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03-27

秘密武器和杨元庆的盘算


 


导言:用一款让所有人折服的秘密武器,实现联想掌管下ThinkPad电脑的力挽狂澜,杨远庆和他的队伍已经憋了很久了。


“Everything else is just hot air”,这是联想最近一则广告的台词,翻译过来字面意思是:“其他所有的一切不过是热空气”,看似这则广告语有点没头没脑,但对于熟悉电脑设计界内幕的人都明白,这句话是冲着苹果2008年1月份发布的macbook air来的,当时苹果的口号是:“There’s something in the air”。言辞上的挑逗,这种硅谷公司半玩笑式的推广手段,居然发自联想之口,这不得不让很多人惊奇。要知道以往联想一贯低调,企业文化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内敛,除了强调自己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基本上是从不涉足硅谷IT圈内热闹的。而这次却主动出击,甚至将自己产品研发的竞争对象,瞄准了在电脑工业设计领域具有无数光环的苹果。为什么联想的行事风格如此大变呢?


《打造完美笔记本电脑》,3月初《商业周刊》以此标题作为自己的封面故事,恰恰这篇文章中对于新款ThinkPad X300电脑的报道,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联想从三缄其口,转化为主动出击的信心源泉。史蒂夫·汉姆和克群·霍尔合写的这篇文章,深入的揭秘了联想研发ThinkPad X300的前前后后,并且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联想设计团队烘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苹果的Macbook Air才可以跟联想的X300较量较量。此后的一篇专栏文章,更是将苹果超薄的Macbook Air与联想ThinkPad X300放在一起比较,苹果Macbook Air被比喻成华丽的高跟鞋,联想ThinkPad X300则是实在便捷的跑鞋。已经很久没有人如此称赞ThinkPad产品了,尤其是在联想进行收购以后,对ThinkPad的怀疑始终不断,更不要说将目前电脑界最热门的苹果拿来比较。这让联想有点受宠若惊了,从大中华区及俄罗斯区商用事业部总经理仪晓辉到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商业周刊》的报道被他们多次提及,毕竟联想已经很久没有赢得来自国际主流设计界的掌声了。


那么ThinkPad X300真的体现出联想收购IBM后的真实设计功力吗?这是很多人关注这台笔记本的真实原因,尽管依旧是日本的大和实验室进行工程设计,深圳的代工厂负责制造,可ThinkPad以往主攻商务高端电脑的形象,在过去几年中悄悄的退色了。毕竟过去IBM电脑所具备的设计实力,曾经被很多人视作笔记本电脑界的奔驰,或者沃尔沃,经久耐用和人体工程学,始终是公众信赖ThinkPad品牌的根基。恰恰联想潜心耗费一年半时间研发ThinkPad X300,就是希望重新拾起这种IBM时代的品牌认同,重新塑造全球消费者对于ThinkPad在技术和设计上的信任。“忘记超现实”,这成为了大和实验室主管内滕在正的新口头禅。实际上重点研发新一代技术旗舰式的电脑,以技术和设计为ThinkPad赢回声誉,这种从联想高层自上而下的决策,早在ThinkPad X300诞生之前,就已经成为了联想内部最大的秘密,尤其是Kodachi这个秘密研发代号,意指小武士刀。从中不难看出日本设计团队的影响力,以及联想最初追求设计小巧的高层授意。大和实验室主管内滕在正在接受采访时更是吐露道:“我们鼓励创造者去设计一些不那么现实的东西,但如果他们坚持超现实,就毫无乐趣,毫无新意可言了。”实际上这种超现实的判断也在暗中挤兑苹果,毕竟为了追求极度纤薄的外观,Macbook Air在设计上做出了很多妥协,没有有线网络接口,只有一个USB插槽,抛弃了内置光驱。恰恰这些设计妥协成为了联想力推X300的理由,也为联想敢于给X300定出2700美元高价,提供了商业市场博弈的消费心理空间。


如果说依靠秘密研发一款顶级笔记本电脑,实现联想品牌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的力挽狂澜的话。联想还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上的另一场博弈,尤其是在联想前任首席财务官马雪征退休之后,止跌,恰恰是联想眼下当务之急的事情。由于IBM有计划的卖出持有的联想股票,已经将自己的持股数从2007年的13.4%减少到了7.46%,持续的卖出拉低了联想股票的面值。与此同时香港股市大盘指数大幅度的走低,更进一步拖累了联想股票,让联想股价从一年前的9.2港元,探底到了2.77港元的超低价位。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联想选择了回购股票,在连续十个交易日回购了超过5700万股,花费了2.7亿港元,同时将联想股价拉回到了4.3港元以上。


联想选择这个时候回购股票,除了拉升股价外,实际上也在为公司资本面的下一步周转提供可能。如果从市盈率角度看,在国内A股上市的方正科技市盈率高达73倍,联想的港股市盈率却不足20倍,巨大的市盈率差距,为联想回购A股市场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尤其是去年联想试图收购欧洲电脑品牌Packard Bell未果,从侧面暗示了联想已经对IBM电脑业务全球资产盘整完毕,随时可以再在全球性资本市场上出手了。



不会放过抄底的机会:专访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在最近10个交易日回购了超过5000万股联想股票,花费了2.7亿港元,在您计划中还要回购多少?


杨元庆:联想董事会制定了一个回购的股价范围,在不超过最高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回购。我们认为回购股票的前提是对于联想下一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在我们现在手头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回购不失为一种回报股东的手段。


三联生活周刊:联想何时计划回归A股市场呢?


杨元庆:我们始终在等待证监会的一些明确政策,这也是很多海外上市的公司,都在等待的信号。如果A股的相关政策明确,我们会积极考虑回归A股市场。要知道香港股市和国内股市在市盈率上的落差,绝对是一个机遇。


三联生活周刊:ThinkPad的X300无疑是联想最近几年难得的设计亮点。可我们注意到X300是北美设计部门操刀的,而不是以往一贯主导ThinkPad品牌设计的日本大和实验室。此外在北京联想还有一个设计团队,他们设计过大多数联想老品牌下的产品,还有这次奥运火炬,三种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设计机构,他们未来将如何发展?


杨元庆:三个团队肯定将会向融合发展,要知道他们都是联想的财产,同时让联想具备了与苹果在产品设计上抗衡的能力。美国是信息技术的前沿,通过北美研发部门,我们始终可以掌握最新鲜的设计工艺和理念。日本则具备高品质工程化的传统,以往ThinkPad设计上的缜密,足以体现出精密精细的日本设计特色。而中国的团队则更具备高效率,以及针对生产过程的快速反应能力。2008年初CES展览上的IdeaPad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因为北京联想的设计队伍借鉴了很多日本大和实验室在ThinkPad上的经验。未来我们会加速这种融合,譬如从日本研发队伍中筛选质量控制方面的专家,让他们成为北京设计团队的联合负责人。


三联生活周刊:你现在是整个联想集团的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如何分工的?


杨元庆:我偏重公司战略和文化,日常事务都是CEO在管理,这也是联想迎合全球化的必须。之所以我亲自跑来推广ThinkPad X300的新设计,更是希望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自信,让大家知道联想如何创新。你看苹果史蒂夫·乔布斯和微软比尔·盖茨对于自己公司新产品的热爱,一个公司领导者往往是自己产品最好的代言人。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你原本打算收购欧洲电脑制造商Packard Bell,最终却被宏基捷足先登了。现在全球股市大跌,很多公司股价只是去年同期的一半,联想会在这个时机抄底吗?


杨元庆:只要有机会,我们肯定不会放过。我们能够以一个中国本土的公司去并购跨国公司,并且是以小购大,这确实有很多联想独特的经验。在经历了几次并购后,我认为联想的成长方式越来越讲求技巧了,这甚至成为了我们在产品设计之外新的竞争力了。


三联生活周刊:新设计的ThinkPad X300可以算是联想2008年在产品上的亮点,即将开幕的奥运会也将成为联想品牌上的另一个曝光点。那么长期的战略考量,联想如何在奥运会之后保持这种良性的影响力周期呢?


杨元庆:奥运会又不是只有一届,联想的品牌推广也不会永远是这个阶段。我们在未来将会利用更多的本地化体育赛事作为推广平台,根据每个地方公众对于体育的偏好来制定不同的角色。譬如欧洲我们可能就会坚持赞助F1赛事,美国则是NBA,国内可能是羽毛球或者乒乓球,从宏观上看联想品牌的推广重点在海外。

2008-03-25

前几周,我们搞了一个数字隐私有关的选题,其中有一个文章,《晒时代的小胖》,是我们记者去采访小胖。老网民都应该还记得他,我当年针对小胖,写了一个《库索族与照片保护者》,当时没有找到这个孩子,无法采访他的当年体会,可4年多以后,我们又找到的了他。很可惜,这个孩子除了有特点的外表,不太善于言辞,以至于没有说出来什么东西。不过他的眼神,还是能闪现出几年前的瞬间。尤其是当他已经长大,进入社会以后。

不知道这个冰箱图,会不会再有人去PS,不过那段PS的库索时光,是多么的有意思和值得留恋阿。

2008-03-17

导言:技术权利并不仅仅是黑客与商业技术公司之间,或者商业技术公司彼此间的争夺。伴随传统点击时代的信息溢出和每个人作为信息个体的自我认同。每个人都掌握了一点点技术权利,并且凭借这个权力威胁起了信息社会每个阶层,甚至包括每个信息参与者自己。


“互联网越来越没劲了”,32岁的苏祝很随意的说道:“几天以前搜狐在庆祝自己创立十周年,中国互联网大公司们也快陆续准备给自己过生日了,可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网民而言,互联网带来的短暂自由,已经随着我们的年轻时光,一块飞了。”类似的这话,派卡·海曼在他那本《黑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英文版的后记中已经早早就说过了,“黑客精神曾经被视作挑战技术权利的自由导师,也许未来还有一代代年轻黑客沿着前辈的这条精神之路行走,可最初的那种原始新鲜感没了,对于黑客行为,现实社会的亡羊补牢越来越及时了,就如同互联网变成了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工具一样,那些信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也失去新鲜感了,因为控制现实世界的老年人们,也上网了。”


技术权利,这个在20世纪末早期信息文明对抗时期的词汇,伴随着互联网深入到每个个人的生活,表面上越来越被消解了,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冲击,极大的稀世了公众的注意力,人们不再在乎自己使用的微软操作系统涉嫌垄断,也不太在乎自己身边的电子器物使用谁家的半导体,享受技术成果成为没有争议的话题。设计美感和易用性,替代了传统商业思维下对于技术权利的重视。伴随互联网信息交互的社会模式初具雏形,无所遵循的网络隐私和信息过渡透明,尤其是出现了Google这种试图海量梳理所有信息的公司,技术权利,这个电子化时代的老斗争,又一次成为了要害。


 


从二元对抗到三元阶层



实际上中国网络民众在最近几年遇到的互联网问题,全球其他地方也在同步发生,从半官方机构要求网络实名制到流氓软件肆意,从交友社会型网络到每个人的网络行动轨迹被悄悄记录。表面似乎是这是一场网络隐私权的抗争,一场信息透明机制的民主化过剩问题。可事实上这依旧是一场技术权利的战役,只不过对抗形式和参与者都不再立场鲜明,尤其是伴随着Web2.0化的社会型互联网深化,一场大多数人与大多数人之间的较劲,取代了以往少数黑客对抗商业巨头的罗宾汉思维。


这种变化最典型的例证来自苹果的iPhone,中国移动不久前公布在中国境内在网使用的iPhone大约有40万部,而对比的数字是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年初公布的370万部iPhone出货量,每9部iPhone就有一部在中国用户手中,可苹果压根就没有在中国销售,也就是说这40万部iPhone都是解锁版本,如此大量的解锁行为根本不可能是传统思维下单一黑客的个人行为。如果在中关村走走,就会明白这种商业利益驱使的群体解锁行为,到底有多草根。最简单的破解指导一律来自互联网,每一个网民或者每一个奸商,都可以轻易行使以往只有少数黑客才可以执行的破解行为,在高级黑客与技术强权商业公司之间,一群接受高级黑客指导,却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和盘踞平台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从二元对抗到三元阶层,技术权利因为信息过剩的溢出,出现了信息二传手的角色。



这个信息二传手的技术角色已经不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一个含混且身份不定的群体,他们既是受众,也是信息繁衍者。这个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权利,却可以依靠群体效应对技术权利产生影响的群体,正在悄悄酝酿自己的信息权利。就如同劳伦斯·莱斯格在他那本《思想的未来》中,将互联网控制,分步为控制网线,控制网虫和控制频谱一样,技术权利的释放也存在着类似的分布走策略。如果说陈冠希和女星们的淫照,仅仅是互联网缺少监管下的传播问题的话,那几百号集体走上街头,抗议警察部门不公开全部信息,有碍信息透明的香港网民,则已经超越了以往好事之徒的定义范畴。因为他们自我认同的身份已经不再仅仅是自然的市民,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二传手。我们可以发现淫照事件中的传播网民,正在以人海战术式的低等级技术权利,依靠来自民间的大量低级别信息要求来进行要挟。此时此刻如果直接套用老套的黑客与商业公司对抗思路,掌握最核心技术权利的超级公司或者政府机关,直接屏蔽掉相关的词汇,将是最简单处理方法。可现实却是主流的互联网监管部门和核心信息公司们,在那段时间悄悄的,谨慎的控制着图片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他们非常小心的使用着手中的技术权利,因为互联网太透明了,透明的几乎连一点点技术权利释放,都可以被网络参与者体察到。



如果说信息世界正在出现一种,网民,拥有核心技术的网络公司,以及不轻易出手的权威部门,三层构造的权利分享的话。那么facebook和Myspace主导的社交类网络,更将这种已经非常透明的信息关系变得极端透亮,不再仅仅是搜索引擎的无处不在,也不再是博客书写过度暴露自己。而是每个网络生物体自己心甘情愿的信息献身,为了融入到充满社会关系的网络世界,不得不每时每刻记录着自己,如果说从博客文字上可以透视一个人的思想的话,那从facebook和Myspace上,完全可以归纳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太多的人什么都写,什么都贴,什么都掺和。造成了所谓的技术权利混乱和信息填鸭式迷幻。



隐身术和无所不在的忽视



圣何塞据说已经出现了一家匿名公司,公司注册人叫史密斯,一看就是典型的化名,而他所提供的服务只有一种,培训客户修炼成信息隐身术。据说这位史密斯在跟客户签订的信息保护协议开头并不是常规合同的甲方乙方,而是一道是否的选择题,回答的原始问题则是:你愿意彻底将自己的生活升级到信息社会吗?没错,如果你要将自己融入到信息社会,确实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实际上全球的网民们更在意如何保护自己财富和知识的资源,并且在平时将其正视为自己的网络隐私,可对于更多的,能够暴露自己行踪和兴趣的细节,却往往忽视。不要以为自己使用了一个化名注册使用这些网站,就能够规避网络隐私和信息过渡透明,IP地址每时每刻都在暴露着你。一个人名,一个地址,一个电话号码,甚至一段超过三个字的常用语,这些细节足够暴露一个网民的全部生活,即便中国网民们更热衷使用杜撰的名字,也不要紧,你经常使用哪个IP地址上网,你经常什么时间访问某个网站,这些最基础的使用习惯,也构成了网络隐私被窥视的基础。目前国内网络公司,被普遍认为最值得投资的,乃玩即时聊天QQ起家的腾讯,还有主导网络搜索的百度,很多人认为这两个网站有好的商业模式,所以很赚钱。其实恰恰这两个网站赚钱的基础,就是牢牢掌握住了用户。很多时候人肉搜索,揭发某人某事的详细信息,伴随一些热点事件,往往传播穿透力极强,可对于追逐利益的网站,把这些信息转化为钱才更实际。尽管百度并不愿意正面回答,但整个互联网圈内的工程师们都清楚,百度在服务器后台有一个记录系统,记录每个百度用户的“贡献”。而腾讯更不用说,咱们每个人之间用QQ的胡言乱语,都在一段时间内备份着呢,随时可以被有关部门调用。这些每个用户的动作,而不是切实的信息,实际上更加容易被窥视,也同样值钱。



当校内网、海内网和占座网,都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标榜为中国的Facebook时,豆瓣网已经悄悄的度过了三岁生日。实际上如果按照纯粹的社交网络统计,豆瓣网128.6万的注册用户量,355687个兴趣小组,才是中国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新兴网站中,最具价值的。尽管豆瓣网在研发之初,就为网络隐私预留了解决办法,在用户最初设置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的收藏和言论可以不可以隐藏,但默认设置不隐藏和大多数人对于自我信息保护的忽视,让豆瓣几千万的收藏总数中,只有1.2%的标记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收藏总数,即便最高标记为不让别人知道博客收藏夹的比率,也只有3.4%,这足以说明问题,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将自己在信息溢出的时代藏起来。这种忽视很多时候也是无可奈何,除非有一整套的信息保护措施,且不轻易尝试新网络应用,不通过电子邮件以外的任何方式进行沟通,不相信任何以网络公司形式存在的商业信息服务者,即便像Google这种早早打出不做恶口号的公司,也不能百分之百信任。

2008-03-12

上周都在收拾老房子,准备装修,翻腾出很多在旮旯存放了十几年的东西。除了以前众多的私人玩具珍藏,以及少数几张从小学女生到后来女友,送的卡片,更多的积累还是上学时候的笔记本。突然发现,原来我以前写字很是一笔一画,尤其是留下的一本初中二年级物理笔记,力学图画的那叫一个认真,注释写的那叫一个仔细,真怀疑是不是我写的。不过回想一下,似乎还记得当时上课依稀的样子。对比现在我潦草的字迹,我试图捉摸捉摸,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写字的笔法越来越草书化的呢?

先找出一本小学五年级的书法字帖,我可以肯定,这些字是我用羊毫笔沾一得阁墨汁写的,之所以记得牢,是因为那个墨汁很臭,毛笔狂分叉。那些描红写的很完美,其实当年都不是一笔写下来的。再翻一本,得,中学时候的数学作业,那时候数学作业是写在专用的作业纸上的,一共8次数学作业,包含93道题,可见当年中学的作业量就不轻。写得太干净了,有点像女孩写的,居然还用了涂改液,太不像我一贯生猛的涂鸦风格啊。直到翻出高中时代几本大江健三郎的书,才发现书角我乱写的感想,有点现在笔法的精髓了。再往后2001年左右,似乎那时候写的字又回归了,有点歪七扭八的生涩,实在是当年彻底投身电子化办公,正处于提笔忘字最严重的时期。翻完这些年的个人书法库存,实在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笔体,要搁以前,这可是很要紧的事情,我爷爷当年天天念叨字如其人。可现在呢,除了信用卡付账必须签名,一天下来可以不用笔写一个字,实在是倒退了。这让我想起来,我妈十年前捧着作业本对我字体的评价,现在看来很有预见性,她为我的笔体命名为:蚂蚁抽筋。

2008-03-05


为什么总有少数人,那么喜欢什么都写出来呢,似乎只有写到网络上,才能显摆出,丫知道,丫去过,丫懂。

本周策划要搞个网络隐私和全民小黑客的题目。考虑把冠西老师和iphone中国泛滥放在一起分析。其实就是因为太多的人什么都写,什么都贴,什么都掺和,造成了所谓的信息权利混乱和信息填鸭式迷幻。我以前写过一个,《虚拟分身极限几何》,是从社交网络和虚拟社区角度,分析每个人暴露自己和管理自己的问题。其实这跟网络隐私与信息技术控制权利混乱,一脉相承的。

所以我注册了,但是并没有泡facebook,也没有在第二人生如何如何。如果要暴露痕迹,那估计更多的还是在豆瓣上。现在的问题是,面对网络生活,你是你自己,你还是为了你周围的人,为了谁活着。也许这个活着太笼统,那就是,为了什么信息在活着。累不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