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7-05-31

这两天股市闹腾,采用不计信用的扎针方式,让股市下跌,真的是很愚蠢的方法。尽管百姓们都已经承载过了各种方式的高压,并且已经麻木到很没办法的地步。但是仍然有人会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譬如将某财政部门官方网站黑掉。以暴制暴的思维,一贯不被天朝推崇,可黑网站这种原始黑客反抗手段,仅仅是表达表达自己的不满,并不能造成什么影响,甚至会被媒体集体性的自我检讨装傻方式的口径淹没。

 

实际上真正的黑客精神已经越来越缥缈了,利益和报复成为了主旋律,别跟我提什么“和谐”,这个词本身就充满着虚伪。现在更多期起《iwoz》,这本苹果另一位创始人的传记翻译完工,痛痛快快的重温一下纯粹的黑客精神。

 

2007-05-29


导言:如何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壮,是人类潜意识中最本能的进化方向。书籍所带来的知识早已抵挡不过电视的教化效率,互联网上的Goolge和维基百科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成为知道分子,似乎媒介和大众文化让每个人的智商在过去五十年间直线上升。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沉迷于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智力溢升,原始化的脑筋激荡正在重新流行。




 


我端坐在法航从巴黎戴高乐机场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将空中客车飞机经济舱上那块6英寸液晶屏上的各种娱乐设施玩了个遍,三部电影都只看了一半,外加试玩了六个视频游戏,飞机还没越过乌拉尔山脉,身体却不自觉地已经开始对长途飞行产生了厌顿。可紧挨着的一个女士却一直手捧着一个活页小册子,用带橡皮头的铅笔写了擦,擦了写,在方格子间推理逻辑关系的数独游戏似乎魅力十足,同行的旅客中至少还能发现三位也在进行类似的笔纸间冥思,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放着丰富的飞机电子娱乐,而干坐在位子上跟自己较劲呢。


2007年最民间流行的自娱自乐绝对是数独”,22岁的赵智即将大学毕业,他坐在宿舍的床板上说道:“在大三没有高等数学课程之后,我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网络游戏我也泡过一年,麻将扑克也沉迷过,可都太占用时间了,现在看来并不好玩了,并不能真正填补我那种缺少大脑运转的真空感,直到2006年暑假玩起了数独游戏。”


数独的中国流行确实非常突然,在英国《泰晤士报》2004年刊登第一个数独益智游戏的18个月后,国内的《信息时报》就连载起了数独题目,那些玩了近10年《南方周末》版本小强填字的人们,突然发现数独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填字更简便,也更考验智商。赵智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是英文填字,还是中文填字,我觉得更考验的是词汇量,智力思维难度还不够强烈,而数独就是数字推理题,本质上跟电脑中的扫雷一样,极端考验我的大脑。”


昨天的天才在今天却是傻瓜,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卡米·斯库勒在研究心理学弗林效应时候的结论副产品,也就是让1920年代IQ数值居前10%的人,穿梭时光参与80年后的智力测验,1920年代的智商数值只能排在当代人50%的大多数人之后。史蒂文·约翰逊那本《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很多观点早已赢得了学术界和民间的一致认可。尤其对于那些笃信电子游戏无用论的家长,史蒂文·约翰逊评估计算出媒介活动提高智商的理论,深深的颠覆了以往对电子游戏的很多非议。在史蒂文·约翰逊看来,电视、游戏、互联网和电影,构成了媒介与大众文化对于全体人类智商提高的科学力,在过去46年内美国人的智商提高了13.8%。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知识获取变得容易且廉价,人人都成了活Google。信仰科技改变文明生活不再是空谈,可面对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智力溢升,为什么却突然很多人迷恋起了数独这类传统益智项目呢?难道是那些数独迷嫌史蒂文·约翰逊那套媒介和大众文化促进智商的理论效率太慢,数独迷期望给自己开小灶,以让自己更聪明吗?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史蒂文·约翰逊那本《坏事变好事》就会发现,真正提升公众智力的源泉,并不仅仅是电视等媒介传播的知识在起决定作用,真正最有效的智力提升来自于使用推理的独立逻辑思想,那些80年代出生的孩子可以不看说明书就拆封使用一件电器,而他的父母却肯定先把说明书看明白再说。悬疑电影激发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电子游戏则直接提升了视觉识别的推理能力,在互联网上巧妙的掩盖真实身份,刻画出一个虚拟身份,并且以这个杜撰出来的身份与别人进行交流本身就充满了假设思维。每当有更小巧的数字计算工具出现,总有工程师在饭桌上将此问题讨论引到考生上,为什么不让考生使用这些电子工具呢,如果按照科学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宏观理论,使用电子工具的外脑辅助是可行的,尤其是在一些纯粹数字运算上。与这个问题对应的事情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高中,学生们可以在考地理历史等科目时候使用Google搜索信息,这无疑与传统考试记忆思路背道而驰,而设计考试老师的解答很具借鉴意义:“不要指望学生依靠这点书本知识去参加智力竞赛拿奖金,离开学校没多久他们就记不得这些地理历史信息了,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何时何地查询到需要的信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能准确便捷找到答案才是高效率的成功。”通过媒介和娱乐获得的知识不再是一切,逻辑化的纯脑力思维才是关键。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数独会突然流行,魔方和华容道在80年代带来的全民脑筋激荡又回来了。


在数独和填字游戏之外,另一个迎合脑筋激荡风潮的势力来自任天堂。这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生产纸牌益智娱乐的日本公司,始终没有背离益智传统,不论FC游戏机时代的《推箱子》,还是Gameboy时代的《瓦利奥制造》。而其2006年的益智游戏《脑白金》居然打出了补脑抗衰老的招牌,将数独、七巧板、记忆拼图整合到一个游戏之内,赢得了很多非传统游戏玩家的偏爱,全球1000万以上的老年人和家庭妇女成了《脑白金》的忠实玩家。很多人将此游戏视作任天堂公司战略性的商业成就,可以与20年前《超级玛力》相媲美。其实在这款将大量纸面益智游戏电子化的《脑白金》背后,隐藏着一位叫川岛隆太(Ryuta Kawashima)的大学教授,正是他撰写的一本名为《脑力训练》的学术作品激发了任天堂社长岩田聪的关注。当时岩田聪下令每个任天堂的游戏开发小组都要根据这本书搞出一部游戏,限期90天。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区成为了游戏设计的锻炼重点,甚至任天堂的生物学顾问根据游戏难度计算,让测试者躺在核磁共振仪器上,以测量出相应的前额叶皮质区血液流量图。而在医学上前额叶皮质区的收缩运动,恰恰又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姜长英编著的一本《科学思维锻炼与消遣》再次在网络上开始流传,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是历史上首次文字记载了《华容道》规则,更是这本书最早将脑筋激荡式的消遣文化与科学的思维锻炼论证到了一起。最现实的例子在英国兰开夏郡,那有位知识竞赛女王琳妮·哈格里夫斯,她在过去18年中参加各式各样的智力竞赛活动,总共赢取了2756次冠军,光奖金就拿了100万英镑。之所以琳妮会成为职业智力竞赛选手,在她27岁时候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不得不辞职回家休养,按照这位知识竞赛女王琳妮的说法:“我无法像其他女孩一样出去跳舞聚会,为了让大脑工作,我开始猜谜题。”没错,就是大脑,以数独为首的脑筋激荡游戏在中国的快速流行,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自己的大脑缺少真正的挑战,尤其是在数字信息时代,知识获取变得易如反掌的时代,纯粹的脑筋激荡反而变得弥足珍贵。

2007-05-23


 

上周诺顿和卡巴斯基又闹腾了,这两家国际上的杀毒软件大亨,似乎在中国玩不转了。而瑞星又一次笑傲江湖了,类似的对抗在5年前也来过,当时是瑞星强势对抗金山和江民,结果金山名存实亡,江民就剩下一个老掉牙的牌子了。那时候高端市场上还没有闹起来,诺顿很舒服的敛财,卡巴斯基抢用户,现在瑞星来了,外国杀毒软件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瑞星的操盘老大毛一丁接触过很多年了,绝对中关村老泡了,基本上都看透了,已经修练到坐等对手犯错误,然后穷追猛打的阶段了。尤其是去年熊猫烧香的时候,瑞星那个卡卡论坛很是出名了一次。瑞星的故事很是有意思,值得找机会深入写写。

 

不过我觉得目前瑞星面临着两个现实问题了。

1、如何控制最大市场份额,要知道目前市场份额是低利润率的妥协产物,并且几个对手都没死呢。反过来的准垄断问题存不存在呢?

2、微软并没有向瑞星开放vista的核心部分,至少目前瑞星2007年的产品,看不到vista的痕迹,技术升级很快的,况且瑞星技术部门年初走了一批人。

2007-05-17


 


五月初的全球媒介正在上演三场大戏,默多克向《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开价出50亿美元的收购款,加拿大的汤姆森给路透社估价88亿英镑,微软又一次与雅虎坐在谈判桌前商量合并。互联网和新技术正在彻底瓦解根深蒂固的传媒规则,每个经历最近十年互联网发展和有阅读纸媒体习惯的人,都已经成为了这场变革中的一部分。



鲁珀特·默多克,这位76岁的新闻集团掌门人在最近18个月内,连续上了两次《商业周刊》封面,一次《连线》封面,一次《时代》封面,其实公众上一次关心这位老爷子,还是90年代末,话题的热点集中在他的新老婆与继承权争夺战。收购社区交友网站Myspace让默多克成为传统媒体大亨中第一个涉足Web2.0的先驱,就像他在80年代中期注意到卫星通讯传递电视信号的廉价可能一样,他现在拿下Myspace与盯上《华尔街日报》,根本不是什么吃螃蟹的探险行为,如果按照技术为王的思路摸索,我们会发现默多克太理性了。一切都是在为他梦想中的全球交互媒体作准备,尤其是2002年对DirectTV的收购,让他彻底拥有了卫星传递视频内容的硬件基础,收购社区类网站Myspace,恰恰是构建这个涵盖卫星电视和互联网媒介交互平台的敲门砖,实际上默多克对于互联网交互本质看得很清楚,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chinabyte正是默多克合资的产物,网易的第二批风险投资也来自于默多克,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阻碍了他交互卫星式媒体集群构想的实现。现在盯上《华尔街日报》,正好可以将Myspace构建的用户创造内容平台与纸媒体嫁接,要知道《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日访问量早就超过报纸印刷量的十倍,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专栏作家们早就变成了博客和视频播客,最著名莫博士信箱甚至已经快演化成了莫博士小电台了。



编辑权与分筹:交互与自助的媒介未来



五月初,北美专注科技新闻的网络媒体digg上闹了起来。起因是一段HD DVD破译码,被用户公开上传到了digg上,依照digg机器自动运转的浏览者选择机制,HD DVD破译码的帖子始终处于焦点位置。如果这种内容出现在中国的某篇新闻或者博客上,根本没有人大惊小怪,可在一贯崇尚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媒介环境,这可是涉及是非的大问题。这惹怒了负责保护HD DVD知识产权的AACS组织,AACS的律师信函直接送到了digg的总部,要知道在几年前,将HD DVD破译码这种东西在媒体公开传播,那罪过,几乎等同于在媒介上教老百姓如何利用万能钥匙溜门撬锁。按照这种延续自纸媒体时代的道德判断,出于避免侵权,digg把涉及HD DVD破译码的文字删除了,但是digg的用户们却不干了,读者们认为自己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你删除我就贴,短短几个小时有关HD DVD破译码的新闻出现了2000多条,几乎塞爆了digg的首页,这样贴了删,删了贴,僵持了快六个小时,终于digg的创始人凯文·罗斯(Kevin Rose)跳了出来,直接以HD DVD破译码作为标题的宣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尽管这不过是一场删帖子与发帖子的较量,但作为网络媒介的digg,一篇分歧文章是否有发表出来的权利,第一次交到了读者手中,自助性的交互网络机制压过了旧有的传媒判断体系。将原来掌握在新闻专业人员的编辑权,真正交到了普通人手中。



另一个影响媒介变化的核心要素来自于商业模式,从播客概念延伸出来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在2007年初提出了一套适应网络媒介时代的新商业模式。YouTube创始人查德·赫尔利当时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上公布的这个消息,他们准备让每个上传视频短片的“创作者”都拿到广告收益,根据每段视频浏览量与有效广告价值来衡量报酬,并且使用一套音频指模认证技术来确认“创作者”的视频短片版权。类似中国本地化的例子来自豆瓣网,2006年这个分享阅读观赏体验的小网站,居然获得了将近90万元的收入,可在豆瓣网页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广告。这90万元基本上都来自当当网和卓越网的提成,在豆瓣上那些对一本书或者一张CD感兴趣的用户承担起了一切,只要他们对一个产品感兴趣,按图索骥被引导到当当网或者卓越网,并且下单交易,马上相应的提成就汇到了豆瓣的账户上,这种满足长尾理论的商业模式几乎能以微量成本运转。与此相比博客和电子杂志的商业模型要老套的多,依旧是大公司品牌对消费者的心理刺激,售卖图片和文字位广告,至少商业模式上还是彻头彻尾的Web1.0。



电子杂志、博客、读者自助媒体,这些媒介的新形式在当下短暂的共存,并没有谁更优秀的比较,只有谁更科学更具备生存力的竞争。1994年出版的那本《一对一的未来》,实际上早已经预见到了今日网络技术带给媒介的变革,正如该书两位作者唐·佩勃(don pepper)和马萨·罗杰斯(martha rogers)写道的那样:“与大众媒介的消亡对应,大众市场也正在消亡,读者渐渐被分隔成无数小群体,小群体自己就主宰了自己的信息媒介,广告和商品售卖也会变得越来越精确。”



为什么《连线》没有成为超级媒介



当我们谈论纸媒体如何顺应新技术变革的时候,曾经以数字时代文化先锋自居的《连线》再一次出现在视野中。作为根植于硅谷的《连线》杂志,一直在报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每一点变化,并且早在1994年10月就开办了官方网站:热连线(HotWired),要知道那个时候连麦当劳快餐王国都没有自己的域名,还是《连线》的撰稿人乔什·奎特纳第一个注册了mcdonalds.com的域名,正是《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Web2.0时代著名的长尾理论。可为什么《连线》没有成为媒介门户呢,甚至现在《连线》网站的流量还不如数码消费品新闻网站
engadget?



2004年,就有人向《连线》创始人路易斯·罗塞托问过这个问题,尽管路易斯·罗塞托早在1998年就卖掉了杂志,并且在1999年高价卖掉了热连线网络部分,但商业因素并不能成为《连线》没有成为超级混合媒介的托词。当年热连线的创意总监卡尔·斯坦曼德给出了答案:“《连线》是一本靠卖广告生存的纸媒体,即便他们报道数字新经济,可杂志依旧存活在广告经济的阴影下,而热连线却是一个向注册用户收费的网站,这种商业价值观念决定了一切,决策者根本不舍得放弃眼前的利润,况且《连线》杂志还很能挣钱。”保守的商业情绪束缚了《连线》,就算《连线》马不停蹄的构建精英博客社区,可老编辑们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甚至当slate.com以纯粹原创网络杂志姿态生龙活虎的时候,杂志先天的那种精英小众化本能依旧决定着《连线》的一切,《连线》的老板选择了广告主提供饲料,而没有选择让每个读者给自己喂奶,这与Web2.0倡导的用户构建一切的共享原则是南辕北辙。



长不大的RSS、140字媒介和感动6次



谁还记得比尔·盖茨那本《未来之路》,其中对于技术进步与工具改良关系的辩证思考,在媒介思维主导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有效。之所以很多人相信google的搜索可以改变媒介资讯的现状,根源在于google依靠算术模型,可以抓取到无所不包的信息,至少从纯粹的公平角度,搜索技术应该是编辑权利最下放的媒介。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中关于“真正值得尊重的不是信息,而是思维的艺术”的论断已经被现实稀释,面对每日海量性的信息,读者很大程度上无法自助选择,资讯焦虑成为了今日媒介读者的普遍体验。2004年出现的RSS阅读器曾经被当作克服资讯过剩的个人工具,将阅读选择权利彻底下放到读者手中,可RSS依旧仅仅是一项优化工具,只能将读者关心的资讯提供者归集在一起,却并不能实现智能化的编辑筛选,充其量比Google更近一步。面对长篇累读的资讯焦虑,将媒介体积缩短,依靠密集的社会化网络架构来勾兑媒介能否解决问题呢?



文字媒介的信息单位正在从一沓装订纸变成一篇文章,然后就变成了自言自语性的文字,现在则变成个更简短的一句话。只允许写140个字符,这在崇尚海量信息和人海战术性的社会网络时代,似乎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约束。可正是这样一个一年多年前冒出来的Web2.0网站twitter,却突然在2007年4月爆发,其实twitter这个生僻名词本身就很有意思,牛津字典的解释是“give a call consisting of repeated light tremulous sounds”,尽管其还没有中文名字,但是大家更喜欢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自己意译,“叨咕”、“咕叽咕叽”、“唧唧歪歪”成为了新的代名词。


最初的twitter更接近缩水化的文字简版博客,把那些写不成博客的句子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并且可以分享给小圈子的朋友看,书写内容很大程度上更近似加长的MSN签名昵称,一时的心情和灵感成为了twitter上有意思的内容源泉。为了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的有感而发,twitter不仅支持网络浏览器和手机SMN短信文字发布,还可以在Google Talk等聊天软件上传短语。突然流行起来的twitter日渐变成了群体性聊天,那些厌倦传统一对一传统聊天的人都跑到了twitter上。更为可怕的是,一系列民间开发的twitter第三方插件在五月初疯狂涌现,从调用Google Map数据的地理性用户留言搜索,到将twitter以心情指数嵌入到自己博客中。很多人并不能理解twitter在Web2.0泛滥一年多以后,为什么会突然流行,更不理解一个简短的文字留言系统到底能撑起来多大的商业空间,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把twitter当作媒介看待,按照他们的思维套路,twitter的价值撑死了也就是Web2.0方式的分类信息,迷你博客或者网页上的手机短信,却忽视了twitter满足豪猪理论下的交互媒介本能。



4月份HitWise调查机构公布的一份报告,悄悄证明社会型资讯结构共享作为袖珍媒介的可能。很多人始终质疑用户创造内容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少读者原创资讯能满足全部读者的信息需求呢?在HitWise的调查中,只有0.16%的用户在YouTube上传过内容,而图片分享网站flickr的这个数字是0.2%。极少数人满足大多数,这种传统杂志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社会型网络上再一次重现,而最大的不同在于交互,YouTube上0.16%的创造者,可以直接获得98.4%读者的褒奖,就算是这98.4%中只有1%站出来在资讯后面写下自己感受,这个交互数字也达到了0.984%,足够那0.16%的创造者们被感动6次了。

2007-05-06

blogbus的横戈老师从4月份就跟我唠叨绅士问题,熬不过他,也帮他添砖加瓦一下。


 

绅士彻底算是个外来语,至少这个词汇,我不喜欢,尤其是当他用中国爷们VS外国绅士这样挑衅性的标题,并且拉来了别克给丫赞助的时候,这让我想起来4月20号上海车展之后,写有关报道时候曾经谈论过的问题:“从上海汽车集团的荣威到南京汽车集团的明爵,从宾利到劳斯莱斯,尽管英国本土汽车工业正在面临分崩离析的边缘,罗孚汽车被两大中国本土汽车巨头拆分收购,阿斯顿·马丁也深陷危机,但英国汽车的贵族气质却被中国汽车大亨们腾挪了过来。罗孚如何中国化重生呢?最早交出答卷的是上汽的荣威,这辆上海汽车集团收购来的罗孚75车被修改一番,以荣威750示人,凭借23.18万元至27.68万元的,早早的就引来了大批江浙私人老板们的注意,英国面子加中国价格,成为了中国特色的汽车售卖杀手锏。”

 

没错,英国面子加中国价格,这就是中国目前所谓绅士的定义,更接近乡绅。也别提啥中国爷们,两码事。就如同目前还在最后统计票数的“2007年度中国最2互联网公司评选”一样,绅士与爷们,本身也是个比较2的问题。也许可以把绅士替换成君子,这类本地化词汇,不过马上又让我想到了伪君子这个词。累不累啊,就算皈依到中国爷们这个角度,一样,还是累,所以我特同意苗老师跟我聊天时的一个结论:猪八戒才是中国男性精神上向往的方向,不愁吃和,惦记家庭,老挂念高老庄的媳妇,还有精神上偏好的嫦娥,事业上早晚混个净坛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