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05-29
看图你们说话:估计没有几个人能100%的识别出这么多种不同的线缆接口。不过面对从模拟转数字之后,数字转高清晰的时代,线缆的复杂,真是啰嗦。尽管不能强制插入,但是若干转接口,以及若干标准,比日标、国标、德标、英标的若干电源插座还乱。
谁有空闲,不妨说说这些接口都分别什么特性。

看图你们说话:估计没有几个人能100%的识别出这么多种不同的线缆接口。不过面对从模拟转数字之后,数字转高清晰的时代,线缆的复杂,真是啰嗦。尽管不能强制插入,但是若干转接口,以及若干标准,比日标、国标、德标、英标的若干电源插座还乱。
谁有空闲,不妨说说这些接口都分别什么特性。

2006-05-28
看过那本22条军规吗?5月20日,咱们这边也冒出来一些类似“军规”,只不过减半,11条。目前看这次某些大爷要下猛药了,sp们有的哭了。
所以提醒所有那些持有中国互联网海外上市股票,尤其是空中网、灵通、华友世纪,甚至新浪、搜狐、网易、tom的投资狂们,快撤退!保守估计,中国互联网整体市值至少得蒸发五分之一。
至于最近做什么投资好,我这种伪经济专家推荐,通胀前期的征兆太强烈了,还是买黄金吧,至少靠铺点。

看过那本22条军规吗?5月20日,咱们这边也冒出来一些类似“军规”,只不过减半,11条。目前看这次某些大爷要下猛药了,sp们有的哭了。
所以提醒所有那些持有中国互联网海外上市股票,尤其是空中网、灵通、华友世纪,甚至新浪、搜狐、网易、tom的投资狂们,快撤退!保守估计,中国互联网整体市值至少得蒸发五分之一。
至于最近做什么投资好,我这种伪经济专家推荐,通胀前期的征兆太强烈了,还是买黄金吧,至少靠铺点。

2006-05-27
看图不说话:
用现成材料改造的可能,估计上咱们距离的现实没多少距离了。

看图不说话:
用现成材料改造的可能,估计上咱们距离的现实没多少距离了。

2006-05-23
有关领导这两天不是嚷嚷说宽带互联网有些名不副实吗?看看俺这个速度,如何。
对于我这种北京普通家庭用户,adsl能冲到80kb/s,就烧香了,根本没别的什么奢望过。这次出差在酒店体验了一下中国电信的服务,至少晚上就我独享带宽的感觉不错。

有关领导这两天不是嚷嚷说宽带互联网有些名不副实吗?看看俺这个速度,如何。
对于我这种北京普通家庭用户,adsl能冲到80kb/s,就烧香了,根本没别的什么奢望过。这次出差在酒店体验了一下中国电信的服务,至少晚上就我独享带宽的感觉不错。

2006-05-21
转一个blog内容给大家共享,这是《程序员》杂志首席保健医生(这位热衷写小程序的主编是预防医学专业高材生,当年非典…)的饭后唠叨。就跟当初我质疑赞助足协的那个神秘的iphox一样,阎医生以客观的思维质疑了一下微软要培训20000中国软件人的事情。反正有人在蒙人,这是肯定的了。
——————————————————————–

不久前,微软中国宣称在《战略合作备忘录》签订之后,除了采购硬件7亿美元之外,还培训了两万名软件工程师。

然而,这个数据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从未在市场上听说过有如此大的规模培训,中国几十万的开发人员,按照这样的比例,几乎应该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接受微软的培训。

因此,这个培训的概念非常值得深究。这个培训指的是微软收钱的认证培训呢?还是微软真正的义务培训呢?是不是其中把给大学讲的几堂课也算到了自己的功绩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是否下一阶段,微软也可以到大街上开坛授课,把聚集的人群也算到自己的功绩上。

事实上,微软在这个问题,只是做数字的文章。在记者准备约采访微软负责此事的人员时,对方一直未给予反馈,是不是其中某些事情不愿表白呢,道是不是微软在这个“培养两万名软件工程师”上说了谎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又一个备忘录的执行中,微软仍然会给中国政府交上“超级好”答卷。

所以,我们希望就这个问题深入了解,如果大家参加过“微软两万工程师培训”或者了解这方面的细节,欢迎和我们联系。联系email是yanhui@csdn.net,请注明:微软两万工程师培训字样。

最近,一位读者发来信件,信中说:我是一名去年毕业的大学生,正在武汉一家计算机培训学校学习。我们学校与微软搞了个微软开放实验室,说的是为优秀学员提供微软的免费技术培训。但是我们没看到有谁参加了培训。微软还和学校搞了个机器人足球大赛,说是冠军能参加技术培训,并去微软总部参观!但是这个机器人足球的赛前培训仅仅是介绍机器人编程控制的大致概念,上了34次课之后就开始比赛了,没明白怎么回事,只是把老师提供的现成策略文件改改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微软培训吧!?

转一个blog内容给大家共享,这是《程序员》杂志首席保健医生(这位热衷写小程序的主编是预防医学专业高材生,当年非典…)的饭后唠叨。就跟当初我质疑赞助足协的那个神秘的iphox一样,阎医生以客观的思维质疑了一下微软要培训20000中国软件人的事情。反正有人在蒙人,这是肯定的了。
——————————————————————–

不久前,微软中国宣称在《战略合作备忘录》签订之后,除了采购硬件7亿美元之外,还培训了两万名软件工程师。

然而,这个数据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从未在市场上听说过有如此大的规模培训,中国几十万的开发人员,按照这样的比例,几乎应该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接受微软的培训。

因此,这个培训的概念非常值得深究。这个培训指的是微软收钱的认证培训呢?还是微软真正的义务培训呢?是不是其中把给大学讲的几堂课也算到了自己的功绩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是否下一阶段,微软也可以到大街上开坛授课,把聚集的人群也算到自己的功绩上。

事实上,微软在这个问题,只是做数字的文章。在记者准备约采访微软负责此事的人员时,对方一直未给予反馈,是不是其中某些事情不愿表白呢,道是不是微软在这个“培养两万名软件工程师”上说了谎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又一个备忘录的执行中,微软仍然会给中国政府交上“超级好”答卷。

所以,我们希望就这个问题深入了解,如果大家参加过“微软两万工程师培训”或者了解这方面的细节,欢迎和我们联系。联系email是yanhui@csdn.net,请注明:微软两万工程师培训字样。

最近,一位读者发来信件,信中说:我是一名去年毕业的大学生,正在武汉一家计算机培训学校学习。我们学校与微软搞了个微软开放实验室,说的是为优秀学员提供微软的免费技术培训。但是我们没看到有谁参加了培训。微软还和学校搞了个机器人足球大赛,说是冠军能参加技术培训,并去微软总部参观!但是这个机器人足球的赛前培训仅仅是介绍机器人编程控制的大致概念,上了34次课之后就开始比赛了,没明白怎么回事,只是把老师提供的现成策略文件改改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微软培训吧!?

不久前,微软中国宣称在《战略合作备忘录》签订之后,除了采购硬件7亿美元之外,还培训了两万名软件工程师。

然而,这个数据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从未在市场上听说过有如此大的规模培训,中国几十万的开发人员,按照这样的比例,几乎应该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接受微软的培训。

因此,这个培训的概念非常值得深究。这个培训指的是微软收钱的认证培训呢?还是微软真正的义务培训呢?是不是其中把给大学讲的几堂课也算到了自己的功绩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是否下一阶段,微软也可以到大街上开坛授课,把聚集的人群也算到自己的功绩上。

事实上,微软在这个问题,只是做数字的文章。在记者准备约采访微软负责此事的人员时,对方一直未给予反馈,是不是其中某些事情不愿表白呢,道是不是微软在这个“培养两万名软件工程师”上说了谎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又一个备忘录的执行中,微软仍然会给中国政府交上“超级好”答卷。

所以,我们希望就这个问题深入了解,如果大家参加过“微软两万工程师培训”或者了解这方面的细节,欢迎和我们联系。联系email是yanhui@csdn.net,请注明:微软两万工程师培训字样。

最近,一位读者发来信件,信中说:我是一名去年毕业的大学生,正在武汉一家计算机培训学校学习。我们学校与微软搞了个微软开放实验室,说的是为优秀学员提供微软的免费技术培训。但是我们没看到有谁参加了培训。微软还和学校搞了个机器人足球大赛,说是冠军能参加技术培训,并去微软总部参观!但是这个机器人足球的赛前培训仅仅是介绍机器人编程控制的大致概念,上了34次课之后就开始比赛了,没明白怎么回事,只是把老师提供的现成策略文件改改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微软培训吧!?

2006-05-20
这个土耳其哥们最近疯狂死了,一口气黑了21549个网站,号称破了最近连续个人黑掉网站的纪录。

这个土耳其哥们最近疯狂死了,一口气黑了21549个网站,号称破了最近连续个人黑掉网站的纪录。

2006-05-19
http://www.mod.uk/DefenceInternet/FreedomOfInformation/PublicationScheme/SearchPublicationScheme/UnidentifiedFlyingObjectsufoRendleshamForestIncident1980.htm
5个pdf文件,将近500p的报告,有关英国国防部对于UFO的评估,俺当年3毛钱买一本兰州出版《飞碟探索》至今,始终保持对UFO的兴趣,存一下共赏,以后等pollyglotto能发出标准胡同口音再看。

http://www.mod.uk/DefenceInternet/FreedomOfInformation/PublicationScheme/SearchPublicationScheme/UnidentifiedFlyingObjectsufoRendleshamForestIncident1980.htm
5个pdf文件,将近500p的报告,有关英国国防部对于UFO的评估,俺当年3毛钱买一本兰州出版《飞碟探索》至今,始终保持对UFO的兴趣,存一下共赏,以后等pollyglotto能发出标准胡同口音再看。

“游戏是种信仰”,这是任天堂在2006年E3游戏展上公开简报的开头措辞。当索尼公布PS3的发布日期和售价时,我们看到的只有日本、北美和欧洲的时间表,中国至少3000万的游戏铁杆玩家,一如既往的被划归放弃的市场之列。
微软的Xbox360、索尼的PSP掌上游戏机,这些最近一两年冒出来的全球游戏娱乐利器,依旧跟他们的前辈索尼PS2、微软Xbox、世嘉DreamCast一样与中国绝缘。尽管在北京鼓楼附近的游戏机一条街,这些游戏机可以很容易的买到,更可以比全球其他玩家便宜买到破解游戏玩起来,但是对于中国那些从二十年前就信仰游戏的一代而言,我们依旧在捡拾全球游戏娱乐的残羹剩饭,一种本能的自尊让中国的游戏玩家对此恼羞成怒,而愤怒过后则是占便宜消费心理后的暗暗窃喜。这种循环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游戏业的一种宿命。即便索尼在2005年底将PS2游戏机1988元通过专卖店引进,或者将在2006年以MP4掌上播放器的名义引入PSP。

谁也无可否认中国年轻一代对于游戏的痴迷,正是这群信仰游戏的人群供养了盛大、第九城市这些登陆纳斯达克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中国的游戏人群也伴随中国特色的商业环境,分化成三波人,一波专注于电视游戏且忠心耿耿,一波热衷电脑单机版游戏,剩下的大多数则迷恋网络游戏。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游戏文化,尽管这些人可能睡在同一间学生宿舍,或者就职于同一个公司,每个人似乎都产生了独特的游戏偏好。

当陈天桥成为财经领域的新闻人物时,所有人似乎只关注资本与经营下的商业手腕,或者追捧丁磊在网络游戏上的战略清醒。却并没有人试图将游戏视作一项整体生意看待,而不仅仅是关注短期内敛财迅速的网络游戏。就在众多中国游戏狂徒翘首以待,持着隔岸观火心态关注2006年E3游戏展冒出什么新鲜的游戏话题时,一篇题为《Game Over:中国单机游戏市场现状剖析》的文章却在国内游戏评论圈炸了窝。俄罗斯游戏开发商布卡突然退出中国游戏市场,以及著名网络游戏《网络创世纪》制作人杰西卡·玛丽那句重数量轻质量的评语,顿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游戏的现状,看似繁荣的中国游戏热闹背后,不仅仅是游戏开发力量的头重脚轻,更是中国游戏文化的迷失。

就在E3游戏展开幕前,美国娱乐软件协会的总裁Doug Lowenstein公布了一份研究调查报告。在他们研究看来最近五年电视游戏产业的复苏性发展,直接刺激了从公众医疗到反恐战争在内的很多领域创新,全球主流的游戏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更改变了全球软经济的格局。在这份《电视游戏:美国经济的重要领域》报告看来,日本游戏开发的资历老本帮助日本走出了90年代末的经济低谷。3D游戏商业竞争的愈演愈烈,直接提升了图形加速和声音技术的进步,包括火星探测车、远程医疗,甚至无人驾驶飞机都受惠于游戏技术的催生。

当创意经济成为最近流行的舆论时,最具创意成份的中国游戏却依旧是半死不活,几大游戏主机在2006升级年却都放弃了中国,这等于再一次宣布中国游戏与世界绝缘。尽管有韩国在90年代末政府大力扶持游戏产业的前车之鉴,似乎我们一谈起游戏经济和游戏文化的学问,依旧需要快遮羞布。不久前一篇题为《中村彰宪对中国游戏开发者的看法》的演讲稿辗转多时翻译到国内,这篇日本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副教授在2002年9月的演讲已经泛黄,但是这位日本游戏经济和文化研究学者的文字依旧刀刀见血。当有记者采访这位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国游戏业时,这位37岁的中村彰宪的回答很醒目:“2002年我发表对中国游戏开发者的看法时还是名古屋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那时候我所关注的主要是日本公司在华子公司的劳资关系,而日本游戏外包给中国开发可行性只是研究的一部分”。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边晓春这位中国游戏先行者的名字,也没有多少人记得逆火、八爪鱼等中国本土游戏研发的先驱工作室。剩下的似乎只有繁杂的游戏媒体网站,以及整日陷入游戏娱乐中的年轻消费者们。

“游戏是种信仰”,这是任天堂在2006年E3游戏展上公开简报的开头措辞。当索尼公布PS3的发布日期和售价时,我们看到的只有日本、北美和欧洲的时间表,中国至少3000万的游戏铁杆玩家,一如既往的被划归放弃的市场之列。
微软的Xbox360、索尼的PSP掌上游戏机,这些最近一两年冒出来的全球游戏娱乐利器,依旧跟他们的前辈索尼PS2、微软Xbox、世嘉DreamCast一样与中国绝缘。尽管在北京鼓楼附近的游戏机一条街,这些游戏机可以很容易的买到,更可以比全球其他玩家便宜买到破解游戏玩起来,但是对于中国那些从二十年前就信仰游戏的一代而言,我们依旧在捡拾全球游戏娱乐的残羹剩饭,一种本能的自尊让中国的游戏玩家对此恼羞成怒,而愤怒过后则是占便宜消费心理后的暗暗窃喜。这种循环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游戏业的一种宿命。即便索尼在2005年底将PS2游戏机1988元通过专卖店引进,或者将在2006年以MP4掌上播放器的名义引入PSP。

谁也无可否认中国年轻一代对于游戏的痴迷,正是这群信仰游戏的人群供养了盛大、第九城市这些登陆纳斯达克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中国的游戏人群也伴随中国特色的商业环境,分化成三波人,一波专注于电视游戏且忠心耿耿,一波热衷电脑单机版游戏,剩下的大多数则迷恋网络游戏。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游戏文化,尽管这些人可能睡在同一间学生宿舍,或者就职于同一个公司,每个人似乎都产生了独特的游戏偏好。

当陈天桥成为财经领域的新闻人物时,所有人似乎只关注资本与经营下的商业手腕,或者追捧丁磊在网络游戏上的战略清醒。却并没有人试图将游戏视作一项整体生意看待,而不仅仅是关注短期内敛财迅速的网络游戏。就在众多中国游戏狂徒翘首以待,持着隔岸观火心态关注2006年E3游戏展冒出什么新鲜的游戏话题时,一篇题为《Game Over:中国单机游戏市场现状剖析》的文章却在国内游戏评论圈炸了窝。俄罗斯游戏开发商布卡突然退出中国游戏市场,以及著名网络游戏《网络创世纪》制作人杰西卡·玛丽那句重数量轻质量的评语,顿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游戏的现状,看似繁荣的中国游戏热闹背后,不仅仅是游戏开发力量的头重脚轻,更是中国游戏文化的迷失。

就在E3游戏展开幕前,美国娱乐软件协会的总裁Doug Lowenstein公布了一份研究调查报告。在他们研究看来最近五年电视游戏产业的复苏性发展,直接刺激了从公众医疗到反恐战争在内的很多领域创新,全球主流的游戏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更改变了全球软经济的格局。在这份《电视游戏:美国经济的重要领域》报告看来,日本游戏开发的资历老本帮助日本走出了90年代末的经济低谷。3D游戏商业竞争的愈演愈烈,直接提升了图形加速和声音技术的进步,包括火星探测车、远程医疗,甚至无人驾驶飞机都受惠于游戏技术的催生。

当创意经济成为最近流行的舆论时,最具创意成份的中国游戏却依旧是半死不活,几大游戏主机在2006升级年却都放弃了中国,这等于再一次宣布中国游戏与世界绝缘。尽管有韩国在90年代末政府大力扶持游戏产业的前车之鉴,似乎我们一谈起游戏经济和游戏文化的学问,依旧需要快遮羞布。不久前一篇题为《中村彰宪对中国游戏开发者的看法》的演讲稿辗转多时翻译到国内,这篇日本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副教授在2002年9月的演讲已经泛黄,但是这位日本游戏经济和文化研究学者的文字依旧刀刀见血。当有记者采访这位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国游戏业时,这位37岁的中村彰宪的回答很醒目:“2002年我发表对中国游戏开发者的看法时还是名古屋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那时候我所关注的主要是日本公司在华子公司的劳资关系,而日本游戏外包给中国开发可行性只是研究的一部分”。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边晓春这位中国游戏先行者的名字,也没有多少人记得逆火、八爪鱼等中国本土游戏研发的先驱工作室。剩下的似乎只有繁杂的游戏媒体网站,以及整日陷入游戏娱乐中的年轻消费者们。

2006-05-17

我一个瘦弱的朋友,去了一家从美国拿到风险投资的皮条网站,号称比****更露骨的天仙配。不过此人似乎看破红尘,打算跳槽,下面这则网络招聘似乎正合他胃口。

●成都大慈寺招聘和尚●
●待遇: 4000/月,8小时工作制,包 包住,出差 门做法事,按小时发放出差补贴。
做满3年7000以 ,方丈000以 /月 (免税).
下班之后, 干预私生活。
要求: 男生,本科以 学历(研究生优先)。 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优先,英语六级,三证齐全。 获奖学金者优先,信佛教者优先,有其他教派信仰 也欢迎皈依我佛。 会背诵《金刚经》《法华经》等佛书经典者优先
待遇: 各地分寺住持,实习期N年。斋薪每月10000,视香油多少而加分红,绩效。
实习期满,可由少林寺方丈大师传授少林寺72绝技,任选2种,限选3种,必修1 种
联系方式:hr@shaolin.org.cn电话:028-82749119

我找了一下出处,顺藤摸瓜到了这里。http://www.shaolin.org.cn/html/index.html

2006-05-16
如果说通过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让手机实现了全球化的漫游,代价是高昂的漫游通话费的话。加拿大RIM公司在1999年开始运营的黑莓(Blackberry),凭借基于数据网的全球商业邮件功能,悄悄的爬上了高端手持商务通讯工具的巅峰,真正形成了一种以数据应用为主的全球漫游通讯工具,而其代价仅仅是购买一款黑莓手机。实际上自从美国国会在911事件后临时休会,黑莓手机被分配给每位议员用来随时沟通情况,一种不同于传统手机的应用凸现了出来。

“黑莓将在5月17日宣布与中国移动展开合作,并且在2006年内在中国内地市场试运行”,加拿大RIM公司主席兼联合首席执行官詹姆士·贝尔斯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兴奋的说道:“代表商业通讯全球化的黑莓手机将在中国也可以使用,这不仅仅方便了来中国出差的全球商业精英,更让中国本地企业高管们通过技术方法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全球化升级。”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研究,黑莓手机似乎是一个另类商业奇迹。因为对于整日沉浸在互联网邮件海洋中的现代人而言,手机邮件似乎并不是特别新鲜,以往一些高端智能手机也都拥有了邮件接受发送的功能,但这些传统邮件思路下的移动改良,更多依据拉(Pull)技术,用户需要频繁手动操作。而黑莓代表的移动邮件则青睐推送(Push)技术,使用者可以快速获得邮件正文和附件列表,完全通过GPRS等数据网络传输的数据,更能实现断点续传等更近似互联网方法的使用。黑莓的全球成功不仅仅在于将手机电子邮件在技术界面区别于多媒体短信有了重新的演绎,更在于黑莓手机紧盯企业集群性用户,不一定非要购买黑莓品牌的手机终端,诺基亚9300商务手机、摩托罗拉Q、西门子的SX65等智能手机都可以支持黑莓应用,甚至曾经是黑莓竞争对手的Palm和微软手机也将黑莓视作典范。

尽管黑莓手机装置在全球范围内高开高走,但其母公司RIM并不是坐枕无忧。微软始终图谋通过自己的Smartphone手机操作系统,以及Exchange Server的服务器来包抄黑莓。而硅谷冒出的一家名为Visto的公司,也让黑莓手机的东家颇为紧张。Visto悄悄的与欧洲最大电信运营商沃达丰签了一项合作协议,让包括法国和意大利在内数十个移动运营商都可以使用Visto提供的无线电子邮件技术,甚至包括美国第三大无线运营商Nextel也采用了Visto,试图用低廉价格和只卖软件不买手机的软模式挑战黑莓。

香港市场早在两年前就开通了黑莓的网络,很多从北美来内地出差的黑莓用户,都是以香港黑莓手机注册,然后通过中国移动与香港网络互通来进行漫游。按照香港市场的价格,一般的黑莓手机要价三千至四千港币,每个月固定月费要两百元以上,这无疑标志着在进入中国本地市场后,黑莓高档商务手机的身价难以走低。尽管全球目前只有500万人在使用黑莓手机,而且其中三分之二的用户都集中在北美,但其中95%都是商业精英,华尔街和硅谷几乎人手一台。

在2002年黑莓手机流行之前,很多世界500强公司只给高级管理人员配备这种特别通讯工具,尤其是那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电子邮件随时随地快速处理商务的时间效益,纷纷以公司为单位集体采购黑莓手机。以至于黑莓品牌的母公司RIM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短短三年时间,股价疯长了100倍,黑莓品牌的母公司RIM公司光2005年第四财季,营收就增长了39%,达到5.612亿美元。而借助中国移动提供的数据网络,黑莓将这种基于高端移动通讯应用的电子邮件方式引入国内,被普遍看作3G牌照发放前的一种尝试。实际上从年收入300亿元的短信到50亿元的彩铃,中国移动通讯领域在3G到来前已经出现了两种应用高峰,谁将是第三种摇钱树呢?黑莓的出现恰如其分的被看作第三种星星之火。
专访黑莓主席兼CO-CEO詹姆士·贝尔斯利(James Balsillie)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提前了解到黑莓和中国移动将在5月17日,也就是国际电信日宣布独家合作,这项合作是否是永久排他的呢?

詹姆士·贝尔斯利:在中国内地市场,无疑我们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是独家的。在亚太地区黑莓已经通过22个运营商在12个不同的市场实现了网络的覆盖。之所以选择中国移动来合作,技术上因为中国移动采用GSM/GPRS协议,对黑莓非常适合,中国移动非常关注高端商用通讯业务,而且他们在香港也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我们借助中国移动网络的这项合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他们专有的,但并不是说永远不会把它朝向网通、中国电信等其他运营商,这将是很多年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黑霉手机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很多模仿者和竞争者,那么中国联通不久前在本地市场推出了一个红莓(Redberry),不知道它和黑莓(BlackBerry)有无关联,名字如此相似,涉及不涉及侵权问题。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们和红莓毫无关系,据我所知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公司,叫Facio,市场上还看不到红莓的具体产品,这个“红莓”从功能上更接近中国移动一个叫做“立通”的产品,而他们起的名字更接近我们。要知道我们的黑莓手机已经在全球跟300个运营商合作,全球有6万个大企业在使用这套系统,拥有500万的用户,国际上对于BlackBerry的品牌认可是无需质疑的。我们还没有讨论过是否对红莓付诸法律,尤其是我们对中国的商标专利的法律并不熟悉,况且在市场上根本就还没看到过具体的红莓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都按照中文的习惯默认直接称之为“黑莓”,这将是BlackBerry在中国市场的名字吗?

詹姆士·贝尔斯利:跟中国移动合作后暂时还是用BlackBerry的英文品牌,因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阶段还是把高端的企业级服务引入本地,还没有把手机终端带进来。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中文名字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据我所知黑莓在2001年开始就试探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直到五年后才有实质性突破,而且要真正实现本地应用还要更长时间,这是否意味中国通讯领域难以进入?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并不觉得我们用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要知道我们不仅要与中国本地的全球化客户建立关系,而且还要与运营商和政府建立关系。每一方都要对和我们一起合作有信心。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经营,以及全球巨型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纷纷选址在中国,高端的商业通讯必将受到狂热追捧,进入中国市场对我们而言一项长期的策略和计划。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中国在年内如果发放3G牌照的话,可以预见手机电子邮件肯定是中国3G前期最主要的应用,中国移动肯定在推广蓝莓手机之外会努力收集手机邮件的诸多经验,你们会不会有顾虑?

詹姆士·贝尔斯利:中国在手机商业化应用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黑莓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全球最领先的企业,所以我们并不担心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黑莓在中国市场运营初期,将主要针对那些总在出差的商业人士,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全球化信息沟通的滋味。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舍得花数万元买诺基亚8800或者多普达900的中国本土手机高端用户而言,黑莓这个名字他们甚至从未听说过,您有没有评估过需要用多久来作黑莓的普及推广。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们将会通过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来在市场上推广和销售黑莓产品,很显然中国移动充分了解本地市场。大多数的跨国公司都非常了解我们的黑莓产品,他们的在华公司高层肯定会成为黑莓在中国第一批现身说法的活广告。
资讯:
怪名字“黑莓”:在1998年RIM公司推出BlackBerry品牌之前,内部曾经激烈讨论为这种采用双向寻呼模式的移动邮件系统起什么名字。当时RIM的品牌战略顾问认为,这种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上密密麻麻的英文黑色键盘,就如同黑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

如果说通过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让手机实现了全球化的漫游,代价是高昂的漫游通话费的话。加拿大RIM公司在1999年开始运营的黑莓(Blackberry),凭借基于数据网的全球商业邮件功能,悄悄的爬上了高端手持商务通讯工具的巅峰,真正形成了一种以数据应用为主的全球漫游通讯工具,而其代价仅仅是购买一款黑莓手机。实际上自从美国国会在911事件后临时休会,黑莓手机被分配给每位议员用来随时沟通情况,一种不同于传统手机的应用凸现了出来。

“黑莓将在5月17日宣布与中国移动展开合作,并且在2006年内在中国内地市场试运行”,加拿大RIM公司主席兼联合首席执行官詹姆士·贝尔斯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兴奋的说道:“代表商业通讯全球化的黑莓手机将在中国也可以使用,这不仅仅方便了来中国出差的全球商业精英,更让中国本地企业高管们通过技术方法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全球化升级。”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研究,黑莓手机似乎是一个另类商业奇迹。因为对于整日沉浸在互联网邮件海洋中的现代人而言,手机邮件似乎并不是特别新鲜,以往一些高端智能手机也都拥有了邮件接受发送的功能,但这些传统邮件思路下的移动改良,更多依据拉(Pull)技术,用户需要频繁手动操作。而黑莓代表的移动邮件则青睐推送(Push)技术,使用者可以快速获得邮件正文和附件列表,完全通过GPRS等数据网络传输的数据,更能实现断点续传等更近似互联网方法的使用。黑莓的全球成功不仅仅在于将手机电子邮件在技术界面区别于多媒体短信有了重新的演绎,更在于黑莓手机紧盯企业集群性用户,不一定非要购买黑莓品牌的手机终端,诺基亚9300商务手机、摩托罗拉Q、西门子的SX65等智能手机都可以支持黑莓应用,甚至曾经是黑莓竞争对手的Palm和微软手机也将黑莓视作典范。

尽管黑莓手机装置在全球范围内高开高走,但其母公司RIM并不是坐枕无忧。微软始终图谋通过自己的Smartphone手机操作系统,以及Exchange Server的服务器来包抄黑莓。而硅谷冒出的一家名为Visto的公司,也让黑莓手机的东家颇为紧张。Visto悄悄的与欧洲最大电信运营商沃达丰签了一项合作协议,让包括法国和意大利在内数十个移动运营商都可以使用Visto提供的无线电子邮件技术,甚至包括美国第三大无线运营商Nextel也采用了Visto,试图用低廉价格和只卖软件不买手机的软模式挑战黑莓。

香港市场早在两年前就开通了黑莓的网络,很多从北美来内地出差的黑莓用户,都是以香港黑莓手机注册,然后通过中国移动与香港网络互通来进行漫游。按照香港市场的价格,一般的黑莓手机要价三千至四千港币,每个月固定月费要两百元以上,这无疑标志着在进入中国本地市场后,黑莓高档商务手机的身价难以走低。尽管全球目前只有500万人在使用黑莓手机,而且其中三分之二的用户都集中在北美,但其中95%都是商业精英,华尔街和硅谷几乎人手一台。

在2002年黑莓手机流行之前,很多世界500强公司只给高级管理人员配备这种特别通讯工具,尤其是那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电子邮件随时随地快速处理商务的时间效益,纷纷以公司为单位集体采购黑莓手机。以至于黑莓品牌的母公司RIM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短短三年时间,股价疯长了100倍,黑莓品牌的母公司RIM公司光2005年第四财季,营收就增长了39%,达到5.612亿美元。而借助中国移动提供的数据网络,黑莓将这种基于高端移动通讯应用的电子邮件方式引入国内,被普遍看作3G牌照发放前的一种尝试。实际上从年收入300亿元的短信到50亿元的彩铃,中国移动通讯领域在3G到来前已经出现了两种应用高峰,谁将是第三种摇钱树呢?黑莓的出现恰如其分的被看作第三种星星之火。
专访黑莓主席兼CO-CEO詹姆士·贝尔斯利(James Balsillie)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提前了解到黑莓和中国移动将在5月17日,也就是国际电信日宣布独家合作,这项合作是否是永久排他的呢?

詹姆士·贝尔斯利:在中国内地市场,无疑我们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是独家的。在亚太地区黑莓已经通过22个运营商在12个不同的市场实现了网络的覆盖。之所以选择中国移动来合作,技术上因为中国移动采用GSM/GPRS协议,对黑莓非常适合,中国移动非常关注高端商用通讯业务,而且他们在香港也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我们借助中国移动网络的这项合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他们专有的,但并不是说永远不会把它朝向网通、中国电信等其他运营商,这将是很多年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黑霉手机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很多模仿者和竞争者,那么中国联通不久前在本地市场推出了一个红莓(Redberry),不知道它和黑莓(BlackBerry)有无关联,名字如此相似,涉及不涉及侵权问题。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们和红莓毫无关系,据我所知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公司,叫Facio,市场上还看不到红莓的具体产品,这个“红莓”从功能上更接近中国移动一个叫做“立通”的产品,而他们起的名字更接近我们。要知道我们的黑莓手机已经在全球跟300个运营商合作,全球有6万个大企业在使用这套系统,拥有500万的用户,国际上对于BlackBerry的品牌认可是无需质疑的。我们还没有讨论过是否对红莓付诸法律,尤其是我们对中国的商标专利的法律并不熟悉,况且在市场上根本就还没看到过具体的红莓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都按照中文的习惯默认直接称之为“黑莓”,这将是BlackBerry在中国市场的名字吗?

詹姆士·贝尔斯利:跟中国移动合作后暂时还是用BlackBerry的英文品牌,因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阶段还是把高端的企业级服务引入本地,还没有把手机终端带进来。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中文名字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据我所知黑莓在2001年开始就试探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直到五年后才有实质性突破,而且要真正实现本地应用还要更长时间,这是否意味中国通讯领域难以进入?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并不觉得我们用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要知道我们不仅要与中国本地的全球化客户建立关系,而且还要与运营商和政府建立关系。每一方都要对和我们一起合作有信心。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经营,以及全球巨型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纷纷选址在中国,高端的商业通讯必将受到狂热追捧,进入中国市场对我们而言一项长期的策略和计划。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中国在年内如果发放3G牌照的话,可以预见手机电子邮件肯定是中国3G前期最主要的应用,中国移动肯定在推广蓝莓手机之外会努力收集手机邮件的诸多经验,你们会不会有顾虑?

詹姆士·贝尔斯利:中国在手机商业化应用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黑莓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全球最领先的企业,所以我们并不担心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黑莓在中国市场运营初期,将主要针对那些总在出差的商业人士,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全球化信息沟通的滋味。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舍得花数万元买诺基亚8800或者多普达900的中国本土手机高端用户而言,黑莓这个名字他们甚至从未听说过,您有没有评估过需要用多久来作黑莓的普及推广。

詹姆士·贝尔斯利:我们将会通过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来在市场上推广和销售黑莓产品,很显然中国移动充分了解本地市场。大多数的跨国公司都非常了解我们的黑莓产品,他们的在华公司高层肯定会成为黑莓在中国第一批现身说法的活广告。
资讯:
怪名字“黑莓”:在1998年RIM公司推出BlackBerry品牌之前,内部曾经激烈讨论为这种采用双向寻呼模式的移动邮件系统起什么名字。当时RIM的品牌战略顾问认为,这种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上密密麻麻的英文黑色键盘,就如同黑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