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3-06-28

转自《IT168网刊》

服务器领域始终是非大众的IT热门,但是随着64位处理器的出现,尤其是AMD的Opteron和Intel的安腾2和至强的出现,进一步拉动了服务器性能的提升。而同时网络游戏的大幅度兴起,从侧面促进了市场对于服务器的需要。此外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服务器大多数都是构建于2000年前后的网络热潮期,大部分还都停留在早期PⅢ至强服务器阶段,从目前看不论处理速度还是内存带宽都严重的过时。

真正的64位服务器目前还处在刚刚推出的阶段,安腾2推出至今仅仅才有300多款软件的现实令intel已经失语了一年多。AMD在4月底推出的Opteron则似乎渴望打乱这个市场格局,尤其是对于intel的安腾2,Opteron完全有实力在中低端市场上掀翻它。而在高端市场随着SUN莫名其妙的走弱,惠普和IBM渐渐在RISC服务器领域的发威,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对于服务器市场变化的本能性关注。

Linux的伏笔

当SCO莫名其妙的将IBM推上被告席,将UNIX指定为自己独有的产品的时候,我们再一次为Linux不可抵挡的全面胜利欢呼。自从2000年开始的Linux全球普及热潮以来,无数高端服务器放弃了昂贵的UNIX,转而使用廉价,性能却几乎等同于UNUX的Linux系统。而同时那些原本使用Windows NT的低端服务也在一点点向Linux投诚。所以Linux作为目前最普及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器的市场格局。

而IBM作为一个长期的托拉斯式的投机分子,在2002年的时候开始给与Linux强力的火力支持,其市场成果一下子在2003年突然显现。惠普和IBM这类以Linux为主,UNIX为辅的服务器巨头快速提高市场份额,5月30日出版的《IDC Quarterly Server Tracker,2003财年第一季度》显示惠普在2003年第一季度几乎占据了27.9%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服务器市场位居第一,比上一个季度一口气增长了2.1%。而与此相比固守自己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架构的SUN则在这场服务器标准Linux化的大潮中失了势,尽管麦克尼利死活不承认Linux的功效,也不承认SUN在走下坡路,但是SUN的沦落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了。

混乱中的服务器市场

2003年服务器高端领域的内斗似乎还不会发生,安腾2与Opteron的正面交锋只会在中端市场出现,而高端似乎还是IBM和惠普对SUN秋后算帐的格局。于是国内服务器厂商,包括浪潮、联想、浙大网新等国内厂商们都不甘于充当低价跟进者的角色,在IBM、HP和DELL的夹缝中抢夺生存空间。随着诸多场上进入中低端服务器市场,加之中低端服务器可以选择的处理器也从单一的至强,丰富到目前的5类不同档次处理器。所以产品的功能变化在所难免。更多厂商加入竞争的同时也会逐渐专注于专业化领域,而对于中小企业的多功能服务器则会像当年福特的T型车那样的流水线产品,这从IBM的蓝易就能看出来很多征兆。

当国内厂商还在大打价格战,比谁性能更高的时候,IBM的ON DEMOND悄悄的灌输了应用与服务的概念。这似乎是对目前服务器性能过于强悍的一种规避,对于中低端服务器不谈性能,只谈应用与服务才是最最明智的商业策略。要知道IBM等厂商已经在优化他们的通用服务器,以通用服务器来“以不变应万变”。这对于目前日趋同质化趋势的服务器产品来说,最难保持的将是特色与竞争力。

但是IBM可曾想过这个符合他自身利益的中间件能得到其他软件开发者的支持吗,Linux作为IBM中间件的核心部分只是可以从外表上连接非微软体系的程序开发者,即便IBM找寻到一个万金油的中间件充当翻译,但是这个翻译的过渡者能保持多久的中立性呢。大而全的软件观念其实依旧充斥在IBM脑中,最后的意图还不是再形成一套属于IBM观念下的软件世界。

IBM最欣慰的是在发布On Demand战略后,运通公司与摩根大通银行第一批的送来总共价值90亿为期7年的IT外包协议,这也堵住了对新总裁帕尔米萨诺严厉抨击的IT评论家们的嘴。但是此时ZD的专栏作家John C. Dvorak率先对IBM开炮,疑问的焦点集中在了IBM这样发展下去到底是硬件公司,还是软件公司。有意思的是在对IBM中国公司采访的时候,接触到IBM上上下下都一口咬定IBM是服务公司,大有软硬兼施的感觉。在目睹了“小深蓝”于Unix服务器市场所创的奇迹之后,IBM抛出了蓝易系列服务器。此举明显是在跟新惠普针锋相对,因为从新惠普全球总裁卡莉到中国区总裁孙振耀都再三呼吁“敢问谁才是真正的蓝色巨人” ,卡莉甚至许诺惠普中国服务部门“两年内超过IBM,我把私人飞机借你们用一个月”。IBM服务部门一位高层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回击道“惠普做IT服务,他们就是卖碳粉盒的……”

安腾2的等待和32位仿真器们

我们可以将安腾2归入高端服务器核心处理器,也可以将其并入中档入门级别的产品,重要的是在中低端服务器市场,目前IA架构服务器占据垄断地位,这也是大多数服务器制造商始终不渝的跟随intel的原因,但安腾2过高的价格却令更多的最终消费者摇头。于是乎服务器厂商不得不叫出了“应用是竞争主导因素”这样的空洞的口号。

如果与第一线的数据中心等服务器大客户接触就会发现,三台至强或者高端P4赛过一台安腾2的比喻层出不穷。所以从性能价格比的角度考虑,不论是最终使用者还是服务器制造商,都更多的将自己的重点力量发展低端服务器,而利用集群解决方案的方法连接这些低端服务器。其实等安腾2降价的心理效应从侧面造成了安腾2目前滞销的尴尬局面。不过不要为intel没有Opteron这类的过渡产品担心,32位仿真器已经成为intel不公开的反击武器。安腾2加装64位处理器应用32位应用仿真器以后,性能要比至强高很多,似乎这也在成为安腾2用户目前不得不选择的一项实用措施,毕竟目前可以使用安腾2的64位软件还是太少了。

目前市场上对中低端用户的争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IBM eServer x440就是这样的产物。它不仅是首个供应基于至强处理器的8路服务器的,并且也是首个供应基于至强处理器的16路服务器。配置1.6GHz至强的16路eServer x440起价就高达81332美元,这还不算那些扩展部件。随时可以将现有的4路、8路服务器扩展到16路,也可以很容易将16路、8路的x440拆成4路的x440,就像搭积木那样方便。但IBM eServer x440作为重炮手,充分采用企业级X架构技术的IA-32平台,结合第一个32/64位混合的芯片组,利用IBM 的“自主运算”技术,加之模块化组件设计,目前牢牢的控制着最高级别的至强服务器市场,在电信和金融市场拥有绝对的制空权。

期待中的Opteron

AMD的Opteron被服务器同行们视为狡猾的设计,关键就是在与其32位与64位兼具的功能。这大大满足了目前服务器市场低端与高端中间的衔接,压了至强一头的同时,也打击了高价服务器,更对intel的安腾2戳了一软刀子。尽管AMD无数次澄清自己Opteron处理器64位架构的初衷是让整个计算行业迅速地、平稳地过渡到64位计算平台上去,并且将循序渐挂在嘴边。其实Opteron并不敢跟安腾2真正进行比较,而只是敢于与至强来比,这其中的意味相信大家都明白。但是AMD没有看到一个现实中的问题,就是至强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服务器制造商的充分认可,几乎每个厂商的低端服务器都是挂着至强的头牌。

目前IBM似乎是Opteron首当其冲的合作者,当时具体机型却并不多见,而且令人尴尬的是Opteron从目前看几乎被用在了安腾2替代者的位子上,美国国家实验室选用10000颗Opteron,以及好莱坞电脑特效者们的需求,似乎是目前Opteron主要的应用。更多的使用似乎倾向于将诸多Opteron连接起来使用,而不是AMD更希望看到的中小规模Opteron。Opteron目前有100、200和800系列,100是入门级的工作站及单处理器的服务器,200则是主流的一路和两路的服务器,800则是8路以下的服务器。现阶段AMD还重点在主流服务器市场,也就是8路以下的市场,所以最低价的64位服务器将是极具诱惑的。AMD作为一个市场早期的投入者,交学费是在所难免的。尽管Microsoft、CA, Oracle都簇拥来为AMD开发软件,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局面却没有根本的改观。

相关资料:

世界上前500名商用服务器排名

转自《IT168网刊》

服务器领域始终是非大众的IT热门,但是随着64位处理器的出现,尤其是AMD的Opteron和Intel的安腾2和至强的出现,进一步拉动了服务器性能的提升。而同时网络游戏的大幅度兴起,从侧面促进了市场对于服务器的需要。此外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服务器大多数都是构建于2000年前后的网络热潮期,大部分还都停留在早期PⅢ至强服务器阶段,从目前看不论处理速度还是内存带宽都严重的过时。

真正的64位服务器目前还处在刚刚推出的阶段,安腾2推出至今仅仅才有300多款软件的现实令intel已经失语了一年多。AMD在4月底推出的Opteron则似乎渴望打乱这个市场格局,尤其是对于intel的安腾2,Opteron完全有实力在中低端市场上掀翻它。而在高端市场随着SUN莫名其妙的走弱,惠普和IBM渐渐在RISC服务器领域的发威,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对于服务器市场变化的本能性关注。

Linux的伏笔

当SCO莫名其妙的将IBM推上被告席,将UNIX指定为自己独有的产品的时候,我们再一次为Linux不可抵挡的全面胜利欢呼。自从2000年开始的Linux全球普及热潮以来,无数高端服务器放弃了昂贵的UNIX,转而使用廉价,性能却几乎等同于UNUX的Linux系统。而同时那些原本使用Windows NT的低端服务也在一点点向Linux投诚。所以Linux作为目前最普及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器的市场格局。

而IBM作为一个长期的托拉斯式的投机分子,在2002年的时候开始给与Linux强力的火力支持,其市场成果一下子在2003年突然显现。惠普和IBM这类以Linux为主,UNIX为辅的服务器巨头快速提高市场份额,5月30日出版的《IDC Quarterly Server Tracker,2003财年第一季度》显示惠普在2003年第一季度几乎占据了27.9%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服务器市场位居第一,比上一个季度一口气增长了2.1%。而与此相比固守自己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架构的SUN则在这场服务器标准Linux化的大潮中失了势,尽管麦克尼利死活不承认Linux的功效,也不承认SUN在走下坡路,但是SUN的沦落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了。

混乱中的服务器市场

2003年服务器高端领域的内斗似乎还不会发生,安腾2与Opteron的正面交锋只会在中端市场出现,而高端似乎还是IBM和惠普对SUN秋后算帐的格局。于是国内服务器厂商,包括浪潮、联想、浙大网新等国内厂商们都不甘于充当低价跟进者的角色,在IBM、HP和DELL的夹缝中抢夺生存空间。随着诸多场上进入中低端服务器市场,加之中低端服务器可以选择的处理器也从单一的至强,丰富到目前的5类不同档次处理器。所以产品的功能变化在所难免。更多厂商加入竞争的同时也会逐渐专注于专业化领域,而对于中小企业的多功能服务器则会像当年福特的T型车那样的流水线产品,这从IBM的蓝易就能看出来很多征兆。

当国内厂商还在大打价格战,比谁性能更高的时候,IBM的ON DEMOND悄悄的灌输了应用与服务的概念。这似乎是对目前服务器性能过于强悍的一种规避,对于中低端服务器不谈性能,只谈应用与服务才是最最明智的商业策略。要知道IBM等厂商已经在优化他们的通用服务器,以通用服务器来“以不变应万变”。这对于目前日趋同质化趋势的服务器产品来说,最难保持的将是特色与竞争力。

但是IBM可曾想过这个符合他自身利益的中间件能得到其他软件开发者的支持吗,Linux作为IBM中间件的核心部分只是可以从外表上连接非微软体系的程序开发者,即便IBM找寻到一个万金油的中间件充当翻译,但是这个翻译的过渡者能保持多久的中立性呢。大而全的软件观念其实依旧充斥在IBM脑中,最后的意图还不是再形成一套属于IBM观念下的软件世界。

IBM最欣慰的是在发布On Demand战略后,运通公司与摩根大通银行第一批的送来总共价值90亿为期7年的IT外包协议,这也堵住了对新总裁帕尔米萨诺严厉抨击的IT评论家们的嘴。但是此时ZD的专栏作家John C. Dvorak率先对IBM开炮,疑问的焦点集中在了IBM这样发展下去到底是硬件公司,还是软件公司。有意思的是在对IBM中国公司采访的时候,接触到IBM上上下下都一口咬定IBM是服务公司,大有软硬兼施的感觉。在目睹了“小深蓝”于Unix服务器市场所创的奇迹之后,IBM抛出了蓝易系列服务器。此举明显是在跟新惠普针锋相对,因为从新惠普全球总裁卡莉到中国区总裁孙振耀都再三呼吁“敢问谁才是真正的蓝色巨人” ,卡莉甚至许诺惠普中国服务部门“两年内超过IBM,我把私人飞机借你们用一个月”。IBM服务部门一位高层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回击道“惠普做IT服务,他们就是卖碳粉盒的……”

安腾2的等待和32位仿真器们

我们可以将安腾2归入高端服务器核心处理器,也可以将其并入中档入门级别的产品,重要的是在中低端服务器市场,目前IA架构服务器占据垄断地位,这也是大多数服务器制造商始终不渝的跟随intel的原因,但安腾2过高的价格却令更多的最终消费者摇头。于是乎服务器厂商不得不叫出了“应用是竞争主导因素”这样的空洞的口号。

如果与第一线的数据中心等服务器大客户接触就会发现,三台至强或者高端P4赛过一台安腾2的比喻层出不穷。所以从性能价格比的角度考虑,不论是最终使用者还是服务器制造商,都更多的将自己的重点力量发展低端服务器,而利用集群解决方案的方法连接这些低端服务器。其实等安腾2降价的心理效应从侧面造成了安腾2目前滞销的尴尬局面。不过不要为intel没有Opteron这类的过渡产品担心,32位仿真器已经成为intel不公开的反击武器。安腾2加装64位处理器应用32位应用仿真器以后,性能要比至强高很多,似乎这也在成为安腾2用户目前不得不选择的一项实用措施,毕竟目前可以使用安腾2的64位软件还是太少了。

目前市场上对中低端用户的争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IBM eServer x440就是这样的产物。它不仅是首个供应基于至强处理器的8路服务器的,并且也是首个供应基于至强处理器的16路服务器。配置1.6GHz至强的16路eServer x440起价就高达81332美元,这还不算那些扩展部件。随时可以将现有的4路、8路服务器扩展到16路,也可以很容易将16路、8路的x440拆成4路的x440,就像搭积木那样方便。但IBM eServer x440作为重炮手,充分采用企业级X架构技术的IA-32平台,结合第一个32/64位混合的芯片组,利用IBM 的“自主运算”技术,加之模块化组件设计,目前牢牢的控制着最高级别的至强服务器市场,在电信和金融市场拥有绝对的制空权。

期待中的Opteron

AMD的Opteron被服务器同行们视为狡猾的设计,关键就是在与其32位与64位兼具的功能。这大大满足了目前服务器市场低端与高端中间的衔接,压了至强一头的同时,也打击了高价服务器,更对intel的安腾2戳了一软刀子。尽管AMD无数次澄清自己Opteron处理器64位架构的初衷是让整个计算行业迅速地、平稳地过渡到64位计算平台上去,并且将循序渐挂在嘴边。其实Opteron并不敢跟安腾2真正进行比较,而只是敢于与至强来比,这其中的意味相信大家都明白。但是AMD没有看到一个现实中的问题,就是至强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服务器制造商的充分认可,几乎每个厂商的低端服务器都是挂着至强的头牌。

目前IBM似乎是Opteron首当其冲的合作者,当时具体机型却并不多见,而且令人尴尬的是Opteron从目前看几乎被用在了安腾2替代者的位子上,美国国家实验室选用10000颗Opteron,以及好莱坞电脑特效者们的需求,似乎是目前Opteron主要的应用。更多的使用似乎倾向于将诸多Opteron连接起来使用,而不是AMD更希望看到的中小规模Opteron。Opteron目前有100、200和800系列,100是入门级的工作站及单处理器的服务器,200则是主流的一路和两路的服务器,800则是8路以下的服务器。现阶段AMD还重点在主流服务器市场,也就是8路以下的市场,所以最低价的64位服务器将是极具诱惑的。AMD作为一个市场早期的投入者,交学费是在所难免的。尽管Microsoft、CA, Oracle都簇拥来为AMD开发软件,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局面却没有根本的改观。

相关资料:

世界上前500名商用服务器排名

2003-06-25

千年泛宏棋集团分割成宏棋、明基与纬创资通之后,今年终于缴出不错的成绩单。三家都进入前25大集团,总营收高达4196亿,总获利将近179亿,堪称是高科技第一大集团。成绩也比九九年分割前的集团营收2686亿、获利73亿还要出色。

宏棋集团董事长施振荣 未来台湾要用智能赚钱

一九八七年创立宏棋计算机,一九九二年第一次改造正处于亏损的宏棋,二○○○年又再度再造宏碁。施振荣可以说是国内最能承担高高低低企业现实的企业家。二○○○年,他分割宏棋集团成为宏棋、明基电通与纬创资通。二○○二年,泛宏棋集团一举成为台湾最大的科技集团。话不多、思考却深刻的施振荣,首度谈到他带领子弟兵的心情,以及稳定获利管理的重要性。当台湾未来必须以智能赚钱,公司治理又该怎么做?

问:宏棋集团分割成三个集团,你觉得到目前有什么差别?

答:以营收来讲,应该跟过去差不多,但是不分割,未来的布局就会乱掉,不像现在清楚,有一个成长的基础,像一个平台,很聚焦,内部冲突就有限。

问:你在人事布局上怎么考量?

答:转型时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宏棋跟纬创的分割,第二是宏棋跟明基品牌如何厘清。我们尝试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中我都全部介入,但一开始都厘不清,集团之间有争执,但是现在靠时间就解决了。

问:有人说你对人不敏感,不会表露出来对子弟兵之间争执的想法?

答:我对人绝对敏感,怎么处理当然各有不同的想法。例如KY(李焜耀)讲的话会刺伤我的心,JT(王振堂)也会讲我以前经营品牌都亏本。这有什么关系,我不会伤心,我把它看成没什么嘛!他们终究是自己带出来的,我把他们当自己人。我自己是很敏感的,报纸上写一些批评,我只是不讲嘛,因为我敏感对事情帮不上忙,反而坏了大事。

问:所以你修练的工夫很好。

答:没有啦,这也是处理本身需要艺术,最重要是淡化。我常常讲,兄弟姊妹,或是下面一层的同僚,挑拨离间是天性。你坐在上面的人,不要刻意看他们的挑拨离间,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挑拨离间。不要被他们所左右,否则每天跳来跳去,他们不是更讲刺激你跳起来的话?如果你讲的话已经伤我的心了,当然我不会让你知道,我放在脑筋里再去解决,解决问题不只是时间,还要动脑筋。

解决问题要找时机。事事当然都要了解,但是如果事事都要被刺激而马上反应,那就乱掉了。像台塑王永庆是精益求精,追根究柢,他的大是单一的大,他就针对这个反应。我现在这么多要怎么反应?一定要看全局之后,才会做反应。

退休前的大业

问:你对他们都一视同仁吗?

答:当然,我今天被误解偏爱宏棋,因为我现在是宏棋董事长,其它都交掉了。我在宏棋还有一点角色要扮演,因为还要再塑造品牌形象、服务、文化、价值创新。

我现在推动关怀工程。关怀是一个感性的东西,对每个人都不一样,要透过工程、理性方法来标准化品质管制、量化,当工程运作,如何在新产品推出时,加入客户代表,站在客户立场,对新产品表达他们的希望,确认是否达到品牌形象的主轴:使产品易用与可靠。因为科技不太可靠、不太方便。这是新制度,要花两三年才会成熟,等于我退休前最忙的地方。

问:经过两千年的改革,果然现在成果出来了,泛宏棋集团已经是信息第一大集团,这已达到你的理想吗?

答:集团成长当然希望能创造利润,这是竞争力提升的结果,而非只是规模,除非靠规模能创造获利能力。我们早期所建制的组织规模,一定要有规划,不然集团改造就只能靠精简,绩效就不会好。

从获利角度,我们的成绩只能算中上,因为客观环境不是很好。从经营角度来看,企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平均要能超过百分之十五。这个标准在环境好的时候大概都没问题,但环境好的时候要去做长期投资,然而在短期间,一些回收不好的业务就会影响整个集团绩效。

当时我们经验不足,在新兴产业成长阶段,都会掌握机会尽量投资。但当信息科技慢慢成熟之后,获利管理就很重要。但是当经理人有这个经验的时候,已经五十岁到六十岁了,就开始发现未来要走比较稳定的管理,如何稳定保持股东权益报酬率。但现在看到很多机会,尤其是资本密集的,我大概兴趣都不浓。

问:为什么?

答:资本密集,第一我已有经验,不要用钱去赚钱,要用智能去赚钱,因为已经看那么多了,这方式不够高明。第二是用钱投资资本密集的产业,以前像做传统产业的石化,折旧是十五年,产业稳定,设备没什么变化。

资本密集的产业,弹性不大,使得在营运上、在成本上,有一块是不能调整的,而且比例很大,产生这个基本问题。

问: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技术吗?例如韩国的三星技术很强,他们集中在一家做。

答:资本密集要有两个优势,第一是技术领先,第二产能利用要够。IBM技术领先,但产能使用度不高,这也是不好,台湾是产能使用率很高,但毛利很低,加上不景气,经营就会不好。三星DRAM是技术绝对领先,绝对能降低成本,才会赚钱。

问:如果台湾与日本联手起来对抗韩国,你怎么看十年后的情况?

答:要看值不值得打这个战争。从另一个角度,如果有钱,什么最简单?不动脑筋的资本密集,这话不能这么讲,但做了这个决策之后是不能煞车的,一旦投资,全世界绝对是供过于求。资本密集的产业是供过于求,不只是劳力密集的产业。

问:所以你现在转到微笑曲线的另一端,服务端吗?

答:对,这挑战很大,因为本身复杂化,服务业无所不在,制造业就是专精。服务业面对活的消费者,每个人与市场都不一样,制造业面对死的技术。

现在服务业如何把变量、市场研发,把标准的东西比重提高,客服部份降低,但又变化很多,因为大家的需要不同。这个过程就是服务业的效率,例如7-Eleven,服务各种不同的人,但摆设、技术标准化,如果加入新产品也很方便。

服务业真正要经营,改善空间远大于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已到了极限,但服务业从生产、供应链到客户,后段的比重超过制造。材料成本不算,上面都是附加价值。后段效率又比前段差很多,因为比较难做,但改善空间很大。

大家都在看宏碁

母公司可以专精在服务业,子公司可以专精在制造业。虽然制造业这么辛苦,但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地区能做。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中国大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虽然是微利。但微利应该是常态,因为从消费者立场当然要微利。公司要透过自己经营效率的本领来赚我的钱,不要让我多花钱。企业责任就是要微利,但是经营效率是透过精益求精的管理模式来产生利润。微利是常态,高利润都属于短期的、刚开始的利基市场。

问:你怎么看台湾的集团竞争?

答:你看台湾的企业,哪个不走宏棋的路:代工与品牌,加上转投资,除了台积电。每个集团都走同样路子,这是因为台湾市场太小,不得不多元化,否则经营绩效就不好。美国企业除了奇异之外都要专精,因为市场够大。

台湾企业成功怎么办?有钱、有人,还会困守在原来地方吗?不会,一定会多元化,宏棋很客气,没有到银行等产业,很节制(哈哈哈)。银行找我的大有人在,我自己方向先限制住,我都已经做不完了。台湾想自创品牌的心比比皆是,只是失败大于成功,九成都失败,这条路不好走。我们既然今天走到这个样子,未来会更有把握、更小心。因为王振堂(宏棋总经理)有个观念,如果宏棋走不好,大家就更不敢进来,一定要做得很好,鼓励更多人进来做。这样台湾才能有所突破。

问:一些集团都亏损,你怎么看?

答:一般来讲,企业开始赚钱,有资金与人才,然后多元化。资本密集的回收需要时间,而最近的资本密集产业不同于过去的纺织与石化的稳定度,技术变化太快。最大问题是母公司本身规模普通、利润普通,这利润会被压缩,如果稍微分心,就没有空隙让别人出来了。

有些集团负债高,有很多是家族企业想掌握,电子新集团没这个问题,老集团都是借钱。我认为,媒体要负责任,《Forbes》首富调查只看资产不看负债,很多股票都是用钱借来的,这是误导,只看一半,后面有很大的负债。稳定时可以靠钱赚钱,亚洲文化是什么都做。但为什么自己都可以做时,在不景气会产生危机?因为每个都做,而且用负债在经营。

问:宏棋的负债比例原则是什么?

答:资本密集产业要六到七成自有资金,制造业五成,销售业三成。

问:你怎么看台湾经济?

答:台湾市场太小,一定要国际化,要利用大陆资源,要往微笑曲线的两边,这应该已经形成共识。连资本密集都要适量与适可而止。我们不是走在最前头,前头有美国与日本,我们在中间,这应该适可而止。还有机会去到大陆、东南亚,技术转移,让别人承担风险,就像美国企业要台湾承担风险,替他打天下一样,制造业应该要走这条路。品牌要有,更需要大陆当腹地,大陆制造、市场可以成为我们leverage的资源。

问:SARS对台湾产业大陆布局有影响吗?

答:没有更好的棋子可以走啊。例如leverage越南,传统产业可以。但高科技大概是放缓去大陆,但方向不会变。东欧是市场与客户需求,管理不易,但不得不这样做。东南亚竞争力比不过大陆,大陆比重长期只会提高不会降低,降低的理由只是短暂,例如SARS影响,长期发展不太可能改变。

问:你怎么看公司治理,宏棋怎么落实?

答:公司治理主要是CEO的心态,证期会怎么管都没用,靠外面约束效益不彰,要从内部,也许我从人性本善思考点。美国是出问题之后矫枉过正。

问:你怎么看集团股权复杂、公司治理上的潜在问题?

答:我跟财政部长林全讲过,台湾目前是以单一报表为主,合并报表为辅,应该以合并报表为主才合理,这才是一个上市公司完整的图像。美国也都是如此公布合并报表。合并报表可以马上反应,否则累积很大的问题才反应,母公司报表把问题包住,反应就慢了。尤其国际化公司更重要。债务也看不到。今天公司的债务如果不揭露,他还是要负责的。

问:台湾需要大整理?

答:我觉得合并报表比公司治理还重要,这是关键,大家重视合并报表,对公司治理的实质意义比外部董事好。

千年泛宏棋集团分割成宏棋、明基与纬创资通之后,今年终于缴出不错的成绩单。三家都进入前25大集团,总营收高达4196亿,总获利将近179亿,堪称是高科技第一大集团。成绩也比九九年分割前的集团营收2686亿、获利73亿还要出色。

宏棋集团董事长施振荣 未来台湾要用智能赚钱

一九八七年创立宏棋计算机,一九九二年第一次改造正处于亏损的宏棋,二○○○年又再度再造宏碁。施振荣可以说是国内最能承担高高低低企业现实的企业家。二○○○年,他分割宏棋集团成为宏棋、明基电通与纬创资通。二○○二年,泛宏棋集团一举成为台湾最大的科技集团。话不多、思考却深刻的施振荣,首度谈到他带领子弟兵的心情,以及稳定获利管理的重要性。当台湾未来必须以智能赚钱,公司治理又该怎么做?

问:宏棋集团分割成三个集团,你觉得到目前有什么差别?

答:以营收来讲,应该跟过去差不多,但是不分割,未来的布局就会乱掉,不像现在清楚,有一个成长的基础,像一个平台,很聚焦,内部冲突就有限。

问:你在人事布局上怎么考量?

答:转型时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宏棋跟纬创的分割,第二是宏棋跟明基品牌如何厘清。我们尝试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中我都全部介入,但一开始都厘不清,集团之间有争执,但是现在靠时间就解决了。

问:有人说你对人不敏感,不会表露出来对子弟兵之间争执的想法?

答:我对人绝对敏感,怎么处理当然各有不同的想法。例如KY(李焜耀)讲的话会刺伤我的心,JT(王振堂)也会讲我以前经营品牌都亏本。这有什么关系,我不会伤心,我把它看成没什么嘛!他们终究是自己带出来的,我把他们当自己人。我自己是很敏感的,报纸上写一些批评,我只是不讲嘛,因为我敏感对事情帮不上忙,反而坏了大事。

问:所以你修练的工夫很好。

答:没有啦,这也是处理本身需要艺术,最重要是淡化。我常常讲,兄弟姊妹,或是下面一层的同僚,挑拨离间是天性。你坐在上面的人,不要刻意看他们的挑拨离间,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挑拨离间。不要被他们所左右,否则每天跳来跳去,他们不是更讲刺激你跳起来的话?如果你讲的话已经伤我的心了,当然我不会让你知道,我放在脑筋里再去解决,解决问题不只是时间,还要动脑筋。

解决问题要找时机。事事当然都要了解,但是如果事事都要被刺激而马上反应,那就乱掉了。像台塑王永庆是精益求精,追根究柢,他的大是单一的大,他就针对这个反应。我现在这么多要怎么反应?一定要看全局之后,才会做反应。

退休前的大业

问:你对他们都一视同仁吗?

答:当然,我今天被误解偏爱宏棋,因为我现在是宏棋董事长,其它都交掉了。我在宏棋还有一点角色要扮演,因为还要再塑造品牌形象、服务、文化、价值创新。

我现在推动关怀工程。关怀是一个感性的东西,对每个人都不一样,要透过工程、理性方法来标准化品质管制、量化,当工程运作,如何在新产品推出时,加入客户代表,站在客户立场,对新产品表达他们的希望,确认是否达到品牌形象的主轴:使产品易用与可靠。因为科技不太可靠、不太方便。这是新制度,要花两三年才会成熟,等于我退休前最忙的地方。

问:经过两千年的改革,果然现在成果出来了,泛宏棋集团已经是信息第一大集团,这已达到你的理想吗?

答:集团成长当然希望能创造利润,这是竞争力提升的结果,而非只是规模,除非靠规模能创造获利能力。我们早期所建制的组织规模,一定要有规划,不然集团改造就只能靠精简,绩效就不会好。

从获利角度,我们的成绩只能算中上,因为客观环境不是很好。从经营角度来看,企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平均要能超过百分之十五。这个标准在环境好的时候大概都没问题,但环境好的时候要去做长期投资,然而在短期间,一些回收不好的业务就会影响整个集团绩效。

当时我们经验不足,在新兴产业成长阶段,都会掌握机会尽量投资。但当信息科技慢慢成熟之后,获利管理就很重要。但是当经理人有这个经验的时候,已经五十岁到六十岁了,就开始发现未来要走比较稳定的管理,如何稳定保持股东权益报酬率。但现在看到很多机会,尤其是资本密集的,我大概兴趣都不浓。

问:为什么?

答:资本密集,第一我已有经验,不要用钱去赚钱,要用智能去赚钱,因为已经看那么多了,这方式不够高明。第二是用钱投资资本密集的产业,以前像做传统产业的石化,折旧是十五年,产业稳定,设备没什么变化。

资本密集的产业,弹性不大,使得在营运上、在成本上,有一块是不能调整的,而且比例很大,产生这个基本问题。

问: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技术吗?例如韩国的三星技术很强,他们集中在一家做。

答:资本密集要有两个优势,第一是技术领先,第二产能利用要够。IBM技术领先,但产能使用度不高,这也是不好,台湾是产能使用率很高,但毛利很低,加上不景气,经营就会不好。三星DRAM是技术绝对领先,绝对能降低成本,才会赚钱。

问:如果台湾与日本联手起来对抗韩国,你怎么看十年后的情况?

答:要看值不值得打这个战争。从另一个角度,如果有钱,什么最简单?不动脑筋的资本密集,这话不能这么讲,但做了这个决策之后是不能煞车的,一旦投资,全世界绝对是供过于求。资本密集的产业是供过于求,不只是劳力密集的产业。

问:所以你现在转到微笑曲线的另一端,服务端吗?

答:对,这挑战很大,因为本身复杂化,服务业无所不在,制造业就是专精。服务业面对活的消费者,每个人与市场都不一样,制造业面对死的技术。

现在服务业如何把变量、市场研发,把标准的东西比重提高,客服部份降低,但又变化很多,因为大家的需要不同。这个过程就是服务业的效率,例如7-Eleven,服务各种不同的人,但摆设、技术标准化,如果加入新产品也很方便。

服务业真正要经营,改善空间远大于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已到了极限,但服务业从生产、供应链到客户,后段的比重超过制造。材料成本不算,上面都是附加价值。后段效率又比前段差很多,因为比较难做,但改善空间很大。

大家都在看宏碁

母公司可以专精在服务业,子公司可以专精在制造业。虽然制造业这么辛苦,但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地区能做。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中国大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虽然是微利。但微利应该是常态,因为从消费者立场当然要微利。公司要透过自己经营效率的本领来赚我的钱,不要让我多花钱。企业责任就是要微利,但是经营效率是透过精益求精的管理模式来产生利润。微利是常态,高利润都属于短期的、刚开始的利基市场。

问:你怎么看台湾的集团竞争?

答:你看台湾的企业,哪个不走宏棋的路:代工与品牌,加上转投资,除了台积电。每个集团都走同样路子,这是因为台湾市场太小,不得不多元化,否则经营绩效就不好。美国企业除了奇异之外都要专精,因为市场够大。

台湾企业成功怎么办?有钱、有人,还会困守在原来地方吗?不会,一定会多元化,宏棋很客气,没有到银行等产业,很节制(哈哈哈)。银行找我的大有人在,我自己方向先限制住,我都已经做不完了。台湾想自创品牌的心比比皆是,只是失败大于成功,九成都失败,这条路不好走。我们既然今天走到这个样子,未来会更有把握、更小心。因为王振堂(宏棋总经理)有个观念,如果宏棋走不好,大家就更不敢进来,一定要做得很好,鼓励更多人进来做。这样台湾才能有所突破。

问:一些集团都亏损,你怎么看?

答:一般来讲,企业开始赚钱,有资金与人才,然后多元化。资本密集的回收需要时间,而最近的资本密集产业不同于过去的纺织与石化的稳定度,技术变化太快。最大问题是母公司本身规模普通、利润普通,这利润会被压缩,如果稍微分心,就没有空隙让别人出来了。

有些集团负债高,有很多是家族企业想掌握,电子新集团没这个问题,老集团都是借钱。我认为,媒体要负责任,《Forbes》首富调查只看资产不看负债,很多股票都是用钱借来的,这是误导,只看一半,后面有很大的负债。稳定时可以靠钱赚钱,亚洲文化是什么都做。但为什么自己都可以做时,在不景气会产生危机?因为每个都做,而且用负债在经营。

问:宏棋的负债比例原则是什么?

答:资本密集产业要六到七成自有资金,制造业五成,销售业三成。

问:你怎么看台湾经济?

答:台湾市场太小,一定要国际化,要利用大陆资源,要往微笑曲线的两边,这应该已经形成共识。连资本密集都要适量与适可而止。我们不是走在最前头,前头有美国与日本,我们在中间,这应该适可而止。还有机会去到大陆、东南亚,技术转移,让别人承担风险,就像美国企业要台湾承担风险,替他打天下一样,制造业应该要走这条路。品牌要有,更需要大陆当腹地,大陆制造、市场可以成为我们leverage的资源。

问:SARS对台湾产业大陆布局有影响吗?

答:没有更好的棋子可以走啊。例如leverage越南,传统产业可以。但高科技大概是放缓去大陆,但方向不会变。东欧是市场与客户需求,管理不易,但不得不这样做。东南亚竞争力比不过大陆,大陆比重长期只会提高不会降低,降低的理由只是短暂,例如SARS影响,长期发展不太可能改变。

问:你怎么看公司治理,宏棋怎么落实?

答:公司治理主要是CEO的心态,证期会怎么管都没用,靠外面约束效益不彰,要从内部,也许我从人性本善思考点。美国是出问题之后矫枉过正。

问:你怎么看集团股权复杂、公司治理上的潜在问题?

答:我跟财政部长林全讲过,台湾目前是以单一报表为主,合并报表为辅,应该以合并报表为主才合理,这才是一个上市公司完整的图像。美国也都是如此公布合并报表。合并报表可以马上反应,否则累积很大的问题才反应,母公司报表把问题包住,反应就慢了。尤其国际化公司更重要。债务也看不到。今天公司的债务如果不揭露,他还是要负责的。

问:台湾需要大整理?

答:我觉得合并报表比公司治理还重要,这是关键,大家重视合并报表,对公司治理的实质意义比外部董事好。

自从1985年以来,每年6月的美国匹兹堡无疑都是黑客们的聚会天堂,尽管今年来自柏林的Trumpbour兄弟对着美联社的记者大谈黑客的“黑顶”和“白顶”之分,但是更多的目光却并没有投向匹兹堡的黑客们,而是被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大学和波士顿的一些“沉默”的自称博客的人们抢去了。


拾穗的博客

1997年,美国UserLand软件公司CEO的戴夫-温纳发布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网络脚本软件Scripting News,设计初衷就是希望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技术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专栏,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声音,利用这种网络日志的技术形式,每个人可以零成本的维护和创建自己的网络媒体,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传媒发言人,最终以蜂窝状的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进而创造一种新的媒体形势。正是当年戴夫-温纳无心插柳的开发了雏形性的Scripting News,被称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就这么悄悄的诞生了。

最初温纳并没有使用Blog这个词,英文Blog是Weblog的简称,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这恰恰符合这个网络日志的模式。而美国网民则习惯把写作Blog这个动作叫做Blogging,把做这件事的人称为Blogger。汉化版的叫法顺水推舟的成就了博客的诞生。

一般每个博客就是一个Web页面,它通常由简短而且经常更新的贴子构成,所有文章都是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看上去就是平淡无奇私人日记。但每个人随时把自己思想和生活的灵感火花记录在博客上,按照中国博客站长方兴东的说法:“博客来自于民间的个人,他的人性化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而我们就像法国画家米勒笔下的《拾穗者》那样,将这些繁杂的信息分类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媒体,这不单单是把主题相同的网站作连结,通常博客的主人把自己的个性也都放入其中,这才是博客的精髓所在”。


直播日记: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IT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体CNet将博客这种松散的高度个人观点视为互联网上的新热点,日本知名博客小岛弘在电子邮件中对记者写到:“日记,生活见闻,思想主张这一切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媒体生活,而不是那些模式化的商业报道”。而博客更具颠覆性的是在试图改变传统的媒体编辑关系,《圣何塞水星报》的专栏作家丹-吉尔默解释到:“目前的新闻业唯一的一条能让作品来到读者面前的途径就是主编和出版商。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迫使作者改变初衷以讨好一部分人。而博客则帮我们将作品直接呈现在最终读者的面前。”

尽管很多人还在怀疑博客上信息的真实性,但是911事件中诸多当事人的博客站点成为了消息来源,以至于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引述。2002年
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令俄国的博客LiveJournal一夜成名,因为在LiveJournal的博客站点上有一手的“现场报道”。一位在剧院内被绑架的舞蹈演员打手机出来告诉里面的真实情况。原来车臣的绑架者只是希望在莫斯科大街上举行游行以让车臣的战争结束。这和俄国的主流媒体报道不同的消息发布到了LiveJournal上,于是急欲获知人质僵持阶段状况的人们终于能够明白一些绑架者的动机和要求。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alam Pax随着战事的越来越失去控制而变得越来越著名,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远胜过CNN们的摄像机。

正是六年来博客技术凭借网络的大众传播力量,仅仅依靠并不高深复杂的Blog软件,却延续着有如Linux颠覆微软的路线,博客已经被冠以“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不过博客界最具震动的事件富有戏剧性发生在2002年中,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Trent Lott)发表的一些言论,几乎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但是,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使其突然成为全美新闻记者关注的目标,甚至最终导致其辞职,成为博客在新闻媒体方面又一次辉煌的战绩。《连线》杂志的评价说:“博客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提醒即将爆发的不引人注目的突发性新闻。”

“博客在中国还处在早期萌芽阶段”中国最大的博客站点负责人方兴东不无感慨地说,“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与我们还有距离,但是国际博客们风起云涌的行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除了博客中国外,中国数字部落、风语者也都是国内比较成熟的博客站点,尽管了解博客的人并不多,但是中国的博客们正在努力从地下转向主流。


Google之路与信息垃圾制造者

5月23日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大学,6月9日的波士顿、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全球博客的领导者们聚集起来召开他们的博客大会,新闻学与博客、为什么博客很重要这样的讲演不绝于耳。而更具意义的是博客们开始讨论如何商业化问题了,俨然是摆出了要将博客应用添上商业佐料的架势,让人想起90年代中期Linux开始商业化的类似情景。不过到底是为利润而博客还是为乐趣而博客似乎已经争论不休。相比倒是Google
更加精明,2月Google默默的并购了提供博客工具的Pyra公司。博客Star Tribune对记者说:“来自博客世界的消息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创造了PageRank独有技术的Google也看到了博客将对信息世界的影响力。与其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海洋中搜索,还不如直接在博客中搜索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Google正是预测到未来技术趋势,才收购博客工具的”。其实大多数的博客主人并没有刻意要让自己的网站击败商业网站,博客的做法本身决定了其在Internet世界上的突出。博客的更新比较频繁,而且出现的内容也比较新,还有博客们往往相互连接。而这些都是搜索引擎计算排名的依据。

博客风光的同时,信息垃圾制造者这样的高帽子也被扣在了博客头上,仅1月份就有41000人在Blogger站点上创建博客社区。PC Magazine编辑约翰-德瑞克(John Dvorak)就是博客的怀疑者,他告诉记者:“博客们很多时候都是冲动的结果,他们没有意识到要维护这样一个博客站点需要付出的努力,当事情不像一开始想象的那样简单和成功后,半途而废将在所难免”。

自从1985年以来,每年6月的美国匹兹堡无疑都是黑客们的聚会天堂,尽管今年来自柏林的Trumpbour兄弟对着美联社的记者大谈黑客的“黑顶”和“白顶”之分,但是更多的目光却并没有投向匹兹堡的黑客们,而是被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大学和波士顿的一些“沉默”的自称博客的人们抢去了。


拾穗的博客

1997年,美国UserLand软件公司CEO的戴夫-温纳发布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网络脚本软件Scripting News,设计初衷就是希望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技术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专栏,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声音,利用这种网络日志的技术形式,每个人可以零成本的维护和创建自己的网络媒体,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传媒发言人,最终以蜂窝状的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进而创造一种新的媒体形势。正是当年戴夫-温纳无心插柳的开发了雏形性的Scripting News,被称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就这么悄悄的诞生了。

最初温纳并没有使用Blog这个词,英文Blog是Weblog的简称,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这恰恰符合这个网络日志的模式。而美国网民则习惯把写作Blog这个动作叫做Blogging,把做这件事的人称为Blogger。汉化版的叫法顺水推舟的成就了博客的诞生。

一般每个博客就是一个Web页面,它通常由简短而且经常更新的贴子构成,所有文章都是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看上去就是平淡无奇私人日记。但每个人随时把自己思想和生活的灵感火花记录在博客上,按照中国博客站长方兴东的说法:“博客来自于民间的个人,他的人性化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而我们就像法国画家米勒笔下的《拾穗者》那样,将这些繁杂的信息分类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媒体,这不单单是把主题相同的网站作连结,通常博客的主人把自己的个性也都放入其中,这才是博客的精髓所在”。


直播日记: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IT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体CNet将博客这种松散的高度个人观点视为互联网上的新热点,日本知名博客小岛弘在电子邮件中对记者写到:“日记,生活见闻,思想主张这一切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媒体生活,而不是那些模式化的商业报道”。而博客更具颠覆性的是在试图改变传统的媒体编辑关系,《圣何塞水星报》的专栏作家丹-吉尔默解释到:“目前的新闻业唯一的一条能让作品来到读者面前的途径就是主编和出版商。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迫使作者改变初衷以讨好一部分人。而博客则帮我们将作品直接呈现在最终读者的面前。”

尽管很多人还在怀疑博客上信息的真实性,但是911事件中诸多当事人的博客站点成为了消息来源,以至于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引述。2002年
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令俄国的博客LiveJournal一夜成名,因为在LiveJournal的博客站点上有一手的“现场报道”。一位在剧院内被绑架的舞蹈演员打手机出来告诉里面的真实情况。原来车臣的绑架者只是希望在莫斯科大街上举行游行以让车臣的战争结束。这和俄国的主流媒体报道不同的消息发布到了LiveJournal上,于是急欲获知人质僵持阶段状况的人们终于能够明白一些绑架者的动机和要求。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alam Pax随着战事的越来越失去控制而变得越来越著名,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远胜过CNN们的摄像机。

正是六年来博客技术凭借网络的大众传播力量,仅仅依靠并不高深复杂的Blog软件,却延续着有如Linux颠覆微软的路线,博客已经被冠以“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不过博客界最具震动的事件富有戏剧性发生在2002年中,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Trent Lott)发表的一些言论,几乎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但是,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使其突然成为全美新闻记者关注的目标,甚至最终导致其辞职,成为博客在新闻媒体方面又一次辉煌的战绩。《连线》杂志的评价说:“博客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提醒即将爆发的不引人注目的突发性新闻。”

“博客在中国还处在早期萌芽阶段”中国最大的博客站点负责人方兴东不无感慨地说,“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与我们还有距离,但是国际博客们风起云涌的行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除了博客中国外,中国数字部落、风语者也都是国内比较成熟的博客站点,尽管了解博客的人并不多,但是中国的博客们正在努力从地下转向主流。


Google之路与信息垃圾制造者

5月23日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大学,6月9日的波士顿、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全球博客的领导者们聚集起来召开他们的博客大会,新闻学与博客、为什么博客很重要这样的讲演不绝于耳。而更具意义的是博客们开始讨论如何商业化问题了,俨然是摆出了要将博客应用添上商业佐料的架势,让人想起90年代中期Linux开始商业化的类似情景。不过到底是为利润而博客还是为乐趣而博客似乎已经争论不休。相比倒是Google
更加精明,2月Google默默的并购了提供博客工具的Pyra公司。博客Star Tribune对记者说:“来自博客世界的消息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创造了PageRank独有技术的Google也看到了博客将对信息世界的影响力。与其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海洋中搜索,还不如直接在博客中搜索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Google正是预测到未来技术趋势,才收购博客工具的”。其实大多数的博客主人并没有刻意要让自己的网站击败商业网站,博客的做法本身决定了其在Internet世界上的突出。博客的更新比较频繁,而且出现的内容也比较新,还有博客们往往相互连接。而这些都是搜索引擎计算排名的依据。

博客风光的同时,信息垃圾制造者这样的高帽子也被扣在了博客头上,仅1月份就有41000人在Blogger站点上创建博客社区。PC Magazine编辑约翰-德瑞克(John Dvorak)就是博客的怀疑者,他告诉记者:“博客们很多时候都是冲动的结果,他们没有意识到要维护这样一个博客站点需要付出的努力,当事情不像一开始想象的那样简单和成功后,半途而废将在所难免”。

2003-06-23

首发《IT168》

北京宽带上网难几乎是全国尽人皆知的事情,不管是有幸住在拥有小区以太网宽带的住户,还是不得不选择ADSL作为宽带解决方案的用户,甚至还有北京将近30万的“过早安装而后悔”的ISDN用户。都不得不忍受全国最贵的宽带网络接入。

自从2002年7月3日北京通信把ADSL宽带上网费砍掉了一半(把月使用费49元、99元、199元、380元的20小时、40小时、100小时、200小时,优惠到24.5元、44.5元、99.5元、190元)后,按照北京通信的原计划,2003年6月20日将是这项重要的价格优惠政策截止的日期。但是,上周末北京通信10060电话咨询还没有任何关于资费价格6月20日后如何的答复。本周,笔者从北京通信的服务电话中得到该政策延长到2003年12月31日的答复,而此时包括北京通信的网站和其营业网点仍都没有任何的延期通知刊登。但这仍然不是ADSL用户期盼的包月政策。

延长:暧昧的降价

如果了解北京ADSL历史的人,肯定同意“暧昧”这样的措辞。整个2002年,北京通信始终在装机费上做文章,2002年7月8日至8月20日,所谓的“暑假特快”方案,学生和教师家庭安装可免交装机费。然后是装机费从1500元降到了800元。再之后是2002年11月推出的初装费降到300元,其中还包括赠送不赠送ADSL MODEM这样的戏剧性插曲。甚至令当时ADSL MODEM零售商曾经短暂的高兴了一把,期望电信不赠送ADSL MODEM,而放开这块庞大的硬件市场,要知道当时内置PCI接口ADSL MODEM也要380元,USB接口的外置ADSL MODEM更要420元上下,而最好的以太网接口ADSL MODEM还要500多。可惜300元初装费不送ADSL MODEM的制度在进入2003年以后悄悄的在寿终正寝。转而继续执行北京通信一贯的暧昧策略,将300元初装费暗中变相折算成赠送的ADSL MODEM。

而目前延长的优惠政策价格是从2002年7月3日开始实施的,其中经历了2002年12月的第一次延期,之后是2003年6月20日的这次延期。真不知道这次许诺的2003年12月31日的日子之后又会是如何。曾经北京通信的安装工人在安装ADSL给用户的时候回答过类似的猜测,并且凭借其20年的电信工龄做出过继续延长的判断,但是这种半年一次的“大赦”似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宽带上网资费的根本问题。信息产业部并没有对ADSL宽带做出过特别的资费说明,况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ADSL都采用150元包月的收费模式,偏偏北京的ADSL仍然不肯放弃原价和半价优惠这样的“牌坊”价格。

ADSL:北京无包月

北京通信总经理赵继东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的采访时,曾经对记者透露了截至2003年3月20日北京ADSL达到了10.7万用户的成绩。而北京4月至5月间的非典特别时期似乎加速了北京通信实现ADSL年内30万用户的计划,但是北京通信并没有考虑更多的人用ADSL应该较少成本这样的问题,尤其是非典期间在家上网时间的增加,几乎多数的用户无疑都超过了自己平常预定的资费标准,这再一次体现出ADSL包月的重要性。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北京ADSL无包月的政策,要知道在大多数城市,ADSL都保持100元至150元包月的资费标准,唯独北京从来就没有出现过ADSL包月。尽管我们不能直接将价格垄断这样的帽子不问青红皂白的扣在北京通信头上,但是包月制度对于网络社会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收费标准的问题。这从非典期间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从学校教育对于远程教育的期望,从商业经济对于网络沟通的渴求,都能够充分的看出来宽带互联网接入对于北京,乃至全国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

由于非典的原因,北京通信不得不放慢了ADSL网络的5期扩容工程,但是这并不能为包月制度不能实行作技术的借口。尽管ADSL用户连接网络会占据电信局总的网络带宽,北京不实行包月或多或少都有考虑网络带宽影响速度的因素,无包月也就意味着无法经济廉价的实现24小时在线,从整体上将令北京的宽带网络应用质量遭受潜移默化的打击。

12月31日,北京通信客户服务电话10060的工作人员说出了下一次北京通信抉择ADSL继续不继续优惠的“大赦”日,但是北京ADSL的计费日期都是从每个月的20日为启示和中止日,而12月31日这样的时间出现将为12月与2004年1月计费的交接埋下障碍。不过12月31日的出现似乎也在暗示我们优惠价格仍将延续,毕竟31日这样的优惠截止日必将与20日的计费惯例相冲突。不过不要对ADSL的暗示抱过多的乐观期望,毕竟各类电信大亨们令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失望。

首发《IT168》

北京宽带上网难几乎是全国尽人皆知的事情,不管是有幸住在拥有小区以太网宽带的住户,还是不得不选择ADSL作为宽带解决方案的用户,甚至还有北京将近30万的“过早安装而后悔”的ISDN用户。都不得不忍受全国最贵的宽带网络接入。

自从2002年7月3日北京通信把ADSL宽带上网费砍掉了一半(把月使用费49元、99元、199元、380元的20小时、40小时、100小时、200小时,优惠到24.5元、44.5元、99.5元、190元)后,按照北京通信的原计划,2003年6月20日将是这项重要的价格优惠政策截止的日期。但是,上周末北京通信10060电话咨询还没有任何关于资费价格6月20日后如何的答复。本周,笔者从北京通信的服务电话中得到该政策延长到2003年12月31日的答复,而此时包括北京通信的网站和其营业网点仍都没有任何的延期通知刊登。但这仍然不是ADSL用户期盼的包月政策。

延长:暧昧的降价

如果了解北京ADSL历史的人,肯定同意“暧昧”这样的措辞。整个2002年,北京通信始终在装机费上做文章,2002年7月8日至8月20日,所谓的“暑假特快”方案,学生和教师家庭安装可免交装机费。然后是装机费从1500元降到了800元。再之后是2002年11月推出的初装费降到300元,其中还包括赠送不赠送ADSL MODEM这样的戏剧性插曲。甚至令当时ADSL MODEM零售商曾经短暂的高兴了一把,期望电信不赠送ADSL MODEM,而放开这块庞大的硬件市场,要知道当时内置PCI接口ADSL MODEM也要380元,USB接口的外置ADSL MODEM更要420元上下,而最好的以太网接口ADSL MODEM还要500多。可惜300元初装费不送ADSL MODEM的制度在进入2003年以后悄悄的在寿终正寝。转而继续执行北京通信一贯的暧昧策略,将300元初装费暗中变相折算成赠送的ADSL MODEM。

而目前延长的优惠政策价格是从2002年7月3日开始实施的,其中经历了2002年12月的第一次延期,之后是2003年6月20日的这次延期。真不知道这次许诺的2003年12月31日的日子之后又会是如何。曾经北京通信的安装工人在安装ADSL给用户的时候回答过类似的猜测,并且凭借其20年的电信工龄做出过继续延长的判断,但是这种半年一次的“大赦”似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宽带上网资费的根本问题。信息产业部并没有对ADSL宽带做出过特别的资费说明,况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ADSL都采用150元包月的收费模式,偏偏北京的ADSL仍然不肯放弃原价和半价优惠这样的“牌坊”价格。

ADSL:北京无包月

北京通信总经理赵继东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的采访时,曾经对记者透露了截至2003年3月20日北京ADSL达到了10.7万用户的成绩。而北京4月至5月间的非典特别时期似乎加速了北京通信实现ADSL年内30万用户的计划,但是北京通信并没有考虑更多的人用ADSL应该较少成本这样的问题,尤其是非典期间在家上网时间的增加,几乎多数的用户无疑都超过了自己平常预定的资费标准,这再一次体现出ADSL包月的重要性。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北京ADSL无包月的政策,要知道在大多数城市,ADSL都保持100元至150元包月的资费标准,唯独北京从来就没有出现过ADSL包月。尽管我们不能直接将价格垄断这样的帽子不问青红皂白的扣在北京通信头上,但是包月制度对于网络社会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收费标准的问题。这从非典期间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从学校教育对于远程教育的期望,从商业经济对于网络沟通的渴求,都能够充分的看出来宽带互联网接入对于北京,乃至全国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

由于非典的原因,北京通信不得不放慢了ADSL网络的5期扩容工程,但是这并不能为包月制度不能实行作技术的借口。尽管ADSL用户连接网络会占据电信局总的网络带宽,北京不实行包月或多或少都有考虑网络带宽影响速度的因素,无包月也就意味着无法经济廉价的实现24小时在线,从整体上将令北京的宽带网络应用质量遭受潜移默化的打击。

12月31日,北京通信客户服务电话10060的工作人员说出了下一次北京通信抉择ADSL继续不继续优惠的“大赦”日,但是北京ADSL的计费日期都是从每个月的20日为启示和中止日,而12月31日这样的时间出现将为12月与2004年1月计费的交接埋下障碍。不过12月31日的出现似乎也在暗示我们优惠价格仍将延续,毕竟31日这样的优惠截止日必将与20日的计费惯例相冲突。不过不要对ADSL的暗示抱过多的乐观期望,毕竟各类电信大亨们令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失望。

2003-06-19
1999年秋天,安捷伦科技推出了第一块光电鼠标核心模块,一块由CMOS感光块和DSP运算比较系统组成的识别系统,自此拉开了光电鼠标的普及之路。其实在此之前光电鼠标早已经存在,不过当时的光电鼠标使用条件非常挑剔,由于没有目前光电鼠所具有的DSP运算比较系统,当时的光电鼠必须在特别的鼠标垫上才能使用,那个鼠标垫不仅需要有金属的网点表面,而且当时的光电鼠还不能45度运动,因为当时的识别系统很多只能X轴或者Y轴单独运动。而且早期的鼠标很少有按照人体工程力学的设计,长时间的使用不可避免的导致手指和手臂的疲劳,甚至像埃德姆-史密斯(Adam Smith)的小说形容的那样,出现如同螃蟹前鳌那样一大一小的手臂。当时大家都已经对机械鼠标怨声载道,尤其是那些用PHOTOSHOP或者CAD画图的设计者们,再有就是那些QUAKE迷们。正是在这种前提下目前改良的光电鼠标才普及开来。

光电鼠原理

光电鼠标与机械式鼠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定位方式不同,传统鼠标使用机械结构为X轴和Y轴定向,利用中间的橡胶球滚动产生物理数据回馈。而光电鼠则利用内部发光二极管,垂直向鼠标底部照射,桌面反射的部分回射光线就会被细小的光学透镜捕捉,然后传输到光学感应器件内,然后就像连续拍摄数码照片那样,图像分析芯片DSP就会连续捕捉对应的轨迹运动,进而运算图像特征数据,从而得出需要的鼠标移动方向和距离数据。这大大的颠覆了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X轴Y轴提升到光识别的层次。

由于光电鼠标与桌面接触的仅仅是一簇光,所以不会像机械鼠标那样生涩难用,也不会出现因为橡胶球堆集灰尘造成的定位不准现象。如果说光电鼠唯一的缺点的话,也就是无法工作于强反光的玻璃桌面了。


消耗性鼠标消费模式终结

正是因为光电鼠抛弃了经常需要清理的机械部件,大有一鼠永逸的特点。以往的机械鼠标寿命能够维持3年者寥寥无几,更别说那些15元的地摊货,能用3个月就阿弥陀佛了。所以以往的机械鼠标很少有质保超过1年的,更夸张者在中关村出现过将鼠标划归墨盒等消耗品范畴的事情。光电鼠标的出现大大的从商业结构上终结了这一切,目前国内电子市场上微软、罗技、明基等相对高档的光电鼠标普遍提供3到5年的质量保证,就算那些无名的杂牌光电鼠标也很多保证半年以上。

如果光电鼠标要寿终正寝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光二极管因为使用年限和空气环境太差了,以至于其寿命缩短。所以可以说光电鼠标真的可以一鼠恒久远了。所以以往机械鼠标所带来的诸多商业格局悄悄的被光电鼠标破坏者。目前国内每10个鼠标消费中有3个是光电鼠标,虽然光点风还没有压过机械风,但是因为光电鼠标的寿命很长,即便另外7个都是机械鼠标也不怕,因为这7个鼠标将在半年到一年之内报废,按照这个速度,无疑两年以后光电鼠标将一统天下。

目前机械鼠标还当到的原因无非就是便宜的价格优势。以目前市场的平均价格衡量,机械鼠标25元的话,对应档次的光电鼠标少说也要在160元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只会作金属扳金活的计算机生产机箱厂,也纷纷打出自己的光电鼠标品牌的原因,毕竟较高的售价能为商家提供较高的利润空间。但是他们并没有盘算,当两三年后,光电鼠标普及之后,因为光电鼠标使用年限很长,这些厂商如何再叫用户更新换代购买新的鼠标成为了严重的问题。这对于目前格局为战的国内光电鼠标新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得不仔细思考的严重问题。


对游戏者和绘图人的满足

除了前面说的光电鼠标的长寿外,高准确的定位性似乎也是光电鼠标能够普及开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于是乎光电鼠标的分辨率(单位DPI)和扫描频率(又叫采样频率)两项指标凸现了出来。电鼠标的分辨率直接影响了鼠标定位的细度,就像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图像,越高的CCD将提供更高的数据效果。对于游戏者和绘图人来说800DPI就能够实现他们的基本狂热需求,一般800DPI对应就能够实现高于3000帧/秒的扫描频率,例如罗技的MX系列光电鼠标,就能够实现平均3500帧/秒的扫描频率,这对于CS等射击游戏中狙击手来说一枪爆头至少不存在客观上的问题了,如果不能达到一枪爆头请不要再抱怨鼠标不好用,只能证明你的枪法不行。而微软作为光电鼠标领域新的巨人,他的IE鼠标最高能够达到6000帧/秒的水平,你将对它的过度敏感而趋之若鹜。

不过鼠标商人们也不傻子,他们往往将800DPI的鼠标等定位在高端领域,至少要200元人民币。现比倒是明基带领着国内若干的小品牌鼠标为光电鼠标的普及作着更多的贡献,一些分辨率400DPI,扫描频率1500帧/秒的低技术指标的光电鼠标大量出现,至少能够满足普通上班族的扫雷需要。


微软、安捷伦和罗技

尽管安捷伦第一个推出了改良的新一代光电鼠标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安捷伦的技术成为了一枝独秀。微软这个无处不在的贪婪者是不会放弃鼠标这个大众性消费品的,光电鼠标的核心零件目前只有微软和安捷伦控制,而实际产品领域微软在国外市场上已经畅销10年有余,几乎控制了30%以上的市场,只有罗技能与其对抗了。与CPU领域的INTEL与AMD、操作系统领域的WINDOWS与LINUX、数码相机领域的CCD与CMOS、PDA OS的POCKET PC与PALM一样,光电鼠标核心技术领域微软与安捷伦,实际产品上则是微软与罗技也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游戏。

目前能够生产光学感应器的厂家只有安捷伦、微软和罗技三家公司,国内很多小品牌光电鼠标都是使用安捷伦的光学感应器,安捷伦的CMOS模块相对便宜且成熟,H2000-A0214光学感应元件几乎提供给了70%的客户。但是安捷伦的问题在于虽然能够提供高达800DPI的高分辨率,但是扫描频率却并不高,仅仅能达到2500帧/秒的水平,所以使用起来经常有发“飘”的感觉。而罗技的CP5919AM控制芯片则是罗技高定位名声的背后功臣。而微软的IntelliEye系列则最高拥有6000帧/秒的刷新频率,被微软狠狠的宣传了一把,但是400DPI却成为了微软的隐私。

红光与蓝光

大多数情况下发光二极管都是以红光的形势表现出来,以至于很多鼠标都以红色夜光来进行宣传,其实漂亮的发光外形不过是光电鼠标发光二极管的副产品罢了。除了红光外,蓝色其实也是可以用来驱动光电鼠标的发光二极管色彩,不过蓝色相对暗度高,往往要加大发光量,所以目前市场上真正蓝光光电鼠标也就是微软的宝蓝鲨系列了。请不要因为厂商的过渡渲染而沉迷于红光与蓝光中,那不过就是发光二极管多余的散射光罢了。

微软的鲨鱼家族

微软的光电鼠普遍以某某鲨的名字出现,价格分布在288到488元之间,产品线主要是高端的INTELLIMOUSE EXPLORER系列,IM E3的6000帧/秒的刷新频率是其最诱人的要点。此外减少前进后退等辅助功能键的Microsoft Basic Optical Mouse(光学灵动鲨)也是代表,其200元的价格是微软鼠标中不多的低价产品,还有3月底最近推出的WIRELESS OPTICAL ICE和有线版的OPTICAL MOUSE RED也是2500DPI的新代表,不过600余元的价格也是很有“分量”。此外宝蓝鲨、灵动鲨都比较便宜,可以说是IM E3的不同类型缩水版本。值得推荐的是微软专门为笔记本设计的光学迷你鲨,288元的小鼠标无疑将是笔记本用户的新宠,只有SUNFLOWER的极速射貂迷你版能与之对抗。

LaView的三小强

LaView以新观点的名字注册进入国内市场,他们可以说是安捷伦H2000芯片的最忠实制造商,丝毫不顾及安捷伦H2000分辨率400DPI的略势,小酷和小小酷两款以红、紫、蓝三色的变换外形和小巧外形拉拢用户,198和188元的价格似乎是那些选鼠标更还选外形的人最合适接受的价格。不过LaView还有一款数码麒麟比较有特色,除了标准的光电鼠标外形外,数码麒麟还将CF、SD、MMC、记忆棒两两组合的形势在鼠标上预留了插槽,以至于商家毫不犹豫的给这么一款“标准”光电鼠标定价258元。

SUNFLOWER和罗技的貂们

罗技看到微软的光学灵动鲨在抢夺市场,他的光电劲貂也有点按捺不住了,于是150元的价格的抛售开始了。罗技的光电鼠标品种繁多,光电旋貂是目前销售量最大的一款,外形圆滑。有意思的是,微软喜欢用某某鲨,罗技也用某某貂,而SUNFLOWER也来用某某貂凑热闹。极速射貂迷你版能使用安捷伦的ADNS-2051光学芯片、HDNS-2200的图像处理器为我们创造了最小的800DPI光电鼠标,加之其外壳使用了透明的明雅克里材料,很有苹果机鼠标的感觉。极速射貂迷你版另一个值得称为的就是USB线缆任意伸缩的设计,类似钥匙链的回力线扣,使得这款鼠标非常适合笔记本用户使用,不用再为那些多余的鼠标线所困扰。而且极速射貂迷你版的价格惊人的便宜到128元,这对于那些并不用笔记本玩动作游戏的用户来说,是不得不考察一番的一款光电鼠标。

明基所扮演的普及者

BENQ的光电鼠标一向以大众性的性能和便宜著称,虽然发烧友们并不怎么认同BENQ,但是对于那些刚刚脱离机械鼠标苦海的用户来说,BENQ还是不错的。M105系列用不到100元的价格提供了最基本的光电鼠标配置,对于滚轮、左右手通用的设计我们还能有什么抱怨呢。(IT168)

1999年秋天,安捷伦科技推出了第一块光电鼠标核心模块,一块由CMOS感光块和DSP运算比较系统组成的识别系统,自此拉开了光电鼠标的普及之路。其实在此之前光电鼠标早已经存在,不过当时的光电鼠标使用条件非常挑剔,由于没有目前光电鼠所具有的DSP运算比较系统,当时的光电鼠必须在特别的鼠标垫上才能使用,那个鼠标垫不仅需要有金属的网点表面,而且当时的光电鼠还不能45度运动,因为当时的识别系统很多只能X轴或者Y轴单独运动。而且早期的鼠标很少有按照人体工程力学的设计,长时间的使用不可避免的导致手指和手臂的疲劳,甚至像埃德姆-史密斯(Adam Smith)的小说形容的那样,出现如同螃蟹前鳌那样一大一小的手臂。当时大家都已经对机械鼠标怨声载道,尤其是那些用PHOTOSHOP或者CAD画图的设计者们,再有就是那些QUAKE迷们。正是在这种前提下目前改良的光电鼠标才普及开来。

光电鼠原理

光电鼠标与机械式鼠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定位方式不同,传统鼠标使用机械结构为X轴和Y轴定向,利用中间的橡胶球滚动产生物理数据回馈。而光电鼠则利用内部发光二极管,垂直向鼠标底部照射,桌面反射的部分回射光线就会被细小的光学透镜捕捉,然后传输到光学感应器件内,然后就像连续拍摄数码照片那样,图像分析芯片DSP就会连续捕捉对应的轨迹运动,进而运算图像特征数据,从而得出需要的鼠标移动方向和距离数据。这大大的颠覆了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X轴Y轴提升到光识别的层次。

由于光电鼠标与桌面接触的仅仅是一簇光,所以不会像机械鼠标那样生涩难用,也不会出现因为橡胶球堆集灰尘造成的定位不准现象。如果说光电鼠唯一的缺点的话,也就是无法工作于强反光的玻璃桌面了。


消耗性鼠标消费模式终结

正是因为光电鼠抛弃了经常需要清理的机械部件,大有一鼠永逸的特点。以往的机械鼠标寿命能够维持3年者寥寥无几,更别说那些15元的地摊货,能用3个月就阿弥陀佛了。所以以往的机械鼠标很少有质保超过1年的,更夸张者在中关村出现过将鼠标划归墨盒等消耗品范畴的事情。光电鼠标的出现大大的从商业结构上终结了这一切,目前国内电子市场上微软、罗技、明基等相对高档的光电鼠标普遍提供3到5年的质量保证,就算那些无名的杂牌光电鼠标也很多保证半年以上。

如果光电鼠标要寿终正寝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光二极管因为使用年限和空气环境太差了,以至于其寿命缩短。所以可以说光电鼠标真的可以一鼠恒久远了。所以以往机械鼠标所带来的诸多商业格局悄悄的被光电鼠标破坏者。目前国内每10个鼠标消费中有3个是光电鼠标,虽然光点风还没有压过机械风,但是因为光电鼠标的寿命很长,即便另外7个都是机械鼠标也不怕,因为这7个鼠标将在半年到一年之内报废,按照这个速度,无疑两年以后光电鼠标将一统天下。

目前机械鼠标还当到的原因无非就是便宜的价格优势。以目前市场的平均价格衡量,机械鼠标25元的话,对应档次的光电鼠标少说也要在160元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只会作金属扳金活的计算机生产机箱厂,也纷纷打出自己的光电鼠标品牌的原因,毕竟较高的售价能为商家提供较高的利润空间。但是他们并没有盘算,当两三年后,光电鼠标普及之后,因为光电鼠标使用年限很长,这些厂商如何再叫用户更新换代购买新的鼠标成为了严重的问题。这对于目前格局为战的国内光电鼠标新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得不仔细思考的严重问题。


对游戏者和绘图人的满足

除了前面说的光电鼠标的长寿外,高准确的定位性似乎也是光电鼠标能够普及开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于是乎光电鼠标的分辨率(单位DPI)和扫描频率(又叫采样频率)两项指标凸现了出来。电鼠标的分辨率直接影响了鼠标定位的细度,就像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图像,越高的CCD将提供更高的数据效果。对于游戏者和绘图人来说800DPI就能够实现他们的基本狂热需求,一般800DPI对应就能够实现高于3000帧/秒的扫描频率,例如罗技的MX系列光电鼠标,就能够实现平均3500帧/秒的扫描频率,这对于CS等射击游戏中狙击手来说一枪爆头至少不存在客观上的问题了,如果不能达到一枪爆头请不要再抱怨鼠标不好用,只能证明你的枪法不行。而微软作为光电鼠标领域新的巨人,他的IE鼠标最高能够达到6000帧/秒的水平,你将对它的过度敏感而趋之若鹜。

不过鼠标商人们也不傻子,他们往往将800DPI的鼠标等定位在高端领域,至少要200元人民币。现比倒是明基带领着国内若干的小品牌鼠标为光电鼠标的普及作着更多的贡献,一些分辨率400DPI,扫描频率1500帧/秒的低技术指标的光电鼠标大量出现,至少能够满足普通上班族的扫雷需要。


微软、安捷伦和罗技

尽管安捷伦第一个推出了改良的新一代光电鼠标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安捷伦的技术成为了一枝独秀。微软这个无处不在的贪婪者是不会放弃鼠标这个大众性消费品的,光电鼠标的核心零件目前只有微软和安捷伦控制,而实际产品领域微软在国外市场上已经畅销10年有余,几乎控制了30%以上的市场,只有罗技能与其对抗了。与CPU领域的INTEL与AMD、操作系统领域的WINDOWS与LINUX、数码相机领域的CCD与CMOS、PDA OS的POCKET PC与PALM一样,光电鼠标核心技术领域微软与安捷伦,实际产品上则是微软与罗技也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游戏。

目前能够生产光学感应器的厂家只有安捷伦、微软和罗技三家公司,国内很多小品牌光电鼠标都是使用安捷伦的光学感应器,安捷伦的CMOS模块相对便宜且成熟,H2000-A0214光学感应元件几乎提供给了70%的客户。但是安捷伦的问题在于虽然能够提供高达800DPI的高分辨率,但是扫描频率却并不高,仅仅能达到2500帧/秒的水平,所以使用起来经常有发“飘”的感觉。而罗技的CP5919AM控制芯片则是罗技高定位名声的背后功臣。而微软的IntelliEye系列则最高拥有6000帧/秒的刷新频率,被微软狠狠的宣传了一把,但是400DPI却成为了微软的隐私。

红光与蓝光

大多数情况下发光二极管都是以红光的形势表现出来,以至于很多鼠标都以红色夜光来进行宣传,其实漂亮的发光外形不过是光电鼠标发光二极管的副产品罢了。除了红光外,蓝色其实也是可以用来驱动光电鼠标的发光二极管色彩,不过蓝色相对暗度高,往往要加大发光量,所以目前市场上真正蓝光光电鼠标也就是微软的宝蓝鲨系列了。请不要因为厂商的过渡渲染而沉迷于红光与蓝光中,那不过就是发光二极管多余的散射光罢了。

微软的鲨鱼家族

微软的光电鼠普遍以某某鲨的名字出现,价格分布在288到488元之间,产品线主要是高端的INTELLIMOUSE EXPLORER系列,IM E3的6000帧/秒的刷新频率是其最诱人的要点。此外减少前进后退等辅助功能键的Microsoft Basic Optical Mouse(光学灵动鲨)也是代表,其200元的价格是微软鼠标中不多的低价产品,还有3月底最近推出的WIRELESS OPTICAL ICE和有线版的OPTICAL MOUSE RED也是2500DPI的新代表,不过600余元的价格也是很有“分量”。此外宝蓝鲨、灵动鲨都比较便宜,可以说是IM E3的不同类型缩水版本。值得推荐的是微软专门为笔记本设计的光学迷你鲨,288元的小鼠标无疑将是笔记本用户的新宠,只有SUNFLOWER的极速射貂迷你版能与之对抗。

LaView的三小强

LaView以新观点的名字注册进入国内市场,他们可以说是安捷伦H2000芯片的最忠实制造商,丝毫不顾及安捷伦H2000分辨率400DPI的略势,小酷和小小酷两款以红、紫、蓝三色的变换外形和小巧外形拉拢用户,198和188元的价格似乎是那些选鼠标更还选外形的人最合适接受的价格。不过LaView还有一款数码麒麟比较有特色,除了标准的光电鼠标外形外,数码麒麟还将CF、SD、MMC、记忆棒两两组合的形势在鼠标上预留了插槽,以至于商家毫不犹豫的给这么一款“标准”光电鼠标定价258元。

SUNFLOWER和罗技的貂们

罗技看到微软的光学灵动鲨在抢夺市场,他的光电劲貂也有点按捺不住了,于是150元的价格的抛售开始了。罗技的光电鼠标品种繁多,光电旋貂是目前销售量最大的一款,外形圆滑。有意思的是,微软喜欢用某某鲨,罗技也用某某貂,而SUNFLOWER也来用某某貂凑热闹。极速射貂迷你版能使用安捷伦的ADNS-2051光学芯片、HDNS-2200的图像处理器为我们创造了最小的800DPI光电鼠标,加之其外壳使用了透明的明雅克里材料,很有苹果机鼠标的感觉。极速射貂迷你版另一个值得称为的就是USB线缆任意伸缩的设计,类似钥匙链的回力线扣,使得这款鼠标非常适合笔记本用户使用,不用再为那些多余的鼠标线所困扰。而且极速射貂迷你版的价格惊人的便宜到128元,这对于那些并不用笔记本玩动作游戏的用户来说,是不得不考察一番的一款光电鼠标。

明基所扮演的普及者

BENQ的光电鼠标一向以大众性的性能和便宜著称,虽然发烧友们并不怎么认同BENQ,但是对于那些刚刚脱离机械鼠标苦海的用户来说,BENQ还是不错的。M105系列用不到100元的价格提供了最基本的光电鼠标配置,对于滚轮、左右手通用的设计我们还能有什么抱怨呢。(IT168)

2003-06-11
目前人们对于数码相机的热潮似乎有些过渡膨胀,这可能跟全球性的数码热潮,以及国内新一代年轻人渴望记录自己年轻的新摄影心态有关。于是一次性购外,无需冲洗费用的数码相机自然倍受青睐。不过诸多数码相机厂商的各类产品,看似品种丰富,能够买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实际上使用过几款不同的数码相机就会得出自己的使用结论。

最实际的一类人就是对于追求的数码相机随身携带,只有小型化数码相机能够满足要求,佳能的IXSC、奥林巴斯的C50和mju系列,还有索尼的U10、U20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但是还有更大一部分人脑中固守着相机专业化的思想,于是像佳能G系列、索尼F707系列、富士6900成为了热门。但是长久的数码相机使用发现,对于一款好的数码相机的评价标准绝对不是那些简单的数据指标,而是实际使用中的细微体验。有机会借到奥林巴斯最新的c740测试,利用评价这款机器的同时,品味一下数码相机使用的心得。

C740的手感不俗 键位设计比较考究

C740的身世

2000年奥林巴斯曾经推出了一款庞大的C2100UZ,不过这款早期的数码相机居然仅仅有200万像素,却配备了10倍的光学变焦。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个10倍的光学变焦,使得C2100UZ热销不断。于是奥林巴斯才会在C700系列中延续这个10倍光学变焦的特点,不过早期的C700曾经被称为紫边王,因为取消了C2100UZ中特别的ISO防抖设计,加之早期镜头匹配等问题,C700拍摄的照片边框发紫相像严重,虽然在后来的C720和C730中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将10倍的光学变焦牺牲为了8倍,而且相机机体也硕大。而在2003年推出的C740和C750,对于C700系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善,不仅缩小了外形,而且摒去了SMART卡的插槽,而单一化到Xd内存旗下。C740和C750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批量产品,无别只在300万和400万像素,以及有无遥控器上。

用10倍光学变焦回应高像素热潮

佳能将G系列的最新产品G5一下子提高到了500万像素,其中不仅仅体现出G3到G5,日本人产品命名中忌讳4的有趣现象,也体现出目前500万像素的诱惑。但是在高像素横行的年代,没有人仔细分析一下到底多少像素实用。这是因为在数码相机的实际拍摄中往往因为只有区区3倍光学变焦而汗颜,为了拍摄远距离的细致景象,不得不将相机的拍摄分辨率开到最大,然后在后期电脑处理上人为放大。尽管这种分析有些过于偏激,但是大量的高像素数码相机被设定拍摄1600×1200是最为普遍的事情,况且使用2000以上解析度的图片用途并不多,很多人甚至为了照片少占硬盘,而人为的将大图片再编辑缩小,这无疑得不偿失。

C740这个10倍镜头相机比仅有3倍的G2还要小巧

在实际使用中明显感觉到C740拥有的10倍光学变焦的优势,曾经比尔盖茨来华访问的时候,无数网站的记者渴望快速拍摄好的照片,但是当时新浪的装备是佳能的S30,而搜狐是富士6900。为了能够在保安规定范围以外拍摄到近距离的,甚至是特写的镜头,竟然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相比倒是那些专业报纸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手中的大炮占了很大的优势,其实那些专业数码相机最大的胜出就在于镜头,此外快速的快门反应速度也是很关键,至少能够抓拍到很多细节。

3倍光学变焦下与长镜头的本质区别


尽管C740仅仅拥有300万像素,在500万像素横行的年代显得单薄的可以,但是10倍的光学变焦还是能够迷倒一大批人。况且3倍数码变焦的组合,按照镜头上的铭牌标示,可以达到6.3到63MM的距离,而测试中显示能够达到35mm相机38-380mm变焦范围。这几乎是佳能最畅销的G2的7-21MM的3倍。

基本的专业:高低搭配的组合体

当数码相机消费已经成为平民需求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数码相机的像素和外形上了,而往往忽视数码相机作为光学产品本身最基本的部件上。C740利用奥林巴斯在传统光学相机上积累的镜头优势,非球面玻璃镜片和ED(超低色散)镜片产生的色彩还原效果甚至比索尼推崇的蔡斯镜头还要好。整体感觉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色彩比佳能要锐利,而比索尼要柔和,基本上介于二者之间。电子取景器和1.5英寸彩色LCD的双监视配置,这大大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光学取景器配LCD设计,虽然各有利弊,但是使用经验告诉我,电子取景器很多时候要比光学取景器更亮,可以全天候使用。新一代的奥林巴斯已经完全转换到奥林巴斯和富士联合开发的新xD卡存储介质上来了,至于xD卡的优略已经有过很多评析,不过目前要将C740仅有的16MB内存扩展是必需的了,尤其是在使用C740的连拍功能以后,按一下最多5张照片,即便是用1600×1200,也明显感觉到限制。

奥林巴斯特别宣传他们所与独有的TruePicTM 技术和热插拔技术,使得C740不用连接电脑,直接就可以在对应的打印机上打印出8″ x 10″或大的高品质照片来。甚至在相机上设计了直接打印的快捷键,但是要知道,对应的专门打印机是来自于奥林巴斯,而且价格不菲。也许这就体现出日本厂商一贯的狡猾。叫用户先买便宜的相机,而一旦对配置希望提升,那镜头、电池相比的昂贵就在所难免了。从开机到拍摄第一张照片的时间在7秒钟,迅速的快门反应速度出乎意料的快,并不像大多数家用数码相机那样“肉”。虽然有删除快捷键设计,但是如果要回放已经拍摄好的照片必须开机,也就是说必须将镜头伸出来,这无疑麻烦且浪费电能。C740设计的手动的调节360度转盘,加之可以调节快门速度,使得C740在手动功能有一些独立性,但是在傻瓜化数码拍摄流行的今天,更多的人喜欢直接按下快门的AUTO功能。

满桌子的杂志 充分的体现出C740拍摄画面的层次变化

C700系列的闪光灯设计为翻盖模式,虽然节约了体积,但是在没有翻开闪光灯盖以前默认是关闭的,至少需要用户熟悉一个使用的过程。此外由于配备的是4节1700毫安的Ni-MH大大平抑了以往锂电池在重量上的尴尬,好在因为不适应翻盖模式的闪光灯,而且大多数拍摄的时候更爱使用电子取景器,而非LCD,所以在充满4节电池的情况下,连续拍摄的200余张还有不少电力。为了拉开产品市场定位的差别,C740和C750被人为的区别开了,不过在测试的C740相机前面板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红外接收口,而且软件设计和快捷建中也有自拍功能,只不过是奥林巴斯将遥控器“藏”了起来。


奥林巴斯镜头: 6.3~63mm, F2.8~3.7, 11片7组(相当于35mm相机的38~380mm镜头)
摄像元件 1/2.5英寸CCD, 330万总像素
光学变焦 10倍(加1-3倍数码变焦可达30倍)
感光度 自动: 约ISO100~400, 手动: 约ISO100, 200, 400
连拍 常速: 每秒1.4张最多可连续拍摄11张(HQ模式) 高速: 每秒2张最多可连续拍摄3张(HQ模式)
拍摄动画(使用使用16MB或以上xD卡) 约48秒(320×240,HQ模式), 约211秒(160×120, SQ模式)
取景器 0.44英寸TFT彩色电子取景器, 约18万像素
液晶显示屏 1.5英寸低温TFT彩色液晶显示屏, 约11.4万像素
外形尺寸 107.5(宽)X66(高)X68.5(深)mm(不包括突出部分)
重量 295克(不包括电池和卡)

存储数量 (使用16MB xD卡)
2048 x 1536—TIFF: 1张, SHQ: 8张, HQ: 20张
2048 x 1360(3:2*)—TIFF: 1张, SHQ: 8张, HQ: 22张
1600 x 1200—TIFF: 2张, SQ1(高): 11张, SQ1(普通): 32张
1280 x 960—TIFF: 4张, SQ1(高): 17张, SQ1(普通): 49张
1024 x 768—TIFF: 6张, SQ1(高): 26张, SQ1(普通): 76张
640 x 480—TIFF: 16张, SQ1(高): 66张, SQ1(普通): 165张
3200 x 2400(放大尺寸) —SHQ:2张, HQ:8张
*3:2是影像长x宽的最佳比例

目前人们对于数码相机的热潮似乎有些过渡膨胀,这可能跟全球性的数码热潮,以及国内新一代年轻人渴望记录自己年轻的新摄影心态有关。于是一次性购外,无需冲洗费用的数码相机自然倍受青睐。不过诸多数码相机厂商的各类产品,看似品种丰富,能够买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实际上使用过几款不同的数码相机就会得出自己的使用结论。

最实际的一类人就是对于追求的数码相机随身携带,只有小型化数码相机能够满足要求,佳能的IXSC、奥林巴斯的C50和mju系列,还有索尼的U10、U20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但是还有更大一部分人脑中固守着相机专业化的思想,于是像佳能G系列、索尼F707系列、富士6900成为了热门。但是长久的数码相机使用发现,对于一款好的数码相机的评价标准绝对不是那些简单的数据指标,而是实际使用中的细微体验。有机会借到奥林巴斯最新的c740测试,利用评价这款机器的同时,品味一下数码相机使用的心得。

C740的手感不俗 键位设计比较考究

C740的身世

2000年奥林巴斯曾经推出了一款庞大的C2100UZ,不过这款早期的数码相机居然仅仅有200万像素,却配备了10倍的光学变焦。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个10倍的光学变焦,使得C2100UZ热销不断。于是奥林巴斯才会在C700系列中延续这个10倍光学变焦的特点,不过早期的C700曾经被称为紫边王,因为取消了C2100UZ中特别的ISO防抖设计,加之早期镜头匹配等问题,C700拍摄的照片边框发紫相像严重,虽然在后来的C720和C730中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将10倍的光学变焦牺牲为了8倍,而且相机机体也硕大。而在2003年推出的C740和C750,对于C700系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善,不仅缩小了外形,而且摒去了SMART卡的插槽,而单一化到Xd内存旗下。C740和C750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批量产品,无别只在300万和400万像素,以及有无遥控器上。

用10倍光学变焦回应高像素热潮

佳能将G系列的最新产品G5一下子提高到了500万像素,其中不仅仅体现出G3到G5,日本人产品命名中忌讳4的有趣现象,也体现出目前500万像素的诱惑。但是在高像素横行的年代,没有人仔细分析一下到底多少像素实用。这是因为在数码相机的实际拍摄中往往因为只有区区3倍光学变焦而汗颜,为了拍摄远距离的细致景象,不得不将相机的拍摄分辨率开到最大,然后在后期电脑处理上人为放大。尽管这种分析有些过于偏激,但是大量的高像素数码相机被设定拍摄1600×1200是最为普遍的事情,况且使用2000以上解析度的图片用途并不多,很多人甚至为了照片少占硬盘,而人为的将大图片再编辑缩小,这无疑得不偿失。

C740这个10倍镜头相机比仅有3倍的G2还要小巧

在实际使用中明显感觉到C740拥有的10倍光学变焦的优势,曾经比尔盖茨来华访问的时候,无数网站的记者渴望快速拍摄好的照片,但是当时新浪的装备是佳能的S30,而搜狐是富士6900。为了能够在保安规定范围以外拍摄到近距离的,甚至是特写的镜头,竟然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相比倒是那些专业报纸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手中的大炮占了很大的优势,其实那些专业数码相机最大的胜出就在于镜头,此外快速的快门反应速度也是很关键,至少能够抓拍到很多细节。

3倍光学变焦下与长镜头的本质区别


尽管C740仅仅拥有300万像素,在500万像素横行的年代显得单薄的可以,但是10倍的光学变焦还是能够迷倒一大批人。况且3倍数码变焦的组合,按照镜头上的铭牌标示,可以达到6.3到63MM的距离,而测试中显示能够达到35mm相机38-380mm变焦范围。这几乎是佳能最畅销的G2的7-21MM的3倍。

基本的专业:高低搭配的组合体

当数码相机消费已经成为平民需求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数码相机的像素和外形上了,而往往忽视数码相机作为光学产品本身最基本的部件上。C740利用奥林巴斯在传统光学相机上积累的镜头优势,非球面玻璃镜片和ED(超低色散)镜片产生的色彩还原效果甚至比索尼推崇的蔡斯镜头还要好。整体感觉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色彩比佳能要锐利,而比索尼要柔和,基本上介于二者之间。电子取景器和1.5英寸彩色LCD的双监视配置,这大大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光学取景器配LCD设计,虽然各有利弊,但是使用经验告诉我,电子取景器很多时候要比光学取景器更亮,可以全天候使用。新一代的奥林巴斯已经完全转换到奥林巴斯和富士联合开发的新xD卡存储介质上来了,至于xD卡的优略已经有过很多评析,不过目前要将C740仅有的16MB内存扩展是必需的了,尤其是在使用C740的连拍功能以后,按一下最多5张照片,即便是用1600×1200,也明显感觉到限制。

奥林巴斯特别宣传他们所与独有的TruePicTM 技术和热插拔技术,使得C740不用连接电脑,直接就可以在对应的打印机上打印出8″ x 10″或大的高品质照片来。甚至在相机上设计了直接打印的快捷键,但是要知道,对应的专门打印机是来自于奥林巴斯,而且价格不菲。也许这就体现出日本厂商一贯的狡猾。叫用户先买便宜的相机,而一旦对配置希望提升,那镜头、电池相比的昂贵就在所难免了。从开机到拍摄第一张照片的时间在7秒钟,迅速的快门反应速度出乎意料的快,并不像大多数家用数码相机那样“肉”。虽然有删除快捷键设计,但是如果要回放已经拍摄好的照片必须开机,也就是说必须将镜头伸出来,这无疑麻烦且浪费电能。C740设计的手动的调节360度转盘,加之可以调节快门速度,使得C740在手动功能有一些独立性,但是在傻瓜化数码拍摄流行的今天,更多的人喜欢直接按下快门的AUTO功能。

满桌子的杂志 充分的体现出C740拍摄画面的层次变化

C700系列的闪光灯设计为翻盖模式,虽然节约了体积,但是在没有翻开闪光灯盖以前默认是关闭的,至少需要用户熟悉一个使用的过程。此外由于配备的是4节1700毫安的Ni-MH大大平抑了以往锂电池在重量上的尴尬,好在因为不适应翻盖模式的闪光灯,而且大多数拍摄的时候更爱使用电子取景器,而非LCD,所以在充满4节电池的情况下,连续拍摄的200余张还有不少电力。为了拉开产品市场定位的差别,C740和C750被人为的区别开了,不过在测试的C740相机前面板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红外接收口,而且软件设计和快捷建中也有自拍功能,只不过是奥林巴斯将遥控器“藏”了起来。


奥林巴斯镜头: 6.3~63mm, F2.8~3.7, 11片7组(相当于35mm相机的38~380mm镜头)
摄像元件 1/2.5英寸CCD, 330万总像素
光学变焦 10倍(加1-3倍数码变焦可达30倍)
感光度 自动: 约ISO100~400, 手动: 约ISO100, 200, 400
连拍 常速: 每秒1.4张最多可连续拍摄11张(HQ模式) 高速: 每秒2张最多可连续拍摄3张(HQ模式)
拍摄动画(使用使用16MB或以上xD卡) 约48秒(320×240,HQ模式), 约211秒(160×120, SQ模式)
取景器 0.44英寸TFT彩色电子取景器, 约18万像素
液晶显示屏 1.5英寸低温TFT彩色液晶显示屏, 约11.4万像素
外形尺寸 107.5(宽)X66(高)X68.5(深)mm(不包括突出部分)
重量 295克(不包括电池和卡)

存储数量 (使用16MB xD卡)
2048 x 1536—TIFF: 1张, SHQ: 8张, HQ: 20张
2048 x 1360(3:2*)—TIFF: 1张, SHQ: 8张, HQ: 22张
1600 x 1200—TIFF: 2张, SQ1(高): 11张, SQ1(普通): 32张
1280 x 960—TIFF: 4张, SQ1(高): 17张, SQ1(普通): 49张
1024 x 768—TIFF: 6张, SQ1(高): 26张, SQ1(普通): 76张
640 x 480—TIFF: 16张, SQ1(高): 66张, SQ1(普通): 165张
3200 x 2400(放大尺寸) —SHQ:2张, HQ:8张
*3:2是影像长x宽的最佳比例

2003-06-04
有人把1970年代以后的人笼统地称为“敲击的一代”,因为这代人所经历的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时代性事物都需要不停的敲击按键。而自从写新世纪交响曲的德弗札克的亲属德沃夏克 (August Dvorak),从1920年开始花了12年研究打字效率问题,进而发明了目前计算机键盘的前身Dvorak敲击,以及1964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发明鼠标伊始。不停的敲击按键,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电子时代的标志音。不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暗示着敲击键盘与点击鼠标濒临原始。

5月28日的《连线》杂志特别报道了FingerWorks(手指工厂)的新成果Multitouch,一种用手势来执行特定指令的技术。尽管现在的鼠标越发的按照人体工程力学的设计,可是长时间的使用不可避免的导致手指和手臂的疲劳,甚至像埃德姆-史密斯(Adam Smith)的小说形容的那样,出现如同螃蟹前鳌那样一大一小的手臂。Multitouch的使用者只需要左手转一圈作个开盖动作就可以打开一个文件,相反的动作则意味着关闭,捏捏两个手指就表示粘贴,放开就实现复制,张张手掌就来放大,合拳来实现收缩。手指工厂的CEO约翰-伊莱亚斯说:“这仅仅是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肢体语言来与计算机实现交互”。约翰把自己的这套设计比作开摩托车,因为这些手势指令就如同控制油门与拉杆一样,看来美国的那些摩托狂奔族们终于找到了计算机领域的“知音”。尽管还只是试验阶段,但是FingerWorks已经用商业包装的形势把这些产品放到市场上,一个150美元的iGesture垫子和一个340美元的TouchStream键盘。这与雷恩-帕特森曾经为聋哑人开发的手语手套如出一辙,不过手指工厂的Multitouch不需要再识别哑语动作,也不需使用者戴上手套,赤手空拳在空气中比比划划将平常无奇。

比减少鼠标造成的疲劳更受欢迎的是如何缩小键盘,因为目前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增多,暴露了26个字母与掌上设备的体积矛盾。而虚拟键盘的出现,似乎更能迎合现如今跃跃欲试的无线通讯设备制造者们的胃口。《时代》周刊评选的2002年全球最重要的42项发明中,硅谷的新兴公司Canesta就是代表,他们没有再如何缩小键盘上钻牛角尖,而是采用投影的方法,利用红外线在桌面造就了一个虚拟红外键盘,一个传感器监视键盘上红外光的反射,根据反射的变化判定你要敲哪个键。在桌子上的敲敲打打来实现键盘功能。其实这项技术的核心是来自于军方的有深度感知能力的电子感知技术,关键在于传感器能够区分前景与背景。传感器就会跟踪与虚拟键盘图像相关的手指如何移动。Canesta在去年德国Cebit展出了样品,日本NEC公司当时就迫不及待的要将其用在自己的产品上。此外曾经被视为“鼠标终结者”的“眼睛追踪”技术也在履行着同样的探索。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小组用了数年研究人眼的活动与大脑感知的关系,利用极弱的红外线捕捉眼球细微动作。如果眼睛盯住一个屏幕某个链接一秒钟以上,计算机就会自动打开链接,如同使用鼠标一样。这大大的减少了大脑控制手指,进而操作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延误,将大脑与计算机的距离就这么被拉近了。

这实际上这一切都默默地沿袭着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预言。早在60年代他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放大人类智力”(Augenting the Human Intellect)的论文,鼠标就被视为典型的改善人机交互方式的“放大器”,如何加快人脑与计算机的沟通,似乎比加快计算机速度本身更具意义。毕竟再快的计算机也要等着操作者下达指令,而1997年,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也正是因为“放大人类智力”而发给了他。越来越多的技术研究者将如何突破键盘和鼠标的限制,实现30年来人机交互方式的质变视为划时代的研究课题。不久前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了 “知识工人”的概念,其实这正是新时代的“放大人类智力”的变形。而去年微软亚洲研究院专门为Tablet PC设计的数字墨水似乎也是一个前兆。在键盘和鼠标之后,手指工厂的Multitouch,或者虚拟键盘等突破看来似乎不过是0.5的质变,而能真正肩负“放大器”职责的,也许只有等待是IBM研究数载的语音识别技术,或者微软倡导的手写识别了。

有人把1970年代以后的人笼统地称为“敲击的一代”,因为这代人所经历的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时代性事物都需要不停的敲击按键。而自从写新世纪交响曲的德弗札克的亲属德沃夏克 (August Dvorak),从1920年开始花了12年研究打字效率问题,进而发明了目前计算机键盘的前身Dvorak敲击,以及1964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发明鼠标伊始。不停的敲击按键,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电子时代的标志音。不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暗示着敲击键盘与点击鼠标濒临原始。

5月28日的《连线》杂志特别报道了FingerWorks(手指工厂)的新成果Multitouch,一种用手势来执行特定指令的技术。尽管现在的鼠标越发的按照人体工程力学的设计,可是长时间的使用不可避免的导致手指和手臂的疲劳,甚至像埃德姆-史密斯(Adam Smith)的小说形容的那样,出现如同螃蟹前鳌那样一大一小的手臂。Multitouch的使用者只需要左手转一圈作个开盖动作就可以打开一个文件,相反的动作则意味着关闭,捏捏两个手指就表示粘贴,放开就实现复制,张张手掌就来放大,合拳来实现收缩。手指工厂的CEO约翰-伊莱亚斯说:“这仅仅是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肢体语言来与计算机实现交互”。约翰把自己的这套设计比作开摩托车,因为这些手势指令就如同控制油门与拉杆一样,看来美国的那些摩托狂奔族们终于找到了计算机领域的“知音”。尽管还只是试验阶段,但是FingerWorks已经用商业包装的形势把这些产品放到市场上,一个150美元的iGesture垫子和一个340美元的TouchStream键盘。这与雷恩-帕特森曾经为聋哑人开发的手语手套如出一辙,不过手指工厂的Multitouch不需要再识别哑语动作,也不需使用者戴上手套,赤手空拳在空气中比比划划将平常无奇。

比减少鼠标造成的疲劳更受欢迎的是如何缩小键盘,因为目前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增多,暴露了26个字母与掌上设备的体积矛盾。而虚拟键盘的出现,似乎更能迎合现如今跃跃欲试的无线通讯设备制造者们的胃口。《时代》周刊评选的2002年全球最重要的42项发明中,硅谷的新兴公司Canesta就是代表,他们没有再如何缩小键盘上钻牛角尖,而是采用投影的方法,利用红外线在桌面造就了一个虚拟红外键盘,一个传感器监视键盘上红外光的反射,根据反射的变化判定你要敲哪个键。在桌子上的敲敲打打来实现键盘功能。其实这项技术的核心是来自于军方的有深度感知能力的电子感知技术,关键在于传感器能够区分前景与背景。传感器就会跟踪与虚拟键盘图像相关的手指如何移动。Canesta在去年德国Cebit展出了样品,日本NEC公司当时就迫不及待的要将其用在自己的产品上。此外曾经被视为“鼠标终结者”的“眼睛追踪”技术也在履行着同样的探索。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小组用了数年研究人眼的活动与大脑感知的关系,利用极弱的红外线捕捉眼球细微动作。如果眼睛盯住一个屏幕某个链接一秒钟以上,计算机就会自动打开链接,如同使用鼠标一样。这大大的减少了大脑控制手指,进而操作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延误,将大脑与计算机的距离就这么被拉近了。

这实际上这一切都默默地沿袭着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预言。早在60年代他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放大人类智力”(Augenting the Human Intellect)的论文,鼠标就被视为典型的改善人机交互方式的“放大器”,如何加快人脑与计算机的沟通,似乎比加快计算机速度本身更具意义。毕竟再快的计算机也要等着操作者下达指令,而1997年,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也正是因为“放大人类智力”而发给了他。越来越多的技术研究者将如何突破键盘和鼠标的限制,实现30年来人机交互方式的质变视为划时代的研究课题。不久前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了 “知识工人”的概念,其实这正是新时代的“放大人类智力”的变形。而去年微软亚洲研究院专门为Tablet PC设计的数字墨水似乎也是一个前兆。在键盘和鼠标之后,手指工厂的Multitouch,或者虚拟键盘等突破看来似乎不过是0.5的质变,而能真正肩负“放大器”职责的,也许只有等待是IBM研究数载的语音识别技术,或者微软倡导的手写识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