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5-07-06

3米法则、240双巧手和混血思维
专访摩托罗拉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

记者:尚进

“在设计界,谁能把手机这种大众产品设计成艺术品,那他绝对是大师级别了”,这是摩托罗拉的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一贯的看法,当吉姆·维克多旗下的设计师保罗·皮尔斯,他所设计的V3手机被提名《连线》杂志Rave大奖的时候,手机设计再一次成为设计领域挑战性的检验。而作为大众消费品手机,如何被赋予更多的附加价值,始终是通讯商业时代长久的难题。镶嵌上钻石、喷绘上时尚服装化的外皮,甚至被做成透明式样,都曾经是手机设计领域的极端表现。而当手机的全球普及率超过25%,成为每个人手表和钱包,以外第三个随身必备品的时候,如何让手机变得更艺术,如何让一个通讯工具变为酷生活的一部分,早已经是各个手机终端公司苦心积虑多时的问题。为此三联生活周刊专访了摩托罗拉公司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Jim Wicks)。

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底摩托罗拉推出的V3被定义为不计成本的疯狂设计,这种极致主义在2005年会不会重演。

吉姆·维克斯:Razr V3给手机带来了13.9毫米的最薄纪录,也带来了镁铝合金的外壳和淬化玻璃的屏幕,这不仅仅是质量上的高峰,也是成本上的极致。我们试图在2005年用V6和V8来继续V3的极致主义。譬如PEBL V6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溪水经年累月打磨成的光滑鹅卵石,以至于我们在真空环境中给V6喷上一层金属,令V6看上去像液态金属,就像《终结者2》中的机器人那样。而V8的设计追求,则试图比V3再薄一点,哪怕仅仅是再薄了2.5毫米,也让我们能凭借11.5毫米的厚度保持手机最薄纪录。

三联生活周刊:不仅仅手机在对薄保持极度追求,2004年数码相机派生出的卡片机也是这种薄倾向的产物,你认为这其中有什么内涵吗?

吉姆·维克斯:这是本能审美态度的一部分吧,毕竟纤细和轻薄,始终与性感和灵巧,有着本能的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领导的设计团队,在研发设计手机的时候,有什么诀窍。

吉姆·维克斯:3米法则,这是负责消费者体验设计的摩托罗拉CXD部门自创的规则。所谓3米法则简单的说,就是当你距离手机保持3米距离的时候,就能够一眼辨认出来这个手机是摩托罗拉的产品,如果你知道是什么型号,完全能马上脱口而出。这条诀窍让我们设计出了很多经典作品,从全球第一款折叠手机MicroTAC,到第一款翻盖手机掌中宝StarTAC,第一款360度旋转手机V70,还有2004年底囊括包括《时代》、《连线》等杂志多项评奖的V3。

三联生活周刊:你来摩托罗拉当总设计师以前,在索尼管理创新和设计中心,从日本公司到美国公司有什么不同。

吉姆·维克斯:索尼是一个典型的设计为王的公司,而摩托罗拉似乎更美国化,更讲求实际与极致。我的设计学硕士学位是在日本拿的,毕业后在一名佛教徒所管理的GK设计事务所工作,后来加入索尼,成为其计算和电信部门仅有的两名非日籍设计师之一。当我在学校学习插花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对确实存在的事物和并不存在的事物给予同等关注。实际上索尼当年的第一款手机是我设计的,这种日本痕迹似乎是难以摆脱的,很多人认为最新的V6就被融入了禅学风韵。其实东方主义的美学与传统设计的实用主义有着非常强烈的共鸣性不论索尼还是摩托罗拉,其实都在遵循一条全球通用的审美曲线。

三联生活周刊:三星所代表的韩国手机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尤其是最近新推出的500万像素手机。以至于有人形容如今的三星,就如同日本汽车,将通用和福特挤兑的很难受,而作为美国手机的代表,摩托罗拉是不是也在遇到类似的环境改变。

吉姆·维克斯:我不太善于联想,不过可以告诉你,我开奥迪A6。我所掌管的摩托罗拉设计团队,全球有240双巧手在研磨新手机,其中包括中国和韩国的设计团队。在我看来生活是变化无穷的,电话就是电话,过多的功能和炫耀性的配置,只能是短暂的瞬间行为。所以我在摩托罗拉从来不过分追求时尚,外表都是虚幻的皮囊,时尚是会退潮的,能够被时代所保留的,只有经典的手机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苹果的iPod已经让所有人惊奇了3年了,有观点认为音乐手机的大量出现,会颠覆苹果的iPod,你认为呢?

吉姆·维克斯:个人风格将印证每个人选择手机的趋势。iPod就是iPod,也许无人能够设计出iPod精神的替代品。而且摩托罗拉与苹果又有iTunes的软件授权,专门的音乐播放工具不会因为音乐手机的泛滥,而受到任何冲击,我倒是觉得大家对于耳朵和音乐,能不能放松一点,要知道我们的耳朵只能塞进一对耳机。不过iPod确实颠覆了原本平静的手机设计规则,音乐确实对每个人都太大的感染力了,所以在设计未来的手机时,我们不得不充满混血思维,一种手机情绪的混血态度吧。

3米法则、240双巧手和混血思维
专访摩托罗拉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

记者:尚进

“在设计界,谁能把手机这种大众产品设计成艺术品,那他绝对是大师级别了”,这是摩托罗拉的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一贯的看法,当吉姆·维克多旗下的设计师保罗·皮尔斯,他所设计的V3手机被提名《连线》杂志Rave大奖的时候,手机设计再一次成为设计领域挑战性的检验。而作为大众消费品手机,如何被赋予更多的附加价值,始终是通讯商业时代长久的难题。镶嵌上钻石、喷绘上时尚服装化的外皮,甚至被做成透明式样,都曾经是手机设计领域的极端表现。而当手机的全球普及率超过25%,成为每个人手表和钱包,以外第三个随身必备品的时候,如何让手机变得更艺术,如何让一个通讯工具变为酷生活的一部分,早已经是各个手机终端公司苦心积虑多时的问题。为此三联生活周刊专访了摩托罗拉公司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Jim Wicks)。

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底摩托罗拉推出的V3被定义为不计成本的疯狂设计,这种极致主义在2005年会不会重演。

吉姆·维克斯:Razr V3给手机带来了13.9毫米的最薄纪录,也带来了镁铝合金的外壳和淬化玻璃的屏幕,这不仅仅是质量上的高峰,也是成本上的极致。我们试图在2005年用V6和V8来继续V3的极致主义。譬如PEBL V6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溪水经年累月打磨成的光滑鹅卵石,以至于我们在真空环境中给V6喷上一层金属,令V6看上去像液态金属,就像《终结者2》中的机器人那样。而V8的设计追求,则试图比V3再薄一点,哪怕仅仅是再薄了2.5毫米,也让我们能凭借11.5毫米的厚度保持手机最薄纪录。

三联生活周刊:不仅仅手机在对薄保持极度追求,2004年数码相机派生出的卡片机也是这种薄倾向的产物,你认为这其中有什么内涵吗?

吉姆·维克斯:这是本能审美态度的一部分吧,毕竟纤细和轻薄,始终与性感和灵巧,有着本能的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领导的设计团队,在研发设计手机的时候,有什么诀窍。

吉姆·维克斯:3米法则,这是负责消费者体验设计的摩托罗拉CXD部门自创的规则。所谓3米法则简单的说,就是当你距离手机保持3米距离的时候,就能够一眼辨认出来这个手机是摩托罗拉的产品,如果你知道是什么型号,完全能马上脱口而出。这条诀窍让我们设计出了很多经典作品,从全球第一款折叠手机MicroTAC,到第一款翻盖手机掌中宝StarTAC,第一款360度旋转手机V70,还有2004年底囊括包括《时代》、《连线》等杂志多项评奖的V3。

三联生活周刊:你来摩托罗拉当总设计师以前,在索尼管理创新和设计中心,从日本公司到美国公司有什么不同。

吉姆·维克斯:索尼是一个典型的设计为王的公司,而摩托罗拉似乎更美国化,更讲求实际与极致。我的设计学硕士学位是在日本拿的,毕业后在一名佛教徒所管理的GK设计事务所工作,后来加入索尼,成为其计算和电信部门仅有的两名非日籍设计师之一。当我在学校学习插花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对确实存在的事物和并不存在的事物给予同等关注。实际上索尼当年的第一款手机是我设计的,这种日本痕迹似乎是难以摆脱的,很多人认为最新的V6就被融入了禅学风韵。其实东方主义的美学与传统设计的实用主义有着非常强烈的共鸣性不论索尼还是摩托罗拉,其实都在遵循一条全球通用的审美曲线。

三联生活周刊:三星所代表的韩国手机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尤其是最近新推出的500万像素手机。以至于有人形容如今的三星,就如同日本汽车,将通用和福特挤兑的很难受,而作为美国手机的代表,摩托罗拉是不是也在遇到类似的环境改变。

吉姆·维克斯:我不太善于联想,不过可以告诉你,我开奥迪A6。我所掌管的摩托罗拉设计团队,全球有240双巧手在研磨新手机,其中包括中国和韩国的设计团队。在我看来生活是变化无穷的,电话就是电话,过多的功能和炫耀性的配置,只能是短暂的瞬间行为。所以我在摩托罗拉从来不过分追求时尚,外表都是虚幻的皮囊,时尚是会退潮的,能够被时代所保留的,只有经典的手机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苹果的iPod已经让所有人惊奇了3年了,有观点认为音乐手机的大量出现,会颠覆苹果的iPod,你认为呢?

吉姆·维克斯:个人风格将印证每个人选择手机的趋势。iPod就是iPod,也许无人能够设计出iPod精神的替代品。而且摩托罗拉与苹果又有iTunes的软件授权,专门的音乐播放工具不会因为音乐手机的泛滥,而受到任何冲击,我倒是觉得大家对于耳朵和音乐,能不能放松一点,要知道我们的耳朵只能塞进一对耳机。不过iPod确实颠覆了原本平静的手机设计规则,音乐确实对每个人都太大的感染力了,所以在设计未来的手机时,我们不得不充满混血思维,一种手机情绪的混血态度吧。

导言:“这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影响最大的反垄断案”,布伦伯格财经反应道。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AMD现任CEO海克特·鲁尔兹在6月27日向Intel开火了。

当微软始自上个世纪末的反垄断案,刚刚与美国政府和IBM达成和解。信息领域的另一个巨头,Intel又被推上了被告席。“硅谷中最长久的积怨,又一次爆发了”,这是在硅谷潜伏多年的亨特在自己博客上的感叹。《谢尔曼反垄断法》第2节、《克莱顿法案》第4节和第16节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商业与职业法规》,AMD在向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中用48页来陈述英特尔的垄断行为。AMD作为与Intel在芯片制造领域保持30余年经常的对手,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始托于从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仙童公司。AMD的创始人杰里·桑德斯在担任AMD首席执行官的25年中始终自称硅谷斗士,在他看来超越芯片领头羊Intel始终是自己的任务。如果说微软垄断案是信息产业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话,那么这次AMD对Intel的诉讼,很有可能导致反垄断领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AMD控诉Intel垄断的控诉书中,康柏的前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卡佩纶、宏基的董事长都以证明人的身份冒了出来,迈克尔·卡佩纶甚至告诉AMD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由于有人用枪顶在他头上,他不得不停止购买AMD的处理器。”在AMD看来,Intel始终强迫主要客户接受排它性协议,同时扣交返款和营销补贴,以惩罚超额购买AMD处理器的客户。2002年英特尔向索尼、东芝和日立支付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款项,这些款项都是以折扣和促销支持的名义支付的,英特尔以此换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独家销售权。此外Intel还威胁要对同AMD开展业务的客户进行报复,对零售商实施配额制度,限制零售商销售基于AMD平台的产品,强迫PC厂商联合抵制AMD产品发布。甚至在申诉书明确中指出英特尔公司的前任CEO和现任董事长克雷格·巴雷特,曾经在2003年9月飞抵台湾地区,因为他听说宏基电脑公司计划公开支持AMD的新芯片,于是他告诉宏基的董事长和CEO,如果参与AMD的芯片发布后果自负。这直接导致了宏基撤出AMD芯片的公开发布会。

“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在今年3月裁定英特尔违反了日本反垄断法,这无疑给了AMD一个支持的信号”,《商业周刊》的斯彭特写道。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在3月份查抄Intel办公室的时候,在缴获的成箱文件中,发现Intel对排他采购的日本PC生产商给予回扣或返款。就此认定Intel在日本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官员Hiroshi Yamada组织了对Intel的突袭行动,他对日本媒体说道:“他们企图通过回扣和现金控制市场,我们不喜欢这种行为。”就在AMD现任CEO海克特·鲁尔兹把Intel送上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之后,AMD日本公司再一次把Intel日本公司送上了被告席,指责他们违反了日本反垄断法,并要求后者赔偿损失5000万美元。

25年5次诉讼的背后

实际上这并不是AMD第一次对Intel发起诉讼公司,从1980年起两家芯片公司就发生过5次法律交锋,从违约到商标侵权不一而足。而在1991年,AMD就曾经起诉Intel违反反垄断法,但在1995年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而在2001年AMD又向欧盟委员会起诉英特尔公司不正当竞争,至今欧盟委员会的调查仍在取证。“显而易见,信息技术这个行业需要我们这样做。只有把Intel涉嫌垄断这件事放到桌面上来讨论,全世界的人都会高兴。他们也许不会站出来讨论此事,但在我的头脑里很清楚。”,AMD的首席执行官海克特·鲁尔兹在接受CNN的电视专访时很是兴奋。

尽管Intel的发言人汤姆·比尔曼否认了一切违反联邦反垄断法的行为,却并没有否认为电脑制造商支付回扣的做法。实际上不仅仅在美国市场Intel的高额返款,2004年夏天,七喜电脑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公告,侧面披露了Intel广告返款的实情,整个七喜电脑25%的利润都来自于Intel返款。Intel事实上始终是闷声发财,对比微软涉嫌垄断,Intel却并没有引人注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早在2004年就发表过一篇《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当时的数字显示微软依靠视窗操作系统,控制了市场占有率的95%以上,但是由于盗版的存在,微软实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而Intel却并不存在盗版的干扰,IDG给出的数据显示Intel占有中央处理器市场85%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高价格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几乎超过了93%的份额。AMD中国的发言人王妩容试图用利润率来侧面证明Intel的垄断,她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摩托罗拉长期保持8%的利润率,这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是非常少有的良性了,翻看我们所熟知的企业2004年财报,IBM的利润是-1%,惠普的利润是1%,戴尔的利润是9%,AMD的利润率不到5%,而Intel的利润是41%,如果一家跨国公司利润超过10%,那它已经是暴利了”。

这场反垄断诉讼将改变什么

从1999年底,AMD率先将CPU的速度战争引入1G HZ,到2005年3月,AMD资助的飞行表演队,在Intel的IDF开发者大会脑袋上,以飞机拉烟的方式嘲笑版写下AMD Turion64的时候。AMD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自信心上,都试图再一次挑战一下intel。如果回望5年,甚至更早以前的CPU市场,美国国家半导体、IDT、全美达,甚至UMC,这些原本X86架构的中央处理器玩家,都被开创X86开山鼻祖4004的Intel远远的抛弃了。以至于为了摆脱这些CPU跟随者的“骚扰”,Intel才会创造出Pentium这个词汇。“但是为什么AMD在全球出现了那么多支持者呢,”这是当Intel在日本遇到涉嫌垄断问题以后,《中日新闻》评论中的一句话。也许诉讼Intel反垄断,是AMD获得全球支持与同情的最***宝。

《今日美国》认为AMD应该在早2个月对Intel发难,因为那时候Intel第三任CEO欧德宁才刚刚接过前任贝瑞特的帅印。AMD会通过指控Intel垄断,来扭转自己商业策略上的不利,以让自己性能卓越的CPU彻底发扬光大吗?这是38家已经在AMD诉讼书中指认intel罪状的“支持者”以外,其他保持观望态度的电脑制造商共同的态度。其实从技术角度,Intel已经很久不宣扬自己在处理器速度上如何比AMD具有优势,而AMD的64位“大锤”策略,已经发布两年之久,但是苦于微软并不清晰的支持态度,64位始终处在“高速32位”的生存状态。在服务器处理器领域,INTEL的世袭优势早已经被AMD的Opteron磨灭了,只有笔记本这块非技术优势地盘,可以依靠迅驰这种打包策略高举高打。

“这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反垄断案”,曾经大量发布微软反垄断案时期诉讼进展的博客律师戴维斯写道:“AMD突袭一般的诉讼,为反垄断法带来了排他性定价这样的新话题。”实际上与微软垄断案、AT&T拆分案不同。Intel与AMD目前恩怨,更多的不是技术性问题,Intel似乎早已经在技术角度,试图让竞争对手产生无从竞争的局面。这从MMC标准,以及SOCKET 7处理器接口到SLOT1的变化,Intel始终试图依靠这些专利性的标准,来排斥486时代以前处理器市场太多的贴身竞争。如果单一指责Intel垄断,在于高额批量优惠,以及排他性协议上,也许AMD的敌人并不是Intel的垄断,而更多的是目前全球个人电脑领域市场的习惯。大量台湾地区主板和笔记本代工者,对于Intel和AMD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业习惯,这包括戴尔这类Intel追随者的施压,也在于市场经年累月的保守习惯。以至于《商业2.0》杂志的网络版上写道:“AMD提出Intel涉嫌垄断,也许不会赢得诉讼的巨大战果,但是扭转信息技术行业的习惯,将是比Intel赔款更有价值的战果。”

我们不打算庭和解:专访AMD中国区发言人王妩蓉

三联生活周刊:AMD希望通过这个诉讼,最终实现什么商业目的。

王妩蓉:AMD希望能够制止英特尔通过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来垄断这个行业。这种垄断导致了不管是客户、消费者,包括AMD自身,都受到不正当的对待和利益的损害,所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纠正并制止英特尔的非法的商业操作模式。

三联生活周刊:有很多评论认为这场反垄断诉讼,将延续微软反垄断案的格局,长时间的取证将改变最终的判决。

王妩蓉:AMD的律师们估计这个案子有可能明年底判决,在三个多月前,我们赢得了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判决,这件事情对AMD是非常大的鼓舞。因为在日本市场上AMD是遭受排挤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日本公平贸易委员的专案调查组突袭搜查英特尔办公地点,这些证据体现在他们和OEM厂商的合同、E-mail,而且这些证据所表现的行径和AMD在诉讼中列举的是惊人的一致,美国地区法院也会采取相应的策略。AMD目前不打算和英特尔在庭外做任何的和解。AMD要求有赔偿,但这不是AMD最高目的,最高目的还是希望通过这个诉讼,能够制止英特尔的这些行为。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目前还没有反垄断相关的法律,AMD如何解决与Intel在中国的市场矛盾。

王妩蓉:AMD在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控告Intel,就是考虑到全球不同地区法律上的不同,所以试图在美国总部进行诉讼,以形成决定性的判决,来直接遏制Intel全球的垄断行为。

导言:“这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影响最大的反垄断案”,布伦伯格财经反应道。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AMD现任CEO海克特·鲁尔兹在6月27日向Intel开火了。

当微软始自上个世纪末的反垄断案,刚刚与美国政府和IBM达成和解。信息领域的另一个巨头,Intel又被推上了被告席。“硅谷中最长久的积怨,又一次爆发了”,这是在硅谷潜伏多年的亨特在自己博客上的感叹。《谢尔曼反垄断法》第2节、《克莱顿法案》第4节和第16节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商业与职业法规》,AMD在向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中用48页来陈述英特尔的垄断行为。AMD作为与Intel在芯片制造领域保持30余年经常的对手,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始托于从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仙童公司。AMD的创始人杰里·桑德斯在担任AMD首席执行官的25年中始终自称硅谷斗士,在他看来超越芯片领头羊Intel始终是自己的任务。如果说微软垄断案是信息产业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话,那么这次AMD对Intel的诉讼,很有可能导致反垄断领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AMD控诉Intel垄断的控诉书中,康柏的前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卡佩纶、宏基的董事长都以证明人的身份冒了出来,迈克尔·卡佩纶甚至告诉AMD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由于有人用枪顶在他头上,他不得不停止购买AMD的处理器。”在AMD看来,Intel始终强迫主要客户接受排它性协议,同时扣交返款和营销补贴,以惩罚超额购买AMD处理器的客户。2002年英特尔向索尼、东芝和日立支付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款项,这些款项都是以折扣和促销支持的名义支付的,英特尔以此换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独家销售权。此外Intel还威胁要对同AMD开展业务的客户进行报复,对零售商实施配额制度,限制零售商销售基于AMD平台的产品,强迫PC厂商联合抵制AMD产品发布。甚至在申诉书明确中指出英特尔公司的前任CEO和现任董事长克雷格·巴雷特,曾经在2003年9月飞抵台湾地区,因为他听说宏基电脑公司计划公开支持AMD的新芯片,于是他告诉宏基的董事长和CEO,如果参与AMD的芯片发布后果自负。这直接导致了宏基撤出AMD芯片的公开发布会。

“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在今年3月裁定英特尔违反了日本反垄断法,这无疑给了AMD一个支持的信号”,《商业周刊》的斯彭特写道。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在3月份查抄Intel办公室的时候,在缴获的成箱文件中,发现Intel对排他采购的日本PC生产商给予回扣或返款。就此认定Intel在日本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官员Hiroshi Yamada组织了对Intel的突袭行动,他对日本媒体说道:“他们企图通过回扣和现金控制市场,我们不喜欢这种行为。”就在AMD现任CEO海克特·鲁尔兹把Intel送上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之后,AMD日本公司再一次把Intel日本公司送上了被告席,指责他们违反了日本反垄断法,并要求后者赔偿损失5000万美元。

25年5次诉讼的背后

实际上这并不是AMD第一次对Intel发起诉讼公司,从1980年起两家芯片公司就发生过5次法律交锋,从违约到商标侵权不一而足。而在1991年,AMD就曾经起诉Intel违反反垄断法,但在1995年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而在2001年AMD又向欧盟委员会起诉英特尔公司不正当竞争,至今欧盟委员会的调查仍在取证。“显而易见,信息技术这个行业需要我们这样做。只有把Intel涉嫌垄断这件事放到桌面上来讨论,全世界的人都会高兴。他们也许不会站出来讨论此事,但在我的头脑里很清楚。”,AMD的首席执行官海克特·鲁尔兹在接受CNN的电视专访时很是兴奋。

尽管Intel的发言人汤姆·比尔曼否认了一切违反联邦反垄断法的行为,却并没有否认为电脑制造商支付回扣的做法。实际上不仅仅在美国市场Intel的高额返款,2004年夏天,七喜电脑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公告,侧面披露了Intel广告返款的实情,整个七喜电脑25%的利润都来自于Intel返款。Intel事实上始终是闷声发财,对比微软涉嫌垄断,Intel却并没有引人注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早在2004年就发表过一篇《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当时的数字显示微软依靠视窗操作系统,控制了市场占有率的95%以上,但是由于盗版的存在,微软实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而Intel却并不存在盗版的干扰,IDG给出的数据显示Intel占有中央处理器市场85%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高价格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几乎超过了93%的份额。AMD中国的发言人王妩容试图用利润率来侧面证明Intel的垄断,她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摩托罗拉长期保持8%的利润率,这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是非常少有的良性了,翻看我们所熟知的企业2004年财报,IBM的利润是-1%,惠普的利润是1%,戴尔的利润是9%,AMD的利润率不到5%,而Intel的利润是41%,如果一家跨国公司利润超过10%,那它已经是暴利了”。

这场反垄断诉讼将改变什么

从1999年底,AMD率先将CPU的速度战争引入1G HZ,到2005年3月,AMD资助的飞行表演队,在Intel的IDF开发者大会脑袋上,以飞机拉烟的方式嘲笑版写下AMD Turion64的时候。AMD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自信心上,都试图再一次挑战一下intel。如果回望5年,甚至更早以前的CPU市场,美国国家半导体、IDT、全美达,甚至UMC,这些原本X86架构的中央处理器玩家,都被开创X86开山鼻祖4004的Intel远远的抛弃了。以至于为了摆脱这些CPU跟随者的“骚扰”,Intel才会创造出Pentium这个词汇。“但是为什么AMD在全球出现了那么多支持者呢,”这是当Intel在日本遇到涉嫌垄断问题以后,《中日新闻》评论中的一句话。也许诉讼Intel反垄断,是AMD获得全球支持与同情的最***宝。

《今日美国》认为AMD应该在早2个月对Intel发难,因为那时候Intel第三任CEO欧德宁才刚刚接过前任贝瑞特的帅印。AMD会通过指控Intel垄断,来扭转自己商业策略上的不利,以让自己性能卓越的CPU彻底发扬光大吗?这是38家已经在AMD诉讼书中指认intel罪状的“支持者”以外,其他保持观望态度的电脑制造商共同的态度。其实从技术角度,Intel已经很久不宣扬自己在处理器速度上如何比AMD具有优势,而AMD的64位“大锤”策略,已经发布两年之久,但是苦于微软并不清晰的支持态度,64位始终处在“高速32位”的生存状态。在服务器处理器领域,INTEL的世袭优势早已经被AMD的Opteron磨灭了,只有笔记本这块非技术优势地盘,可以依靠迅驰这种打包策略高举高打。

“这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反垄断案”,曾经大量发布微软反垄断案时期诉讼进展的博客律师戴维斯写道:“AMD突袭一般的诉讼,为反垄断法带来了排他性定价这样的新话题。”实际上与微软垄断案、AT&T拆分案不同。Intel与AMD目前恩怨,更多的不是技术性问题,Intel似乎早已经在技术角度,试图让竞争对手产生无从竞争的局面。这从MMC标准,以及SOCKET 7处理器接口到SLOT1的变化,Intel始终试图依靠这些专利性的标准,来排斥486时代以前处理器市场太多的贴身竞争。如果单一指责Intel垄断,在于高额批量优惠,以及排他性协议上,也许AMD的敌人并不是Intel的垄断,而更多的是目前全球个人电脑领域市场的习惯。大量台湾地区主板和笔记本代工者,对于Intel和AMD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业习惯,这包括戴尔这类Intel追随者的施压,也在于市场经年累月的保守习惯。以至于《商业2.0》杂志的网络版上写道:“AMD提出Intel涉嫌垄断,也许不会赢得诉讼的巨大战果,但是扭转信息技术行业的习惯,将是比Intel赔款更有价值的战果。”

我们不打算庭和解:专访AMD中国区发言人王妩蓉

三联生活周刊:AMD希望通过这个诉讼,最终实现什么商业目的。

王妩蓉:AMD希望能够制止英特尔通过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来垄断这个行业。这种垄断导致了不管是客户、消费者,包括AMD自身,都受到不正当的对待和利益的损害,所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纠正并制止英特尔的非法的商业操作模式。

三联生活周刊:有很多评论认为这场反垄断诉讼,将延续微软反垄断案的格局,长时间的取证将改变最终的判决。

王妩蓉:AMD的律师们估计这个案子有可能明年底判决,在三个多月前,我们赢得了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的判决,这件事情对AMD是非常大的鼓舞。因为在日本市场上AMD是遭受排挤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日本公平贸易委员的专案调查组突袭搜查英特尔办公地点,这些证据体现在他们和OEM厂商的合同、E-mail,而且这些证据所表现的行径和AMD在诉讼中列举的是惊人的一致,美国地区法院也会采取相应的策略。AMD目前不打算和英特尔在庭外做任何的和解。AMD要求有赔偿,但这不是AMD最高目的,最高目的还是希望通过这个诉讼,能够制止英特尔的这些行为。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目前还没有反垄断相关的法律,AMD如何解决与Intel在中国的市场矛盾。

王妩蓉:AMD在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控告Intel,就是考虑到全球不同地区法律上的不同,所以试图在美国总部进行诉讼,以形成决定性的判决,来直接遏制Intel全球的垄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