我们的理解行为,试图对我们周围的媒介延伸(medium extension)进行理解时,最为有效地的分析成果,反倒是在成功地捕捉人类依附过去、误解媒体的反射行为上。

使用是生活世界中最为沉默的一件大事。捕捉我们使用软件的轨迹、理论化并扩大讨论我们在信息社会中的各种日常生活行为,这两件原本分属两个世界的议题,如今其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演化进展中成为可能、并且黏合成彼此相连结的实体。我们需要透过认识软件使用的程序代码(code)基础,来了解现今文化的传播与流通、甚至到生产模式,也需要深入细致化分析信息社会的日常生活如何被各种程序化的规约(code)所掌握、监控。在这两个议题背后共通的逻辑,程序代码/规约(code),便是那隐形、遮蔽且不在场的沉默源头。

这便是开放源码文化研究的出发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关键的源出之处,在跨领域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贡献之下,开放源码(open source code)同时也开放了信息社会日常生活行为的另外的可能性;理论研究同时伴随着解放的力量前行。

在进入问题本身之前,我想要先讨论计算机网络对文化的媒介面向的重大冲击。有三种特质可以描述文化正在遭逢的重大改变:可以被讨论的、可以被控制的,以及可以被呈现的媒介。可被讨论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讨论与交换想法,但是我们不会讨论我们赖以讨论与交换想法的媒介。不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从来无法轻易地在媒介中讨论媒介。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得鱼忘荃」;或者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代表月亮等等,这些关于语言媒介的睿智思考,都是基于某些坚实的经验前提发展出来,如今在新兴的计算机网络世界中却有了不同的意义。

我们很难在摄影影像中「讨论」影像,在电影中「谈论」电影;因为这些媒介本身的物质特性并非如此。它们没有足以作为反思的物质基础的数字特质,无法被不同层次的区分成为能够被指涉的对象。任何的讨论企图并无法在实时表现在该媒介的物质特性中,而是成为不在场的思考对象,变成被隐藏、遮蔽而等待被发现与揭露的被动组件。

相反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媒介本质上就是被谈论与比较的媒介。新的软件版本取代旧的、新的信息取代旧的,产品制造商以极快的生命周期来汰换自己的产品以换取最佳化的利润;计算机网络工具的角色奠基于它的不可取代,但是什么叫做不可取代?在一套貌似相同的软硬件背后,架构与内容物几乎已经完全不同。老虎钳功能的不可取代,与微软的 Word 在市场行销手法创造出的不可取代,这两个词汇几乎没有共同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时代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它辐凑出一个整合的媒体地景〈mediascape〉,其中接口元素独立发展,各种媒体得以在这个整合的地景中相互对话。我们如今能够在网际网络上讨论电影、电视,甚至谈论网络自身 —- 举例来说,只要我们有嵌入对应的「网址」〈URL,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我们就能够实时地「看见」这个客体 / 对象物。透过邮递论坛 〈mailing list〉 与类似功能的软件,我们对于媒体的讨论也瞬间成为能够被讨论的对象。

可被讨论的媒介,让文化的构思、生产、流通都各自地成为客体,都可以被商品化的贩卖、被政治地监控与扫描、被专利与著作权保护,从而进入我们当代的信息社会日常生活中。可被控制的媒介除了谈论与被谈论之外,另外一个媒介的重要特质是能够层次化地被操作。为何能够被层次化地操作?因为文化的传播与流通,已经难以不透过数字媒体进行,并且最终来说已经无法相互分离。

如果要出版一本书籍,你也许还是可以用手写的方式并将稿件亲自送到出版社;但是你还能够找到愿意依照你的手写缓慢校对的编辑、并且加上铅字排版与油墨印刷的「传统知识生产线」吗?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既改变了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也让文化产品能够在不同的脉络中被不同背景的工作者操作、控制。

UCSD 视觉艺术系的教授 Lev Manovich在《新媒体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书的最后总结地说,在计算机时代,电影以及其它已经成熟的文化形式,已经真确地变成了程序代码〈code〉。它现在可以被用来沟通所有型态的资料与经验,并且其语言被编码在软件程序与硬设备的接口与预设状态中…..

〔这些文化形式〕的接口元素转变成独立于传统所连结的资料型态;更进一步地,原本在背景与边缘的文化可能性,」因为计算机媒体的缘故,「跃进了新文化形式的核心。举例来说,动画挑战了传统的电影;空间的剪接挑战了时间的剪接;数据库挑战了叙事方式;搜寻引擎挑战了百科全书;……线上流通〈**** distribution〉挑战了文化内容传播的传统「离线」〈offline〉方式。使用计算机文化的譬喻来说,新媒体改变了所有的文化与文化理论,将其转变成为了一种『开放的原始码』〈open source〉。

被操作的能力,也就是劳伦斯.雷席格教授〈Laurence Lessig〉在《网络自由与法律》〈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中所谓的「可控制性」。

可被呈现的媒介

另外后设〈meta〉的特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我认为是「软件文化、文化软件」的基础。后设,意味着行动者与所进行的行动相互独立;以表达为例 ,我想要表达某件事情,但是我在表达、与我所表达的事情、以及我本人之间如今已经可以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关连。「我在表达」这个行为在计算机网络的时代被全然地释放,成为能够被呈现的客体;可以被进一步的比较、讨论,甚至演化。

更进一步被转化为可呈现的客体的,不只是「表达」这个日常生活行为而已。除此之外,「选择」、「学习」这些日常行为的数字化,既是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演化的重点,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催化影响的重要结果。如果我们说,民意调查是八零年代统计技术与大众媒体携手一路走来的共生演化现象,如今成为日常政治与消费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角色;「选择」的信息化将彻底转化数十年历史的民意调查技术,将其变成新的群众操作技术,脱离调查真实的「民意」之原始脉络。而「学习」的数字化则将学校回归到完全机制〈total institution〉的控制脉络,变成消费中心的商业战场。

以往这些行为无法被呈现,能够捕捉的只有行为的结果。许多衍生产业的坚实土壤即是环绕着这些无法呈现的特质所建构,例如广告与传统学校的教师。然而经历了信息资本主义强烈的暴风刮蚀、表土流失,新的产业伺机而生抢夺旧产业的基础,传统领域的基石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将面对重大的挑战。

文化软件的定义

这三种特质,可以描述正在被计算机网络剧烈地改变面貌的文化媒介。在剧变风暴的核心,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软件开发。软件文化,就是针对软件开发当中的文化面向思考与批判的理论论述行动。在软件文化的探索之外,更全面地将新媒介的特质作为思考基点,检视我们当下的信息社会日常生活种种面向、进而形构新的理论与实践方向的进路,我称之为文化软件 。

马修富勒〈Mathew Fuller〉在2002年所初发表的文章「在屏幕的光点背后:作为文化的软件」(Behind the Blip: Software As Culture)1,是一篇以文化观点审视软件的一般性论述。他详细地爬梳与整理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贡献,非常值得参考。

他的文章所设定的基本问题,让我们可以看见诸如开放源码运动在更大的架构中的景深:

首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批判与创意思考,将现今软件开发中的许多运动更进一步推展进入新的领域当中,打破软件阀的垄断、发展出软件运动新的能力解除目前的这种困境?

接着,什么是软件开发中浮现的潮流趋势,其中期待着并且整合关于软件的新思考方式?这也将是研究开放源码文化的基础。但是我们将令人惊骇地发现,并非只有眼前可被辨识的事物才是软件。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控制,被持续掌握与监控的事实也是软件所造成的。随着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越多,这样的日常生活被软件化的程度也是无法改变地加速进行当中。

以软件来当作这被指称的文化之物化对象与基础,意味着这种新型态的日常生活文化,有着特别的特质与面貌。在这种新型态文化中重新出场的传统元素,例如国家机器与社群 / 共同体、社会运动与政治行为,都有着不同于传统的脉络与意义。

软件文化及其延伸

在两年前我与一个网络开放源码开发社群「艺立协」开始合作,寻找在web上、供个人与团体使用的中文信息媒体套件。我们尝试了一些软件之后,选择了Slash2这套以Perl语言所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CMS,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在经过中文化(l10n, localization)之后,这个中文套件的名称叫做metalist。

Slash这套系统宣称是一个全功能的网络日志(weblog)系统。在六七年的演化之后,它具有强大的上稿与评论功能、以及标准化的讯息串联(syndication)与交换机制,足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中央集中化的言论系统。但是对于个别的使用者来说,并不见得需要如此庞大的架构与组织,让自己能够在数字世界里面发声。设定的技术门槛与服务器管理权限与能力的支持也是问题。

当Slash在美国密西根州的小车库中发展的同时,其它人也在寻找着网络世界中表达自己、用计算机纪录日常生活中想法的其它解决方案。blog就是其中一种由不同开发团队的上稿工具以及设计模块所汇集而成的软件文化潮流。3blog与其它的潮流相异,并且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的理由,是在于它结合标准化的规格,例如:XML RSS syndication4,能够快速、简易的被交换。

不同的人们都在寻找工具解决问题,而工具本身是程序代码,会在不同观点与想法的作者与开发团队之间「演化」。blog的发展过程,在上稿系统和版面呈现系统,都有相当复杂的演化。例如,Slash系统也有类似blog的功能,称之为journal系统;但是Slash却只将blog当作是内容的一部分,内容管理中间的一个小环节,并不像Greymatter或MovableType这类定位在个人出版系统的blog软件那样,有着复杂的分类、定义与操作流程细节。

BBS系统是另外一种网络日志的老牌产品。它原来是Unix系统上的服务之一,历史悠久,尤其在校园中是学生族群的最爱。以文字接口为主的BBS其实俨然是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里面提供了多样的服务与社交功能,因而不单纯以个别使用者为考量;一些个别的BBS系统针对个人提供版面,因而加强了个人的网络日志功能。但是其安全与隐私的问题,以及系统限制无法加入的超链接功能,却在对个别使用者的便利性来说,很难胜过以网页为基础的系统。

明日报在结束前所推出的个人新闻台5,也是这类解决方案中比较贴近使用者个人观点的系统。它比较接近Slash系统的网络日志方式,使用者必须依赖集中化的服务器所提供的服务,而将自己生产的内容保留在服务器端。除了网络日志的呈现方式是由服务器上提供的服务决定,个人对于版型与设计的控制能力有限;如果你厌恶垃圾信件与破坏自己作品感觉的制式版面,那么你也将无法抗拒网络广告与其它的商业行销手法的侵袭。相对于此,blog所提供的是更为完整的个人自主能力。

以上如果算是落在软件文化的领域的话,接下来我们的讨论就会进入文化软件的范围。如果有比较民主制度的政治领域专家,针对全世界不同政治制度的各种差异进行研究,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个立体的光谱,其中座落着不同民族-国家社会;6同时也有民主制度的系谱学研究,将彼此之间的接续或分枝关系进行爬梳。针对软件的种种差异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从集权监控与管制、到弹性自主的软件文化光谱。

在艺立协的开放源码开发社群中共同创作软件的过程,就像是在诸多的选择方案中折冲个人自由与系统安全、控制与自主之间的相对空间。7倘若研究个别的软件设计概念,我们可以了解自主的空间是折冲出来的意义:选择一套适合的软件,就像从不同的观点去建立基础建设。倘若没有个人自由观点的基础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骨干,即便得到一个看来美丽的表象,控制权还是在他人的手中。免费服务的商业网站,使用者知道自己要交换的是什么吗?在信息社会里,钱只是最基本、最廉价的交易物品;换作是个人的身分认同、隐私资料、信用与消费纪录、医疗档案这些更为贴身的个人延伸时,我们将永远不知道在这样的控制架构下,我们失去了什么。

文化软件的全面景象

当我亲身体验到,我自己需要透过数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和工作生存的时候,我更为全面地意识到文化软件问题的重要性。我知道无论在哪里工作,我必然是个透过计算机网络文化媒介工作的数字工作者;我也必然非得在一个已然成形的信息社会中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身份过生活。假使我是一个1900年前后在巴黎开铁路的华工,能不能用文字写家书寄回大陆老家,或与世界接触,是一个社会生存的必备工具。这是晏阳初的故事:他在国外求学时支持教会服务,到巴黎为苦难的华工代写家书;为了更根本的解决他们的社会与心理问题,他筹设识字班,并开办华工周报,让他们更有能力自主、与外界建立不一样的关系。后来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总会、菲律宾与世界的农民组织与教育计画,也都是如此。

当身为使用者的个体知道学习、成长跟媒介的关系如此密切时,尤其了解媒体可以加诸于人的限制与激发的潜能有多大,任何人都会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逃脱控制的解放途径。我们大多数人也许都在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非常不容易彻底地从一种特定的限制中逃开。但是更重要的不见得是逃开某一个特定的软件与系统的限制,而是认清这些同类型的限制,如何能够更彻底的被摆脱。自由不是离开某套软件、某种系统,而是找到自由。

举萨拉玛戈「盲目」小说为例,大城市的人突然因为传染病而都失明,唯一没失明的医生妻子,选择伪称自己失明,与先生一同踏进囚禁的集中营。从一开始到最后,用她清楚的双眼协助其它的盲人,维系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生活尊严,直到所有人突然恢复光明。

当然有个人的方式逃脱失明。但如果当信息社会中的集体控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便需要有更多层次思辩的另类出路、需要对背后的政治经济脉络更加了解。文化困境并不是一套open office或star office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文化软件的实践

从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参加三年一次的Next 5 Minutes战术媒体研讨会(Tactical Media Conference),我受邀在Inter East 论坛报告台湾的网络与媒体运动。在结束后,北约开始因为科索沃事件轰炸南斯拉夫,研讨会制作单位马上成立声援当地的B92广播电台与南斯拉夫独立媒体运动的联络办公室。他们也透过http://helpB92.xs4all.nl网站集结国际力量,帮助南斯拉夫境内的NGO与民主人士,继续在战火中关注维系对外沟通的管道与生存的社会网络。这个经验对已经平静数十年未经战火蹂躏的台湾土地上的我而言,有很特别的感受与意义。

后来的建立中文在地的nettime邮递论坛则是很艰辛的实验。97年开始接触荷兰的运动者Geert Lovink(也是N5M主要筹画人),和西德的Pit Shurtt创立,关心数字文化的国际邮递论坛nettime,99年开始想在国内尝试建立类似于nettime的内容生产模式,希望拿nettime的内容当作触媒,来催化国内对数字网络文化的研究者或工作者,形成一个自己的舞台。这样的想法用来燃烧热情是相当好的主题,实际上却没办法跟国内文化内容生产机制构连起来:实际上国内的文化工作者面临现实压力,将自己的产品很难不和商业做连结,而忽略了分享的潜力。然而,实践者却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支持分享的现实基础,才有办法让「分享」这件事变成实际上的可行。与艺立协共同开发Slash软件的中文套件metalist,对我个人而言是学习阶段的成果。因为在面对问题时,要如何把个人的问题及层次定义清楚,当时在摸索对表达(个人表达或集体表达)的工具。选择slashdot,是因为很坚固,透过slash的社群,让程序设计者和使用者对社群都能有所想象。而在这些日子中的其它实践上的参与,例如save.clkao.org的计画,则是一种合作的尝试。大家都是各种元素,网络社群成员自发性地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做出的努力。共同解决邻居的问题,而这问题可能深远地影响每一个人。邻里互助的范例。

目前还在寻找能够真正解决,资源依赖程度最低、使用者创作的弹性最高的多层次文化软件解决方案。多层次指server 到client中,每一个点都有无政府到集权控制的范围,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意见表达,都有从无政府到集权控制的选择时,即为多层次。用更大的文化架构来关切软件的使用,称之为文化软件。这也是blog是现阶段发展的重心。

注释:
1.http://amsterdam.nettime.org/Lists-Archives/nettime-l-0201/msg00025.htm
2.请参考http://www.slashcode.com
3.请参考http://meta.elixus.org,acer所撰述的文章「关于blog的二三事」。
4.请参考http://www.w3c.org/rss/
5.请参考http://mypaper.ttimes.com.tw/
6.请参考纪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
7.以艺立协所开发的melix个人BBS系统为例,登入自己的计算机主机(telnet localhost)的概念就像是一种与传统BBS架构拔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