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12-28

导言:当托马斯·弗里德曼那本《世界是平的》通吃全球各种语言的畅销书榜冠军,并且被视作21世纪全球化进展的最佳研究案例时,原本最被公认代表全球化浪潮的互联网,却悄悄的凸现出抗拒全球统一的本性。

 



当12月20日上午,58岁的eBay全球总裁兼CEO梅格·惠特曼跟32岁的TOM在线首席执行官王雷雷坐在同一个舞台上宣布合资时,并没有多少人注意他们年龄的悬殊,就他们脚下几百米的上海地铁站内,eBay易趣的广告仍旧遍布地铁站台,可越来越多中国互联网的新现实却在逐步放大了这种抗拒全球化的商业情绪。49%和51%,这是eBay和TOM在线对新公司的持股比例,此外eBay还会投入4000万美元现金,TOM在线则是以贷款形式提供2000万美元的财务支持,在一番秘密谈判后两家公司还绝对可以平等追加最高贷款1000万美元。而从2002年eBay收购易趣网三分之一的股份到2003年全资收购,eBay收购总计花掉了1.8亿美元,至少从数字金额的表面看,eBay用掉了2.2亿美元才获得了49%的新公司股份,而TOM在线则从财务意义上一分没花就拿到了51%的股权。所有人马上会由此想到1年多前雅虎与阿里巴巴的那场复杂交易,以及阿里巴巴旗下淘宝与eBay易趣在网络拍卖上的残酷竞争,甚至可以回想起更早些时候全球第三大门户Lycos巨资与黄金书屋的交易,以及柳传志最不愿意提及的FM365,一个联想和美国在线曾经价值2亿美元的门户梦想。


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威尔奇那句“只有全球性的业务,没有全球性的企业”,用来抵御核袭击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原理,统一的域名指向系统,统一的HTTP脚本语言,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在大多数人看来互联网恰恰是最全球化的技术,以至于《商业周刊》在总结1995年世界商业变化时兴奋的认为互联网是最全球化的商业技术发明。按照最早投资网景公司的吉姆·克拉克的说法:“互联网是标准化的,只要标准能得到全球默认性的使用,那么互联网上的一切注定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从尼古拉·庞帝早年布道般的《数字化生存》,到汤姆·彼得斯的《重新想象》,再到蒂姆·伯纳斯·李那本《商业周刊》1999年度十大商业书籍的《编制万维网》,以及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年全球疯狂热卖的《世界是平的》,一切对互联网抱有美誉的著作背后,都毫不吝惜的在文字中间不断暗示着全球化的趋势。


如果仔细读过《纽约时报》中东事务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那本《世界是平的》,很多人都会注意到是什么激发了托马斯·弗里德曼创作灵感,印度班加罗尔数万计的呼叫中心通过互联网为全球世界英语国家提供热线电话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落后印度与先进国度的距离。而另一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来自弗里德曼与比尔·盖茨的对话,如果必须在一个出生于孟买或者上海的天才,与一个出生在纽约州帕基普希的普通人之间做出选择,选择帕基普希意味着过富裕生活的概率远大于亚洲,而比尔·盖茨则选择甘当亚洲天才。似乎这与20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那本《第三次浪潮》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唯一的不同来自互联网,阿尔温·托夫勒的时代只能将改变全球格局归结为笼统的新技术,而弗里德曼却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全球化的技术注脚。
 
中国互联网比美国互联网只晚六个月,这条2000年互联网圈内的模仿定律,似乎至今都有效。但是越来越多的现实开始否认这种互联网等于全球化的观点,《金融时报》早在2004年就非常敏锐的察觉到全球互联网的一些变化,亚马逊和eBay等美国电子商务巨头在牢牢的占领互联网买卖商品的主导权后,纷纷向海外扩张,试图用互联网程序配合标准化流水线产品来主导全球网络零售业,这种尝试在荷兰、阿根廷和韩国这些国土有限经济较发达的国际似乎一番风顺,可面对日本这类传统商业强盛,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以及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时,互联网的全球化商业手法有些不灵了。硅谷风险资本家丹尼·里默(Danny Rimer)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道:“喜好扩张的美国公司经常错误地判断欧洲市场。而他们目前更倾向支持欧洲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因为从全球化近似度上分析,欧洲人最接近美国。”
 
地域文化和语言似乎又一次成为了反全球化的例证,在互联网这个基于数学语言的程序世界,文化生态和商业结构确实因为互联网发生了改天,不管到底能真正促成多少笔跨国贸易,马云的阿里巴巴明显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化生意的好例子,可数倍于阿里巴巴的全球生意人更热衷泡在义乌倒腾买卖,亚马逊帮助美国商业界树立了网络零售的楷模,可连亚马逊也不敢轻易说出自己要颠覆沃尔玛之类的昏话。而那些跨国网络巨头们却自认为可以依靠互联网跨越那句“没有全球性的企业”的杰克·威尔奇判断。
 
我们在中国的互联网历史上几乎时刻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反面教材,真正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站住脚的几乎没有百分之百的跨国互联网巨头,甚至微软也要通过合资美斯恩公司来间接本地化。从新浪到百度,从腾讯到淘宝,各种门类的网站几乎都是本地网站在主导,尽管这些中国本土网站背后充斥着复杂的资本关系。另一个距离我们最近的例子来自2006年夏天的微软MSN Space,MSN已经是全球第一,中国第二的聊天通讯软件,很多人都在MSN Space写博客,可夏天微软为了给即将全球推行的.LIVE概念铺平道路,对MSN Space来了一次全球性的统一界面改变,顿时让很多在MSN Space写博客的用户无法忍受,中文书写界面几乎乱的惨不忍睹。负责MSN中国运营的副总裁陈啸对此也无奈的说道:“这是一次很不好的用户体验,还好中国的用户们没有因此而流失,但总服务器在美国的现实短期内没法改变。”当12月20日电信新贵Verizon宣布将跨太平洋拉条初始容量1.28terabit/s的光纤宽带以连接中美互联网之间的带宽,对这个消息最应该兴奋的不是电话和宽带运营商们,那些在外资巨头们的中国子网站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实际上主服务器的位置几乎是困扰外资网站的最大难题,为了商业机密和用户信息的安全,所有全球化的巨型网站都墨守着服务器不外迁的原则,以至于让不少纯外资网站在进入中国之后的头两年,将大部分精力和口水都放在了说服总部批准服务器搬家上。
 
从最根本的域名上评估,互联网最核心的指向服务器全部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如同现实世界全球化中夹杂的反美国化一样,互联网表面性的全球化之下也暗含着类似的情绪。法国人R·普舍那本《技术帝国》似乎依旧有效,互联网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已经不仅仅是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必不可缺少的传播环境,那些打着商业旗号的网站早已经是跨国公司互相竞争的新全球领域。从香料贸易到丝绸之路引发的环球航海,从石油勘探到可口可乐带来的跨国公司,保守商业技术秘密始终是一项最本能的原则,这种关系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全球化而发生质变。
 
不同于惠普或者戴尔电脑可以依靠强大的物流和代工模式实现电脑生产的全球化,互联网在机器机制之外,人的因素始终是最有分量的反全球化砝码。戴尔·佩斯金和安德鲁·纳齐森曾经在2006年初一起写过一篇论文,试图论述互联网造就的新兴媒体如何重新构建全球化社会。在一堆传播学理论和Web2.0规则之后,我们似乎只能看到媒体与互联网传播上的融合,正在配合英语世界思维席卷全球,却无法找到哪个互联网能从影响力和收入上真正全球化统治,即便股价高达500美元以上的google也无法用钱将全球的用户都吸引过来。每个区域互联网的参与者注定是Web2.0时代的主角,正如同《时代》周刊将年度人物定义为“你”,每个人的本性和习惯,正在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一部分,恰恰这种互联网的全球个人倾向与跨过网站试图推行的全球化也不合拍。

2006-12-27

   昨晚8点来钟台湾外海地震,结果东北亚的互联网就挂了,我真怀疑这是互联网吗?完全违背了互联网的初衷。一天至少收到了多个电话,问我为什么msn上不去,登陆不了外国网站。正好我们本周特报写了一个文章,我把标题改成了《只用纯种中国网站的请举手》,估计能举手的不多,至少这次地震成为了举手真实性的检查测验。


      尽管在12月20日,美国的电信新贵verizonVerizon宣布将跨太平洋拉一条初始容量1.28terabit/s的光纤宽带,以解决目前跨太平洋互联网迟缓的问题。可立竿见影就别指望了。这次地震这正造成的损失计算方法,我认为应该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断网的危害,似乎第一次被放大化的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某些垄断性电信局头的丑陋嘴脸,需要多少带宽就架设多少带宽,这种愚蠢的经济短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好在我们有一个内部庞大的局域网,也好在我们可以找到那些外国网站的中国替代者,这无疑对那些崇洋眉外的互联网二道贩子是次教训。更对那些纯粹本地互联网保护主义的虚伪敛财,是一次曝光的小机会,尽管他们可以用天灾来掩盖这种隐性的人祸。

2006-12-23

尚进说:
俺们有一个造谣体写法,就是用造谣的口吻说正常的事情


Gary 王微 说:
最近这些谣言可不是一般的多
尚进 说:
新浪播客上线,土豆老大王微不堪竞争对手恐吓,潜逃美国


Gary 王微 说:
哈哈,这个题目不错啊
Gary 王微 说:
整个一周瑜被诸葛亮吓倒还是气倒,特符合马上要来得这个赤壁大战的电影
尚进 说:
新浪播客上线,土豆老大王微投奔硅谷,拟抱google大腿
Gary 王微 说:
还别说,估计新浪这玩意儿上线,就我这儿欢欣鼓舞中
尚进 说:
新浪播客上线,土豆老大王微被中国土鳖明星追杀,拟好莱坞避难


Gary 王微 说:
……

2006-12-18

导言:当2006年夏天的各个电视频道充斥着“抢老徐的沙发”的芯片厂商广告时,博客成为中国社会最流行的公共词语,尽管这个Web2.0概念早在2002年底就被引入国内,但草根加名人的双重组合,让开博客成为一种没有动力推动的潮流。从韩寒“粉丝”围攻高晓松博客,到董路在博客帮黄健翔六问吴虹飞,在一场场由博客引发的论战之外,看似热闹的中文博客环境实际上悄悄记录了2006年的很多社会现实。在近5000万的中文博客网页中,其实真正有效维护的博客不超过15%。
 
1460家,这是2006年末中国内地博客服务商的数量,按照中文搜索引擎巨头百度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发展报告统计,截至11月3日,全球中文博客数量达到5230万,国内博客用户达到了1987万人。所以当国际博客专业搜索引擎Technorati在今年5月份将徐静蕾的博客列为世界排名第一时,很多人条件反射般质疑Technorati统计角度和算法的权威性,但是曾经被称为中国博客之父的方兴东并不惊讶,方兴东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徐静蕾的博客有来自29181个网站的45857个链接,第二名Boing Boing才有来自20223个网站的66219个链接。链接到徐静蕾博客的绝大多数是国内的博客网站。最根本的一点,徐静蕾在Technorati能够获得第一,不是说徐静蕾的博客有多牛,而是说中国博客的数量和力量在全球有了极大的分量。”


那么中国博客的数量和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每天我们都有1亿次以上的点击率,在一年前新浪决定开博客的时候,很多人都执意评判我们改变了博客的规则,可现在看来一年前我对博客的态度并没有错误。”已经是中国博客界头号服务提供商的新浪副总裁陈彤,依旧对一年来博客的中国化发展信誓旦旦。在他看来,博客改变了中国新闻门户信息来源的单一问题,同时让公众的话语空间更加宽广了一些。来自博客们的消息和观点在默默地为原地踏步的中国互联网新闻补充弹药,一些原本在互联网新闻中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消息,则不少被悄悄伪装成了博客消息,以往某个新闻突发事件需要采访众多专家意见,也转变成为专业博客们脑筋激荡的新赛场。美国《商业周刊》也注意到了中国互联网界的博客爆发,在他们看来,有兴趣在互联网上写博客的人代表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群年轻人,甚至列举出博客揭露凯雷集团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交易的问题,以及哈根达斯的冰淇淋蛋糕分销商存在严重卫生问题等博客事件。


以往不同观点的当事人要产生碰撞,媒体的采访往往成为双方对峙的传声筒,而博客在2006年恰恰直接缩短了交锋过程,在博客自留地上口水横飞,每个月在中文博客界都会出现一场场公众性的论战。与此同时,中国的博客人群正在产生生态性的变化,不仅有像郑渊洁这样一直在《童话大王》上耕作自留地,开博客以后每天自言自语汇报行程的;也有诸多大小演艺明星们为增加曝光率,根据自己档期需要借助博客炒作人气的;更有一些商业领袖们试图阐述自己的商业理想,让自己成为商业界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偶像,可却宁愿雇佣职业写手顶替自己更新的。这些传统世界的焦点人物几乎占据了中国博客15%的流量,与此同时,剩下的85%可能真正在认真写的反而在影响力上成为默默无闻的大多数。


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鲁珀特·默多克在2005年7月18日动用5.8亿美元收购了MySpace.com,无疑对中国博客界也产生了一些刺激,2005年底最后一批拿到风险投资的博客站点似乎又看到了希望。那些拜Web2.0概念如神明的互联网信仰者们又一次重提草根力量,可目前中国博客服务商的席位排次现实却是腾讯QQ、新浪博客和微软MSN Spaces。如同那些整日写博客的草根们没有真正夺得网络话语权一样,本来寄托博客和Web2.0概念来颠覆传统门户网站的新商业力量也没有赢取多少利益。全球读者们都在关注中国博客们有没有可能出现类似1998年1月17日德拉吉独家披露莱温斯基的可能,或者彻底打破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介质束缚,可博客大人们却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中国特色,那些看似活力十足的年轻一代似乎更热衷自我抒情和记录生活,就像MSN Spaces上全球流行的日记配照片一样,沉默的大多数依旧没有把握住绝对的话语权。而传统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们似乎又要保持一种独立性,仅有的几位尝试者也在开博几个月后悄悄停止了更新。每个人固有的保守情绪和传统生活方式将很多人拉回了现实世界。没有多少人讨论《大讲堂与市集》思想直接给博客带来多少理论借鉴,连最时髦的长尾理论也仅供互联网理论派们充当睡前读物。


如果与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博客群体相比,中国博客在数量上似乎占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网民基数比率上,甚至这种数量比率优势要大于宽带互联网极端普及的韩国和英文网民庞大的印度,可中国博客的内容质量却并没有凸现出什么文化和新闻优势。按照法国语言学者加尔斯·拉贡对世界博客的研究观点认为:“英语的强势位置在博客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突出,也许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博客精英,可这些精英往往因为语言瓶颈,以及单一语言内的博客筛选机制,最终被掩埋在互联网洪流中。”中文博客也明显受制于这条法则,疯狂的网民们热衷抢占名人沙发,而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却仅在小圈子内流传。可以说在经历了2006全年的时间考验后,中国的博客界依旧没有形成有效的筛选机制,技术性的RSS方法和Tag关键词都形同虚设,或者更趋原始的推荐性机制也往往要考虑诱惑网民的眼球,原本以群体力量崛起的博客陷入了互联网乌合之众的自渎怪圈。


当《德国之声》搞的全球博客大奖不再能吊起中国网民的胃口,博客在经历了短短一年时间就已经不再是前卫与新鲜的源泉。在徐静蕾勇夺全球第一博客的排名之外,中国博客沉默的大多数也暗含着危机。按照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估计,全球博客将在2007年达到数量的顶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看热闹的人开始慢慢厌倦这种方式,Gartner甚至估计全球目前约有两亿人暂停更新,博客僵尸成为一场全球流行的网络传染病。如果按照百度博客搜索的统计,内地的1987万的博客人群,平均每个博客拥有2.6个博客站点,并且每个用户平均7.6天更新一次,一周内频繁更新的博客其实只有302万。可实际的现实数字要夸张得多,僵尸博客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新景观。有谁能说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真实的博客呢?几乎一半的中文博客都是在重复发布各种消息和见闻,42%的博客文章更新都在500个汉字以内,更可怕的是很多不知名的小网站也推出类似的个人博客功能,可却并没有多少人去认认真真写,于是替人博客搬家和自动抓取成为中国博客数量激增的源泉。在近5000万的中文博客网页中,真正有效维护的博客不超过15%,数千万的僵尸博客又一次让中文博客在数字上拿了全球第一。

2006-12-16

一双鞋穿一年,我基本上是全天候都穿一双鞋的。5年前热衷nike的70复古,现在则是狠狠地穿new balance。正好今年是new balance的100周年,所以可以借个时间点。(纪念网站在这里,flash设计的很不错http://www.newbalance100.com/flash/default.asp
 
不用气垫,不用芯片,我觉得new balance保持古典姿态的做法,很有意思。如果穿过类似的款式,你就会发现new balance绝对有秘密胶水配方,至少比锐步结识的多。而且nb绝对应该算是21世纪的实用主义最好活化石。
另外透露一下,俺知道北京在哪买任意款式的两双new balance,就可以8折。


2006-12-10

这周前几天都在香港,去看那个ITU,跟****委员长大人住在一个酒店,穿西服别着区徽,带着耳机的特工成群。上一次碰到吴领导还是2002年,在东方君悦,《商业周刊》年会上。这次去香港我们都住在海逸酒店,东方君悦和海逸可都是李嘉诚老师的买卖。
 
每次去香港都莫名其妙的有点烦躁,远不像那些天生购物狂,以及感慨空调技术为热带地区带来繁荣的兄弟那样兴奋。而且我最怕冬天的时候,从北京直飞热带地区,然后再住在当地空调奇冷的酒店里。上次被如此折腾,是在新加坡,第二天就感冒了。俺就怕乱穿衣服的地方,晕。

2006-12-07

绿色和平组织绝对是个充满偏执思维,且不管权贵的机构。从在8月份出台过一次电子巨头的环保指数,在12月初,他们第二次发布了这个数字,似乎苹果电脑成为了一贯的落后分子。其实商业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绝不仅仅是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那么简单。


我最感兴趣的是,摩托罗拉如何从第一次的1.7跃升到了6,要知道这些巨头没几个自己制造产品,统统使用OEM和ODM,这其中管理的透明性,以及生产商的控制学问,绝对只有亲身经历者知道内涵的。



这是绿色和平组织上找的一张配图,电子垃圾回收场的小孩。A Chinese child sits amongst a pile of wires and e-waste. Children can often be found dismantling e-waste containing many hazardous chemicals known to be potentially very damaging to children’s health.(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campaigns/toxics/electronics)


 































































 厂商   第二次 第一次 
 诺基亚  7.3  7
 戴尔  7  7

 富士通西门子

 6  3
 摩托罗拉  6  1.7
 索尼爱立信  5.7  5.3
 惠普  5.7  4.7
 宏碁  5.3  2.3
 联想  5.3  1.3
 索尼  5  4.7
 松下  4.3  3.3
 LG  4  4.3
 三星  4  5
 东芝  3.7  3
 苹果  2.7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