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01-28



刚刚在整理1月份出门的照片,这是1月15日,苹果大会之后的拥挤时间。好不容易抓到了这么个镜头,基本上是目前G派互联网的大集合了,从幕后金主儿到冲锋陷阵的年轻新锐,不过FACEBOOK的红毛小孩当时没跟他们扎墩,而是自己独来独往,很说明问题。另一个缺憾是乌兹,每年他都来的,结果今年没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07年出版的自传《我是乌兹》中又说了点老帐。

2008-01-24



“未来是软件化的”,估计已经没有人再记得这句2007年1月8日苹果大会上,史蒂夫·乔布斯随口的唠叨。整整一年零7天后,这个软件化的未来就被腾挪到了苹果2008年的舞台上。从20美元升级iPod touch到1.1.3版的iPhone,从下载出租高清电影的Apple TV到苹果版的Office 2008,整个苹果大会的主题演讲,前一个小时,完全可以被当作苹果主打产品的软件升级,乔布斯不厌其烦的讲述着通过软件升级带来的新功能,却并没有注意到舞台下面听众的焦急。


 


这些期盼者不仅仅是受邀观众,甚至包括Youtube那两位创始人陈士骏和查德·赫尔利,还包括Google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拉里·佩奇,更包括互联网界最炙手可热的Facebook老板马克·扎克伯格。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乔布斯会在2008年的苹果大会上发布新一代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络上众多的苹果小道消息网站,大家也已经耳闻了这款笔记本将无比轻薄,对于苹果在设计上的一贯出乎意料,所有人都已经做好了座过山车一样的心理准备。实际上最先流传出来的并不是Macbook Air的尺寸数据,而是这个名字,当1月11日MASCONE会展中心打出“There’s something in the air”的横幅时,Air就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名词,而一个名为Adiumx的网站,彻底从侧面证实了Air作为新一代Macbook的后缀名称。在1月9号以前,这个Adiumx网站服务器的访问记录中出现了一个使用设备为MacBook Air的用户,早于1月11日MASCONE横幅揭幕之前,从而排除了有人看到海报后作假的可能。



当乔布斯不紧不慢的从桌上拿出一个黄色牛皮纸袋时,对于薄的概念,谁也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只能凭借自己使用过的笔记本电脑进行空想。Macbook Air确实很薄,最厚的地方也只有19.4毫米,边缘仅4毫米,这让人不禁想到了2004年底,摩托罗拉那个以刀锋作为设计概念的Razr V3,整个手机厚度压缩到了13.9毫米,恰恰以薄,赢得了全球超过6000万的累积销量。薄,再一次成为了苹果极限设计的招数。按照乔布斯在发布后透露的说法,整个Macbook Air立项两年多时间,前后涌现了超过一百个设计方案,最终的Macbook Air绝对是百里挑一。如此说法的背后则隐藏着苹果押宝式的商业设计赌博,很明显不论Macbook Air由谁设计,由谁代工生产,薄都是第一位的,用极端设计来挑战全球消费者疲软的物质审美。自从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掌门人的位置后,打破常规思路的极限设计,始终是乔布斯惯用的伎俩,尤其是在苹果缺少新产品升级,或者人气衰落的时候。2000年的G4 Cube完全可以被视作Macbook Air极限设计的前辈,在当时谁也无法想象将一部电脑做成8英寸的立方体,并且机器内部不安装风扇。



尽管苹果又一次狮子大口般的为Macbook Air叫出了1799美元的标准价格,可在MASCONE苹果大会的现场,试用者将一字排开的20余台样机团团围住,所有人都会举起机器掂掂分量,如同木匠审视木料线条一样,端详Macbook Air到底有多薄。不过也有人对Macbook Air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从天津自费跑来参加苹果大会的高鑫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道:“为了极端薄的工业设计,苹果不得不让Macbook Air降低了性能,只有一个USB接口,只有无线网络连接,最快也只有1.8G MHz的处理器,也许只有那些对工业设计抱有疯狂迷恋的人,才会把彻底又一次被苹果俘虏。”索尼VAIO笔记本的高级副总裁Mike Abary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很欣赏Macbook Air设计上的能力,却认为薄并不是金科玉律,追求超薄势必以降低性能提高成本作为代价。



在金融分析师们看来,如何让苹果股票座稳200美元,冲击250美元高位才是关键,极端薄的Macbook Air更近似为投资者打的兴奋剂,也许一个Macbook Air并不能创造多少利润增长,可却能让那些压根没用过苹果电脑的人,在整个2008年对最薄的电脑念念不忘,,甚至最好能引起整个笔记本界对于超薄设计的商业竞争。Macbook Air的上市,又揭开了苹果的一个秘密产品,如何每个半年曝光一个新奇产品,并且始终保持苹果对于整个电脑和消费电子界的设计压迫,已经成为了保持苹果股价走高的惯性良方。


 


自从苹果iPhone在北美和欧洲少数地方上市以后,累计卖掉了400万台,与运营商分成的商业模式让苹果大大的尝到了甜头,iPod已经不再是苹果高利润的源泉,尤其是iPod touch,正在悄悄成为iPhone阴影下的鸡肋,加之iPod全球累计销量过亿的现实,已经让iPod出现了全球消费结构性的饱和,该买iPod的人都已经买了,只有等待老iPod坏掉,才能创造新的iPod消费额。而iPhone与中国移动谈判的暂时搁浅,更直接刺激了投资者对于苹果新增长点的期待。不要以为苹果iPhone与中国移动的僵持,会让苹果错过中国消费市场的疯狂膨胀。苹果正在酝酿对于中国市场的商业突击,最显著的例子来自于正在秘密进行的北京苹果商店计划,这很有可能再一次刺激起亚洲苹果粉丝们的群体性狂热。要知道2006年夏天苹果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的开张,直接引发了建筑界和时尚界的双重兴奋,很有可能将在2008年重演,尤其是苹果北京旗舰店选址在试图重生的前门商业街,并且是苹果直接投资在第六个国家开店,北京苹果商店将成为日本以外亚洲唯一的苹果商店。为此我们独家专访苹果高级副总裁罗恩·约翰森(Ron Johnson)。



三联生活周刊:苹果独立开设的苹果商店,正在成为商业界和设计界的焦点,尤其是纽约第五大道的玻璃房子,曾经引起过相当大的轰动,那么何时苹果商店将在中国开业?


罗恩·约翰森:目前苹果自己开设的苹果商店在美国有205家,有25个国际店,英国13家,日本7家,加拿大4家,还有一个在意大利。北京的苹果商店将在2008年夏天开业,我们很兴奋,这是独立核算的日本市场以外,亚洲第一个苹果商店。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目前全球苹果自己设立的商店,你认为什么元素最重要,店面的地理位置,装修风格,还是苹果作派的店员?


罗恩·约翰森:很多高档品牌都有自己的专属商店,从汽车到高档服装,你应该注意到消费电子领域,苹果绝对是自己开设专卖店的先驱,彻底打破了以往IT卖场那种方式。对于只卖苹果产品的苹果商店而言,位置一定要方便,不仅仅是便于购物,还要便于苹果用户去专卖店接受培训升级服务。我们自己的店员可不是按照销售额拿提成的,这大大区别于那些老套思路的高档专卖店。苹果专卖店的店内设计也很讲究,一定要有很大的空间,开放式的体验,这与很多试图把更多商品摆上货架的专卖店思路不同,因为我们认为人们来苹果店首先得感觉舒服,而不是产生被众多产品施压了压迫感。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就在旧金山苹果专卖店100米远,老牌的电脑连锁店CompUSA正在减价清仓,与之对应的则是苹果专卖店内人头攒动,这是否在说明那种沃尔玛思维的电子售卖方式出现了危机?


罗恩·约翰森:买苹果电脑的人似乎更在乎效率价值和长期体验,而不是省钱,所以你在旧金山最繁华的地段,看到了一幕正在发生的商业变化。实际上从1958年开始,在美国市场就出现了一场店铺革命,很多独立品牌纷纷打造自己的店铺,而不是把自己产品摆入超级杂货铺。目前苹果在全球投资开设了230家店铺,其中25个国际店,我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苹果商店的成功。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苹果北京店还没开张,很多人更热衷在Macmall等国际购物网站上购买,这是否意味着到苹果专卖店消费的顾客很多都是新苹果用户,苹果粉丝们更热衷在网络上拿折扣,网络购物是否对于成本昂贵的专卖店构成冲击。


罗恩·约翰森: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十年前全球零售业流行的邮购目录,在互联网购物普及以前,很多人认为邮购目录和电视购物,将会直接冲击传统销售思维,可现在谁还谈邮购目录呢。互联网购物确实非常有冲击力,可与互联网店铺销售额增长相比,苹果商店的销售增长更快速,人流量更大,因为苹果店能够提供体验,亲手触摸的实实在在体验。


2008-01-18


终于结束了1月份在美国的日子,虽然不算很长,但是半个月,也不短。

其实今年苹果大会完全应该改名,叫苹果升级总动员,基本上全线主流产品,都通过软件进行了功能性的升级,除了那个超薄的macbook air能够稍许刺激那些对于极端设计狂热的人。并不用争论苹果这种软件升级的新品策略,有什么商业道德因素,尤其是ipod touch升级还要20美元,反正从很多细节上看,苹果已经有点紧了,这个紧主要是指新产品利润上。macbook air就能体现出来,耳机是2.5的插口,想用外接音箱,得,掏钱买2.5转3.5得,遥控器也不送了,那些热衷千兆网的兄弟,还得考虑买usb网卡,反正都是得掏钱,越来越像佳能和尼康在单反相机领域的招数了。另外值得关注的是,macbook air释放出来以后,苹果还有什么隐秘的在研发产品呢?要知道乔布斯可已经透露了,macbook air秘密研发了2年半,还有别的什么秘密产品呢?3G iPhone?包含蓝光的mac?反正苹果股价要想冲上300,甚至400美元,就还得在iPod、iphone和mac之外,开辟新的战线,尤其是扩充iPhone阵营,iPod已经整体开始结构性饱和了。



另外已经很确认了,苹果商店将在08年夏天北京开店,这将是苹果在亚洲区的第一个店(日本算是亚洲区以外的独立区),也许更能直接刺激中国苹果粉丝们,至少可以用苹果员工卡买9折货,比私下找经销商更方便了。新店的位置估计可以刺激那些对于中国零售商业怀有革命情绪的人,还有崇文区政府的官老爷和财主潘十亿。

2008-01-11

终于睡了一个踏实觉,在昨天移师到旧金山以后,我总算能睡着了。拉斯维加斯简直是我生理上的噩梦,我来了三次,就没踏踏实实完整睡好一次,同样是倒时差和水土不服,不论欧洲还是美国其它地方,我绝对不会出现拉斯维加斯类似的睡眠反映。这再一次加深了我的怀疑主义看法,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酒店大亨们,肯定给房间的空气加了东西,流传的说法是增加纯氧供应,让旅客睡不着,好在大半夜继续去楼下赌场败家。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俺是真不想再去拉斯维加斯了,睡不着,躺在床上闭眼数绵羊的感觉,并不那么爽。

  



苹果大会15号才开幕,提前六天就过来了,只好自己在旧金山流浪,住在一个1928年建成的老酒店,连吃了两顿SUBWAY,喝着家庭装的2升装乐啤露,靠着只有六片散热片且微微有温度的小暖气,看着旧金山毛毛雨,上着连56K猫速度都没有,却要价9.95美元一天的宽带,真觉得很XYZ。刚刚下楼去完成了一项国内兄弟们委托的任务,走私iphone。并不是俺对苹果有什么偏好,实在是人民币升值太有效力了,399美元的iphone,税后只有431美元,按照现在新的汇率,只有3100多元,3k多在国内能买什么手机?iphone还是很划算的。之所以到旧金山就赶快去买,实在是害怕下周macworld大会一开幕,全球报道苹果的记者都跑来,会把旧金山苹果商店的iphone库存买光,另外iphone很快就要升级到1.1.3的版本了,好歹目前的1.1.2还能破解,要等1.1.3破解,也许还要耽误几个月。

不好的是这两天扁桃腺有点发炎,带的消炎药只够吃3天,还剩下最后2粒,抗生素还是处方药,没法买,除非去医院看医生,得,只能等待14号国内兄弟们的救援了。

2008-01-09


已经是第三次来拉斯维加斯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包括这次来看的CES,依旧还如往年那样。甚至包括媒体注册办证的大妈,还是2年前那位。不过CEA组委会明显在压缩成本,媒体中心的午餐,难吃的我想吐了,吃能凑合吃点墨西哥薄饼加牛肉,甚至连饮料也不再提供,变成了饮水机。不过倒是遇见了华尔街日报的那位莫博士,午餐的时候还跟iPhone第一位购买者同桌,据说光engadget网站就跑来了二十多位,CNET更是号称360度直播,足可见媒体泛滥岁月,信息的泛滥。那些数字大脑袋的开幕式演讲,根本不需要去现场听了,演讲之后半个小时,我就在YOUTUBE上看到了全部内容。对于CES这种展会产品与大人物演讲的报道,根本没啥好写的了,反倒是真正能够冷静下来观察趋势和细节的,才有可能找到一些真东西,譬如潜伏中的Linux崛起,还有很多老牌消费电子巨头对于google暗中的恐惧。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消费情绪泛滥的躁动,数字界大腕的叫嚣,以及到底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好技术好产品的判断。




由于蓝光和HD-DVD大战在开幕的前一天,华纳突然叛变,整个CES简直成了一场玩笑,记者们背着组委会的大书包,上书东芝HD-DVD的大字,可大家却更踊跃的叫衰HD-DVD。这种撇嘴无奈的感觉,也许只有那些认为内定HDDVD作为中国下一代高清标准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可真正的赢家是谁呢?是蓝光吗?走着看,真未必,H.264的普及早已超过应有的时间表。

2008-01-02



自从圣诞节拿到了eee pc这个玩具,已经快把这个只有299美元的小家伙拆散了。

原机内置的linux系统就很不错,firefox和通用型IM,足够用了,况且现在SD卡或者U盘便宜得要死,根本不必像正经笔记本那样,来个160GB的大硬盘,除了大量下载电影,没啥意义。07年我曾经写过一篇《信息入口、低机器和Widget 》 ,没错,这个EEEPC绝对就是那个最适合做信息入口的低设备,然后跑跑Widget。900MHz的处理器凑合够用。

实际上我不仅按部就班的给eee pc装了xp,还按照某些地下方法,给eeepc装载了tiger,不过跑tiger驱动问题一大堆,但这还是激发了俺许久没有自己动手的DIY情节,要知道上一次热衷类似的私自改良,还是4年前,针对那台微软的XBOX游戏机。实际上与那些热衷破解iPhone的人一样,以前搞xbox,现在弄eeepc,都是一脉相承,不放过任何自己都手鼓捣的机会。这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很有意思,又是一个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玩乐。

似乎也只有《大众机械师》杂志还能保持一点点类似的情绪,可却无法涉及到如此低下层面的破解,正经的出版物是无法抵挡商业律师函的,于是民间网络论坛,在一次成为了技术精神传播的平台。而与那些提供纯正黑客破解和patch文档的地下人物不同,自己动手捣鼓的人,更接近调试者,或者执行自我解放的自我救赎者,摆脱某些固执的商业束缚,这也许在道德意义上没有开源阶层崇高,却很实际,先动手再说,至少DIY精神没死,也没有让自己沦落到消费小白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