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和75,这是两个很多人都能记住的智商数字,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另一个是《阿甘正传》里面那位福雷斯特·甘普的,大家都拿着两个数字作为最世俗的衡量指标,以考核自己如何远离愚钝,更靠近聪明。没有多少人知道智商测试的数字到底取自何种试题,更没有多少人知道龚耀先等人修订的中国智商测试标准化试题,乃直接腾挪自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更多人接触到智商测试还应该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互联网的普及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智商测试试卷,只需要花费30分钟,根据网页上的图形题目进行选择题应答,机器就可以根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给智力打分。可网络上却至少有不下十种的题目,即便同一个测试者,也难以在多个网络智商测试中取得统一的成绩。大多数网络智商测试更接近自信增强器和心理安慰剂的功效。实际上每个时代的人都试图通过一些外在的测试方法证明自己比同龄人聪明,在达尔文思想的推动下,潜意识中都试图证明自己比前辈智力上进化。国际象棋和围棋界,始终坚信智力挑战的原则,在卡斯巴洛夫被深蓝电脑击败以前,棋牌博弈的冠军才是公认的聪明人,而这些“聪明人”更热衷证明自己超过了历史上的前辈,破解古棋谱的死棋才是他们智力上的自我挑战,而在这背后的潜意识则是群体性的渴望:人类变聪明了。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西蒙几乎是智商测试领域的鼻祖,他1905年制定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几乎是当代智商测试方式的最传统基石,而他设定的一种离差智商,曾经被认为更适合时代变化,能够准确测量聪明人的统一标准,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被设定为100,统计显示,一半的人智商在90至110之间,110至120之间的只占14.5%,120至130的只有7%,130至140的占3%,只有0.5%的少数人在140以上。但他的这套理测试方法面对知识爆炸和信息泛滥,出现了一些时代性的偏差。史蒂文·约翰逊那本《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几乎被那些渴望证明自己变聪明的人奉为宝典,所有人都相信取自美国教育机构的数据说明事实,在过去46年内美国人的智商测试值提高了13.8%。作为电视媒介和电子游戏熏陶下长大的一代人,所有人都热衷史蒂文·约翰逊的那套理论,大众媒介和互动娱乐正在以令人兴奋的刺激培养方式,提高人们的智商值和认知能力。而在相信史蒂文·约翰逊的媒介推动智力增长的理论前,他早年写的一本《心思大开:日常生话中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科学》更值得注意,在他看来智力并不仅仅是基因遗传的产物,就如同没有天生的运动员一样,大脑也需要像锻炼肌肉一样进行联系,才能够获得智力能力上的皮质层锻炼,如此看来,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成为了大脑锻炼的运动场,而每个人获取知识的方法,不论是主动书本学习还是被电视和游戏灌输,都成为智力超过前一代人的捷径。社会心理学家卡米·斯库勒在研究心理学弗林效应时有一句话很值得回味的论断:“昨天的天才在今天却是傻瓜”,他在研究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比对假设,也就是让1920年代智商数值居前10%的人,穿梭时光参与80年后的智力测验,1920年代的智商数值只能排在当代人半数人之后。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理论学者都认为群体智商在提高,一位叫哈金斯的法国生物学者就曾经在《量子》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在他看来近代人智商测试数值的提高,只能说明人们在适应性的进化,以让自己更适应充满逻辑判断题的智商测试,以及追求反应效率的现代生活,他从物理角度认为,智商提高相应的应该是大脑运转速度的变化,尤其是脑电离子传递的速度必须加倍,可实际上生物解剖的结论,大脑这个聪明源泉的基础并没有突变,只不过人类平均脑重在悄悄的以每年20毫克的水平增长。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什么是衡量聪明人的标准呢?20世纪80年代袖珍电子计算器的出现,曾经引发过一系列担忧,数学老师们总认为计算器会影响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同样的忧虑也在21世纪初流行过,老师们担心学生们不再自己动脑子挖掘答案,而过分依赖搜索引擎,可事实上计算器和搜索引擎并没有阻碍智力的形成,反倒更多的观点认为,这些外在的辅助工具正在成为大脑的一部分,让聪明更接近逻辑判断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互联网带来的维基和Google的泛滥,20世纪80年代曾经在中国学校中流行的智力测验已经变得一文不值,那些昔日可以被用来证明一个人聪明与否的百科问卷,现在看来更接近知识竞赛。我们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在进步,却从根本上难以区分智力和知识之间的区格,一面是自认为科学化的智商测试题目被一代代新聪明人提高成绩,另一面则是知识的隐性贬值。
十几个小时前,苹果终于把ipod升级到了第六代,并且加上了触摸操控和wifi,这两个被发烧用户期望已久的硬件。ipod touth其实不仅仅是剔除电话功能的iphone,其内置的浏览器将解决很多问题,就要看苹果是否把iphone这个os开放了,作成类似mac os的平台,其实有些时候,有浏览器,一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除了不能电话,理论上iphone touth跟iphone没区别,google map,邮件,这些都可以通过网页方式来解决。更有意思的是299美元,ipod touth的8gb版本和iphone 4gb版本都是这个价格了,你选哪个呢?
相比魅族的那个M8似乎没什么价值了,甚至还包括诺基亚已经开始内部调试的iPhone杀手,都失去了意义。这时候让我想起了2007年1月份,乔布斯在MACWORLD上说的那句,“苹果核心力量在软件上,”尽管很多人并没有在意,甚至很多网络视频中都不再能找到这段演讲词,但软件,确实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核心,硬件却变得更微不足道,连魅族都能克隆出来硬件,还有什么不是能被抄袭的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金山这两天在拼命拉记者吹风,因为他们铁定香港上市了,香港上市,嘿嘿,还有什么价值吗?雷军已经跟我得5年没说话了,当然,我知道他还记恨着我2000年对于金山毒霸的致命一击,所以我这次也没有见他。等他当了第X代领导人再叙叙旧更好。但是我还是想说,抱着软件理想的金山,都打着网络游戏的帽子去融资套现了,谁还能有耐心做软件呢,哪怕是应用软件,也不用提什么高深的操作系统,哪怕是iPod级别的。谁还记得那个作独立办公软件的永忠呢,已经消失很久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在加入到中国IT业,在他们看来如何把投资快速变成IPO,才是正经的,所以史玉柱会选择网络游戏,这种他口头上的“软件”来赚钱,却根本不会考虑底层的软件。中国的Linux就更别提了,死了,因为中国的商业社会越来越在乎钱,谁还容得下你linux那么多free的理想呢?似乎大家都想透彻了,抱外国大腿,更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