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7-07-31

导言:444页,2磅又3.5盎司,没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数字了,这是2000年新经济头号刊物《商业2.0》创造的杂志纪录,像电话簿一样厚的杂志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尽管逃过了互联网泡沫后的极度低潮期,却没有躲过Web2.0之后的阴霾,就在这本新经济杂志的领头羊即将被迫歇业时,一群硅谷技术分子跑来救赎了。



“技术文化和新商业思维没有前途吗?”这是今年7月中传出时代公司高层筹划停办《商业2.0》杂志后,另一本新经济杂志《红鲱鱼》内部传出的叹息。任何一个经历2000年全球互联网热潮的人,几乎都曾经被6本新经济杂志的文章所鼓舞,《商业2.0》、《连线》、《红鲱鱼》、《产业标准》、《颠覆》、《快速公司》,这6本新经济杂志曾经代表了一种超越性的群体观念,《财富》、《商业周刊》和《华尔街日报》曾经在收入和影响力上都被他们踩在脚下。可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这6本新经济杂志都差点灭亡,《商业2.0》被5000万美元高价卖给了时代出版集团,《产业标准》被拍卖了140万美元,《颠覆》2002年不得不停刊,《红鲱鱼》靠着取悦风险投资商们侥幸生存,只有《快速公司》和《连线》还算顺利。

但是订户持续增长的《商业2.0》却在今年8月遇到了危机,时代集团不再能够忍受亏损,打算停掉这本新经济的领头刊物,于是一群发迹硅谷的人不干了,它们包括全球最大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的创始人克瑞格·纽玛克(Craig Newmark),Facebook战略副总裁马特·科赫勒(Matt Cohler),时代互动总裁内德·德斯蒙德(Ned Desmond)等,有超过近1800人跑来声援《商业2.0》,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场声援发生在新兴社区媒体网站Facebook上,这被很多人看做新兴Web2.0媒体对昔日新经济杂志的救赎。

一群铁杆“粉丝”挽救一个公共产品,谁也想象不到这种电视“粉丝”挽救CBS电视剧杰里科的例子,会出现在互联网和新经济媒体上。Facebook群的发起人叫科林·卡米切尔(Colin Carmichael),是位加拿大网络界的老技术分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不知道时代见到我们的呼吁会不会动摇,也许他们仅仅关心财务报表,现金流和客户之外,他们关心读者吗?”谁也无法想象,昔日极度推崇Web2.0概念,并且坚信互联网改变经济生活的《商业2.0》,居然会依靠Web2.0的方式来一场草根网络式的民主抗争。

提倡技术经济的商业媒体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很多对挽救《商业2.0》还抱有犹豫的人如此自问。曾任《哈佛商业评论》执行主编的阿兰·韦伯创办了《快速公司》,他始终试图将《哈佛商业评论》的思想与《滚石》推崇的流行,与《连线》引导的技术商业文化融合在一起,尽管他的《红鲱鱼》曾经短暂停刊,但2003年网络股的复苏,直接激活了《红鲱鱼》。很多人认为《商业2.0》不过是重演《红鲱鱼》的一幕,技术经济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要硅工艺还没有到达3纳米的技术极限,只要流媒体还没有替代掉各种电视播出介质,只要互联网数据检索还需要动手指头,新经济就一直存在。

实际上更多的观点认为,让《商业2.0》死亡的原因源自时代集团内的排挤,时代集团内部将《财富》、《Money》等所有与商业进入相关的业务并入商业财经网络部门的行政举措,直接让《商业2.0》遭受了经营暗算。更深层次的幕后黑手来自默多克,正是他踌躇满志地并购道-琼斯通讯社,直接引发了全球各个商业媒体大亨们的条件反射,在那些家族化的财经媒体集团看来,迎战默多克的挑战远比保护新经济旗手更重要。现任《商业2.0》的主编约什·奎特纳(Josh Quittner)并没有摆出一副受气包的面孔,他对于互联网救赎很是自信,他说道:“如果放在以前,我们可以游行,就像不久前道-琼斯人怠工抗议默多克收购一样,但那要花费很多事情,谁让我们是研究新经济的呢,我们只能找到最适合我们姿态的方法,Facebook上抗议的群体效率不比走上街头差。当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虚拟世界的时候,很多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完成,谁让我们信仰技术商业呢。我想广告主大概都等着看Facebook能否挽救《商业2.0》,或许我们早几年前就应该把《商业2.0》改成与社交网络挂钩的东西,就可以自己挽救自己了。”

2007-07-25


导言:7月11日,当全球最老牌的游戏娱乐展E3,在美国加州桑塔莫尼卡波澜不兴地召开时,上海的Chinajoy游戏展却热闹非凡,被E3放弃的作秀女郎们,在Chinajoy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尽管全球游戏工业凭借427.5亿美元的预计年度总额,压过了唱片业和电影业,但创新乏力。游戏制作人渴望身份认同的迫切感,是全球通行的,于是EA的CEO大声疾呼:“我们做的游戏能把人烦死。”史玉柱也宣称:“给我找一个好的策划人,我给你1000万元。”



 


427.5亿美元,这是众多商业分析机构预计今年全球电子游戏消费的总额度,而同时期全球唱片工业的数字很有可能只有415亿美元。尽管还没有进入财年末期具体统计,但是研究机构Pricewaterhouse Coopers却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宣布今年游戏业已经彻底超越唱片工业,成为头号娱乐买卖。实际上,这个数字上的超越早在很多分析师的预料中,2002年,打着互动娱乐旗号的游戏产业就已经超越了电影工业,将好莱坞主导的全球电影业彻底从娱乐产业三甲位置给挤了下来。当时正赶上第7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有人问刚刚拿到最佳视觉效果奖项的吉米·赖格尔,他的《指环王2》视觉技术相比电脑游戏到底有什么不同,他回答:“我是干电影的,这是项艺术,尽管我也是坐在电脑面前干活,但我要比游戏美工高级得多。”可是短短18个月后,这位老兄就被安排去了游戏开发商Turbine的总部,协助程序员们构建《指环王在线》。类似例子在洛杉矶比比皆是,很多依附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设计师和创作者,大量被招募到游戏公司,以往游戏业总挂在嘴头的那句“我们做的要像电影一样真实”,已经彻底成为禁语。


7月11日在桑塔莫尼卡开幕的第12届E3游戏展,与往届E3改变的不仅是日期和地点,商业性的作秀被彻底终结,扮装游戏人物的模特消失了,数十万跑来体验游戏的发烧友不见了,E3,这个全球互动娱乐最大展览,彻底变成了闭门的业内秘密会议,以及诸多游戏制作小组与媒体周旋的活动。很多人并不适应E3的突然变化,大呼E3严重缩水,E3主办方ESA的总裁道格拉斯(Douglas Lowenstein)在上一届闭幕发布会上就解释了缩水的原因:“为了更好地为当今全球计算机、视频游戏业服务,今年的E3将变得私人化,这不是什么倒退,这是一种阶段性的进步。至少证明游戏商业不再缺少曝光度,让游戏的聚会更像奥斯卡或者格莱美,难道不好吗?”

全球博客网站engadget的团队直接给E3的组织者写了封公开信,《E3到底怎么了》,标题说明了一切怀疑。如果不是亲临了今年的E3游戏演示现场,绝对想象不到昔日规模堪比底特律汽车展的E3,会跑到桑塔莫尼卡私人飞机场的机库里布置演示场,更难以想象微软的内部演示会蜗居在桑塔莫尼卡高中校舍。索尼游戏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戴夫·卡拉克(Dave Karraker)在Loews酒店大堂冲着记者说:“你知道去年为了参加E3游戏展,索尼花掉了多少钱吗?8500万美元,光参展费就交了1200万美元,这种负担是当今游戏工业无法承受的。尽管整个游戏业每年有40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但是整个游戏娱乐业的人都明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交易日,一个类似电影节的活动,我希望E3能变成戛纳电影节那类的聚会,游戏不仅是赤裸裸的商品,更是一份综合艺术和娱乐的享受。”

实际上,E3在规模上的蜕变,恰恰迎合了游戏工业试图摆脱传统社会世俗舆论对自己的低俗定位。《合金装备》的金牌制作人小岛秀夫对记者说:“我的游戏本质上与‘007’电影没什么区别,我比‘007’的编辑们更会讲故事,‘007’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在看,是因为存在着大量40岁以上主导的中老年观众。现在全球40岁到20岁之间的这群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欣赏方式,只有他们能明白游戏作为一种互动娱乐方式的乐趣何在。”

游戏工业参与者越有钱,似乎越想让游戏在艺术档次和社会地位上与电影和音乐平起平坐。E3规模的变化还仅是表面现象,游戏业根深蒂固的商业传统,正在因为游戏设计小组的强势态度,发生悄悄的逆转。与好莱坞被七大电影公司控制,音乐界从五大唱片公司合并到三强一样,游戏界也正在经历类似的几强争霸。不仅是微软、索尼和任天堂这三大游戏主机平台,包括控制《魔兽世界》的维旺迪,垄断体育游戏的EA,热衷经典老游戏翻新的世嘉等,几大游戏制片方正在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真正第一线的游戏制作者,就如同唱片业的签约乐队一样,也存在着团队包装和向制片方签订卖身契的问题,游戏开发又涉及大量美工和后期人员,他们的地位相比程序员和设计师要卑微得多,就如同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数以千计的道具师傅一样。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魔兽世界》的项目负责人柯志达(Mark Kern)跑去开办自己的红五工作室;《古墓丽影》的王牌制作人特洛伊·霍顿(Troy Horton)闹独立去了Pearl数码娱乐小组;《最终幻想》之父坂口博信投靠了微软签约的Mist Walker。另一方面,《指环王》和《金刚》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在拿到了奥斯卡小金人后,早就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游戏制作上,他除了要把微软投资的游戏《光环》改编成电影,更与微软合资成立了翼果互动游戏工作室,目标就是第四部《光环》游戏。这种以游戏制作人为核心的模式,正在成为全球游戏经济的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能记住某部电影导演的名字,只能记住谁执导了什么游戏。

就在E3开幕的两天前,全球第一大游戏发行商EA公司的CEO约翰·里奇蒂耶洛(John Riccitiello)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对游戏娱乐业的担心:“我们做的游戏能把人烦死,这些游戏越来越难玩。整个游戏产业极度缺少创新。许多作品和去年的游戏看起来差不多,甚至和许多年前的作品也没什么两样。”游戏业面临着自己的问题,随便一款3D游戏的开发成本动辄几千万美元,如同好莱坞数亿美元投资的大制作一样。制片方为了保证高额回报,必须考虑如何降低市场风险,于是电影和电视剧领域万能的续集论,被游戏界毫不妥协地照抄。在这次E3上,《生化危机5》、《辐射3》、《VR战士5》、《使命召唤4》,我们可以找到一大串以数字标注后缀的续集,只有续集才能保证票房,中国的游戏公司也都很清楚这种商业思路,网易敛财无数的《大话西游》都熬到了第三集,就差编“前传”了。

2007-07-21

刚从santa monica回来,困,周日一早到家感觉北京真热,高湿度比南加州的太阳毒晒更难受。这次去看e3,收获有限,疲惫压过了应有的兴奋。在那边还慌慌张张的丢了一根PDA的笔,数码相机的反光镜片还莫名其妙的掉下了,很是不爽。

本来我还曾经计划,抱着我那台三红的XBOX360,在采访微软Peter moore的时候,示威一下,可人家微软在我临出门前宣布掏钱10亿美元,全面免费维修。得,没话说了,谁让你买的日本版的水货,去日本修可以,自己掏运费,姥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这次遛弯专门找了一美国的“我爱我家”学习,了解一下美国的房价涨的如何。洛杉矶地区吧,南加州范围比较大,位置好一点的卫星城,一套300平米的美式2层小楼,送个后院加泳池,50多万美元。如果对比北京,还别北五环外的别墅区,就东五环那种叠拼房子,300平米,也得200多万人民币。我怎么也渐渐跟邢海洋开始一样的悲观情绪了,hoohoo。

最后放一段e3新出的wii fit,还等啥,掏钱吧,总比假印度瑜伽教练更省心。

以前提到过一个,马里奥大战索尼克的2008奥运会特别节目,现在终于来了。


 

2007-07-16

导言:“iPhone代表一场革命,一场颠覆以往手机工业的革命”,这种乔布斯式的革命语录,只在他演讲时才具有煽动作用。尽管事实情况是,从Mac电脑到iPod,苹果在技术和设计上的革命无疑存在,天天挂在口头上,似乎已经难以再让人血脉扩张。可全球化刺激下的信息焦虑情绪,以及Web2.0精神鼓舞下的个人表达欲,让iPhone,一个智能手机的上市,变成了一场超越产品发布本身的演出。疯狂的消费者、偏执的硬件媒介、手痒痒的黑客,在七天时间里直接勾勒出一幅iPhone的现实商业画卷。


七天的时间能发生什么商业事件呢?1972年的《商业周刊》曾经以类似的方式纪录过一组数字:道琼斯工业指数瞬间突破1000点,在这个心里关口面前,投资者已经徘徊了六年;丰田在这一周时间里,破天荒的在北美市场卖掉了102辆车。而在2007年6月30之后的七天里,我们同样可以统计出类似的疯狂数字,上海证券指数从3916点被生拉硬拽到了3563点,苹果iPhone以499美元和599美元两档高价上市,七天时间几近全部售空,只剩下俄勒冈州和夕法尼亚州这类美国中部地区还有零星库存,AT&T非官方确认的iPhone激活操作超过了100万次,这几乎创造了商业消费品历史上一个新的首发奇迹。


 


在6月30日iPhone开卖之前,纽约第五大道苹果旗舰店门前连夜派队等待的人群已经不再刺激,去年索尼PS3游戏机首发的时候,东京街头排队抢购的人比苹果粉丝更疯狂。伴随着互联网个人视频媒体和即时性网络信息的爆发,刻意营造出蜂拥的人气,已经成为新时代商业文化的一部分。要的就是几千人连夜守在门前商店门前排队,并且还得有排队者心甘情愿的随时网络直播自己的排队体验。迈克尔·西尔弗斯坦跟和约翰·巴特曼合著的那本《顾客要买什么》,越来越可以被直接套用在iPhone所代表的商业流行上。消费者对质优新奇的商业消费品产生偏执的迷恋,文化和情感因素远远超过了产品价值含量本身,而对乏味和实用主义的中端商品却避而远之,流行消费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场寻宝活动,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具有最高价值的商品,同时又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摘到桃子的先来者,尽管这个桃子并不免费,甚至有些昂贵,但抢先感和追逐新潮的暗喜在iPhone面前胜过了一切。


 


不要以为这种iPhone带来的狂热情绪仅仅是美国物质主义消费过渡化的癫狂,在7月1日,中关村最大的PDA经销商已经收到了六份iPhone订单,人们根本不在乎iPhone目前只针对美国电信运营商AT&T的捆绑,即便更换了中国移动的SIM卡,也未必能够连接手机网络的现实,也毫不在乎只有英文输入和双字节文字不能正常显示的先天问题,更不算计iPhone在499美元和599美元的硬件标价之外,还需要捆绑两年AT&T手机服务费,每个月最低还得缴纳59.99美元给AT&T。当中国第一个用上iPhone的人,这种消费心理已经不再是虚荣那么简单。中国第一批拿到iPhone的用户,除了超级发烧用户,网络媒体也不少,拆开iPhone包装的过程都可以成为点击率量排名第一的内容,谁也无法想象信息泛滥的时代,到底什么是真正最有价值的信息。苹果的Mabook笔记本电脑早已经不再是少数人才会买的奢侈选择,5月份占据北美地区14%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已经让苹果座稳了第四把交椅。全球消费者之所以如此狂热,已经不再仅仅是乔布斯作为商业偶像的个人崇拜,以及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对苹果电脑作为市场小众选择的趋同,昔日少数派的消费品越来越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特立独行的姿态所感染,只要苹果电脑还没有比PC更普及,保护市场弱者的消费心理光环就一直可以在苹果周围发酵,iPhone无疑在短短七天内彻底免费搭上了这股东风。


 


而另一方面,全球顶尖黑客们面对iPhone的到来,手痒痒成为了集体性的条件反射,在6月30日之后的七天内,破解iPhone也成为iPhone商业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简单意味着一周内就能破解”,黑客团体的代表人GJ在接手网络采访时如此说道:“iPhone的很多原始设计来自于其他手机制造商,这些传统设计和构思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之所以iPhone激起了黑客们的兴趣,并不仅仅是因为iPhone来自苹果电脑,要知道传统黑客们宁愿破解微软操作系统,也不愿意诋毁苹果电脑的。关键在于AT&T,两年捆绑性的手机网络合同,让AT&T背负了iPhone垄断运营的黑锅,黑客们的反商业传统又找到了新的释放对象。


 


著名黑客DVD jon第一个出手了,这位最早破解DVD区码的挪威黑客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成功破解了iPhone的激活程序,让iPhone不再受制于AT&T,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免iTunes的激活工具,并且注释道:“使用该工具激活后,iPhone还不能打电话,但是iPod和Wi-Fi功能已经可以使用,胜利就在眼前。”在攻破iPhone的激活程序之后,另一个更具挑战的iPhone商业限制又勾起了黑客们的兴趣。解锁iPhone,在技术彻底不再受制于AT&T的商业束缚。黑客团体的代表人GJ说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我们破解出来的成果,也希望苹果因此吸取到经验,技术不能因为钱而失去自由。苹果是一个如此伟大的公司,可把每一项功能都上锁,实在是技术文明时代的耻辱。”除了进行炫耀性的破解,黑客们还在技术破解中寻找着苹果那些不可告人的商业秘密,TMOBILE.png和VODAFONE.png,两个.PNG文件的发现,一下子暴露了iPhone登陆欧洲市场的秘密,主导英国和西欧手机网络的沃达丰,以及控制德国电信的T-Mobile,无疑将与iPhone组成类似捆绑AT&T的欧洲商业联盟。


 


在这七天内,商业分析机构也没闲着,拆散iPhone零件,计算出成本价和利润率,分析机构iSuppli又一次祭出了自己的螺丝刀分析法。三星几乎包办了主要的芯片元件,8GB的NAND闪存成本48美元,4GB版本24美元,1Gb的DDR内存14美元,核心的ARM主处理器14.25美元。触摸屏幕开发商是德国Balda AG,却是国内TPK生产的,成本27美元,触摸控制元件来自爱普生、东芝和夏普,总成本24.5美元,国家半导体生产的显示接口芯片造价1.5美元,再加上英飞凌标价15.25美元的无线电收发器和电源管理元件。这样计算下来,8GB版本的iPhone成本只要265.83美元,而零售价却高高的标为599美元,光毛利率就达到了55.6%。iSuppli甚至还拿这个毛利率跟以往苹果的iPod和Macbook做比较,结果分析师认为iPhone定价并没有暴利,依旧保持苹果一贯的利润档次,这无疑在暗示华尔街的投资人,iPhone上市的头七天里,苹果至少拿到了3亿美元的利润。如果依照2007年累计卖掉450万部iPhone的商业目标,苹果年底能靠iPhone赚上15亿美元。


 


比偏执的全球消费者、反商业束缚的技术黑客、狡猾的商业分析师更神经,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几百位应聘者更是疯狂,苹果原本计划招聘的三个工程师职位,居然一下子引来了数十倍的应聘者,据说猎头公司被这场面吓傻了,很惊奇为什么突然跑来了那么多应聘者,然后猎头跑去询问,为什么Google也在高薪挖人,大家却都跑来苹果应聘呢。很多人都敷衍的说自己看好苹果未来飞速发展,看好苹果股价如何如何飙升,只有一位第一轮面试就被淘汰的人道出了实话:“听说乔布斯在内部会议上许诺苹果的员工,在7月底能免费拿到一部8GB版iPhone,不管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从工程师到零售店职员,只要属于苹果美国公司17787个职位,就都有份。”

2007-07-03

别再问我iPhone如何,让我给您捎iPhone。如果你愿意花5000多块,买个iPod nano+PDA,那您就买吧。尽管AT&T还没有强大到,将SIM插槽都垄断的地步,但是别指望iPhone的固件里面没有写入什么东西,也别指望中文短信不变成乱码。要知道第一批代工产品,300万个呢,黄牛叔叔们可以休息了,iPhone不是PS3。可恶的itunes激活系统,可不是摆设,也许你不在美国的网络环境下激活,itunes都不搭理你。


 

1、这么多年的电子产品使用经验告诉我,一定别当第一批用户,纯粹小白鼠的体验。


2、谁破解了一些功能,谁上面第三方玩意多,谁就充满生命力,这也是iPhone目前比较严峻的问题。尤其是中文问题,别做梦了,乔布斯除了日本,亚洲哪也没商业访问过。


3、你要有500美元的闲钱,投资,您炒股票去好不好,别当物质消费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