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5-03-30

“互联网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轮回”,早期互联网的商业先驱杰弗里·雷伯特不久前感慨道:“在传统互联网应用模式和商业格局已经死气沉沉的时候,如何走出新的互联网长征路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曾经也被《商业周刊》杂志抛给微软的老大比尔·盖茨和Google的双杰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面对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定格,以及全球传统媒体逐渐的内容网络化,互联网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转变。就如同《连线》杂志在报道火狐浏览器的流行时所评论的,“互联网已经不再像90年代末,一点点新鲜玩意都会给死水微澜的世界激起浪花。”

实际上目前的互联网经济正在越发的技术化,以Google的搜索引擎所牵动的技术派,正在大行其道的控制着全球每一个互联网用户,而同时微软则用MSN和IE浏览器,这些软件化的互联网产品牢牢的粘住了很多人。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互联网用户而言,每天开电脑自动就会打开即时通讯软件MSN、管理邮件的OUTLOOK和IE浏览器,这几乎成为了中国办公室每天早9点发生最频繁的事情。而现实中微软、Google、雅虎这三家互联网企业控制着全球一半的主流互联网项目。博客、搜索、RSS、P2P,这些曾经的流行技术最近正在一步步走出非商业的地下层面,以实现互联网的盘涅与轮回。而刚刚以互联网10年前辈姿态自居的雅虎成为了这场轮回中的典型,为此本刊记者专访的雅虎的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

三联生活周刊:我了解到您曾经是Ziff-Davis出版集团的元老,并且一手促成了ZDNET与CNET这两大计算机专业网站的合并。而雅虎不久前在加利福尼亚成立了新的媒体集团,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新闻内容依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

丹尼尔·罗森格:雅虎有3亿4500万的固定用户,这个数字相当于已经进入信息文明社会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提供各种信息给不同的人始终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互联网信息的内容泛滥,引发了搜索技术的普及,同时这也是一个跨平台跨技术的方向。所以雅虎要成立新的媒体集团,包括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第一任发行人尼尔·巴达和前ABC电视台的劳埃德·布劳恩都加盟了进来,这被财经类媒体称为雅虎媒体的老兵新传,因为我们要用媒体的销售方式来经营新的互联网技术,包括博客、RSS和交互式新闻。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RSS,这种被称为聚合新闻服务的软件工具真的能颠覆目前互联网的新闻格局吗?

丹尼尔·罗森格:颠覆到不敢说,不过我认为RSS有可能让雅虎成为全球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新来定义信息分享的方法。未来的信息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即便RSS的技术眼下并不会为网络广告带来什么帮助,但是却能让所有人更好的分享信息,现在雅虎已经有了50多万个RSS社区,其所带来的人气流量,就如同711这类便利店与沃尔玛之间的差别。RSS的阅读方式其实并未降低传统互联网内容的浏览量,只是促进了阅读效率的提高,这将是未来互联网文字媒体创新的必然解决方法。

三联生活周刊:就在两天前,雅虎刚刚收购了提供网络图片服务的Flickr,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个人读图时代的提前到来。

丹尼尔·罗森格:雅虎始终以购买、合并、合作的模式来扩展自己,Flickr加入雅虎就是典型例子。要知道数码相机的普及在2003年以后呈现了雪崩的态势,所以Flickr这样的网络照片分享站点成为了热门,其实看看目前那些活跃的博客站点,都是图文混合,这种趋势只能是有增无减。Flickr本身并不会消失,依旧可以保持一种独立的商业方式运营,未来的互联网读图时代不可避免,所以即将推出的网络软件雅虎360也要充分地Flickr化。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的雅虎360这个互联网软件,微软同时也在推广类似的MSN SPACE和Wallop等软件,这可以被看作借助软件来占领互联网的新网络经济策略?

丹尼尔·罗森格:微软的方向是针对年轻人,所以卡通化十足,而雅虎360度则针对的范围要广泛的多。这类互联网软件工具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进行信息编写,同时进行信息的扩展和分享。目前散兵游勇性质的博客将会因为这些软件的出现发生根本改变。软件的互联网已经被证明是标准的成功模式,从网络游戏到即时通讯软件,从BT下载到苹果卖音乐的iTURES。所以雅虎360要将这些软件的功能进行融合,把音乐下载和本地搜索联系起来,不论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还是通过手机,都将以软件的方式。虽然这不能被称为互联网新经济策略,但这将是趋势,毕竟只有守旧的老年人才固执的仅仅用浏览器来连接互联网。

三联生活周刊:前面您提及了诸多软件和新技术来实现互联网的盘涅和轮回,您认为中国互联网的现实距离这场变化有多远。

丹尼尔·罗森格:很近,甚至有些变革会以中国互联网的变化为蓝本。像短信、网络游戏,这些都已经证明是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方式。所以在未来更加软件化和个人化的互联网时代,以中国和韩国为首的互联网方式很有可能出现娱乐为王的局面。

“互联网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轮回”,早期互联网的商业先驱杰弗里·雷伯特不久前感慨道:“在传统互联网应用模式和商业格局已经死气沉沉的时候,如何走出新的互联网长征路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曾经也被《商业周刊》杂志抛给微软的老大比尔·盖茨和Google的双杰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面对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定格,以及全球传统媒体逐渐的内容网络化,互联网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转变。就如同《连线》杂志在报道火狐浏览器的流行时所评论的,“互联网已经不再像90年代末,一点点新鲜玩意都会给死水微澜的世界激起浪花。”

实际上目前的互联网经济正在越发的技术化,以Google的搜索引擎所牵动的技术派,正在大行其道的控制着全球每一个互联网用户,而同时微软则用MSN和IE浏览器,这些软件化的互联网产品牢牢的粘住了很多人。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互联网用户而言,每天开电脑自动就会打开即时通讯软件MSN、管理邮件的OUTLOOK和IE浏览器,这几乎成为了中国办公室每天早9点发生最频繁的事情。而现实中微软、Google、雅虎这三家互联网企业控制着全球一半的主流互联网项目。博客、搜索、RSS、P2P,这些曾经的流行技术最近正在一步步走出非商业的地下层面,以实现互联网的盘涅与轮回。而刚刚以互联网10年前辈姿态自居的雅虎成为了这场轮回中的典型,为此本刊记者专访的雅虎的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

三联生活周刊:我了解到您曾经是Ziff-Davis出版集团的元老,并且一手促成了ZDNET与CNET这两大计算机专业网站的合并。而雅虎不久前在加利福尼亚成立了新的媒体集团,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新闻内容依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

丹尼尔·罗森格:雅虎有3亿4500万的固定用户,这个数字相当于已经进入信息文明社会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提供各种信息给不同的人始终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互联网信息的内容泛滥,引发了搜索技术的普及,同时这也是一个跨平台跨技术的方向。所以雅虎要成立新的媒体集团,包括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第一任发行人尼尔·巴达和前ABC电视台的劳埃德·布劳恩都加盟了进来,这被财经类媒体称为雅虎媒体的老兵新传,因为我们要用媒体的销售方式来经营新的互联网技术,包括博客、RSS和交互式新闻。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RSS,这种被称为聚合新闻服务的软件工具真的能颠覆目前互联网的新闻格局吗?

丹尼尔·罗森格:颠覆到不敢说,不过我认为RSS有可能让雅虎成为全球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新来定义信息分享的方法。未来的信息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即便RSS的技术眼下并不会为网络广告带来什么帮助,但是却能让所有人更好的分享信息,现在雅虎已经有了50多万个RSS社区,其所带来的人气流量,就如同711这类便利店与沃尔玛之间的差别。RSS的阅读方式其实并未降低传统互联网内容的浏览量,只是促进了阅读效率的提高,这将是未来互联网文字媒体创新的必然解决方法。

三联生活周刊:就在两天前,雅虎刚刚收购了提供网络图片服务的Flickr,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个人读图时代的提前到来。

丹尼尔·罗森格:雅虎始终以购买、合并、合作的模式来扩展自己,Flickr加入雅虎就是典型例子。要知道数码相机的普及在2003年以后呈现了雪崩的态势,所以Flickr这样的网络照片分享站点成为了热门,其实看看目前那些活跃的博客站点,都是图文混合,这种趋势只能是有增无减。Flickr本身并不会消失,依旧可以保持一种独立的商业方式运营,未来的互联网读图时代不可避免,所以即将推出的网络软件雅虎360也要充分地Flickr化。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的雅虎360这个互联网软件,微软同时也在推广类似的MSN SPACE和Wallop等软件,这可以被看作借助软件来占领互联网的新网络经济策略?

丹尼尔·罗森格:微软的方向是针对年轻人,所以卡通化十足,而雅虎360度则针对的范围要广泛的多。这类互联网软件工具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进行信息编写,同时进行信息的扩展和分享。目前散兵游勇性质的博客将会因为这些软件的出现发生根本改变。软件的互联网已经被证明是标准的成功模式,从网络游戏到即时通讯软件,从BT下载到苹果卖音乐的iTURES。所以雅虎360要将这些软件的功能进行融合,把音乐下载和本地搜索联系起来,不论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还是通过手机,都将以软件的方式。虽然这不能被称为互联网新经济策略,但这将是趋势,毕竟只有守旧的老年人才固执的仅仅用浏览器来连接互联网。

三联生活周刊:前面您提及了诸多软件和新技术来实现互联网的盘涅和轮回,您认为中国互联网的现实距离这场变化有多远。

丹尼尔·罗森格:很近,甚至有些变革会以中国互联网的变化为蓝本。像短信、网络游戏,这些都已经证明是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方式。所以在未来更加软件化和个人化的互联网时代,以中国和韩国为首的互联网方式很有可能出现娱乐为王的局面。

2005-03-16

自从2002年底,以挑战微软知名的方兴东和王俊秀将Blog意译为博客开始,博客潮流悄悄地成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今年您博了吗?”成为了文学青年间嬉笑的暗语。而此时争论与非议都无法说清,博客到底是反抗媒体霸权还是另一种迷失?中国的博客该走向何方?

博客产生于两个偶然。一是贾斯汀·霍尔在自己的个人站点上记录日记的这种写作模式;二是戴夫·温纳创造的网络脚本软件演变为网络日志的技术模式。
正是在这种无心插柳中,博客成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
博客始终被文学青年们视作自己天然的战场,就如同80年代的前辈论诗攀文一样,每个有点书写理想,或者干脆喜欢记录流水账的书写者。当被誉为“个人博客之父”的贾斯汀·霍尔在10年前开设了自己的个人站点,用4800篇网络日记絮絮叨叨地记载自己在南加州大学影视研究学院读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读书,酗酒,家庭矛盾和一夜情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种独特的写作模式会成为后现代社会中,大众反抗媒体霸权的利器。更想不到今日博客泛滥的人应该是戴夫·温纳,这位1997年UserLand软件公司的CEO,正是他的最初想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制作的人一个小忙,成就了网络脚本软件演变为网络日志的技术模式。博客也在这种无心插柳中,让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传媒发言人,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博客由此被称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
《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在一篇《我们能从博客中得到什么?》的评论中试图给博客历史性的定义,他写道:“电台统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博客的。”
在美国大选和伊拉克战争中,博客显示了它优于传统媒体的方面。博客甚至可以在调查中大显身手,正如博客们调查CBS电视台公映的关于布什总统在德州国民警卫队服役的履历是不真实的一样。
正如国内某个门户网站的广告“网聚人的力量”一样,博客们正在利用网络时代的人海战术夺回他们参与社会舆论导向的权利。美国国内大约有五百万个博客站点,并以每天一万五千个的速度增加。有一张在博客世界广为流传的照片,左面是报道过10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R.W.Apple,右面是报道过12届美国总统选举的《巴尔的摩太阳报》资深记者杰克·哲曼德(JackGermond),而在他们中间是一个漂亮姑娘,这个女孩第一次在自己的博客上报道美国大选,每周引来43万的读者。类似这样博客改变媒体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
2003年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alamPax曾经轰动一时,他不断发布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彻底的颠覆了CNN所描述的现实。新华社驻中东站女记者周轶君的博客也吸引了众多的中文读者,很多人将她的博客与凤凰卫视闾丘露薇的一线电视节目相对比。不仅仅是因为周轶君的博客让足不出户的国人听到了阿拉法特和沙龙、亚辛真实的声音,更让博客传达出商业报道以外更多有血有肉的感觉。
刨根问底可以说是2004年博客潮流中很有影响的形势,在2004年9月8日的早晨,当CBS电视台公映了关于布什总统在德州国民警卫队服役履历的记录片后,一位博客在自己的论坛上发表意见,认为这份文件是伪造的。这条毫无证据的意见在自由共和党人网站的2177条网络评论中并不起眼,但两位拥有同样看法的律师汤姆·默德森和里兹·麦克唐纳德将它粘贴到了自己的博客站点上。短短3个小时后,一位海军退役笔迹鉴定专家约翰·里斯科,根据两位律师在博客上举出的文件疑点,包括字体与行文和神秘出现的空白,利用微软Word,在自家的打印机上成功地造出了一份一模一样的备忘录。晚上9点,CBS电视台不得不在新闻中承认,在一群“独立民间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布什总统的服役证明文件确实存在疑点。然而网络大侠们并没有就此罢手,约翰·里斯科与另一名博客,前IBM技术工程师约翰·伯吉斯联手合作,证明只要有一台IBM公司出产的老式电动打字机,就可以瞒天过海,解决文件墨水与字迹的问题。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下,CNN的老牌新闻主播丹·拉瑟仍然认为文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的,网络博客的调查结果是不负责任的。然而在博客们的穷追猛打之下,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等正统权威报纸也开始了独立调查工作。一周后的9月15日,CBS与丹·拉瑟终于向这些“穿着睡衣的半吊子写手”屈服,承认文件的真实性确实经不住推敲。博客们终于显示了他们优于传统媒体的力量,尽管他们的初衷可能只是看个热闹。
现在的博客仍然没有摘掉它猎奇和品位低俗的帽子,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相比国内要安静得多,不过对于博客满足窥视欲的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样。
尽管博客颠覆传统媒体,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各大新闻社与博客们依旧相安无事。反倒是博客在今年并没有摘掉它猎奇、品位低俗的帽子。就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包括把自己身着制服的艳照贴在了自己的博客站点“空中皇后”的空姐艾伦·西蒙妮,以及华盛顿国会的一名雇员杰茜卡·卡特勒。杰茜卡·卡特勒芳龄24,她曾是共和党议员迈克·德威恩的女助理。在过去的半年中,她将自己的日记与亲密照片公布在互联网站上,大曝自己与华府多位高级官员的性丑闻。在这些焦头烂额的大人物中,最冤枉的莫过于城市发展与住房办公室主任弗兰克·希门内斯。不得不通过在国会作证,以便证明自己不是那个在照片中暴露身体的男主角之一“F”。
相比国内要安静的多,中国的博客空间上,仍然是一批有点书写和展示欲望的人,以及为数众多的好奇心看客。很多博客甘于当自己的博客个体户。2004年中文博客世界之所以膨胀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博客个体户们,这些自由派的中国博客甚至没有看过著名的博客准则,也没有想把博客玩儿大了,在他们看来博客仅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种点什么就种点什么的情景。不过对于博客满足窥视欲的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样。有人认为“博客的公开性使得公众与私人空间,个人隐私与新闻的界限在日益模糊”。在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技术评论》杂志发起的一项博客调查中,近500名的博客有三分之一承认他们因为侵害他人隐私而遇到麻烦。
当一项互联网潮流形成势力,与商业化问题碰面自然在所难免。国内2003年底陆续出现的一些博客空间提供者开始融资扩展。实际上有的博客网站很早就开始收费服务,盘踞众多国内文学青年的Blogcn据称明年也将推出收费服务。于是马上有博客站出来指责商业化在扼杀博客精神,那么什么是博客精神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说清的问题。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文摘编辑:陈丽芳)

2005年博客预测
1.大并购不断
门户收购博客网站;博客网站互相并购;博客网站并购其它网站自我充实。
2.风险投资增大
方兴东称,到年底,博客会获得上亿人民币的投资。
3.博客数量朝千万级发展
博客“雪崩式”发展,中国博客数量有望朝千万级发展。
4.可能引领新应用潮流
陈天桥去年底预言互联网将出现新应用。博客和wiki、网络书签及Rss的结合或引导互联网应用技术潮流。
5.博客出版成热门模式
有志出书者或先将个人作品通过博客传播,再印刷出版。
6.博客娱乐化
博客电影、视频博客和音频博客将大发展。成为继电邮、实时通信后的主流沟通模式。
(摘自《亚太经济时报》)

何为博客
博客即网友个人日志,是英文名Blog的意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网页)加上log。log的原义是航海日志或任何类型的流水记,两字合并后即指网络上的个人流水帐和日志。大陆将其本土化为“博客”,台湾则称“部落格”。
博客目前已发展为网站提供网页空间,让网友张贴个人日志或是照片。举凡个人趣事轶闻、心情抒发、照片、诗歌、散文,甚至个人影片等都可以在网络上张贴,分享给其它网友来阅读。对这些文章、照片有共鸣者也可发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网络博客有两种形式:个人独立网址的个人网页或网络公司提供空间,使用者注册即可。
(摘自《亚太经济时报》)


《人民文摘》(2005年第三期)

自从2002年底,以挑战微软知名的方兴东和王俊秀将Blog意译为博客开始,博客潮流悄悄地成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今年您博了吗?”成为了文学青年间嬉笑的暗语。而此时争论与非议都无法说清,博客到底是反抗媒体霸权还是另一种迷失?中国的博客该走向何方?

博客产生于两个偶然。一是贾斯汀·霍尔在自己的个人站点上记录日记的这种写作模式;二是戴夫·温纳创造的网络脚本软件演变为网络日志的技术模式。
正是在这种无心插柳中,博客成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
博客始终被文学青年们视作自己天然的战场,就如同80年代的前辈论诗攀文一样,每个有点书写理想,或者干脆喜欢记录流水账的书写者。当被誉为“个人博客之父”的贾斯汀·霍尔在10年前开设了自己的个人站点,用4800篇网络日记絮絮叨叨地记载自己在南加州大学影视研究学院读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读书,酗酒,家庭矛盾和一夜情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种独特的写作模式会成为后现代社会中,大众反抗媒体霸权的利器。更想不到今日博客泛滥的人应该是戴夫·温纳,这位1997年UserLand软件公司的CEO,正是他的最初想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制作的人一个小忙,成就了网络脚本软件演变为网络日志的技术模式。博客也在这种无心插柳中,让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传媒发言人,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博客由此被称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
《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在一篇《我们能从博客中得到什么?》的评论中试图给博客历史性的定义,他写道:“电台统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博客的。”
在美国大选和伊拉克战争中,博客显示了它优于传统媒体的方面。博客甚至可以在调查中大显身手,正如博客们调查CBS电视台公映的关于布什总统在德州国民警卫队服役的履历是不真实的一样。
正如国内某个门户网站的广告“网聚人的力量”一样,博客们正在利用网络时代的人海战术夺回他们参与社会舆论导向的权利。美国国内大约有五百万个博客站点,并以每天一万五千个的速度增加。有一张在博客世界广为流传的照片,左面是报道过10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R.W.Apple,右面是报道过12届美国总统选举的《巴尔的摩太阳报》资深记者杰克·哲曼德(JackGermond),而在他们中间是一个漂亮姑娘,这个女孩第一次在自己的博客上报道美国大选,每周引来43万的读者。类似这样博客改变媒体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
2003年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alamPax曾经轰动一时,他不断发布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彻底的颠覆了CNN所描述的现实。新华社驻中东站女记者周轶君的博客也吸引了众多的中文读者,很多人将她的博客与凤凰卫视闾丘露薇的一线电视节目相对比。不仅仅是因为周轶君的博客让足不出户的国人听到了阿拉法特和沙龙、亚辛真实的声音,更让博客传达出商业报道以外更多有血有肉的感觉。
刨根问底可以说是2004年博客潮流中很有影响的形势,在2004年9月8日的早晨,当CBS电视台公映了关于布什总统在德州国民警卫队服役履历的记录片后,一位博客在自己的论坛上发表意见,认为这份文件是伪造的。这条毫无证据的意见在自由共和党人网站的2177条网络评论中并不起眼,但两位拥有同样看法的律师汤姆·默德森和里兹·麦克唐纳德将它粘贴到了自己的博客站点上。短短3个小时后,一位海军退役笔迹鉴定专家约翰·里斯科,根据两位律师在博客上举出的文件疑点,包括字体与行文和神秘出现的空白,利用微软Word,在自家的打印机上成功地造出了一份一模一样的备忘录。晚上9点,CBS电视台不得不在新闻中承认,在一群“独立民间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布什总统的服役证明文件确实存在疑点。然而网络大侠们并没有就此罢手,约翰·里斯科与另一名博客,前IBM技术工程师约翰·伯吉斯联手合作,证明只要有一台IBM公司出产的老式电动打字机,就可以瞒天过海,解决文件墨水与字迹的问题。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下,CNN的老牌新闻主播丹·拉瑟仍然认为文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的,网络博客的调查结果是不负责任的。然而在博客们的穷追猛打之下,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等正统权威报纸也开始了独立调查工作。一周后的9月15日,CBS与丹·拉瑟终于向这些“穿着睡衣的半吊子写手”屈服,承认文件的真实性确实经不住推敲。博客们终于显示了他们优于传统媒体的力量,尽管他们的初衷可能只是看个热闹。
现在的博客仍然没有摘掉它猎奇和品位低俗的帽子,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相比国内要安静得多,不过对于博客满足窥视欲的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样。
尽管博客颠覆传统媒体,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各大新闻社与博客们依旧相安无事。反倒是博客在今年并没有摘掉它猎奇、品位低俗的帽子。就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包括把自己身着制服的艳照贴在了自己的博客站点“空中皇后”的空姐艾伦·西蒙妮,以及华盛顿国会的一名雇员杰茜卡·卡特勒。杰茜卡·卡特勒芳龄24,她曾是共和党议员迈克·德威恩的女助理。在过去的半年中,她将自己的日记与亲密照片公布在互联网站上,大曝自己与华府多位高级官员的性丑闻。在这些焦头烂额的大人物中,最冤枉的莫过于城市发展与住房办公室主任弗兰克·希门内斯。不得不通过在国会作证,以便证明自己不是那个在照片中暴露身体的男主角之一“F”。
相比国内要安静的多,中国的博客空间上,仍然是一批有点书写和展示欲望的人,以及为数众多的好奇心看客。很多博客甘于当自己的博客个体户。2004年中文博客世界之所以膨胀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博客个体户们,这些自由派的中国博客甚至没有看过著名的博客准则,也没有想把博客玩儿大了,在他们看来博客仅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种点什么就种点什么的情景。不过对于博客满足窥视欲的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样。有人认为“博客的公开性使得公众与私人空间,个人隐私与新闻的界限在日益模糊”。在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技术评论》杂志发起的一项博客调查中,近500名的博客有三分之一承认他们因为侵害他人隐私而遇到麻烦。
当一项互联网潮流形成势力,与商业化问题碰面自然在所难免。国内2003年底陆续出现的一些博客空间提供者开始融资扩展。实际上有的博客网站很早就开始收费服务,盘踞众多国内文学青年的Blogcn据称明年也将推出收费服务。于是马上有博客站出来指责商业化在扼杀博客精神,那么什么是博客精神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说清的问题。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文摘编辑:陈丽芳)

2005年博客预测
1.大并购不断
门户收购博客网站;博客网站互相并购;博客网站并购其它网站自我充实。
2.风险投资增大
方兴东称,到年底,博客会获得上亿人民币的投资。
3.博客数量朝千万级发展
博客“雪崩式”发展,中国博客数量有望朝千万级发展。
4.可能引领新应用潮流
陈天桥去年底预言互联网将出现新应用。博客和wiki、网络书签及Rss的结合或引导互联网应用技术潮流。
5.博客出版成热门模式
有志出书者或先将个人作品通过博客传播,再印刷出版。
6.博客娱乐化
博客电影、视频博客和音频博客将大发展。成为继电邮、实时通信后的主流沟通模式。
(摘自《亚太经济时报》)

何为博客
博客即网友个人日志,是英文名Blog的意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网页)加上log。log的原义是航海日志或任何类型的流水记,两字合并后即指网络上的个人流水帐和日志。大陆将其本土化为“博客”,台湾则称“部落格”。
博客目前已发展为网站提供网页空间,让网友张贴个人日志或是照片。举凡个人趣事轶闻、心情抒发、照片、诗歌、散文,甚至个人影片等都可以在网络上张贴,分享给其它网友来阅读。对这些文章、照片有共鸣者也可发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网络博客有两种形式:个人独立网址的个人网页或网络公司提供空间,使用者注册即可。
(摘自《亚太经济时报》)


《人民文摘》(2005年第三期)

2005-03-13

曾经在众多传统电台上都听过达人文化的名字,这间专门制作广播内容的公司跟多家电台合作承包节目的制作。谁知道,正是这间传统广播节目制作公司,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以公司方式运作的网络电台,利用聊天软件QQ的人气平台,达人文化的SHOWRADIO成为了主攻20岁以下人群的商业网络电台。SHOWRADIO的副总经理邱天雪告诉记者:“目前30来人一个月吃饭就得几十万,我们还是亏损中,但是每天同时有数千人在听,这让投资人对网络电台依旧热衷。”

在SHOWRADIO的众多网络主持人中,一个叫苏玲的女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苏玲其实并不是SHOWRADIO的专职员工,如果有人早上肯不睡懒觉,就会发现原来这个苏玲是《早安中国》,那个天天电视教减肥的短发女主持。“我之所以要给网络电台兼职女主持,实在是希望把所有传统广播不能说不能放,隐隐晦晦的好玩的事都搬上去”,苏玲说道:“尽管每天我们都像传统电台那样,各个主持人要蹲在麦克风前唠叨12小时。但是我坚持认为网络电台一旦混同传统广播,就进入死路了。在我看来网络电台理想的状态应当是:所有懦弱的、无力于现实世界的叛逆青年在网路上扮残酷,扮深沉,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

但是像SHOWRADIO这样既做传统电台内容,又自主经营网络电台的节目,明显感觉到传统电台节目的深刻痕迹。苏玲的经历明显说明了目前国内商业网络电台的现实局面,她说道:“在电视台,我一本正经,象所有CCTV式的记者主持人一样,访问专家、辅佑众生。本来最初我想让这个网络电台的节目成为一个摇滚、体验、空想症、扯闲淡话的地方。我上回找爱摇的乐队来做节目,直播间乱成一堆,难听的要死,结果被别人用文字描述为:一场自娱自乐的大Party。”

除了SHOWRADIO这样的商业典型,很多网站也将网络电台视作新的增长潜力点,盘踞南方的21CN早早的就打出了亚洲最大音频社区的旗号。21CN的总监丁志锋坚信网络电台将是互联网新救星,他对记者说道:“目前我们发现很多传统电台都开辟了网上节目,无非就是把已经播出的节目压缩,留给听众在网络上查档重播,或者将传统电台的节目同步做一个网络直播版本,这根本不是网络电台,只能说是网络上的传统广播。”实际上随时点播个人化的广播歌曲成为了21CN对于网络广播的商业认同。

如何让商业化的网络电台生存起来呢,这成为了包括网易、21CN这些门户网站挠头的问题。很多人寄希望与将网络电台与短信捆绑起来经营。不少人都对CCTV每年数以亿计的短信收入瞠目结舌,北京交通台2004年接近两亿元的广告收入,也让很多投资者对收音机经济再一次看好。对于试图经营广播生意的人来说,网络电台的无频段让他们都有了自由经由电台的权利。而不像目前传统电台的经营局面,国家分配的频率波段成为了电台赖以生存的无形资源和商业堡垒。

网络电台主持,NJ,这个职位悄悄的成为了网络上新的热门,网易不久前推出自己的网络电台时,就大肆招募数百名NJ。每天晚上7点到午夜,21CN上就有一群NJ在搞直播测试,他们就如同卡拉OK厅的管理人一样,自娱自乐成为了目前国内网络电台上的热色。短信点歌,直接成为了网易和21CN的网络电台手段。对此有互联网分析机构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将短信业务与网络电台打包在一起,收取较高的点播费,这在技术和收费模式上已经很成熟了。况且网络电台的广告不同于传统网络广告,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关掉作为广告性质的网络广告内容,收听广告不会给任何人造成干扰,这无疑将改变目前网络广告对于广告受众一勺烩,根本没有市场细分的局面。但是包括SHOWRADIO这样的纯网络电台在内,中国的商业网络广播都处在版权问题的阴影之中,黑着来,成为了目前中国网络电台通行的版权做法。SHOWRADIO的副总经理邱天雪对网络电台的版权尴尬并没有掩饰,“那些唱片公司并不是不知道我们在盗用他们的版权,只不过网络电台还没有成气候,商业影响要小的多。那些唱片公司就当我们免费帮歌手做宣传了。”

曾经在众多传统电台上都听过达人文化的名字,这间专门制作广播内容的公司跟多家电台合作承包节目的制作。谁知道,正是这间传统广播节目制作公司,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以公司方式运作的网络电台,利用聊天软件QQ的人气平台,达人文化的SHOWRADIO成为了主攻20岁以下人群的商业网络电台。SHOWRADIO的副总经理邱天雪告诉记者:“目前30来人一个月吃饭就得几十万,我们还是亏损中,但是每天同时有数千人在听,这让投资人对网络电台依旧热衷。”

在SHOWRADIO的众多网络主持人中,一个叫苏玲的女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苏玲其实并不是SHOWRADIO的专职员工,如果有人早上肯不睡懒觉,就会发现原来这个苏玲是《早安中国》,那个天天电视教减肥的短发女主持。“我之所以要给网络电台兼职女主持,实在是希望把所有传统广播不能说不能放,隐隐晦晦的好玩的事都搬上去”,苏玲说道:“尽管每天我们都像传统电台那样,各个主持人要蹲在麦克风前唠叨12小时。但是我坚持认为网络电台一旦混同传统广播,就进入死路了。在我看来网络电台理想的状态应当是:所有懦弱的、无力于现实世界的叛逆青年在网路上扮残酷,扮深沉,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

但是像SHOWRADIO这样既做传统电台内容,又自主经营网络电台的节目,明显感觉到传统电台节目的深刻痕迹。苏玲的经历明显说明了目前国内商业网络电台的现实局面,她说道:“在电视台,我一本正经,象所有CCTV式的记者主持人一样,访问专家、辅佑众生。本来最初我想让这个网络电台的节目成为一个摇滚、体验、空想症、扯闲淡话的地方。我上回找爱摇的乐队来做节目,直播间乱成一堆,难听的要死,结果被别人用文字描述为:一场自娱自乐的大Party。”

除了SHOWRADIO这样的商业典型,很多网站也将网络电台视作新的增长潜力点,盘踞南方的21CN早早的就打出了亚洲最大音频社区的旗号。21CN的总监丁志锋坚信网络电台将是互联网新救星,他对记者说道:“目前我们发现很多传统电台都开辟了网上节目,无非就是把已经播出的节目压缩,留给听众在网络上查档重播,或者将传统电台的节目同步做一个网络直播版本,这根本不是网络电台,只能说是网络上的传统广播。”实际上随时点播个人化的广播歌曲成为了21CN对于网络广播的商业认同。

如何让商业化的网络电台生存起来呢,这成为了包括网易、21CN这些门户网站挠头的问题。很多人寄希望与将网络电台与短信捆绑起来经营。不少人都对CCTV每年数以亿计的短信收入瞠目结舌,北京交通台2004年接近两亿元的广告收入,也让很多投资者对收音机经济再一次看好。对于试图经营广播生意的人来说,网络电台的无频段让他们都有了自由经由电台的权利。而不像目前传统电台的经营局面,国家分配的频率波段成为了电台赖以生存的无形资源和商业堡垒。

网络电台主持,NJ,这个职位悄悄的成为了网络上新的热门,网易不久前推出自己的网络电台时,就大肆招募数百名NJ。每天晚上7点到午夜,21CN上就有一群NJ在搞直播测试,他们就如同卡拉OK厅的管理人一样,自娱自乐成为了目前国内网络电台上的热色。短信点歌,直接成为了网易和21CN的网络电台手段。对此有互联网分析机构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将短信业务与网络电台打包在一起,收取较高的点播费,这在技术和收费模式上已经很成熟了。况且网络电台的广告不同于传统网络广告,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关掉作为广告性质的网络广告内容,收听广告不会给任何人造成干扰,这无疑将改变目前网络广告对于广告受众一勺烩,根本没有市场细分的局面。但是包括SHOWRADIO这样的纯网络电台在内,中国的商业网络广播都处在版权问题的阴影之中,黑着来,成为了目前中国网络电台通行的版权做法。SHOWRADIO的副总经理邱天雪对网络电台的版权尴尬并没有掩饰,“那些唱片公司并不是不知道我们在盗用他们的版权,只不过网络电台还没有成气候,商业影响要小的多。那些唱片公司就当我们免费帮歌手做宣传了。”

在日化大王宝洁公司广州办公室内,所有人都知道管理半个中国市场的杨磊有丰富的私人事业。却很少有人知道,杨磊做的是网络电台。而在欧洲电子音乐圈内,一个名为TAKE 10的网络电台曾经被小规模私下传递。在全球最大的网络电台门户LIVE365.COM的排行中,RADIO TAKE 10仅仅位列电子类前五名的位置,却始终是最受推荐的网络电台,不仅仅是因为这个TAKE 10,早在2000年就先驱般的开播了,更是因为这个集聚10个国家电子乐人的网络电台发起者来自广州,这让以北美和欧洲为主的网络电台听众尤为好奇。

“我办这个网络电台出于两个很原始的动机:过把广播瘾和寻觅知音”,已经在宝洁公司供职10年的杨磊看上去岁数并不大,他说道:“小时候我家在上海,是属于那种又静又乖的孩子,不爱出去玩,喜欢看书,迷恋世界地理和一切讲未来的文章。还喜欢听广播,它开拓我的耳界,让我听到并喜欢上不一般的声音,特别是电子管收音机里播出的合成器音色会让冬天的晚上倍添温暖。当时电台放让·米歇尔·雅尔的作品就让我兴奋不已。老爸还自制一台式晶体管收音机,下面更带上一个电子琴的键盘,让我所听即所得。”

正是因为杨磊在广州念的高中,让他能听到香港电台的信号,不同于将广播视作宣传舆论阵地的内容,第一次让他有了额外的信息收获,当时他整夜整夜的听香港英文电台的纯音乐节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的音乐认知无限膨胀。”自从1998年开始接触网络电台,早期杨磊整日挂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Chad Pry个人电台和西雅图的独立网络电台LuxuriaMusic上。直到2000年,杨磊碰到了live365.com,这个当年互联网泡沫高潮期依靠风险投资创办的网络电台公司。实际上位于美国的live365.com就像一个技术提供商一样,依靠宽带网络完全,再加上一些广播制作软件,凭借当年自家的老奔腾3电脑,杨磊成为了中国网络电台界最早的实干者。

“我一向不喜欢传统电台节目里主持人的唠叨,我的电台我做主,一切用音乐说话。”这成为TAKE 10早期的网络电台原则,开始以电加爵,电子氛围和缓拍为主,后来随着个人听觉口味的不断进化,增加了实验类和声音艺术类的东西。开始时主要分享杨磊自己的CD收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些支持个人电台的独立唱片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自己网上搜罗的资料的结合。“音乐的选择和编排是我的电台节目制作的关键。力求寻找各种来路不同的声音和音乐,通过编排产生一种新的叙述方式,给听众连贯起伏的聆听体验。它同时是我的声音博客,不同时期的音乐选择和编排会带上当时的经历和想法的烙印。”每个月杨磊都要给live365.com缴纳15美元的服务器费用,此外在国内他还购买了一小块服务器空间搭建了首页,一年下来固定投入至少也得2500元。幸好宝洁的高薪工作可以支撑杨磊如此的常年亏损。

网络电台绝对是一场无国界的运动,2002年夏,杨磊开始不满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忙乎,由TAKE 10这个名字,他开始联想可以不可以十个人做或十样东西组成,于是他在网上开始了半年的招募工作。结果招来了一批非音乐志愿者:包括荷兰的计算机系大学生,以及西班牙马德里的银行职员,法国山村里的小学教师。当然也有跟音乐和广播沾边的人,旧金山、哥本哈根、挪威国家广播电台都跟TAKE 10成了“合营单位”,葡萄牙大学城的艺术总监,以及柏林的电音老姜Thomas Fehlmann。这让TAKE 10第一次真正可以叫做“十出电台”。

其实目前的TAKE 10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电台的模式了,杨磊的网络电台在电子乐圈内越来越出名,很多人要求加盟。用策展人来形容杨磊的身份似乎更合适,很多电子乐迷都试图在这个网络电台上播出自己的节目,“为此我在电台中专门开设了一档X节目,意为客座节目,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节目的主持是谁,来自哪里。迄今为止,X档节目已经首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广播人的音乐节目。其中最让我感动得是一位来自法国的残疾人主持,他在一次车祸后就一直坐轮椅,手的关节都是扭曲的。他要凭着惊人的毅力和电脑“搏斗”一番以后才能完成制作的。”

将准备播放的音乐压缩为MP3格式,然后上传到LIVE365.COM在美国的服务器上,再更新一下播出预告,杨磊和其他9个人,每周都在循环这样的生活。这10位每人有自己的节目时间,每周制作最新音乐节目。在这里你能听到各位主持人从身边采集的最新电子音乐作品。很多只是小样,绝未发行。这些原创的非商业音乐令整个电台充满朝气和活力。正是非商业与非主流,加上TAKE 10托管的网络电台门户LIVE365.COM跟国际唱片联合会有一个一揽子授权协议,让TAKE 10躲过了目前困扰网络电台的很多版权问题。曾经有个意大利出租车司机给杨磊发邮件,诉说自己被抢劫打伤,躺在医院里,上网无意听到TAKE 10的音乐,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过去几周里,TAKE 10上面汇集了58个国家的听众,除了没有来自南极洲,连朝鲜都有铁杆听众。

在日化大王宝洁公司广州办公室内,所有人都知道管理半个中国市场的杨磊有丰富的私人事业。却很少有人知道,杨磊做的是网络电台。而在欧洲电子音乐圈内,一个名为TAKE 10的网络电台曾经被小规模私下传递。在全球最大的网络电台门户LIVE365.COM的排行中,RADIO TAKE 10仅仅位列电子类前五名的位置,却始终是最受推荐的网络电台,不仅仅是因为这个TAKE 10,早在2000年就先驱般的开播了,更是因为这个集聚10个国家电子乐人的网络电台发起者来自广州,这让以北美和欧洲为主的网络电台听众尤为好奇。

“我办这个网络电台出于两个很原始的动机:过把广播瘾和寻觅知音”,已经在宝洁公司供职10年的杨磊看上去岁数并不大,他说道:“小时候我家在上海,是属于那种又静又乖的孩子,不爱出去玩,喜欢看书,迷恋世界地理和一切讲未来的文章。还喜欢听广播,它开拓我的耳界,让我听到并喜欢上不一般的声音,特别是电子管收音机里播出的合成器音色会让冬天的晚上倍添温暖。当时电台放让·米歇尔·雅尔的作品就让我兴奋不已。老爸还自制一台式晶体管收音机,下面更带上一个电子琴的键盘,让我所听即所得。”

正是因为杨磊在广州念的高中,让他能听到香港电台的信号,不同于将广播视作宣传舆论阵地的内容,第一次让他有了额外的信息收获,当时他整夜整夜的听香港英文电台的纯音乐节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的音乐认知无限膨胀。”自从1998年开始接触网络电台,早期杨磊整日挂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Chad Pry个人电台和西雅图的独立网络电台LuxuriaMusic上。直到2000年,杨磊碰到了live365.com,这个当年互联网泡沫高潮期依靠风险投资创办的网络电台公司。实际上位于美国的live365.com就像一个技术提供商一样,依靠宽带网络完全,再加上一些广播制作软件,凭借当年自家的老奔腾3电脑,杨磊成为了中国网络电台界最早的实干者。

“我一向不喜欢传统电台节目里主持人的唠叨,我的电台我做主,一切用音乐说话。”这成为TAKE 10早期的网络电台原则,开始以电加爵,电子氛围和缓拍为主,后来随着个人听觉口味的不断进化,增加了实验类和声音艺术类的东西。开始时主要分享杨磊自己的CD收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些支持个人电台的独立唱片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自己网上搜罗的资料的结合。“音乐的选择和编排是我的电台节目制作的关键。力求寻找各种来路不同的声音和音乐,通过编排产生一种新的叙述方式,给听众连贯起伏的聆听体验。它同时是我的声音博客,不同时期的音乐选择和编排会带上当时的经历和想法的烙印。”每个月杨磊都要给live365.com缴纳15美元的服务器费用,此外在国内他还购买了一小块服务器空间搭建了首页,一年下来固定投入至少也得2500元。幸好宝洁的高薪工作可以支撑杨磊如此的常年亏损。

网络电台绝对是一场无国界的运动,2002年夏,杨磊开始不满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忙乎,由TAKE 10这个名字,他开始联想可以不可以十个人做或十样东西组成,于是他在网上开始了半年的招募工作。结果招来了一批非音乐志愿者:包括荷兰的计算机系大学生,以及西班牙马德里的银行职员,法国山村里的小学教师。当然也有跟音乐和广播沾边的人,旧金山、哥本哈根、挪威国家广播电台都跟TAKE 10成了“合营单位”,葡萄牙大学城的艺术总监,以及柏林的电音老姜Thomas Fehlmann。这让TAKE 10第一次真正可以叫做“十出电台”。

其实目前的TAKE 10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电台的模式了,杨磊的网络电台在电子乐圈内越来越出名,很多人要求加盟。用策展人来形容杨磊的身份似乎更合适,很多电子乐迷都试图在这个网络电台上播出自己的节目,“为此我在电台中专门开设了一档X节目,意为客座节目,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节目的主持是谁,来自哪里。迄今为止,X档节目已经首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广播人的音乐节目。其中最让我感动得是一位来自法国的残疾人主持,他在一次车祸后就一直坐轮椅,手的关节都是扭曲的。他要凭着惊人的毅力和电脑“搏斗”一番以后才能完成制作的。”

将准备播放的音乐压缩为MP3格式,然后上传到LIVE365.COM在美国的服务器上,再更新一下播出预告,杨磊和其他9个人,每周都在循环这样的生活。这10位每人有自己的节目时间,每周制作最新音乐节目。在这里你能听到各位主持人从身边采集的最新电子音乐作品。很多只是小样,绝未发行。这些原创的非商业音乐令整个电台充满朝气和活力。正是非商业与非主流,加上TAKE 10托管的网络电台门户LIVE365.COM跟国际唱片联合会有一个一揽子授权协议,让TAKE 10躲过了目前困扰网络电台的很多版权问题。曾经有个意大利出租车司机给杨磊发邮件,诉说自己被抢劫打伤,躺在医院里,上网无意听到TAKE 10的音乐,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过去几周里,TAKE 10上面汇集了58个国家的听众,除了没有来自南极洲,连朝鲜都有铁杆听众。

重回收音机岁月

史蒂夫·琼斯,著名朋客性****乐队的吉他手,现在他有一个更加牛的身份:洛杉矶独立103电台的主持。每天连续主持2小时的电台节目,穿插朋客乐、古典流行、摇滚以及新锐地下乐队的泵噪,令琼斯成为了目前全球电台的楷模,尽管《连线》杂志将琼斯捧为收音机文化复活的案例,但是在真正的新锐青年看来,21世纪初全球收音机文化的复苏,并不是像琼斯这样的主持人推动的。正如同《纽约时报》中肯的评价一样,“这一轮全球电台文化的复苏,始作俑者乃是广播新技术的变革。”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通过无线电台播放音乐已成为当时全球流行文化最具创新性的潮流。借助无线电广播, 爵士乐、乡村乐、摇滚乐刺激并引导好莱坞、百老慧、第七大道、文艺、电视等几乎所有方面。即便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在家自做晶体管收音机的中国听众们,也不会忘怀在整个80年代电视还不发达的时候,中午12点开始,先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报告文学,然后12点半转到中央人民广播的长篇小说,睡意正浓的1点半又不得不转回到北京电台,充斥着各式相声的大碗茶节目。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面临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热度,很多坚信广播的耳朵被自己的眼睛指挥了。全球电台收听数量都在减少,人造卫星广播,iPods这类MP3随身听以及手机等的出现,使得传媒学者们都认为广播媒体终将灭亡。但是他们都错了。20世纪60年代FM立体声的引入不仅标志着无线电台正在技术改革的边缘,而且可能是另一黄金时期的开始。没错,这种技术复苏又来了。

无波段电台与火腿2.0

火腿,这是全球玩车载电台的狂人们的自称,这些火腿们蔑视那些甘于仅仅当一个听众的收音机之徒,火腿们始终以自己占据一个波段而自豪,但是整个电台频率段越来越拥挤了。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无线电信号,不仅仅布满AM和FM,手机、无线互联网。如何冲破无线电波段的束缚,成为了新电台运动的核心精神。撇开传统无线电技术的波段束缚,成为了无波段电台的技术目标,利用互联网数据流的网络电台以及依靠卫星覆盖的广播成为了技术新宠。

加拿大魁北克的中学生萨斯·伯顿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网络电台始作俑者,他在1995年依靠流媒体软件Realplay所特有的rm压缩格式,开办了第一家私人网络电台。此后网络电台在全球如同泄洪般汹涌。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开办自己的私人网络电台,那些平时就喜欢没事给传统广播打热线电话诉说的人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充满倾诉欲的场所。在1998年,博客还没有发明以前,网络电台更普遍被归类为流媒体娱乐,直到2002年博客在全球流行,人们才恍然大悟,网络电台不就是声音版本的博客吗。甚至有人直接将这些私人网络电台发烧友规划为火腿2.0。

除了遍布全球的互联网上正在兴起电台浪潮,平流层以上1万米高度,美国XM卫星广播公司2001年发射的两颗卫星,也在传播者新的广播福音。XM卫星收音机最早是特供给凯迪拉克高档汽车上的,一经推出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当年年度创新产品,蜂拥的专家们都预测这项技术可能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并称之为1960年出现FM以来,广播技术真正的实质性飞跃,就如同AM之后的FM时代一样,新的未来是XM时代。

《纽约时报》在其生活新方式的特刊中写道:“开车听收音机,这几乎是全球所有司机的共同点,与众不同的是年轻一代的新司机们在买车时直接扔掉了原配收音机,选配上XM才是新流行。”目前统治卫星广播的XM公司自从推出了车载、家用和便携三种型号的XM卫星收音机后,马不停蹄的把这种装置电脑化,目前从XM的两个卫星上已经可以收听101个节目频道。短短3年时间XM卫星广播就随着凯迪拉克卖了10万台,改装XM收音机的用户也接近80万,以至于华尔街的分析师们都热捧这个新投资概念。之所以投资者都看好卫星广播,除了AM、FM、XM这样的惯性思维外,每个月10元的收听费,为卫星广播提供了非常诱人的商业模式。习惯免费收听广播的民众能否适应XM改变的收音机经济,对此CNET评论道:“收音机技术已经快90年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无线电到卫星,但是不应该也从免费到收费。”

网络电台:像声音博客一样自言自语

雅虎曾经是网络电台最积极的支持者,微软也以MSN频道的形势加入到这场网络电台的热潮之中。正如微软的一位副总裁说的,“电台广播的数据传输能力被严重低估了,因为在这个频段上能给传送远远超过音乐的信息”。诺基亚曾经对收音机的使用情况做过一个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全球有70%的人每周至少听一次广播。这令诺基亚的芬兰总部大喜不已,于是附带FM频道的手机成为了一段时期内手机文化的热点。所有人都领教了苹果iPod随身听的商业威力,音乐成为了数字时代最具杀伤力的非技术武器。

正如《连线》杂志分析的那样:“无线电从开始的小型村庄式、独立电台发展成为今日供不应求的全球媒体。这种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是合理的,因为通过广告部门的巩固和全球的统一规划可以降低无线电台的成本。但是请不要忽视网络电台这种地下力量的觉醒。”一贯以百变口音著称的罗宾·威廉斯,就曾经是网络电台的支持者,他在电影《早安,越南》中扮演的60年代电台DJ形象,被无数网络电台发烧友模仿。在一篇对罗宾·威廉斯的采访中,他说道:“如果需要我可以对大家喊,‘早安,纽约’或者‘早安,网络电台’,因为网络电台让我感觉就像当年在‘早安,越南’那个军队电台中一样自由。”面对枯燥的办公室文化,网络电台也在悄悄渗透中,全球的职业白领们已经不再热衷相互传阅别人的博客了,窥视欲望正在从博客上的文字状态,转变到唠叨家长里短和个人隐私的网络电台上,甚至出现慕尼黑大学的心理学生托马斯·拉多夫这样的网络电台心理专家。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分析一个私人网络电台上的内容,来进行心理状态拆解。

伴随网络电台的大量涌现,一群类似于传统电台DJ身份的人冒了出来,他们的称呼Net Jockey被简化为NJ。尽管其中有些人口齿不清或者脏话连篇,却并不能掩饰NJ利用互联网的独特性。网络电台给很多非专业的播音员或者那些儿时就抱有广播瘾的人提供了机会,不论你说的是冰岛语还是《星球大战》杜撰出来的阿拉贡语,在网络电台上没有人会嫌弃。听众的权利仅仅是选择。就像Launch电台上的NJ博尔斯·蓬特在自己广播日志上写的那样,“我们NJ一代不用像老DJ那样守着一摞老唱片,在节目中不断的制造无聊的笑料,因为我们手上的歌曲都是数字化的,随时可以播放,我们的信息是互动的,没必要插科打诨的说废话来拖延节目时间,或者接无聊观众的无聊电话。”

全球著名的网络广播集成站点Launch一个月内就有近600万固定听众,类似级别的商业网络广播至少还有5家,而像维真广播和爵士网络这样的音乐节目更是成为了汽车音乐的替代品。其中著名的网络电台纽约长岛爵士音乐电台 klon.org)甚至被德国《明镜》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广播。但是网络电台依旧面临集体性的生存危机,SomaFM是一家旧金山的私人电台,他们播出的网络音乐广播节目质量足以成为正规电台的替代品,从1996年开始播音,每天都有超过两万听众固定收听,而其商业运营成本仅仅是依靠每月1000美元的私人捐款。这种模式在网络电台界颇为普遍,但是即便非盈利目的的私人网络电台,也正在遭受版权问题的威胁。美国政府CARP组织在2003年就对SomaFM进行了裁决,要求这类私人网络电台支付唱片版权费用,而且居然要追溯到1998年10月开播以后的所有内容。为此爆发了大规模的网络电台挽救运动,私人台长们联合起来在网络旗帜上写道:“像每一个小孩子下黑手吧,因为唱片商希望我们听他控制的收音机广播电台。”

更可怕的是商业网络电台的生存问题,很多投入网络电台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谨慎小心了。在1996年美国无线电通讯法案生效之前,每个传媒企业只能在一个市场拥有不多于4个电台站点,在全美国不能多于40个。新法案的颁布几乎取消了所有限制,并在支离破碎的行业中引起了一场激烈的合并。其结果就是造成无线电广播的雪崩,排名前20的无线电集团拥有至少2700个电台站点,每年100亿美元的收入。另外1万家电台为私人所有,每年收入也有90亿美元。正如《商业周刊》评论的那样:“收音机生意已经至少有了90年历史,凭借互联网和卫星的技术应用,也许会激发新一轮的电台热情,但是广播媒体已经是一门饱和的生意了。就如同互联网没有搞垮《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一样,广播的未来依旧难逃商业化瓶颈的宿命。”

重回收音机岁月

史蒂夫·琼斯,著名朋客性****乐队的吉他手,现在他有一个更加牛的身份:洛杉矶独立103电台的主持。每天连续主持2小时的电台节目,穿插朋客乐、古典流行、摇滚以及新锐地下乐队的泵噪,令琼斯成为了目前全球电台的楷模,尽管《连线》杂志将琼斯捧为收音机文化复活的案例,但是在真正的新锐青年看来,21世纪初全球收音机文化的复苏,并不是像琼斯这样的主持人推动的。正如同《纽约时报》中肯的评价一样,“这一轮全球电台文化的复苏,始作俑者乃是广播新技术的变革。”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通过无线电台播放音乐已成为当时全球流行文化最具创新性的潮流。借助无线电广播, 爵士乐、乡村乐、摇滚乐刺激并引导好莱坞、百老慧、第七大道、文艺、电视等几乎所有方面。即便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在家自做晶体管收音机的中国听众们,也不会忘怀在整个80年代电视还不发达的时候,中午12点开始,先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报告文学,然后12点半转到中央人民广播的长篇小说,睡意正浓的1点半又不得不转回到北京电台,充斥着各式相声的大碗茶节目。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面临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热度,很多坚信广播的耳朵被自己的眼睛指挥了。全球电台收听数量都在减少,人造卫星广播,iPods这类MP3随身听以及手机等的出现,使得传媒学者们都认为广播媒体终将灭亡。但是他们都错了。20世纪60年代FM立体声的引入不仅标志着无线电台正在技术改革的边缘,而且可能是另一黄金时期的开始。没错,这种技术复苏又来了。

无波段电台与火腿2.0

火腿,这是全球玩车载电台的狂人们的自称,这些火腿们蔑视那些甘于仅仅当一个听众的收音机之徒,火腿们始终以自己占据一个波段而自豪,但是整个电台频率段越来越拥挤了。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无线电信号,不仅仅布满AM和FM,手机、无线互联网。如何冲破无线电波段的束缚,成为了新电台运动的核心精神。撇开传统无线电技术的波段束缚,成为了无波段电台的技术目标,利用互联网数据流的网络电台以及依靠卫星覆盖的广播成为了技术新宠。

加拿大魁北克的中学生萨斯·伯顿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网络电台始作俑者,他在1995年依靠流媒体软件Realplay所特有的rm压缩格式,开办了第一家私人网络电台。此后网络电台在全球如同泄洪般汹涌。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开办自己的私人网络电台,那些平时就喜欢没事给传统广播打热线电话诉说的人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充满倾诉欲的场所。在1998年,博客还没有发明以前,网络电台更普遍被归类为流媒体娱乐,直到2002年博客在全球流行,人们才恍然大悟,网络电台不就是声音版本的博客吗。甚至有人直接将这些私人网络电台发烧友规划为火腿2.0。

除了遍布全球的互联网上正在兴起电台浪潮,平流层以上1万米高度,美国XM卫星广播公司2001年发射的两颗卫星,也在传播者新的广播福音。XM卫星收音机最早是特供给凯迪拉克高档汽车上的,一经推出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当年年度创新产品,蜂拥的专家们都预测这项技术可能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并称之为1960年出现FM以来,广播技术真正的实质性飞跃,就如同AM之后的FM时代一样,新的未来是XM时代。

《纽约时报》在其生活新方式的特刊中写道:“开车听收音机,这几乎是全球所有司机的共同点,与众不同的是年轻一代的新司机们在买车时直接扔掉了原配收音机,选配上XM才是新流行。”目前统治卫星广播的XM公司自从推出了车载、家用和便携三种型号的XM卫星收音机后,马不停蹄的把这种装置电脑化,目前从XM的两个卫星上已经可以收听101个节目频道。短短3年时间XM卫星广播就随着凯迪拉克卖了10万台,改装XM收音机的用户也接近80万,以至于华尔街的分析师们都热捧这个新投资概念。之所以投资者都看好卫星广播,除了AM、FM、XM这样的惯性思维外,每个月10元的收听费,为卫星广播提供了非常诱人的商业模式。习惯免费收听广播的民众能否适应XM改变的收音机经济,对此CNET评论道:“收音机技术已经快90年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无线电到卫星,但是不应该也从免费到收费。”

网络电台:像声音博客一样自言自语

雅虎曾经是网络电台最积极的支持者,微软也以MSN频道的形势加入到这场网络电台的热潮之中。正如微软的一位副总裁说的,“电台广播的数据传输能力被严重低估了,因为在这个频段上能给传送远远超过音乐的信息”。诺基亚曾经对收音机的使用情况做过一个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全球有70%的人每周至少听一次广播。这令诺基亚的芬兰总部大喜不已,于是附带FM频道的手机成为了一段时期内手机文化的热点。所有人都领教了苹果iPod随身听的商业威力,音乐成为了数字时代最具杀伤力的非技术武器。

正如《连线》杂志分析的那样:“无线电从开始的小型村庄式、独立电台发展成为今日供不应求的全球媒体。这种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是合理的,因为通过广告部门的巩固和全球的统一规划可以降低无线电台的成本。但是请不要忽视网络电台这种地下力量的觉醒。”一贯以百变口音著称的罗宾·威廉斯,就曾经是网络电台的支持者,他在电影《早安,越南》中扮演的60年代电台DJ形象,被无数网络电台发烧友模仿。在一篇对罗宾·威廉斯的采访中,他说道:“如果需要我可以对大家喊,‘早安,纽约’或者‘早安,网络电台’,因为网络电台让我感觉就像当年在‘早安,越南’那个军队电台中一样自由。”面对枯燥的办公室文化,网络电台也在悄悄渗透中,全球的职业白领们已经不再热衷相互传阅别人的博客了,窥视欲望正在从博客上的文字状态,转变到唠叨家长里短和个人隐私的网络电台上,甚至出现慕尼黑大学的心理学生托马斯·拉多夫这样的网络电台心理专家。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分析一个私人网络电台上的内容,来进行心理状态拆解。

伴随网络电台的大量涌现,一群类似于传统电台DJ身份的人冒了出来,他们的称呼Net Jockey被简化为NJ。尽管其中有些人口齿不清或者脏话连篇,却并不能掩饰NJ利用互联网的独特性。网络电台给很多非专业的播音员或者那些儿时就抱有广播瘾的人提供了机会,不论你说的是冰岛语还是《星球大战》杜撰出来的阿拉贡语,在网络电台上没有人会嫌弃。听众的权利仅仅是选择。就像Launch电台上的NJ博尔斯·蓬特在自己广播日志上写的那样,“我们NJ一代不用像老DJ那样守着一摞老唱片,在节目中不断的制造无聊的笑料,因为我们手上的歌曲都是数字化的,随时可以播放,我们的信息是互动的,没必要插科打诨的说废话来拖延节目时间,或者接无聊观众的无聊电话。”

全球著名的网络广播集成站点Launch一个月内就有近600万固定听众,类似级别的商业网络广播至少还有5家,而像维真广播和爵士网络这样的音乐节目更是成为了汽车音乐的替代品。其中著名的网络电台纽约长岛爵士音乐电台 klon.org)甚至被德国《明镜》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广播。但是网络电台依旧面临集体性的生存危机,SomaFM是一家旧金山的私人电台,他们播出的网络音乐广播节目质量足以成为正规电台的替代品,从1996年开始播音,每天都有超过两万听众固定收听,而其商业运营成本仅仅是依靠每月1000美元的私人捐款。这种模式在网络电台界颇为普遍,但是即便非盈利目的的私人网络电台,也正在遭受版权问题的威胁。美国政府CARP组织在2003年就对SomaFM进行了裁决,要求这类私人网络电台支付唱片版权费用,而且居然要追溯到1998年10月开播以后的所有内容。为此爆发了大规模的网络电台挽救运动,私人台长们联合起来在网络旗帜上写道:“像每一个小孩子下黑手吧,因为唱片商希望我们听他控制的收音机广播电台。”

更可怕的是商业网络电台的生存问题,很多投入网络电台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谨慎小心了。在1996年美国无线电通讯法案生效之前,每个传媒企业只能在一个市场拥有不多于4个电台站点,在全美国不能多于40个。新法案的颁布几乎取消了所有限制,并在支离破碎的行业中引起了一场激烈的合并。其结果就是造成无线电广播的雪崩,排名前20的无线电集团拥有至少2700个电台站点,每年100亿美元的收入。另外1万家电台为私人所有,每年收入也有90亿美元。正如《商业周刊》评论的那样:“收音机生意已经至少有了90年历史,凭借互联网和卫星的技术应用,也许会激发新一轮的电台热情,但是广播媒体已经是一门饱和的生意了。就如同互联网没有搞垮《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一样,广播的未来依旧难逃商业化瓶颈的宿命。”

2005-03-09
当微软的IE浏览器在1999年开始统治全球互联网的时候,在浏览器市场反抗微软,成了痴人说梦的商业笑话。但是面对全球网民对微软IE的俯首称臣,比尔·盖茨成了龟兔赛跑中的兔子。IE躺在6.0版本上睡着了。就在这个时候,一股火狐潮流悄悄开始偷袭微软。

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硅谷金童马克·安德森和他的网景公司了,正是他1993年首创互联网浏览器Mosaic,才让普通人能够直观地使用互联网。此后他成立的网景公司捣鼓上了市,但是商业上却大败给微软捆绑策略的探索者,草草地被美国在线用90亿收购走了。这段90年代世纪级技术商战依旧被人津津乐道,辞去美国在线首席技术官的马克·安德森,已经无比的自由了,但是网景浏览器的大旗却摇摇欲坠,接力棒就这样交到了火狐浏览器的手上。

自从2004年11月开始,一个叫做火狐(Firefox)的软件突然流行了起来,全球已经累计有3000万人下载了这个软件。而火狐流行的背后,隐藏着一大批以志愿者自居的人,其中一个叫布莱克·罗斯(Blake Ross)的19岁少年尤为引人注目。时间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微软捆绑探索者浏览器,短短半年时间将马克·安德森花费5年建立的网景打的溃不成军时,当马克·安德森心灰意冷的离开美国在线时,他依旧播下了一粒种子,这就是开放源代码组织莫芮拉(Mozilla),一个偏向于义工型的软件开发行销计划。

莫芮拉以基金会的形式,不断试图开发新一代的互联网浏览器的动力,并不是纯粹商业投资,更多的动力是对微软IE浏览器越来越多的安全漏洞和死板的抱怨。少年布莱克·罗斯作为莫芮拉的王牌产品火狐浏览器的开发主力,一夜之间成为了新一代的软件英雄。11月份的《商业2.0》杂志将布莱克·罗斯称作新一代软件天才,在他们看来火狐将是微软最糟糕的噩梦。目前正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罗斯被标榜为互联网软件新一代,10岁就设立了自己的网页,上初中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发现各种软件的漏洞,正是这样的少年轻狂,让罗斯在14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进入网景公司实习的机会,成了硅谷金童兼浏览器之父马克·安德森的学徒工,后来延续网景的经历,他被推荐进了莫芮拉。

《连线》杂志特别把1月份的封面人物给了布莱克·罗斯,他们写道:“火狐现象所代表的就是新世纪的软件流感,不管什么理由,先将微软IE浏览器这种牢牢控制眼球的老爷子打翻在地再说。”短短3个月时间,火狐已经占据了全球浏览器市场3%的份额,并且预计在2005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10%。在技术上超越微软IE,在商业上捍卫共享精神,成为了莫芮拉支持者和火狐用户们的信条。

充满技术乌托邦情节的公益精神,被视作莫芮拉的核心。《连线》写道:“莫芮拉的火狐的出现,不是偶然,我们这个星球已经被一群崇尚技术改变文明的年轻人挟持了。”没错,技术与时尚悄悄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不如同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流行的70年代末那样,技术与财富直接挂钩。也不如同90年代3D游戏大拿约翰·卡马克和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那样,技术与酷精神嫁接。莫芮拉的小孩布莱克·罗斯很有可能成为这种融合后新的代言人。

火狐最终会火到什么程度?这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疑问。布莱克·罗斯在采访中自认为跟微软的IE叫板挺好玩,他说道:“火狐和我们栖身的莫芮拉都近乎于非商业组织,这让我们只想做一个不同于微软IE、同时能保证超越IE的工具。我们开发火狐并不是为了钱,除了证明我们的技术能力,回归互联网精神似乎对我更有吸引力。”莫芮拉的开源商业思维再一次当了梧桐树,不仅仅招引来了布莱克·罗斯这样的少年,还派生出若干追溯者和铁杆支持者。去年12月16日的《纽约时报》有两个整版广告注定将被载入史册,一万多名火狐的爱好者筹集了25万美元捐献给莫芮拉来推广火狐,以至于莫芮拉的义工们都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支持者的名字刊登在广告上了。除了个人热捧莫芮拉的火狐,诺基亚也抛出真金白银向莫芮拉投资,他们准备研制一种手机浏览器。而莫芮拉的老东家美国在线,也被火狐的成功感染,毕竟网景浏览器是今日火狐的直系爷爷。

实际上IE频繁的漏洞以及版本更新的停滞,给火狐留下了不小的生存空间,甚至国内程序员利用微软IE内核改造的MYIE2也在国内小范围流行过。Google也不会放过火狐挑战IE的这个机会。莫芮拉主力志愿者本·格德就跑到Google去上班了,尽管他还是莫芮拉组织的成员,但是他开发火狐的经验,已经被视作Google进军浏览器竞争的武器了。当下微软、莫芮拉和Google的关系,很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味道。

当微软的IE浏览器在1999年开始统治全球互联网的时候,在浏览器市场反抗微软,成了痴人说梦的商业笑话。但是面对全球网民对微软IE的俯首称臣,比尔·盖茨成了龟兔赛跑中的兔子。IE躺在6.0版本上睡着了。就在这个时候,一股火狐潮流悄悄开始偷袭微软。

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硅谷金童马克·安德森和他的网景公司了,正是他1993年首创互联网浏览器Mosaic,才让普通人能够直观地使用互联网。此后他成立的网景公司捣鼓上了市,但是商业上却大败给微软捆绑策略的探索者,草草地被美国在线用90亿收购走了。这段90年代世纪级技术商战依旧被人津津乐道,辞去美国在线首席技术官的马克·安德森,已经无比的自由了,但是网景浏览器的大旗却摇摇欲坠,接力棒就这样交到了火狐浏览器的手上。

自从2004年11月开始,一个叫做火狐(Firefox)的软件突然流行了起来,全球已经累计有3000万人下载了这个软件。而火狐流行的背后,隐藏着一大批以志愿者自居的人,其中一个叫布莱克·罗斯(Blake Ross)的19岁少年尤为引人注目。时间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微软捆绑探索者浏览器,短短半年时间将马克·安德森花费5年建立的网景打的溃不成军时,当马克·安德森心灰意冷的离开美国在线时,他依旧播下了一粒种子,这就是开放源代码组织莫芮拉(Mozilla),一个偏向于义工型的软件开发行销计划。

莫芮拉以基金会的形式,不断试图开发新一代的互联网浏览器的动力,并不是纯粹商业投资,更多的动力是对微软IE浏览器越来越多的安全漏洞和死板的抱怨。少年布莱克·罗斯作为莫芮拉的王牌产品火狐浏览器的开发主力,一夜之间成为了新一代的软件英雄。11月份的《商业2.0》杂志将布莱克·罗斯称作新一代软件天才,在他们看来火狐将是微软最糟糕的噩梦。目前正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罗斯被标榜为互联网软件新一代,10岁就设立了自己的网页,上初中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发现各种软件的漏洞,正是这样的少年轻狂,让罗斯在14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进入网景公司实习的机会,成了硅谷金童兼浏览器之父马克·安德森的学徒工,后来延续网景的经历,他被推荐进了莫芮拉。

《连线》杂志特别把1月份的封面人物给了布莱克·罗斯,他们写道:“火狐现象所代表的就是新世纪的软件流感,不管什么理由,先将微软IE浏览器这种牢牢控制眼球的老爷子打翻在地再说。”短短3个月时间,火狐已经占据了全球浏览器市场3%的份额,并且预计在2005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10%。在技术上超越微软IE,在商业上捍卫共享精神,成为了莫芮拉支持者和火狐用户们的信条。

充满技术乌托邦情节的公益精神,被视作莫芮拉的核心。《连线》写道:“莫芮拉的火狐的出现,不是偶然,我们这个星球已经被一群崇尚技术改变文明的年轻人挟持了。”没错,技术与时尚悄悄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不如同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流行的70年代末那样,技术与财富直接挂钩。也不如同90年代3D游戏大拿约翰·卡马克和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那样,技术与酷精神嫁接。莫芮拉的小孩布莱克·罗斯很有可能成为这种融合后新的代言人。

火狐最终会火到什么程度?这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疑问。布莱克·罗斯在采访中自认为跟微软的IE叫板挺好玩,他说道:“火狐和我们栖身的莫芮拉都近乎于非商业组织,这让我们只想做一个不同于微软IE、同时能保证超越IE的工具。我们开发火狐并不是为了钱,除了证明我们的技术能力,回归互联网精神似乎对我更有吸引力。”莫芮拉的开源商业思维再一次当了梧桐树,不仅仅招引来了布莱克·罗斯这样的少年,还派生出若干追溯者和铁杆支持者。去年12月16日的《纽约时报》有两个整版广告注定将被载入史册,一万多名火狐的爱好者筹集了25万美元捐献给莫芮拉来推广火狐,以至于莫芮拉的义工们都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支持者的名字刊登在广告上了。除了个人热捧莫芮拉的火狐,诺基亚也抛出真金白银向莫芮拉投资,他们准备研制一种手机浏览器。而莫芮拉的老东家美国在线,也被火狐的成功感染,毕竟网景浏览器是今日火狐的直系爷爷。

实际上IE频繁的漏洞以及版本更新的停滞,给火狐留下了不小的生存空间,甚至国内程序员利用微软IE内核改造的MYIE2也在国内小范围流行过。Google也不会放过火狐挑战IE的这个机会。莫芮拉主力志愿者本·格德就跑到Google去上班了,尽管他还是莫芮拉组织的成员,但是他开发火狐的经验,已经被视作Google进军浏览器竞争的武器了。当下微软、莫芮拉和Google的关系,很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味道。

2005-03-06
“未来又要浪费至少100亿元的设备投资了”,著名博客slashdot非常失望。正如同《行业标准》杂志成员之一的伯彼·菲斯解释的那样:“IEEE1394的前途危险了。”因为在2月的最后一周,苹果的一个举动,无疑给所有人了一个暗示, IEEE1394标准,这个俗称火线的接口标准可以安乐死了。

火线,这个在DV以及各种苹果设备上都能找到的接口,曾经非常风光。在过去10年间,日本千奇百怪的电器和苹果电脑推动着IEEE1394的无处不在,但是2月22日,苹果发布新版本的iPod为所有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火线的未来危险了。在最新版本的iPod上,苹果不再给这种播放器配备火线接口,只标配一根USB2.0的连接线。这被设计界视作苹果逐步向通行的USB标准靠拢的一个标志。而火线,这个保有量至少10亿套的接口,正在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行业标准》的伯彼·菲斯评论道:“别看就是一个小小的接口标准,其中暗示着苹果对于公众的让步,那些固执在火线上的日本电器商都要傻眼了。”

火线的失宠激怒了一批苹果老用户,2月23日晚上将近1300人在线签名请愿,要求苹果不要放弃火线标准。这次签名请愿的组织者加里·锐池非常狂热,他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道:“我感觉被苹果欺骗了,我们是苹果公司忠实的用户,是你们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者,但是你们却停止在iPod音乐播放器中支持火线,你们把自己的信仰抛在了黑暗中,这是非常可悲的。”向加里·锐池这样狂热的拜苹果教徒并不在少数,摇曳在火线上成为了苹果迷们独特的标志。同时日本和北美的索尼粉丝们也大叫不满,他们难以忍受大众化的USB技术替代昔日代表高贵的火线技术。

我们这个时代充满这样的技术尴尬,火线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如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量子发动机又省汽油又环保,却曲高和寡的半死不活。“请谨慎购买IEEE1394的设备,包括数码摄像机、扫描仪都必然受到影响”,BESTBUY的购买指导中马上对火线的失宠做出了反映。实际上IEEE1394这个接口标准正是以苹果、索尼为首的一批电子大亨,在1995年撺掇国际电子工程师联合会制定的,当时设计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在计算机与各种电器外围设备之间快速传输数据,试图通过火线架起一个以电脑为中心的家电星球,甚至苹果当年有野心让火线担负起连接互联网的重任。我们可以轻易在各种数码摄像机上看到火线的身影,正如同1995年末《新闻周刊》年度总结时写道的那样,“低迷的苹果与狂热的日本电器巨人们找到了一种连接的途径”。但是火线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另一项以国际标准化著称的USB接口冒了出来,到底谁是小众技术呢,实际上火线和USB2.0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USB1.1版本速率只有12Mbps/s,很多几年以前的电子设备上都能找到,正是因为其速度过慢,才会出现USB2.0。 USB2.0的速度基本上可以跟IEEE1394接近,但是火线却还能扩容到1G。此外USB使用离不开电脑,必须通过电脑连接其他设备,且最多只能连 127台设备。而火线却远没有这么麻烦,火线完全可以抛开电脑使用。两种技术的高低优劣其实并不难区分。

就如同SUN公司前任总裁爱德华·桑德尔说的那样,“精英主义面临全球化,这已经成了技术界占领消费市场的必然矛盾”。为什么苹果会放弃火线这个技术堡垒呢,USB2.0标准伴随各种笔记本和数码相机的普及,掘了火线的墓。IDC的分析师苏珊· 卡沃尼亚分析道:“苹果之所以长期保留火线,是因为用户可以通过它给iPod充电,但是USB2.0扭转了这种局面。此外苹果的新iPod砍掉火线,直接降低了成本,配备一根全球流行的USB2.0线缆要比两根更节省成本,况且PC和苹果电脑都支持USB,而火线却并不是随处可见。”《个人电脑》的知名专栏作者约翰· 德沃尔夏克在自己的博客上郁闷地写道:“苹果新iPod并没有出卖谁,尽管从商业角度上放弃火线,会让很多人的产品投资亏损,但是大众的力量就是充满乌合之众。”

“未来又要浪费至少100亿元的设备投资了”,著名博客slashdot非常失望。正如同《行业标准》杂志成员之一的伯彼·菲斯解释的那样:“IEEE1394的前途危险了。”因为在2月的最后一周,苹果的一个举动,无疑给所有人了一个暗示, IEEE1394标准,这个俗称火线的接口标准可以安乐死了。

火线,这个在DV以及各种苹果设备上都能找到的接口,曾经非常风光。在过去10年间,日本千奇百怪的电器和苹果电脑推动着IEEE1394的无处不在,但是2月22日,苹果发布新版本的iPod为所有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火线的未来危险了。在最新版本的iPod上,苹果不再给这种播放器配备火线接口,只标配一根USB2.0的连接线。这被设计界视作苹果逐步向通行的USB标准靠拢的一个标志。而火线,这个保有量至少10亿套的接口,正在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行业标准》的伯彼·菲斯评论道:“别看就是一个小小的接口标准,其中暗示着苹果对于公众的让步,那些固执在火线上的日本电器商都要傻眼了。”

火线的失宠激怒了一批苹果老用户,2月23日晚上将近1300人在线签名请愿,要求苹果不要放弃火线标准。这次签名请愿的组织者加里·锐池非常狂热,他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道:“我感觉被苹果欺骗了,我们是苹果公司忠实的用户,是你们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者,但是你们却停止在iPod音乐播放器中支持火线,你们把自己的信仰抛在了黑暗中,这是非常可悲的。”向加里·锐池这样狂热的拜苹果教徒并不在少数,摇曳在火线上成为了苹果迷们独特的标志。同时日本和北美的索尼粉丝们也大叫不满,他们难以忍受大众化的USB技术替代昔日代表高贵的火线技术。

我们这个时代充满这样的技术尴尬,火线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如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量子发动机又省汽油又环保,却曲高和寡的半死不活。“请谨慎购买IEEE1394的设备,包括数码摄像机、扫描仪都必然受到影响”,BESTBUY的购买指导中马上对火线的失宠做出了反映。实际上IEEE1394这个接口标准正是以苹果、索尼为首的一批电子大亨,在1995年撺掇国际电子工程师联合会制定的,当时设计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在计算机与各种电器外围设备之间快速传输数据,试图通过火线架起一个以电脑为中心的家电星球,甚至苹果当年有野心让火线担负起连接互联网的重任。我们可以轻易在各种数码摄像机上看到火线的身影,正如同1995年末《新闻周刊》年度总结时写道的那样,“低迷的苹果与狂热的日本电器巨人们找到了一种连接的途径”。但是火线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另一项以国际标准化著称的USB接口冒了出来,到底谁是小众技术呢,实际上火线和USB2.0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USB1.1版本速率只有12Mbps/s,很多几年以前的电子设备上都能找到,正是因为其速度过慢,才会出现USB2.0。 USB2.0的速度基本上可以跟IEEE1394接近,但是火线却还能扩容到1G。此外USB使用离不开电脑,必须通过电脑连接其他设备,且最多只能连 127台设备。而火线却远没有这么麻烦,火线完全可以抛开电脑使用。两种技术的高低优劣其实并不难区分。

就如同SUN公司前任总裁爱德华·桑德尔说的那样,“精英主义面临全球化,这已经成了技术界占领消费市场的必然矛盾”。为什么苹果会放弃火线这个技术堡垒呢,USB2.0标准伴随各种笔记本和数码相机的普及,掘了火线的墓。IDC的分析师苏珊· 卡沃尼亚分析道:“苹果之所以长期保留火线,是因为用户可以通过它给iPod充电,但是USB2.0扭转了这种局面。此外苹果的新iPod砍掉火线,直接降低了成本,配备一根全球流行的USB2.0线缆要比两根更节省成本,况且PC和苹果电脑都支持USB,而火线却并不是随处可见。”《个人电脑》的知名专栏作者约翰· 德沃尔夏克在自己的博客上郁闷地写道:“苹果新iPod并没有出卖谁,尽管从商业角度上放弃火线,会让很多人的产品投资亏损,但是大众的力量就是充满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