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11-29

可持续发展和创意经济成为2006年中国非常流行的公共词汇,但并没有多少人认真考虑,是否要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以中国的汽车消费为例,2006年疯狂的高油价,让很多打算购买自己第一辆汽车的中国消费者稍微冷静了一下,可城市越来越大的现实,让这些犹豫者又奔向了汽车交易市场,只不过将2.0升排量的福特福克斯换成了1.5升排气量的本田飞度。“别指望公众会意识到现在的世界物质生活需要什么新变化”,《纽约客》杂志在谈论消费变化时写道,“消费者们只会成为广告和媒体的追随者,真正决定权要不在法规制定者手上,要不就在工程师和设计师那里”。

 



不再是巴黎和米兰所代表的老奢侈主义,也不再是伪装在美国精神下面的浪费情绪,进入新世纪后的物质世界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变化,只是商业节奏伴随全球的信息化浪潮而直线加速。从70年代的绿色和平组织到90年代欧洲的绿党,物质消费领域越来越可以感受到全民的绿色情绪酝酿。5月份的《连线》杂志将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阿尔·戈尔列为封面人物,这位曾经的规则制定者试图也来参与到这场物质世界的改变中来,尽管他并不具体研发和设计出了什么新玩意儿,但他的投资却直接推动了工程师和设计者们的开工,投资清洁能源,成为苹果电脑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主演推崇环境保护的电影《来之不易的真相》。《连线》杂志以导语的形势写道:“他现在开始证明自己竞选时候的誓言:用技术的力量挽救世界。”
《金融时报》最近刊登文章《和戈尔一起喝早茶》,替中国读者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次于美国。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各种生活便利设备——汽车、空调、电器商品等发达世界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西方人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平已有数十年之久,西方人有什么权利让那些刚买得起这些奢侈品的人,放弃享受呢——即便出于拯救地球的名义?

戈尔说:“你知道,人均拥有光伏(太阳能)电池最多的国家是肯尼亚。我提这一点是因为它表明:对于还没有电网、电话网络和其他设施的国家来说,跳过这些技术,直接使用太阳能之类的东西,其实更经济。”

这种扯淡似的回答使得几乎没有人相信阿尔·戈尔能单枪匹马地改变现实,但他的绿色态度却并不是空穴来风,站在他背后的不仅仅是全球苹果电脑1亿多的狂热用户群,而是全球超过5亿的乐活族。那么谁是乐活族呢?这还要追溯到1983年的时候,有位叫做保罗·瑞恩(Paul Ray)的美国社会学者,基本上类似社会调查员的角色,他领导自己的小组到处发放问卷调查,然后收集反馈进行统计研究,他做这项研究工作的最初目的是希望找到20世纪末人们生活方式,到底因为电脑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消费无止境的泛滥会引发什么变化。可经过15年的漫长积累和数据分析,他似乎发现公众的消费情绪和生活态度在悄悄发生变化,如何高质量健康生活,且不对自然造成破坏的内敛消费成为很多人自发的新生活理念。于是1998年保罗·瑞恩在一次社会学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词汇,LOHAS,LOHAS的字母组合完全是一套缩写,来自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专指健康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而这个概念在2001年后开始逐渐全球化传播,突然很多人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生活原则是有概念和名字的,中文世界则延续译音加词义象形的思路,直接把LOHAS***成了“乐活”。

最初的乐活族仅仅是强调一种个人化的生活标准,他们抵制高尔夫,热衷瑜伽,因为高尔夫球场会破坏自然植被,而瑜伽仅需要一张草垫子。他们喜欢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并不是为了百公里节省几块钱的油费,而是考虑开混合动力车能够人为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渐渐的一些工业设计师和产品策划者注意到,乐活态度的消费群体在2006年出现了急剧膨胀。4月27日召开的第十届LOHAS论坛上,革命生活的CEO麦克·可瑞克(Micheal Crooke)和Aveda的CEO多米尼克·孔塞伊(Dominique Conseil)坐在一个沙发上讨论乐活消费市场如何贯彻透明化商业实践时,台下听众几乎一半是来自大公司的设计总监,从有机食品到无害化电子,从时装香水到地产巨头,甚至福特汽车的混合动力市场总监以《足以忍耐和商业前景》为题目大谈乐活思维的汽车商变革,一夜之间乐活概念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产品设计推广思路。

根据2005年第9届乐活大会的统计数字,美国地区自认为属于乐活族的人群已经超过了6000万,欧洲广泛的绿色环保情绪更为泛滥,这样算来全球乐活族绝对超过1亿。美国在线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凯斯在时代华纳合并又拆分的斗争中早已失势,可他却扭脸成了乐活概念最激进的革命生活协会主席。按照《商业周刊》的估算,如果仅仅把美国市场上跟乐活概念有关的产品统计在一起,毫不费力就建起了一个至少4500亿美元容量的新兴消费市场。常驻华盛顿的乐活商业主管圭叶娜·罗杰斯在总结2005年乐活消费趋势时说道:“乐活已经深入到全球化经济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设计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得想一想,我用的材料是不是足够绿色,生产流程会不会造成污染。不过设计界的反应能力似乎还不够快,受限于产品研发周期,我们还刚刚进入乐活生活的婴儿阶段。”

还记得约翰·卡马克和史蒂夫·福塞特吗?一位是沉迷于私人设计火箭的3D游戏开发教父,另一位则是整天惦记开各种飞行器创造环球纪录的冒险富翁。两年前,他们被视作极客(Geek)精神的典型案例,富裕但不奢华,追求极限与挑战是他们对产品与设计的态度,但这种生机勃勃的极客态度在乐活族们看来并不刺激。“史蒂夫·福塞特每一次热气球环球尝试,需要消耗的燃料至少够我那辆大众甲壳虫车环球跑不间断开一年的”,在乐活族看来极客似乎有些浪费,不以过分消耗自然资源作为物质消费原则,以及追求品质和设计的审美原则,让乐活概念深得全球中产阶级的认同。

在乐活族们看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与那个时代技术发展应该和谐对等的,有道德的消费和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看不到的原则问题。2006年7月很多国家开始执行RoHS的生产规范,也就是所有电子产品不能包含镉、六价铬、铅、汞、多溴联苯(PBB)和多溴二苯醚(PBDE)这6种有害物质,一夜之间很多流行性的消费电子都不再符合RoHS规范。在乐活族们看来,宁可为满足RoHS的无污染规定,而在购买电子消费品时多掏了点钱,也不会违背自己的乐活原则。不仅仅是材料和生产工艺够不够绿色,面对全球能源的紧张,往往不被设计师和消费者重视的节能,也成为乐活概念非常关注的特征。像Moma这样告别空调与暖气的新型大楼,芯片业巨头AMD提出的单位功耗性能比都成为工业设计与技术改良的试验田。

自然营销研究所在2005年出版过一本《LOHAS消费者报告》的小册子,他们对乐活概念进行过诸多定义,甚至根据消费者态度、购买的驱动力、使用频度和影响因素等诸多标准考核每个人心中的乐活成分。其实乐活概念在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变得宽泛,至少在表面上看,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成为乐活概念最白的简单标志。最明显的乐活来自于股价高达500美元的Google,并不是因为Google那句不做恶的自白,也不是因为Google总部极度自由的文化,而是来自Google在界面设计上的特别,简单到只有一个关键词搜索栏,不再是让用户在密密麻麻文字堆中去寻找。从斯沃琪2006款腕表到莱卡新推出的C-LUX1数码相机,20世纪30年代勒·科布西耶那种以少胜多的设计思路又回来了,请不要将汽车驾驶设计成私人飞机一样,面对汽车越来越电子化,方向盘和踏板为主的汽车操作,越来越被加上了各种按钮,看似提高驾驶者自动化程度的设计,无形中却有可能成为复杂的累赘。

1971年维克多·帕帕尼克(Victor·Papanek)写的那本《真实世界里的设计》又被拿了出来,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尖锐批评夸大的广告与奢靡消费主义之间令人不快的联合的人。而现在崇尚自然和可持续经济的产品设计师们突然意识到维克多·帕帕尼克俨然就是乐活思维设计套路的先行者,将绿色从常识中分离出来,在保证凝练的外观之前,首先要让产品设计符合设计用户,不要迷恋那些看似个性化的外在修饰,美往往是最自然的。其实乐活概念在产品设计和商业构思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警戒线,好用即够用的消费理念完全可以被视作一种设计标准与设计语言的浓缩。

与此同时,新技术成为隐藏在乐活设计背后的策动者,当耐克在今年夏天与苹果合作,推出与iPod可以协调使用的慢跑鞋Nike Plus时,人们都在惊奇于运动品与消费电子的奇妙组合,可却没留意阿迪达斯也设计出了adiStar Fusion,除了类似Nike Plus提供行走距离和速度参数的信息外,阿迪达斯的Fusion还可以感应心率,芯片和感应器技术的成熟推动了一大批符合健康与环保概念的设计出炉。从任天堂的Wii到Logitech的100%还原的方向盘G25,从诺基亚可以计算卡路里的5500手机到两轮锂电池驱动的自动平衡人类运输机Segway i2。

《经济学人》杂志曾经在2000年论述过一篇《酷地理》的文章,试图将酷文化产生的经济范围以全球地理的形势讲述出来。而2006年初又有人统计出了一篇《创意地理》的文章,以创意经济的地理分布对商业经济和各类产品的影响来描绘创意世界。把“创意地理”与“酷地理”放在一起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酷东西往往并不是创意,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酷地理最热门的地方却并不是创意地理的冠军,有些东西足够酷,却并不是能够让全球消费者接受的创意理念和产品,自由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才是创意丛生的土壤。一个地区每万人拥有专利数并不与创意指数重合,往往是同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风格与创意设计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当波士顿咨询公司与《商业周刊》合作推出2006年1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排名时,创意地理完全可以在这份排名中找到注释,苹果电脑、Google、3M、丰田汽车、微软、通用电气、宝洁、诺基亚、星巴克和IBM,这些巨型跨国公司所属的国度实际上都在强调创意地理的存在。而在创意经济的背后,设计和文化内涵,一夜之间成为创意地理的最佳指标。
《哈佛商业评论》的那篇《从创新到创收》的文章无疑打动过很多人,整个2006年的全球商业界几乎都在拼命跟产品设计挂上钩。当那些从代工厂经济向全球自主品牌过渡的企业找不到方向时,从LG电子全球首席执行官金双秀到影像巨头柯达都在不停地阅读《蓝海战略》,似乎回避同质化低利润,依据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蓝海战略就是颗速效救心丸。与此同时很多在创意经济中并没有特殊优势的公司,也试图依靠设计来博取创意性的加分,于是一批批知名设计师和设计团队成为诸多跨国公司宣传的重点。这种景象就如同中国浴缸市场的品牌现状一样,所有的浴缸都自诩来自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就好像中国本土压根儿不造洗澡盆一样。


知道什么是重口味吗?那些喜欢越狱中t-bag的人就是重口味,不过似乎国外喜欢重口味的人很多,且非常专业,结果他们为翻口袋的T-Bag叔叔作了个官方网站。http://www.robertknepper-fansite.com/


当然,如果你喜欢FBI mahome或者前任BOOS看守 brad,那我恭喜您,您口味不是一般的重啊。

2006-11-26


任天堂wii的火爆,不用我说了,不再是手指运动,全身肌肉紧张起来吧。不过电视生产商得考虑考虑了,如何让屏幕能抗得住重击呢,要知道wii的手柄是如此容易脱手而出。另外最近越来越懒了,嘿嘿,从一个侧面证明了youtube的效率不错。

2006-11-24





2006-11-21

导言:当11月16日丰田第十代花冠的全球首发式放在北京举行时,全球的汽车记者们第一次意识到北京车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发地。尽管很多人依旧质疑六款全球首发车的含金量,但接近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的数量现实,依旧在时刻提醒所有人,中国已经彻底进入到了汽车社会。
 
240辆,这是1990年7月3日开幕的第一届北京国际汽车展参展车辆的总数,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特种工程和客车。而26年后的第九届北京国际车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556辆,且包含92款准备上市的新车,92辆新车中甚至还包括六辆汽车跨国巨头的全球首发车,以至于北京车展组委会秘书长王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北京国际车展的分量颇为自信,原本普遍认为北京车展在全球车展中老六的位置,似乎悄悄的在发生变化。
 
所有人都明白每年交替进行的北京国际汽车展和上海国际汽车展为什么会越来越火爆,为什么国内外汽车制造商们会对参加中国的汽车展览趋之若鹜。当11月18日北京车展还处在内部参观的媒体日时,汹涌的人潮就已经让狭窄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拥挤不堪了,车展秩序的维护者已经无法从每个人脖子上绿色和黄色的挂牌区分参展商与媒体了,众多的普通观众不知如何进入了展览现场,在新车前摆姿势拍照的小孩此起彼伏,这无疑在暗示着中国消费者们对于汽车的热情到底有多高,甚至不用等到21日才向公众开放展览日,90年代末市民们蜂拥车展的景象又回来了。
 
其实这种中国普通人对于汽车的热情与10年前还是有很大的变化,10年前车展的组织者只需要担心如何防止展馆内涌入过多的观众,现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周边的停车场成为真正的问题,不再是10年前打面的来看车展,现在更多的观众是开着自己第一辆自驾车来看车展。不仅仅是北京车展期间国际展览中心周边的停车场在说明中国汽车社会的现实问题,11月13日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部联合发布的北京市经济运行统计数字,从另一个侧面在说明中国汽车问题的现实,2006年10月北京二手机动车的交易量第一次超过了新车的售卖数量,卖掉自己的第一辆车,升级第二辆私家车,正在成为中国车市新的机会。90年代初购买的老车型行将淘汰,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年轻人又开始面临自己第一辆汽车的购买冲动,这一切突然让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者划分无比清晰起来。不再是奥迪和帕萨特主导的中国传统官车思维,运动感驾驶、个人定制改装、鲜艳的车身色彩,这些个性化元素越发的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决定力量。
 
长久以来汽车几大跨国公司一直占据北京国际车展的主要位置,而自主品牌汽车的政策性规划,让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了中国汽车制造商们新的任务,2006年车展上可以充分领略到这种自主品牌要求的成果。从占据中国汽车销量8%的奇瑞,到国产整车出口大户长城,本土汽车厂始终在努力让自己成熟。不论是纯粹自主研发,还是通过收购的技术引进,越来越多的纯国产冒了出来,甚至其中不乏技术上颇具优势的比亚迪电动汽车,或者奇瑞A5混合动力车。这让中国汽车这场全球化的经济盛宴越来越复杂,每个汽车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突然间我们迷失在了556辆汽车之中。

这两天除了工作,就一直在解决房子的问题,可恶的楼道热水管道,不合格的阀门和偷工减料开发商。我那刚刚铺上两周的木地板,就这么脆弱的挂了。好在物业协调下赔了钱,可我却不知道赔的这点钱够不够重铺客厅的地板,更不知道如何弥补我那受到刺激的完美主义心情。

 

其实慢慢悠悠的装修很是磨练审美和耐心,好在家具终于找到了我中意的纯木材料,且价格能够在接受的范围。说实在的,要真有钱就买美克美家那种了。尽管在2004年底,铁通媒体联谊的时候,铁通董事长给俺抽中过奖,但还是不自觉的想骂骂,当一个小区开发商跟铁通勾搭上,确实是一件非常恶心的事情。装个固定电话,对方来电显示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像是骗子号码,更不用说限制bt且肉乎乎的铁通宽带了。面对最后一公里的垄断,突然感觉网通还是很可爱的。

2006-11-16

不知道这两天那些以插件作为自己主营业务收入的站长们睡得如何,也不知道那些重金用插件砸流量的网络大佬们是不是打算砍人了。我昨天装了一下瑞星的卡卡3.0,居然,在我单位那台索尼笔记本上一个流氓插件也没发现。不知道是我不看那些危险网站,还是人品好,电脑干净。尽管我什么乱七八糟危险网站都总是甘当小白鼠去看看。


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注意,瑞星卡卡3.0所具备的杀伤力,反正我是不安装魔法兔子什么的了,按照毛一丁的说法,卡卡3.0可以把微软windows xp卸载成秃尾巴“鸡”。回头找个机器不妨试验试验,一台没有系统备份的新机器,windows xp所有的东西都被卸载以后,秃尾巴状态下到底有多大。

2006-11-11

当东京时间11月11日早上7点10分,游戏机教父久多良木健站在东京bikkukamera有乐町店内很认真的说出:“请大家尽情享受下一代的娱乐吧”,第一台PS3开卖了,颇为神奇的是第一个买的是位中国人。

 

对于一贯盗版索尼PS游戏多年的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感觉有点怪怪的。结果日本媒体爆出了第一台PS3被中国人买走的内幕。

 

 


 

 

 

人海战术就是NB,让我想起了经济适用房排号,想起了牙科医院挂号,想起了…

2006-11-10

101435253,这是英国网络服务调查机构Netcraft在11月初列出的数字,也就是说截至10月底全球互联网站数量已经突破了一亿大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第一个公布了这个消息,马上就有人跑到CNN的网站上留言问道:“到底谁是那个开设第一亿个网站的幸运儿。”

 

网络服务调查机构Netcraft之所以公布超过一亿个网站的统计数字,完全是基于所谓的网络科学调查做出的。该公司的首席分析师里奇·米勒在公布这个数字的时候解释道:“我们通过调查全球域名注册情况,以及对有内容网站更新的后台服务器监测得出的这个数据。仅2006年初到10月底全球网站就新增了2740万个,在我看来这都要归功于全球博客泛滥和小企业主们热衷兴建自己的私人商务网站。”如果追溯到1995年8月份互联网大众化萌芽阶段时,曾经有机构统计过当时全球网站的总数不超过18000个,这其中不少还是当时跨国公司抢占域名却没有内容更新的“空架子网站”,在2004年5月Netcraft统计的互联网站数量突破5000万,当时很多人都将此视作飞跃,毕竟刚刚从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寒冬中过来,很多华尔街分析师都认为要想全球网站过亿,至少得2010年的事情了。可全球网站从5000万到一亿的数字显示,仅仅用掉了29个月。

 

网络杂志《slate》将Web2.0带来的新互联网浪潮归结为第一亿个网站提前到来的催产剂,但一亿个网站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呢?域名商们的鼓噪很大程度上怂恿了新网站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每注册一个新域名需要交纳的十几美元,这笔生意最大的垄断者ICANN占有全球域名绝对的管理权,四位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域名早已经卖光了,为了保持商业上的利润率,ICANN甚至专门开辟了.tel作为商业利润的储备库。那些人气高涨的博客们也成为一亿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纷纷脱离原来的博客服务供应商,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独立的域名才能跟自己的个人品牌挂钩,重叠建博客并不在少数,像中国博客服务提供商那种帮名人建博客并不是特例,如同电子邮件早年的一兔多窟现象在Web2.0时代又一次来了。而总部在爱尔兰的mTLD公司更是在9月开通.mobi域名注册,他们颇为疯狂的在全球推广手机域名,尽管在两个月时间只卖掉了21万8000个.mobi域名,但mTLD公司很会自己给自己造势,首批拍卖九个dotMobi预留域名,水涨船高的flowers.mobi卖到了20万美元的高价,一下子挤进了2006年定级域名拍卖价格的前二十。

 

除了域名商和博客们的疯狂外,Google很大程度上需要为第一亿个网站早产负责任。Google Adsense的独立网站小广告完全根据点击率来付钱,只要投放广告的网站独立访问者数量达到要求,且没有任何作弊现象,Google Adsense会很大方的给小网站主们汇美元支票,尽管普通小网站每个月最多也就能收到几十美元,但却让不少人将开小网站赚Google Adsense看成了第二职业。

 

全球网站超过一亿被很多人投资者看作利好消息,却没有人真正去统计目前全球到底有多少脑死亡的网站存在,专门作互联网调查的Netcraft也并不热衷公布这种死亡数字,Netcraft的首席分析是里奇·米勒在碰到这种问题时,更愿意告诉大家全球至少有4700万到4800万个活跃网站存在。可实际上真实的数字远低于此,《商业2.0》曾经特别探讨过域名占地者和网络广告肉鸡的价值问题,在他们看来互联网上一半的商业数字都是累积的虚假,他们在评论中写道:“每个人都对网络资源的浪费见怪不怪,反正互联网价值高估就是金矿,低估也可以考虑放弃,全球至少3000万个网站拥有者都是那些小老板们,他们投机开设的网站往往成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僵尸。”甚至有人专门开设了一个投票网站,投票探讨的主题只有一个《你开过多少个网站》。其实全球到底有多少网站最好的计算方法完全可以不用像Netcraft那样“科学”,根据ComScore2006年9月公布的目前全球网民人数统计,全球15岁以上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13亿人,那么101435253个网站,也就意味着每七个人就开了一个网站。以至于金融界称为网络女皇的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玛丽·米克尔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很是狡猾的说:“我只相信同时在线人数的统计,难道你相信一个网民同时打开浏览五个以上的网站吗?”

2006-11-07

自从两年前正式加入自驾车上下班的大军,我那辆雪铁龙已经跑了两万公里了,按照我平时根据综合路况的估算,不开空调百公里油耗8升,开空调的百公里油耗要9升,平均一下8.5升油,两年时间我居然用掉了1700升油。我那颗稍微有点绿色环保情绪的心不自觉地鞭策一下自己。在经历了93号汽油从3块92上窜到现在的5块09分之后,我已经无心计算这两年光油费就花掉多少钱了,更不再咒骂那两家汽油公司只涨价不降价了,好歹别跟何祚庥用一样的口吻抱怨。


其实我身边有驾驶人力摩托,每天骑自行车来单位且秋天也只穿大裤衩的拒绝汽车者,也有买辆二手老切诺基,整天五环以外找90号汽油的主儿。要不是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售价和保养成本太高,我早就换车了。但换车的心思似乎一直蠢蠢欲动。


我最想开的车并不是对缸发动机的斯巴鲁,也不是双涡轮增压的萨博93,就北京的交通状况,这些提速见长的车平时根本推不上四档就。看来看去还是抽粪车开起来畅通无阻,决不会有人强行并抽粪车的线,直着踩油门往前开就是了,只要比车牌照前面有中文字的那些车遵守交通规则就行。


有些时候也考虑是不是响应一下小排量车的号召,尽管我的雪铁龙只有1.6升排气量,但0.68升排气的斯巴鲁云雀不是照样跑的挺欢的吗?看来看去还是开辆北京环卫的永江清洁车最好,肉归肉,车后面大箭头灯光不停闪烁着,绝不用担心后面的车按喇叭催促或者被追尾。


在抽粪车和永江清洁车之外,还有一种集合多种特色的小车深深吸引了我。电力驱动,或者微型汽油马达,绝对够绿色,也不用担心其他车辆的干扰,根本不可能发生刮蹭,开的再肉也没事。我是在高尔夫球场发现这种车的,他们总是在练习场内循环开着,自动拾起满场地上散布的白球。而且安全性绝对赛过厚皮的沃尔沃,整个拾球车外面罩着一圈铁栏网呢,这种车开起来绝对过瘾,完全可以比拟以色列军用吉普,只不过抵抗的不再是巴勒斯坦年轻人们砍来的石块,而是一颗颗被7号铁杆抡圆了扇出来的塑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