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ngjin.blog.techweb.com.cn
这两天满眼都是对于未来操作系统安全的鼓吹,我问诺顿他们到底打算怎么搞,诺顿中国的人只敢给公开声明,不敢说话。这时候我有点想念方博士了,不是因为BLOG,而是别的。
WGA,这个还处在bate阶段的项目,很有可能会促成很多人彻底倒向苹果的动力,只要您还对自我隐私保护还有那么点警觉,就应该非常警惕WGA,这套对于版权保护过分的东西。
WGA的全称是Windows GeniuneAdvantage。也不大家不知道,不论正版WIN用户还是盗版,只要您上网,您就跑不掉。而WGA会在每个月固定跟潜伏的服务器沟通沟通,打打小报告。而这种BATE局面,估计很快会因为某些人的收网,而彻底1.0化。结果就是30天警告,然后就把您咔喳了,就算您是正版用户,如果不装WGA,也没准咔嚓您。
这两天微软在搞信息安全峰会,除了为VISTA的未来布道,背后就是试探WGA呢。外界看来主席去盖茨家吃饭,然后又是大单搞定,微软中国风光得很,这时候我到想念方兴东了。对于版权保护过度的观点,我从来没妥协过,别以为正版就是好,用正版就光荣。中国人在面对盗版的指责上,其实最缺乏开源和共享精神,不是我们脸皮厚,是某些帝国企业太贪婪。
一年前,当一群随口不离Web2.0的新互联网布道者站在我们面前时,所有人都被这个Web2.0概念镇住。对于饱受张朝阳式挟持尼古拉·庞帝互联网革命理论灌输的中国网民而言,Web2.0似乎给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姿态,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商业语境,也不同于早年互联网革命布道者口吻的东西。而Web2.0概念在过去一年内被追捧,不仅带动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热,更让风险投资趋之若鹜。方兴东的博客中国首当其冲就拿到了1000万美元,此后奇虎融资2000万美元,千橡拿到4800万美元,土豆融资850万美元,类似的冠以Web2.0概念拿到风险投资的消息,已经不再有任何刺激性。这样的景象让错过7年前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狂潮的很多人摩拳擦掌,下海试水者中不仅有笃信互联网改变生活的技术主义者,更包括贪迷互联网能够迅速创造财富的投机分子们。
什么是Web2.0,这是一年来很多人都在争论的话题,六度空间理论、去中心化理念、长尾理论,这些基于社会学基础的互联网原理被推崇备至。在中国互联网理论界看来,如何定义Web2.0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低下头搞开发和找投资,把任何新模式和探索都留给美国人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本地化的模仿。这种1999年中国互联网大跃进时代的观念依旧盛行,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对Web2.0的看法经常被国内Web2.0参与者拿来说服别人,所有笃信Web2.0要革命的人都念念有词地说:“网络的智能化与社会化带来了新一轮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源自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Web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当新浪在2005年底推行博客时,公开名称是新浪Blog bate2.0,陈彤根本没指望会出现徐静蕾这样的博客典型,但是2.0、bate,这些典型的Web2.0符号,暗示着新浪对Web2.0外在气质的临摹。这种临摹随着博客概念的大众化,几个月内就深入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我们毫不费力就可以找到冠以2.0的运动鞋、手机和笔记本书包。这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先锋人士对新潮追求最容易体现在词汇上,一本本扒自博客的新书被摆在了书店的随笔货架上,年轻文艺女青年们不再让前辈给列书单,而是直接伸手要RSS列表。
谁是中国2005年最酷的Web2.0网站,这曾经是2006年春节前后,互联网评论圈内最热门的话题。每个人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博客来发表点意见,一些模仿硅谷纪事口吻的国内互联网评论人在博客们上玩起了推荐,每个人都会推荐出5个最酷Web2.0国内网站,豆瓣网、大众点评网、土豆网等一些知名国内Web2.0网站的名字被点到多次。当很多人还犹豫推荐哪5个最酷Web2.0网站时,3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与IDG风险投资出乎意料地共同发布了一份“中国互联网Web2.0百强名单”,突然让所有人意识到贴着Web2.0标签的网站正在急速膨胀。
VeryCD的掌门人黄一孟第一个跳出来质疑这份百强名单,他在博客上写道:“和大多数技术出身的人一样,其实我到现在都搞不清Web2.0,为啥有些人撞破头皮要给自己或别人标上2.0标签,有些人却对2.0破口大骂。也许2.0没啥不好,只不过现在这个字眼,俗了。”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敲入Web2.0,中文搜索最多的结果都会指向猫扑和奇虎,两个以论坛模式自称Web2.0的公司,不仅在这一年时间内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更试图抢占Web2.0人流量上的绝对话语权。对此甚至有人写出上联“打虎者骑虎,不扑猪狗者扑猫”,至今也没有人对出下联拿到5万元的悬赏,可这两个网站背后的真正老板陈一舟和周鸿一,却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典型人物,一位把Chinaren卖给了搜狐,另一位把3721卖给了雅虎,都拿到了数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却似乎并不满足,没有亲自登顶纳斯达克看似成了遗憾。直接让他俩成为中国Web2.0浪潮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一位大肆收购中小论坛,另一位在几乎所有Web2.0的技术领域都埋下自己的种子。
美国《商业周刊》可以说是Web2.0最热衷的媒体追捧者,在其名为《IN》的季刊中大谈创新经济的必要性,更在6月5日的杂志上写道:“Web2.0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也许它还将给商业世界带来一场变革。”但同时,这本杂志也时不时评论一下Web2.0的新互联网泡沫迹象,在5月25日的杂志上,《商业周刊》的编辑们整版引用Flickr联合创始人卡特丽娜·菲克的一篇名为《现在不适合开公司》的博客文章,来为全球Web2.0过热做注脚。卡特丽娜·菲克认为,很多所谓的Web2.0公司都仅仅是功能,而称不上公司,现在的情景仿佛回到了1998年。其实《商业周刊》这种既热捧Web2.0,又泼凉水的态度,充分影射出目前全球Web2.0的现状。
“Web2.0在智能化和社会化方面拓展的意义深远,然而短期内根本无法转化成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易观国际如此评价2006年下半年的中国互联网趋势,绝对可以给那些整日盲目喊口号的Web2.0狂徒们泼一盆凉水。猫扑为了海外上市的财富目标,只有靠广告收入来扩充现金流量,结果再一次将迷茫的Web2.0商业模式问题带回到了5年前。尽管众多中国的Web2.0新星们信心勃勃,但不妨听听曾经当过甲骨文软件8年首席运营官的雷·瑞恩的说法,美国《商业周刊》硅谷办公室首席代表罗伯特·霍夫采访他时,试图从这位热衷给Web2.0风险投资的前辈嘴中挖出点实话。当罗伯特·霍夫怀疑最近冒出来的Web2.0公司,将来怎么生存下来时,雷·瑞恩毫不掩饰地回答:“他们不会全部生存下来,我看5000家公司中只有300家有机会改变世界。而幸存的Web2.0网站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领头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将因为他们的出现而提升。”
互联网到底对一个社会竞争力有多少促进,这始终仅仅停留在社会科学学者论文探讨的范畴。当耐克跟Google合作搞社区,可口可乐不再热衷罐身图案大抽奖,而是用社会性网站来加强客户服务时,Web2.0已经开始充当软经济的助推剂。对于沉迷在新浪新闻、百度搜索、盛大游戏的中国网民而言,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互联网依靠技术在改变中国社会。在Web2.0深入中国互联网之前,死气沉沉的互联网生活已经有些模式化了。谁还记得当年那句让民族商业人振奋过的“鼠标加水泥”?这个试图让中国传统经济彻底信息规范化的梦想,似乎至今仍停留在纸上。
新浪这类门户概念,百度这类搜索概念,以及空中网这类SP概念的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成功者们的成功完全建立在依靠挖掘广告收入和短信经济之上。这些第一代的互联网公司与其说开创了网络商业空间,不如说抢走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增长,以及帮助电话公司赚走了更多用户的话费。除了传播学意义上的社会文明促进,第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实质意义只是让胡润这类中国财富榜冒出了几张年轻的黄面孔。
如果说传统Web1.0把工业社会搬上网络,就能实现成功的话,Web2.0则让中国互联网开拓者们第一次触及软经济范畴。一切商业模式悄悄从强制性的市场经验不得不转换到人性化的体验经济下,每一个网民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消费附庸。不得不承认Web2.0给中国互联网打了一针,中国网络经济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体价值逻辑正被一点点改写,这种改变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上,类似“超级女声”的体验经济已经深入人心。
而生产力、民众化的Web2.0与非暴富情绪,在互联网第一波浪潮中从没有勾搭在一起的三元素,第一次因为Web2.0的催化而产生了组合。我们深入体会Web2.0概念被引入中国的这一年时间,完全可以发现很多兼具内敛气质与崇尚Google技术主义者,豆瓣的杨勃、VeryCD的黄一孟、客齐集的王建硕。恰恰是Web2.0概念所推崇的社会性网络的技术特性,让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新一轮互联网进步的核心。
副文:五个中国特色的web2.0活体实验
1、一个特立独行的豆瓣
2、土豆:一年搭了5%的播客剧场
3、VeryCD:非典型2.0
4、狗狗等待第一个100万
5、方兴东跟博客死磕
导言:继续跟随微软的脚步升级到下一代操作系统Vista,还是勇于尝试苹果电脑越来越大众化的MacOS,或者彻底特立独行地走Linux的共享道路。这将是很多人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都会犹豫一下的问题。
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记得Longhorn这个早年的开发代号了,取而代之的是Vista,这个微软官方给下一代操作系统钦定的名字。这套微软已经酝酿4年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将在2007年初发售,我们完全可以从微软给OEM厂商的通知上揣测出Vista端倪,PC制造商要想在自己产品上贴上VistaPremium的标签,必须通过微软WHQL的高保真声效体验测试,还得支持Direct3D9和DXGI特点。光是必须支持HD格式的流畅播放,就得让未来的电脑有块2G赫兹的CPU,还得包括硬件H.264解码。
“3D化的菜单界面确实赏心悦目,但要代价则很简单,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笔记本电脑,至少一半都无法流畅运行Vista。”新锐的《极限技术》杂志毫不掩饰地写道,“尽管如此,那些电脑硬件商还觉得Vista不够耗费电脑硬件,因为只有Vista对电脑硬件需求越高,全球数十亿台老电脑才有可能彻底退休,那些电脑硬件商好借机卖新货。”面对Vista给全球电脑业开出的“礼品单”,包括《连线》网络版、Slashdot和engadget等先锋网络媒体都发出了相同的声音,“还要跟着微软继续走吗?”为了体验微软Vista华丽的界面,不仅要考虑彻底升级电脑硬件配置,似乎还得忍受正版Vista的高价。如果按照目前流传的Vista售价,最便宜的家庭版也要200欧元,最贵的企业版甚至高达800欧元,这样高价是目前视窗XP均价的一倍,这无疑对股价两年来持续走低的微软来说将是敛财的好机会。
即便未来6个月后升级Vista,不仅要升级电脑硬件,还要忍受微软制定的高价策略,但似乎大多数人都没有别的选择。有个德国人在博客上做了投票统计,你会不会跟着微软升级到Vista,结果73%的人都选择紧跟微软不动摇,而注释选择原因的时候,最普遍的回答是:“十年来我已经习惯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自己信息化生活的基础轻易搬家的。”尽管微软程序经理菲利浦·苏在博客上对微软Vista的开发进程痛斥道:“WindowsVista拥有超过5000万行代码,从底层程序员到老板比尔·盖茨,至少中间夹着11个管理人员”。但从华尔街分析师到台湾地区企业主导的廉价代工厂,似乎一致认为Vista肯定会大胜而归,就像从Windows98过渡到Windows XP那样。
在波士顿召开的TechEd2006上,微软高级副总裁鲍博·马古亚一再宣称微软的WindowsVista将是有史以来最全的操作系统。但更多人对此话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大家已经习惯于微软每隔几个月发现重大安全漏洞,然后打个补丁的方式了。要想彻底摆脱病毒和间谍软件,苹果的MacOS和Linux似乎更让人放心,微软这20年来的树大招风,全球的黑客和病毒作者们都先天性地热衷跟微软较劲,没有人敢说2007年初上市的Vista能保障长久的安全。
恰恰安全问题依旧是微软的软肋,而随着苹果3月份发布软件BootCamp,能让新苹果电脑运转MacOS的同时也跑微软操作系统,这似乎给那些不想当微软Vista跟屁虫的用户一线希望。从技术角度看,苹果采用英特尔架构的核心之后,苹果电脑技术实质已经跟普通PC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苹果电脑也能跑视窗XP的话,普通电脑也完全应该可以跑苹果的MacOS。面对这种技术可能,用一石两鸟来形容苹果的深谋远虑一点都不过分。
甚至全球群体评论网站engadget放出了谣传消息,苹果将在2006年12月发布一套免费软件,让MacOS可以在指定型号的兼容PC上跑。如果史蒂夫·乔布斯真横下这条心,苹果无疑将是给微软Vista最有力的一击,这种威力甚至比5年前挟持开放源代码运动来杀富济贫的Linux更能吸引人。对此《DigitalLiving》杂志甚至用社论的形势预测道:“不用再怀疑微软曾经是苹果的股东,也不用再担心微软威胁停止为苹果开发办公软件,因为苹果和微软从来没成过盟友,除了商业上偶尔的合作,剩下只有史蒂夫·乔布斯对比尔·盖茨的不冷不热,甚至背后还有民主党与共和党微妙的斗争。”实际上,微软一直在私下开发针对iPod的杀手产品,微软与苹果随时会擦枪走火,唯一不能预言的只有一条,是微软先挑衅苹果iPod的权威,还是苹果先将微软Vista的军。
几天前Google联合创始人塞吉·布林在接受《国际先驱论坛报》采访时,表示了对Google在中国采用自我审查机制的一丝忧虑,顿时让中国数百万迷恋Google的互联网粉丝们担心起来。选择服务器设在国内的谷歌,还是本地化的百度,一夜之间摆在了中国网民面前。而2005年底李开复被猎头拉进Google,引发Google与微软研究院在程序员人才上的争夺,以及微软2007年初将发布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Vista将内嵌搜索功能,都将潜在影响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基本格局。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百度首席技术官刘建国。
几天前Google联合创始人塞吉·布林在接受《国际先驱论坛报》采访时,表示了对Google在中国采用自我审查机制的一丝忧虑,顿时让中国数百万迷恋Google的互联网粉丝们担心起来。选择服务器设在国内的谷歌,还是本地化的百度,一夜之间摆在了中国网民面前。而2005年底李开复被猎头拉进Google,引发Google与微软研究院在程序员人才上的争夺,以及微软2007年初将发布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Vista将内嵌搜索功能,都将潜在影响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基本格局。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百度首席技术官刘建国。
8月16日早上10点,首届变形金刚年会北京会场外人头攒动,时不时看到某个变形金刚玩具的腿从背包中伸出来。同一时间,上海和广州也在上演着同样的聚会。《变形金刚》作为一部记忆80年代成长历程的标志物,早已被那些倡导70一代或者80一代的人们器物化。就像这次国内民间变形金刚年会组织者舒静一所说的那样:“变形金刚与我们共同度过了20年,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所特有的玩具,今天我们之所以依然喜爱这些老玩具,是因为我们希望保持十几年前玩变形金刚时的快乐。” 1984年前后 对于何时是变形金刚20年纪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美国人认为《变形金刚》应该诞生于1984年,而日本人则认为是1983年,因为变形金刚的最初原型设计来自1983年的日本。早于1984年变形金刚在美国推出之前,日本曾有过一部机器人动画片,主角是一群可以变换为汽车、飞机形状的机器人,设计者日本TAKARA公司推出了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玩具,并没有制作相应的动画片,只是依靠漫画杂志进行随刊介绍,至多拍摄了一份玩具广告在电视上播放。早期设计始终在强调驾驶员,能够变形的机器人不过是驾驶员操纵的机器,以致市场魅力大打折扣。 这时候美国孩之宝公司主动找上门,希望与日本TAKARA株式会社共同开发这些能够变化的机器人玩具,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与注资,苦于要打开美国市场的TAKARA最终与孩之宝走到一起。孩之宝建议将原来TAKARA的两个系列合并,经过双方设计师的封闭研发,孩之宝挑选出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中一些出色设计,分为两派机器人创作故事,在1983年底悄悄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玩具产品,变形金刚就此诞生。 孩之宝在启动《变形金刚》项目之前,早已依靠销售《星球大战》玩具大发其财。孩之宝始终坚持先有玩具后有动画片的商业模式,甚至频繁以试播名义,先制作几集动画片密集播放,同时在玩具销售渠道内强力推销。1984年初,孩之宝公司先是以前三集动画片试探播映,之后才播出16集动画片《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的第一季。最初的变形金刚动画是由乔治”亚瑟”布鲁姆(GeorgeArthur Bloam)创作,卡通形象设计来自于迈克”达拉斯(MattDallas),此二人奠定了变形金刚动画最初的风格,略带粗旷的美国画风配以80年代霹雳舞留下的动感节奏,饱满的色彩和并不苛求细节的画面,构成了所有人对变形金刚美国版动画的深刻烙印。 《变形金刚》与那个时代很多描写机器人的节目不同,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并不是人的奴隶,每一个机器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鲜明个性与追求自由的思想成为了变形金刚人物。孩之宝将机器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称为汽车人(Autobots,香港译为博派),主要由一些热爱和平的越野车和卡车组成;而对立者则是霸天虎(Decepticons,港译为狂派)则是一些能够变形成****、飞机等军用装配的机器人,双方为了能量块纠葛相互战斗,战斗从变形金刚的老家塞伯坦(港译斯比顿)星球打到地球,之后更扩大到整个宇宙。从变形金刚角色设计上不难发现70年代反战情绪的痕迹,代表邪恶的霸天虎一律是军用装备,而对抗者汽车人则强调民用性。 孩之宝的玩具时代 “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就是为了销售玩具,至于动画片,美国人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日本留学生丰岛弘在年会上对记者吐露他对美版变形金刚的看法。变形金刚整个系列重点市场就是美国和日本,这与孩之宝和原创者TAKARA的背景不无关系,与其他动画片玩具派生品不同,变形金刚的玩具引入了诸多成功设计。每个正版的变形金刚上都有一个热感派别标志,玩家只要用手指摩擦标志就能显示出变化色彩的汽车人和霸天虎,这大大增强了玩具的身价和乐趣,同时也加大了盗版难度。 几乎每一款变形金刚玩具都对应发行过美国版本和日本版本,这也是后来变形金刚爱好者收集的重要区别。最初两种版本的外型和变形装置设计大体相同,但是孩之宝更在乎成本控制,越来越使用一次性压铸部件,而且车轮也开始用塑料替代橡胶。更体现孩之宝商业谋划的是组合模式,在之后上映的第二季49集动画片中,组合成大合体机器人成为了流行模式,大力神、大无畏、守护神、飞天虎、混天豹等相继登场,前后出现超过15个组合体,每个组合体又由五六个小变形金刚组合构成,一下子扩充了变形金刚玩具的产品种类。同时组合模式又促进了销售,毕竟要想组合就得分别购买若干个小变形金刚。除了组合模式外,孩之宝更是挖空心思从低成本入手,1984年上市的红蜘蛛、闹翻天、惊天雷三款F15飞机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模具,只不过使用不同颜色塑料和不干胶贴纸加以区分,1985年又再次用这个F15模具推出“特别版”,一版六用充分说明了孩之宝在商业开发上的激进。 1985年变形金刚已经成为孩之宝仅次于星球大战玩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这之后的5年间,变形金刚为孩之宝带来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不过从1986年开始,第一代的变形金刚玩具在当时孩子们中几乎人手一个,玩具销售出现了饱和状况。孩之宝不失时机地推出了TRANSFORMERSTHEMOVIE和第三季2010两部续作,擎天柱等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死去,补天士和惊破天等新一代人物相继登场,不仅仅延续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内容,更延续了孩之宝玩具销售的增长。变形金刚的日本东家TAKARA在1987年的时候开始与孩之宝闹别扭,在玩具设计思路和动画片剧情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孩之宝以三集REBIRTH推销头领战士系列,而TAKARA则单方面进行头领战士的开发。之后TAKARA迅速推出35集的《头领战士》、42集的《隐者战士》和38集的《胜利之斗争》三部日本版续作。 1987姗姗来迟的上海译版 由上海电视台译制的变形金刚在1987年姗姗来迟,仅仅在北京等大城市电视台播出了几集。变形金刚迷李哲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北京电视台仅仅是在每周六18点播出一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盼着每周快点过周六。”此后孩之宝公司授权广州白云山玩具厂制造、鹏利公司经销的变形金刚悄然上市,在当时能如何能叫家长排队去买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在盘算的问题。1987年底上海电视台终于译制完前三季共95集的《变形金刚》,尽管当时孩子们并不明白变形金刚那句“Morethan meet theeyes”宣传口号到底什么意思,但是见到变形金刚动画片中插播的玩具广告,还是不由得感到兴奋。 大陆的变形金刚动画片除了美版前三季外,还播出了《头领战士》,但之后的《隐者战士》等续作并没有播出。而玩具上则更多的是第一代变形金刚和组合体为主,白云山玩具厂生产的变形金刚在当时售价从15元到99元不等,为了促进销售,几乎没有采用美国市场上惯用的组合体捆绑销售模式,这也为现如今的变形金刚收集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谈资。在这次变形金刚年会上就展出了大量老玩具,甚至包括一些国内罕见的电动版变形金刚。 G2时代 1992年成为了变形金刚历史上的分水岭,此之前推出的前三季和日版三部续作都被并入变形金刚G1系列。此后动画进入变形金刚G2所代表的3D动画风格时代,由美国方面单独制作了52集的BEASTWARS,从2002年中开始,这个新系列的变形金刚也没拿到国内播出,被译作超能勇士。而日本方面也不甘落后,43集的BEASTWARS 2和35集的BEAST WARSNEO也都相继出现,但是日本人似乎还是喜欢将动画片停留在2D画风之上,此后美国方面似乎又想压一头,26集的猛兽侠(BEASTMACHINES)干脆叫G2系列主角在最后同归于尽。变形金刚又陷入了新的停滞期。 不过G2版动画片的停止,并没有影响G2版变形金刚玩具的热卖,加上发声装置、弹射装置、电动部件的变形金刚更具可玩性。日本TAKARA甚至推出了能够自动变形的回力变形金刚。而在变形金刚15周年庆典的时候精明的孩之宝更是大打复古派,将第一二代老变形金刚再版发行。不知当变形金刚2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孩之宝还会给变形金刚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擎天柱和他的同僚们 机器人,早已是动画和玩具界三十年如一日刻画的形象。变形金刚由于其出色的动画和成功的商业玩具策略,在机器人形象中堪称经典。实际上美国动画界除了腾挪自日本的《变形金刚》外,还真没有什么同级别的力作。无非就是忍者神龟、美国大兵这样的老牌动画。而日本动画界自手冢治虫早年的阿童木外,《超时空要塞》系列、《高达》系列、《新世纪天鹰战士》都是机器人卡通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始自70年代末的这场机器人热潮,更多的是来自于当时技术界和工业界飞速发展的结果。不过随着90年代的电脑与网络发展,黑客成为了新的热点。而擎天柱和他的同僚们似乎开始威风不再,但并不妨碍80年代经历变形金刚风潮的大人们的复古风潮。■ 筹划中的真人版《变形金刚》 《X战警》系列的编剧汤姆”迪桑图不久前公布了他的《变形金刚》电影计划,预计2005年上映用真人拍摄的变形金刚。消息一出,大家忍俊不禁,因为如何把一个演员化装成18轮大卡车形象饰演擎天柱,或者将6个演员像插积木一样实现类似大力神这样的组合体是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目前汤姆”迪桑图已经购买到变形金刚的电影版权,孩之宝公司和ANGRY电影公司也准备联合拍摄。汤姆”迪桑图介绍说:“我也曾经收藏过变形金刚的各种玩具,其造型设计中所具有的超凡想象力令我难忘,况且目前80年代复古风潮迭起,而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又风靡全球,这样一个好题材为什么不拍成电影?” 实际上变形金刚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动画片和玩具领域,PS2上的《变形金刚Amada》游戏早已是众人期待。变形金刚的延展性确实不凡,如果肯花钱投资在电脑特效上,真人版的《变形金刚》也不是不可能。实际上将动画片拍成电影早已是轻车熟路,从美派超人、蝙蝠侠、蜘蛛人系列,到日系最终幻想、流行花园。但不得不承认动画片所应能营造的庞大场面很难在真人电影中实现,毕竟电脑特效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古朴的2D动画。■ |
8月16日早上10点,首届变形金刚年会北京会场外人头攒动,时不时看到某个变形金刚玩具的腿从背包中伸出来。同一时间,上海和广州也在上演着同样的聚会。《变形金刚》作为一部记忆80年代成长历程的标志物,早已被那些倡导70一代或者80一代的人们器物化。就像这次国内民间变形金刚年会组织者舒静一所说的那样:“变形金刚与我们共同度过了20年,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所特有的玩具,今天我们之所以依然喜爱这些老玩具,是因为我们希望保持十几年前玩变形金刚时的快乐。” 1984年前后 对于何时是变形金刚20年纪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美国人认为《变形金刚》应该诞生于1984年,而日本人则认为是1983年,因为变形金刚的最初原型设计来自1983年的日本。早于1984年变形金刚在美国推出之前,日本曾有过一部机器人动画片,主角是一群可以变换为汽车、飞机形状的机器人,设计者日本TAKARA公司推出了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玩具,并没有制作相应的动画片,只是依靠漫画杂志进行随刊介绍,至多拍摄了一份玩具广告在电视上播放。早期设计始终在强调驾驶员,能够变形的机器人不过是驾驶员操纵的机器,以致市场魅力大打折扣。 这时候美国孩之宝公司主动找上门,希望与日本TAKARA株式会社共同开发这些能够变化的机器人玩具,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与注资,苦于要打开美国市场的TAKARA最终与孩之宝走到一起。孩之宝建议将原来TAKARA的两个系列合并,经过双方设计师的封闭研发,孩之宝挑选出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中一些出色设计,分为两派机器人创作故事,在1983年底悄悄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玩具产品,变形金刚就此诞生。 孩之宝在启动《变形金刚》项目之前,早已依靠销售《星球大战》玩具大发其财。孩之宝始终坚持先有玩具后有动画片的商业模式,甚至频繁以试播名义,先制作几集动画片密集播放,同时在玩具销售渠道内强力推销。1984年初,孩之宝公司先是以前三集动画片试探播映,之后才播出16集动画片《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的第一季。最初的变形金刚动画是由乔治”亚瑟”布鲁姆(GeorgeArthur Bloam)创作,卡通形象设计来自于迈克”达拉斯(MattDallas),此二人奠定了变形金刚动画最初的风格,略带粗旷的美国画风配以80年代霹雳舞留下的动感节奏,饱满的色彩和并不苛求细节的画面,构成了所有人对变形金刚美国版动画的深刻烙印。 《变形金刚》与那个时代很多描写机器人的节目不同,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并不是人的奴隶,每一个机器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鲜明个性与追求自由的思想成为了变形金刚人物。孩之宝将机器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称为汽车人(Autobots,香港译为博派),主要由一些热爱和平的越野车和卡车组成;而对立者则是霸天虎(Decepticons,港译为狂派)则是一些能够变形成****、飞机等军用装配的机器人,双方为了能量块纠葛相互战斗,战斗从变形金刚的老家塞伯坦(港译斯比顿)星球打到地球,之后更扩大到整个宇宙。从变形金刚角色设计上不难发现70年代反战情绪的痕迹,代表邪恶的霸天虎一律是军用装备,而对抗者汽车人则强调民用性。 孩之宝的玩具时代 “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就是为了销售玩具,至于动画片,美国人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日本留学生丰岛弘在年会上对记者吐露他对美版变形金刚的看法。变形金刚整个系列重点市场就是美国和日本,这与孩之宝和原创者TAKARA的背景不无关系,与其他动画片玩具派生品不同,变形金刚的玩具引入了诸多成功设计。每个正版的变形金刚上都有一个热感派别标志,玩家只要用手指摩擦标志就能显示出变化色彩的汽车人和霸天虎,这大大增强了玩具的身价和乐趣,同时也加大了盗版难度。 几乎每一款变形金刚玩具都对应发行过美国版本和日本版本,这也是后来变形金刚爱好者收集的重要区别。最初两种版本的外型和变形装置设计大体相同,但是孩之宝更在乎成本控制,越来越使用一次性压铸部件,而且车轮也开始用塑料替代橡胶。更体现孩之宝商业谋划的是组合模式,在之后上映的第二季49集动画片中,组合成大合体机器人成为了流行模式,大力神、大无畏、守护神、飞天虎、混天豹等相继登场,前后出现超过15个组合体,每个组合体又由五六个小变形金刚组合构成,一下子扩充了变形金刚玩具的产品种类。同时组合模式又促进了销售,毕竟要想组合就得分别购买若干个小变形金刚。除了组合模式外,孩之宝更是挖空心思从低成本入手,1984年上市的红蜘蛛、闹翻天、惊天雷三款F15飞机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模具,只不过使用不同颜色塑料和不干胶贴纸加以区分,1985年又再次用这个F15模具推出“特别版”,一版六用充分说明了孩之宝在商业开发上的激进。 1985年变形金刚已经成为孩之宝仅次于星球大战玩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这之后的5年间,变形金刚为孩之宝带来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不过从1986年开始,第一代的变形金刚玩具在当时孩子们中几乎人手一个,玩具销售出现了饱和状况。孩之宝不失时机地推出了TRANSFORMERSTHEMOVIE和第三季2010两部续作,擎天柱等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死去,补天士和惊破天等新一代人物相继登场,不仅仅延续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内容,更延续了孩之宝玩具销售的增长。变形金刚的日本东家TAKARA在1987年的时候开始与孩之宝闹别扭,在玩具设计思路和动画片剧情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孩之宝以三集REBIRTH推销头领战士系列,而TAKARA则单方面进行头领战士的开发。之后TAKARA迅速推出35集的《头领战士》、42集的《隐者战士》和38集的《胜利之斗争》三部日本版续作。 1987姗姗来迟的上海译版 由上海电视台译制的变形金刚在1987年姗姗来迟,仅仅在北京等大城市电视台播出了几集。变形金刚迷李哲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北京电视台仅仅是在每周六18点播出一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盼着每周快点过周六。”此后孩之宝公司授权广州白云山玩具厂制造、鹏利公司经销的变形金刚悄然上市,在当时能如何能叫家长排队去买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在盘算的问题。1987年底上海电视台终于译制完前三季共95集的《变形金刚》,尽管当时孩子们并不明白变形金刚那句“Morethan meet theeyes”宣传口号到底什么意思,但是见到变形金刚动画片中插播的玩具广告,还是不由得感到兴奋。 大陆的变形金刚动画片除了美版前三季外,还播出了《头领战士》,但之后的《隐者战士》等续作并没有播出。而玩具上则更多的是第一代变形金刚和组合体为主,白云山玩具厂生产的变形金刚在当时售价从15元到99元不等,为了促进销售,几乎没有采用美国市场上惯用的组合体捆绑销售模式,这也为现如今的变形金刚收集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谈资。在这次变形金刚年会上就展出了大量老玩具,甚至包括一些国内罕见的电动版变形金刚。 G2时代 1992年成为了变形金刚历史上的分水岭,此之前推出的前三季和日版三部续作都被并入变形金刚G1系列。此后动画进入变形金刚G2所代表的3D动画风格时代,由美国方面单独制作了52集的BEASTWARS,从2002年中开始,这个新系列的变形金刚也没拿到国内播出,被译作超能勇士。而日本方面也不甘落后,43集的BEASTWARS 2和35集的BEAST WARSNEO也都相继出现,但是日本人似乎还是喜欢将动画片停留在2D画风之上,此后美国方面似乎又想压一头,26集的猛兽侠(BEASTMACHINES)干脆叫G2系列主角在最后同归于尽。变形金刚又陷入了新的停滞期。 不过G2版动画片的停止,并没有影响G2版变形金刚玩具的热卖,加上发声装置、弹射装置、电动部件的变形金刚更具可玩性。日本TAKARA甚至推出了能够自动变形的回力变形金刚。而在变形金刚15周年庆典的时候精明的孩之宝更是大打复古派,将第一二代老变形金刚再版发行。不知当变形金刚2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孩之宝还会给变形金刚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擎天柱和他的同僚们 机器人,早已是动画和玩具界三十年如一日刻画的形象。变形金刚由于其出色的动画和成功的商业玩具策略,在机器人形象中堪称经典。实际上美国动画界除了腾挪自日本的《变形金刚》外,还真没有什么同级别的力作。无非就是忍者神龟、美国大兵这样的老牌动画。而日本动画界自手冢治虫早年的阿童木外,《超时空要塞》系列、《高达》系列、《新世纪天鹰战士》都是机器人卡通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始自70年代末的这场机器人热潮,更多的是来自于当时技术界和工业界飞速发展的结果。不过随着90年代的电脑与网络发展,黑客成为了新的热点。而擎天柱和他的同僚们似乎开始威风不再,但并不妨碍80年代经历变形金刚风潮的大人们的复古风潮。■ 筹划中的真人版《变形金刚》 《X战警》系列的编剧汤姆”迪桑图不久前公布了他的《变形金刚》电影计划,预计2005年上映用真人拍摄的变形金刚。消息一出,大家忍俊不禁,因为如何把一个演员化装成18轮大卡车形象饰演擎天柱,或者将6个演员像插积木一样实现类似大力神这样的组合体是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目前汤姆”迪桑图已经购买到变形金刚的电影版权,孩之宝公司和ANGRY电影公司也准备联合拍摄。汤姆”迪桑图介绍说:“我也曾经收藏过变形金刚的各种玩具,其造型设计中所具有的超凡想象力令我难忘,况且目前80年代复古风潮迭起,而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又风靡全球,这样一个好题材为什么不拍成电影?” 实际上变形金刚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动画片和玩具领域,PS2上的《变形金刚Amada》游戏早已是众人期待。变形金刚的延展性确实不凡,如果肯花钱投资在电脑特效上,真人版的《变形金刚》也不是不可能。实际上将动画片拍成电影早已是轻车熟路,从美派超人、蝙蝠侠、蜘蛛人系列,到日系最终幻想、流行花园。但不得不承认动画片所应能营造的庞大场面很难在真人电影中实现,毕竟电脑特效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古朴的2D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