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的蚂蚁文是一个字不认识,但是图片却往往能说明问题,卢武铉就有一个常年更新的BLOG,尽管肯定100%不是他亲自写的,也肯定不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做BLOG的,但至少显示一下棒子头头是如何与时俱进的。其实在SINA博客上的那些企业家,或者明星,大家都明白,压根自己写BLOG的没几个,都是想多一个宣传自己的平台。跟卢武铉其实一样,不过我更关心谁帮他们操刀。
曾经在1年前,有人在方博士的BOKEE给我国的温老大建了BLOG,当时甚至有人以温老大的口吻写BLOG,不过没过多久那个BLOG就消失了。当时我们还在感慨,当美国半文盲总统布屎都以BLOG来展示亲民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一贯高高在上的官爷爷们也不技术开明一下呢?唯一能够看到的只有每天7点以后,按排名位置的领导人日程播报,或者下乡考察时候跟老乡家人的恳谈,时不时还得跟45年元首最后的检阅那样,摸一下小朋友的脸,以示关心下一代。但愿网络警察叔叔们监控的时候,有积极者,能自告奋勇给伟大的常委老爷们操刀也开博一下。
http://blog.naver.com/cwdblog
blog.naver.com/cwdblog
当苹果在9月初就放出“It is Showtime”的口号时,全球所有已经用上iPod的人都明白,苹果又要疯狂发布新产品了。但9月12日的Showtime并没有带来传言已久的下一代触摸版iPod,也没有出现谣传苹果老大史蒂夫·乔布斯癌症复发的状况。按照iPodobserve.com的说法:“苹果新一轮iPod来得似乎一切正常。”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新一代的iPod Video在外形上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内部新版芯片让电池播放时间得到延长,其他的升级则都集中在软件上,曲库歌词的搜索,4.99美元下载俄罗斯方块或者祖玛之类的休闲小游戏,以至于大家都将这款新iPod Video当作过渡的5.5代升级。而新一代的iPod nano则重返两年前iPod Mini的老路,彩色铝外壳和无处不在的成本缩减,只有新款的低端产品iPod Shuffle出乎大家预料,15克的净重和夹子般的袖珍设计。但在苹果这一波iPod新品浪潮之外,真正有可能被记入史册的并不是什么新设计,而是5.5代30GB iPod仅249美元的价格。
“苹果的保密政策让微软吃苦了”,iPodobserve在第一时间评论道。实际上微软要出“iPod杀手”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就在苹果放出新一波iPod之后两天,微软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了自己的便携媒体播放器Zune,与iPod一样采用30GB硬盘,但是微软Zune包含了3英寸的大显示屏幕,Wi-Fi无线网络和FM收音机,虽然外形设计不如苹果养眼,但Zune又一次延续了微软在硬件配置上咄咄逼人的商业策略。这种商业招数已经让微软Xbox游戏机依靠网络接口压过了索尼PS2,MSN依靠摄像头的视频对话压过了美国在线旗下的ICQ。微软似乎已经对Zune播放器的未来胸有成竹,在公布Zune的样品图片时连车载充电套装和家庭A/V基座都准备好了。但是苹果5.5代iPod Video仅249美元的价格,完全打乱了微软给Zune制定的商业路线图,以至于微软9月15日首次公布Zune的细节时,绝口不提Zune的售价和上市时间。
“我们终于提前看到苹果与微软的碰撞了”,DailyTech有点幸灾乐祸的评论道:“每个经历信息革命的人都记得微软在20年前图形操作系统上与苹果的摩擦,如今又模仿iPod推出Zune,可另一方面微软又为苹果开发Office办公软件,微软与苹果之间一直貌合神离”。此前一直传闻微软30GB Zune播放器定价299美元,无线网络模块和3英寸屏幕的硬件成本都让Zune不可能比5.5代iPod Video的249美元低。ATR科技研究公司的分析师Shaw Wu的分析报告写道:“如果Zune维持299美元的高价,肯定无法诱惑那些试图尝试iPod的人,而一旦低于250美元的成本线,Zune很有可能成为微软又一个财务上的Xbox,而Xbox可以通过每卖一款游戏挽回3.7美元的亏空,Zune则得靠卖掉多少首歌来扭亏呢?”
Zune与iPod愈演愈烈的火药味之外,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9月初加盟苹果董事会,远比苹果与微软间的直接竞争耐人寻味。要知道这位埃里克·施密特曾经是SUN的首席技术官,而SUN公司最大的敌人正是微软。埃里克·施密特目前掌管的Google又恰恰天天念叨“不做恶”,Google在互联网领域没有一天不跟微软较劲。随着苹果电脑现任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日渐发白的头发,以及癌症复发的隐患,埃里克·施密特将成为乔布斯接班人的传言吵得越来越响。TechNewsWorld专栏作家罗布·安德鲁甚至还写了一篇构想文章,在他看来乔布斯卖掉Next重返苹果公司,之后又把Pixar出售给迪斯尼,癌症后的乔布斯必然在未来五年内选择退休或者从政。
乔布斯从政可并不是玩笑,要知道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不但是Google的特别顾问,同时也是苹果的董事,越来越多的迹象在暗示苹果与Google之间莫逆的关系,Google的视频搜索正在悄悄的与苹果iPod挂钩。苹果电脑、Google和SUN,这三家硅谷公司几乎拥有近似的技术气质,以及重叠颇多的商业簇拥者,还有那位在这三家公司都谋职过的埃里克·施密特。而从技术角度看这三家公司几乎没有什么累赘的重复,苹果主攻客户端电脑和操作系统,Google提供全面互联网融合服务,SUN则在后台提供服务器和长期技术储备支持。这种基于技术因素和商业关系的空想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了,微软Zune播放器与苹果iPod的定价商战很有可能点燃新一轮信息大战的导火索,苹果与微软之间貌合神离的局面很有可能就此结束。以至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及系统学院院长安娜丽·萨克森妮安在谈到苹果电脑、Google和SUN成为联盟公司的可能性时只说了一句:“北方的敌人”。
新网的DNS一挂,全中国30%的网站访问不了了,我不想重复互联网的最初技术定义,以及互联网最初美国军方为什么要开发。看看同时间,互联网大会开的那叫一个热闹,又一轮大众媒体开始傻乎乎的炒作流氓软件问题。哎,中国互联网真的很悲哀,被一帮投机主义者和资本势力所控制。我最反感那些整天喊着自己信仰互联网,却同时创造信息垃圾的烂人。同时政府在互联网上的无能已经不用再修饰了,谁都明白,老领导上网了,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就严格了,但老领导还没混论坛,也没玩IM呢。
这是一个中国电信旗下的小城市的数据流量图,总带宽10GB,DNS的问题让中国互联网就这么咔嚓了一下。
知道著名动作游戏《半条命》吧,目前《半条命2》的续集已经预告到了第二章。不过架不住中国本地化的特别版本阿,怎么也得来个“我爱北京****”的第N章。
谁是中国效率最高的中英文***,谁是中国互联网娱乐最杰出的无名战士,谁是中国电视后期制作的非主流标兵呢。在9月19日的下午,集上面这些优点于大成的一群人,上演了一场中国互联网上的无名竞赛。美国电视剧《越狱》第二季在美国周一晚上播出第五级,于是谁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提供中文字幕的压缩高清晰版本,上演了一场没有奖金没有奖杯的竞速比赛。
于是我们在bt论坛上看到了这样的说明:
《越狱》Prison Break第二季 FOX 8月21日 (周一晚)8:00 p.m.
大家都等急了吧,呵呵,这个是美国的播放时间,注意:美国和我们中国的时差是12个小时,他们的星期一晚上8:00是我们星期二早上8:00,如果算上***+压片的时间+发种时间的话,我估计大概在星期二晚上7点钟左右,可以出片了!
我知道大家都急着看,可是,我也是人,我只能做到我最好。第一时间发布种子!!
这个是伊甸园上最快的那位:
上传者ID:无雨的泪
上传日期:2006-09-19 18:04:41
大小:187.51MB
文件名:Prison.Break.Season2.EP05_S-Files.torrent
Tracker地址:http://tracker.ydy.com:104/announce
种子数:1659
连接数:3784
当前带宽:0
完成数:18070
总流量:3308.81GB
每当我开车找不到车位的时候,总是像起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在俺小时候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尽管这个公司仅仅存在于一套著名的漫画之中。《龙珠》里面的变幻胶囊公司,就是布尔玛家的超级技术企业,把固体缩小在胶囊中,这种科幻思路虽然违背目前的物理学尝试,但是至少在材料学上可以深受启迪。
正好看到一个专门收藏《龙珠》图片的网站,里面不仅仅包含80年代末到90年代,著名的海南美术出版社盗的主流版本全部细节图片,还包括没多少人知道的人造人13-15,那美克星分支剧情,或者sp剧场版等等内容,最强的是龙珠图片的电话卡收藏,放15年前,绝对是让小孩们流口水的东西。
http://www.ahww.or.jp/ani/index.html


周末跟联想去他们厦门新工厂参观,没啥特别的感觉,反正比3年前去看华硕工厂要稀疏的多,工人不够密集,可能跟国产手机销售量有限相关,远没有达到工人们排排座干活活的场景,估计只有富士康能玩的动如此人海战术。不过联想手机目前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第四的名次,很说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重要,也印证了国货只有国际化品牌才能被国内众多势利眼看上。也许工厂规模再搞多大并不是关键,那仅仅是产能问题,什么时候一个国内电子企业的研发中心人满为患,工程师们排排座搞开发,才真正有奔头。
而当我周一去借机扫荡夏新老巢时,除了看到如同大多数国内电子企业的研发部门外,很是对夏新的大食堂惊讶,绝对比北京任何万人以上大学食堂更夸张,数千的研发人员在12点蜂拥的场景,也绝对比任何理工科大学更有荷尔蒙气息,况且中间还夹杂这不少异域血统的“专家”,就好像北京航天大学食堂里面总有很多巴基斯坦和津巴布韦兄弟那样。从夏新工厂的食堂我隐约看到一种活力,几乎清一色的年轻面孔,眼镜男居多,掺杂着全国化普通话的低声交谈,我相信只要他们敢于突破前辈的有限思路,必然会成为中国本土电子经济崛起的一代伟大工程师。
导言:“目前信息技术的3D显示方式还能走多远?”这是第33届计算机图形大会上最热门的话题,游戏界和电影业越来越依赖3D技术,但在图形大师克特·爱克力看来,3D显示技术需要再一次进化了。
11年前,3dfx公司开创了个人电脑3D图形应用的先河,他们的Voodoo在当时几乎是3D游戏的代名词,而6年前nVIDIA公司研发的GeForce 256芯片,则依靠硬件T&L功能将原本CPU负责处理的光影转换交给了显示芯片,这种GPU处理器几乎成为了当今3D图形领域的总发动机。什么新技术将继续扛起3D视觉领域的大旗呢?按照1988年拿过图灵奖的伊万·萨瑟兰预言,视觉方式在未来五十年内依旧是人与机器交互的最佳平台,全球信息技术依旧以为眼球服务为宗旨。当nVIDIA的顶级显示卡7950GX2最高功耗达到145瓦,两块7950GX2组成顶级的SLI系统后达到惊人的290瓦时,高速度高能耗高频率,如今的显示技术似乎又一次重蹈了CPU的覆辙。华尔街半导体业分析师马克·菲扎戈瑞德对此摇着头说道:“为了视觉刺激,显示卡芯片GPU速度早晚超过电脑CPU,因为各种极限娱乐已经是今日电脑进步的主要动力,只有分析天气云图的气象专家,还有那些蹲在家里疯狂玩游戏的年轻一代才肯为这种速度刺激掏钱。”
“飞起一脚,成堆的木箱子被轰上了天,下落的木箱相互间自然的碰撞着,砸落在地上的一瞬间,又反弹了起来,几秒钟后地面一片狼藉”,这是《Computer》杂志的一段描述,在他们看来半导体设计厂商Ageia研发的硬件加速物理运算处理器PhysX,正在探索如何让未来的3D世界无比真实。3D图形物理化已经不再是理论上的图纸,这个2005年游戏开发者论坛上才首次亮相的公司,在技术上遵循物理定律的计算,而不是目前3D游戏和电影中的预定轨迹,专门为运算物理化的3D物体开发芯片PhysX。这种试图改变3D手感的技术,很有可能彻底改变目前每年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全球3D游戏格局,甚至对好莱坞已有的3D电影特效产生影响,很多3D动画工程师的职业生命可能就此终结,因为PhysX的物理运算早晚可以替代人为3D运动路线的轨迹图。
一时间3D图形物理芯片备受追捧,《红鲱鱼》杂志将研发物理运算处理器的Ageia公司在商业投资价值上与3dfx和nVIDIA并列。目前3D显示领域市场绝对王者nVIDIA和ATI依旧主攻GPU思路,却也不敢轻视物理3D的技术趋势,生怕自己在商业上成为第二个3dfx。而游戏引擎大亨提姆·斯维宁很给Ageia面子,他旗下著名的设计动作游戏《虚幻3》已经决定使用Ageia公司的物理PhysX引擎,Ageia公司则试图拉拢更多的大牌游戏开发商,只要游戏开发者支持Ageia的PhysX物理3D技术,就可以免费获得PhysX物理引擎和诸多技术说明支持,这种策略引来了《幽灵行动3》、《X战警2:天启降临》、《罪恶之城》等大牌游戏开发商的垂涎。戴尔甚至已经在硬件领域当上了第一个吃物理3D螃蟹的人,在其高端顶级台式机中出现了PhysX物理卡的选装。所有的信息昭示着Ageia公司商业局面一片大好。
但那些自认为游戏原教旨主义的3D开发者面对物理3D却并不兴奋,一家名为AISEEK的智能公司试图专门研发针对人工智能的芯片,他们开发的芯片被昵称为AIPU,明显要凸现AI在数字娱乐中的功效。与其花费300美元追求物理化的3D特效,还不如100美元找个聪明的对手,这种跳跃性思路变化博得了颇多游戏大亨的认同。俄国著名游戏开发小组Nival的Sergey Orlovskiy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物理3D对好莱坞特技的影响也许要大于游戏开发,目前游戏娱乐中3D画面已经足够精细,但3D并不是一切,游戏的根本是需要游戏性,物理3D固然好,可以给游戏和电影业带来空前的视觉手感,可人工智能呢?没人在意目前游戏中对手的脑子很白吃。”Sergey Orlovskiy的类似观点并不罕见,追求极致画面还是享受智力碰撞,早已经是最近五年以来游戏理论界探讨已久的问题。当交互式电影、互联网游戏与虚拟生活悄悄的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如何权衡视觉享受,还是体验智力满足,似乎再一次的摆在了人类面前。科技博客slash对人工智能加速和3D物理芯片都颇为在意,他们评述道:“要养眼的3D特效,还是要对手的智商,每个玩游戏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态度。但真正掌握未来技术发展决定权的人并不玩游戏,他们更爱数炒票。”
今儿下午三联库房资料室实在没有地方了,一贯热衷积攒旧资料的传统,让库房里面堆满了旧杂志,据说外刊的丰富程度绝对仅次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超级库存。要知道几年前在靳门桥附近,以及美术馆街头,旧TIME和NEWSWEEK好歹也1块1本,曾经是非常划算的英文练习读物。好歹飘洋过海,运费也不少。当上面领导授意,是不是处理掉这些“固定资产”的时候,一贯肉乎乎的老苗突然反应迅速了一次,而且似乎是条件反射一样的说:“当年许知远就天天热衷赖在三联看这些外国杂志,还不如现在折价让他收购。”或者让爱书塞过姑娘的方军老师包圆,用5年前的《国家地理》和7年前的《纽约客》垒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