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4-11-29

导言:还记得网络音乐交换软件Napster吗,电话界也开始酝酿点对点的P2P风暴了。

在网络音乐交换软件受到法律围追堵截的年代,曾经开发过第二代音乐交换软件KaZaA的尼古拉斯·曾斯特姆(Niklas Zennstrom)决定突围了。这个身高近2米的38岁瑞典人,决定拿电话开刀。他和自己的丹麦搭档基纳·弗莱斯,将他们从自己的KaZaA在法律诉讼中获得的经验转移到电信领域。于是真正的全球性免费电话Skype出炉了。

如同全球办公室中流行的即时传呼软件一样,Skype也以软件的形势出现,乍一看与微软的MSN颇为神似,但是Skype却并不需要敲击键盘来实现交流,就如同普通打电话一样,点击你要呼叫的对象,然后神侃就可以了。从技术原理上Skype依旧延续点对点的P2P精髓,人与人的语音交流被以数据包的形势相互交换。也正是P2P的架构,让Skype与历史上任何网络电话系统都不相同,通话质量出奇的好,更为诱人的是Skype所坚持的免费与共享,测试推出短短半年就吸引了全球1600万用户。

《红鲱鱼》杂志将Skype评价为无线电话的翅膀,因为全球化所带来国际电话成本一夜之间在Skype面前归零了。当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欧洲与西门子合资推广Skype,在内地与TOM网合作时,全球的电信人士都开始对Skype虎视眈眈了,因为Skype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电脑对电脑的电话层面了,在欧洲部分型号的西门子无线电话就可以免费拨打或者接收经Skype传送的电话,条件是双方都是Skype的用户,这被《明镜》周刊报道为一桩了不起的交易,甚至可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易。

不过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1998年广东韶关的两个兄弟了,他们被当时的中国电信送上了法庭,因为他们私人利用互联网展开IP电话业务。可现在电信巨头们各自的IP电话早已经是满天飞了,却没有多少人为那两个兄弟喊冤。这种压力依旧没有在Skype面前消失,尽管像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这样的互联网自由论者面对Skype总是高呼:“国际长途可以彻底自杀了”。但是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却并不敢轻易得罪电信巨头们,他在7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故作谦虚的说:“我不是故意要跟电信业作对”,台下的听众们面面相窥,之后大笑不已。实际上Skype确实是一桩大生意,波士顿的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05年仅美国就有480万条IP语音电话线业务,这将是17亿美元的生意。AT&T的发言人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但是没有人敢再像5年前互联网IP电话出现的时候叫嚣封杀了。

“谁坚信互联网精神,谁将拥有未来”,这是当下最红的未来派学者劳伦斯·莱斯格反复念叨的格言。实际上互联网正在面临创新匮乏的局面,而商业因素所追求的市场平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遏制创新的黑手。目前国内的Skype用户还只能通过他们的电脑呼叫其他人,正在测试的新版本将允许普通Skype用户直接给传统电话拨打,花费要比传统电话低廉的多,在北美地区每分钟仅仅一美分左右。不过我们的瑞典人似乎并不满足,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仅仅将传统电话网络与基于互联网的电话系统结合起来还只是一种粗糙的过渡产物。未来所有的通话都将移入互联网中,不管你用的是3G还是4G,或者传统电话。”

ZD专栏作家德沃尔夏克已经不止一次的写道:“我在等着看Skype闹革命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你会发现谁是保守主义者,西门子这类电话泰斗可以大方的启动自己的互联网电话运动,可更多的人依旧固守在他们垄断经营的思维习惯之下。”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还曾经是瑞典电话公司的职员,他会是第二个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或者第二个浏览器之父马克·安德森吗。所有人都对Skype的颠覆能力抱有期望和怀疑,假如他是正确的话,传统的固定电话无疑将会萎缩消亡,今天电信巨头们的摇钱树只能靠经营出售宽带接入了。就如同90年代电子邮件颠覆邮局那样。

导言:还记得网络音乐交换软件Napster吗,电话界也开始酝酿点对点的P2P风暴了。

在网络音乐交换软件受到法律围追堵截的年代,曾经开发过第二代音乐交换软件KaZaA的尼古拉斯·曾斯特姆(Niklas Zennstrom)决定突围了。这个身高近2米的38岁瑞典人,决定拿电话开刀。他和自己的丹麦搭档基纳·弗莱斯,将他们从自己的KaZaA在法律诉讼中获得的经验转移到电信领域。于是真正的全球性免费电话Skype出炉了。

如同全球办公室中流行的即时传呼软件一样,Skype也以软件的形势出现,乍一看与微软的MSN颇为神似,但是Skype却并不需要敲击键盘来实现交流,就如同普通打电话一样,点击你要呼叫的对象,然后神侃就可以了。从技术原理上Skype依旧延续点对点的P2P精髓,人与人的语音交流被以数据包的形势相互交换。也正是P2P的架构,让Skype与历史上任何网络电话系统都不相同,通话质量出奇的好,更为诱人的是Skype所坚持的免费与共享,测试推出短短半年就吸引了全球1600万用户。

《红鲱鱼》杂志将Skype评价为无线电话的翅膀,因为全球化所带来国际电话成本一夜之间在Skype面前归零了。当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欧洲与西门子合资推广Skype,在内地与TOM网合作时,全球的电信人士都开始对Skype虎视眈眈了,因为Skype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电脑对电脑的电话层面了,在欧洲部分型号的西门子无线电话就可以免费拨打或者接收经Skype传送的电话,条件是双方都是Skype的用户,这被《明镜》周刊报道为一桩了不起的交易,甚至可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易。

不过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1998年广东韶关的两个兄弟了,他们被当时的中国电信送上了法庭,因为他们私人利用互联网展开IP电话业务。可现在电信巨头们各自的IP电话早已经是满天飞了,却没有多少人为那两个兄弟喊冤。这种压力依旧没有在Skype面前消失,尽管像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这样的互联网自由论者面对Skype总是高呼:“国际长途可以彻底自杀了”。但是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却并不敢轻易得罪电信巨头们,他在7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故作谦虚的说:“我不是故意要跟电信业作对”,台下的听众们面面相窥,之后大笑不已。实际上Skype确实是一桩大生意,波士顿的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05年仅美国就有480万条IP语音电话线业务,这将是17亿美元的生意。AT&T的发言人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但是没有人敢再像5年前互联网IP电话出现的时候叫嚣封杀了。

“谁坚信互联网精神,谁将拥有未来”,这是当下最红的未来派学者劳伦斯·莱斯格反复念叨的格言。实际上互联网正在面临创新匮乏的局面,而商业因素所追求的市场平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遏制创新的黑手。目前国内的Skype用户还只能通过他们的电脑呼叫其他人,正在测试的新版本将允许普通Skype用户直接给传统电话拨打,花费要比传统电话低廉的多,在北美地区每分钟仅仅一美分左右。不过我们的瑞典人似乎并不满足,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仅仅将传统电话网络与基于互联网的电话系统结合起来还只是一种粗糙的过渡产物。未来所有的通话都将移入互联网中,不管你用的是3G还是4G,或者传统电话。”

ZD专栏作家德沃尔夏克已经不止一次的写道:“我在等着看Skype闹革命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你会发现谁是保守主义者,西门子这类电话泰斗可以大方的启动自己的互联网电话运动,可更多的人依旧固守在他们垄断经营的思维习惯之下。”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还曾经是瑞典电话公司的职员,他会是第二个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或者第二个浏览器之父马克·安德森吗。所有人都对Skype的颠覆能力抱有期望和怀疑,假如他是正确的话,传统的固定电话无疑将会萎缩消亡,今天电信巨头们的摇钱树只能靠经营出售宽带接入了。就如同90年代电子邮件颠覆邮局那样。

导言:还记得网络音乐交换软件Napster吗,电话界也开始酝酿点对点的P2P风暴了。

在网络音乐交换软件受到法律围追堵截的年代,曾经开发过第二代音乐交换软件KaZaA的尼古拉斯·曾斯特姆(Niklas Zennstrom)决定突围了。这个身高近2米的38岁瑞典人,决定拿电话开刀。他和自己的丹麦搭档基纳·弗莱斯,将他们从自己的KaZaA在法律诉讼中获得的经验转移到电信领域。于是真正的全球性免费电话Skype出炉了。

如同全球办公室中流行的即时传呼软件一样,Skype也以软件的形势出现,乍一看与微软的MSN颇为神似,但是Skype却并不需要敲击键盘来实现交流,就如同普通打电话一样,点击你要呼叫的对象,然后神侃就可以了。从技术原理上Skype依旧延续点对点的P2P精髓,人与人的语音交流被以数据包的形势相互交换。也正是P2P的架构,让Skype与历史上任何网络电话系统都不相同,通话质量出奇的好,更为诱人的是Skype所坚持的免费与共享,测试推出短短半年就吸引了全球1600万用户。

《红鲱鱼》杂志将Skype评价为无线电话的翅膀,因为全球化所带来国际电话成本一夜之间在Skype面前归零了。当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欧洲与西门子合资推广Skype,在内地与TOM网合作时,全球的电信人士都开始对Skype虎视眈眈了,因为Skype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电脑对电脑的电话层面了,在欧洲部分型号的西门子无线电话就可以免费拨打或者接收经Skype传送的电话,条件是双方都是Skype的用户,这被《明镜》周刊报道为一桩了不起的交易,甚至可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易。

不过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1998年广东韶关的两个兄弟了,他们被当时的中国电信送上了法庭,因为他们私人利用互联网展开IP电话业务。可现在电信巨头们各自的IP电话早已经是满天飞了,却没有多少人为那两个兄弟喊冤。这种压力依旧没有在Skype面前消失,尽管像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这样的互联网自由论者面对Skype总是高呼:“国际长途可以彻底自杀了”。但是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却并不敢轻易得罪电信巨头们,他在7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故作谦虚的说:“我不是故意要跟电信业作对”,台下的听众们面面相窥,之后大笑不已。实际上Skype确实是一桩大生意,波士顿的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05年仅美国就有480万条IP语音电话线业务,这将是17亿美元的生意。AT&T的发言人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但是没有人敢再像5年前互联网IP电话出现的时候叫嚣封杀了。

“谁坚信互联网精神,谁将拥有未来”,这是当下最红的未来派学者劳伦斯·莱斯格反复念叨的格言。实际上互联网正在面临创新匮乏的局面,而商业因素所追求的市场平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遏制创新的黑手。目前国内的Skype用户还只能通过他们的电脑呼叫其他人,正在测试的新版本将允许普通Skype用户直接给传统电话拨打,花费要比传统电话低廉的多,在北美地区每分钟仅仅一美分左右。不过我们的瑞典人似乎并不满足,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仅仅将传统电话网络与基于互联网的电话系统结合起来还只是一种粗糙的过渡产物。未来所有的通话都将移入互联网中,不管你用的是3G还是4G,或者传统电话。”

ZD专栏作家德沃尔夏克已经不止一次的写道:“我在等着看Skype闹革命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你会发现谁是保守主义者,西门子这类电话泰斗可以大方的启动自己的互联网电话运动,可更多的人依旧固守在他们垄断经营的思维习惯之下。”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还曾经是瑞典电话公司的职员,他会是第二个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或者第二个浏览器之父马克·安德森吗。所有人都对Skype的颠覆能力抱有期望和怀疑,假如他是正确的话,传统的固定电话无疑将会萎缩消亡,今天电信巨头们的摇钱树只能靠经营出售宽带接入了。就如同90年代电子邮件颠覆邮局那样。

导言:还记得网络音乐交换软件Napster吗,电话界也开始酝酿点对点的P2P风暴了。

在网络音乐交换软件受到法律围追堵截的年代,曾经开发过第二代音乐交换软件KaZaA的尼古拉斯·曾斯特姆(Niklas Zennstrom)决定突围了。这个身高近2米的38岁瑞典人,决定拿电话开刀。他和自己的丹麦搭档基纳·弗莱斯,将他们从自己的KaZaA在法律诉讼中获得的经验转移到电信领域。于是真正的全球性免费电话Skype出炉了。

如同全球办公室中流行的即时传呼软件一样,Skype也以软件的形势出现,乍一看与微软的MSN颇为神似,但是Skype却并不需要敲击键盘来实现交流,就如同普通打电话一样,点击你要呼叫的对象,然后神侃就可以了。从技术原理上Skype依旧延续点对点的P2P精髓,人与人的语音交流被以数据包的形势相互交换。也正是P2P的架构,让Skype与历史上任何网络电话系统都不相同,通话质量出奇的好,更为诱人的是Skype所坚持的免费与共享,测试推出短短半年就吸引了全球1600万用户。

《红鲱鱼》杂志将Skype评价为无线电话的翅膀,因为全球化所带来国际电话成本一夜之间在Skype面前归零了。当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欧洲与西门子合资推广Skype,在内地与TOM网合作时,全球的电信人士都开始对Skype虎视眈眈了,因为Skype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电脑对电脑的电话层面了,在欧洲部分型号的西门子无线电话就可以免费拨打或者接收经Skype传送的电话,条件是双方都是Skype的用户,这被《明镜》周刊报道为一桩了不起的交易,甚至可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易。

不过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1998年广东韶关的两个兄弟了,他们被当时的中国电信送上了法庭,因为他们私人利用互联网展开IP电话业务。可现在电信巨头们各自的IP电话早已经是满天飞了,却没有多少人为那两个兄弟喊冤。这种压力依旧没有在Skype面前消失,尽管像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这样的互联网自由论者面对Skype总是高呼:“国际长途可以彻底自杀了”。但是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却并不敢轻易得罪电信巨头们,他在7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故作谦虚的说:“我不是故意要跟电信业作对”,台下的听众们面面相窥,之后大笑不已。实际上Skype确实是一桩大生意,波士顿的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05年仅美国就有480万条IP语音电话线业务,这将是17亿美元的生意。AT&T的发言人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但是没有人敢再像5年前互联网IP电话出现的时候叫嚣封杀了。

“谁坚信互联网精神,谁将拥有未来”,这是当下最红的未来派学者劳伦斯·莱斯格反复念叨的格言。实际上互联网正在面临创新匮乏的局面,而商业因素所追求的市场平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遏制创新的黑手。目前国内的Skype用户还只能通过他们的电脑呼叫其他人,正在测试的新版本将允许普通Skype用户直接给传统电话拨打,花费要比传统电话低廉的多,在北美地区每分钟仅仅一美分左右。不过我们的瑞典人似乎并不满足,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仅仅将传统电话网络与基于互联网的电话系统结合起来还只是一种粗糙的过渡产物。未来所有的通话都将移入互联网中,不管你用的是3G还是4G,或者传统电话。”

ZD专栏作家德沃尔夏克已经不止一次的写道:“我在等着看Skype闹革命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你会发现谁是保守主义者,西门子这类电话泰斗可以大方的启动自己的互联网电话运动,可更多的人依旧固守在他们垄断经营的思维习惯之下。”尼古拉斯·曾斯特姆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还曾经是瑞典电话公司的职员,他会是第二个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或者第二个浏览器之父马克·安德森吗。所有人都对Skype的颠覆能力抱有期望和怀疑,假如他是正确的话,传统的固定电话无疑将会萎缩消亡,今天电信巨头们的摇钱树只能靠经营出售宽带接入了。就如同90年代电子邮件颠覆邮局那样。

2004-11-28

对于2005年的潜在商业机会,美国《商业周刊》的编辑部曾经在10月初展开过一次内部讨论。结果三分之一的编辑都看好家用电子消费品市场,据说是因为今年夏天《商业周刊》的编辑们集体性的买了新房子。实际上全球每个家庭的面貌跟20世纪60年代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依旧延续着原来的模式,只不过在不停的改进罢了,就如同磁带录像机改成VCD,VCD变DVD一样。

《生活》杂志在2000年停刊前就曾经浅显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新世纪的生活依旧是那种样子,更大的房子依旧保持与更多的贷款之间的平衡,而房子内的陈设和电子化,却依旧沉沦于时代之后,在墙纸下面多拉一根网线就已经是时髦的行为了。”这恰恰切中了国内愈演愈烈的个人生活空间膨胀,如果拿国内90年代之前的几居室与今日的商品房比较,追求客厅的宏大已经不再是北美的流行。

所以《商业周刊》的编辑们将客厅视作2005年最大商业机会并不为过,包括微软、英特尔、索尼等巨头都试图创造一场决战客厅的正式擂台。一夜之间“决战客厅”成为了新的商业名词,从技术上看这些各式各样的概念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都是试图将目前散落在家庭内部的各种电子设备统一起来,因为客厅中电子设备最集中,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决定先拿客厅下手。优派和爱普生可以说是全球最急切搭上决战客厅便车的人,优派将自己的未来押宝在液晶显示器上,而爱普生则坚信长寿命投影机能够有第二春。

曾经有产经评论高人将这波商业潮流称为电脑大亨们的敦科尔克,因为传统电脑产业已经越来越缺乏增长空间了,必须用新的生活模式为传统电脑制造业寻找一条,所以抢电器厂商的饭碗成为了出路。因为在坚信电脑无所不能的技术派眼中,一台袖珍PC完全可以替代音响、游戏机、录像机、收音机等众多设备,需要的仅仅是给电脑配一个大屏幕。“谁还需要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专用设备呢,一台PC就完全能够解决问题”,微软家庭媒体中心的负责人孙建东有自己的看法,“将电视、电影、DV、数码相机、收音机……几乎所有和影音有关的家电产品放到计算机系统中去。需要的只是一个遥控器,而不用像现在每个家庭那样,遥控器一大堆。”

国内目前已经可以找到配备微软家庭媒体中心软件的PC,联想和惠普都不予余力的想成为PC敦科尔克第一个登上“客厅经济”这艘船的人。但是联想却并不想当客厅经济联盟中最听话的人,其从2002年就开始研究的关联应用被定义为V2火箭一样的秘密武器。在其一系列关联电脑中也配有遥控器,也能够实现微软媒体中心一样的功能,而安装的依旧是普通的Win xp操作系统。与此同时以索尼、松下为代表的日系电器大亨们则有点闷闷不乐了,《产经新闻》的评论员奥希庆目就把由微软以操作系统形势发起的产业挑战称为愚蠢,在他看来一台DVD可以挣一份利润,再卖一台音响又是一份,如果把这些都集中在电脑中,利润又能有多少呢,日本控制全球消费电子龙头地位,靠的正是分而治之的策略。

面对传统的家电观念,并没有多少人敢于拿自己的钱包来第一个接受微软和英特尔在家庭媒体中心上的新同盟。所有的一切都控制都集中在了电脑系统上,一旦电脑软件系统瓦解,也就意味着丧失这些功能,这种观点成为大多数怕麻烦的消费者普遍的心理。当然技术思想者们仍然坚信把客厅整合在一起是大势所趋,“这场技术的变革很有可能改变未来我们生活的模式”,《连线》杂志写道:“表面上这是一场全球性质的技术商业洗礼,实际上需要改变的恰恰是人类社会最后几个没有彻底信息文明化的领域。”

2004-11-25

导语:这个世界的人们能够听到更多奇异的音乐,都要归功于MP3压缩音乐的流行,而MP3压缩标准的普及,则不能不归功于Winamp,这个数字音乐的煽风点火者。

当史蒂夫·杰迪凯恩(steve Gedikian)从美国在线的办公室悠然自得走出来的时候,Winamp这个MP3流行的煽风点火者,宣告彻底的终结了。如果追溯到1997年,Winamp这款免费软件曾经是全球个人电脑中最为普及的工具,对于当时还大量依靠CD获取音乐的听众而言,MP3瞬间点燃了民众对音乐新的热情,一度出现过Winamp单月新用户数6000万人的纪录。当时压缩MP3音乐成为多媒体爱好者的一大乐事,就像现在压缩Divx电影一样流行。而Winamp也因为自己MP3音乐推广者的身份,在1999年被美国在线以一亿美元高价收购。

那时候的美国在线简直可以说是超级阔佬,合并时代华纳让网络媒体股票变成了印钞机。所以美国在线根本不侃价,敢用一亿美元收购一个免费软件,同时被高价收购的还有网页浏览器之祖Netscape,以及即使通讯的先行者ICQ。此时回过头来再看看这几个软件前辈,开发ICQ的几位以色列兄弟痛心疾首自己嫁错了人,马克·安德森的Netscape早已经被微软的IE穷追猛打的失去了信心,只有Winamp还不断的发布新版本。但是当Winamp的创始人贾斯汀·弗兰克(Justin Frankel),在2004年初对自己老板看待MP3音乐傲慢的态度忍无可忍时,Winamp这个数字压缩音乐的煽风点火者,脑死亡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实际上美国在线也曾经有过一幅雄图伟略,希望依靠Winamp在数字音乐领域旗舰性质的地位开展流媒体业务,然后将Netscape和ICQ与数字流媒体整合在一起,从而打造一个商业网络媒体的新形势。但是美国在线的高官们注定要失算的,因为他们是难以理解什么是MP3的自由。同时也不会理解像Winamp这样的小团队所拥有的自我文化。这从Winamp安装后的预告音乐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在2000年以前的版本,Winamp的预告音乐是一群绵羊不停的乱叫,因为Winamp创始人贾斯汀·弗兰克认为Winamp恰恰如同MP3音乐的牧羊人,而被美国在线收购后,这种冷幽默的个性荡然无存,剩下的仅仅是一板一眼的欢迎词。

“Winamp的终结实际上是件好事情”,slashdot上评论道,“Winamp曾经在20世纪末帮助了MP3压缩音乐成为流行格式,Winamp的衰落恰恰说明MP3已经走出了摇篮期,扔掉电脑听MP3成为了新潮流。”尽管美国在线并不承认Winamp即将寿终正寝,并且迫不及待的推出新版本Winamp辟谣,但是最初的开发者全体离职却是事实。“美国在线根本不理解什么是MP3文化”,曾经给《滚石》杂志写月评的以赛亚·布朗怒气冲冲的说:“MP3音乐决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如果谁轻视MP3文化中共享和免费精神,谁就是亵渎了真正的音乐文明。”

恰恰是Winamp所倡导的这种MP3文化,成为了美国在线无法忍受的事情。Winamp的成员汤姆·派波在2000年曾经开发过最早的P2P共享系统Gnutella,这让美国在线的管理层恼火不已,他们担心这种程序会鼓励侵权和影响他们与时代华纳的合并计划。郁郁不得志的汤姆·派波跑去自己办网络电台了,每天都有15万的听众固定收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Winamp的铁杆支持者。

Winamp的衰落同时也意味着苹果iPod这类MP3音乐随身听的崛起,贾斯汀·弗兰克、史蒂夫·杰迪凯恩这些Winamp的元老都在离开美国在线后,悄悄的跑到苹果去上班了。在史蒂夫·杰迪凯恩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写道:“我不在乎失去美国在线终身雇用的高薪水职位,也不在乎人们埋怨我让Winamp成了植物人,因为MP3所代表的压缩音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抱着电脑听MP3了,用iPod才是流行的事情,所以我才跳了槽,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当好MP3的煽风点火者。”

导语:这个世界的人们能够听到更多奇异的音乐,都要归功于MP3压缩音乐的流行,而MP3压缩标准的普及,则不能不归功于Winamp,这个数字音乐的煽风点火者。

当史蒂夫·杰迪凯恩(steve Gedikian)从美国在线的办公室悠然自得走出来的时候,Winamp这个MP3流行的煽风点火者,宣告彻底的终结了。如果追溯到1997年,Winamp这款免费软件曾经是全球个人电脑中最为普及的工具,对于当时还大量依靠CD获取音乐的听众而言,MP3瞬间点燃了民众对音乐新的热情,一度出现过Winamp单月新用户数6000万人的纪录。当时压缩MP3音乐成为多媒体爱好者的一大乐事,就像现在压缩Divx电影一样流行。而Winamp也因为自己MP3音乐推广者的身份,在1999年被美国在线以一亿美元高价收购。

那时候的美国在线简直可以说是超级阔佬,合并时代华纳让网络媒体股票变成了印钞机。所以美国在线根本不侃价,敢用一亿美元收购一个免费软件,同时被高价收购的还有网页浏览器之祖Netscape,以及即使通讯的先行者ICQ。此时回过头来再看看这几个软件前辈,开发ICQ的几位以色列兄弟痛心疾首自己嫁错了人,马克·安德森的Netscape早已经被微软的IE穷追猛打的失去了信心,只有Winamp还不断的发布新版本。但是当Winamp的创始人贾斯汀·弗兰克(Justin Frankel),在2004年初对自己老板看待MP3音乐傲慢的态度忍无可忍时,Winamp这个数字压缩音乐的煽风点火者,脑死亡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实际上美国在线也曾经有过一幅雄图伟略,希望依靠Winamp在数字音乐领域旗舰性质的地位开展流媒体业务,然后将Netscape和ICQ与数字流媒体整合在一起,从而打造一个商业网络媒体的新形势。但是美国在线的高官们注定要失算的,因为他们是难以理解什么是MP3的自由。同时也不会理解像Winamp这样的小团队所拥有的自我文化。这从Winamp安装后的预告音乐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在2000年以前的版本,Winamp的预告音乐是一群绵羊不停的乱叫,因为Winamp创始人贾斯汀·弗兰克认为Winamp恰恰如同MP3音乐的牧羊人,而被美国在线收购后,这种冷幽默的个性荡然无存,剩下的仅仅是一板一眼的欢迎词。

“Winamp的终结实际上是件好事情”,slashdot上评论道,“Winamp曾经在20世纪末帮助了MP3压缩音乐成为流行格式,Winamp的衰落恰恰说明MP3已经走出了摇篮期,扔掉电脑听MP3成为了新潮流。”尽管美国在线并不承认Winamp即将寿终正寝,并且迫不及待的推出新版本Winamp辟谣,但是最初的开发者全体离职却是事实。“美国在线根本不理解什么是MP3文化”,曾经给《滚石》杂志写月评的以赛亚·布朗怒气冲冲的说:“MP3音乐决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如果谁轻视MP3文化中共享和免费精神,谁就是亵渎了真正的音乐文明。”

恰恰是Winamp所倡导的这种MP3文化,成为了美国在线无法忍受的事情。Winamp的成员汤姆·派波在2000年曾经开发过最早的P2P共享系统Gnutella,这让美国在线的管理层恼火不已,他们担心这种程序会鼓励侵权和影响他们与时代华纳的合并计划。郁郁不得志的汤姆·派波跑去自己办网络电台了,每天都有15万的听众固定收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Winamp的铁杆支持者。

Winamp的衰落同时也意味着苹果iPod这类MP3音乐随身听的崛起,贾斯汀·弗兰克、史蒂夫·杰迪凯恩这些Winamp的元老都在离开美国在线后,悄悄的跑到苹果去上班了。在史蒂夫·杰迪凯恩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写道:“我不在乎失去美国在线终身雇用的高薪水职位,也不在乎人们埋怨我让Winamp成了植物人,因为MP3所代表的压缩音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抱着电脑听MP3了,用iPod才是流行的事情,所以我才跳了槽,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当好MP3的煽风点火者。”

在五年前,一场开放源代码的全球运动曾经差一点就颠覆了微软所代表的商业软件世界,也正是这场开放源代码运动,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依旧有“唐吉珂德”号召人民运动颠覆风车的可能。而在这群“唐吉珂德”中,不仅仅有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斯图尔曼,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这样的新理想主义者,还包括被比尔·盖茨怒斥为软件界拉登的米歇尔·罗伯特森。而自从2003年9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日韩经济部长会谈上,日本经济产业相平沼赳夫透露出的三国联合操作系统,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悬而未决。东亚地区迅速成为了全球反商业软件浪潮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Linux操作系统和它所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也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理想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行为和精神上交汇的坐标。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球Linux领域旗帜性的人物,红帽子Linux首席执行官马太·休勒克。


三联生活周刊:红帽子Linux可以说是目前全球Linux界的老大,您如何看待微软这个“敌人”。

马太·休勒克:红帽子这个名字就在告诉人们,我们所具有的一种气质,这也是Linux企鹅外,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个自由符号。由于自由软件世界所倡导的源代码开放性,使得核心技术的源代码具有透明度和可视性,微软虽然在2003年也曾经推出过给大国政府保密审阅的源代码,但这远远不是非商业性质的行为,更多的是让对微软安全怀疑的政府放心。最让微软惊奇的应该是中日韩三国宽带互联网的崛起,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与开放源代码运动可以说是同父异母,这对于保守商业习气的商业巨头而言并不是好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自从2003年中日韩三国联合推动区域Linux标准起,东北亚地区成为了全球开放源代码的运动新策动地,为此微软不断的在东南亚地区与政府合作推出简化版本的操作系统。全球的信息产业巨头们对于中日韩Linux能否成功各持己见,您认为中日韩会是开放源代码运动胜利之地吗。

马太·休勒克:我不是预言家,但是我从90年代就一步步看着开放源代码运动是如何走过来的,1999年一夜之间全球出现了数百个开发Linux操作系统的公司,中国的软件自由主义者们曾经是最激进的一群人。很高兴的是开放源代码运动的火种在东北亚没有熄灭。那些不相信自由软件精神的人认为中日韩选择联合Linux是因为Linux廉价,实际上东北亚从经济和政治上自始至终都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美国和欧洲,联合Linux自然被视作操作系统领域核心技术的“独立”机会。在过去的30年里,将我们的星球信息技术化花费了大量的投资,但是这些投资开发出了很多根本不符合亚洲需要的东西,中日韩联合Linux的胜利机会恰恰建立在这种文明与技术的不对称之上。

三联生活周刊:据我所知在Linux的核心技术中有270项知识产权,其中有30多项是微软的,还有50多项是IBM的,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鲍尔默11月在新加坡亚洲政府领袖论坛上引用一份报告说,“Linux侵犯了至少228项专利,那些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将会遇到追讨专利费的人”,如果IBM和微软某一天要对专利收费的话,Linux的免费自由是不是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马太·休勒克:IBM是不会收Linux专利费的,他们的最高层已经对自由软件界保证过多次了。随着地球文明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关于软件技术的专利问题应该放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当中加以讨论,其中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但讨论这些问题需要坚守创新原则,不能因为专利权就延缓了技术推动社会文明的速度,我们需要认可的仅仅是发明人的知识产权,而不是商业收费,这无疑又一次挑起了商业软件与自由软件最根本的矛盾。

三联生活周刊:您曾经提出过要让Linux抢占目前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工作岗位,但大多数人都视此为天方夜谭。

马太·休勒克:现在自由软件世界还处在婴儿期,况且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开放源代码运动和自由文明的关系,所以对我们挑战微软持怀疑态度是正常的。没有人能指望微软的鲍尔默先生会说Linux和开放源代码系统总成本比Windows更低,而安全性永远比Windows更高。但是让我们看看事实吧,在整个信息时代的历史上,Linux和开放源代码的运动拥有最快的发展速度,有最多的程序员分头参与,2004年第三季度红帽子就增加了14万个使用者。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摆脱微软创造的视窗世界。

在五年前,一场开放源代码的全球运动曾经差一点就颠覆了微软所代表的商业软件世界,也正是这场开放源代码运动,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依旧有“唐吉珂德”号召人民运动颠覆风车的可能。而在这群“唐吉珂德”中,不仅仅有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斯图尔曼,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这样的新理想主义者,还包括被比尔·盖茨怒斥为软件界拉登的米歇尔·罗伯特森。而自从2003年9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日韩经济部长会谈上,日本经济产业相平沼赳夫透露出的三国联合操作系统,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悬而未决。东亚地区迅速成为了全球反商业软件浪潮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Linux操作系统和它所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也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理想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行为和精神上交汇的坐标。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球Linux领域旗帜性的人物,红帽子Linux首席执行官马太·休勒克。


三联生活周刊:红帽子Linux可以说是目前全球Linux界的老大,您如何看待微软这个“敌人”。

马太·休勒克:红帽子这个名字就在告诉人们,我们所具有的一种气质,这也是Linux企鹅外,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个自由符号。由于自由软件世界所倡导的源代码开放性,使得核心技术的源代码具有透明度和可视性,微软虽然在2003年也曾经推出过给大国政府保密审阅的源代码,但这远远不是非商业性质的行为,更多的是让对微软安全怀疑的政府放心。最让微软惊奇的应该是中日韩三国宽带互联网的崛起,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与开放源代码运动可以说是同父异母,这对于保守商业习气的商业巨头而言并不是好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自从2003年中日韩三国联合推动区域Linux标准起,东北亚地区成为了全球开放源代码的运动新策动地,为此微软不断的在东南亚地区与政府合作推出简化版本的操作系统。全球的信息产业巨头们对于中日韩Linux能否成功各持己见,您认为中日韩会是开放源代码运动胜利之地吗。

马太·休勒克:我不是预言家,但是我从90年代就一步步看着开放源代码运动是如何走过来的,1999年一夜之间全球出现了数百个开发Linux操作系统的公司,中国的软件自由主义者们曾经是最激进的一群人。很高兴的是开放源代码运动的火种在东北亚没有熄灭。那些不相信自由软件精神的人认为中日韩选择联合Linux是因为Linux廉价,实际上东北亚从经济和政治上自始至终都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美国和欧洲,联合Linux自然被视作操作系统领域核心技术的“独立”机会。在过去的30年里,将我们的星球信息技术化花费了大量的投资,但是这些投资开发出了很多根本不符合亚洲需要的东西,中日韩联合Linux的胜利机会恰恰建立在这种文明与技术的不对称之上。

三联生活周刊:据我所知在Linux的核心技术中有270项知识产权,其中有30多项是微软的,还有50多项是IBM的,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鲍尔默11月在新加坡亚洲政府领袖论坛上引用一份报告说,“Linux侵犯了至少228项专利,那些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将会遇到追讨专利费的人”,如果IBM和微软某一天要对专利收费的话,Linux的免费自由是不是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马太·休勒克:IBM是不会收Linux专利费的,他们的最高层已经对自由软件界保证过多次了。随着地球文明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关于软件技术的专利问题应该放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当中加以讨论,其中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但讨论这些问题需要坚守创新原则,不能因为专利权就延缓了技术推动社会文明的速度,我们需要认可的仅仅是发明人的知识产权,而不是商业收费,这无疑又一次挑起了商业软件与自由软件最根本的矛盾。

三联生活周刊:您曾经提出过要让Linux抢占目前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工作岗位,但大多数人都视此为天方夜谭。

马太·休勒克:现在自由软件世界还处在婴儿期,况且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开放源代码运动和自由文明的关系,所以对我们挑战微软持怀疑态度是正常的。没有人能指望微软的鲍尔默先生会说Linux和开放源代码系统总成本比Windows更低,而安全性永远比Windows更高。但是让我们看看事实吧,在整个信息时代的历史上,Linux和开放源代码的运动拥有最快的发展速度,有最多的程序员分头参与,2004年第三季度红帽子就增加了14万个使用者。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摆脱微软创造的视窗世界。

2004-11-08

导语:索尼和微软对于未来娱乐工具的较量正在升级,索尼手掌上是利器PSP,微软则暗中在设计自己的便携式掌上游戏机PMC。起居室中索尼试图以PS2为硬件核心,而微软则有自己庞大的媒体中心计划。这场21世纪娱乐争夺战,俨然再现了18世纪扑克牌与麻将牌的第一次碰面。

当索尼计算机娱乐社长兼首席执行官久多良木健悄悄的在2004年10月底为新一代掌上游戏机PSP造势的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在南美、中国和其他更多的地方,乡镇中的人们手中依旧握着10年前流行的掌上俄罗斯方块。俄罗斯方块的设计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这个80年代苏联科学院中吃大锅饭的毕业生,在消极怠工的时候所发明的娱乐工具成了人类娱乐史上最著名的玩具。

有人统计过俄罗斯方块的影响力,任天堂的第一代掌上游戏机GAMEBOY被视作俄罗斯方块的全球最大推广者,但是所有的中国人应该都记得,88年前后国内单一的掌上俄罗斯方块曾经的流行。所以莱因戈德在他那本未来技术专著《聪明暴民:下一代社会革命》中毫不犹豫为此定性,“杰克·凯鲁亚克所描写的《在路上》正在悄悄的被20世纪末的技术改变,变成了在掌上,在车上,或者在起居室里。”

曾经有不少人询问我为什么不抽烟,我的解释很简单,我没有多余的口袋随身携带烟盒和打火机,因为我的口袋中总是充斥着诸如手机,各式各样的随身听,偷拍专用的小相机此类玩意,这被我视作在吸烟泛滥的环境中唯一合理的解释。这种理由也许可以嫁接到愈演愈烈的手掌争夺战中,索尼已经铁定要在12月12月给全球每个人的手掌重重的一拳了,因为他们的PSP把定价拉到了税后2万790日元的超低价(相当于1600元人民币),

这种将电视游戏机PS缩小化的掌上PSP,绝不仅仅甘于充当游戏机的角色,利用USB接口的连接,MP3和压缩视频都可以被存储在PSP的记忆棒中,也正是因为这些扩展能力,让索尼的久多良木有胆量跟全球流行的苹果iPod叫板。每当有人询问一贯高价示人的索尼为什么上来就让PSP“大甩卖”,久多良木就会说,“我这个是新式的未来玩具,因此与现实没有可比性”。所以在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上会发现美国人对于久多良木的异样,因为久多良木总是喜欢频繁引用美国人的苹果iPod,在他眼中4万日元的iPod只能播放音乐,而自己的PSP则是全能选手。

PSP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可能替代手机所临时充当的娱乐功能,借助内置的无线网络和红外线接口,索尼与日本最大的移动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捆绑起来,试图利用电信代收费用的商业模式来挖掘网络游戏使用权和下载内容的功能。这无疑让索尼拥有了进入传统盗版游戏问题市场的机会,游戏不一定非得依靠软件销售渠道去推广,模仿类似短信代收费的方法,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娱乐的售票处,需要解决的仅仅是技术带宽了。实际上《新闻周刊》之所以为PSP特别作个封面,很大程度上因为索尼最近又开始了新一轮对全球的攻城略地,从收购美国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到让美国文化界遭受哈日之苦。索尼的Hi-MD让垂垂老矣的MD随身听一夜之间找到了对抗苹果iPod的窍门,这被索尼公司的康建称为技术性的咸鱼翻身。

《纽约时报》的约翰·马克奥夫可以算是纽约新闻界的日本通,对于索尼从手掌到起居室的争夺战,他却并不看好索尼的对手英特尔和微软,他在《纽约时报》上写道:“尽管英特尔和微软长期以来一直宣称要打造数字化的娱乐家庭,即让PC机成为未来家庭娱乐的中心,但电脑游戏厂商们近日却给英特尔和微软一个不小的打击。PC制造商进军游戏市场注定要失败。因为与英特尔等PC制造商相比,游戏厂商具有让人们发笑上瘾的绝对优势”。实际上这场日本和美国的商业战争越来越回归80年代了,不过争夺的不再仅仅是美国的汽车市场和半导体技术了,而是全球各个角落的手掌、耳朵和起居室,索尼和微软则成了80年代丰田和通用的翻版。索尼的手掌上是PSP,微软则暗中在设计自己的便携式掌上游戏机PMC。起居室中索尼试图以PS2为硬件核心,而微软则有自己庞大的媒体中心计划。这场21世纪娱乐争夺战,俨然再现了18世纪扑克牌与麻将牌的第一次碰面。正如同微软媒体中心项目的讲解人诉说的那样,“家庭娱乐已经无所不在,就如同强手棋和万智牌能够在70年代流行全球一样,将电影、音乐、游戏这些当代娱乐一股脑的塞给民众,遥控器和键盘决定生活质量,早已经不再是空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