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07-30

#isubb#我从不把笔记本放在大腿上,这是俺多年来的一贯习惯。不仅仅是安迪格鲁夫得前列腺癌的前车之鉴,也不仅仅是怕辐射,实在是对220v在腿上有点不放心。即便在没有桌面的机场候机大厅,俺也宁可席地而坐,把笔记本放座位上。为什么呢,看看吧。

倒霉dell笔记本在一次日本举行的会议上着了,dell至今还在调查。不过据说为了息事宁人,dell赔了台新的。
[IMG]http://www.theinquirer.net/images/articles/dell%20banger2.jpg[/IMG]

结果今天又看到一台dell出问题了,而且更夸张,炸了个洞洞。Vernon Hills 的 Henrik 当时拍下了残余,从图片上看,似乎不是电池问题。漏洞的地方估计是硬盘的区域,不知道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发生,dell会不会也搞个调查团,或者大方的陪台新的,最好是xpc。
[IMG]http://www.blogsmithmedia.com/www.engadget.com/media/2006/07/burneddell.jpg[/IMG]
原文帖子在这里:http://community.tomshardware.com/dellpost.html?name=Forums&file=viewtopic&t=192887&ex=Dude-Dell-freaking-blew

总是有人让我推荐台笔记本的选择,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尺度,如果从设计与质量综合看,俺对于当今笔记本电脑质量和设计综合评估,大致推敲出这样的一个不等式。
Think>>Apple>>Sony>>Toshiba>>HP>>Asus>>Dell>>Lenovo>>Acer>>神舟

2006-07-27

#isubb#周一下午从广州车展提前开溜,可恶的国航耽误时间。唯一的收获是邻座,座了个卖渔具生意的老板,他名片上写的pure fishing中国公司总经理,后来飞机趴机场等起飞,此人索性拿出了一套海杆钓具给我过眼瘾。要知道上次用海杆在北京郊区鱼坑钓鱼,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当年俺们老爷子每周都公款钓鱼,俺负责吃鱼。跟着去了几次鱼坑,学了一些土法,譬如炸弹钩、清晨打窝子、酸饵料加料酒。
[IMG http://www.nighthawkpublications.com/ima...[/IMG]
这哥们的产品和钓法明显美国,一律海杆飞轮,满足五大湖区和北欧的地理特点,而不像国内钓鱼方法和渔具都日本倾向。偶曾经在文章里面写过这种说法,穷玩车,富玩表,sb玩相机,并且一贯对穿摄影背心的人有偏见,认为这些家伙其实不是照相的,分明是钓鱼的。而把海钓这种概念放入视野,似乎又能得出一些新的结论。穷打高尔夫,富掉海里鱼,sb潜水去。

2006-07-26

除了单位给配的笔记本,在最近五年内,我都在用AMD的CPU。另一方面,包括单位这台SONY笔记本在内,五年内我也都在用ATI的显卡。


 

如果按照硬件论坛里面的说法,我典型的AA族,其实我在1999年以前用过一块奔腾75,以及若干块P3。而在不争气的VOODOO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TNT2ULTRE显卡。

 


 

如今AMD和ATI睡一块去了,NV则也明显跟AMD常年感情在那呢,似乎处理器芯片领域变天了,INTEL的扣肉再香,似乎也敌不过战略联盟。而另一个侧面,我看到了GPU的未来,也许这正是AMD收购ATI的最大潜在增值,但没了ATI与NV的较劲,恐怕未来显卡定价便宜不了了。没有人记得S3这个公司了,VIA收购S3之后,似乎就一路出溜,只玩低功耗去了。但愿AMD和ATI的双A大戏,能够演好。

当7月20日我们步入Google北京办公室时,没有人在意谷歌这个名字正好公布百天,也没人留意距离2005年7月19日,Google总部宣布进入中国刚刚满一年。而就在十几个小时以后,24.6亿美元,Google总部公布了2006年第二财政季度,同比收入增长了77%,尽管这些真金白银中没有多少是谷歌贡献的。


“从Google在上海开了第一间办公室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关注他们”,自称在中国互联网上摸爬滚打八年的王毛毛对记者说:“Google在美国就颠覆了雅虎和亚马逊之类的商业模式,我想对于过于依赖短信和网络游戏点卡混日子的中国网络公司而言,Google肯定会带来新鲜力量,甚至有可能是压倒性的革命。”类似这种对Google进入中国的高预期,从商业大亨到痴迷技术情绪的程序员,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如果没有Google,全球的免费电子邮箱还停留在4兆水平;我们还得购买Keyhole等地图软件;由于没有Google AdSense的扶贫,很多创业公司都要忙于生存,而不是创新;我们可能认为beta软件只是提供给测试者的,而且它很危险。”《如果没有Google》,这是在国内博客群内流传的一个题目,每个人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看法,几乎拜Google所赐的粉丝情绪被渲染到了极点。


就在100天前的Google中文名字谷歌发布之后,想出这个名字的Google亚洲区首席营销官王怀南,立马被Google粉丝在维基百科上烙了条负面评价。借着谷歌这个倒霉名字的余波,一些热衷Google,却对Google中国公司报有意见的人跳了出来。如同某个Google粉丝在自己博客上写的一样,“谷歌生下来就麻烦不断”,6月初除了Google.cn,几乎Google在中国无法登陆使用,让那些将Gmail设为自己主邮箱的Google的中国尝试者叫苦不迭。而6月24日更始发生了Google多个域名被指向买麦网的“劫持事件”,一度引发网络上对Google的诸多猜测。甚至这些狂热的Google中国粉丝跑去核查谷歌的备案证明,连谷歌一直在借用收购来的赶集网ICP证都被挖了出来。而2005年底李开复从微软副总裁位置上跳槽到Google中国当总裁,曾经引来众多目光,对于众多情绪上偏好Google的中国网民,反微软几乎是一种本能的伴生品。可半年时间过去了,除了听到李开复游走电视上充当良师益友,Google粉丝看到的只是一群精英的高高在上,美国Google总部的录用标准,更让无数自认为技术过硬的中国年轻人失望而归。


商业上Google似乎也惹怒了一些人,微软在全球猛推LIVE策略来替代MSN,eBAY的Paypal已经与Google在6月底发布的Chechout交上火了,雅虎则一直不甘心将互联网皇冠让给Google,于是我们看到eBAY和雅虎为了防范Google,不得不采取战略合作。这种围剿Google的商业暗流没有跟中国绝缘,在中国互联网的小圈子内,Google正在遭遇无声的排挤,当一年前Google总部宣布正式进入中国时,国内互联网的几位掌门人都深信,Google得先缴两年学费再说,在他们看来雅虎中国就是例子,即便通过收购易趣进入中国互联网的eBay,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更别说直接空投来的Google。


其实对于Google的狂热不仅仅是中国独有,一个叫Satmetrix的调查公司,曾经从消费者角度选择最受欢迎的公司,结果苹果在计算机产品领域高居榜首,杀毒软件赛门铁克则被认为消费服务最好,而Google则是网络在线服务公司中最优秀的。《连线》杂志一年一度的Wired 40排行榜,也在2006年给足了Google面子,从去年的第二名跃升到首位,超过了正处于高速上升期的苹果,最充足的X要素成为了《连线》杂志选择Google的内因,X要素被解释为对新创意的渴求及急于付诸行动的习惯,恰恰这与Google粉丝们的技术极端主义情绪相吻合。


而在爱憎Google的另一面,Google的企业文化似乎更具魅力,清华东门科技大厦奢侈的办公室,前台小姐背后不停闪现的投影打在墙上,网友们正在访问的关键字不停的滚动,在滚动字幕下面则是一张标准的乒乓球台,每一位有机会探访Google中国办公室的人都会对Google厨房津津乐道,免费的食物品种并不逊色于711超市。这个Google北京总部的场景与《时代》周刊在2月份以十一张图片报道的方式探秘的Google总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时不时就有刚刚创业的中国Web2.0分子拿出《时代》周刊《Life in the Googleplex》的报道,叫嚣着以后自己办公室也要Google化。

2006-07-17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在alexa得排名中,微软始终排名很高,可微软除了msn,没什么正经的有价值流量。于是大家都认为操作系统带过去的流量,支撑了微软的互联网地位。


还记得几个月以前,我在blog上贴得那个雅虎和百度拼床睡,似乎现在雅虎和百度已经不流行了,微软亲自来了。我从来都不用插件,包括被某些g粉推崇备至的google桌面,或者firefox的插件。但是微软更狠,百度和雅虎要拚床,还要给网通床位费,而微软根本不掏,只要你用ie看web,你就小心了。


2006-07-16

From:Otellini, Paul
Sent:Thursday, July 13, 2006 11:11 PM
Subject: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tep: Managerreductions


To: AllIntel employees


This weekwe’re taking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tep in our efficiencyproject: reducing the number of Intel managers by about 1,000people worldwide. Only managers, ranging from senior to first-line,are affected. This step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addresses a keyproblem we’ve found in our efficiency analysis—slow andin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resulting, in part, from too manymanagement layers. It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 managers who willleave the company are our colleagues and friends, and since we havelimited internal job opportunities, redeploying their skills is nota viable option.


We arenotifying the majority of impacted employees on Thursday and Fridaythis week, and (except where a country’s laws require differentsteps and timelines) we plan to have all affected employeesinformed by Monday, July 17. In the U.S., most employees’ last dayof work will be July 28, and their benefits will include a minimumof about three months’ separation pay (and more for lengths ofservice over two years). In other regions the process and benefitswill differ. While we can’t eliminate the impact to theseemployees, we’re committed to offering them support during thisdifficult time.


Thismanager reduction is one of the first major actions coming out ofour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project, and I believe it’s anessential first step toward making us more competitive. Over thelast five years at Intel, the number of managers has grown fasterthan our overall employee population. Our efficiency analysis andindustry benchmarking have shown that we have too many managementlayers, top to bottom, to be effective.


Inaddition,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what our organizationalhealth survey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management has impaired decision-making and communication, reducingthe company’s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Many of you have madethe same point in your individual inputs to the efficiencyteam.


As I’vesaid in previous Webcasts, one of the outcomes of the structure andefficiency project is that we’ll be a leaner and more agilecompany. We’ll make quicker decisions, collaborate better acrossthe company, and enable a cost structure that allows us to continueto win in our extremely competitive industry as itevolves.


Thismanager action is one step along that path. Another was thedecision to sell our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processorbusiness to Marvell. We’ll continue to identify otheropportunities, act on each one as soon as we can, and tell youabout the changes as soon as possible. I’ll talk more about thisand our business priorities in my employee Webcast on July 19 at 4p.m. Pacific time.


In April Isaid that we had decided not to do an immediate “across theboard” layoff, because that would be reactionary – focused onlyo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the long term strategicneeds of our company. Instead, we chose toundertake a longer, more comprehensive project to analyze all ofour operations and make strategic, data-drivendecisions. That is still ourplan. This manager reduction was the result ofcareful assessments of the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roles we needfor our future success. We are in the process offundamentally changing our behaviors and our structure for whereour business and industry are going. You should expect that we willcontinue to take actions, including selective reductions, as wecomplete analyses and decisions about investments, expense levels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You should also keep in mind that atthe end of this process we will still be the largest and mostprofitable semiconductor company on earth. Our actions are focusedon ensuring that is true well into the future.


I knowthis is hard for all of us to internalize and accept. We have doneextremely well over the past 25 years of the “PC era.” But weneed to adjust now for where our industry is going. Competitionwill intensify across our product lines. Pricing will beaggressive. We should not only accept that reality, but recognizethat it reflects the position we have earned in the industry andthe strength of our strategic direction. Weak companies pursuinglow-growth markets do not attract competition. Strong companiesthat have commanding positions and generate strong earnings growthare the onesthat attractcompetition.


Ourobjective, and our destiny, is to refashion Intel now while we havethe means and the time to do so, and ensure we continue to remainnumber one.


Paul


 

2006-07-15




月底chinajoy就要移师上海搞了,往年chinajoy都是cosplay大泛滥,似乎提前了,而且口味不再日化,这次玩美范儿重口味了。我们单位也有长得像犹达大师的,回头我再找套黑武士的,穿着去上班,反正有面罩增加面部厚度。让朱布冲穿上个蓝布口袋扮超人,美系大乱斗。

2006-07-14
“全球至少三亿人有一抽屉的消费电子垃圾”,《DigitalLiving》一贯非常关注消费电子在最近10年的流行,在他们统计看来全球换过两次手机的人至少10亿,抛弃在房间内的旧MP3随身听累计超过2亿台。如果说模拟电子时代,一台电视看十年,一台音响听五年,数码化彻底颠覆了这种技术升级的商业生物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1年开始流行的闪存盘,利用固化存储内存与USB接口的结合,一种便捷的数码存储装置应用而生,当时32MB大小就要卖到300元,64MB的大容量版本甚至卖到800元高价。但随着内存技术工艺的不断演进,存储容量成倍提升的同时,价格也应声大跌,现在1GB容量的版本只要300元。可消费电子的制造商们根本不考虑可再生经济问题,大量小容量的闪存盘成了最普遍的消费电子垃圾。USB技术本可以支持串联,最初制造商投产时只要预留USB升级空间,完全可以将老型号串联起来使用。在人类社会数码化的洗礼中,商业精英们始终利用技术升级的方式操作着消费电子经济。按照《经济学人》杂志的分析,传统电子经济商业在20世纪90年代始终保持三年一个产品循环周期,而从2000年开始,数字电视和数码相机的技术突破,直接拉动了全球消费品经济的快车,与英特尔那条决定电脑业的摩尔定律类似,消费电子大亨们的头上也高悬18个月一轮的商业生物钟。
每年圣诞购物季,几乎是消费电子厂商最疯狂的季节,格式新产品挟持半价式的打折,这种美国化的消费习惯被消费电子厂商高度重视。伴随一浪一浪消费电子新产品的诱人设计,全球的消费情绪悄悄的被美国化了,中国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并不比东京,或者加州的同龄人示弱,数码败家子早就是这帮中国电子产品年轻偏执消费群的自诩。比二战后的物质主义更凶猛,消费电子本身就诞生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替换掉模拟电子的老家伙已经不足以满足商业需要,与娱乐业结合成为了消费电子大亨们新的突破。当超级女生季军张靓影抱着TCL笔记本,陆川在可可西里手捧佳能数码摄像机,徐静蕾夸耀AMD处理器让她能飞速剪辑电影时。泛滥的消费主义情绪正在成为与流行文化结合的一部分。苹果在5月份发布的Macbook,几乎成为全球最热销的消费产品,1.83GMHz的英特尔双核处理器,白色的苹果Macbook起始价格仅1099美元,中国的数码败家子纷纷跑到香港去买免税的Macbook。中国人的耳朵一夜之间面临了空前的压力,各式各样的MP3随身听、音乐手机、彩铃都围绕流行音乐扑了过来。而伴随地产热潮,迁入新居的新潮家庭几乎清一色的选择平板电视,数码化装修设计正在成为流行风格,卧室内的小尺寸平板电视已经不再值得炫耀,放在厨房或者洗手间的20英寸液晶电视才足够奢侈。

“全球至少三亿人有一抽屉的消费电子垃圾”,《DigitalLiving》一贯非常关注消费电子在最近10年的流行,在他们统计看来全球换过两次手机的人至少10亿,抛弃在房间内的旧MP3随身听累计超过2亿台。如果说模拟电子时代,一台电视看十年,一台音响听五年,数码化彻底颠覆了这种技术升级的商业生物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1年开始流行的闪存盘,利用固化存储内存与USB接口的结合,一种便捷的数码存储装置应用而生,当时32MB大小就要卖到300元,64MB的大容量版本甚至卖到800元高价。但随着内存技术工艺的不断演进,存储容量成倍提升的同时,价格也应声大跌,现在1GB容量的版本只要300元。可消费电子的制造商们根本不考虑可再生经济问题,大量小容量的闪存盘成了最普遍的消费电子垃圾。USB技术本可以支持串联,最初制造商投产时只要预留USB升级空间,完全可以将老型号串联起来使用。在人类社会数码化的洗礼中,商业精英们始终利用技术升级的方式操作着消费电子经济。按照《经济学人》杂志的分析,传统电子经济商业在20世纪90年代始终保持三年一个产品循环周期,而从2000年开始,数字电视和数码相机的技术突破,直接拉动了全球消费品经济的快车,与英特尔那条决定电脑业的摩尔定律类似,消费电子大亨们的头上也高悬18个月一轮的商业生物钟。
每年圣诞购物季,几乎是消费电子厂商最疯狂的季节,格式新产品挟持半价式的打折,这种美国化的消费习惯被消费电子厂商高度重视。伴随一浪一浪消费电子新产品的诱人设计,全球的消费情绪悄悄的被美国化了,中国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并不比东京,或者加州的同龄人示弱,数码败家子早就是这帮中国电子产品年轻偏执消费群的自诩。比二战后的物质主义更凶猛,消费电子本身就诞生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替换掉模拟电子的老家伙已经不足以满足商业需要,与娱乐业结合成为了消费电子大亨们新的突破。当超级女生季军张靓影抱着TCL笔记本,陆川在可可西里手捧佳能数码摄像机,徐静蕾夸耀AMD处理器让她能飞速剪辑电影时。泛滥的消费主义情绪正在成为与流行文化结合的一部分。苹果在5月份发布的Macbook,几乎成为全球最热销的消费产品,1.83GMHz的英特尔双核处理器,白色的苹果Macbook起始价格仅1099美元,中国的数码败家子纷纷跑到香港去买免税的Macbook。中国人的耳朵一夜之间面临了空前的压力,各式各样的MP3随身听、音乐手机、彩铃都围绕流行音乐扑了过来。而伴随地产热潮,迁入新居的新潮家庭几乎清一色的选择平板电视,数码化装修设计正在成为流行风格,卧室内的小尺寸平板电视已经不再值得炫耀,放在厨房或者洗手间的20英寸液晶电视才足够奢侈。

2006-07-12
上面是2006年的开幕式,下面是05年的,看看规模和混乱程度,就感受到什么叫退化了。
当2004年Comdex主办方MediaLive国际公司宣布历史最悠久的计算机展会Comdex停办时,打着消费电子和电视革命旗号的CES主席加里·夏培洛已经在背后偷偷乐起来了。继续这种全球电子消费膨胀的乐观主义态度,加里·夏培洛试图将消费电子展览的概念输出到中国,在2006年1月拉斯维加斯的CES展览上,他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很是愉悦的说道:“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子产品都产自中国,亚洲是不折不扣的电子工业,CES肯定要率先把信息娱乐产业顶级的展览办到中国去。”

按照加里·夏培洛的这番设想,2006年7月初的青岛CES展,本该如同CES美国总部展览一样爆棚,即便不能同每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那样成为全球消费类第一大展览,也应该在CES的品牌下网罗亚洲的电子精英企业,可除了索尼、英特尔等少数国际公司,更多的是海尔、海信在抢占眼球,以及长虹、夏新等国内电视企业,参展厂商质量的缩水已经成为所有记者私下讨论的问题。而按照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2005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47.5亿美元,电子产品的年生产额接近两千亿美元,CES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展览活动,为什么不能在中国重演辉煌呢?

“我只关心索尼将要继续在中国市场投资两亿美元,CES展上值得关注的内容似乎没有什么”,日经BP支局长田原真司如此解释自己的提前返程,索尼在青岛CES上展示的PS3游戏机,完全是6个月前的模型翻版,甚至还不如5月份E3游戏展上的有限试用。自从90年代末Comdex以世界计算机博览会的名字在中国落地生根,为刚具雏形的中国信息产业商业化展览提供了一份榜样,让中国的商业展览不再是叫卖声和洽谈批发,新技术的产品曝光和舞台化的展示方式,曾经给90年代的中国消费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北京和上海每年轮流的汽车展览越办越火,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位列全球第六大车展时,Comdex早已经在2003年就跟中国观众告别了,可CES在中国却并没有重演美国CES接替Comdex的一幕。

“Comdex的衰落,CES的兴起,直接说明了电脑不再是一切,信息化的消费电子产品才是新力量”,这是《PC》杂志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尔夏克当年的论断,如果将这种产业变革的时间表套用在中国IT展会上,Comdex在北京2003年的绝唱,无疑对应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脱离电脑热,延续这种思路,青岛CES的不温不火是否在暗示中国并没有真正进入消费电子的商业热潮呢。

E3游戏娱乐展、东京电玩展、3GSM通信展、CES、德国CEBIT信息电子展、全球每年消费电子与电子娱乐方面的重量级展览,似乎都可以找到中国本土化的国产版本。借助中国网络游戏的火爆,Chinajoy已经独揽了中国数码互动娱乐展览的一面,3G牌照随时待发的政策现状,则让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场馆面积已经无法容纳下中国国际通讯设备展,再加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以及中国国际家电展和一年一度的科博会。不论从面积还是规模,这些频繁的展览都在显示着中国信息产业的消费市场活力,以至于有人曾经计算,如果中国这些纷乱的信息业展览统合起来,规模将超过CEBIT,仅次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年一度的CES之后,将形成全球信息业第二大展览。对于这种空想式的假设,专注科技类风险投资的《红鲱鱼》杂志曾经有过涉足,在《红鲱鱼》看来,中国信息产业庞大的制造能力和雨后春笋般新品牌,必将引起以太平洋东岸为主的信息产业格局开始环太平洋化。而这种假设背后的理论根据很大程度来自美国沃顿商学院的学者拉迪斯,他在《展示经济》中论述道,“70年代以后的商业经济已经与媒体全面挂钩,展览会已经是衡量区域经济和某项商业成就的重要指标。”按照拉迪斯的论断,通用和福特大幅收购欧洲汽车公司品牌,将引发未来20年内欧洲汽车展览的衰退,电子产品也将因为庞大的亚洲制造业崛起,而迁移到太平洋西岸。

现实似乎并没有给予中国信息产业和消费电子业足够的侧重,青岛CES的景象仅仅是对现实映照的一面,面对庞大消费群、众多廉价生产工厂、以及此起彼伏的国际化品牌,作为产业繁荣的展览业并没有出现大迁移。但似乎全球消费电子的流行趋势都是一致的,与1月份拉斯维加斯的CES相比,青岛CES也在流行大屏幕的平板电视,以及各种特立独行的MP4播放器,消费主义情绪明显压过了崇尚制造与设计的工程师情怀。

上面是2006年的开幕式,下面是05年的,看看规模和混乱程度,就感受到什么叫退化了。
当2004年Comdex主办方MediaLive国际公司宣布历史最悠久的计算机展会Comdex停办时,打着消费电子和电视革命旗号的CES主席加里·夏培洛已经在背后偷偷乐起来了。继续这种全球电子消费膨胀的乐观主义态度,加里·夏培洛试图将消费电子展览的概念输出到中国,在2006年1月拉斯维加斯的CES展览上,他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很是愉悦的说道:“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子产品都产自中国,亚洲是不折不扣的电子工业,CES肯定要率先把信息娱乐产业顶级的展览办到中国去。”

按照加里·夏培洛的这番设想,2006年7月初的青岛CES展,本该如同CES美国总部展览一样爆棚,即便不能同每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那样成为全球消费类第一大展览,也应该在CES的品牌下网罗亚洲的电子精英企业,可除了索尼、英特尔等少数国际公司,更多的是海尔、海信在抢占眼球,以及长虹、夏新等国内电视企业,参展厂商质量的缩水已经成为所有记者私下讨论的问题。而按照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2005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47.5亿美元,电子产品的年生产额接近两千亿美元,CES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展览活动,为什么不能在中国重演辉煌呢?

“我只关心索尼将要继续在中国市场投资两亿美元,CES展上值得关注的内容似乎没有什么”,日经BP支局长田原真司如此解释自己的提前返程,索尼在青岛CES上展示的PS3游戏机,完全是6个月前的模型翻版,甚至还不如5月份E3游戏展上的有限试用。自从90年代末Comdex以世界计算机博览会的名字在中国落地生根,为刚具雏形的中国信息产业商业化展览提供了一份榜样,让中国的商业展览不再是叫卖声和洽谈批发,新技术的产品曝光和舞台化的展示方式,曾经给90年代的中国消费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北京和上海每年轮流的汽车展览越办越火,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位列全球第六大车展时,Comdex早已经在2003年就跟中国观众告别了,可CES在中国却并没有重演美国CES接替Comdex的一幕。

“Comdex的衰落,CES的兴起,直接说明了电脑不再是一切,信息化的消费电子产品才是新力量”,这是《PC》杂志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尔夏克当年的论断,如果将这种产业变革的时间表套用在中国IT展会上,Comdex在北京2003年的绝唱,无疑对应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脱离电脑热,延续这种思路,青岛CES的不温不火是否在暗示中国并没有真正进入消费电子的商业热潮呢。

E3游戏娱乐展、东京电玩展、3GSM通信展、CES、德国CEBIT信息电子展、全球每年消费电子与电子娱乐方面的重量级展览,似乎都可以找到中国本土化的国产版本。借助中国网络游戏的火爆,Chinajoy已经独揽了中国数码互动娱乐展览的一面,3G牌照随时待发的政策现状,则让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场馆面积已经无法容纳下中国国际通讯设备展,再加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以及中国国际家电展和一年一度的科博会。不论从面积还是规模,这些频繁的展览都在显示着中国信息产业的消费市场活力,以至于有人曾经计算,如果中国这些纷乱的信息业展览统合起来,规模将超过CEBIT,仅次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年一度的CES之后,将形成全球信息业第二大展览。对于这种空想式的假设,专注科技类风险投资的《红鲱鱼》杂志曾经有过涉足,在《红鲱鱼》看来,中国信息产业庞大的制造能力和雨后春笋般新品牌,必将引起以太平洋东岸为主的信息产业格局开始环太平洋化。而这种假设背后的理论根据很大程度来自美国沃顿商学院的学者拉迪斯,他在《展示经济》中论述道,“70年代以后的商业经济已经与媒体全面挂钩,展览会已经是衡量区域经济和某项商业成就的重要指标。”按照拉迪斯的论断,通用和福特大幅收购欧洲汽车公司品牌,将引发未来20年内欧洲汽车展览的衰退,电子产品也将因为庞大的亚洲制造业崛起,而迁移到太平洋西岸。

现实似乎并没有给予中国信息产业和消费电子业足够的侧重,青岛CES的景象仅仅是对现实映照的一面,面对庞大消费群、众多廉价生产工厂、以及此起彼伏的国际化品牌,作为产业繁荣的展览业并没有出现大迁移。但似乎全球消费电子的流行趋势都是一致的,与1月份拉斯维加斯的CES相比,青岛CES也在流行大屏幕的平板电视,以及各种特立独行的MP4播放器,消费主义情绪明显压过了崇尚制造与设计的工程师情怀。

2006-07-10
中国移动这个公司最近真热闹,我以前预测过那些中国互联网海外持股人,最近跟这块沾边的东西越来越热闹了。裁员阴云已经笼罩在很多行业了,都是拜这些龙头公司所赐。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贴2张内部的ppt,大家过过瘾。

中国移动这个公司最近真热闹,我以前预测过那些中国互联网海外持股人,最近跟这块沾边的东西越来越热闹了。裁员阴云已经笼罩在很多行业了,都是拜这些龙头公司所赐。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贴2张内部的ppt,大家过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