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什么叫有闲工夫吗?今儿看到一个家伙就玩了一次相当nb的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的事情。他依靠 www.librarything.com 的服务,把自己从小到大看过的所有书的封面都找了出来,并且缩小打印出来,然后贴在一面墙上。第一反应,阿北应该也来这么一个策划,他的豆瓣最适合玩这个,甚至可以来一个自动性功能。譬如可以批量处理,让这些图片按照颜色组合成一个什么图案,只要之前设置好模版和算法,肯定好玩。
其实我们每个人看过的书到底有多少,尤其是小时候乱翻书的年代,到底看过多少书,自己都记不清楚。更关键的是很多老出版物压根就没有什么电子化的可能,早就绝版了,从这个角度,能搜集齐自己曾经看过的书,确实是一件海量工程。
具体细节在这里: http://www.tailorstoday.com/243/notes-on-making-a-poster-of-every-book-ive-ever-read
看图说话啦。这张图片贴我flickr好久了,贴上来反思反思可以。图内涵盖了2006年旗帜最鲜明的那些web2.0公司,以及一些试图更新自己的互联网老臣。不知道2007年这幅图画将如何变化。 
方军一贯在我看来是肉乎乎的,不过丫昨天也激动了一下,《对谷歌竖起中指》了一下。而且引来不少g粉的驳斥。
其实对google中国,俺已经有点不屑于骂他们了,李开复老师这个学生们的精神领袖,早已经无比的招媒体反感。越来越多喜欢google的人,在接触google后明显感觉到了一种厌恶感,这确实是很可怕的。尤其对于那些试图保持中立态度的媒体和评论者。结果儿子成为了第一个流行的词汇,尽管当天google就屏蔽掉了,而且明显之前屏蔽掉了更多的敏感词汇,可一种厌倦和抵触google的情绪却在上升。

对于这项有点联想功能的搜索建议功能,底下这是google给俺发来的新闻稿。
——————————————————————–
亲爱的Google(谷歌)朋友, 当你今天在Google(谷歌)搜索框中输入某一查询词开头的字时,一定发现今天的搜索框和以往的不同!Google搜索框下会自动出现下拉框,给出一些建议词。比如,你刚刚输入”跑”,下拉框中就出现以”跑”字开头的提示词,排在前边的就是”跑跑卡丁车”-一款时下最热的游戏。是不是正是你所要查的呢?不是?再往下看。如果你要查询的词碰巧是时下中文搜索人群关注的,你一定不会失望。 Google给出的建议终有一款符合你的心意。你也可以尝试输入你的姓,看看哪个和你同姓的人被搜索得最多。
这就是Google在中文搜索上新增的” Google搜索建议”的特性。这些建议是从Google统计中文人群搜索历史而得来的,并不是基于浏览器本地的历史记录。下拉框中给出的建议词不会超过10个,这些词右边绿颜色的值还显示它们曾被人们搜索过的次数。” Google搜索建议”和Google搜索结果页面下方的”相关搜索”不同,它是在人们搜索之前就提出建议。怎么样,这下好了,你不必老是在Google的页面前呆想该用什么搜索,更不用把想要查询的某个长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上去。选中所要的词,点击搜索就搞定了。
当然,这不排除你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从不关心热门东西,非常喜欢打字。如果真是这样,请你进入”搜索偏好”中去,选择关掉这项特性。
《谁是乔纳森·伊夫》,这是《商业周刊》的彼得·巴罗斯在2006年9月写的一篇文章。正如同这个标题一样,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是谁,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苹果的产品设计出类拔萃,但却没几位能将他与苹果极致的设计联系起来。一年四季只穿深色短袖背心,紧贴头皮的青茬儿短发就好像刚刚刑满释放,这就是乔纳森·伊夫的标准打扮,就如同苹果老大史蒂夫·乔布斯那身黑长袖配牛仔裤蹬Newbalance鞋一样。不过这位39岁的乔纳森·伊夫要比他老板低调的多,尽管身居苹果高级副总裁的头衔,但是几乎始终隐秘在设计背后。

如果不是赢得2003年设计博物馆年度大奖,以及作为英国公民拿到了最高级巴思爵士勋章,几乎外界很难深入接触到这位苹果最近八年来的设计之王。自从1992年被挖到苹果电脑位于卡布奇诺的总部,这位原本在伦敦设计洗脸盆和电动工具的英国人一步步走上了当今工业设计的巅峰。从方盒子形状的G4 Cube到第一代iPod,从自由转动显示器的iMac到超薄的PowerBook,从彩色的iPod mini到今日iPhone,乔纳森·伊夫亲自操刀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在2007年苹果大会的现场,我们也看到了乔纳森·伊夫的身影,仅仅是在大会结束之后才从观众群中认出了他,一群记者试图给苹果当代的设计之父拍照,可他却头也不回的消失了。而在乔纳森·伊夫看来,他似乎更喜欢与人讨论设计流程和新材料工艺的话题。

实际上苹果能够在最近不到十年时间内的复苏,短短10年时间股票就增长了232%,乔布斯无疑在提供灵感和商业思路,而乔纳森·伊夫则在具体创造和设计产品。同时也正是苹果一如既往的拚设计,引发了全球性的设计热,作一名特立独行的设计师成为了全球青年们新的职业方向。设计一款比苹果更能吸引人的产品,也成为很多公司董事会经常挂在嘴上的指标。设计被无限的重视起来,一夜之间成为了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当无数狂热用户自诩苹果门下走狗时,一群群的设计者和代工厂却默默的成为乔纳森·伊夫的追随者。
导言:尽管思科在北京时间1月11号,也就是苹果宣布iPhone的第二天就发了份律师函,强调iPhone这个名字归思科所有。但是乔布斯依旧我行我素的念叨着自己的口号,“这世界每天都陆续有一些革命性的产品推出,我们很高兴能参与这种革命工作,当然我们也偶尔能贡献不少革命性产品,譬如1984年那个划时代的Macintosh,2001是第一台iPod,它没有改变人们爱听音乐的习惯,可是它却改变了音乐产业,还有2007年的主角iPhone。”
“从《福布斯》到《时代周刊》,为什么但凡全球性一点的媒体都狠命的大肆夸奖苹果iPhone呢”,这是一个博客在iPhone公布后的警觉。实际上苹果在商业和设计领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股价和销售额本身,按照普遍苹果用户的说法,电子时代的精英主义情绪始终是苹果的标签,中国用户对于这种感受甚至要更强烈。

手机业门外的野蛮人来了吗?
2.174亿部,这是摩托罗拉2006年一年内卖出的手机数量,而苹果热销五年的iPod累计销量也不过6000万台。这样的数字对比足够说明问题。苹果要造手机,这个谣传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但是此后苹果却选择和摩托罗拉合作,共同推出了E1音乐手机,尽管可以直接从苹果网络音乐商店iTurns上买歌,但是512mb的有限内存,加上传统摩托罗拉手机的功能设计,没有热卖似乎完全在预料之中。以至于很多分析师私下都认为摩托罗拉当了苹果的小白鼠,舆论都会认为是摩托罗拉拖累了苹果,然后苹果独自单飞造出来了iPhone,这样的商业思路绝对能够博得大多数的同情,谁不愿意看到后继勃发和笨鸟先飞的故事呢?实际上2005年与摩托罗拉的合作,不仅帮助苹果摸清楚了通讯业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拉进了自己与北美最大无线网络运营商Cingular之间的关系,这让iPhone此后成为运营商Cingular定制手机铺平了道路。
尽管在2006年我们采访遍了全球手机巨头的高层,针对当时还保密阶段的苹果iPhone发问,但是却得到了类似的回答,手机巨头们至少口头上根本不害怕苹果,在他们看来苹果iPhone撑死了也就如同苹果Mac电脑一样,仅仅是小众精英们的掌上玩物。可实际情况远非表面上那么平和,汉城、芝加哥、伦敦,那些云集手机设计精英的设计之都早已经躁动不已,模仿和超越iPhone在2007年1月11日之后,已经成为了一颗无声的信号弹。
iPhone发布当天,苹果的股票大涨8%,爆收于92.57美元,可操盘黑莓手机的RIM股价直接下跌11美元,坚持Palm操作系统的Treo智能手机也跌了84美分,就连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股价也跟着下跌了1%以上。布赖恩·伯勒和约翰·希利亚尔那本《门外的野蛮人》又被抬了出来,苹果的一款iPhone样品,彻底搅乱了手机业按部就班的格局。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一长串手机大亨之间的博弈就此开始,好在苹果给iPhone订出了499美元和599美元的高价,杀伤力还不足以威胁到手机巨头的生存根本,可299美元的低价iPhone并不是空头支票,一旦苹果拿出iPod研发和销售的商业杠杆,沉默消费者的心理天平可就未必还能保持平衡了。
手机操作系统的拉锯战
“如果没有苹果这块牌子,可能不会有这么多人对iPhone趋之若鹜”,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1月17日在接受《信息周刊》采访时毫不留情的炮轰对手,微软ZUNE与苹果iPod在数字随身听上的对抗已经毫不遮掩,作为微软操作系统重地的Smartphone,始终被比尔·盖茨视作微软手机战略的重点,可苹果突然的闯入,很有可能彻底打乱手机业的生态环境。微软甚至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条件反射性的应对,直接跑到美国商标局给Zune增报商标用途备案,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播放器和娱乐设备外,微软毫不掩饰的增报了手机和相关服务的项目,始终卖的不好的Zune播放器,很有可能在2007年变身成为手机,直接与iPhone对打,别忘了微软在IE浏览器、Xbox游戏机、Hotmail邮箱等历史产品上的招数,宁可赔本也要扰乱市场,手握数百亿美元的现金不是含糊的。
其实真正令微软担心的并不是iPhone手机本身,他们很清楚,苹果一贯强调品质,不会为了市场份额牺牲利润。但是iPhone将苹果的Mac操作系统引入到手机上,这是微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要知道只有微软可以实现电脑和手机两套操作系统的平台战略,Linux根本不值得一提,分裂和反商业始终让Linux没有杀伤力,可iPhone就不一样了。一旦消费者发生群体性的微软厌倦潮流,苹果Mac电脑和iPhone手机随时可以接着的。
老牌操作系统Palm日趋退化,Linux只有摩托罗拉一家强推,另一个真正紧张不已的则是诺基亚占大股权的Symbian,作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在欧洲和日本几乎一呼百应。颇为凑巧的是Symbian公司在1月16日正式成立中国公司,其首席执行官Nigel Clifford在回答苹果iPhone的问题时说道,“iPhone仅仅是苹果的一次变化,并不是把电脑操作系统转移到手机上就能成功,Symbian拥有的第三方程序支持是手机领域最多的,作为一款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依旧拥有最多的支持者。”
一场襁褓中的起名官司
思科是否不厚道,这是2007年1月最值得商榷的商业话题,在2006年12月抢先发布了旗下Linksys的VoIP解决方案,将iPhone商标牢牢占用上了,苹果的iPhone无疑在一出生就面临起名问题。其实iPhone这个商标早年是属于Infogear公司的,在2000年它被Linksys收购,思科又在2003年买下了Linksys,结果iPhone就这样被转移到了思科手上。按照目前已知的说法,思科确实与苹果关于iPhone商标进行过谈判,苹果似乎不能够接受思科开出的授权使用,更倾向买断这个商标,不过思科老板钱伯斯可是老狐狸,他很清楚iPhone这个牌子的价值,按照思科高级副总裁兼法律总顾问马克·切德勒的说法:“明天的iPhone将不再是今天的iPhone。将来家庭电话、手机、工作电话和个人电脑融合所带来的潜力无穷无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非常重视品牌保护的原因所在。”于是苹果的iPhone在刚刚出生十几个小时后就被送到了加州北部地方法院,一场襁褓中的起名官司就此拉开。
也有不少独立评论认为苹果在iPhone名字问题上留了一个后手,内部代号iTV的流媒体机顶盒在这次正式发布的时候,变成了Apple TV,商标更是简单成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加上两个字母TV。iPhone很有可能在2007年6月正式上市时候采用这个招数,一个苹果图标加上一个iPhone的组合名字,完全可以避免侵犯思科商标的麻烦。这让我们想到去年苹果电脑与甲壳虫乐队母公司苹果唱片之间的矛盾,伦敦高等法院直接驳回了苹果唱片对苹果电脑违反双方商标使用协议的指控,保罗·麦卡特尼都拿乔布斯没办法。
v2ex.com又能用了,昨晚首页还是无尽的默默抱怨声,现在又开始热闹了。其实我倒觉得对于那些小众网站,时不时出点准网监有关的事情,反而更好,就如同某些老牌杂志老牌报纸,时不时来一次收回事件一样。在小众心里面的声誉效果绝对大大的。
按照跟豆瓣杨勃上次吃饭时候瞎扯的说法,北京的网监其实都挺客气的,至少按规矩办事,基本算是文明执法,而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北京水太深,网监老师们也摸不清谁背后的脉,回头要是误办了《大航海时代》之类的网站,那还不得丢官。
已经没人在意iTV被改名成了appleTV,也没人在乎APPLE COMPUTER INC.公司的名称改成了APPLE INC. iPhone似乎成了今年苹果的一切。
纯粹手指触摸屏幕的使用到底有多么突破,不好说,但是从软件界面和操作效率上,iPhone至少不比sybmina和微软smartphone差,就别提倒霉蛋palm了。不过在iPhone上我们似乎又找到palm4.0版本以前的一些感觉,别忘了palm更早之前苹果牛顿pda,这里面的开发借鉴和人员跳槽可是很复杂的。
尤其是google map成为iPHONE的一部分功能,这让我想起来几个月前写的有关APPLE、SUN和GOOGLE三个公司之间莫逆关系的东西。不过日本市场肯定是雅虎代理,今天现场已经看到了软银老大孙正义,别忘了他的雅虎BB和收购来的沃达峰,况且杨致远这次也很给苹果面子,居然能忍耐在GOOGLE的CEO之后上来捧场。
至少从操作演示的界面上,iPhone很完美,不过中文支持,尤其是中文输入问题,我看是有点问题。所以等着吧,2008年亚洲市场才上市,499美元或者599美元不是问题,看看诺基亚8800如何蒙钱,有钱的根本不在乎手机价格多几千。其实到时候中国手机牌照没准才是真正的道门槛问题。
另外iTV卖价299美元,有HDMI,但是没说要不要HDCP,明天采访得问问,而且关心里面CPU用的英特尔哪块,肯定不会P4,也不会是Strong系列的,怀疑是第一代讯驰的库存被用上了。

导言:当商业节奏演变越快,对于纸的消耗似乎就越迫切。无纸办公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泛滥而实现,打印机厂商们仍然不遗余力的希望大家打印出每一张数码照片。人们依旧喜欢纸面阅读的体验,手感问题成为了纸未来发生技术变革的关键。
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1999年美国报纸展览会上,IBM公开展览了一份“电子报纸”的模型,正赶上当时互联网爆炸性的投机潮,整个出版业都开始念叨自己要来场根本性技术革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当时迫不及待的声称考虑自己来当电子报纸的小白鼠,甚至《商业周刊》在年底还为这项发明特别颁发了当年的设计金奖。可昂贵的成本根本无法颠覆传统纸业的成本优势,IBM电子报纸的思路引来了无数模仿改良者,Eink、飞利浦、富士通、西门子、Ntera都先后拿出过自己的试验品,索尼甚至迫不及待的在2004年拿出过第一本电子书LIBRIe。
可速生林、印刷业和全球数千万跟传统纸有关的就业机会,毫不遮掩的拖延着纸跨向技术的未来,渐进的推动纸技术变化成为了唯一的可行方案。2006年11月底复印机巨头施乐公司的一项新发明可能更实在,施乐公司研发实验室的工程师们研制出一种让打印图像在一天内自动褪色的技术,这项由施乐加拿大研究中心XRCC和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联合开发,技术将攻关重点放在了纸张上,他们依据材料学的数百次实验配方,获得了一种可以吸收特定光波变色的纸材料,只要将特定波长的光投向特殊纸,纸张就会根据光线的信息将图像和文字打印出来。在16个小时后,可以吸收光波变色的纸就会渐渐还原,纸面打印的色彩减退,在24小时后会完全消失,褪色速度还可以依靠加热来提速,而这张特殊的纸又可以循环再次使用。“目前技术并不适合电子纸的普及,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节省办公室内高达80%的纸张浪费下手呢?”施乐PARC的负责人Eric Shrader在介绍这套新技术时说道:“全球的技术领袖们都试图通过改变目前纸工业的消耗问题,实现少砍树木的环境保护理想,而我们的循环消失打印系统仅仅是一个尝试,至少可以给那些临时文件和保密用途提供一种技术选择,不过别用这台机器印合同。”
就在所有人还在讨论施乐自动褪色打印系统的实用性时,12月份的《自然》杂志上透露出一则消息,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团队联合研发了一项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制造技术,利用有机碳和基晶体管来生产电路系统,可以将电路系统做的很轻薄柔软,手感完全就像一张半透明的软胶片。这无疑比索尼电子书LIBRIe要先进的多,电子纸不用再为柔软度和手感发愁了。实际上利用这套有机碳工艺,不仅仅可以将电路做成绒布般柔软,从CCD传感器到RFID无线电识别标签也可以利用这套工艺。“这项基于单晶有机晶体管的技术要比现在液晶电视中使用的有机薄膜晶体管更灵活,可以实现三倍的电荷灵活性”,《自然》杂志写道:“以前单晶有机晶体管的成品率太低了,手工分拣的制造技术根本不可能大批量生产,而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团队却让单晶有机晶体管像印刷电路板技术一样简单,完全可以一次性的在硅基板上制造大量单晶有机晶体管,或者干脆在柔软的塑料表面上。”
目前研发团队已经在49平方微米的面积上获得了实验性的晶体制造,只要能够在1平方英寸的面积内安置上1300万个晶体管,那么电子纸就可以直接投产实用成品。飞利浦和德州半导体对这项工艺技术的突破非常兴奋,他们的商业经理人都打算开高价独家买断这项技术,slashdot网站甚至在引用《自然》杂志原文后评论道:“不用考虑报业的反应,也不用在乎印刷界的表情,如果这项技术能在2007年投产,那么2008年消费电子界将发生彻底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在乎到底生产不生产电子纸了,任何图像显示系统都会跟着产生变化,从手机屏幕到电子腕表,这种可以弯曲显示屏幕的诱惑甚至远远大于革新纸张本身。正如1999年IBM发明电子纸的Robert Steinbugler早早就说的那样:“电子报纸只是一个概念,传统报纸不会因此而很快消失。这不是我们最终的生意,我们只是想让大家看到新技术还可以改变什么商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