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5-08-10

记者:尚进陈赛 实习记者:刘宇

“不需要旅游手册,也没有导游讲解,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建筑和角落,通过探寻隐藏在城市华丽外表背后的那些废弃文明痕迹,以及一些无法说清楚地神秘传说”,这是目前全球流行的城市探险(Urban Exploration)所推崇的一种感觉。“我们只关心城市里那些古老的、危险的、禁止进入的建筑”,最大的城市探险网站uer试图给城市探险进行定义。实际上与通常所说的对大自然进行的探险不同,城市探险者探险的目标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地面上废弃的工厂、医院、教堂、监狱、战后留下的堡垒,还有地面下的地铁、防空洞和排水管道。而伴随这些文明建筑背后的一些神秘故事,则为城市探险者提供了一份心理测试剂。

“全世界的都市青年似乎都陷入了一场探险空洞之中”,《纽约时报》杂志版曾经提及过城市探险的流行问题,在他们看来城市的过分扩充,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失去了充满神秘感的树林和郊区,身边所有的一切都被打上了人工的烙印。就如同《科学美国人》杂志所说的:“除了海洋,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探险的地方了,人类的好奇心只有去宇宙中释放。”

城市探险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1793年,法国人菲力拜·阿斯贝(Philibert Aspairt)点着蜡烛探寻巴黎的地下墓穴,其间经过100年的缓慢发展,在20世纪初开始渐渐成型,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形成气候。“城市探险有明显的后现代痕迹”,专门论述城市探险现象的uer网络版,试图说明为什么城市探险能够在全球各个角落萌生。来自美洲、亚洲和澳洲等在战后建立了大部分现代建筑的国家,这些城市探险者们把目光锁定在废弃的工厂、医院、电影院和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而来自欧洲的城市探险爱好者们除了这些公共设施,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战后遗留的碉堡和历史悠久却无人所有的城堡,而就像动画片《忍着神龟》描绘的一样,有着巨大网络的下水道和地下蒸汽通道的纽约,成为了城市探险者最钟爱的地方。如同德国城市探险者的口号:“那里没有束缚,没有什么警告牌,只有画着箭头的地贴,没有挂着路线图的灯箱。”

还记得1999年那部5万美元成本拍摄的亿万票房大片《女巫布莱尔》吗,三个冒失青年对森林小屋的探查,始终是城市探险族们最热衷的镜头。互联网成为了全球城市探险者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一栋栋鬼屋被他们拍下数码照片贴在了网络上。《地下:隐蔽的地方》和《看不见的边境:纽约地下管道、废墟和屋顶探险》这两本涉及城市探险的书籍被城市探险者们相互传阅,甚至还出现了一本名为《渗透》(Infiltration)的城市探险杂志。还像《指环王》一样出现了专属于城市探险的词语字典,里面不仅有进行探险时的注意事项,还试图挖掘出全球每一个适合年轻人探索的城市秘密。

由于城市探险的目的地多是工业时代的建筑,有越来越多的工业考古学家也加入到城市探险的行列中来,因此很多人相信,城市探险还是一条桥梁,这边连接活着的过去,那边连接的是将来更加谨慎的城市建设。有人试图给城市探险进行精神上的定义,“城市探险是一个群人的爱好,它可以是一种运动,去你从来没想过会去的地方的,它也可以是一种艺术,探寻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领域。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少年时代共通的、永恒的好奇心。”

全球的城市探险流行,直接传染了中国原本好奇心就很重的那些人。混迹北京的陈楚就是中国城市探险者中的代表,在2005年5月之前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进入到城市探险者的行列中来。五一长假归来,陈楚在自己经常浏览的论坛上看见一篇有关北京四大神秘地方的帖子,一是鼓楼大街后门桥(也叫万宁桥)的东边河道左右两只年代久远的石雕镇水神兽,据说动了它们北京就会被水淹七军。二是在朝阳门内大街东段路北阴森地立着一栋废弃已久的民国时期仿西洋的三层小楼。三是小洋楼对面的机关办公楼门口的一对雌雄石狮,其中雕刻浑然一体的雄狮胸前本该挂着铃铛的地方铃铛却似被人取走空无一物。四是故宫的西六宫。这四个地方在北京的城市探险圈子内被炒得越发神秘。其中传得最为神秘的朝内大街81号的一幢三层小楼引起了陈楚最多的注意,那样好的地段上却有着这样一幢废弃的小楼,再加上国民党的姨太太在里面吊死,以及国家某有关部门在其中办过公之后又全部撤走的传说,让人不禁产生联想,于是找机会去看个究竟成为了陈楚最原始的动力。

在展开城市探险的之前,作为发起人的陈楚先独自跑到朝内大街的那栋建筑踩点探路,回想起自己的独行踩点经历,陈楚说道:“那时还真是比较害怕,第一次,什么都不熟悉,还是晚上,自己一个人”。和不远处朝阳门附近那些写字楼发出的灿烂灯光相比,这幢楼确实让人感觉有点不寒而栗,而一直爬到楼顶满墙的爬山虎也看起来有点阴森可怕。事先探路时,陈楚已经得知这幢三层小楼原来是归英国人所有的一座教堂,但后来因为战争爆发等原因就没有建完,现在还能看见未建完的辅楼,解放后按照国际公约,房契应该归英国人所有,但几经波折现在这块土地已经收回,还卖给了一个建筑队,现在院内就还有建筑队聘来给看门打更的大爷。

这次探险,陈楚和另外同来的探险者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带了数码相机、DV机、还事先给笔记本电脑充足了电,用陈楚的话说就是,“如果再有一张无线网卡,我们就能做网上直播了”。在这次探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辅楼的建筑设施十分完备,不但有建好并明显看出曾经使用过的通风口和排水系统,辅楼的外墙上也挂着电话和火警119的标记牌,这都意味着曾经有单位在这里办公。而之后进入到主楼,却是一番大大不同的景象,裸露的房梁、斑驳的屋墙、满是尘土和杂物的地面,咯吱作响的木质楼梯,唯一有色彩的就要数教堂专有的那种彩色玻璃。楼内的地面上有很多带着钉子的木板则多少带着点后来的建筑装修的痕迹,而立在墙边的年头很近的胶合板和随意丢弃在地上的泡沫墙的残垣断壁,还有摆在某个房间里的桌椅,以及撒在部分木楼梯上的纸钱无疑更增添了疑神疑鬼的神秘感。据说在此楼下曾经有五公里长的地下通道,可以通往团结湖,在修环线地铁时被填埋了,陈楚一行人试图往地下室摸索,但黑暗深邃的阴森还是挡住了这些自诩无畏的探险青年。

事实上,陈楚他们看到的装修材料与纸钱,并不是什么神秘现象遗留物。曾经这栋废弃的小楼被电视剧组占用过多次,其中就包括一手捧红了陆毅的海岩剧《永不瞑目》。这里爬山虎蔓延的楼墙、古旧的木质楼梯和大量可供改造的的空余场地,都很适合拍摄某些电视剧。这也是这座楼的内部被搭得乱七八糟的原因。这无疑解释了那些过路人晚上对这栋无人小楼出现灯光的惊怵。

像朝内大街81号院这样废弃的楼房在其他城市也十分常见,每座废弃建筑都或多或少被赋予了一些神秘传说。青岛市南京路附近和沈阳市沈辽中路附近的两栋人去楼空的民用住宅,也因为一批城市探险者的身体力行而备受关注。神秘传往往是中国的城市探险者们最初的驱动力。关于神秘传说,陈楚认为那些“不过都是以讹传讹”,而他们探险的目的不是想证明什么,他们的原则是“不告诉态度,只呈现事实”,因为毕竟只有事实才能说明一切。陈楚在采访中诉说道:“猎奇的心态还是人人都有的,就是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样,都有什么东西,城市探险似乎只有在猎奇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更多的心理变化,而他更多的则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自己的工作压力一个发泄的出口”。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国祥胡同里长大的李飞,与陈楚那些网络上聚集起的自发城市探险者不同,曾经做过摄影记者的他试图成为一名半职业的城市探险者。李飞小的时候,北京很多防空洞都还没像今天这样封堵或关闭,老北京胡同间的防空洞成了他儿时的乐园,家附近办公楼下的防空洞,四合院里的防空洞他都玩遍了,从防空洞的一个入口进去,到通向不知何处的另外一个出口是他儿时的乐趣所在。而当年东直门中学的两个校区防空洞,被曾经改成学生们安全过马路的“地下通道”,成为了是李飞回忆起少年时代兴趣盎然的一部分。

李飞在城市探险的拍摄时,喜欢在进到一个四合院时先把所有的角落都走遍,就像他在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玩遍地图上所有的路点,达到百分之百的完成度一样,所以他关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每栋建筑。白塔寺附近的苏式建筑福绥晋公社大楼,以及三里屯南街都遍布了他的探险痕迹。李飞在采访中说道:“城市探险的乐趣就在于此,无论面对什么,那是一种心理快感,又一座楼被自己征服,又一个秘密被自己发现,又一个很多人无缘得见的东西被自己看见了,那是一种专属感,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整个大楼整栋建筑都属于你自己”。

和国外的城市探险者有非正式的组织相比,国内的城市探险者大多还是单打独斗或几个人组成的小团体,而像陈楚他们这样有心把照片发布到网站上的人也不多,因此引起的影响也就不够大。而国外的城市探险者们也坚守着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的“行规”,不仅因为他们不想破坏这些建筑的安静和生命,并不是谁第一个发现谁就拥有一切,就拥有改变什么的权力。而在这一点上,国内喜欢到处彰显自己到此一游的朋友则很少注意到。

吕克·贝送的电影《地铁》也始终是城市探险者们推崇的电影之一,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地铁始终是充满诱惑力的探险胜地。工业化城市迅速转型后遗留的一些无人管理的厂房,备战备荒时期的防空洞,以及每个城市都存在的烂尾楼都是目前国内城市探险爱好者的乐园。像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给这种城市带来了一度的繁荣,然而它最终也没能逃脱工业城市速荣速朽的宿命,加上种族骚乱导致人口大量流失,底特律也就繁华不再,但繁盛之时建设的那些工厂厂房、摩天大楼、巨型百货商场和豪华酒店却仍然矗立在城市中,只是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于是这里就成了美国城市探险爱好者的天堂。“城市探险的中国化,实际上在暗示我们的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关注国内城市探险问题的社会学者唐万欣在采访中说道:“城市探险的兴起在说明城市文明的无限扩张,新一代的城市青年没有了郊外黑森森的感觉,除了高速公路和旅游景区,我们的生活之中野外这个概念实际上在渐渐远去。”

《渗透》杂志曾经试图探讨城市探险的内在动因,在他们看来少年探索梦的群体性复发,以及新神秘主义在全球文化中的流行,成为了今日城市探险的全球自发萌动力。来自加拿大的城市探险者阿舍尔对此的回答也许更有说服力,“我们这些城市探险者在探险的那一段时间内是异常自由的,我们出离了日复一日庸常的生活,不仅仅是没有街灯,没有公共汽车,还没有收入,没有缴税,没有每天必须去谈的业务。我们试图探险的地方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那里面没有规则,没有法律,也没有秩序,更没有人类的领导和指挥。”

2005-08-07

“每人都有一双脚,绝大多数的脚将不得不作出选择”,当阿迪达斯31亿欧元收购了锐步,耐克2年前收购了匡威。全球运动鞋市场,一夜之间出现了一左一右,南辕北辙的两派。
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阿迪达斯和彪马本是一家子,因为北美和亚洲的年轻人更偏爱耐克。阿迪达斯的中国爱好者都是30岁以上的老爷子,这从街头报亭品目繁多的运动鞋杂志就能探究出问题所在。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道夫·达斯勒与他的弟弟鲁道夫在德国的制鞋业里打拼,并小有成就。运动鞋还远没有像近日成为时尚潮流的一部分,也正是1949年两人的分道扬镳,让弟弟鲁道夫去创建了彪马,而哥哥阿道夫则创造了阿迪达斯制鞋帝国。在50年前,阿迪达斯的知名度就如同中国的安踏,正是1954年,穿着阿迪达斯鞋的德国足球队击败了匈牙利队,夺得了世界杯冠军,才让阿迪达斯一夜成名。阿迪达斯鞋的技术含量被认为功不可没,因为比赛那天下着雨,泥泞的赛场格外滑漉。阿道夫在制鞋时往鞋里拧进了一种特殊的钉子,使得德国运动员那天在赛场上抓地很牢;而匈牙利队队员的鞋却缺少这种摩擦力,因为他们的鞋内没有安这种鞋钉。阿迪达斯所代表的足球鞋,成为了至今全球消费者难以改变的印象,也正是这种足球痕迹,让阿迪达斯在80年代被美国人的耐克赶超。

不得不承认阿迪达斯始终在坚持德国人的创新概念,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所有个人奖牌获得者中,82.8%的运动员都穿阿迪达斯公司的制品,2004年《时代》周刊的最佳年度产品设计奖,依旧被阿迪达斯250美元的双芯片智能运动鞋Adidas1所占据。但是阿迪达斯的商业成功却在20世纪70年代末却开始走下坡路,它被一个由成绩平庸的一公里跑运动员菲尔·耐特创建的品牌耐克超越,著名的三叶草与三条纹被一个大钩子盖过风头。实际上早期的耐克,以阿迪达斯的产品为模型进行仿制,结果仿制者战胜了原创者。后来有评论家说,1978年阿道夫的死是阿迪达斯衰落的原因之一,尽管当时管理权的交易似乎很平稳。加上阿迪达斯对运动鞋市场的增长情况估计不足,同时也低估了耐克以及其他美国制造商的攻势,准确地说,阿迪达斯对这个极易进入的行业缺乏警惕性。耐克的慢跑鞋和90年代初的乔丹系列篮球鞋,一下子将阿迪达斯甩在了足球传统之上。2004年的情形是,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消费市场,耐克的市场的占有率为35%,阿迪达斯8.9%,锐步12.2%。而全球每年的运动鞋销售额约为330亿美元,其中大约165亿美元来自美国。

菲尔·耐特太狡猾了,这是1986年《福布斯》杂志在点评耐克的老板时所使用的修辞。菲尔·耐特让耐克没有措施全球运动鞋潮流的任何变化,慢跑鞋、气垫鞋、篮球鞋、复古鞋,耐克非常巧妙的将大众体育运动潮流,与时尚审美结合在了一起。当2003年的7月,耐克以3.05亿美元及负担部分债务的条件,收购美国最老牌的运动鞋制造商匡威公司时,20世纪20年代匡威创造的帆布胶底篮球鞋,一夜之间成为耐克填补了中档运动鞋和休闲鞋市场上空白的复古武器。而耐克的这笔小并购在第二年就有了回报。当时的财政季报显示,耐克公司同期的总营业收入为36亿美元,增长了18%,其中4个百分点来自匡威的贡献。

所以当8月3日阿迪达斯宣布并购锐步的时候,美国的财经媒体反应出奇的一致,“迟缓的德国人终于明白,全球运动鞋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尽管这笔收购的成本高达31亿欧元,几乎是耐克收购匡威的15倍。”美国著名财经网站Bloomberg.com估计,这家德国公司目前占据世界运动鞋业市场28%的份额,而耐克仍然领先3个百分点。如果锐步成功并入,那么阿迪达斯在美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将上升到大约20%。耐克最近一个财年的全年销售额接近140亿美元,而阿迪达斯和锐步去年全年的销售额分别为81亿美元和40亿美元,同时,受高效运动鞋和新市场推广策略的带动,锐步第二季度销售情况火爆,利润猛增71%。合并后的新整体销售额至少超过110亿美元。至少从市场份额的指标角度,阿迪达斯与耐克得差距缩小了一大块。“最后的结果会是实力均衡吗?”这是《商业周刊》网络版上对此的一句评论。

“未来的运动鞋市场,也许没有什么别的选择,阿迪达斯,或者耐克”,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运动鞋收藏狂们,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假设,阿迪帮还是耐克派。实际上阿迪达斯收购锐步,更有点像唱片公司间的并购。因为现如今运动鞋市场的竞争,已经变成一场签约明星的对抗,阿迪达斯除了牢牢掌握欧洲足球豪门的各个巨星,只跟NBA的布赖恩特成功组合过一次,更多的全球化运动明星却并不被阿迪达斯所拥有。而这恰恰是作为美国公司的锐步,所具有的最宝贵财产。1995年,锐步就早早拥有了大威廉姆斯的第一份赞助协议,1996年NBA选秀会上的艾弗森,以及2003年将姚明拉拢到自己的全明星阵营,锐步所拥有的体育代言明星队伍,比耐克也许不足,但在新兴运动领域,绝对比阿迪达斯敏感很多。而面对日益时尚化的运动鞋趋势,演艺界也是代言后备队的好选择,全美著名的饶舌组合Jay Z.的明星歌手Shawn Carter,音乐组合G-Unit的灵魂人物50 Cent都是锐步的代言人。“阿迪达斯也许在筹划一场德国人对美国人的反攻”,这是《竞赛画报》对此事的评论,锐步的诸多体育明星,再加上阿迪达斯牢牢控制的大卫·贝克汉姆、科比·布赖恩特、安娜·库尔尼科娃。至少从流行文化与名人效应上,阿迪达斯终于与耐克可以直接对抗了。实际上回头看近几年阿迪达斯的动作,时尚策略的外形设计,运动的奢侈消费理念,甚至固执的德国人可以邀请充满哲学设计特质的日本时装设计师三本耀司(Yohji Yamamoto)合作,推出风格另类充满诙谐的Y3系列。

“每人都有一双脚,绝大多数的脚将不得不作出选择”,当阿迪达斯31亿欧元收购了锐步,耐克2年前收购了匡威。全球运动鞋市场,一夜之间出现了一左一右,南辕北辙的两派。
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阿迪达斯和彪马本是一家子,因为北美和亚洲的年轻人更偏爱耐克。阿迪达斯的中国爱好者都是30岁以上的老爷子,这从街头报亭品目繁多的运动鞋杂志就能探究出问题所在。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道夫·达斯勒与他的弟弟鲁道夫在德国的制鞋业里打拼,并小有成就。运动鞋还远没有像近日成为时尚潮流的一部分,也正是1949年两人的分道扬镳,让弟弟鲁道夫去创建了彪马,而哥哥阿道夫则创造了阿迪达斯制鞋帝国。在50年前,阿迪达斯的知名度就如同中国的安踏,正是1954年,穿着阿迪达斯鞋的德国足球队击败了匈牙利队,夺得了世界杯冠军,才让阿迪达斯一夜成名。阿迪达斯鞋的技术含量被认为功不可没,因为比赛那天下着雨,泥泞的赛场格外滑漉。阿道夫在制鞋时往鞋里拧进了一种特殊的钉子,使得德国运动员那天在赛场上抓地很牢;而匈牙利队队员的鞋却缺少这种摩擦力,因为他们的鞋内没有安这种鞋钉。阿迪达斯所代表的足球鞋,成为了至今全球消费者难以改变的印象,也正是这种足球痕迹,让阿迪达斯在80年代被美国人的耐克赶超。

不得不承认阿迪达斯始终在坚持德国人的创新概念,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所有个人奖牌获得者中,82.8%的运动员都穿阿迪达斯公司的制品,2004年《时代》周刊的最佳年度产品设计奖,依旧被阿迪达斯250美元的双芯片智能运动鞋Adidas1所占据。但是阿迪达斯的商业成功却在20世纪70年代末却开始走下坡路,它被一个由成绩平庸的一公里跑运动员菲尔·耐特创建的品牌耐克超越,著名的三叶草与三条纹被一个大钩子盖过风头。实际上早期的耐克,以阿迪达斯的产品为模型进行仿制,结果仿制者战胜了原创者。后来有评论家说,1978年阿道夫的死是阿迪达斯衰落的原因之一,尽管当时管理权的交易似乎很平稳。加上阿迪达斯对运动鞋市场的增长情况估计不足,同时也低估了耐克以及其他美国制造商的攻势,准确地说,阿迪达斯对这个极易进入的行业缺乏警惕性。耐克的慢跑鞋和90年代初的乔丹系列篮球鞋,一下子将阿迪达斯甩在了足球传统之上。2004年的情形是,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消费市场,耐克的市场的占有率为35%,阿迪达斯8.9%,锐步12.2%。而全球每年的运动鞋销售额约为330亿美元,其中大约165亿美元来自美国。

菲尔·耐特太狡猾了,这是1986年《福布斯》杂志在点评耐克的老板时所使用的修辞。菲尔·耐特让耐克没有措施全球运动鞋潮流的任何变化,慢跑鞋、气垫鞋、篮球鞋、复古鞋,耐克非常巧妙的将大众体育运动潮流,与时尚审美结合在了一起。当2003年的7月,耐克以3.05亿美元及负担部分债务的条件,收购美国最老牌的运动鞋制造商匡威公司时,20世纪20年代匡威创造的帆布胶底篮球鞋,一夜之间成为耐克填补了中档运动鞋和休闲鞋市场上空白的复古武器。而耐克的这笔小并购在第二年就有了回报。当时的财政季报显示,耐克公司同期的总营业收入为36亿美元,增长了18%,其中4个百分点来自匡威的贡献。

所以当8月3日阿迪达斯宣布并购锐步的时候,美国的财经媒体反应出奇的一致,“迟缓的德国人终于明白,全球运动鞋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尽管这笔收购的成本高达31亿欧元,几乎是耐克收购匡威的15倍。”美国著名财经网站Bloomberg.com估计,这家德国公司目前占据世界运动鞋业市场28%的份额,而耐克仍然领先3个百分点。如果锐步成功并入,那么阿迪达斯在美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将上升到大约20%。耐克最近一个财年的全年销售额接近140亿美元,而阿迪达斯和锐步去年全年的销售额分别为81亿美元和40亿美元,同时,受高效运动鞋和新市场推广策略的带动,锐步第二季度销售情况火爆,利润猛增71%。合并后的新整体销售额至少超过110亿美元。至少从市场份额的指标角度,阿迪达斯与耐克得差距缩小了一大块。“最后的结果会是实力均衡吗?”这是《商业周刊》网络版上对此的一句评论。

“未来的运动鞋市场,也许没有什么别的选择,阿迪达斯,或者耐克”,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运动鞋收藏狂们,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假设,阿迪帮还是耐克派。实际上阿迪达斯收购锐步,更有点像唱片公司间的并购。因为现如今运动鞋市场的竞争,已经变成一场签约明星的对抗,阿迪达斯除了牢牢掌握欧洲足球豪门的各个巨星,只跟NBA的布赖恩特成功组合过一次,更多的全球化运动明星却并不被阿迪达斯所拥有。而这恰恰是作为美国公司的锐步,所具有的最宝贵财产。1995年,锐步就早早拥有了大威廉姆斯的第一份赞助协议,1996年NBA选秀会上的艾弗森,以及2003年将姚明拉拢到自己的全明星阵营,锐步所拥有的体育代言明星队伍,比耐克也许不足,但在新兴运动领域,绝对比阿迪达斯敏感很多。而面对日益时尚化的运动鞋趋势,演艺界也是代言后备队的好选择,全美著名的饶舌组合Jay Z.的明星歌手Shawn Carter,音乐组合G-Unit的灵魂人物50 Cent都是锐步的代言人。“阿迪达斯也许在筹划一场德国人对美国人的反攻”,这是《竞赛画报》对此事的评论,锐步的诸多体育明星,再加上阿迪达斯牢牢控制的大卫·贝克汉姆、科比·布赖恩特、安娜·库尔尼科娃。至少从流行文化与名人效应上,阿迪达斯终于与耐克可以直接对抗了。实际上回头看近几年阿迪达斯的动作,时尚策略的外形设计,运动的奢侈消费理念,甚至固执的德国人可以邀请充满哲学设计特质的日本时装设计师三本耀司(Yohji Yamamoto)合作,推出风格另类充满诙谐的Y3系列。

导言:苹果的iPod已经热卖多时,播客也在网络电台和XM卫星收音机的联合压迫下,迷失在半地下状态的商业未来之中。但是当苹果的iTunes网上音乐商店目录中,罗列出3000多家播客时,一场颠覆性的改变顿时开始了。

“苹果的iPod绝对是一场‘流行病’,当有识之士试图为iPod的未来思考时,史蒂夫·乔布斯却又开始另辟蹊径了”,这是最新一期《连线》杂志封面故事《10年改变世界》中的诉说。实际上这种另辟蹊径来的非常简单,苹果在7月底将iTunes的版本升级到4.9,新版本仅仅加入了一项播客(Podcasts)目录服务,别看这仅仅是苹果iPod变化的一小步,却对于处在WEB2.0风头浪尖的播客(Podcasts)意义重大。

亚当·库里肯定乐坏了,这位Podcasting概念的发明人,怎么也不会想到iPod会选中他倡导的播客。播客的出现源自Podcasting意译的自助广播,播客就像听收音机一样,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每个收听者又可以自主性的选择。比网络电台更简单,比视频聊天更随意,在播客的世界中充斥着唠嗑与倾诉欲。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听众,每一个听众也可以是一个播客。这种有别于传统电台和网络广播的创造性概念,恰恰成为了WEB2.0概念的代表性成就。自从播客的先驱人物,美国MTV电视台的主持人亚当·库里和软件师戴维·温特将RSS与声讯结合起来,播客在美国互联网界一夜之间火爆至极。那些懒得写作在博客上发泄,或者不擅长摄影的图片博客,都找到了自己的表现出口。播客的交互传播模式,很快造就了一群新的声音狂徒。但是当2005年6月全球播客数量超过100万的时候,播客的未来在哪里,曾经是亚当·库里在网络上大声疾呼的问题。

“苹果给播客提供了一把降落伞”,《个人电脑》的网络版写道:“苹果的iTunes网上音乐商店那3000项播客内容,一夜之间颠覆了版权商业经济给播客的枷锁。”实际上播客如同早年的MP3音乐下载一样,长期以来始终处于半地下状态,根本无从谈及商业化,而苹果挟持全球销售过亿的iPod随身听,将半地下的播客拽到了iTunes网上音乐商店来镀金。在iTunes上推出播客服务的第二天,全球的iPod用户就已经订购下在超过了100万次,以至于乔布斯自己都兴奋不已,让苹果自己也开办一个名为“周二新音乐”的播客频道来加一把火。

“苹果的iTunes 4.9版本很有可能成为2005年度最佳软件,尽管其只是一个小小的升级版本”,最大的软件下载奶牛基地评论认为,“苹果的iTunes 4.9简化了播客的传播过程,播客文化的无所顾忌,与苹果的特立独行气质组合,很有可能创造出更怪异的网络文化。”尽管有一些死硬派的播客认为,苹果给播客这项草根事业引入商业因素,无疑将冲淡播客原有的反叛创造精神,著名原创播客托德·科克伦(Todd Cochrane)对此很是担心,他担心苹果的“白色耳机效应”回重现在播客上。因为iPod的成功太强大了,几乎彻底改变了街头上出现的耳机颜色,尽管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白色耳机连接的便携播放设备究竟是不是iPod。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从众者和跟风者,好像换上一副白色耳机就是iPod一样。

在史蒂夫·乔布斯看来,播客的汹涌让他又感受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无线电行热。播客借助苹果iPod的潮流登上大雅之堂,让所有的市场调研机构都开始重新预测未来,Forrester研究所第一时间更新预测道:“到2010年,全球收听卫星广播的家庭将从2004年的500万增长到1个亿,而播客将成为未来声音文化中最多元的载体,2010年播客的数量有可能超过5000万人。”面对苹果对播客的扶持,主流传媒公司也不得不正视播客的商业冲击力。不要再重蹈对待MP3版权的覆辙,已经成为迪斯尼、《新闻周刊》和美国国家公共无线电台都是提供播客服务的借口。美国商业评论杂志《Bizreport》在最新一期特别关注播客的商业变化,“美国的84万人播客充满草根色彩,而ABC、NBC、ESPN这些全球传媒巨头都瞪大眼睛紧盯苹果给播客的变化。”

于是在WEB2.0的理论界眼中,个体户播客,苹果播客与传媒播客,悄悄产生了分化。不论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与其妻子的“炉边谈话”,还是终结者斯瓦辛格的“每周加州州长对话”,这些由传媒集团主导的播客更“精英化”。而这恰恰与播客的草根本性不同,这时候苹果的iPod随身听在这时候却成为了最有分量的砝码,因为iPod有数以亿计的固定听众,这些散布在全球的老百姓,到底是选择精英们侃大山,还是听草根的能量释放,无疑成为了苹果来决定的民众问题。

导言:苹果的iPod已经热卖多时,播客也在网络电台和XM卫星收音机的联合压迫下,迷失在半地下状态的商业未来之中。但是当苹果的iTunes网上音乐商店目录中,罗列出3000多家播客时,一场颠覆性的改变顿时开始了。

“苹果的iPod绝对是一场‘流行病’,当有识之士试图为iPod的未来思考时,史蒂夫·乔布斯却又开始另辟蹊径了”,这是最新一期《连线》杂志封面故事《10年改变世界》中的诉说。实际上这种另辟蹊径来的非常简单,苹果在7月底将iTunes的版本升级到4.9,新版本仅仅加入了一项播客(Podcasts)目录服务,别看这仅仅是苹果iPod变化的一小步,却对于处在WEB2.0风头浪尖的播客(Podcasts)意义重大。

亚当·库里肯定乐坏了,这位Podcasting概念的发明人,怎么也不会想到iPod会选中他倡导的播客。播客的出现源自Podcasting意译的自助广播,播客就像听收音机一样,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每个收听者又可以自主性的选择。比网络电台更简单,比视频聊天更随意,在播客的世界中充斥着唠嗑与倾诉欲。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听众,每一个听众也可以是一个播客。这种有别于传统电台和网络广播的创造性概念,恰恰成为了WEB2.0概念的代表性成就。自从播客的先驱人物,美国MTV电视台的主持人亚当·库里和软件师戴维·温特将RSS与声讯结合起来,播客在美国互联网界一夜之间火爆至极。那些懒得写作在博客上发泄,或者不擅长摄影的图片博客,都找到了自己的表现出口。播客的交互传播模式,很快造就了一群新的声音狂徒。但是当2005年6月全球播客数量超过100万的时候,播客的未来在哪里,曾经是亚当·库里在网络上大声疾呼的问题。

“苹果给播客提供了一把降落伞”,《个人电脑》的网络版写道:“苹果的iTunes网上音乐商店那3000项播客内容,一夜之间颠覆了版权商业经济给播客的枷锁。”实际上播客如同早年的MP3音乐下载一样,长期以来始终处于半地下状态,根本无从谈及商业化,而苹果挟持全球销售过亿的iPod随身听,将半地下的播客拽到了iTunes网上音乐商店来镀金。在iTunes上推出播客服务的第二天,全球的iPod用户就已经订购下在超过了100万次,以至于乔布斯自己都兴奋不已,让苹果自己也开办一个名为“周二新音乐”的播客频道来加一把火。

“苹果的iTunes 4.9版本很有可能成为2005年度最佳软件,尽管其只是一个小小的升级版本”,最大的软件下载奶牛基地评论认为,“苹果的iTunes 4.9简化了播客的传播过程,播客文化的无所顾忌,与苹果的特立独行气质组合,很有可能创造出更怪异的网络文化。”尽管有一些死硬派的播客认为,苹果给播客这项草根事业引入商业因素,无疑将冲淡播客原有的反叛创造精神,著名原创播客托德·科克伦(Todd Cochrane)对此很是担心,他担心苹果的“白色耳机效应”回重现在播客上。因为iPod的成功太强大了,几乎彻底改变了街头上出现的耳机颜色,尽管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白色耳机连接的便携播放设备究竟是不是iPod。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从众者和跟风者,好像换上一副白色耳机就是iPod一样。

在史蒂夫·乔布斯看来,播客的汹涌让他又感受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无线电行热。播客借助苹果iPod的潮流登上大雅之堂,让所有的市场调研机构都开始重新预测未来,Forrester研究所第一时间更新预测道:“到2010年,全球收听卫星广播的家庭将从2004年的500万增长到1个亿,而播客将成为未来声音文化中最多元的载体,2010年播客的数量有可能超过5000万人。”面对苹果对播客的扶持,主流传媒公司也不得不正视播客的商业冲击力。不要再重蹈对待MP3版权的覆辙,已经成为迪斯尼、《新闻周刊》和美国国家公共无线电台都是提供播客服务的借口。美国商业评论杂志《Bizreport》在最新一期特别关注播客的商业变化,“美国的84万人播客充满草根色彩,而ABC、NBC、ESPN这些全球传媒巨头都瞪大眼睛紧盯苹果给播客的变化。”

于是在WEB2.0的理论界眼中,个体户播客,苹果播客与传媒播客,悄悄产生了分化。不论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与其妻子的“炉边谈话”,还是终结者斯瓦辛格的“每周加州州长对话”,这些由传媒集团主导的播客更“精英化”。而这恰恰与播客的草根本性不同,这时候苹果的iPod随身听在这时候却成为了最有分量的砝码,因为iPod有数以亿计的固定听众,这些散布在全球的老百姓,到底是选择精英们侃大山,还是听草根的能量释放,无疑成为了苹果来决定的民众问题。

《百度一百个百万富翁的何去何从》,这是在北京时间8月5日晚11点35分之前,百度内部流传的一篇文章,在还没有上市之前,百度人似乎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享受百万生活了。而北京时间8月5日晚11点35分之后,一百个百万富翁的构想,一下子变成了一百名余名千万富翁,捎带还有7位亿万富翁,以及数百名百万富翁的现实。

“中国互联网已经很久没见到如此的兴奋,百度上市绝对又是一次财富游戏的奇迹”,包括和讯网CEO谢文,雅虎中国前任总裁周鸿祎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8月5日晚11点35分,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IPO的发行价原定27美元,结果开盘价就窜高到66美元,当深夜所有的中国投资者,都不停的刷新纳斯达克的数据图时,百度再一次让所有的人震惊,凌晨1点多轻易突破了100美元的大关,最高时达到151.21美元,最后收于122.54美元,一天就上涨了95.54美元,涨幅353.85%,百度的市值高达39.58亿美元。而持股量22.9%的百度CEO李彦宏,瞬间身价超过9亿美元。让这位37岁的山西阳泉人,成为排在陈天桥、黄光裕、荣智健、鲁冠球、丁磊之后,中国财富榜的第六位上。

尽管美国的基金投资者并不明白“百度”,来自李彦宏对辛弃疾宋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钟爱,但是这却并不影响投资者的疯狂。“自2000年3月软件制造商Selectica以3.15美元开盘,股票升值371%以来,5年内没有任何一只股票比百度增值更快”,华尔街基金投资人贾斯·杰佛森对记者说道:“如果以百度最高增长151.21美元时计算,其绝对可以被列入全球股票市场上市当日收益最多的十大股票之一。”

当加长的林肯载着百度上市的团队,从皇宫酒店开进纽约第四十三街,毗邻百老汇的纳斯达克街头路牌时。李彦宏的MSN签名已经写成了“旧金山”。而恰好在10年前,同样这块纳斯达克路牌下面,当时的互联网浏览器先锋网景公司,以马克·安德森为首的一群互联网狂徒,一夜之间变成了互联网金童。“Google早年偷窃了我的技术思路”,这是李彦宏在2001年回国创立百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总挂在嘴边的说法。据说当年还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曾经在台下听李彦宏演讲他的互联网搜索技术思路,后来先走一步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创立了Google。而超额登陆纳斯达克的李彦宏,也许也应该感谢一下Google,“百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开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投资者明白,百度就是中国的Google”,刚刚在开盘当时买入百度股票的张洪博在采访邮件中说道:“华尔街分析专家普遍认为Google的股价超过200美元,只是时间的问题,而百度恰好搭了Google的顺风车。”

百度上市第二天,弗罗里达大学教授杰·里特尔就给出了预测,“百度半年内必将再次发售新股,而未来三年百度很有可能会跌破发行价。”他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百度目前的市值已经达到2004年营收1420万美元的279倍,而Google的市值仅有2004年营收32亿美元的26倍。“百度似乎让所有人重新回到了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疯狂,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Google的市值在被市场高估,却依旧对百度投资热情高涨”,IPOdesktop.com分析师约翰·菲特吉布对百度上市的结果显得非常惊讶。在解释百度为什么会如此开门红的时候,Instream Partners公司分析师汤姆·塔利说道:“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寻找下一个Google,而百度恰好冒了出来,那些手持资金本打算投资Google的股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百度。”
“与中国之前所有登陆境外股市的企业不同,百度正在掀开中国互联网新的一页”,中国互联网的智囊们面对百度上市的极大成功,已经开始探讨第二次互联网高潮了。因为百度与以往中国互联网上市的企业都不同,他没有借用中国概念股,或者依附于纳斯达克对某种商业模式的垂青。技术派的百度,在股市上试图证明,新浪等互联网门户已经过时了。

实际上在百度上市的4周前,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经秘密到百度的总部一游,而Google也在之前通过投资499万美元,获得过2.6%的百度股权。而百度与Google却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存在竞争,以至于百度上市之前,投资界始终有传闻Google会收购百度,或者在百度上市时大量吸纳股票。而就在三周前微软前副总裁李开复,毅然离开微软投奔Google,实际上与百度上市悄悄的形成了呼应的联系。作为中国本土互联网搜索的冠军,百度拥有强大的本地市场能力,去美国上市获得的是真金白银。而腰缠万贯的Google,则让李开复来搭建Google的中国本地据点。这无疑在暗示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又有一场战斗在酝酿。

《百度一百个百万富翁的何去何从》,这是在北京时间8月5日晚11点35分之前,百度内部流传的一篇文章,在还没有上市之前,百度人似乎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享受百万生活了。而北京时间8月5日晚11点35分之后,一百个百万富翁的构想,一下子变成了一百名余名千万富翁,捎带还有7位亿万富翁,以及数百名百万富翁的现实。

“中国互联网已经很久没见到如此的兴奋,百度上市绝对又是一次财富游戏的奇迹”,包括和讯网CEO谢文,雅虎中国前任总裁周鸿祎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8月5日晚11点35分,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IPO的发行价原定27美元,结果开盘价就窜高到66美元,当深夜所有的中国投资者,都不停的刷新纳斯达克的数据图时,百度再一次让所有的人震惊,凌晨1点多轻易突破了100美元的大关,最高时达到151.21美元,最后收于122.54美元,一天就上涨了95.54美元,涨幅353.85%,百度的市值高达39.58亿美元。而持股量22.9%的百度CEO李彦宏,瞬间身价超过9亿美元。让这位37岁的山西阳泉人,成为排在陈天桥、黄光裕、荣智健、鲁冠球、丁磊之后,中国财富榜的第六位上。

尽管美国的基金投资者并不明白“百度”,来自李彦宏对辛弃疾宋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钟爱,但是这却并不影响投资者的疯狂。“自2000年3月软件制造商Selectica以3.15美元开盘,股票升值371%以来,5年内没有任何一只股票比百度增值更快”,华尔街基金投资人贾斯·杰佛森对记者说道:“如果以百度最高增长151.21美元时计算,其绝对可以被列入全球股票市场上市当日收益最多的十大股票之一。”

当加长的林肯载着百度上市的团队,从皇宫酒店开进纽约第四十三街,毗邻百老汇的纳斯达克街头路牌时。李彦宏的MSN签名已经写成了“旧金山”。而恰好在10年前,同样这块纳斯达克路牌下面,当时的互联网浏览器先锋网景公司,以马克·安德森为首的一群互联网狂徒,一夜之间变成了互联网金童。“Google早年偷窃了我的技术思路”,这是李彦宏在2001年回国创立百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总挂在嘴边的说法。据说当年还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曾经在台下听李彦宏演讲他的互联网搜索技术思路,后来先走一步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创立了Google。而超额登陆纳斯达克的李彦宏,也许也应该感谢一下Google,“百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开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投资者明白,百度就是中国的Google”,刚刚在开盘当时买入百度股票的张洪博在采访邮件中说道:“华尔街分析专家普遍认为Google的股价超过200美元,只是时间的问题,而百度恰好搭了Google的顺风车。”

百度上市第二天,弗罗里达大学教授杰·里特尔就给出了预测,“百度半年内必将再次发售新股,而未来三年百度很有可能会跌破发行价。”他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百度目前的市值已经达到2004年营收1420万美元的279倍,而Google的市值仅有2004年营收32亿美元的26倍。“百度似乎让所有人重新回到了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疯狂,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Google的市值在被市场高估,却依旧对百度投资热情高涨”,IPOdesktop.com分析师约翰·菲特吉布对百度上市的结果显得非常惊讶。在解释百度为什么会如此开门红的时候,Instream Partners公司分析师汤姆·塔利说道:“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寻找下一个Google,而百度恰好冒了出来,那些手持资金本打算投资Google的股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百度。”
“与中国之前所有登陆境外股市的企业不同,百度正在掀开中国互联网新的一页”,中国互联网的智囊们面对百度上市的极大成功,已经开始探讨第二次互联网高潮了。因为百度与以往中国互联网上市的企业都不同,他没有借用中国概念股,或者依附于纳斯达克对某种商业模式的垂青。技术派的百度,在股市上试图证明,新浪等互联网门户已经过时了。

实际上在百度上市的4周前,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经秘密到百度的总部一游,而Google也在之前通过投资499万美元,获得过2.6%的百度股权。而百度与Google却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存在竞争,以至于百度上市之前,投资界始终有传闻Google会收购百度,或者在百度上市时大量吸纳股票。而就在三周前微软前副总裁李开复,毅然离开微软投奔Google,实际上与百度上市悄悄的形成了呼应的联系。作为中国本土互联网搜索的冠军,百度拥有强大的本地市场能力,去美国上市获得的是真金白银。而腰缠万贯的Google,则让李开复来搭建Google的中国本地据点。这无疑在暗示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又有一场战斗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