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11-28

“如果Sandisk能再早10个月推出这套ExtremeFFS的终极闪存文件系统,也许苹果Macbook air和联想Think X300就不至于叫好不叫座了”,这话是11月11日WinHEC大会后,OQO公司的创始人乔里·贝尔(Jory Bell)的说法,这位乔里·贝尔以前是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师,一直叫嚣机械硬盘是笔记本电脑设计的障碍,并且在创立OQO公司后极力推广袖珍电脑和SSD闪存硬盘。SSD闪存硬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花瓶状态,64GB容量就动辄500美元,且早期产品只能反复擦写1万次,实际使用速度体验并不比传统机械式硬盘快多少。只有苹果和联想为了脸面上的较劲,才不计成本的在2008年初上马SSD闪存硬盘。但Sandisk新透露的这套终极闪存文件系统,很有可能彻底改变目前SSD硬盘的鸡肋状态,并且首次挑战机械硬盘在信息存储介质上的长期垄断地位。

 

 

 

Sandisk的研发套路并没有超越半导体工业的技术规律,闪存速度依旧延续着摩尔定律的轨迹,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文件信息存储排列技术。这种被命名为ExtremeFFS的文件存储算法,依旧基于文件页思维,闪存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一对应,当数据信息请求写入固态硬盘的时候,数据不按照机械硬盘时代规范的顺序写入法则,而是找最方便写入最快的位置记录。这样做彻底放弃了传统的闪存分块架构,每个数据通道可以独立进行写入和读取的动作,理论上速度可以提高100倍,目前实验室的测试数据显示,这套ExtremeFFS技术至少让数据存储速度提高4倍,转换一下就是传统机械硬盘的6倍了。加上之前日立研发的数据学习系统,可以将操作系统系统经常缓存位置随即化处理,不固定在一块数据层反复擦写,从而在物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直接延长了SSD硬盘的寿命。

实际上半导体在存储速度上的优势颇具诱惑力,毕竟在过去10年时间内,机械硬盘除了成几何规模的扩大存储容量,在访问速度上并无突破,寻道时间无法突破5毫秒大关,电动机旋转速度也在万转止步。《Mit技术观察》也意识到Sandisk的技术突破,很有可能改变目前全球每年生产5亿块机械硬盘的商业现状,Mit的分析者写道:“以西部数据和希捷为首的机械硬盘制造商将面临众多半导体封装者的车轮攻击,只要SSD在性能价格比上达到目前机械硬盘的一半水平,这个世界信息存储介质就会彻底变革。”百度似乎也钟情于SSD的技术前瞻性,在几个月前百度的网管们悄悄溜进机房,不声不响的把负责检索索引存储的运算机架清理的一遍,所有机械硬盘都拆除了,替代上了百度自己改良的SSD闪存卡,据估计仅电费一项,一年就能节约180万美元。在大数据吞吐的服务器之后,金融和网络游戏运营商都随时可以投身SSD硬盘,信息技术界似乎又要重演一次自上而下的技术升级,这种SSD浪潮最后很有可能波及到每台新生产的笔记本电脑。

 

不过目前全球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其CEO比尔·沃特金斯(Bill Watkins)从来不否认SSD硬盘的技术前途,可却一如既往的认为机械硬盘可以长命百岁,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很坦白的认为,硬盘之所以死不了,那是因为全球的网民都在拼命的下载垃圾文件和色情片,毫不犹豫的塞满硬盘。而SSD硬盘目前64GB平均售价500美元,相当于每GB要7.8美元,几乎是机械硬盘每GB价格的40多倍。正是基于这种只求容量不求速度的商业理论,让机械硬盘的单G价格极其低廉,尤其是磁盘垂直存储改良的出现,同样大小的磁盘可以增容40%,于是一块1TB的硬盘瞬间跌到了750元人民币的水平,甚至从单G容量性价比上压倒了刻录DVD。不过机械硬盘以容量抵御SSD硬盘的策略,除了伤害SSD硬盘制造商,还狠狠打击了索尼主导的蓝光DVD联盟。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以P2P形式存在的蓝光电影,全球的下载狂热分子们都把这些动辄24GB的“大电影”搬到硬盘上,在AC尼尔森为HBO频道进行的一份数次采样中,网络下载狂平均把75%的下载内容删除,而下载的蓝光电影只有19%被删除,2.7%被刻录在一次性擦写蓝光DVD上,而78.3%都被“冻结”在超大容量的硬盘中,并且其中只有6%会在一年内被主人翻阅一次,大多数数据都睡眠了。

 

所有人都坚信SSD硬盘是必然的技术出路,但是全球金融环境无形中拖累了新技术的投产,iSupplie存储系统高级分析师Krishna Chander认为,与传统硬盘产业懂得如何控制成本规避金融风险相比,闪存产业遭受的资金影响要大得多,保守态度很有可能将SSD硬盘的新技术突破扼杀在摇篮中。而这场机械硬盘与SSD闪存硬盘的技术赛跑,越来越接近一场商业马拉松了,Sandisk的ExtremeFFS技术只能提高小容量状态下存储的百米速度,而机械硬盘却可以慢慢悠悠的继续长跑,竞争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哪种技术方式更出色,而变成了机械硬盘何时无法再低成本扩容,SSD闪存硬盘还要多久才能达到1TB。

2008-11-27
导言:豪华车不再是广州车展上的唯一热点,丰田、本田和日产在广州的合资项目,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南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而第六届广州车展上的诸多细节,正在暗示着2009年中国车市的走向。
“忘掉1000万辆的2008年全国汽车销量憧憬吧,能与2007年持平就不错了”,来看广州车展的李栋伟在琶洲展馆4.1厅的自动扶梯前说道,李栋伟在一家长安福特的4S店作主管,他亲自跑广州看车展,主要就是要看看福特发布的三箱新款嘉年华如何,期盼这款小排量轿车能够拉动低迷的消费行情。他很感怀的说道:“从2003年开始卖车,基本上都很顺,最早我卖大众,2005年改卖福特,每年都能在11月初就完成预定销售指标,年底厂商销售返点就够发年终奖的了,谁也没觉得2008年车市会突然下来,尤其是福特会在美国市场周转不灵,如果不是长安福特很早就给销售政策,让4S可以放手促销福克斯和新款蒙迪欧,恐怕今年销售任务都难完成”,李栋伟正说的时候,突然一架白色飞艇从琶洲展馆飞过,飞行身上大众汽车的商标非常突出,李栋伟指指天上说道:“还是大众底子厚,压库那么多车都不怕,有钱烧,反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种场景恐怕明年上海车展都未必能重现了,2009年的车市肯定得真刀真枪的促销了。”
就在李栋伟盘算明年如何继续卖长安福特新款嘉年华的时候,福特总部也在盘算如何度过财务紧张期,卖掉捷豹和陆虎换来的23亿美元现金只能解决短期的财务问题。终于在11月18日广州车展正式开幕前夜,福特的盘算有了结果,福特将出让持有的20%马自达股份,预计可以换来520亿日元现金。连带效应很快传递到了广州,19日正式开幕的当天,大家都跑到长安马自达和一汽马自达的展台,试图寻找马自达可能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整个广州车展充满了变化,在11月18日开幕前夜,从合资车厂高层到被请来观摩的4S店老板,从汽车专业记者到打算拎钱现场买豪华车的老板,经济环境信心的衰落已经成为所有人谈论广州车展的基础前提,与此同时北京市是否出台新车增长限制,只向上接轨不向下靠拢的油价,以及是否开征燃油附加税,诸多因素都在成为可以直接改变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外力。
F3效应和小车迷乱
与那些牵动2008年末汽车消费走势的外在政策因素不同,广州车展前爆出的10月全国汽车销量数据,引发了诸多联想。比亚迪的F3出人意料的在10月卖掉了15343辆新车,一举超越捷达的14945辆,第一次成为单月销售冠军。已经买车的人肯定会对比亚迪F3产生一丝鄙夷,可谁在买F3?确实可以为众多汽车分析机构提供发挥智力想象的空间,尤其是那些寄希望于挖掘第一辆车消费潜力的车厂。实际上细致的分析10月份的轿车销量排行榜,并且与2007年同期的榜单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奇瑞QQ消失了,同时夏利、桑塔纳的排名也在大幅下落,反倒是丰田花冠和卡罗拉,以及现代伊兰特和悦动在不断在攀升,因为花冠和卡罗拉,伊兰特和悦动,分属于老款和新款车型,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发动机,很多整车零件可以互换,极大的压低了边际成本。类似的现象也曾经在一汽大众的捷达和宝来之间上演,中国汽车消费者似乎已经无视同一车型的三代同堂,他们更在乎性价比和新潮外观。
比亚迪F3的异军突起,恰恰就是卡在了价格位置上,最高配置也不足8万元,赢得了众多第一次购车家庭的兴趣,近似丰田花冠的外形,远比奇瑞自己费力设计A3更稳妥。实际上比亚迪和奇瑞始终保持着很低温的竞争关系,中国头号纯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头衔,远比与众多合资品牌争夺市场份额更有诱惑力。在北京车展上与丰田在展台规模上“对峙”的奇瑞,突然低调了许多,尽管还是跟丰田同在一个展馆,可面积不足丰田的三分之一,声势也小了很多。相比纯本土汽车制造商中,只有比亚迪还很风光,即将上市的铁电池轿车F3DM,吸引了众多眼球,其中也包括众多来看广州车展的国际车探。
而比亚迪F3,以及捷达、花冠和伊兰特的长期存在,实际上直接造成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AO级别车型的迷乱。在2008年初,不断走高的油价,让很多合资品牌下定决断,在中国市场投放7万至10万元级别的AO级小型车,一方面迎合全球化的省油趋势,另一方面抓住8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年轻汽车消费者。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丰田雅力士和本田新飞度的相继上市,并没有引发应有的市场反应,正如同前任大众汽车设计总监穆拉特·居纳克在2005年接受采访时谈论到的那样:“中国汽车消费者除非拮据,根本不会正眼看4米以下的汽车,尺寸大就代表着好。”另一个统计也可以为中国汽车群体消费规律提供作证,法国的路朗森调查所对亚洲新车消费的色彩选择进行了统计,他们发现中国和韩国新上市的小车消费,白色和黑色几乎占据了73%的份额,远高于全球42%的平均数字。从2002年中国汽车消费走高开始,至今只有上海大众的波罗和长安福特的福克斯,成功的依靠强调运动色彩和年轻特色,赢得了中国消费群体的认同。
新车型的刺激
“真正有多少新车型,我保持怀疑”,任职于商业银行的调查员陆波在广州车展现场对记者私下说道:“我供职于一家外资参股的商业银行,这次来看广州车展就是来调研的,好为会计师设计2009年汽车商业贷款提供数学模型基础,大家都担心车不好卖,影响贷款发放。我最担心的倒不是多少人来买新车,而是广州车展上大量改良版的新车发布,大家都忙于改外观来吸引潜在消费者,可事实上新车型新技术投放减慢了。解决了短期成本问题,可却让中国汽车消费继续在已有技术上徘徊,我认为只有真正的新车型才能刺激消费。”
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很长一段时间并不缺少全球概念车,甚至一些全球首发车也曾经在中国车展上出现,但是实际投产车型的新技术,却往往并不像车展展示的那样痛快。本届广州车展上不乏福特三箱版本的新嘉年华和广州本田新一代的思迪,可这两款车分别与马自达2和飞度的血缘关系,让他们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新车型。反倒是通用将在2009年投产的雪佛兰科鲁兹,成为广州车展上为数不多的亚洲首发车。
以往通用代表的美国车在中国汽车消费者心中的口碑并不完美,设计科鲁兹就是希望改变这种印象,同时能够以小排量高品质的造车思路,挽救通用的财务危机。通用汽车雪佛兰全球整车平台总监Peter Mertens在广州车展展台揭幕仪式上说道:“科鲁兹的车身结构、悬挂、安全配置和电气系统等关键部位是通用汽车整合全球最强研发力量设计而成,科鲁兹能够成为通用全球复兴战略最重要的基石。”之所以通用敢于这么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鲁兹那台1.8升Ecotec DVVT发动机,最大功率105千瓦,可以达到每升功率58千瓦,至少从动力效能比的角度看,科鲁兹的技术优势远大于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大多数车型。关键是新车型的市场定位能否恰当准确切合消费群体,更关键的是那些2002年以前买车的人,是否考虑换车,类似科鲁兹这样的纯新车型能否刺激到他们。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在采访中针对性地讨论道:“最近中国政府抛出四万亿拉动内需,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以及发展广大农村和边缘地区。在这种前提下,内需肯定会提升,同时也会促进汽车的消费。拉动内需其中有两点非常关键:一个是社会的保障体系,如果今天你把钱花掉了,今后的养老怎么办?如果保障体系解决得好,大家就愿意消费。目前银行的个人存款数额已经达到了40万亿,不是没有钱,是大家不敢用。设想一下,40万亿拿出1万亿来买车就是一千万辆,这相当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一年的销量了。”
车市中的广州力量
“34万辆的销售目标不会下调,没准我们还能完成34.5万辆”,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任勇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将生产基地主体设立于广东花都的东风日产,很有可能是今年为数不多能够完成销售任务的合资品牌。除了豪华车厂商一如既往的高举高打,整个广州车展只有日产,丰田和本田还保持着乐观,而这三大日系品牌的中方合资公司,又恰恰是广州汽车集团。
广州车展之所以能够成为仅次于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外,中国第三大车展,早已不是因为广东豪华车消费群体的庞大,而是因为日系三大品牌落户广州,让广州汽车集团的合资厂们拥有惊人的利润率,尽管单纯销售新车数量上看广州汽车仅排名第六,但销售收入却可以挤入千亿元俱乐部,仅位居第一汽车、上海汽车和东风之后,利润率更是超过了东风和第一汽车,仅次于上海汽车集团之后。
而在资本收益之外,广州汽车集团明显在努力收获前沿技术。混合动力概念车AHEV、四门骄跑概念车和纯电动概念车AEV,广州汽车集团硕大的展台同时亮相的三款概念车,足以说明中国车市正在形成的广州力量,已经不再仅仅是商业汽车售卖领域的赚钱机器。2004年6月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对于自主品牌的政策性强调,明显在广州汽车集团内产生了影响,不同于第一汽车集团拿马自达6的技术武装奔腾,也区别于上海汽车集团依靠收购自罗孚的1.8涡轮增压发动机装配多款国产车,广州汽车在自主研发上更重视技术效应,并不急于将自主研发的车型投向市场,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悄悄充当着日系汽车技术吸纳器的作用,目前已经掌握的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无疑在强调用市场换技术这套中国汽车工业开放初期的思路,继续主导着车市中的广州力量前行。
2008-11-10

MATCHBOX,谁还记得这个英国玩具老牌子,尤其是MATCHBOX经典的金属小汽车。MATCHBOX几乎垄断了整个70-80年代的全球玩具小车市场,但是其过于老旧的车型,明显不适应90年代的数字化需求,半大孩子都跑去玩游戏了,没有人在热衷玩这种金属小车。记得90年代初MATCHBOX还推出过一套100车套装,只要30多元,囊括了MATCHBOX最经典的所有车型,现在据说收藏者的藏品价格要1万多元,而且未开封的非常少,全球收藏MATCHBOX小车的玩家也不算多,很小众,但却很有意思。

而现在市场上的小车车,很多都是塑料货色,手感轻飘飘的,动不动就是汽车总动员的授权品,或者模仿当年MATCHBOX的塑料山寨货。反倒是在日本,MATCHBOX开创的金属小车车口味,并没有灭绝,TOMY公司很好的继承了MATCHBOX的传统,并且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一口气推出了近200种车型,金属感和细节度几乎与老MATCHBOX持平,更可怕的是,TOMY依旧不断的推出新款车型,上个季新车就是MINI和两厢的斯巴鲁STI。每辆TOMY车要价260日元,还全日本统一定价,并不便宜,200多辆,攒齐了也得5万多日元,折算也得人民的币3500元了,貌似又一个玩具坑等着大家跳。 

2008-11-05


导言:现在中国互联网因为金融环境变化,遭遇的融资困难,到底与2001年互联网寒冬有多少异同呢。几乎没有人愿意正视这个问题。


“现金比母亲更重要”,这是最近中国互联网圈一个流行的新说法,原话来自10月初红杉资本一封给CEO们的公开信,毕竟成功投资Google的红杉资本在风险投资圈内很有地位,那些还在成长期的互联网公司都很把红杉当回事。其实阿里巴巴的马云很早就提出了互联网过冬论,可现在中国互联网界新兴的创业公司,没有几个经历过2001年的互联网寒流,大多数人都自认为互联网科技类公司最能够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按照独立开网络玩具店的马文博的说法,“大家都缩紧银根在家看电视的时候,才是电子商务的机会,至少金融危机可以让那些去惯高档商店的人来一次我的小网店。”


可实际上中国互联网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从本质上看,不论优酷网土豆网这类2005年兴起的视频网站,还是开心网校内网这些热门SNS社区,根本没有摆脱资金推动型发展模式,如同《Business 2.0》杂志在谈论Web2.0互联网公司时所说的那样:“发源自硅谷的资金推动技术,正在因为互联网过分依赖商业模式,而遭到无情的肢解,投资者和股民们似乎更信赖点子大王,而不再是创业的工程师了。”



现在中国互联网因为金融环境变化,遭遇的融资困难,到底与2001年互联网寒冬有多少异同呢。几乎没有人愿意正视这个问题。不论从风险投资砸出的资金总量,还是商业模式的多元化,似乎以Web2.0和长尾理论作为思想武器的新一轮互联网创业者们,普遍自信境况要比当年的张朝阳和丁磊都健康。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依旧有超过10家的网站在运用烧钱战术,以视频网站和SNS居多,上市早已是没有选择的唯一出路,可即便金融环境没发生危机,也不可能重演三家中国门户网站前后脚上市的一幕。现在金融环境,至少三年内别惦记上市什么的了,那种靠上市来解套的老套互联网财务模式,似乎到头了。反倒是像王建硕专注分类信息的百姓网,因为认死了鼠标加水泥的套路,稳妥的赚取每一笔信息中介推广费,每年超过千万元的收入,根本不需要看投资人的脸色。与此同时,上岸去,也在成为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退路。专注于RSS订阅软件的Feedsky至今已经融资了100多万美元,面对市场环境的恶化,这家国内最大的RSS公司正在考虑如果改变策略,“手头还有钱,至少够我们运营到2009年”,Feedsky创始人吕欣欣面对互联网投资萎缩问题说道:“有几家公司在跟我们谈收购,竞购者来自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对于他们来说Feedsky是一个很巧妙的传播渠道,Feedsky决不会因为金融环境死掉,RSS的价值,大家有目共睹,关键是如何换个新玩法。”



O’Reilly Radar的Web2.0专家内特·托金顿(Nat Torkington)就在研究新玩法,他不久写了一篇论文,研讨经济大萧条对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在他看来恰恰是因为这些年互联网公司过分依赖商业模式技巧,以及推动网络人口圈地,造成了整个互联网界对创新技术的麻木。他写道:“2001年以科技股为首的金融动荡期,让Linux为首的开放源代码系统跻身主流,因为开源是成本最低的选择。而新一轮宏观性的金融动荡期,同样也将让一些抱着老技术不放的公司死掉,只有创新才是互联网公司的唯一出路。”云计算在内特·托金顿眼中很有可能成为新宠,因为云计算让企业在成本很低的情况下使用其他人巨大的资本投入,可以实现收益性支出而不是资本性支出。



其实融资困难并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们的问题,硅谷很多公司都在拼命找钱,关键是谁能优先重新梳理清楚投资界对于互联网技术含金量的信心。在硅谷的一些软件公司,首席技术官们已经陆续接到了董事会的秘密信函,要求他们核算公司的科技存量,能否在过去研发的技术基础上,重新规划技术资源,以科技升级的套路实现公司的自救。那么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有多少科技存量呢?



即将在上海主办ad:tech互动多媒体会议的贝博里(Paul Bechley)就很在乎中国互联网的科技存量问题,在他看来中国互联网公司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根基,完全可以通过使用更精准的投放技巧和效率算法,从而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夺取来自电视台的广告预算。风行在线技术有限公司CEO罗江春也抱有类似想法,他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要挽救视频互联网无底洞般的烧钱问题,必须在技术上想办法。完全可以算笔帐:以1G带宽30万元计算,加上服务器和维护成本,每天1G带宽大约需要1000元,考虑高峰和低谷用户的影响,利用肯定不能做得充分,每小时的每G带宽成本大约200元。如果做影视点播视频服务,大约会消耗600K,也就是0.6M的带宽,时间大约90分钟,每次点击的带宽成本0.18元。现在视频的价格是CPM100元,每次展示0.1元。这还不算其他成本的开销,如果不想办法降低视频成本,每家视频网站都无法实现盈亏平衡。所以我们在最初研发的时候就决定采用P2P方式来减少带宽服务器成本,至今我们只融资了一次,P2P并不算新奇的技术,关键是谁能挖掘互联网上的科技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