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1-01-21

导言:不再是为了推动高清晰电视的普及,而调侃自己死后要立块16比9的墓碑,CEA主席盖瑞·夏培罗在CES开幕演讲中一再强调,期待创新精神的归来,他甚至在去年写了本《Come Back》,以讨论被专利制度和资本意志束缚的科技业如何寻觅创新道路。实际上,CES国际消费电子展所代表的全球化变迁,正在成为消费电子制造趋势的风向标。3D电视、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一切创新都在悄悄推进,甚至迫不及待地抢占4G制高点。

CES的态度

“与10年前相比,CES国际消费电子发生了很多本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技术和产品层面,更是全球化带来的巨变。”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主办方CEA主席盖瑞·夏培罗(Gary Shapiro)在接受本刊采访中说。实际上,2011年的CES展,依旧没有彻底摆脱200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影响,尽管2700个参展厂商,以及14.8万平方米的布展空间,均比2010年增长了10%以上,但是从创新产品的含金量上,依旧无法重返2006年的顶峰。可另一方面,原本只针对北美市场的CES消费电子展,早已经将全球其他消费电子展览甩在了身后。以个人电脑工业作为背景的Comdex和Computex,变为针对代工制造的业内展示,注重于欧洲的CeBIT和东京电子展则变得更区域化。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绍鹏这样思考全球消费电子展与全球电子制造业的格局关系:“其实,CES全球参展商的国籍比例,暗示着当今消费电子制造业的地缘关系。我明显感觉到CES越来越多的东亚力量,很多新产品设计和研发都来自东亚几个国家的制造巨头,而美国本土的消费电子制造商更集中于一些本地化的外设。当然,绝不要忽视微软、英特尔、Google等美国科技巨头的力量,他们在CES上表露的一些态度,将影响深远。”尽管CES展览依旧带有浓重的迎合美国市场口味的倾向,但恰恰这种以美国消费方式为蓝本的电子产品设计,正无形中以全球化分工的方式,伴随着互联网流行应用的病毒性传播,渗透影响着全球每一个消费电子使用者的最终体验。

3D掩护下的智能电视

5年前的CES,曾经被视作蓝光DVD和HD-DVD争夺下一代大容量DVD的大决战,尽管之后索尼蓝光一路凯歌,但是蓝光DVD并没有从好莱坞主导的娱乐业获得更多收益。同样的较量在2011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重演,只不过对抗并非表面化,电视制造商们变得小心翼翼,不再正面挑逗娱乐业固守的视觉娱乐内容,而是将重心聚焦回了液晶电视本身。

正如同索尼公司总裁斯金格在CES主题演讲上的开场白那样:“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电视。”“互联网电视,我们不称其为GoogleTV。”在CES现场索尼展台上,产品经理杰瑞·桑托斯指着演示屏幕说,“观众自我定制的节目内容,有别于以往电视台推送机制的高清节目,这会带来更自我的电视体验。”实际上,整个CES现场遍布以Android作为操作系统的互联网电视,只不过为了避讳美国电视巨头们在2010年底对于GoogleTV的联手抵制,包括三星和夏普在内的众多互联网电视概念机型,都被贴上了互联网智能电视的标签。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主办方CEA主席盖瑞·夏培罗并不想掩饰Google掀起的互联网电视浪潮,他说:“宽带网络连接的高清晰电视,会彻底改变观众的欣赏习惯。现在美国有3000万人通过各种方式在使用连接互联网的电视内容,在2014年,这个比例将会高达70%。”

主动液晶快门眼镜、被动偏振眼镜和裸眼3D,三种主流3D电视技术都可以在CES现场找到试验品。而对于松下和索尼这样拥有完整电视直播级摄像编辑设备制造能力的消费电子制造商,3D电视似乎更具诱惑力。具备双镜头的3D摄像机,直接将CES现场拍摄的动态画面自动编辑切换,配合索尼还处于概念模型阶段的头戴式3D显示器。尽管佩戴专用眼镜的3D电视,明显受制于娱乐片源的限制,且并不适合所有内容,但是更多的液晶电视消费者更倾向于将具备3D播放能力,作为液晶电视额外能力的功能储备。

“我们已经意识到普通消费者对于3D眼镜的佩戴无奈。”索尼集团高级副总裁吉冈浩在接受本刊采访中说,“从实用角度看,裸眼3D无疑是使用体验最轻松的,但是从视觉质量上,裸眼3D的成本最高,至少5年内,我们还看不到裸眼3D成为主流。”对于互联网智能电视和3D化问题,松下高级副总裁鲍勃·贝瑞更乐于将此定义为过渡阶段,他在CES现场谈论道:“全球电视机制造业已经经历了10年的动荡期,现在更多的不确定性来自电视播放内容。如何智能控制,如何连接互联网,以及采用哪种3D表现方式,技术路线都摆在哪儿,关键在于,最终用户需求偏爱谁。”

平板的井喷和4G的抢跑

黑莓Playbook、三星Galaxy Tab、摩托罗拉XOOM、联想乐Pad、华硕EeePad、宏碁ICONIA、戴尔4G版的Streak7,在CES现场,几乎可以找到几十款全新设计的平板电脑,屏幕尺寸从7到10.1英寸,除了黑莓Playbook,一律内嵌Android操作系统,版本跨度从2.1到3.0。CEA消费电子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瑞·夏培罗对此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他在接受本刊采访中开诚布公地说:“2010年iPad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全球电脑制造商和手机巨头,2011年CES现场涌现出如此多的平板电脑,有些出乎我的预料。从优胜劣汰的角度看,这些平板电脑中肯定会有一两个成功者,甚至修炼成苹果iPad杀手。平板电脑市场出现竞争,将极大加速这类消费电子产品走向成熟,就像5年前1080p液晶电视的惨烈竞争一样,最终可以让全球每个家庭只花费1000美元,就享受到高清电视的视觉体验。”

苹果和Google都没有以正式参展商身份亲临CES现场,但是iPhone和iPad的影响力,伴随Android的开放性杀伤力,牢牢地控制着全球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集体走向。实际上,2011年CES上涌现众多Android平板电脑,早已经被IDC等行业数据分析机构预测到了,尤其是面对全球个人电脑销售增速的负增长局面。但是谁也没想到,众多电脑制造商和手机巨头会迅速开发出自己的平板电脑,距离第一代iPad发布只过去了11个月,这个速度远高于Android手机落后于iPhone的两年研发周期。甚至像Streak7和XOOM这类的平板电脑,在设计之初已经将自己的竞争目标瞄向了2011年2月才会公布的第二代iPad。

不仅电脑制造商和传统手机巨头们纷纷转型设计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包括英特尔和微软在内的传统个人电脑核心技术提供者,也不得不迎合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转移。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CES开幕演讲上满是惆怅地说:“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你使用何种设备,Windows始终都在,下一代的Windows系统将支持ARM芯片。”这意味着以往微软只迷恋英特尔X86架构的操作系统,将彻底兼容个人电脑以外的ARM架构信息设备,微软和英特尔已经形同虚设的个人电脑时代盟友关系,彻底中止了。

而与平板电脑市场的稚嫩竞争相比,智能手机领域早已经是一片焦土,尤其是在以北美市场作为商业靠山的CES消费电子展上。诺基亚甚至只是布置了针对Qt应用开发软件的技术展示,尽管苹果从不以官方身份参加CES消费电子展,但是并不妨碍iPhone开启的智能手机大战,给CES现场的每一部新款智能手机留下深深的烙印。“现在,美国每两个人就有一人在使用智能手机,人们逐渐开始倾向使用智能手机,来完成大部分本来通过电脑才能完成的事情。”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全球终端产品高级副总裁阿兰·穆特西(Alain Mutricy)在CES现场特意强调,智能手机已经进入普及时代。为了应对传统个人电脑制造商涉足智能手机领域,三星、LG、索尼爱立信等老牌手机制造商,拼命优化智能手机细节设计上的含金量,而摩托罗拉和HTC则将矛头瞄向了美国运营商Verizon刚开始铺设的4G网络。即便国际电信联盟对于4G标准技术规范迟迟不肯盖棺定论,但是并不能阻碍像Verizon和日本DoCoMo这类强势电信运营商,以完善3G网络为由升级到LTE标准,借此实现自己在未来电信运营商4G大战中的抢跑地位。

2011-01-11

破费1.96亿元,第一视频收购手机游戏开发商3GUU的70%股份,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小米科技融资3500万美元,老牌手机网站3G门户融资3000万美元,网龙以5000万元发起mFund移动互联网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超大额支票,压注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众多创业公司上。按照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资研究报告》的数字,过去十年时间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至少吸纳了7.97亿美元的投资,仅2010年就至少发生了22笔大额投资,已披露的16起投资金额就超过了2.07亿美元。以至于风险投资公司上海永宣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冯涛坦诚的质疑,为移动互联网不计代价的融资,正在大幅抬升这些创业公司的估值,高估值有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业的毒瘤。实际上大额融资和高估值,一方面因素来自移动互联网的众多未开垦空间,另一方面要素在于汹涌的热钱,迫切需要粘住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增值空间。

而以苹果应用软件商店为蓝本,作中国应用软件下载平台,尤其是从开放源代码的Android操作系统下手,正在成为众多盘算移动互联网淘金的创业群体,共同的憧憬。除了联想的乐Phone应用商店,摩托罗拉的智件园,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这些智能手机终端品牌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下载平台外,91手机助手、豌豆荚、掌智手机助手,还可以找到众多以破解软件快捷安装,作为连接手机需求的工具入口。不同于苹果应用软件商店以付费下载作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分成机制,也不同于Google自身Android Market上二十万应用的精品情节,国内本地化的应用软件商店更像一种移动互联网门派争夺的入口。

“中国不可能产生苹果应用软件那种下载生态”,CSDN创始人蒋涛在采访中说道:“内置好足够多的常规应用,并且以免费下载安装作为前提,这更符合中国软件消费在过去十几年时间累积下的不付费习惯。”于是,每个手机制造商都想形成自己的平台粘性,而作为提供应用下载服务的软件平台,更像一个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介,帮助那些希望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网络服务商。华为联合腾讯开发的HiQQ手机,在Android操作系统之上,一口气内置整合了十九种腾讯手机应用,无疑在开放模式之外,也在进行封闭应用的统一化尝试。3G门户在《2011年手机体验白皮书》中甚至预测道:“应用软件商店混战的战国环境,谁先掌握用户需求,谁先聚集众多应用开发者并为其带来利润,谁就将在这个年代胜出。”从支付宝到新浪微博,从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到诺基亚的Qt开发大会,2010年10月底开始,几乎每周都有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研发论坛,开放API接口给第三方开发合作伙伴,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巨头们流行的口头禅。

实际上信息入口效应,依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即便入口终端变成了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随着众多iPad上Flipboard这类聚合网页方式的APP应用流行,这种移动互联网信息入口的争论,更集中于,到底是以下载特定APP应用框架,还是直接依存于浏览器。尽管开发程序员为了便于平台间移植,在越来越多的APP移动应用代码上开始使用HTML5语言,有些应用甚至可以被视作挂着APP外壳的浏览器调用,但是他们依旧坚信APP下载单个应用的应用外框包装,至少可以规避传统浏览器的WEB网页环境下,已经被传统互联网巨头榨干的生态体系。而与众多新生移动互联网淘金者不同,老牌手机内容提供商3G门户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升级,不同于众多应用软件商店的APP下载门派入口,也没有像淘宝和微博那样搭建纯粹网页内容平台的手机改良,而是延续手机WAP时代的简化信息门户作为入口,试图也走出一条独立于应用客户端的整合模式。2011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能否出现商业模式上的真正变革?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3G门户总裁张向东。

三联生活周刊: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Web已死”论断,引发了很多对于移动互联网未来的争议,《2011手机体验白皮书》更强调超越电脑的易用性,你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表现方式,在于App应用,还是浏览器?

张向东:未来三年,智能手机的APP应用会越来越受欢迎,而浏览器将不仅仅是上网工具那么简单,而将会成为Web网站,手机WAP网站和各种手机应用的整合入口,形成一种新的入口模式。浏览器和APP之间的界限,肯定不会再像现在如此清晰,APP应用下载模式更像一种应用包装。智能手机的硬件设计不再是关键要素,用户体验很有可能成为产品设计成败的根本,3G门户从WAP文字页面时代到现在多媒体化的手机网页体验,我们针对不同手机终端屏幕的不同尺寸和界面习惯,提供至少八种针对不同手机体验的网页尺寸,足以应付移动互联网交互界面的分化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Google的Android手机,已经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终端最泛滥的软件基石,但是各个本地Android手机都有自己的不同,甚至一些标准应用都无法在不同厂商的Android手机上兼容,如何应对这种混乱?

张向东:我们有一系列手机应用已经进入到Android的全球电子市场,并且未来会更向Android倾斜。现在Android确实有些混乱,但是在过去五年中,我们曾经经历过比现在更加混乱的时期,各个不同版本Symbian系统差异之大,曾经被视作对程序员的最大考验。Java、Symbian等老一代智能手机系统,再加上iPhone和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机体系,终端界面和体验方式发生的诸多变化,其实并没有改变移动互联网内容形式的需求。手机虚拟操作系统GG心脏、手机浏览器GO、移动互联网阅读软件GGBook,3G门户这几个应用软件在各个手机平台之间已经实现了兼容,像GGBook这个阅读软件现在每天有超过3000万的独立用户,从WAP时代手机阅读的体验粘性,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体验过渡的最佳桥梁。

三联生活周刊:像小米科技、创新工厂、机峰网等众多App应用开发机构,正在试图以Android系统作为开放源代码基础,打造自己的手机软件体系,甚至像91手机助手等安装工具,也在从另一个角度蚕食移动互联网的APP安装机制。作为国内最早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公司,3G门户如何保持平台的竞争力。

张向东:早期我们将自己定义为手机上网的门户,要知道2.5G时代的手机流量不仅慢,且价格不菲,所以那时候的移动互联网核心体验就是简化,提供最简化的丰富信息。从2005年开始,我们意识到手机门户的平台价值,大家以你这个门户作为手机信息体验的入口,就如同诺基亚早期对Ovi手机内置门户一样。最基础的手机媒介价值,已经让3G门户在2008年广告收入就接近了1亿元,现在手机信息平台的战略升级,已经从单一广告向服务和体验增值延伸,那些以Android作为开发蓝本的国内移动互联网开发机构,更多是在开发免费为主的软件平台,以获得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

三联生活周刊:免费依旧是移动互联网目前最普遍的商业模式,你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会不会发生巨变?

张向东:巨变正在静悄悄的进行。我认为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商业价值开始被大众认知的起点,移动互联网必须构筑一套不同于传统Web网络的商业生态,对手机广告而言,传统Web1.0方式的互联网广告只是基础,结合触摸屏幕、地理信息位置、交互视觉效果,必然会产生全新的广告表现方式,这种营销价值自身也存在着媒介基因。在移动支付越来越流行,大家信任手机上的电子钱包之后,付费娱乐肯定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金矿,娱乐方式不会局限于看书听音乐这么简单,移动互联网游戏会变得更个人化,更社交化,譬如利用手机摄影头的互动游戏。电子商务向手机的外延拓展,也会变成个人消费的常态方式,就像你在街头零售点随意买冰激凌一样,智能手机上的购物会更随意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