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3-08-23

作者:陳良榕

三月间,芬兰投资局在台北世贸中心的招商说明会里,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悄悄现身。一开始没人认得他,让这位本土科技天王呆站了一会,但他还是待了十五分钟才离去。‘他是来尽一份心意,’在现场的芬兰商瓦锡兰总经理郭一民说。

郭台铭为了争取诺基亚的订单,可说使出浑身解数。鸿海在北京星网园区诺基亚厂边,甚至东欧的布达佩斯都为诺基亚量身打造数十万平方公尺的组装厂。但几年下来,却是成效有限。去年十月,鸿海公开否认接下诺基亚1千万支手机组装订单的传言,当日鸿海股票马上跌停板。

诺基亚的影响力有多大?看一些简单数字便可明了:它是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去年营收300亿欧元,约合1兆2千亿台币,比台湾地区资讯业前十强的总和还大。它一只手机就赢过整个台湾地区,诺基亚最畅销的机型3310至今热卖1亿支,平均一年超过3300万支,超过台湾地区去年手机生产总量。

当手机代工被视为台湾地区资讯业持续成长的关键时,若是这个芬兰巨人能像摩托罗拉、西门子一样,释出代工订单,让台湾地区分到一杯羹,肯定会让台湾地区资讯业享用不尽。但当全世界科技业都陷入低潮,让科技名牌委外代工蔚为风气时,诺基亚却是少数特例。

诺基亚的总部位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六月中旬的芬兰原该是阳光灿烂,今年却是罕见的阴雨,乌云一路积到南边的波罗的海,让计程车司机直抱怨:‘夏天到底跑到哪去了?’

这阵与往年迥异的坏天气,似乎也反映诺基亚近年的处境。现在诺基亚股价不到三年前最高点的三分之一。不久前,诺基亚宣布今年全球电信设备销售量会下降15%,比原先想像的更悲观。也此,诺基亚网路部门宣布裁员1800名,这是史上最大的裁员幅度。

一切都是第三代电信网路3G惹的祸,全球电信业者3G的推动进度普遍迟缓,让相关业者哀鸿遍野。3G的未来到底如何?这是众人最关心的问题。在芬兰现代建筑大师奥托设计的白色大理石演艺厅里头,来自世界各国的两百多位记者,轮番对着诺基亚高阶主管发问。好消息有点零星:上星期诺基亚第一台3G手机已开始出货。预期今年年底前,全世界会有超过二十个3G电信网路开始运作。

这回答不够。通讯产业是欧洲的民族工业。比起日本的消费电子、美国的硅谷,诺基亚、爱立信、沃达丰(Vodafone)才是欧陆的荣耀,3G起不来,欧洲人便抬不起头。温文儒雅的诺基亚集团总裁奥培缔拉(Pekka Ala-Pietila)开着玩笑告饶,他请大家相信他们都在努力中,‘这代表我们大伤脑筋,’他指着其他两位资深总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台上三个人)头发会愈来愈少。’

3G业务推动不顺,让诺基亚电信设备的亏损拖累整个集团,去年虽然手机销售的平均获利达23%,但集团平均获利却只有11%。照其他大厂经验,要提高获利,接下来就得考虑找人代工了,易利信如此,摩托罗拉也是如此。但诺基亚手机执行副总裁凡杰奇(Anssi Vanjoki)却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不会走向ODM(自主设计制造)的模式!’他又加了一句,诺基亚和其他厂牌,‘最大的不同点,是因为我们是个成功的品牌,而其他人不是!’

凡杰奇有说这话的资格,高大英俊的他是一手将诺基亚品牌推向世界的关键人物。他也是诺基亚罕见头角峥嵘的人物,被台下记者问到西门子新款多媒体手机在法国服装秀大出风头的看法时,他竟硬梆梆傲然地回答:‘我们不会做一台不能用的手机。’引起现场一阵笑声。

诺基亚是一条河的名字

凡杰奇的特异独行一度成为媒体焦点,他在三年前骑哈雷机车超速被抓,被开了十万三千美元的钜额罚单,相当于他在一九九九年十四天股票选择权的面值(在讲求平等主义的芬兰,罚金是依照个人所得计算),结果凡杰奇提出上诉,说他的所得已随着整个电信产业大幅下滑,法官接受了,将罚金降为5500美元。

但凡杰奇却是在十年间,让‘NOKIA’从芬兰一条河流的名字,成为光芒万丈的世界级品牌的推手。根据Interbrand顾问公司两千年的调查,诺基亚是‘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第五名,而且是唯一的非美国公司。

当传奇人物诺基亚执行长欧里拉在九○年代初期大力整顿过度多角化的集团时,也同时延揽3M的年轻行销主管凡杰奇,授予建立品牌重任。凡杰奇采取发源自耐吉、宾士等品牌领导者的‘全方位思考’(holistic approach),亦即品牌不只是行销部门的工作,必须从价值链的每个层面来思考品牌,包括设计、行销和配送,只有在所有其他要素都备齐后,才能开始打品牌广告。

也因此诺基亚极度爱惜羽毛,新产品的推出得经过反覆测试,即使落后对手也在所不惜。而维护品牌形象,也是诺基亚长久以来坚持不委外代工的理由之一。

去年夏天诺基亚新彩色手机虽然推出延迟,但热卖后诺基亚的全球九条生产线便灵活调整给新机种使用,迅速将彩色手机的产量调高50%,相形之下,易利信、西门子等欧洲对手因为太依赖代工,去年冬天卖到缺货后便调整不及。

但诺基亚的制造还有更深的奥秘。从赫尔辛基到第二大城图库只靠一条狭窄的双线道连接。在松林、牧场、湖泊之间,会经过所罗(Salo)。这个两万多居民的小镇,却是诺基亚全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最新的九个机种都在这里生产,包含最受瞩目的电玩手机N-Gage、多媒体手机3650等。

黑红现代外表的所罗厂,完全摆脱传统对‘工厂’的刻板印象。四个篮球场大的空间有着舒适的光线和布置。四千两百多名穿着蓝白相间诺基亚标准制服的工人‘悠闲’地在里头工作。听不见噪音,闻不见异味,看来像是个大卖场。

为何诺基亚能把生产基地设在人工成本是亚洲三十倍的所罗?‘因为人力不是重点,’手机产销部门主管来恩指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大部份制程都已经自动化了。而且,‘我们很懂制造!’来恩说。

外界通常只注意到诺基亚的品牌,但诺基亚产能的高效率,其实足以媲美掀起第二次制造革命的丰田汽车。欧里拉甚至曾自豪地宣称:‘诺基亚拥有世界上最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六月初,摩根士丹利欧洲科技业王牌分析师迪恩惊讶地发现,尽管新款手机设计愈来愈复杂,但诺基亚却能持续压低生产成本,而且降得比单价下滑的速度要快(见表)。去年生产成本更一举降下14%,让诺基亚手机去年的毛利率达到40.5%的新高(台湾地区PC业的毛利约在10%上下)。

这便是诺基亚可以在愈来愈激烈的价格战下,仍持续与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华尔街日报》报导,二○○二年第三季诺基亚平均每支手机的产销成本是114美元,远低于对手摩托罗拉的139美元。而众所皆知,摩托罗拉大部份的手机交给台湾地区业者代工。

这其实是从失败学习到的教训。一九九四年,诺基亚初试啼声的2110系列手机,因为设计、制造一连串的瑕疵,延误了五个月才上生产线。更糟的是,十二个月后,却又因库存零件不足而出货不及,让该年获利出现赤字。

‘欧里拉发誓:绝不再犯,’《Forbes》写着。现在诺基亚所有产品相关部门共享资讯,在研发设计的初步阶段,采购与制造部门就开始加入,不但开始筹设生产线,也协助设计部门做出低成本却有同样效果的设计。再靠着诺基亚最自豪的物流系统,从每天2亿5千万个流通各处的零组件一点一滴省下钱,目标是‘零库存’。‘很简单,如果没有订单,我们就不会生产任何东西,’一位生产线主管说。
诺基亚是一条河的名字
凡杰奇的特异独行一度成为媒体焦点,他在三年前骑哈雷机车超速被抓,被开了十万三千美元的钜额罚单,相当于他在一九九九年十四天股票选择权的面值(在讲求平等主义的芬兰,罚金是依照个人所得计算),结果凡杰奇提出上诉,说他的所得已随着整个电信产业大幅下滑,法官接受了,将罚金降为5500美元。

但凡杰奇却是在十年间,让‘NOKIA’从芬兰一条河流的名字,成为光芒万丈的世界级品牌的推手。根据Interbrand顾问公司两千年的调查,诺基亚是‘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第五名,而且是唯一的非美国公司。

当传奇人物诺基亚执行长欧里拉在九○年代初期大力整顿过度多角化的集团时,也同时延揽3M的年轻行销主管凡杰奇,授予建立品牌重任。凡杰奇采取发源自耐吉、宾士等品牌领导者的‘全方位思考’(holistic approach),亦即品牌不只是行销部门的工作,必须从价值链的每个层面来思考品牌,包括设计、行销和配送,只有在所有其他要素都备齐后,才能开始打品牌广告。

也因此诺基亚极度爱惜羽毛,新产品的推出得经过反覆测试,即使落后对手也在所不惜。而维护品牌形象,也是诺基亚长久以来坚持不委外代工的理由之一。

去年夏天诺基亚新彩色手机虽然推出延迟,但热卖后诺基亚的全球九条生产线便灵活调整给新机种使用,迅速将彩色手机的产量调高50%,相形之下,易利信、西门子等欧洲对手因为太依赖代工,去年冬天卖到缺货后便调整不及。

但诺基亚的制造还有更深的奥秘。从赫尔辛基到第二大城图库只靠一条狭窄的双线道连接。在松林、牧场、湖泊之间,会经过所罗(Salo)。这个两万多居民的小镇,却是诺基亚全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最新的九个机种都在这里生产,包含最受瞩目的电玩手机N-Gage、多媒体手机3650等。

黑红现代外表的所罗厂,完全摆脱传统对‘工厂’的刻板印象。四个篮球场大的空间有着舒适的光线和布置。四千两百多名穿着蓝白相间诺基亚标准制服的工人‘悠闲’地在里头工作。听不见噪音,闻不见异味,看来像是个大卖场。

为何诺基亚能把生产基地设在人工成本是亚洲三十倍的所罗?‘因为人力不是重点,’手机产销部门主管来恩指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大部份制程都已经自动化了。而且,‘我们很懂制造!’来恩说。

外界通常只注意到诺基亚的品牌,但诺基亚产能的高效率,其实足以媲美掀起第二次制造革命的丰田汽车。欧里拉甚至曾自豪地宣称:‘诺基亚拥有世界上最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六月初,摩根士丹利欧洲科技业王牌分析师迪恩惊讶地发现,尽管新款手机设计愈来愈复杂,但诺基亚却能持续压低生产成本,而且降得比单价下滑的速度要快(见表)。去年生产成本更一举降下14%,让诺基亚手机去年的毛利率达到40.5%的新高(台湾地区PC业的毛利约在10%上下)。

这便是诺基亚可以在愈来愈激烈的价格战下,仍持续与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华尔街日报》报导,二○○二年第三季诺基亚平均每支手机的产销成本是114美元,远低于对手摩托罗拉的139美元。而众所皆知,摩托罗拉大部份的手机交给台湾地区业者代工。

这其实是从失败学习到的教训。一九九四年,诺基亚初试啼声的2110系列手机,因为设计、制造一连串的瑕疵,延误了五个月才上生产线。更糟的是,十二个月后,却又因库存零件不足而出货不及,让该年获利出现赤字。

‘欧里拉发誓:绝不再犯,’《Forbes》写着。现在诺基亚所有产品相关部门共享资讯,在研发设计的初步阶段,采购与制造部门就开始加入,不但开始筹设生产线,也协助设计部门做出低成本却有同样效果的设计。再靠着诺基亚最自豪的物流系统,从每天2亿5千万个流通各处的零组件一点一滴省下钱,目标是‘零库存’。‘很简单,如果没有订单,我们就不会生产任何东西,’一位生产线主管说。
诺基亚是一条河的名字
凡杰奇的特异独行一度成为媒体焦点,他在三年前骑哈雷机车超速被抓,被开了十万三千美元的钜额罚单,相当于他在一九九九年十四天股票选择权的面值(在讲求平等主义的芬兰,罚金是依照个人所得计算),结果凡杰奇提出上诉,说他的所得已随着整个电信产业大幅下滑,法官接受了,将罚金降为5500美元。

但凡杰奇却是在十年间,让‘NOKIA’从芬兰一条河流的名字,成为光芒万丈的世界级品牌的推手。根据Interbrand顾问公司两千年的调查,诺基亚是‘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第五名,而且是唯一的非美国公司。

当传奇人物诺基亚执行长欧里拉在九○年代初期大力整顿过度多角化的集团时,也同时延揽3M的年轻行销主管凡杰奇,授予建立品牌重任。凡杰奇采取发源自耐吉、宾士等品牌领导者的‘全方位思考’(holistic approach),亦即品牌不只是行销部门的工作,必须从价值链的每个层面来思考品牌,包括设计、行销和配送,只有在所有其他要素都备齐后,才能开始打品牌广告。

也因此诺基亚极度爱惜羽毛,新产品的推出得经过反覆测试,即使落后对手也在所不惜。而维护品牌形象,也是诺基亚长久以来坚持不委外代工的理由之一。

去年夏天诺基亚新彩色手机虽然推出延迟,但热卖后诺基亚的全球九条生产线便灵活调整给新机种使用,迅速将彩色手机的产量调高50%,相形之下,易利信、西门子等欧洲对手因为太依赖代工,去年冬天卖到缺货后便调整不及。

但诺基亚的制造还有更深的奥秘。从赫尔辛基到第二大城图库只靠一条狭窄的双线道连接。在松林、牧场、湖泊之间,会经过所罗(Salo)。这个两万多居民的小镇,却是诺基亚全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最新的九个机种都在这里生产,包含最受瞩目的电玩手机N-Gage、多媒体手机3650等。

黑红现代外表的所罗厂,完全摆脱传统对‘工厂’的刻板印象。四个篮球场大的空间有着舒适的光线和布置。四千两百多名穿着蓝白相间诺基亚标准制服的工人‘悠闲’地在里头工作。听不见噪音,闻不见异味,看来像是个大卖场。

为何诺基亚能把生产基地设在人工成本是亚洲三十倍的所罗?‘因为人力不是重点,’手机产销部门主管来恩指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大部份制程都已经自动化了。而且,‘我们很懂制造!’来恩说。

外界通常只注意到诺基亚的品牌,但诺基亚产能的高效率,其实足以媲美掀起第二次制造革命的丰田汽车。欧里拉甚至曾自豪地宣称:‘诺基亚拥有世界上最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六月初,摩根士丹利欧洲科技业王牌分析师迪恩惊讶地发现,尽管新款手机设计愈来愈复杂,但诺基亚却能持续压低生产成本,而且降得比单价下滑的速度要快(见表)。去年生产成本更一举降下14%,让诺基亚手机去年的毛利率达到40.5%的新高(台湾地区PC业的毛利约在10%上下)。

这便是诺基亚可以在愈来愈激烈的价格战下,仍持续与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华尔街日报》报导,二○○二年第三季诺基亚平均每支手机的产销成本是114美元,远低于对手摩托罗拉的139美元。而众所皆知,摩托罗拉大部份的手机交给台湾地区业者代工。

这其实是从失败学习到的教训。一九九四年,诺基亚初试啼声的2110系列手机,因为设计、制造一连串的瑕疵,延误了五个月才上生产线。更糟的是,十二个月后,却又因库存零件不足而出货不及,让该年获利出现赤字。

‘欧里拉发誓:绝不再犯,’《Forbes》写着。现在诺基亚所有产品相关部门共享资讯,在研发设计的初步阶段,采购与制造部门就开始加入,不但开始筹设生产线,也协助设计部门做出低成本却有同样效果的设计。再靠着诺基亚最自豪的物流系统,从每天2亿5千万个流通各处的零组件一点一滴省下钱,目标是‘零库存’。‘很简单,如果没有订单,我们就不会生产任何东西,’一位生产线主管说。

芬兰成为NOKIA-LAND

仅有52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却长出一个称霸全球的跨国企业。根据民调,诺基亚正是让芬兰人最感自豪的事物,排名超过圣诞老人、芬兰浴。也因此,国外媒体甚至戏称芬兰为‘NOKIA-LAND’,‘从来没有任何单一公司可对国家有这样的影响力,’《机构投资人》写着。

影响之巨,甚至超过台湾地区经济与科技业唇齿相依的程度。诺基亚的营收是去年芬兰GDP总额的四分之一,诺基亚的股票甚至一度占到赫尔辛基股市总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今年前三个半月,台湾地区电子股占总成交量比重42%)。

也因此,诺基亚成为芬兰的快乐和忧伤。两千年时,芬兰5.7%的经济成长率将近一半来自诺基亚及四百多家下游协力厂。

两年后当诺基亚进入成长高原期时,芬兰的经济成长率也随之剩下一.九%。

整个国家与诺基亚一同起伏在历史已不是头一遭。八○年代末期苏联解体,几乎完全依赖出口苏联的芬兰与诺基亚也一同低荡。经历一番阵痛,芬兰产业浴火重生。十年内,芬兰外销占GDP比重跃升两倍,达到40%,现在各企业不论大小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芬兰在2003年IMD‘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企业竞争力是世界第一。

芬兰前总理阿侯(Esko Aho)便认为苏联解体的冲击其实为芬兰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运气很好,能在九○年代遇到这麻烦,逼得我们不得不改造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他接受《经济学人》访问时说。

北欧的日本

过去的芬兰向来有‘北欧的日本’之称,相似处不仅是爱泡澡的共同嗜好,还有欧洲少见的国家主导经济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民调显示80%的芬兰人愿意上战场,‘即使生存的机会极为渺茫,’《经济学人》惊讶地写着。

火热的爱国心其实来自惨痛的历史经验。夹在瑞典与俄国两大历史强国之间,芬兰也有几百年被殖民的经验。赫尔辛基市区高耸的东正教教堂以及海湾里瑞典建造的索门尼拉碉堡里,还保留这段悲伤的记忆。

董事会全是芬兰人的诺基亚,自然也浸溺在这样的爱国气息。带领诺基亚从卫生纸和橡胶鞋转型到高科技产业的前任执行长凯拉莫,便是著名的公司国家不分,‘他口中的“我们”,通常隐含诺基亚与芬兰,’对诺基亚发展史深入研究的芬兰籍教授史丹巴克写着。

背负着国家命运的诺基亚却是前途忐忑。摩根士丹利研究便指出,诺基亚很难再像去年一般大幅压低生产成本,但面临手机单价持续下滑的压力时,利润将是未来一大难题。报告标题便大字写着:‘死守获利率’(Defending Margin)。

虽然诺基亚集团总裁奥培缔拉傲然地说:‘我们不怕竞争!’。但若诺基亚守不住高获利,工厂外移、委外代工将是不得不的选择。到时,诺基亚守得住在芬兰的两万七千名员工?守得住下游四百多家供应商?守得住欧洲的荣耀吗?

芬兰的520万国民在看。欧洲各国在看。

鸿海和台湾地区的各科技大厂,则是虎视眈眈。

作者:陳良榕

三月间,芬兰投资局在台北世贸中心的招商说明会里,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悄悄现身。一开始没人认得他,让这位本土科技天王呆站了一会,但他还是待了十五分钟才离去。‘他是来尽一份心意,’在现场的芬兰商瓦锡兰总经理郭一民说。

郭台铭为了争取诺基亚的订单,可说使出浑身解数。鸿海在北京星网园区诺基亚厂边,甚至东欧的布达佩斯都为诺基亚量身打造数十万平方公尺的组装厂。但几年下来,却是成效有限。去年十月,鸿海公开否认接下诺基亚1千万支手机组装订单的传言,当日鸿海股票马上跌停板。

诺基亚的影响力有多大?看一些简单数字便可明了:它是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去年营收300亿欧元,约合1兆2千亿台币,比台湾地区资讯业前十强的总和还大。它一只手机就赢过整个台湾地区,诺基亚最畅销的机型3310至今热卖1亿支,平均一年超过3300万支,超过台湾地区去年手机生产总量。

当手机代工被视为台湾地区资讯业持续成长的关键时,若是这个芬兰巨人能像摩托罗拉、西门子一样,释出代工订单,让台湾地区分到一杯羹,肯定会让台湾地区资讯业享用不尽。但当全世界科技业都陷入低潮,让科技名牌委外代工蔚为风气时,诺基亚却是少数特例。

诺基亚的总部位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六月中旬的芬兰原该是阳光灿烂,今年却是罕见的阴雨,乌云一路积到南边的波罗的海,让计程车司机直抱怨:‘夏天到底跑到哪去了?’

这阵与往年迥异的坏天气,似乎也反映诺基亚近年的处境。现在诺基亚股价不到三年前最高点的三分之一。不久前,诺基亚宣布今年全球电信设备销售量会下降15%,比原先想像的更悲观。也此,诺基亚网路部门宣布裁员1800名,这是史上最大的裁员幅度。

一切都是第三代电信网路3G惹的祸,全球电信业者3G的推动进度普遍迟缓,让相关业者哀鸿遍野。3G的未来到底如何?这是众人最关心的问题。在芬兰现代建筑大师奥托设计的白色大理石演艺厅里头,来自世界各国的两百多位记者,轮番对着诺基亚高阶主管发问。好消息有点零星:上星期诺基亚第一台3G手机已开始出货。预期今年年底前,全世界会有超过二十个3G电信网路开始运作。

这回答不够。通讯产业是欧洲的民族工业。比起日本的消费电子、美国的硅谷,诺基亚、爱立信、沃达丰(Vodafone)才是欧陆的荣耀,3G起不来,欧洲人便抬不起头。温文儒雅的诺基亚集团总裁奥培缔拉(Pekka Ala-Pietila)开着玩笑告饶,他请大家相信他们都在努力中,‘这代表我们大伤脑筋,’他指着其他两位资深总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台上三个人)头发会愈来愈少。’

3G业务推动不顺,让诺基亚电信设备的亏损拖累整个集团,去年虽然手机销售的平均获利达23%,但集团平均获利却只有11%。照其他大厂经验,要提高获利,接下来就得考虑找人代工了,易利信如此,摩托罗拉也是如此。但诺基亚手机执行副总裁凡杰奇(Anssi Vanjoki)却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不会走向ODM(自主设计制造)的模式!’他又加了一句,诺基亚和其他厂牌,‘最大的不同点,是因为我们是个成功的品牌,而其他人不是!’

凡杰奇有说这话的资格,高大英俊的他是一手将诺基亚品牌推向世界的关键人物。他也是诺基亚罕见头角峥嵘的人物,被台下记者问到西门子新款多媒体手机在法国服装秀大出风头的看法时,他竟硬梆梆傲然地回答:‘我们不会做一台不能用的手机。’引起现场一阵笑声。

诺基亚是一条河的名字

凡杰奇的特异独行一度成为媒体焦点,他在三年前骑哈雷机车超速被抓,被开了十万三千美元的钜额罚单,相当于他在一九九九年十四天股票选择权的面值(在讲求平等主义的芬兰,罚金是依照个人所得计算),结果凡杰奇提出上诉,说他的所得已随着整个电信产业大幅下滑,法官接受了,将罚金降为5500美元。

但凡杰奇却是在十年间,让‘NOKIA’从芬兰一条河流的名字,成为光芒万丈的世界级品牌的推手。根据Interbrand顾问公司两千年的调查,诺基亚是‘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第五名,而且是唯一的非美国公司。

当传奇人物诺基亚执行长欧里拉在九○年代初期大力整顿过度多角化的集团时,也同时延揽3M的年轻行销主管凡杰奇,授予建立品牌重任。凡杰奇采取发源自耐吉、宾士等品牌领导者的‘全方位思考’(holistic approach),亦即品牌不只是行销部门的工作,必须从价值链的每个层面来思考品牌,包括设计、行销和配送,只有在所有其他要素都备齐后,才能开始打品牌广告。

也因此诺基亚极度爱惜羽毛,新产品的推出得经过反覆测试,即使落后对手也在所不惜。而维护品牌形象,也是诺基亚长久以来坚持不委外代工的理由之一。

去年夏天诺基亚新彩色手机虽然推出延迟,但热卖后诺基亚的全球九条生产线便灵活调整给新机种使用,迅速将彩色手机的产量调高50%,相形之下,易利信、西门子等欧洲对手因为太依赖代工,去年冬天卖到缺货后便调整不及。

但诺基亚的制造还有更深的奥秘。从赫尔辛基到第二大城图库只靠一条狭窄的双线道连接。在松林、牧场、湖泊之间,会经过所罗(Salo)。这个两万多居民的小镇,却是诺基亚全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最新的九个机种都在这里生产,包含最受瞩目的电玩手机N-Gage、多媒体手机3650等。

黑红现代外表的所罗厂,完全摆脱传统对‘工厂’的刻板印象。四个篮球场大的空间有着舒适的光线和布置。四千两百多名穿着蓝白相间诺基亚标准制服的工人‘悠闲’地在里头工作。听不见噪音,闻不见异味,看来像是个大卖场。

为何诺基亚能把生产基地设在人工成本是亚洲三十倍的所罗?‘因为人力不是重点,’手机产销部门主管来恩指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大部份制程都已经自动化了。而且,‘我们很懂制造!’来恩说。

外界通常只注意到诺基亚的品牌,但诺基亚产能的高效率,其实足以媲美掀起第二次制造革命的丰田汽车。欧里拉甚至曾自豪地宣称:‘诺基亚拥有世界上最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六月初,摩根士丹利欧洲科技业王牌分析师迪恩惊讶地发现,尽管新款手机设计愈来愈复杂,但诺基亚却能持续压低生产成本,而且降得比单价下滑的速度要快(见表)。去年生产成本更一举降下14%,让诺基亚手机去年的毛利率达到40.5%的新高(台湾地区PC业的毛利约在10%上下)。

这便是诺基亚可以在愈来愈激烈的价格战下,仍持续与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华尔街日报》报导,二○○二年第三季诺基亚平均每支手机的产销成本是114美元,远低于对手摩托罗拉的139美元。而众所皆知,摩托罗拉大部份的手机交给台湾地区业者代工。

这其实是从失败学习到的教训。一九九四年,诺基亚初试啼声的2110系列手机,因为设计、制造一连串的瑕疵,延误了五个月才上生产线。更糟的是,十二个月后,却又因库存零件不足而出货不及,让该年获利出现赤字。

‘欧里拉发誓:绝不再犯,’《Forbes》写着。现在诺基亚所有产品相关部门共享资讯,在研发设计的初步阶段,采购与制造部门就开始加入,不但开始筹设生产线,也协助设计部门做出低成本却有同样效果的设计。再靠着诺基亚最自豪的物流系统,从每天2亿5千万个流通各处的零组件一点一滴省下钱,目标是‘零库存’。‘很简单,如果没有订单,我们就不会生产任何东西,’一位生产线主管说。
诺基亚是一条河的名字
凡杰奇的特异独行一度成为媒体焦点,他在三年前骑哈雷机车超速被抓,被开了十万三千美元的钜额罚单,相当于他在一九九九年十四天股票选择权的面值(在讲求平等主义的芬兰,罚金是依照个人所得计算),结果凡杰奇提出上诉,说他的所得已随着整个电信产业大幅下滑,法官接受了,将罚金降为5500美元。

但凡杰奇却是在十年间,让‘NOKIA’从芬兰一条河流的名字,成为光芒万丈的世界级品牌的推手。根据Interbrand顾问公司两千年的调查,诺基亚是‘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第五名,而且是唯一的非美国公司。

当传奇人物诺基亚执行长欧里拉在九○年代初期大力整顿过度多角化的集团时,也同时延揽3M的年轻行销主管凡杰奇,授予建立品牌重任。凡杰奇采取发源自耐吉、宾士等品牌领导者的‘全方位思考’(holistic approach),亦即品牌不只是行销部门的工作,必须从价值链的每个层面来思考品牌,包括设计、行销和配送,只有在所有其他要素都备齐后,才能开始打品牌广告。

也因此诺基亚极度爱惜羽毛,新产品的推出得经过反覆测试,即使落后对手也在所不惜。而维护品牌形象,也是诺基亚长久以来坚持不委外代工的理由之一。

去年夏天诺基亚新彩色手机虽然推出延迟,但热卖后诺基亚的全球九条生产线便灵活调整给新机种使用,迅速将彩色手机的产量调高50%,相形之下,易利信、西门子等欧洲对手因为太依赖代工,去年冬天卖到缺货后便调整不及。

但诺基亚的制造还有更深的奥秘。从赫尔辛基到第二大城图库只靠一条狭窄的双线道连接。在松林、牧场、湖泊之间,会经过所罗(Salo)。这个两万多居民的小镇,却是诺基亚全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最新的九个机种都在这里生产,包含最受瞩目的电玩手机N-Gage、多媒体手机3650等。

黑红现代外表的所罗厂,完全摆脱传统对‘工厂’的刻板印象。四个篮球场大的空间有着舒适的光线和布置。四千两百多名穿着蓝白相间诺基亚标准制服的工人‘悠闲’地在里头工作。听不见噪音,闻不见异味,看来像是个大卖场。

为何诺基亚能把生产基地设在人工成本是亚洲三十倍的所罗?‘因为人力不是重点,’手机产销部门主管来恩指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大部份制程都已经自动化了。而且,‘我们很懂制造!’来恩说。

外界通常只注意到诺基亚的品牌,但诺基亚产能的高效率,其实足以媲美掀起第二次制造革命的丰田汽车。欧里拉甚至曾自豪地宣称:‘诺基亚拥有世界上最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六月初,摩根士丹利欧洲科技业王牌分析师迪恩惊讶地发现,尽管新款手机设计愈来愈复杂,但诺基亚却能持续压低生产成本,而且降得比单价下滑的速度要快(见表)。去年生产成本更一举降下14%,让诺基亚手机去年的毛利率达到40.5%的新高(台湾地区PC业的毛利约在10%上下)。

这便是诺基亚可以在愈来愈激烈的价格战下,仍持续与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华尔街日报》报导,二○○二年第三季诺基亚平均每支手机的产销成本是114美元,远低于对手摩托罗拉的139美元。而众所皆知,摩托罗拉大部份的手机交给台湾地区业者代工。

这其实是从失败学习到的教训。一九九四年,诺基亚初试啼声的2110系列手机,因为设计、制造一连串的瑕疵,延误了五个月才上生产线。更糟的是,十二个月后,却又因库存零件不足而出货不及,让该年获利出现赤字。

‘欧里拉发誓:绝不再犯,’《Forbes》写着。现在诺基亚所有产品相关部门共享资讯,在研发设计的初步阶段,采购与制造部门就开始加入,不但开始筹设生产线,也协助设计部门做出低成本却有同样效果的设计。再靠着诺基亚最自豪的物流系统,从每天2亿5千万个流通各处的零组件一点一滴省下钱,目标是‘零库存’。‘很简单,如果没有订单,我们就不会生产任何东西,’一位生产线主管说。
诺基亚是一条河的名字
凡杰奇的特异独行一度成为媒体焦点,他在三年前骑哈雷机车超速被抓,被开了十万三千美元的钜额罚单,相当于他在一九九九年十四天股票选择权的面值(在讲求平等主义的芬兰,罚金是依照个人所得计算),结果凡杰奇提出上诉,说他的所得已随着整个电信产业大幅下滑,法官接受了,将罚金降为5500美元。

但凡杰奇却是在十年间,让‘NOKIA’从芬兰一条河流的名字,成为光芒万丈的世界级品牌的推手。根据Interbrand顾问公司两千年的调查,诺基亚是‘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第五名,而且是唯一的非美国公司。

当传奇人物诺基亚执行长欧里拉在九○年代初期大力整顿过度多角化的集团时,也同时延揽3M的年轻行销主管凡杰奇,授予建立品牌重任。凡杰奇采取发源自耐吉、宾士等品牌领导者的‘全方位思考’(holistic approach),亦即品牌不只是行销部门的工作,必须从价值链的每个层面来思考品牌,包括设计、行销和配送,只有在所有其他要素都备齐后,才能开始打品牌广告。

也因此诺基亚极度爱惜羽毛,新产品的推出得经过反覆测试,即使落后对手也在所不惜。而维护品牌形象,也是诺基亚长久以来坚持不委外代工的理由之一。

去年夏天诺基亚新彩色手机虽然推出延迟,但热卖后诺基亚的全球九条生产线便灵活调整给新机种使用,迅速将彩色手机的产量调高50%,相形之下,易利信、西门子等欧洲对手因为太依赖代工,去年冬天卖到缺货后便调整不及。

但诺基亚的制造还有更深的奥秘。从赫尔辛基到第二大城图库只靠一条狭窄的双线道连接。在松林、牧场、湖泊之间,会经过所罗(Salo)。这个两万多居民的小镇,却是诺基亚全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最新的九个机种都在这里生产,包含最受瞩目的电玩手机N-Gage、多媒体手机3650等。

黑红现代外表的所罗厂,完全摆脱传统对‘工厂’的刻板印象。四个篮球场大的空间有着舒适的光线和布置。四千两百多名穿着蓝白相间诺基亚标准制服的工人‘悠闲’地在里头工作。听不见噪音,闻不见异味,看来像是个大卖场。

为何诺基亚能把生产基地设在人工成本是亚洲三十倍的所罗?‘因为人力不是重点,’手机产销部门主管来恩指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大部份制程都已经自动化了。而且,‘我们很懂制造!’来恩说。

外界通常只注意到诺基亚的品牌,但诺基亚产能的高效率,其实足以媲美掀起第二次制造革命的丰田汽车。欧里拉甚至曾自豪地宣称:‘诺基亚拥有世界上最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六月初,摩根士丹利欧洲科技业王牌分析师迪恩惊讶地发现,尽管新款手机设计愈来愈复杂,但诺基亚却能持续压低生产成本,而且降得比单价下滑的速度要快(见表)。去年生产成本更一举降下14%,让诺基亚手机去年的毛利率达到40.5%的新高(台湾地区PC业的毛利约在10%上下)。

这便是诺基亚可以在愈来愈激烈的价格战下,仍持续与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华尔街日报》报导,二○○二年第三季诺基亚平均每支手机的产销成本是114美元,远低于对手摩托罗拉的139美元。而众所皆知,摩托罗拉大部份的手机交给台湾地区业者代工。

这其实是从失败学习到的教训。一九九四年,诺基亚初试啼声的2110系列手机,因为设计、制造一连串的瑕疵,延误了五个月才上生产线。更糟的是,十二个月后,却又因库存零件不足而出货不及,让该年获利出现赤字。

‘欧里拉发誓:绝不再犯,’《Forbes》写着。现在诺基亚所有产品相关部门共享资讯,在研发设计的初步阶段,采购与制造部门就开始加入,不但开始筹设生产线,也协助设计部门做出低成本却有同样效果的设计。再靠着诺基亚最自豪的物流系统,从每天2亿5千万个流通各处的零组件一点一滴省下钱,目标是‘零库存’。‘很简单,如果没有订单,我们就不会生产任何东西,’一位生产线主管说。

芬兰成为NOKIA-LAND

仅有52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却长出一个称霸全球的跨国企业。根据民调,诺基亚正是让芬兰人最感自豪的事物,排名超过圣诞老人、芬兰浴。也因此,国外媒体甚至戏称芬兰为‘NOKIA-LAND’,‘从来没有任何单一公司可对国家有这样的影响力,’《机构投资人》写着。

影响之巨,甚至超过台湾地区经济与科技业唇齿相依的程度。诺基亚的营收是去年芬兰GDP总额的四分之一,诺基亚的股票甚至一度占到赫尔辛基股市总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今年前三个半月,台湾地区电子股占总成交量比重42%)。

也因此,诺基亚成为芬兰的快乐和忧伤。两千年时,芬兰5.7%的经济成长率将近一半来自诺基亚及四百多家下游协力厂。

两年后当诺基亚进入成长高原期时,芬兰的经济成长率也随之剩下一.九%。

整个国家与诺基亚一同起伏在历史已不是头一遭。八○年代末期苏联解体,几乎完全依赖出口苏联的芬兰与诺基亚也一同低荡。经历一番阵痛,芬兰产业浴火重生。十年内,芬兰外销占GDP比重跃升两倍,达到40%,现在各企业不论大小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芬兰在2003年IMD‘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企业竞争力是世界第一。

芬兰前总理阿侯(Esko Aho)便认为苏联解体的冲击其实为芬兰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运气很好,能在九○年代遇到这麻烦,逼得我们不得不改造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他接受《经济学人》访问时说。

北欧的日本

过去的芬兰向来有‘北欧的日本’之称,相似处不仅是爱泡澡的共同嗜好,还有欧洲少见的国家主导经济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民调显示80%的芬兰人愿意上战场,‘即使生存的机会极为渺茫,’《经济学人》惊讶地写着。

火热的爱国心其实来自惨痛的历史经验。夹在瑞典与俄国两大历史强国之间,芬兰也有几百年被殖民的经验。赫尔辛基市区高耸的东正教教堂以及海湾里瑞典建造的索门尼拉碉堡里,还保留这段悲伤的记忆。

董事会全是芬兰人的诺基亚,自然也浸溺在这样的爱国气息。带领诺基亚从卫生纸和橡胶鞋转型到高科技产业的前任执行长凯拉莫,便是著名的公司国家不分,‘他口中的“我们”,通常隐含诺基亚与芬兰,’对诺基亚发展史深入研究的芬兰籍教授史丹巴克写着。

背负着国家命运的诺基亚却是前途忐忑。摩根士丹利研究便指出,诺基亚很难再像去年一般大幅压低生产成本,但面临手机单价持续下滑的压力时,利润将是未来一大难题。报告标题便大字写着:‘死守获利率’(Defending Margin)。

虽然诺基亚集团总裁奥培缔拉傲然地说:‘我们不怕竞争!’。但若诺基亚守不住高获利,工厂外移、委外代工将是不得不的选择。到时,诺基亚守得住在芬兰的两万七千名员工?守得住下游四百多家供应商?守得住欧洲的荣耀吗?

芬兰的520万国民在看。欧洲各国在看。

鸿海和台湾地区的各科技大厂,则是虎视眈眈。

2003-08-21
Intel每年两到三次的不定期点仓降价,早已经成为处理器市场周期性的市场大变动。围绕点仓前后的价格差距,以及点仓前后经销商的举动,始终是计算机元器件市场内最有亮点的话题。目前从美国市场方面得到比较确确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0月26日,Intel很有可能展开今年第二次大点仓。

第二点仓日10.26

今年上一次点仓还是3月30日,波及到国内时已经是4月8日了。但是上一次点仓清库,Intel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处理器的价格,仅仅是象征性的对高于2.6G的奔腾4进行了适当的调价,而市场上销售的真正主力1.8G和2.0G却并为有明显的价格变化,而低端的赛扬则更是便宜了区区5美金。但是随着非典对国内装机市场的直接影响,上一次点仓的效果并不明显,而真正的销售高潮直到6月底才出现。

点仓制已经是Intel在国内零售市场使用已久的招数,具体方法往往是提前通知主力代理经销商,在某日Intel将集中统计经销商手中的CPU数量和价格,以此日为分界点,Intel则开始实行新的标定售价。由于这些经销商往往不敢过多的库存囤货,所以手中和柜台上的CPU并不多。往往会在Intel点仓日前尽量出售库存,并且在点仓之前停止进货,直到点仓新价格标准出台以后。所以在点仓前市场上往往造成奇货可居的局面。而目前得到消息的这个10月26日,就是今年Intel计划中的第二点仓日。按照国内市场的管理,在Intel集中针对国际市场抛出新价格的一到两周后,受到香港和国内销售寡头们的影响,国内零售市场才会出现这个集中的点仓日,预计时间将是11月1日。

此时点仓目的何在

首先让我们清醒的明白在10月26日之前,CPU领域将发生什么。AMD的ALTHON 64已经肯定要在9月的第三周发布,尽管目前AMD还没有给出确确的时间表,但是一拖再拖已经不太可能了。按照国外的专业评论认为,ALTHON 64的推出肯定会搅乱已经苟延残喘3年有余的奔腾4产品线,同时也无可置疑的会终结延续长达4年多的K7架构。所以为了在ALTHON 64出现之际采取行动,Intel一定要有所动作。

从目前得到的资料看,Intel点仓具体情况如下:
频率 上次点仓价格 10.26点仓
奔腾4 3.2G(800MHz) 637 417
3G(800MHz) 417 278
3.06G(533MHz) 401 262
2.8G(800MHz) 278 218
2.8G(533MHz) 262 193
2.6G(533MHz) 218 178

不难看出Intel在为Prescott准备空间,Intel已经将奔腾4中档产品在2003年维持在1000元以上水平,与同档次AMD的ATHLON XP保持超过30%的价格高度,而市场上对奔腾4目前的接受程度却并不低。因为所有人都知道AMD的ATHLON XP不论从生产工艺技术还是致命的内存带宽,都已经接近极限了。Intel这次的点仓,可以看出两个目的。首先是盯住低端消费市场推广800MHz的处理器,尽管.13微米技术并不十分适合生产800MHz的超线程奔腾4,但是3.2G这个高度依旧是目前无人能及的,Intel的点仓明显是希望保持目前奔腾4在零售市场的高利润态势,尽可能多的给AMD的ATHLON XP,尤其是最后的barton核心产品。其次盯住9月底发布的AMD ALTHON 64,毕竟这款新产品到底能不能顺利批量生产,肯能AMD自己心中也没有准数,而为Prescott准备空间则成为了这次点仓的具体执行目标。

内部代号Prescott的下一代处理器将以3.4G为第一批生产频率,一倍于奔腾4的L1和L2,分别达到了16KB和1MB的水平,同时还要加入l3组新的指令集和更加优化的超线程。种种看来,INTEL就是希望牢牢的拉住用户停留在32位上,希望以Prescott的高性能和高主频对抗来自ALTHON 64。90纳米才是最重要的角色登场。在10月26日之后,中央处理器历史也将渐渐的被拖入90纳米的时代,因为无需质疑Prescott只有使用90纳米制造工艺,才能达到3.4G的高主频和一倍的缓存升级。尽管根据Inquirer等国外硬件媒体的分析,Prescott很有可能被作为未来的奔腾 5的面目出现。但是目前Intel的不明朗态度,令我们不敢在此妄下结论,但是要知道奔腾4这个批号已经从2000年至今延续使用了3年了,从奔腾到奔腾3中间也不过用了5年的时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奔腾4确实廉颇劳已。Intel以Prescott包装成奔腾5,在舆论和市场营销上对抗AMD ALTHON 64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Intel每年两到三次的不定期点仓降价,早已经成为处理器市场周期性的市场大变动。围绕点仓前后的价格差距,以及点仓前后经销商的举动,始终是计算机元器件市场内最有亮点的话题。目前从美国市场方面得到比较确确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0月26日,Intel很有可能展开今年第二次大点仓。

第二点仓日10.26

今年上一次点仓还是3月30日,波及到国内时已经是4月8日了。但是上一次点仓清库,Intel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处理器的价格,仅仅是象征性的对高于2.6G的奔腾4进行了适当的调价,而市场上销售的真正主力1.8G和2.0G却并为有明显的价格变化,而低端的赛扬则更是便宜了区区5美金。但是随着非典对国内装机市场的直接影响,上一次点仓的效果并不明显,而真正的销售高潮直到6月底才出现。

点仓制已经是Intel在国内零售市场使用已久的招数,具体方法往往是提前通知主力代理经销商,在某日Intel将集中统计经销商手中的CPU数量和价格,以此日为分界点,Intel则开始实行新的标定售价。由于这些经销商往往不敢过多的库存囤货,所以手中和柜台上的CPU并不多。往往会在Intel点仓日前尽量出售库存,并且在点仓之前停止进货,直到点仓新价格标准出台以后。所以在点仓前市场上往往造成奇货可居的局面。而目前得到消息的这个10月26日,就是今年Intel计划中的第二点仓日。按照国内市场的管理,在Intel集中针对国际市场抛出新价格的一到两周后,受到香港和国内销售寡头们的影响,国内零售市场才会出现这个集中的点仓日,预计时间将是11月1日。

此时点仓目的何在

首先让我们清醒的明白在10月26日之前,CPU领域将发生什么。AMD的ALTHON 64已经肯定要在9月的第三周发布,尽管目前AMD还没有给出确确的时间表,但是一拖再拖已经不太可能了。按照国外的专业评论认为,ALTHON 64的推出肯定会搅乱已经苟延残喘3年有余的奔腾4产品线,同时也无可置疑的会终结延续长达4年多的K7架构。所以为了在ALTHON 64出现之际采取行动,Intel一定要有所动作。

从目前得到的资料看,Intel点仓具体情况如下:
频率 上次点仓价格 10.26点仓
奔腾4 3.2G(800MHz) 637 417
3G(800MHz) 417 278
3.06G(533MHz) 401 262
2.8G(800MHz) 278 218
2.8G(533MHz) 262 193
2.6G(533MHz) 218 178

不难看出Intel在为Prescott准备空间,Intel已经将奔腾4中档产品在2003年维持在1000元以上水平,与同档次AMD的ATHLON XP保持超过30%的价格高度,而市场上对奔腾4目前的接受程度却并不低。因为所有人都知道AMD的ATHLON XP不论从生产工艺技术还是致命的内存带宽,都已经接近极限了。Intel这次的点仓,可以看出两个目的。首先是盯住低端消费市场推广800MHz的处理器,尽管.13微米技术并不十分适合生产800MHz的超线程奔腾4,但是3.2G这个高度依旧是目前无人能及的,Intel的点仓明显是希望保持目前奔腾4在零售市场的高利润态势,尽可能多的给AMD的ATHLON XP,尤其是最后的barton核心产品。其次盯住9月底发布的AMD ALTHON 64,毕竟这款新产品到底能不能顺利批量生产,肯能AMD自己心中也没有准数,而为Prescott准备空间则成为了这次点仓的具体执行目标。

内部代号Prescott的下一代处理器将以3.4G为第一批生产频率,一倍于奔腾4的L1和L2,分别达到了16KB和1MB的水平,同时还要加入l3组新的指令集和更加优化的超线程。种种看来,INTEL就是希望牢牢的拉住用户停留在32位上,希望以Prescott的高性能和高主频对抗来自ALTHON 64。90纳米才是最重要的角色登场。在10月26日之后,中央处理器历史也将渐渐的被拖入90纳米的时代,因为无需质疑Prescott只有使用90纳米制造工艺,才能达到3.4G的高主频和一倍的缓存升级。尽管根据Inquirer等国外硬件媒体的分析,Prescott很有可能被作为未来的奔腾 5的面目出现。但是目前Intel的不明朗态度,令我们不敢在此妄下结论,但是要知道奔腾4这个批号已经从2000年至今延续使用了3年了,从奔腾到奔腾3中间也不过用了5年的时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奔腾4确实廉颇劳已。Intel以Prescott包装成奔腾5,在舆论和市场营销上对抗AMD ALTHON 64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8月16日早上10点,首届变形金刚年会北京会场外人头攒动,时不时看到某个变形金刚玩具的腿从背包中伸了出来。同一时间,上海和广州也在上演着同样的聚会。《变形金刚》作为一部记忆80年代成长历程的标志物,早已被那些倡导70一代或者80一代的人们器物化。就像这次国内民间变形金刚年会组织者舒静一所说的那样:“变形金刚与我们共同度过了20年,它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所特有的玩具,今天我们之所以依然喜爱这些老玩具,就是因为我们希望保持十几年前玩变形金刚时的快乐。”

/new/upimage/2003821100598932.jpg

1984年前后

对于何时是变形金刚20年纪念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论,美国人认为《变形金刚》应该诞生于1984年,而日本人则认为是1983年。这是因为变形金刚的最初原型设计来自于1983年的日本。早于1984年变形金刚在美国推出之前,日本曾有过一个机器人动画片,主角是一群可以变换为汽车、飞机形状的机器人,设计者日本TAKARA公司推出了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玩具,并没有制作相应的动画片,只是依靠漫画杂志进行随刊介绍,至多是拍摄了一份玩具广告在电视上播放,但是早期的这些设计始终在强调驾驶员,能够变形的机器人不过是驾驶员操纵的机器,以至于市场魅力大打折扣。

这时候美国孩之宝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日本的TAKARA株式会社共同开发这些能够变化的机器人玩具,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与注资,苦于打开美国市场的TAKARA最终与孩之宝走到了一起。孩之宝建议将原来TAKARA的两个系列进行合并,经过双方设计师的封闭研发,孩之宝挑选出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中一些出色设计,并分为两派机器人创作故事,在1983年底悄悄的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玩具产品,变形金刚就此诞生。

孩之宝在启动的《变形金刚》项目之前,早已依靠销售《星球大战》玩具大发其财。孩之宝始终坚持先有玩具后有动画片的商业模式,甚至频繁以试播名义,先制作几集动画片密集播放,同时在玩具销售渠道内强力推销。1984年初,孩之宝公司先是以前三集动画片试探播映,之后才播出16集的动画片《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的第一季。最初的变形金刚动画是由乔治-亚瑟-布鲁姆(George Arthur Bloam)创作,卡通形象设计来自于迈克-达拉斯(Matt Dallas),此二人奠定了变形金刚动画最初的风格,略带粗旷的美国画风配以80年代霹雳舞留下的动感节奏,饱满的色彩和并不苛求细节的画面,构成了所有人对变形金刚美国版动画的深刻烙印。

《变形金刚》与那个时代很多描写机器人的节目不同,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并不是人的奴隶,每一个机器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鲜明个性与追求自由的思想成为了变形金刚人物。孩之宝将机器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称为汽车人(Autobots,香港译为博派),主要由一些热爱和平的越野车和卡车组成,而对立者则是霸天虎(Decepticons,港译为狂派)则是一些能够变形成****、飞机等军用装配的机器人,双方为了能量块纠葛相互战斗,战斗从变形金刚的老家塞伯坦(港译斯比顿)星球打到地球,之后更始扩大到整个宇宙。从变形金刚角色设计上不难发现70年代反战情绪的痕迹,代表邪恶的霸天虎一律是军用装备,而对抗者汽车人则强调民用性。

孩之宝的玩具时代

“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就是为了销售玩具,至于动画片,美国人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日本留学生丰岛弘在年会上对记者吐露他对美版变形金刚的看法。变形金刚整个系列重点市场就是美国和日本,这与孩子宝和原创者TAKARA的背景不无关系,与其他动画片玩具派生品不同,变形金刚的玩具引入了诸多成功设计。每个正版的变形金刚上都有一个热感派别标志,玩家只要用手指摩擦标志就能显示出变化色彩的汽车人和霸天虎,这大大增强了玩具的身价和乐趣,同时也加大了盗版的难度。

几乎每一款变形金刚玩具都对应的发行过美国版本和日本版本,这也是后来变形金刚爱好者收集的重要区别。最初两种版本的外型和变形装置设计大体相同,但是孩之宝更在乎成本控制,越来越使用一次性压铸部件,而且车轮也开始用塑料替代橡胶。更体现孩之宝商业谋划的是组合模式,在之后上映的第二季49集中,组合成大合体机器人成为了流行模式,大力神、大无畏、守护神、飞天虎、混天豹等相继登场,前后出现超过15个组合体,每个组合体又由五六个小变形金刚组合构成,一下子扩充了变形金刚玩具的产品种类,同时组合模式又促进了销售,毕竟要想组合就得分别购买若干个小变形金刚。除了组合模式外,孩之宝更是挖空心思从低成本入手,1984年上市的红蜘蛛、闹翻天、惊天雷三款F15飞机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模具,只不过使用不同颜色塑料和不干胶贴纸加以区分,1985年又再次用这个F15模具推出“特别版”,一版六用充分的说明了孩之宝在商业开放上的激进。

1985年变形金刚已经成为孩之宝仅次于星球大战玩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这之后的5年间,变形金刚为孩之宝带来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不过1986年开始,第一代的变形金刚玩具在当时孩子们中几乎人手一个,玩具销售出现了饱和状况,孩之宝不失时机地推出了TRANSFORMERS THE MOVIE和第三季2010两部续作,擎天柱等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死去,补天士和惊破天等新一代人物相继登场,不仅仅延续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内容,更延续了孩之宝玩具销售的增长。变形金刚的日本东家TAKARA在1987年的时候开始与孩子宝闹别扭,在玩具设计思路和动画片剧情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孩之宝以三集REBIRTH推销头领战士系列,而TAKARA则单方面进行头领战士的开发。之后TAKARA迅速推出35集的《头领战士》、42集的《隐者战士》和38集的《胜利之斗争》三部日本版续作。

1987姗姗来迟的上海译版

由上海电视台译制的变形金刚在1987年姗姗来迟,仅仅在北京等大城市电视台播出了几集。变形金刚迷李哲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北京电视台仅仅是在每周六6点播出一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盼着每周快点过周六”。此后孩之宝公司授权广州白云山玩具厂制造,鹏利公司经销的变形金刚悄然上市,在当时能如何能叫家长排队去买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在盘算的问题。1987年底上海电视台终于译制完前三季共95集的《变形金刚》,尽管当时孩子们并不明白变形金刚那句“More than meet the eyes”宣传口号到底什么意思,但是在见到变形金刚动画片中插播的玩具广告,还是不由得感到兴奋。

国内变形金刚动画片除了美版前三季外,还播出了《头领战士》,但之后的《隐者战士》等续作并没有播出。而玩具上则更多的是第一代变形金刚和组合体为主,白云山玩具厂生产的变形金刚在当时售价从15元到99元不等,为了促进销售,几乎没有采用美国市场上惯用的组合体捆绑销售模式,这也为现如今的变形金刚收集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谈资。在这次变形金刚年会上就展出了大量老玩具,甚至包括一些国内罕见的电动版变形金刚。

G2时代

1992年成为了变形金刚历史上的分水岭,此之前推出的前三季和日版三部续都作被并入变形金刚G1系列。此后动画进入变形金刚G2所代表的3D动画风格时代,由美国方面单独制作了52集的BEAST WARS,从2002年中开始,这个新系列的变形金刚也没拿到国内播出,被译作超能勇士。而日本方面也不甘落后,43集的BEAST WARS 2和35集的BEAST WARS NEO也都相继出现,但是日本人似乎还是喜欢将动画片停留在2D画风之上,此后美国方面似乎又想压一头,26集的猛兽侠(BEAST MACHINES)干脆叫G2系列主角在最后同归于尽。变形金刚又陷入了新的停滞期。

不过G2版动画片的停止,并没有影响G2版变形金刚玩具的热卖,加上发声装置、弹射装置、电动部件的变形金刚更具可玩性。日本TAKARA甚至推出了能够自动变形的回力变形金刚。而在变形金刚15周年庆典的时候精明的孩之宝更是大打复古牌,将第一二代老变形金刚再版发行,殊不知当变形金刚2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孩之宝还会给变形金刚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8月16日早上10点,首届变形金刚年会北京会场外人头攒动,时不时看到某个变形金刚玩具的腿从背包中伸了出来。同一时间,上海和广州也在上演着同样的聚会。《变形金刚》作为一部记忆80年代成长历程的标志物,早已被那些倡导70一代或者80一代的人们器物化。就像这次国内民间变形金刚年会组织者舒静一所说的那样:“变形金刚与我们共同度过了20年,它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所特有的玩具,今天我们之所以依然喜爱这些老玩具,就是因为我们希望保持十几年前玩变形金刚时的快乐。”

/new/upimage/2003821100598932.jpg

1984年前后

对于何时是变形金刚20年纪念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论,美国人认为《变形金刚》应该诞生于1984年,而日本人则认为是1983年。这是因为变形金刚的最初原型设计来自于1983年的日本。早于1984年变形金刚在美国推出之前,日本曾有过一个机器人动画片,主角是一群可以变换为汽车、飞机形状的机器人,设计者日本TAKARA公司推出了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玩具,并没有制作相应的动画片,只是依靠漫画杂志进行随刊介绍,至多是拍摄了一份玩具广告在电视上播放,但是早期的这些设计始终在强调驾驶员,能够变形的机器人不过是驾驶员操纵的机器,以至于市场魅力大打折扣。

这时候美国孩之宝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日本的TAKARA株式会社共同开发这些能够变化的机器人玩具,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与注资,苦于打开美国市场的TAKARA最终与孩之宝走到了一起。孩之宝建议将原来TAKARA的两个系列进行合并,经过双方设计师的封闭研发,孩之宝挑选出MICROMEN和DIACLONE两个系列中一些出色设计,并分为两派机器人创作故事,在1983年底悄悄的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玩具产品,变形金刚就此诞生。

孩之宝在启动的《变形金刚》项目之前,早已依靠销售《星球大战》玩具大发其财。孩之宝始终坚持先有玩具后有动画片的商业模式,甚至频繁以试播名义,先制作几集动画片密集播放,同时在玩具销售渠道内强力推销。1984年初,孩之宝公司先是以前三集动画片试探播映,之后才播出16集的动画片《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的第一季。最初的变形金刚动画是由乔治-亚瑟-布鲁姆(George Arthur Bloam)创作,卡通形象设计来自于迈克-达拉斯(Matt Dallas),此二人奠定了变形金刚动画最初的风格,略带粗旷的美国画风配以80年代霹雳舞留下的动感节奏,饱满的色彩和并不苛求细节的画面,构成了所有人对变形金刚美国版动画的深刻烙印。

《变形金刚》与那个时代很多描写机器人的节目不同,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并不是人的奴隶,每一个机器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鲜明个性与追求自由的思想成为了变形金刚人物。孩之宝将机器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称为汽车人(Autobots,香港译为博派),主要由一些热爱和平的越野车和卡车组成,而对立者则是霸天虎(Decepticons,港译为狂派)则是一些能够变形成****、飞机等军用装配的机器人,双方为了能量块纠葛相互战斗,战斗从变形金刚的老家塞伯坦(港译斯比顿)星球打到地球,之后更始扩大到整个宇宙。从变形金刚角色设计上不难发现70年代反战情绪的痕迹,代表邪恶的霸天虎一律是军用装备,而对抗者汽车人则强调民用性。

孩之宝的玩具时代

“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就是为了销售玩具,至于动画片,美国人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日本留学生丰岛弘在年会上对记者吐露他对美版变形金刚的看法。变形金刚整个系列重点市场就是美国和日本,这与孩子宝和原创者TAKARA的背景不无关系,与其他动画片玩具派生品不同,变形金刚的玩具引入了诸多成功设计。每个正版的变形金刚上都有一个热感派别标志,玩家只要用手指摩擦标志就能显示出变化色彩的汽车人和霸天虎,这大大增强了玩具的身价和乐趣,同时也加大了盗版的难度。

几乎每一款变形金刚玩具都对应的发行过美国版本和日本版本,这也是后来变形金刚爱好者收集的重要区别。最初两种版本的外型和变形装置设计大体相同,但是孩之宝更在乎成本控制,越来越使用一次性压铸部件,而且车轮也开始用塑料替代橡胶。更体现孩之宝商业谋划的是组合模式,在之后上映的第二季49集中,组合成大合体机器人成为了流行模式,大力神、大无畏、守护神、飞天虎、混天豹等相继登场,前后出现超过15个组合体,每个组合体又由五六个小变形金刚组合构成,一下子扩充了变形金刚玩具的产品种类,同时组合模式又促进了销售,毕竟要想组合就得分别购买若干个小变形金刚。除了组合模式外,孩之宝更是挖空心思从低成本入手,1984年上市的红蜘蛛、闹翻天、惊天雷三款F15飞机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模具,只不过使用不同颜色塑料和不干胶贴纸加以区分,1985年又再次用这个F15模具推出“特别版”,一版六用充分的说明了孩之宝在商业开放上的激进。

1985年变形金刚已经成为孩之宝仅次于星球大战玩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这之后的5年间,变形金刚为孩之宝带来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不过1986年开始,第一代的变形金刚玩具在当时孩子们中几乎人手一个,玩具销售出现了饱和状况,孩之宝不失时机地推出了TRANSFORMERS THE MOVIE和第三季2010两部续作,擎天柱等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死去,补天士和惊破天等新一代人物相继登场,不仅仅延续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内容,更延续了孩之宝玩具销售的增长。变形金刚的日本东家TAKARA在1987年的时候开始与孩子宝闹别扭,在玩具设计思路和动画片剧情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孩之宝以三集REBIRTH推销头领战士系列,而TAKARA则单方面进行头领战士的开发。之后TAKARA迅速推出35集的《头领战士》、42集的《隐者战士》和38集的《胜利之斗争》三部日本版续作。

1987姗姗来迟的上海译版

由上海电视台译制的变形金刚在1987年姗姗来迟,仅仅在北京等大城市电视台播出了几集。变形金刚迷李哲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北京电视台仅仅是在每周六6点播出一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盼着每周快点过周六”。此后孩之宝公司授权广州白云山玩具厂制造,鹏利公司经销的变形金刚悄然上市,在当时能如何能叫家长排队去买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在盘算的问题。1987年底上海电视台终于译制完前三季共95集的《变形金刚》,尽管当时孩子们并不明白变形金刚那句“More than meet the eyes”宣传口号到底什么意思,但是在见到变形金刚动画片中插播的玩具广告,还是不由得感到兴奋。

国内变形金刚动画片除了美版前三季外,还播出了《头领战士》,但之后的《隐者战士》等续作并没有播出。而玩具上则更多的是第一代变形金刚和组合体为主,白云山玩具厂生产的变形金刚在当时售价从15元到99元不等,为了促进销售,几乎没有采用美国市场上惯用的组合体捆绑销售模式,这也为现如今的变形金刚收集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谈资。在这次变形金刚年会上就展出了大量老玩具,甚至包括一些国内罕见的电动版变形金刚。

G2时代

1992年成为了变形金刚历史上的分水岭,此之前推出的前三季和日版三部续都作被并入变形金刚G1系列。此后动画进入变形金刚G2所代表的3D动画风格时代,由美国方面单独制作了52集的BEAST WARS,从2002年中开始,这个新系列的变形金刚也没拿到国内播出,被译作超能勇士。而日本方面也不甘落后,43集的BEAST WARS 2和35集的BEAST WARS NEO也都相继出现,但是日本人似乎还是喜欢将动画片停留在2D画风之上,此后美国方面似乎又想压一头,26集的猛兽侠(BEAST MACHINES)干脆叫G2系列主角在最后同归于尽。变形金刚又陷入了新的停滞期。

不过G2版动画片的停止,并没有影响G2版变形金刚玩具的热卖,加上发声装置、弹射装置、电动部件的变形金刚更具可玩性。日本TAKARA甚至推出了能够自动变形的回力变形金刚。而在变形金刚15周年庆典的时候精明的孩之宝更是大打复古牌,将第一二代老变形金刚再版发行,殊不知当变形金刚2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孩之宝还会给变形金刚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2003-08-01
视,在尼克松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曾经是美国政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电视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做出投票的判断。而互联网很有可能在2004年美国大选中扮演第二工具的角色,甚至改变选举操作模式本身。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共和党的分析师们曾经列出了一份错失档案,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影响选民和说服捐款人,过分依赖电视辩论和街头广告被列入其中。尽管还有一年时间,不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已经悄悄的启动了他们的2004年大选筹备工作。而隶属美国国防部的联邦选举协助计划(Federal Voting Assistance Program 简称FVAP),也在此时FVAP公开了为2004年美国大选所酝酿的秘密项目,一个利用互联网参加总统选举的电子系统。

FVAP主管Polli Brunelli在解释开发意图时透露说:“在海外的美国公民,包括数以千计的军事人员,不可能在2004年美国大选的时候回到美国本土投票,所以我们开发这套系统帮助这些海外美国人,在2004年选举的时候能够利用基于微软操作系统的电脑平台连接互联网投票”。阿肯色、佛罗里达、夏威夷、明尼苏达、北卡罗莱那、俄亥俄、宾夕凡尼亚、南卡罗莱那、犹他和华盛顿十个州成为了FVAP在2004年的网络投票州。其实FVAP这次并不是冒然试验,2000年总统大选就有来自美国21个州的84位投票人进行了试验性投票,而且驻留美国本土外11个国家的投票人也利用网络参加了自佛罗里达、南卡罗莱那、德克萨斯和犹他州的选举。

就在FVAP对外宣布大选互联网投票试验之前,名为MoveOn.org的美国民间组织,在美国东部时间6月25日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天的网上摸拟投票,140万互联网用户参与其中。MoveOn.org成立于1998年,作为一个亲民主党的团体,成立时的目的是反对会弹劾克林顿,而组织这次模拟投票的目的是想决定自己应当在2004年民主党党内预选中支持哪位竞选者。由于MoveOn.org声势浩大,且在2000年竞选中为民主党候选人募集到320万美元,2002年则弄到410万美元,九位民主党候选人都不敢轻视MoveOn.org的这次模拟。虚拟投票的技术操作非常谨慎,140万注册网民在指定投票前几个小时才收到电子邮件,利用每个邮件中独一无二的链接,网民加密进入一个虚拟投票站投票,并利用锁定技术控制每人一票的限制。

其实关于互联网网络带来选举制度变迁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80年代初,早期网络乌托邦分子就提出过互联网实现真正的选举民主,甚至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场景互联网化,鲍博-昆特撰写的《网络选举与民主》的小册子被相当多的先驱性网站转载。尽管公众对于网络选举到底如何进行还没有搞明白,但是对安全问题的疑虑顿时自发产生,FVAP主管Polli Brunelli就提出“选举安全将是每个网络投票选民的第一位关注的问题,政府只有保证投票软件系统的安全,以及操控好投票环节程序,网络投票者才会放心”。而2000年总统选举中围绕佛罗里达州投票问题的争论,程序师蒂姆-布瑞的发言一针见血:“美国的总统选举还在用打孔卡片,要知道打孔卡片是60年代的计算机遗留物,这与每个选民举手,然后点票人一个个数数有什么区别”。在2000年选票风波之后,Heart-Teeter机构曾经进行过调查研究,41%的美国大众支持网上投票。Gartner的电子政务部副总裁克里斯托弗-波姆说:“到2004年,所有50个州都应该实验某种类型的互联网投票,可以预计,25%的选举人将用互联网参加2012年的总统大选。”但是互联网选举的反对者们也有他们的说法,互联网不发达地区,以及那些少数族裔和穷人会因为技术障碍而被无形剥夺选举权。

尽管对2004年大选到底多大程度上使用FVAP的网络投票系统还不确定,但是各党候选人们却已经将互联网竞选宣传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民主党2004年总统候选人,前佛蒙特州州长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就频繁策动互联网攻势,网络组织活动募集捐款,发布电子邮件宣传信息都成了竞选宣传的新手段。霍华德-迪安为了营造自己新潮平民形象,更是开设了名为“为美国而博客”(Blog for America)的个人新闻博客站点,霍华德-迪安除了自己的博客外,还在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劳伦斯-路斯教授休假期间担当Lawrence的博客客串,吸引了大批的网络支持者。除了利用互联网吸引来大批支持者外,互联网也为霍华德-迪安筹来了大笔的竞选资金,据霍华德-迪安自己透露,他第二季度75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中有超过350万是通过网络募集到的。在霍华德-迪安的站点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留言:“电视时代的大选已经到头了,互联网不影响2004年大选才怪呢”。

视,在尼克松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曾经是美国政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电视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做出投票的判断。而互联网很有可能在2004年美国大选中扮演第二工具的角色,甚至改变选举操作模式本身。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共和党的分析师们曾经列出了一份错失档案,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影响选民和说服捐款人,过分依赖电视辩论和街头广告被列入其中。尽管还有一年时间,不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已经悄悄的启动了他们的2004年大选筹备工作。而隶属美国国防部的联邦选举协助计划(Federal Voting Assistance Program 简称FVAP),也在此时FVAP公开了为2004年美国大选所酝酿的秘密项目,一个利用互联网参加总统选举的电子系统。

FVAP主管Polli Brunelli在解释开发意图时透露说:“在海外的美国公民,包括数以千计的军事人员,不可能在2004年美国大选的时候回到美国本土投票,所以我们开发这套系统帮助这些海外美国人,在2004年选举的时候能够利用基于微软操作系统的电脑平台连接互联网投票”。阿肯色、佛罗里达、夏威夷、明尼苏达、北卡罗莱那、俄亥俄、宾夕凡尼亚、南卡罗莱那、犹他和华盛顿十个州成为了FVAP在2004年的网络投票州。其实FVAP这次并不是冒然试验,2000年总统大选就有来自美国21个州的84位投票人进行了试验性投票,而且驻留美国本土外11个国家的投票人也利用网络参加了自佛罗里达、南卡罗莱那、德克萨斯和犹他州的选举。

就在FVAP对外宣布大选互联网投票试验之前,名为MoveOn.org的美国民间组织,在美国东部时间6月25日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天的网上摸拟投票,140万互联网用户参与其中。MoveOn.org成立于1998年,作为一个亲民主党的团体,成立时的目的是反对会弹劾克林顿,而组织这次模拟投票的目的是想决定自己应当在2004年民主党党内预选中支持哪位竞选者。由于MoveOn.org声势浩大,且在2000年竞选中为民主党候选人募集到320万美元,2002年则弄到410万美元,九位民主党候选人都不敢轻视MoveOn.org的这次模拟。虚拟投票的技术操作非常谨慎,140万注册网民在指定投票前几个小时才收到电子邮件,利用每个邮件中独一无二的链接,网民加密进入一个虚拟投票站投票,并利用锁定技术控制每人一票的限制。

其实关于互联网网络带来选举制度变迁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80年代初,早期网络乌托邦分子就提出过互联网实现真正的选举民主,甚至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场景互联网化,鲍博-昆特撰写的《网络选举与民主》的小册子被相当多的先驱性网站转载。尽管公众对于网络选举到底如何进行还没有搞明白,但是对安全问题的疑虑顿时自发产生,FVAP主管Polli Brunelli就提出“选举安全将是每个网络投票选民的第一位关注的问题,政府只有保证投票软件系统的安全,以及操控好投票环节程序,网络投票者才会放心”。而2000年总统选举中围绕佛罗里达州投票问题的争论,程序师蒂姆-布瑞的发言一针见血:“美国的总统选举还在用打孔卡片,要知道打孔卡片是60年代的计算机遗留物,这与每个选民举手,然后点票人一个个数数有什么区别”。在2000年选票风波之后,Heart-Teeter机构曾经进行过调查研究,41%的美国大众支持网上投票。Gartner的电子政务部副总裁克里斯托弗-波姆说:“到2004年,所有50个州都应该实验某种类型的互联网投票,可以预计,25%的选举人将用互联网参加2012年的总统大选。”但是互联网选举的反对者们也有他们的说法,互联网不发达地区,以及那些少数族裔和穷人会因为技术障碍而被无形剥夺选举权。

尽管对2004年大选到底多大程度上使用FVAP的网络投票系统还不确定,但是各党候选人们却已经将互联网竞选宣传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民主党2004年总统候选人,前佛蒙特州州长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就频繁策动互联网攻势,网络组织活动募集捐款,发布电子邮件宣传信息都成了竞选宣传的新手段。霍华德-迪安为了营造自己新潮平民形象,更是开设了名为“为美国而博客”(Blog for America)的个人新闻博客站点,霍华德-迪安除了自己的博客外,还在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劳伦斯-路斯教授休假期间担当Lawrence的博客客串,吸引了大批的网络支持者。除了利用互联网吸引来大批支持者外,互联网也为霍华德-迪安筹来了大笔的竞选资金,据霍华德-迪安自己透露,他第二季度75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中有超过350万是通过网络募集到的。在霍华德-迪安的站点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留言:“电视时代的大选已经到头了,互联网不影响2004年大选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