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4-08-24
如同学者亨廷顿在他那本《文明的冲突》中所诉说的那样,远东的儒文化与西方文明最大的本质对抗就是在语言上,即便日本这样的全民“香蕉人”的国度,依旧在语言上保持着强烈的非英语色彩。而在亨廷顿看来,双字节的中文、日文、朝鲜文等儒文化面对全球化的压力,又不得不在英语语言上突破,大力倡导全民英语水平的同时,却又全民厌倦使用英语,成为了东亚文明冲突中的一个自我冲突。而最新一期的《MIT技术观察》上的一篇报道,则让公众看到,有一波技术狂热分子试图解决这场语言上的自我冲突。

《MIT技术观察》借用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东京)》做标题,用《Less Lost in Translation》来形容这项语言技术。“中国人说的英语往往带有汉语的语气和思维,所以这类英语往往被称为Chinglish,而日本人的则是janglish。也许大多数亚洲人英文阅读都没有问题,但是书写却是个大问题”。这一波技术狂热分子的负责人周明博士说道:“人们在英语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虽然有翻译软件在帮忙,但是对写成句子帮助不大。我曾经积攒了很多别人的英文email,当我要写信的时候,我就修改一下抄过来,如果将这种朴素的技术思路梳理,试着让计算机自己从语料库里学习单词搭配,由此我们试图开发一套智能辅助写作工具。”

实际上供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周明始终在领导自然语言计算组,这套英文写作辅助工具(English Writing Wizard)从2000年底立项,耗费了五个人四年的时间。“EWW不是一个翻译工具。”周明一再强调,EWW不能翻译整个句子,也不能翻译整篇文章,而且EWW也不是一个电子词典,因为它不提供单词的详细释义。实际上EWW的功能恰在单词与整句之间,它翻译的对象比单词长、比整句短,因为它只翻译短语。

如果从技术角度分析,EWW实际上是一套涵盖4种数学引擎的综合算法,从题为《配置译文获取物应用全集》的论文中记者可以看到。为了设计出这套系统智能的词与词搭配能力,研究者购买了十几年的英文版《华尔街日报》,又从AP和微软的用户手册上大量摘取文章。周明介绍道:“从《华尔街日报》这十几年的文章中我们进行句法分析,每个词之间的搭配方法和规律,利用句法分析器进行了统计,可以确信每个人都可以利用EWW模仿出《华尔街日报》的写法。”而一旦将马尔可夫链算法引入,EWW在进行整句翻译的时候,甚至可以扩充为一个语言模型。利用马尔可夫链算法的思路还可以比对出《红楼梦》80回是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即便在美国,仍然有2000万人在说西班牙语,而汉语、阿拉伯语、法文和西班牙语等非英语国家说英语的人数加起来是母语为英语的人数的3倍。这被视作EWW施展技术拳脚的最大空间。信息技术媒体CNET非常关注这项技术,他们在文章中评论道:“以往的机器翻译软件出来的文章往往被当作笑话看待,而EWW的出现,这对于非英语占大多数人口的世界而言,至少极大的提高的英语写作的效率”。在微软最新的中文Office2003企业版中,EWW被悄悄的内置其中,尽管是一套试验性的删减试验版本,EWW仍然成为了Office2003企业版最大的卖点。

至少对于那些希望不花力气学习英文,就能够写出英文文章的人而言,EWW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尽管EWW的出现被技术派视作解决非英语国家语言国际化问题的技术出路,但是并不能解决知识界对于英语全球霸权化的恐惧。正如乔治·萨尔顿曾经在《民族》杂志探讨的,英语国家正在依靠灌输性的商业文化和经济压力,来瓦解西班牙语系和欧洲诸语的挑战,而同时非英语国家,也在依靠一些技术的方法向英语靠拢。乔治·萨尔顿谈这番话的时候,周明的EWW还没有出现,但是日本早在1993年就尝试的翻译机,以及90年代各语种的电子词典泛滥,实际上恰恰在依靠技术方法创造“亨廷顿的辅助工具”。正如意大利学者拉尼洛·萨尔瓦在《未来知识的延续》中提及的那样,“圣经中的巴伦塔典故,曾经记录了人类在语言上如何走向分歧,而全球化和科技,注定要将巴伦塔效应掉过来”。

2004-08-10
当亚马孙电子商城终于开始接受doom3高达54.99美元的预定时,所有主流游戏迷相互间都暗暗窃喜,因为id跳票多时的doom3终于要来了。不要惊奇于8月5日全球的软件店门前排长队。也不要惊奇于一些不玩doom3的射击游戏迷同样抓狂,因为他们期待已久的半条命2也已经开始进行包装生产了。《GamePC》毫不掩饰的写道:“这个夏天不再有度假日,因为doom3和半条命2都要在8月份砸过来,吹着空调杀怪物将是最好的暑期娱乐。恐怕大多数人都得升级电脑了,因为Doom3和半条命2可不是吃素的。”

实际上关于Doom3的硬件需求信息已经成为了8月3日预订版发售前最引人注目的全球新闻。奔腾四1.5GHz以上、512MB内存、GeForce4 Ti4800或Radeon 9500显卡已经成为了最低端的配置,而如果想完全释放Doom3的游戏画面质量,奔腾四3.4GHz、2GB内存和GeForce6800Ultra或Radeon X800XT PE这样的顶级显卡成为了必须。这无疑成为了新款台式机热销的理由,而显示卡几乎成为了这场Doom3和半条命2引发的硬件战争的核心。Doom3的首席程序员罗布·达菲在接受采访时说道:“Doom3从任何角度而言都是最完美的,而且它几乎完全追随并引导了硬件的发展。以id software的经验来看,Doom3估计又会被吹捧至少5年,而在这5年里测试显卡FPS的基准估计都会是它了。”这无疑在暗示我们,你的机器是不是过时了。

3D游戏与3D显卡确实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2000年主流的TNT2显卡还能跑的动年底即将出现的CS 2的话,那就刺激不起大家的升级需要。而DOOM3实际上早已经开发完了,但是即便使用2003年速度最快的ATI RADEON 9700 PRO也只是勉强能跑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卡马克(Doom3的开发者)不得不将Doom3先雪藏了起来。英国TTC机构就曾经在2002底作了一次有关的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主流的TNT2显卡仍然占居超过20%以上AGP插槽,与Geforce早期型号同级别的显卡更是占据了40%左右的游戏者市场,而真正达到ATI RADEON 9000或者GeForce4 Ti4200以上的显卡还不到25%。更不要说那些很少玩游戏的,或者仅仅玩扑克类游戏的用户了。知名飞行模拟系列游戏《JETFIGHTER》的设计师甚至在接受PC GAMER采访时怒斥道:“是那些只有魔法和打怪物的网络游戏在拖3D游戏发展后腿”。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余翠微在TCL的短暂日子会以游戏PC来充实业绩。

游戏速度偏执主义已经彻底成为了类似F1的项目,没有人怀疑Doom3或者半条命2的票房成绩会低于好莱坞的大制作,也没有人怀疑这10年来围绕游戏产生了那么多技术偏执主义者。自由作家大卫·卡时诺在2002年曾经撰写过一本id公司的传记:《Masters of Doom》(中文版《DOOM启示录》),当时被id的追随者视作红宝书一般。因为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id的存在才会让我们这个时代的游戏充满生机。“卡马克在未来3D交互历史上绝对会占据整整一页”,国内3D图像领域最顶尖的微软研究院院长沈向洋说道。实际上卡马克独自开发的图像引擎已经是id的一项标志,从《德军总部3D》到《DOOM》和《Quake》系列,始终是在最求速度与技术进步中跌跌撞撞的冲锋,所以卡马克在2001年突然停止手头工作,动手开发载人火箭以参加民间的外太空飞行X大奖,也就并不令人惊奇了。而1993年《DOOM》中加入的死亡竞赛对战模式,更被视为当下最热门的电子游戏竞技运动鼻祖。

就如同《游戏基地》在2004年E3首日报道中说的那样,“id所创造的10年游戏历史,分明是电子游戏进入大众消费主流文化,并且围绕游戏改变了技术手段和生活观念的10年。”而这10年间全球游戏产业收入从60亿美元,猛增到380亿美元。实际上这里提到的金额还仅仅是游戏本身,远没有涉及游戏所带来的硬件收入。Slashdot网站在报道E3十年时写道:“没人还记得3DO和雅达利是谁了,反倒是ATI和Nvidia这类专门为游戏开发硬件技术的公司成为了游戏界新的宠儿”。

游戏机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随着电脑和网络游戏的泛滥而变得渺小,整个游戏界的核心早已不是10年前,靠一两个新的游戏类型,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吸引玩家了。游戏评论人杰克·史帝文森评论道:“10年来推动游戏界的是靠填补无数的故事空白,而未来10年游戏的原动力则是靠3D图像绘制技术了。”实际上ATI和Nvidia这两家显示卡公司已经接过游戏领域快速前进动力源的接力棒,在3D无处不在的游戏时代充当领跑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ATI捆绑《半条命2》,而Nvidia搭载《Doom3》,这两队结合几乎成为了当下游戏界最奇妙的商业组合。所以率先上市的Doom3成为了ATI和Nvidia打测试嘴仗的阵地。这两家同为华人作老板的显示卡巨头,几乎占据了全球显示卡60%的市场,如同Doom3和半条命2两队游戏开发者相互间比拚画面速度,ATI和Nvidia也不停的依靠发布新的驱动程序和旧瓶装新酒的发布新显卡来对峙。

实际上在今年5月E3游戏展上,当ATI公司拿出最新的X800视觉处理器时,没有人敢于否定显示卡推动游戏这一说法了。因为X800内部所集成的1亿6000万晶体管几乎是目前主流CPU的4倍,ZD的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夏克评论道:“X800的出现说明了目前游戏领域近乎病态的技术速度偏执主义。”他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3D游戏已经越来越成为个人升级电脑性能的唯一需求,而显示卡性能的翻倍正是这种技术需求直接的产物。实际上从1998年Voodoo开创3D加速技术以来,游戏界已经制定了一套类似著名的摩尔定律的私下规范,在他们看来显示卡只有每8个月提升一倍性能,才能满足游戏开发者。“那些开发游戏软件和为他们提供显卡技术的人都是技术疯子”,曾任《红鲱鱼》杂志记者的达斯汀·帕切说道:“游戏开发者和显示卡设计师似乎在串通,他们拼命的追求速度和高画质,于是所有游戏爱好者只能尾随在后面拼命的更新硬件。”

不要因为ATI和Nvidia这类的显卡巨头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游戏的领域,利用GPU来颠覆CPU,已经是ATI和Nvidia私下内定的目标了。而Intel则试图拼命在守护自己的CPU战场。在Intel看来,如果自己也想搭上游戏偏执狂这趟技术极端主义快车,只能依靠自己看家的CPU技术,就是将所有的功能计算任务都交给CPU去完成,用CPU来计算歌曲、图像、语音。而ATI和Nvidia却想借助显示芯片做跳板,这从Nvidia抢夺了VIA的AMD芯片组份额,到ATI的奔腾4集成系列,都不难看出GPU颠覆CPU的苗头。正如前《红鲱鱼》记者达斯汀·帕切所说的那样:“GPU所代表的图形派和CPU所代表的中央处理器派,早晚会对立起来,速度偏执狂们就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吧”。

2004-08-06
在7月《我,机器人》(又译为机械公敌)首映前,已经许久没有人关心机器人问题了,即便《连线》杂志6月份用封面故事来大书特书。大多数人依旧将机器人所演绎的文明故事视作科幻故事的一部分,而非与今日的现实生活能够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当2002年5月2日的纽约证交所开市时,那个名叫阿西莫(Asimo)的四英尺高的白色机器人摇响开市铃声时,不仅仅是只是庆祝本田在美国上市25周年,更摇响了机器智能时代的开始。

日本企业几乎是现实世界对智能机器人最热衷的一伙人,1999年索尼那条爱宝机器狗,曾经创造过20分钟内卖掉3000只的纪录。如果把爱宝(Aibo)的名字不再缩写,我们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无疑在昭示索尼的机器人时代野心。曾经有动画迷根据科幻动画片和漫画,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机器人思路称之为软机器人和硬机器人风格,这无疑是对照软科幻先驱儒勒.凡尔纳和硬科幻代表卫斯理的,但同时也说明了两股智能机器人开发中的方向。美国的工程师们更喜欢探讨机器人哲学或者伦理问题,这从70年代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戈顿》到80年代连拍5级的《儒毕》。整个80年代每周日晚上中央一台的20世纪福克斯老电影,以及《正大综艺》后的电影剧场,成为了中国观众对智能机器人概念历史补课的最好机会。

但是批评人士仍然驳斥索尼的爱宝和QRIO是智能机器人,因为在他们眼中1600美元的宠物狗和与宝马车一个价格的QRIO,充其量仅仅是用来娱乐和树立索尼公司形象的小玩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本田恨不得每年都要重新发布一次升级版的阿西莫,让它在各种科技展览上跳跳舞握握手。没有几个地球人认为自己已经开始跟机器人一同生活,因为在大多数社会学者眼中,我们的生活技术依旧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洗衣机、****、小轿车这些生活的基本道具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似乎成为了技术革命的理论代言。托夫勒坚信未来的技术将为今天的污染,资源枯竭和工作及社会生活的异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技术而不是政治和道德上的改良,将导致一个健康,清洁和充满选择机会的新世界的诞生。机器人类的诞生无疑是阿尔文.托夫勒论点的新佐证,在他看来很多未来的危险都可以让机器人去承担,用智能的机器人来改变60年代没有本质变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全球风起云涌的机器人制造商的新口号。相比科幻作家菲利普.怀利在1972年出版的《梦境的终结》则大唱反调,菲利普.怀利的信徒们坚信技术和环境灾难能如何轻而易举地毁灭地球上的生命,而《梦境的终结》的文字中更加恐惧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因为在菲利普.怀利看来这一切最终结果是人类的毁灭,像恐龙一样,成为过于专门化的牺牲品。

实际上仅仅是好莱坞和老派的科幻迷还热衷探讨阿西莫夫引发的机器人社会问题,而没有多少人怀疑智能机器人普及后闹革命的技术可行性。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正在成为各式各样悄悄出现的机器人的主人。电器大亨伊莱克斯已经把智能机器人带到了现实社会,他们的三叶虫****成为了大众消费智能机器人的典范。但是1700美元的高价,让三叶虫难以普及。而iRobot公司制造的清扫机器人伦巴(Roomba)则一夜之间受到主妇们的欢迎,因为貌似冰壶球的伦巴仅仅199美元,通过传感器和导航软件,伦巴可以记下整个房间的布局,运用数学计算方法来设计每天清扫的最佳路线,并且能够躲避猫狗等宠物的骚扰,当伦巴自己感觉即将没电时,还会缓缓驶向充电基座。

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自认为开创了机器人时代的大众先河,他如同科幻片中的机器人生产线老板那样侃侃而谈的说道:“大多数机器人仅被运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但是原来专家和未来主义者们预测的大众服务型机器人已经出现了,用机器人来除草、洗车及照顾老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进化机器人公司总裁艾利克.胡德纳特曾经预计,2004年消费型机器人销售量将达到50万台,其中80%都是****机器人。在胡德纳特看来类似索尼的QRIO和本田的Asimo这类先进的拟人化机器人,仍然与大众市场相去甚远,即使用不了几十年,也要花上许多年。胡德纳特接着说道:“不用怀疑,我们确实已经处在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边缘,机器人改变生活将是未来商业的新口号。就如同50年前家用电器的出现一样。”

而《我,机器人》这类科幻片中智能机器人的形象,在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看来仅仅是花拳绣腿。安格尔先生说道:“家用机器人不会有腿。除了让它更性感之外,没有什么足够的理由给它装腿。”实际上除了让它们看上去更像人类,对机器人来说,高度复杂和昂贵的腿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智能机器人界的先贤们在这一点上已有共识,实用的轮子或者履带比腿更现实,尽管有可能如同《机械战警》中的T-101型号那样无法下楼梯。

尽管索尼和本田在制造昂贵的拟人化机器人上取得了不小的技术突破,但是对于那些制造会走路说话的机器人管家的期望而言,人类对于机器人时代的恐惧是整个世界更需要克服的障碍。三叉戟投资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克肖.劳已经意识到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对于现实世界机器人设计的影响,他说道:“在确定机器不会带来任何威胁之前,消费者不会张开双臂欢迎拟人化机器人,因为电影中企图统治人类的终结者机器人已经在人类意识中根深蒂固了。而刚刚上映的《我,机器人》则再一次强化这个概念:不能够信任机器人。”

处在曾经倡导人多力量大的国度的我们,似乎还无法品位机器人时代的另一层面冲击。当本田的阿西莫机器人在纽约证交所摇铃的时候,一批批工人也在被机器人替代。不用再假设未来,看看目前的汽车生产线就能够找到答案,自从1962年通用汽车在新泽西州的特伦顿厂开始使用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开始,焊接工和油漆工已经彻底从汽车工厂被清除了。科尔尼咨询公司汽车部的副总裁史蒂夫.扬在一次关于汽车流水线机器人与人类员工比例的研讨中谈道:“衡定机器人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个动作的成本,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让所有工人下岗,仅仅是因为机器人依旧昂贵,如果机器人再灵巧一些,下岗的人类将更多。”实际上阿尔文.托夫勒在出版《第三次浪潮》之后曾经撰写过多篇评论,其中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兴起颇有见地,他写道:“大批的工人被机器人替代,而工人的妻子却把机器人女佣买回了家。机器人时代,到底谁是主人呢?”

在7月《我,机器人》(又译为机械公敌)首映前,已经许久没有人关心机器人问题了,即便《连线》杂志6月份用封面故事来大书特书。大多数人依旧将机器人所演绎的文明故事视作科幻故事的一部分,而非与今日的现实生活能够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当2002年5月2日的纽约证交所开市时,那个名叫阿西莫(Asimo)的四英尺高的白色机器人摇响开市铃声时,不仅仅是只是庆祝本田在美国上市25周年,更摇响了机器智能时代的开始。

日本企业几乎是现实世界对智能机器人最热衷的一伙人,1999年索尼那条爱宝机器狗,曾经创造过20分钟内卖掉3000只的纪录。如果把爱宝(Aibo)的名字不再缩写,我们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无疑在昭示索尼的机器人时代野心。曾经有动画迷根据科幻动画片和漫画,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机器人思路称之为软机器人和硬机器人风格,这无疑是对照软科幻先驱儒勒.凡尔纳和硬科幻代表卫斯理的,但同时也说明了两股智能机器人开发中的方向。美国的工程师们更喜欢探讨机器人哲学或者伦理问题,这从70年代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戈顿》到80年代连拍5级的《儒毕》。整个80年代每周日晚上中央一台的20世纪福克斯老电影,以及《正大综艺》后的电影剧场,成为了中国观众对智能机器人概念历史补课的最好机会。

但是批评人士仍然驳斥索尼的爱宝和QRIO是智能机器人,因为在他们眼中1600美元的宠物狗和与宝马车一个价格的QRIO,充其量仅仅是用来娱乐和树立索尼公司形象的小玩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本田恨不得每年都要重新发布一次升级版的阿西莫,让它在各种科技展览上跳跳舞握握手。没有几个地球人认为自己已经开始跟机器人一同生活,因为在大多数社会学者眼中,我们的生活技术依旧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洗衣机、****、小轿车这些生活的基本道具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似乎成为了技术革命的理论代言。托夫勒坚信未来的技术将为今天的污染,资源枯竭和工作及社会生活的异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技术而不是政治和道德上的改良,将导致一个健康,清洁和充满选择机会的新世界的诞生。机器人类的诞生无疑是阿尔文.托夫勒论点的新佐证,在他看来很多未来的危险都可以让机器人去承担,用智能的机器人来改变60年代没有本质变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全球风起云涌的机器人制造商的新口号。相比科幻作家菲利普.怀利在1972年出版的《梦境的终结》则大唱反调,菲利普.怀利的信徒们坚信技术和环境灾难能如何轻而易举地毁灭地球上的生命,而《梦境的终结》的文字中更加恐惧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因为在菲利普.怀利看来这一切最终结果是人类的毁灭,像恐龙一样,成为过于专门化的牺牲品。

实际上仅仅是好莱坞和老派的科幻迷还热衷探讨阿西莫夫引发的机器人社会问题,而没有多少人怀疑智能机器人普及后闹革命的技术可行性。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正在成为各式各样悄悄出现的机器人的主人。电器大亨伊莱克斯已经把智能机器人带到了现实社会,他们的三叶虫****成为了大众消费智能机器人的典范。但是1700美元的高价,让三叶虫难以普及。而iRobot公司制造的清扫机器人伦巴(Roomba)则一夜之间受到主妇们的欢迎,因为貌似冰壶球的伦巴仅仅199美元,通过传感器和导航软件,伦巴可以记下整个房间的布局,运用数学计算方法来设计每天清扫的最佳路线,并且能够躲避猫狗等宠物的骚扰,当伦巴自己感觉即将没电时,还会缓缓驶向充电基座。

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自认为开创了机器人时代的大众先河,他如同科幻片中的机器人生产线老板那样侃侃而谈的说道:“大多数机器人仅被运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但是原来专家和未来主义者们预测的大众服务型机器人已经出现了,用机器人来除草、洗车及照顾老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进化机器人公司总裁艾利克.胡德纳特曾经预计,2004年消费型机器人销售量将达到50万台,其中80%都是****机器人。在胡德纳特看来类似索尼的QRIO和本田的Asimo这类先进的拟人化机器人,仍然与大众市场相去甚远,即使用不了几十年,也要花上许多年。胡德纳特接着说道:“不用怀疑,我们确实已经处在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边缘,机器人改变生活将是未来商业的新口号。就如同50年前家用电器的出现一样。”

而《我,机器人》这类科幻片中智能机器人的形象,在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看来仅仅是花拳绣腿。安格尔先生说道:“家用机器人不会有腿。除了让它更性感之外,没有什么足够的理由给它装腿。”实际上除了让它们看上去更像人类,对机器人来说,高度复杂和昂贵的腿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智能机器人界的先贤们在这一点上已有共识,实用的轮子或者履带比腿更现实,尽管有可能如同《机械战警》中的T-101型号那样无法下楼梯。

尽管索尼和本田在制造昂贵的拟人化机器人上取得了不小的技术突破,但是对于那些制造会走路说话的机器人管家的期望而言,人类对于机器人时代的恐惧是整个世界更需要克服的障碍。三叉戟投资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克肖.劳已经意识到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对于现实世界机器人设计的影响,他说道:“在确定机器不会带来任何威胁之前,消费者不会张开双臂欢迎拟人化机器人,因为电影中企图统治人类的终结者机器人已经在人类意识中根深蒂固了。而刚刚上映的《我,机器人》则再一次强化这个概念:不能够信任机器人。”

处在曾经倡导人多力量大的国度的我们,似乎还无法品位机器人时代的另一层面冲击。当本田的阿西莫机器人在纽约证交所摇铃的时候,一批批工人也在被机器人替代。不用再假设未来,看看目前的汽车生产线就能够找到答案,自从1962年通用汽车在新泽西州的特伦顿厂开始使用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开始,焊接工和油漆工已经彻底从汽车工厂被清除了。科尔尼咨询公司汽车部的副总裁史蒂夫.扬在一次关于汽车流水线机器人与人类员工比例的研讨中谈道:“衡定机器人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个动作的成本,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让所有工人下岗,仅仅是因为机器人依旧昂贵,如果机器人再灵巧一些,下岗的人类将更多。”实际上阿尔文.托夫勒在出版《第三次浪潮》之后曾经撰写过多篇评论,其中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兴起颇有见地,他写道:“大批的工人被机器人替代,而工人的妻子却把机器人女佣买回了家。机器人时代,到底谁是主人呢?”

2004-08-05

导语:“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终于摒弃前嫌一起向电子围墙伸出了手,我们只需要等待这堵电子墙像1989年11月9日下午6点57分的柏林墙一样倒下”,硅谷分析师雅斯·达特说道。

当路透社第一个拿到微软、美国在线和雅虎的联合声明时,连他们也不敢相信,微软、雅虎、美国在线这三家昔日的对手居然会联合作事情。“这种联合简直可以称为互联网的第一次大范围的结盟策略”,福瑞斯特观察的高级分析员内特·鲁特说道:“这实在是个极其重要的声明,如果称其为信息界的《联合宣言》也不过分。”而能让这三个老对手走到一起的关键,还是互联网即时信息这项热门技术。

不论北美还是东亚,办公室内互联网即时信息软件几乎被装进了每台电脑。国内的办公室文化中MSN和QQ几乎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一部分。日本的藤森调查所曾经根据全球电话量变化,以及互联网信息流量分析,总结认为从2003年下半年微软MSN全球升级到6.0版本开始,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信息第一次超过了短信和电话次数的总和。而延续这个曲线,2006年即时信息的使用量将超过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等所有通讯方式的合计。

但是不同于电子邮件以及传统电话之间具有天然的技术互通性,互联网上的即时信息却派系严重。北美市场美国在线凭借老派资历,拥有AIM和ICQ的庞大用户群,每天仅美国在线一家就收发超过20亿条的信息,远超每日4亿封的电子邮件数量。而微软的MSN则在亚洲和新兴用户中风起云涌,每天早上9点整,只见一群同为朝九晚五的朋友一起跳了出来,而MSN上各种怪异的名字,以及各种新奇产品的推荐,大有网络版《米奇林指南》的味道。但是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三巨头的即时通讯软件相互之间却并不能兼容,很多用户为跟不同的朋友交流,不得不装各个版本的即时通讯软件。

而之所以能令这三家即时信息巨头走到一起,实现联合性的互联互通,直接带来了信息的共享。还是网络早期思想作家布鲁斯·斯特林那本《Islands in Net》所昭示的“信息就是力量”起了作用。这也是硅谷分析师雅斯·达特口中那扇如同1989年柏林墙一样被推倒的电子围墙的根本。还记得威廉·吉布1991年与布鲁斯·斯特林合写的科幻小说《子虚计算机》吗,这俨然把维多利亚时期背景的蒸汽计算机文明问题21世纪化了。实际上信息界的冷战早已经持续多年,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之间的电子墙倾覆,直接令以手机和传统电话为核心的电信界紧张,因为即使通讯软件间原本的这扇电子围墙,已经保护电信大亨们舒舒服服的在没有对抗的环境中存活了10年。

雅斯·达特评价道:“让任何网络中的任何人之间可以自由收发信息才是即时信息业的圣杯”。微软实时协作营销部高级总裁泰勒·考灵在接受采访中说:“这为即时信息成为像今天的电子邮件般得到广泛使用打下了基础,如果它可以让你和每一个人保持联络,这将变得更有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将更简单。”虽然有分析家称这次的联合对目前在企业环境中占领导优势的IBM,以及他们的Sametime messaging 系统来说是个重大打击,但IBM很有可能也会加入到“盟国”的行列中来。“如果18个月后开始有人扔掉手机,请不要惊奇”,slashdot写道:“即时通讯软件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别人,打电话相比似乎反倒成为了麻烦的事情,因为MSN的功能早已经超过了视频电话,国际间不用拨长途,即便未来跟火星基地通话,也一样。”

而微软负责即时通讯业务的副总裁Yusuf Mehdi的野心更大。微软的MSN网络入口策略不仅仅推翻了隔在各种不同即时通讯软件之间的代沟,同时锻造了一把未来的万能钥匙。他表示,除了即将开始投入的MSN视频和MSN奖金网络外,下一代的搜索引擎也会纳入其中,这颇有几分类似苹果电脑iTunes和公共网络服务的音乐下载服务。而12月底的时候beta版一旦将搜索引擎融入到即时通讯中来,到时候恐怕就得有评论人说这是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三巨头牵头,即时通讯软件阵营的“北约东扩”了。

导语:“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终于摒弃前嫌一起向电子围墙伸出了手,我们只需要等待这堵电子墙像1989年11月9日下午6点57分的柏林墙一样倒下”,硅谷分析师雅斯·达特说道。

当路透社第一个拿到微软、美国在线和雅虎的联合声明时,连他们也不敢相信,微软、雅虎、美国在线这三家昔日的对手居然会联合作事情。“这种联合简直可以称为互联网的第一次大范围的结盟策略”,福瑞斯特观察的高级分析员内特·鲁特说道:“这实在是个极其重要的声明,如果称其为信息界的《联合宣言》也不过分。”而能让这三个老对手走到一起的关键,还是互联网即时信息这项热门技术。

不论北美还是东亚,办公室内互联网即时信息软件几乎被装进了每台电脑。国内的办公室文化中MSN和QQ几乎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一部分。日本的藤森调查所曾经根据全球电话量变化,以及互联网信息流量分析,总结认为从2003年下半年微软MSN全球升级到6.0版本开始,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信息第一次超过了短信和电话次数的总和。而延续这个曲线,2006年即时信息的使用量将超过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等所有通讯方式的合计。

但是不同于电子邮件以及传统电话之间具有天然的技术互通性,互联网上的即时信息却派系严重。北美市场美国在线凭借老派资历,拥有AIM和ICQ的庞大用户群,每天仅美国在线一家就收发超过20亿条的信息,远超每日4亿封的电子邮件数量。而微软的MSN则在亚洲和新兴用户中风起云涌,每天早上9点整,只见一群同为朝九晚五的朋友一起跳了出来,而MSN上各种怪异的名字,以及各种新奇产品的推荐,大有网络版《米奇林指南》的味道。但是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三巨头的即时通讯软件相互之间却并不能兼容,很多用户为跟不同的朋友交流,不得不装各个版本的即时通讯软件。

而之所以能令这三家即时信息巨头走到一起,实现联合性的互联互通,直接带来了信息的共享。还是网络早期思想作家布鲁斯·斯特林那本《Islands in Net》所昭示的“信息就是力量”起了作用。这也是硅谷分析师雅斯·达特口中那扇如同1989年柏林墙一样被推倒的电子围墙的根本。还记得威廉·吉布1991年与布鲁斯·斯特林合写的科幻小说《子虚计算机》吗,这俨然把维多利亚时期背景的蒸汽计算机文明问题21世纪化了。实际上信息界的冷战早已经持续多年,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之间的电子墙倾覆,直接令以手机和传统电话为核心的电信界紧张,因为即使通讯软件间原本的这扇电子围墙,已经保护电信大亨们舒舒服服的在没有对抗的环境中存活了10年。

雅斯·达特评价道:“让任何网络中的任何人之间可以自由收发信息才是即时信息业的圣杯”。微软实时协作营销部高级总裁泰勒·考灵在接受采访中说:“这为即时信息成为像今天的电子邮件般得到广泛使用打下了基础,如果它可以让你和每一个人保持联络,这将变得更有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将更简单。”虽然有分析家称这次的联合对目前在企业环境中占领导优势的IBM,以及他们的Sametime messaging 系统来说是个重大打击,但IBM很有可能也会加入到“盟国”的行列中来。“如果18个月后开始有人扔掉手机,请不要惊奇”,slashdot写道:“即时通讯软件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别人,打电话相比似乎反倒成为了麻烦的事情,因为MSN的功能早已经超过了视频电话,国际间不用拨长途,即便未来跟火星基地通话,也一样。”

而微软负责即时通讯业务的副总裁Yusuf Mehdi的野心更大。微软的MSN网络入口策略不仅仅推翻了隔在各种不同即时通讯软件之间的代沟,同时锻造了一把未来的万能钥匙。他表示,除了即将开始投入的MSN视频和MSN奖金网络外,下一代的搜索引擎也会纳入其中,这颇有几分类似苹果电脑iTunes和公共网络服务的音乐下载服务。而12月底的时候beta版一旦将搜索引擎融入到即时通讯中来,到时候恐怕就得有评论人说这是美国在线、雅虎和微软三巨头牵头,即时通讯软件阵营的“北约东扩”了。

2004-08-04

导语:“所有的出版人在整个夏天都很高兴,但更高兴的是那些拿着新技术小发明等着钱的人”,《巴伦周刊》社论中写道。

2004年的夏天被《纽约客》的特约作者约翰·阿普黛克(John Updike)称为杂志时代的复苏,因为已经消沉许久的《纽约时报》书评版终于送走了卸任的查尔斯·麦克格拉斯(Charles McGrath),告别了所谓持续7年的文学主义泛滥情节。所有的文学青年们都企盼来自《名利场》杂志前特约编辑萨姆·坦侬豪斯(Sam Tanenhaus)能给书评版带来新的气息。按照《纽约时报》执行主编比尔·凯勒的解释,书评越来越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的自娱自乐,那些非文学类的快餐读物已经占据了21世纪的绝对大众市场,“为所有看书的人写书评”被定义为新的方向。

与《纽约时报》书评版这种给识文断字的人看的媒体复苏一样,停刊多年,号称用图片给不识字人看的老牌杂志《生活》也准备复刊。时代华纳集团的智囊们已经推沙盘多时了,毕竟还有人舍不得这本1936年就创刊的老杂志。纽约传媒分析师保罗·奇姆说道:“《生活》杂志尽管在1972年和2000年两度停刊,被评论界评价为电视文化取代图片杂志的案例,但是在数码相机大量泛滥的年月,给所有的摄影人一个机会,也许更能恢复看图说话的《生活》杂志精神。”

但是在前任法国《世界报》驻美记者兼法国政府顾问维厄看来,《纽约时报》书评版和《生活》杂志都没有自己令《红鲱鱼》杂志重整河山待后生来的大手笔。因为《纽约时报》书评版是给衣食无忧却无万贯家财的知识分子们看的,而《生活》杂志干脆变成了一本每期发行量1200万份的赠阅捆绑品。相比《红鲱鱼》的复苏,则意味着数百亿美元的重新投向。

实际上《红鲱鱼》并不是一本发行量惊人,广告收入海量的杂志,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价值不菲。按照《红鲱鱼》创始人帕金斯在2003年3月停刊后的一次访谈中所说的,“华尔街和众多投资大亨们都关心我们,这就足够了,因为我们衔接了新技术的涌现与商业资本,发明人们总是希望我们来报道他们,因为这有这样,大笔投资才会毫无担忧的砸过来。”1993年帕金斯独立创办《红鲱鱼》杂志被人们戏称为“股票公开发行前的辅导材料”,在2000年该杂志风头最盛的时候发行量曾经高达25万份,2000年一年24期杂志的广告页总量高达3357页,当年9月份的杂志更是打破了世界纪录,广告和文章合计552页,厚度只有电话查询簿能够比拟,重达2磅,以至于有人调侃道:“在2000年有人一不小心,将一本杂志从桌上碰落,砸到一只猫,结果猫当场就一命呜呼,不用说,这本杂志就是《红鲱鱼》。”此后新经济泡沫破灭,定位于在商业和技术媒体之间的新经济媒体迅速失去空间。《Upside》和《红鲱鱼》也不例外,《福布斯》杂志的科技版《ASAP》杂志也被殃及池鱼。最后福布斯的发言人莫尼·贝格利(Monie Begley)向外界很无奈的宣布:“我们发现,并不存在所谓的新经济杂志的真正市场”。

但是16个月后,《红鲱鱼》又回来了。《华尔街日报》用《红鲱鱼重出江湖》的评论文章来调侃此事,“《红鲱鱼》所代表的加利福尼亚科技界小圈子,预示着全球资本对于技术投资的投向,至少维厄夺取了技术和支票间的话语权。”实际上《红鲱鱼》利用与创业投资的关系,很早就盯上了中国的技术人员与市场,包括UT思达康、得奥生物都曾经是《红鲱鱼》的案例,据说创始人帕金斯曾经谈到他的***目标,一是关注中国新兴的技术创业机会和新的商机,二来希望找到类似硅谷的模式嫁接到中国市场去。实际上只要有资本就会找到新技术,这已经是《红鲱鱼》这类猎头杂志的基本原则了。当一个记者,同时兼职技术经纪人成为了写的撰稿原则。

面对夏天三本不同的刊物的复苏,所有的评论者都不能自已。查尔斯·麦格拉斯在纽约时报书评100周年的时候说道,“几乎没有任何事可以天长地久,在泛黄的新闻纸中,文学盛名起起落落例如桑塔工纳及詹姆斯·古德·科森斯,而一些状似可畏的文坛旗舰,如波尼及李佛莱特,勇敢航行数十载后,就沉入商业的波涛中,激不起任何文字涟漪。”。而摄影师布多尔夫斯基拿着1936年《生活》创刊号的复制品说:“从水银胶片到今天的数码摄影,延续卡帕精神成为了一切。”而《红鲱鱼》遭到的评价更写意,“坚持给工程师和银行家间拉皮条,不丢人。”

导语:“所有的出版人在整个夏天都很高兴,但更高兴的是那些拿着新技术小发明等着钱的人”,《巴伦周刊》社论中写道。

2004年的夏天被《纽约客》的特约作者约翰·阿普黛克(John Updike)称为杂志时代的复苏,因为已经消沉许久的《纽约时报》书评版终于送走了卸任的查尔斯·麦克格拉斯(Charles McGrath),告别了所谓持续7年的文学主义泛滥情节。所有的文学青年们都企盼来自《名利场》杂志前特约编辑萨姆·坦侬豪斯(Sam Tanenhaus)能给书评版带来新的气息。按照《纽约时报》执行主编比尔·凯勒的解释,书评越来越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的自娱自乐,那些非文学类的快餐读物已经占据了21世纪的绝对大众市场,“为所有看书的人写书评”被定义为新的方向。

与《纽约时报》书评版这种给识文断字的人看的媒体复苏一样,停刊多年,号称用图片给不识字人看的老牌杂志《生活》也准备复刊。时代华纳集团的智囊们已经推沙盘多时了,毕竟还有人舍不得这本1936年就创刊的老杂志。纽约传媒分析师保罗·奇姆说道:“《生活》杂志尽管在1972年和2000年两度停刊,被评论界评价为电视文化取代图片杂志的案例,但是在数码相机大量泛滥的年月,给所有的摄影人一个机会,也许更能恢复看图说话的《生活》杂志精神。”

但是在前任法国《世界报》驻美记者兼法国政府顾问维厄看来,《纽约时报》书评版和《生活》杂志都没有自己令《红鲱鱼》杂志重整河山待后生来的大手笔。因为《纽约时报》书评版是给衣食无忧却无万贯家财的知识分子们看的,而《生活》杂志干脆变成了一本每期发行量1200万份的赠阅捆绑品。相比《红鲱鱼》的复苏,则意味着数百亿美元的重新投向。

实际上《红鲱鱼》并不是一本发行量惊人,广告收入海量的杂志,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价值不菲。按照《红鲱鱼》创始人帕金斯在2003年3月停刊后的一次访谈中所说的,“华尔街和众多投资大亨们都关心我们,这就足够了,因为我们衔接了新技术的涌现与商业资本,发明人们总是希望我们来报道他们,因为这有这样,大笔投资才会毫无担忧的砸过来。”1993年帕金斯独立创办《红鲱鱼》杂志被人们戏称为“股票公开发行前的辅导材料”,在2000年该杂志风头最盛的时候发行量曾经高达25万份,2000年一年24期杂志的广告页总量高达3357页,当年9月份的杂志更是打破了世界纪录,广告和文章合计552页,厚度只有电话查询簿能够比拟,重达2磅,以至于有人调侃道:“在2000年有人一不小心,将一本杂志从桌上碰落,砸到一只猫,结果猫当场就一命呜呼,不用说,这本杂志就是《红鲱鱼》。”此后新经济泡沫破灭,定位于在商业和技术媒体之间的新经济媒体迅速失去空间。《Upside》和《红鲱鱼》也不例外,《福布斯》杂志的科技版《ASAP》杂志也被殃及池鱼。最后福布斯的发言人莫尼·贝格利(Monie Begley)向外界很无奈的宣布:“我们发现,并不存在所谓的新经济杂志的真正市场”。

但是16个月后,《红鲱鱼》又回来了。《华尔街日报》用《红鲱鱼重出江湖》的评论文章来调侃此事,“《红鲱鱼》所代表的加利福尼亚科技界小圈子,预示着全球资本对于技术投资的投向,至少维厄夺取了技术和支票间的话语权。”实际上《红鲱鱼》利用与创业投资的关系,很早就盯上了中国的技术人员与市场,包括UT思达康、得奥生物都曾经是《红鲱鱼》的案例,据说创始人帕金斯曾经谈到他的***目标,一是关注中国新兴的技术创业机会和新的商机,二来希望找到类似硅谷的模式嫁接到中国市场去。实际上只要有资本就会找到新技术,这已经是《红鲱鱼》这类猎头杂志的基本原则了。当一个记者,同时兼职技术经纪人成为了写的撰稿原则。

面对夏天三本不同的刊物的复苏,所有的评论者都不能自已。查尔斯·麦格拉斯在纽约时报书评100周年的时候说道,“几乎没有任何事可以天长地久,在泛黄的新闻纸中,文学盛名起起落落例如桑塔工纳及詹姆斯·古德·科森斯,而一些状似可畏的文坛旗舰,如波尼及李佛莱特,勇敢航行数十载后,就沉入商业的波涛中,激不起任何文字涟漪。”。而摄影师布多尔夫斯基拿着1936年《生活》创刊号的复制品说:“从水银胶片到今天的数码摄影,延续卡帕精神成为了一切。”而《红鲱鱼》遭到的评价更写意,“坚持给工程师和银行家间拉皮条,不丢人。”

机器人时代 谁是主人

在7月《我,机器人》(又译为机械公敌)首映前,已经许久没有人关心机器人问题了,即便《连线》杂志6月份用封面故事来大书特书。大多数人依旧将机器人所演绎的文明故事视作科幻故事的一部分,而非与今日的现实生活能够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当2002年5月2日的纽约证交所开市时,那个名叫阿西莫(Asimo)的四英尺高的白色机器人摇响开市铃声时,不仅仅是只是庆祝本田在美国上市25周年,更摇响了机器智能时代的开始。

日本企业几乎是现实世界对智能机器人最热衷的一伙人,1999年索尼那条爱宝机器狗,曾经创造过20分钟内卖掉3000只的纪录。如果把爱宝(Aibo)的名字不再缩写,我们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无疑在昭示索尼的机器人时代野心。曾经有动画迷根据科幻动画片和漫画,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机器人思路称之为软机器人和硬机器人风格,这无疑是对照软科幻先驱儒勒·凡尔纳和硬科幻代表卫斯理的,但同时也说明了两股智能机器人开发中的方向。美国的工程师们更喜欢探讨机器人哲学或者伦理问题,这从70年代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戈顿》到80年代连拍5级的《儒毕》。整个80年代每周日晚上中央一台的20世纪福克斯老电影,以及《正大综艺》后的电影剧场,成为了中国观众对智能机器人概念历史补课的最好机会。

但是批评人士仍然驳斥索尼的爱宝和QRIO是智能机器人,因为在他们眼中1600美元的宠物狗和与宝马车一个价格的QRIO,充其量仅仅是用来娱乐和树立索尼公司形象的小玩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本田恨不得每年都要重新发布一次升级版的阿西莫,让它在各种科技展览上跳跳舞握握手。没有几个地球人认为自己已经开始跟机器人一同生活,因为在大多数社会学者眼中,我们的生活技术依旧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洗衣机、****、小轿车这些生活的基本道具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似乎成为了技术革命的理论代言。托夫勒坚信未来的技术将为今天的污染,资源枯竭和工作及社会生活的异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技术而不是政治和道德上的改良,将导致一个健康,清洁和充满选择机会的新世界的诞生。机器人类的诞生无疑是阿尔文·托夫勒论点的新佐证,在他看来很多未来的危险都可以让机器人去承担,用智能的机器人来改变60年代没有本质变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全球风起云涌的机器人制造商的新口号。相比科幻作家菲利普·怀利在1972年出版的《梦境的终结》则大唱反调,菲利普·怀利的信徒们坚信技术和环境灾难能如何轻而易举地毁灭地球上的生命,而《梦境的终结》的文字中更加恐惧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因为在菲利普·怀利看来这一切最终结果是人类的毁灭,像恐龙一样,成为过于专门化的牺牲品。

实际上仅仅是好莱坞和老派的科幻迷还热衷探讨阿西莫夫引发的机器人社会问题,而没有多少人怀疑智能机器人普及后闹革命的技术可行性。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正在成为各式各样悄悄出现的机器人的主人。电器大亨伊莱克斯已经把智能机器人带到了现实社会,他们的三叶虫****成为了大众消费智能机器人的典范。但是1700美元的高价,让三叶虫难以普及。而iRobot公司制造的清扫机器人伦巴(Roomba)则一夜之间受到主妇们的欢迎,因为貌似冰壶球的伦巴仅仅199美元,通过传感器和导航软件,伦巴可以记下整个房间的布局,运用数学计算方法来设计每天清扫的最佳路线,并且能够躲避猫狗等宠物的骚扰,当伦巴自己感觉即将没电时,还会缓缓驶向充电基座。

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自认为开创了机器人时代的大众先河,他如同科幻片中的机器人生产线老板那样侃侃而谈的说道:“大多数机器人仅被运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但是原来专家和未来主义者们预测的大众服务型机器人已经出现了,用机器人来除草、洗车及照顾老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进化机器人公司总裁艾利克·胡德纳特曾经预计,2004年消费型机器人销售量将达到50万台,其中80%都是****机器人。在胡德纳特看来类似索尼的QRIO和本田的Asimo这类先进的拟人化机器人,仍然与大众市场相去甚远,即使用不了几十年,也要花上许多年。胡德纳特接着说道:“不用怀疑,我们确实已经处在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边缘,机器人改变生活将是未来商业的新口号。就如同50年前家用电器的出现一样。”

而《我,机器人》这类科幻片中智能机器人的形象,在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看来仅仅是花拳绣腿。安格尔先生说道:“家用机器人不会有腿。除了让它更性感之外,没有什么足够的理由给它装腿。”实际上除了让它们看上去更像人类,对机器人来说,高度复杂和昂贵的腿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智能机器人界的先贤们在这一点上已有共识,实用的轮子或者履带比腿更现实,尽管有可能如同《机械战警》中的T-101型号那样无法下楼梯。

尽管索尼和本田在制造昂贵的拟人化机器人上取得了不小的技术突破,但是对于那些制造会走路说话的机器人管家的期望而言,人类对于机器人时代的恐惧是整个世界更需要克服的障碍。三叉戟投资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克肖·劳已经意识到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对于现实世界机器人设计的影响,他说道:“在确定机器不会带来任何威胁之前,消费者不会张开双臂欢迎拟人化机器人,因为电影中企图统治人类的终结者机器人已经在人类意识中根深蒂固了。而刚刚上映的《我,机器人》则再一次强化这个概念:不能够信任机器人。”

处在曾经倡导人多力量大的国度的我们,似乎还无法品位机器人时代的另一层面冲击。当本田的阿西莫机器人在纽约证交所摇铃的时候,一批批工人也在被机器人替代。不用再假设未来,看看目前的汽车生产线就能够找到答案,自从1962年通用汽车在新泽西州的特伦顿厂开始使用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开始,焊接工和油漆工已经彻底从汽车工厂被清除了。科尔尼咨询公司汽车部的副总裁史蒂夫·扬在一次关于汽车流水线机器人与人类员工比例的研讨中谈道:“衡定机器人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个动作的成本,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让所有工人下岗,仅仅是因为机器人依旧昂贵,如果机器人再灵巧一些,下岗的人类将更多。”实际上阿尔文·托夫勒在出版《第三次浪潮》之后曾经撰写过多篇评论,其中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兴起颇有见地,他写道:“大批的工人被机器人替代,而工人的妻子却把机器人女佣买回了家。机器人时代,到底谁是主人呢?”


资讯:
电影中的经典机器人
1、1927年 大都市(METROPOLIS)中的人造人玛丽亚(FALSE MARIA)
20世纪初的弗兰肯斯坦,不过主角不再是用化学方法造人,借助30年代电气技术的流行,全金属的电子机器人被想象了出来,疯狂科学家模仿妻子创造的人造人玛丽亚在今天看来也是韵味十足。

2、1951年 戈顿(GORT)中的自动卫士
外星男子被误伤,地球女士出手援助。愚蠢的军队包围了飞碟,而守卫飞碟的机器人卫士静默在飞碟旁等待主人,如果24小时内主人回不来,机器人卫士将扫荡一切。

3、1956年 罗宾的机器人
将《金刚》机器人化,成为了50年代流行的思维方式。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此片的影响。

4、1971年 寂寞狂奔(SILENT RUNNING)中的哈瑞和杜威(HUEY AND DEWEY)
布鲁斯·邓恩谋杀了他的全体宇航成员,并且劫持了运送地球上最后一批温室植物的太空船。但是孤独一人的邓恩在宇宙中漂泊狂奔,为了找人跟自己打牌,他改造了维护温室植物的机器人,于是哈瑞和杜威成为了宇宙中机器人版的亚当和夏娃。

5、1973年 枪手(THE GUNSLINGER)
好莱坞第一次使用电脑CG动画参与的机器人题材,完全以人外表出现的机器人想象也就此诞生。

6、2001年 人工智能中的乔(GIGOLO JOE)
一个爵士舞机器人被未来所遗忘,在大多数人形机器人评选中乔总是被视作最佳男性机器人。

7、2002年 Teknolust中的最佳女性机器人RUBY
一半人类一半机器的女性机器人存在于最后的男权时代,机器人间的虚拟性爱被编剧创造了出来。

从佛兰肯斯坦因到银翼杀手

“《我,机器人》这部暑期热门影片可以被看作是囊括科幻电影50年历史的大杂烩”,纽约时报的影评作家A.O罗宾逊说,“在阿西莫夫式冲突的故事构造中,我们看到了来自《机械战警》中的邪恶跨国公司,从《少数派报告》里跳出来的未来执法者,以及源自《终结者》系列的机器杀手。在好莱坞不断叫嚣狼来了的同时,我们也许应该审视一下人工智能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佛兰肯斯坦因情结,这一对于人类自身理性探求产物的深深恐惧,奠定了人类对于机械的持久疑虑。”雅伦·罗斯·安德逊在《心灵与机器》如是说。一九二一年,捷克名作家卡莱尔·恰彼克的话剧《罗森的全能机械人》在布拉格首演,由此诞生了“机器人”这个全新的词汇。有趣的是,它的原型分别来自捷克语的“强迫劳动”(robota)和波兰语的“工人”(robotnik)。十月革命,经济大萧条与福特式生产流水线的应用都在为费德里克·布朗,沃尔特·米勒等科幻作家们预示一场由机器发起的社会革命不可避免,在他们眼中,机器人不过是在遥远的未来社会中无产阶级工人队伍的替代物,任何机器“自我意识”的觉醒,都将导致人类的末日。

为这个阴郁不堪的未来划上休止符并不是阿西莫夫一人的功劳,诺伯特·韦纳的控制论与IBM公司的托马斯·沃森发明的“防务计算机”终于使得科幻作家与大众逐渐了解,即使机械能够自行做出某些决定,那么这种有限的思考完全可以在人类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一时间,科幻艺术迎来了一个与人工智能的短暂蜜月。1951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学生手冢治虫创造出了一个拥有十万马力,渴望成为真正人类的机器儿童阿童木;而波兰作家斯塔尼斯洛·林姆则在《有限的机器》中,描绘了一对性情乐天的机器人活宝科学家鲁瑟尔与鲍尔斯;好莱坞也集中精力,将攻击火力集中在来自外星的嗜血侵略者,变异怪兽与科学狂人发动的核大战身上。

然而,科幻作家对于人工智能的宽容并没有持续多久,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批判的火力从孤立的单个机械人转移到了它们的“母体”,即代替人类向其发出工作指令的“超级电脑”。当MITS公司的创始人小爱德华·H·罗伯茨将一台装有英特尔8080芯片的可编程小型电脑送到《大众电子学》编辑部以作推广之用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命名为“牛郎星8800”:在热门电视剧《星际旅行》中出现的一颗拥有高度智慧生命的星球。1965年,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推出了一部诡异的作品《阿尔法城》,讲述了整个银河系被一台电脑奴役的故事,而男主人公巧妙地利用一个病毒式的悖论程序使它瘫痪,最终与自己的机器恋人获得了自由。

受到《阿尔法城》影响的艺术流派与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数码朋克运动。这群以威廉·吉布森,布鲁斯·斯特林,杰克·丹与约翰·谢尔利为首,崛起于80年代的反技术分子却热衷于描绘一个由缜密的电脑网络控制,充斥着人工智能机械,却混乱的城市化世界,而独往独来,漠视规则的“反英雄”则是他们笔下雷打不动的主人公。“如果我们撰写一部数码朋克式的弗兰克斯坦因,那么怪物肯定是一家国际垄断企业精心研发的产品且被大量克隆或生产”,数码朋克新锐作家杰克·沃马克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表示,“它并非心怀恐惧,远离人群,而本身就是这个光怪陆离的技术统治城市的一员,并与我们一样渴望逃离它的造主。”的确,与阿西莫夫等科幻作家所秉承的技术乌托邦与进步理论不同,数码朋克写作者则从六十年代的“新浪潮”文学,朋克无政府主义中汲取灵感,而80年代初期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与跨国垄断企业的崛起,又为他们增添了反技术控制的主张。1984年春,布鲁斯·斯特林在加州创办了数码朋克杂志《廉价真理》,这份始终没有获得正式刊号的小众刊物一下子成为了先锋科幻作品的宣传阵地。在这份完全平等主义的杂志上,所有作者都必须以网络ID或者笔名出现,以防止任何个人崇拜与拉帮结派的苗头,威廉·吉布森的成名作《神经漫游者》最初的几个章节,就出现在它的创刊号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借助好莱坞这个跨国文化垄断企业,数码朋克运动才从一场孤立的文学运动传换为影响世界的意识形态潮流。早在1982年,曾执导《异形》的硬派导演罗德尼·斯科特将数码朋克祖师菲利普·迪克的名作《机器人会梦见电绵羊吗?》搬上银幕,这部名为《银翼杀手》的另类科幻影片大获成功,从而迎来了一场延续十年之久的反技术乌托邦电影的黄金时期。通过无所不在的公司统治结构,人工智能对于社会成员实现了彻底控制,无论是机械人还是人类。“我在影片中力图表达的就是制度对于人的异化与控制,人工智能本身从奴役人类的元凶沦为奴役的手段”《机械战警》的导演保罗·范赫文说,“警官莫菲的觉醒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觉醒,也暗示了机器本身的觉醒。”
“无论是机械战警还是T-101,这些形象不仅是科幻艺术家们对于数码时代统治一切的焦虑,更反映了作为越来越被动的大众消费者对跨国公司资本的恐惧。”

活了200年的人和写了470本书的人

苗炜

“我,机器人”,这个小说名字最早出现于1939年,小说作者是依安多·宾德。当时19岁的阿西莫夫从中找到灵感,写出了他自己的第一个机器人小说《罗宾》,小说里的机器人保姆比较符合我们今日的设想——能干活,不说话,不介入家庭矛盾;但阿西莫夫的第二个机器人小说《理智》就把人类置于危险之中,一个叫柯蒂的机器人在“太阳站”上工作,他负责转换太阳能并将之传输到地球上,但他不相信自己是低能的人类制造的,他觉得地球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太阳风暴即将来临,如果柯蒂不保护能源光束,地球就完蛋了,两个“维修工”前往太阳站说服柯蒂,最后不过一场虚惊,机器人还是要按照人们预定好的程序办事,他的自尊心并不重要。

1950年,阿西莫夫将自己9个关于机器人的故事结集出版,毫不客气的用了《我,机器人》作为标题。他的“机器人三定律”在1941年的一篇小说中问世,有分析说,这个“三定律”参照了牛顿三大定律的句式,有矫揉造作、假装科学的味道,但最新的电影《我,机器人》已经把它简单化了——机器人“不能伤害我们;听我们的;保护你自己。”

早在1977年,好莱坞就购买了《我,机器人》的电影版权,《第三类接触》、《星球大战》当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当年的编剧艾利森将《我,机器人》的剧本写到了200万字,阿西莫夫本人认可当年那个据说很“前卫”的剧本,但他自己不太愿意与好莱坞合作,尽管他曾经和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等导演有过接触,但他说过:“我讨厌好莱坞,总想办法躲它远点儿。”

目前在美国票房排行榜上位居第一的《我,机器人》,只是借鉴了阿西莫夫小说中的某些元素,而不是改编他的作品,更不是要为了向50年前的小说致敬。有一位美国影评人在看完电影之后总结了“机器人科幻电影三定律”——第一,导演必须遵守空间、时间以及运动的定律,除非他的电影就是要颠覆空间、时间或者运动定律的。但千万别以为电脑做出来的画面就真实。第二,导演不要炫耀特技和动画效果这类东西,这种类型片的导演都很蠢,不需要这样掩饰。第三,导演不要为了取悦青春期观众特意卖弄打斗和飞行镜头,孩子的反应能力跟认知水平成反比。这篇影评说,《我,机器人》违反了这三条定律。

阿西莫夫拥有众多“fans”,所以也会有一帮“阿西莫夫原教旨主义者”,他们觉得日本奥姆真理教从阿西莫夫的“救世”思想里找到灵感,“基地”恐怖分子看了他的“基地三部曲”才为自己取了那么个名字。现在他们说,电影编剧和导演曲解了阿西莫夫。

最近,霍金在修正他的黑洞理论时说:“我要向科幻小说迷道歉,因为你们不能通过黑洞去畅游另一个宇宙。”也许,霍金的理论会被小说家、通俗电影曲解,但说通俗的好莱坞曲解阿西莫夫,把后者抬到一个科学大师的地位则有些莫名其妙。

阿西莫夫的作品数量多,质量参差。在他1992年去世时,他出版了470本著作,包括科幻小说、文学名著的注解本、打油诗等10个门类。纽约时报在他的讣闻中统计——他的头100本书花了237个月,差不多是20年的时间,完成于1969年10月。接下来的100本在1979年3月完成,用了113个月,9年半的时间,也就是每一年写10本。再下来的100本用了69个月,1984年12月完成,不到6年的时间。这种生产能力就像是廉价饭馆,饭菜的味道可能不会让你满意,但大厨炒菜的速度让你惊叹。阿西莫夫的生产能力使他成为科幻小说作家最好的象征:想法多,创作速度快。阿瑟·克拉克,英国科幻小说作家,他经常会接到一些读者来信,向他诉说关于科技的种种奇思秒想,这个英国绅士以一种幽默的、恶作剧的心态这样回信:阿西莫夫先生肯定会对您的想法改兴趣,他的地址是——

提到机器人,人们经常会说到阿西莫夫那篇《活了200年的人》,主人公是个机器人,他的理想是变成和人一样的人,他活了200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造自身的组织,争得了与人一样的权利,但他最后意识到人总是要死的,这种脆弱使人区别于机器,于是他决定死去。

机器人时代 谁是主人

在7月《我,机器人》(又译为机械公敌)首映前,已经许久没有人关心机器人问题了,即便《连线》杂志6月份用封面故事来大书特书。大多数人依旧将机器人所演绎的文明故事视作科幻故事的一部分,而非与今日的现实生活能够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当2002年5月2日的纽约证交所开市时,那个名叫阿西莫(Asimo)的四英尺高的白色机器人摇响开市铃声时,不仅仅是只是庆祝本田在美国上市25周年,更摇响了机器智能时代的开始。

日本企业几乎是现实世界对智能机器人最热衷的一伙人,1999年索尼那条爱宝机器狗,曾经创造过20分钟内卖掉3000只的纪录。如果把爱宝(Aibo)的名字不再缩写,我们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无疑在昭示索尼的机器人时代野心。曾经有动画迷根据科幻动画片和漫画,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机器人思路称之为软机器人和硬机器人风格,这无疑是对照软科幻先驱儒勒·凡尔纳和硬科幻代表卫斯理的,但同时也说明了两股智能机器人开发中的方向。美国的工程师们更喜欢探讨机器人哲学或者伦理问题,这从70年代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戈顿》到80年代连拍5级的《儒毕》。整个80年代每周日晚上中央一台的20世纪福克斯老电影,以及《正大综艺》后的电影剧场,成为了中国观众对智能机器人概念历史补课的最好机会。

但是批评人士仍然驳斥索尼的爱宝和QRIO是智能机器人,因为在他们眼中1600美元的宠物狗和与宝马车一个价格的QRIO,充其量仅仅是用来娱乐和树立索尼公司形象的小玩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本田恨不得每年都要重新发布一次升级版的阿西莫,让它在各种科技展览上跳跳舞握握手。没有几个地球人认为自己已经开始跟机器人一同生活,因为在大多数社会学者眼中,我们的生活技术依旧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洗衣机、****、小轿车这些生活的基本道具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似乎成为了技术革命的理论代言。托夫勒坚信未来的技术将为今天的污染,资源枯竭和工作及社会生活的异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技术而不是政治和道德上的改良,将导致一个健康,清洁和充满选择机会的新世界的诞生。机器人类的诞生无疑是阿尔文·托夫勒论点的新佐证,在他看来很多未来的危险都可以让机器人去承担,用智能的机器人来改变60年代没有本质变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全球风起云涌的机器人制造商的新口号。相比科幻作家菲利普·怀利在1972年出版的《梦境的终结》则大唱反调,菲利普·怀利的信徒们坚信技术和环境灾难能如何轻而易举地毁灭地球上的生命,而《梦境的终结》的文字中更加恐惧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因为在菲利普·怀利看来这一切最终结果是人类的毁灭,像恐龙一样,成为过于专门化的牺牲品。

实际上仅仅是好莱坞和老派的科幻迷还热衷探讨阿西莫夫引发的机器人社会问题,而没有多少人怀疑智能机器人普及后闹革命的技术可行性。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正在成为各式各样悄悄出现的机器人的主人。电器大亨伊莱克斯已经把智能机器人带到了现实社会,他们的三叶虫****成为了大众消费智能机器人的典范。但是1700美元的高价,让三叶虫难以普及。而iRobot公司制造的清扫机器人伦巴(Roomba)则一夜之间受到主妇们的欢迎,因为貌似冰壶球的伦巴仅仅199美元,通过传感器和导航软件,伦巴可以记下整个房间的布局,运用数学计算方法来设计每天清扫的最佳路线,并且能够躲避猫狗等宠物的骚扰,当伦巴自己感觉即将没电时,还会缓缓驶向充电基座。

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自认为开创了机器人时代的大众先河,他如同科幻片中的机器人生产线老板那样侃侃而谈的说道:“大多数机器人仅被运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但是原来专家和未来主义者们预测的大众服务型机器人已经出现了,用机器人来除草、洗车及照顾老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进化机器人公司总裁艾利克·胡德纳特曾经预计,2004年消费型机器人销售量将达到50万台,其中80%都是****机器人。在胡德纳特看来类似索尼的QRIO和本田的Asimo这类先进的拟人化机器人,仍然与大众市场相去甚远,即使用不了几十年,也要花上许多年。胡德纳特接着说道:“不用怀疑,我们确实已经处在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边缘,机器人改变生活将是未来商业的新口号。就如同50年前家用电器的出现一样。”

而《我,机器人》这类科幻片中智能机器人的形象,在iRobot的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看来仅仅是花拳绣腿。安格尔先生说道:“家用机器人不会有腿。除了让它更性感之外,没有什么足够的理由给它装腿。”实际上除了让它们看上去更像人类,对机器人来说,高度复杂和昂贵的腿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智能机器人界的先贤们在这一点上已有共识,实用的轮子或者履带比腿更现实,尽管有可能如同《机械战警》中的T-101型号那样无法下楼梯。

尽管索尼和本田在制造昂贵的拟人化机器人上取得了不小的技术突破,但是对于那些制造会走路说话的机器人管家的期望而言,人类对于机器人时代的恐惧是整个世界更需要克服的障碍。三叉戟投资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克肖·劳已经意识到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对于现实世界机器人设计的影响,他说道:“在确定机器不会带来任何威胁之前,消费者不会张开双臂欢迎拟人化机器人,因为电影中企图统治人类的终结者机器人已经在人类意识中根深蒂固了。而刚刚上映的《我,机器人》则再一次强化这个概念:不能够信任机器人。”

处在曾经倡导人多力量大的国度的我们,似乎还无法品位机器人时代的另一层面冲击。当本田的阿西莫机器人在纽约证交所摇铃的时候,一批批工人也在被机器人替代。不用再假设未来,看看目前的汽车生产线就能够找到答案,自从1962年通用汽车在新泽西州的特伦顿厂开始使用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开始,焊接工和油漆工已经彻底从汽车工厂被清除了。科尔尼咨询公司汽车部的副总裁史蒂夫·扬在一次关于汽车流水线机器人与人类员工比例的研讨中谈道:“衡定机器人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个动作的成本,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让所有工人下岗,仅仅是因为机器人依旧昂贵,如果机器人再灵巧一些,下岗的人类将更多。”实际上阿尔文·托夫勒在出版《第三次浪潮》之后曾经撰写过多篇评论,其中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兴起颇有见地,他写道:“大批的工人被机器人替代,而工人的妻子却把机器人女佣买回了家。机器人时代,到底谁是主人呢?”


资讯:
电影中的经典机器人
1、1927年 大都市(METROPOLIS)中的人造人玛丽亚(FALSE MARIA)
20世纪初的弗兰肯斯坦,不过主角不再是用化学方法造人,借助30年代电气技术的流行,全金属的电子机器人被想象了出来,疯狂科学家模仿妻子创造的人造人玛丽亚在今天看来也是韵味十足。

2、1951年 戈顿(GORT)中的自动卫士
外星男子被误伤,地球女士出手援助。愚蠢的军队包围了飞碟,而守卫飞碟的机器人卫士静默在飞碟旁等待主人,如果24小时内主人回不来,机器人卫士将扫荡一切。

3、1956年 罗宾的机器人
将《金刚》机器人化,成为了50年代流行的思维方式。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此片的影响。

4、1971年 寂寞狂奔(SILENT RUNNING)中的哈瑞和杜威(HUEY AND DEWEY)
布鲁斯·邓恩谋杀了他的全体宇航成员,并且劫持了运送地球上最后一批温室植物的太空船。但是孤独一人的邓恩在宇宙中漂泊狂奔,为了找人跟自己打牌,他改造了维护温室植物的机器人,于是哈瑞和杜威成为了宇宙中机器人版的亚当和夏娃。

5、1973年 枪手(THE GUNSLINGER)
好莱坞第一次使用电脑CG动画参与的机器人题材,完全以人外表出现的机器人想象也就此诞生。

6、2001年 人工智能中的乔(GIGOLO JOE)
一个爵士舞机器人被未来所遗忘,在大多数人形机器人评选中乔总是被视作最佳男性机器人。

7、2002年 Teknolust中的最佳女性机器人RUBY
一半人类一半机器的女性机器人存在于最后的男权时代,机器人间的虚拟性爱被编剧创造了出来。

从佛兰肯斯坦因到银翼杀手

“《我,机器人》这部暑期热门影片可以被看作是囊括科幻电影50年历史的大杂烩”,纽约时报的影评作家A.O罗宾逊说,“在阿西莫夫式冲突的故事构造中,我们看到了来自《机械战警》中的邪恶跨国公司,从《少数派报告》里跳出来的未来执法者,以及源自《终结者》系列的机器杀手。在好莱坞不断叫嚣狼来了的同时,我们也许应该审视一下人工智能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佛兰肯斯坦因情结,这一对于人类自身理性探求产物的深深恐惧,奠定了人类对于机械的持久疑虑。”雅伦·罗斯·安德逊在《心灵与机器》如是说。一九二一年,捷克名作家卡莱尔·恰彼克的话剧《罗森的全能机械人》在布拉格首演,由此诞生了“机器人”这个全新的词汇。有趣的是,它的原型分别来自捷克语的“强迫劳动”(robota)和波兰语的“工人”(robotnik)。十月革命,经济大萧条与福特式生产流水线的应用都在为费德里克·布朗,沃尔特·米勒等科幻作家们预示一场由机器发起的社会革命不可避免,在他们眼中,机器人不过是在遥远的未来社会中无产阶级工人队伍的替代物,任何机器“自我意识”的觉醒,都将导致人类的末日。

为这个阴郁不堪的未来划上休止符并不是阿西莫夫一人的功劳,诺伯特·韦纳的控制论与IBM公司的托马斯·沃森发明的“防务计算机”终于使得科幻作家与大众逐渐了解,即使机械能够自行做出某些决定,那么这种有限的思考完全可以在人类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一时间,科幻艺术迎来了一个与人工智能的短暂蜜月。1951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学生手冢治虫创造出了一个拥有十万马力,渴望成为真正人类的机器儿童阿童木;而波兰作家斯塔尼斯洛·林姆则在《有限的机器》中,描绘了一对性情乐天的机器人活宝科学家鲁瑟尔与鲍尔斯;好莱坞也集中精力,将攻击火力集中在来自外星的嗜血侵略者,变异怪兽与科学狂人发动的核大战身上。

然而,科幻作家对于人工智能的宽容并没有持续多久,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批判的火力从孤立的单个机械人转移到了它们的“母体”,即代替人类向其发出工作指令的“超级电脑”。当MITS公司的创始人小爱德华·H·罗伯茨将一台装有英特尔8080芯片的可编程小型电脑送到《大众电子学》编辑部以作推广之用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命名为“牛郎星8800”:在热门电视剧《星际旅行》中出现的一颗拥有高度智慧生命的星球。1965年,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推出了一部诡异的作品《阿尔法城》,讲述了整个银河系被一台电脑奴役的故事,而男主人公巧妙地利用一个病毒式的悖论程序使它瘫痪,最终与自己的机器恋人获得了自由。

受到《阿尔法城》影响的艺术流派与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数码朋克运动。这群以威廉·吉布森,布鲁斯·斯特林,杰克·丹与约翰·谢尔利为首,崛起于80年代的反技术分子却热衷于描绘一个由缜密的电脑网络控制,充斥着人工智能机械,却混乱的城市化世界,而独往独来,漠视规则的“反英雄”则是他们笔下雷打不动的主人公。“如果我们撰写一部数码朋克式的弗兰克斯坦因,那么怪物肯定是一家国际垄断企业精心研发的产品且被大量克隆或生产”,数码朋克新锐作家杰克·沃马克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表示,“它并非心怀恐惧,远离人群,而本身就是这个光怪陆离的技术统治城市的一员,并与我们一样渴望逃离它的造主。”的确,与阿西莫夫等科幻作家所秉承的技术乌托邦与进步理论不同,数码朋克写作者则从六十年代的“新浪潮”文学,朋克无政府主义中汲取灵感,而80年代初期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与跨国垄断企业的崛起,又为他们增添了反技术控制的主张。1984年春,布鲁斯·斯特林在加州创办了数码朋克杂志《廉价真理》,这份始终没有获得正式刊号的小众刊物一下子成为了先锋科幻作品的宣传阵地。在这份完全平等主义的杂志上,所有作者都必须以网络ID或者笔名出现,以防止任何个人崇拜与拉帮结派的苗头,威廉·吉布森的成名作《神经漫游者》最初的几个章节,就出现在它的创刊号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借助好莱坞这个跨国文化垄断企业,数码朋克运动才从一场孤立的文学运动传换为影响世界的意识形态潮流。早在1982年,曾执导《异形》的硬派导演罗德尼·斯科特将数码朋克祖师菲利普·迪克的名作《机器人会梦见电绵羊吗?》搬上银幕,这部名为《银翼杀手》的另类科幻影片大获成功,从而迎来了一场延续十年之久的反技术乌托邦电影的黄金时期。通过无所不在的公司统治结构,人工智能对于社会成员实现了彻底控制,无论是机械人还是人类。“我在影片中力图表达的就是制度对于人的异化与控制,人工智能本身从奴役人类的元凶沦为奴役的手段”《机械战警》的导演保罗·范赫文说,“警官莫菲的觉醒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觉醒,也暗示了机器本身的觉醒。”
“无论是机械战警还是T-101,这些形象不仅是科幻艺术家们对于数码时代统治一切的焦虑,更反映了作为越来越被动的大众消费者对跨国公司资本的恐惧。”

活了200年的人和写了470本书的人

苗炜

“我,机器人”,这个小说名字最早出现于1939年,小说作者是依安多·宾德。当时19岁的阿西莫夫从中找到灵感,写出了他自己的第一个机器人小说《罗宾》,小说里的机器人保姆比较符合我们今日的设想——能干活,不说话,不介入家庭矛盾;但阿西莫夫的第二个机器人小说《理智》就把人类置于危险之中,一个叫柯蒂的机器人在“太阳站”上工作,他负责转换太阳能并将之传输到地球上,但他不相信自己是低能的人类制造的,他觉得地球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太阳风暴即将来临,如果柯蒂不保护能源光束,地球就完蛋了,两个“维修工”前往太阳站说服柯蒂,最后不过一场虚惊,机器人还是要按照人们预定好的程序办事,他的自尊心并不重要。

1950年,阿西莫夫将自己9个关于机器人的故事结集出版,毫不客气的用了《我,机器人》作为标题。他的“机器人三定律”在1941年的一篇小说中问世,有分析说,这个“三定律”参照了牛顿三大定律的句式,有矫揉造作、假装科学的味道,但最新的电影《我,机器人》已经把它简单化了——机器人“不能伤害我们;听我们的;保护你自己。”

早在1977年,好莱坞就购买了《我,机器人》的电影版权,《第三类接触》、《星球大战》当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当年的编剧艾利森将《我,机器人》的剧本写到了200万字,阿西莫夫本人认可当年那个据说很“前卫”的剧本,但他自己不太愿意与好莱坞合作,尽管他曾经和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等导演有过接触,但他说过:“我讨厌好莱坞,总想办法躲它远点儿。”

目前在美国票房排行榜上位居第一的《我,机器人》,只是借鉴了阿西莫夫小说中的某些元素,而不是改编他的作品,更不是要为了向50年前的小说致敬。有一位美国影评人在看完电影之后总结了“机器人科幻电影三定律”——第一,导演必须遵守空间、时间以及运动的定律,除非他的电影就是要颠覆空间、时间或者运动定律的。但千万别以为电脑做出来的画面就真实。第二,导演不要炫耀特技和动画效果这类东西,这种类型片的导演都很蠢,不需要这样掩饰。第三,导演不要为了取悦青春期观众特意卖弄打斗和飞行镜头,孩子的反应能力跟认知水平成反比。这篇影评说,《我,机器人》违反了这三条定律。

阿西莫夫拥有众多“fans”,所以也会有一帮“阿西莫夫原教旨主义者”,他们觉得日本奥姆真理教从阿西莫夫的“救世”思想里找到灵感,“基地”恐怖分子看了他的“基地三部曲”才为自己取了那么个名字。现在他们说,电影编剧和导演曲解了阿西莫夫。

最近,霍金在修正他的黑洞理论时说:“我要向科幻小说迷道歉,因为你们不能通过黑洞去畅游另一个宇宙。”也许,霍金的理论会被小说家、通俗电影曲解,但说通俗的好莱坞曲解阿西莫夫,把后者抬到一个科学大师的地位则有些莫名其妙。

阿西莫夫的作品数量多,质量参差。在他1992年去世时,他出版了470本著作,包括科幻小说、文学名著的注解本、打油诗等10个门类。纽约时报在他的讣闻中统计——他的头100本书花了237个月,差不多是20年的时间,完成于1969年10月。接下来的100本在1979年3月完成,用了113个月,9年半的时间,也就是每一年写10本。再下来的100本用了69个月,1984年12月完成,不到6年的时间。这种生产能力就像是廉价饭馆,饭菜的味道可能不会让你满意,但大厨炒菜的速度让你惊叹。阿西莫夫的生产能力使他成为科幻小说作家最好的象征:想法多,创作速度快。阿瑟·克拉克,英国科幻小说作家,他经常会接到一些读者来信,向他诉说关于科技的种种奇思秒想,这个英国绅士以一种幽默的、恶作剧的心态这样回信:阿西莫夫先生肯定会对您的想法改兴趣,他的地址是——

提到机器人,人们经常会说到阿西莫夫那篇《活了200年的人》,主人公是个机器人,他的理想是变成和人一样的人,他活了200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造自身的组织,争得了与人一样的权利,但他最后意识到人总是要死的,这种脆弱使人区别于机器,于是他决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