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3-05-30
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着一段巴比伦塔的故事。诺亚方舟之后的幸存者繁衍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都是来自诺亚的三个儿子,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口音。并且他们准备在示拿这个地方建设通天塔。但是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于是耶和华就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人与人之间感情无法交流,思想难以统一,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那座巴比伦塔也就半途而废了,而本来一致的语言就此被打乱。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圣经故事中的一幕,现代的巴比伦塔正在存储卡领域上演。在5月19日开幕的E3电子娱乐展上,索尼电脑娱乐公司展示了下一代的掌上PSP游戏机,引人注目的是索尼为PSP又专门开发了新的存储光盘,一款直径6cm,存储容量1.8GB的UMD(Universal Media Disk,通用介质盘)。这是索尼所开发的第三种存储器了,在UMD之前则有专门为随身听开发的MiniDisk和记忆棒。除了索尼以外,Sandisk公司1994年开发的CompactFlash卡目前仍然是大多数数码产品普遍采用的廉价存储选择。

东芝的SmartMedia卡,被奥林巴斯、富士等公司用作其数码相机的存储器件,SM卡虽然名为“聪明卡(SmartMedia)”,却一点也不“聪明”,它仅仅是将存储芯片封装起来,自身不包含控制电路,所有的读写操作完全依赖于使用它的设备。

此外比较普及的还有西门子1997年推出的MMC(MultiMediaCard)和东芝与松下联手打造的SD卡。如果你觉得品种还不够多的话,还可以加上去年底富士不满足于东芝的SM卡,跟奥林巴斯闹独立又推出更小的xD卡。这还不算Click等很多没有流行开来的技术规格。

而实际上这些各式各样互不兼容的存储卡本身的技术思路都是一样的,都是采用ATA控制器和Flash存储器的组合,区别只是在封装的模式和接口上。随着数码相机、PDA、智能手机等各式各样的数码设备成为新时代的个人消费品,人们记录历史画面和进行沟通所创造的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在不同类型的数码设备间互换使用存储卡本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使得存储卡不能互换使用的问题极大的凸现出来。

美国《个人电脑》杂志专栏作家比尔-豪伍德(Bill Howard)在2002年底访华的时候就曾经就这个问题与记者交谈过。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各个厂商为了树立自己的存储卡标准,而将本来可以同宗同源的存储卡人为的制造出不同标准。似乎用追求商业利益可以解释这一切,但问题似乎还不仅这么简单。《Pen Computer》杂志的文森就曾经写文章指责索尼在存储卡上的“准垄断”行为。因为索尼的记忆棒只有在索尼的电子设备上才能用,而这些电子设备上又不默认支持其他规格的存储卡,索尼的消费者往往落入“陷阱”,买了一件索尼设备就还得买第二件,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在记忆棒上的数据才能共享交换。

标准之争的背后不但有技术之争,更有市场运作之争,存储卡可算是数字消费时代的新生儿,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各大厂商明争暗斗都希望自己的技术标准为大家所接受。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之所以造成存储卡的规格纷乱,与数码时代电子消费产品的变革本身息息相关,索尼不过是一个会充分利用技术变革过程的商人罢了。

以前的胶卷、磁带、CD、乃至DVD都没有出现如同存储卡这样的混乱,是因为存在全球统一标准的制定者,而且那些传统模拟存储介质的技术变化远没有数码的存储卡快。这似乎是那些全球化技术革命倡导者所没有预料到的,在他们看来用数字化颠覆传统,犹如1968年5月的法国街头运动那样轰轰烈烈,相比小小存储卡互换这样的“具体”问题就似乎很微不足道了。

在希伯来语中变乱一词的读音就是巴比伦,而按照《创世纪》中描述,巴比伦塔无疑增加了世界上第一种本不该出现的职业:翻译。而我们这个数码时代,存储卡的纷乱现状无疑重现巴比伦塔现象,结果造就了多规格读卡器,这个2002年全球年销售额10余亿美元的“多余”市场。

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着一段巴比伦塔的故事。诺亚方舟之后的幸存者繁衍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都是来自诺亚的三个儿子,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口音。并且他们准备在示拿这个地方建设通天塔。但是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于是耶和华就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人与人之间感情无法交流,思想难以统一,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那座巴比伦塔也就半途而废了,而本来一致的语言就此被打乱。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圣经故事中的一幕,现代的巴比伦塔正在存储卡领域上演。在5月19日开幕的E3电子娱乐展上,索尼电脑娱乐公司展示了下一代的掌上PSP游戏机,引人注目的是索尼为PSP又专门开发了新的存储光盘,一款直径6cm,存储容量1.8GB的UMD(Universal Media Disk,通用介质盘)。这是索尼所开发的第三种存储器了,在UMD之前则有专门为随身听开发的MiniDisk和记忆棒。除了索尼以外,Sandisk公司1994年开发的CompactFlash卡目前仍然是大多数数码产品普遍采用的廉价存储选择。

东芝的SmartMedia卡,被奥林巴斯、富士等公司用作其数码相机的存储器件,SM卡虽然名为“聪明卡(SmartMedia)”,却一点也不“聪明”,它仅仅是将存储芯片封装起来,自身不包含控制电路,所有的读写操作完全依赖于使用它的设备。

此外比较普及的还有西门子1997年推出的MMC(MultiMediaCard)和东芝与松下联手打造的SD卡。如果你觉得品种还不够多的话,还可以加上去年底富士不满足于东芝的SM卡,跟奥林巴斯闹独立又推出更小的xD卡。这还不算Click等很多没有流行开来的技术规格。

而实际上这些各式各样互不兼容的存储卡本身的技术思路都是一样的,都是采用ATA控制器和Flash存储器的组合,区别只是在封装的模式和接口上。随着数码相机、PDA、智能手机等各式各样的数码设备成为新时代的个人消费品,人们记录历史画面和进行沟通所创造的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在不同类型的数码设备间互换使用存储卡本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使得存储卡不能互换使用的问题极大的凸现出来。

美国《个人电脑》杂志专栏作家比尔-豪伍德(Bill Howard)在2002年底访华的时候就曾经就这个问题与记者交谈过。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各个厂商为了树立自己的存储卡标准,而将本来可以同宗同源的存储卡人为的制造出不同标准。似乎用追求商业利益可以解释这一切,但问题似乎还不仅这么简单。《Pen Computer》杂志的文森就曾经写文章指责索尼在存储卡上的“准垄断”行为。因为索尼的记忆棒只有在索尼的电子设备上才能用,而这些电子设备上又不默认支持其他规格的存储卡,索尼的消费者往往落入“陷阱”,买了一件索尼设备就还得买第二件,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在记忆棒上的数据才能共享交换。

标准之争的背后不但有技术之争,更有市场运作之争,存储卡可算是数字消费时代的新生儿,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各大厂商明争暗斗都希望自己的技术标准为大家所接受。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之所以造成存储卡的规格纷乱,与数码时代电子消费产品的变革本身息息相关,索尼不过是一个会充分利用技术变革过程的商人罢了。

以前的胶卷、磁带、CD、乃至DVD都没有出现如同存储卡这样的混乱,是因为存在全球统一标准的制定者,而且那些传统模拟存储介质的技术变化远没有数码的存储卡快。这似乎是那些全球化技术革命倡导者所没有预料到的,在他们看来用数字化颠覆传统,犹如1968年5月的法国街头运动那样轰轰烈烈,相比小小存储卡互换这样的“具体”问题就似乎很微不足道了。

在希伯来语中变乱一词的读音就是巴比伦,而按照《创世纪》中描述,巴比伦塔无疑增加了世界上第一种本不该出现的职业:翻译。而我们这个数码时代,存储卡的纷乱现状无疑重现巴比伦塔现象,结果造就了多规格读卡器,这个2002年全球年销售额10余亿美元的“多余”市场。

2003-05-28
美联社科技版5月的第一个头条又被微软占据了,不是因为64位版的Windows 2003,也不是因为其与惠普合作的下一代电脑,而是微软装配的一个卫生间。与其说是卫生间,不如说是无线设备集中营。似乎这就是我们未来无线生活的写照,尽管这则新闻后来真假难辨。但是这与《骇客帝国》里的母体所代表的罗夏心里测验效应么本质的区别。

尽管怀疑主义始终没有离开对无线的解析,但是商业利益催生下的无线需求似乎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兴土木心态的电信版写照。似乎没有人重视比无线更重要的基础生活,反而为了满足小小小众需求的无线技术,到成为了拉动大大大众经济的有力杠杆。这种怀疑情绪其实由来已久,毕竟美国人所领导的网络无线潮流是要迎合他们汽车文化需要的,而欧洲人心中其实一百个不乐意,在他们看来停留在诺基亚和爱立信领衔的无线语音传输多好,干什么非要上数据无线传输呢。相比倒是东亚很务实,既然巨头们都要玩无线生意,那我们也不要落后了。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各式各样的无线技术在短短2年间被人为的加入到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中去了。于是我们只剩下思考如何享受这些新潮流了,而不是自作自受的怀疑了。

微软对诺基亚:IT与电信的斗争

如果你看过微软反垄断案中,作为证据的一封电子邮件的话,你就知道微软在于诺基亚对抗什么。1998年6月美国华盛顿雷德蒙的微软最高统帅盖茨发给微软移动设备主管的电子邮件上面写着“不管怎么看,Symbian都对我们不利,如果Symbian伸出双手拥抱与微软为敌的Java程式语言,这对我们更是极端不利,这样一来,这家伙就等于是跟我们宣战,我们就应该用最极端的手段来打击他们。”而Symbian就是由诺基亚牵头,包括爱立信、摩托罗拉、三菱等通讯设备具有联合开发的下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这个智能手机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在与对于未来无线控制权的争夺。

IT与通信在未来谁掌握主导权,成为了以微软和诺基亚对抗的核心,无疑这将是后PC时代最大的肥肉。从营业额来看,集语音、数据处理、声光影像以及上网遨游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手机,能从上千亿美元的通讯产业中取得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其中涵盖了三方面的争夺,表面看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标准的平台之争,此外是地处美洲的微软与地处欧洲的诺基亚所代表的美欧之争,更深层次则是PC产业与手机产业的大战。这里面其实最狡猾的就是英特尔了,它打着Wi-Fi无线网络技术出台的迅驰系统,即保持了自己IT本色,又饶有前瞻性的将Wi-Fi无线网络这个涉及电信的模块拉了进来,尽管移动运营商们更希望笔记本连接到GPRS和未来的3G上,但是Wi-Fi无线网络所带来的网络基础接入新订单,也够电信接入商们靠拉网架线挣上一票了。虽然电信的后台服务器都是IT产品,技术也未必有IT群精湛,但是电信大亨们有牌照和市场准入这张护身符。

新“软硬不分家”

IT圈内始终有“软硬不分家”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软件和硬件的不可分割的。实际上IT与电信的关系也渐渐体现出这一层面的意味了。微软的巴尔默到芬兰促销新Office XP时,接受芬兰国家电视台访问时说:“从微软的角度来看,我们非常想要跟诺基亚建立更深一层的合作关系,”虽然诺基亚对微软的表态感到欢迎,但表示仍然会依照原定计划,采用微软对手Symbian公司所开发的智能手机平台。微软寄希望于能搭上与全球第一大手机厂的策略联盟便车,以便迅速打进全球手机的主流市场,诺基亚则坚决地婉拒了软件巨人的邀约,唯恐一旦与狼共舞后,就会像PC的硬件厂商一样,最后只能靠着削价竞争来赚取PC微薄的蝇头利,而独肥了微软。

微软急于突破Stinger手机的OEM情结,正迫切地频频向全球知名手机厂商招手。不过三大手机厂与Symbian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让微软大伤脑筋。其实软件巨人的野心并不止于控制客户端的设备,而是一路贯穿而涵盖后端的伺服器。“往前看,与网路间的连线才是关键资产,”明处短兵相接,暗地针锋相对的Symbian公司ceo迈尔斯(Colly Myers)毫不留情指出微软今天的弱点“PC不过是连网的设备之一。后端的网路基础设施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这个区块并不是由微软作主。”而英特尔的迅驰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软硬不分家”思路的延续,SUN的斯考特-麦克尼利那句“网络不出不在”无疑将印证这一切。似乎分分合合成为了未来IT与电信两派不可逃脱的宿命。

美联社科技版5月的第一个头条又被微软占据了,不是因为64位版的Windows 2003,也不是因为其与惠普合作的下一代电脑,而是微软装配的一个卫生间。与其说是卫生间,不如说是无线设备集中营。似乎这就是我们未来无线生活的写照,尽管这则新闻后来真假难辨。但是这与《骇客帝国》里的母体所代表的罗夏心里测验效应么本质的区别。

尽管怀疑主义始终没有离开对无线的解析,但是商业利益催生下的无线需求似乎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兴土木心态的电信版写照。似乎没有人重视比无线更重要的基础生活,反而为了满足小小小众需求的无线技术,到成为了拉动大大大众经济的有力杠杆。这种怀疑情绪其实由来已久,毕竟美国人所领导的网络无线潮流是要迎合他们汽车文化需要的,而欧洲人心中其实一百个不乐意,在他们看来停留在诺基亚和爱立信领衔的无线语音传输多好,干什么非要上数据无线传输呢。相比倒是东亚很务实,既然巨头们都要玩无线生意,那我们也不要落后了。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各式各样的无线技术在短短2年间被人为的加入到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中去了。于是我们只剩下思考如何享受这些新潮流了,而不是自作自受的怀疑了。

微软对诺基亚:IT与电信的斗争

如果你看过微软反垄断案中,作为证据的一封电子邮件的话,你就知道微软在于诺基亚对抗什么。1998年6月美国华盛顿雷德蒙的微软最高统帅盖茨发给微软移动设备主管的电子邮件上面写着“不管怎么看,Symbian都对我们不利,如果Symbian伸出双手拥抱与微软为敌的Java程式语言,这对我们更是极端不利,这样一来,这家伙就等于是跟我们宣战,我们就应该用最极端的手段来打击他们。”而Symbian就是由诺基亚牵头,包括爱立信、摩托罗拉、三菱等通讯设备具有联合开发的下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这个智能手机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在与对于未来无线控制权的争夺。

IT与通信在未来谁掌握主导权,成为了以微软和诺基亚对抗的核心,无疑这将是后PC时代最大的肥肉。从营业额来看,集语音、数据处理、声光影像以及上网遨游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手机,能从上千亿美元的通讯产业中取得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其中涵盖了三方面的争夺,表面看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标准的平台之争,此外是地处美洲的微软与地处欧洲的诺基亚所代表的美欧之争,更深层次则是PC产业与手机产业的大战。这里面其实最狡猾的就是英特尔了,它打着Wi-Fi无线网络技术出台的迅驰系统,即保持了自己IT本色,又饶有前瞻性的将Wi-Fi无线网络这个涉及电信的模块拉了进来,尽管移动运营商们更希望笔记本连接到GPRS和未来的3G上,但是Wi-Fi无线网络所带来的网络基础接入新订单,也够电信接入商们靠拉网架线挣上一票了。虽然电信的后台服务器都是IT产品,技术也未必有IT群精湛,但是电信大亨们有牌照和市场准入这张护身符。

新“软硬不分家”

IT圈内始终有“软硬不分家”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软件和硬件的不可分割的。实际上IT与电信的关系也渐渐体现出这一层面的意味了。微软的巴尔默到芬兰促销新Office XP时,接受芬兰国家电视台访问时说:“从微软的角度来看,我们非常想要跟诺基亚建立更深一层的合作关系,”虽然诺基亚对微软的表态感到欢迎,但表示仍然会依照原定计划,采用微软对手Symbian公司所开发的智能手机平台。微软寄希望于能搭上与全球第一大手机厂的策略联盟便车,以便迅速打进全球手机的主流市场,诺基亚则坚决地婉拒了软件巨人的邀约,唯恐一旦与狼共舞后,就会像PC的硬件厂商一样,最后只能靠着削价竞争来赚取PC微薄的蝇头利,而独肥了微软。

微软急于突破Stinger手机的OEM情结,正迫切地频频向全球知名手机厂商招手。不过三大手机厂与Symbian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让微软大伤脑筋。其实软件巨人的野心并不止于控制客户端的设备,而是一路贯穿而涵盖后端的伺服器。“往前看,与网路间的连线才是关键资产,”明处短兵相接,暗地针锋相对的Symbian公司ceo迈尔斯(Colly Myers)毫不留情指出微软今天的弱点“PC不过是连网的设备之一。后端的网路基础设施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这个区块并不是由微软作主。”而英特尔的迅驰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软硬不分家”思路的延续,SUN的斯考特-麦克尼利那句“网络不出不在”无疑将印证这一切。似乎分分合合成为了未来IT与电信两派不可逃脱的宿命。

2003-05-23
苹果电脑长久以来被视为70年代伍德斯托克精神的延续,尤其是其领袖人物斯蒂夫-乔布斯更是有硅谷狂夫的大号。甚至现在仍有一些人以使用苹果机而自豪,在他们看来苹果代表的是文化,而不是商业。但是美国东部时间4月28日,苹果令这些人失望了,至少对那些视苹果精神等同于共享、开放的年轻一代。

后Napster时代:划向平和

苹果电脑宣布准备从5月初开始提供收费音乐网络下载服务,每首歌曲收费99美分,用户就可以从来自5大唱片公司的20多万首歌中挑选以一支歌曲下载,并随意存储在苹果的iPOD或者刻录到光盘上去。如果人们没有经历过Napster在两年前带来的免费P2P音乐下载的话,苹果的这项新业务有可能会赢得一致的掌声,但是现在,抛给苹果喝彩声的却仅仅是垄断全球音乐发行的五大唱片公司。当年肖恩-范宁利用P2P软件思想设计的Napster,开创了网络上人与人之间自由交换下载音乐的先河。由于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性的下载,规避了版权法律中盗版的指控,Napster在2000年一炮走红,甚至当年《新闻周刊》拿Napster的小人头来作封面。可惜过于倡导自由与共享精神的Napster在商业模式上的先天不足,以及来自五大唱片公司和各色乐队的诉讼,将它在2002年3月推上了破产保护的边缘,最后仅仅以53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硅谷里名不见经传的Roxio,而不是此前盛传的贝塔斯曼。

在Napster岌岌可危的这段时间里,曾经出现过以月租费形势提供下载服务的pressplay和Musicnet,美国在线甚至收购了编写著名的Winmap播放器的Nullsoft为其开发同于Napster的Gnutella。但是并没有一家获得真正的成功,也都没有得到五大唱片的认同。要知道,在商业为王的唱片领域,五大唱片公司就如同这个行业的最终审判者一样威严与独断。而苹果却利用自己刚刚开发的iTunes软件和苹果制造的iPOD音乐播放器,得到了“审判者”的认可。“难道Napster之后的胜利者会是苹果”,肖恩-范宁的舅舅老范宁在接受采访时忧虑的提出他的看法。

苹果的99美分一首歌策略,被昔日Napster的追索者斥之为退化,而《连线》的编辑反问到:“难道要苹果再作数字时代的堂吉诃德”。实际上苹果的行动恰恰走了中间主义的路子,以自由下载形式出现的商业服务,可以说是对苹果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现任苹果总裁乔布斯更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大家说:“顾客不希望被当作罪犯对待,艺术家也不希望他们宝贵的成果被偷。而苹果的网上音乐商店将为这两者提供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原以为这种中庸的言论只会出现在东方国家,谁知道被奉若反叛青年代表的斯蒂夫-乔布斯在他48岁时也会划向中间主义的平和。


苹果背后的隐源

苹果那句流行颠覆性口号“rip, mix, burn”还徘徊在耳中,但作为商业公司的苹果却已经彻底的商业了。这不得不令那些以往用苹果来挤兑微软,用乔布斯来羞辱盖茨的人失语。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乔布斯的苦衷,如果翻开苹果2003年第二财务季度的财报你就会明白了,营收由2002年度同期14.95亿美元降为14.75亿美元,获利则由4,000万美元缩水到1,400万美元,每股盈余从0.11美元滑落到0.04美元。再翻开苹果公司这五年间的历史就会发现,除了依靠造型特立独行的G3和G4系列苹果电脑,以及iPOD这类适合美国人车载音乐文化的特别产品,苹果早已经跟不上整体IT业发展的速度了。所以向音乐突围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苹果商业上不得不走的棋。

苹果的音乐突围被很多人看好,IDC的分析家Susan Kevorkian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苹果的iTunes软件实际上是在规范目前网络音乐下载的无政府状态。研究机构Forrester的首席分析家乔希-玻勒夫似乎摸到了五大唱片公司的脉,他指出:“害怕和贪婪是激励唱片头们改变游戏规则的两大原因,有些时候害怕比贪欲更强烈。而被Napster折腾怕了的五大唱片公司似乎也想给苹果这么一次机会,与其令网络随意下载,还不如给苹果代理权,至少每首歌还能够得到99美分中的分成。不过不要小看了斯蒂夫-乔布斯,这个硅谷狂夫的小算盘一向不按章法打,如果用户真的对99美分下载一首歌的服务上了瘾,苹果电脑也许真会的从一个电脑公司转变为媒体娱乐大亨。

苹果电脑长久以来被视为70年代伍德斯托克精神的延续,尤其是其领袖人物斯蒂夫-乔布斯更是有硅谷狂夫的大号。甚至现在仍有一些人以使用苹果机而自豪,在他们看来苹果代表的是文化,而不是商业。但是美国东部时间4月28日,苹果令这些人失望了,至少对那些视苹果精神等同于共享、开放的年轻一代。

后Napster时代:划向平和

苹果电脑宣布准备从5月初开始提供收费音乐网络下载服务,每首歌曲收费99美分,用户就可以从来自5大唱片公司的20多万首歌中挑选以一支歌曲下载,并随意存储在苹果的iPOD或者刻录到光盘上去。如果人们没有经历过Napster在两年前带来的免费P2P音乐下载的话,苹果的这项新业务有可能会赢得一致的掌声,但是现在,抛给苹果喝彩声的却仅仅是垄断全球音乐发行的五大唱片公司。当年肖恩-范宁利用P2P软件思想设计的Napster,开创了网络上人与人之间自由交换下载音乐的先河。由于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性的下载,规避了版权法律中盗版的指控,Napster在2000年一炮走红,甚至当年《新闻周刊》拿Napster的小人头来作封面。可惜过于倡导自由与共享精神的Napster在商业模式上的先天不足,以及来自五大唱片公司和各色乐队的诉讼,将它在2002年3月推上了破产保护的边缘,最后仅仅以53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硅谷里名不见经传的Roxio,而不是此前盛传的贝塔斯曼。

在Napster岌岌可危的这段时间里,曾经出现过以月租费形势提供下载服务的pressplay和Musicnet,美国在线甚至收购了编写著名的Winmap播放器的Nullsoft为其开发同于Napster的Gnutella。但是并没有一家获得真正的成功,也都没有得到五大唱片的认同。要知道,在商业为王的唱片领域,五大唱片公司就如同这个行业的最终审判者一样威严与独断。而苹果却利用自己刚刚开发的iTunes软件和苹果制造的iPOD音乐播放器,得到了“审判者”的认可。“难道Napster之后的胜利者会是苹果”,肖恩-范宁的舅舅老范宁在接受采访时忧虑的提出他的看法。

苹果的99美分一首歌策略,被昔日Napster的追索者斥之为退化,而《连线》的编辑反问到:“难道要苹果再作数字时代的堂吉诃德”。实际上苹果的行动恰恰走了中间主义的路子,以自由下载形式出现的商业服务,可以说是对苹果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现任苹果总裁乔布斯更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大家说:“顾客不希望被当作罪犯对待,艺术家也不希望他们宝贵的成果被偷。而苹果的网上音乐商店将为这两者提供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原以为这种中庸的言论只会出现在东方国家,谁知道被奉若反叛青年代表的斯蒂夫-乔布斯在他48岁时也会划向中间主义的平和。


苹果背后的隐源

苹果那句流行颠覆性口号“rip, mix, burn”还徘徊在耳中,但作为商业公司的苹果却已经彻底的商业了。这不得不令那些以往用苹果来挤兑微软,用乔布斯来羞辱盖茨的人失语。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乔布斯的苦衷,如果翻开苹果2003年第二财务季度的财报你就会明白了,营收由2002年度同期14.95亿美元降为14.75亿美元,获利则由4,000万美元缩水到1,400万美元,每股盈余从0.11美元滑落到0.04美元。再翻开苹果公司这五年间的历史就会发现,除了依靠造型特立独行的G3和G4系列苹果电脑,以及iPOD这类适合美国人车载音乐文化的特别产品,苹果早已经跟不上整体IT业发展的速度了。所以向音乐突围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苹果商业上不得不走的棋。

苹果的音乐突围被很多人看好,IDC的分析家Susan Kevorkian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苹果的iTunes软件实际上是在规范目前网络音乐下载的无政府状态。研究机构Forrester的首席分析家乔希-玻勒夫似乎摸到了五大唱片公司的脉,他指出:“害怕和贪婪是激励唱片头们改变游戏规则的两大原因,有些时候害怕比贪欲更强烈。而被Napster折腾怕了的五大唱片公司似乎也想给苹果这么一次机会,与其令网络随意下载,还不如给苹果代理权,至少每首歌还能够得到99美分中的分成。不过不要小看了斯蒂夫-乔布斯,这个硅谷狂夫的小算盘一向不按章法打,如果用户真的对99美分下载一首歌的服务上了瘾,苹果电脑也许真会的从一个电脑公司转变为媒体娱乐大亨。

寻找外星文明的讯号,始终是狂热天文好者和UFO迷们乐此不疲的事情。早在1999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SETI研究小组推出了一项名为SETI@home的寻找项目。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来自伯多黎各的Arecibo射电望远镜收集的信号,利用个人电脑空闲不用时的闲置计算资源帮助计算寻找外星文明,4年间全球有447万台计算机在耐心的搜索着天空。而2003年5月,当SARS病毒肆虐的时候,有人也想到了SETI@home,不过不是用来找寻外星文明,而是来计算SARS病毒与何种物质可能发生反应。

“加入网格计算,寻找SARS解药”这句口号已经成为了最近网络上最具震撼的标语,由加拿大罗斯伯格儿童疾病研究所主持,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助理教授,旅美华裔科学家许田领导的D2OL(药物设计优化实验室)网格计算项目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从4月最后一周开始测试以来,已经有超过57000台电脑加入了对SARS的计算中来。知名的科技刊物《连线》甚至以《用计算机与SARS赛跑》为头条报道了D2OL项目。实际上D2OL和SETI@home所应用的都是网格技术。网格思想由来已久,在早期没有大型计算机的时代,美国军方就是采用网格思想,将需要计算的大量数据分成若干小块,然后用若干小计算机来算一小块数据,最后把所有的计算结果再整合起来。而当网络出现以后,利用挂在网络上的个人电脑成为了新时代的网络人民战争,一台台强大的虚拟超级电脑应运而生。

许田教授的网格计算其实并不是为SARS启动的,早在2002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运转了,不过计算的目标是埃博拉病毒、炭疽热杆菌和天花病毒这三种人类死敌。许田教授告诉记者:“因为近几个月非典在世界,特别在是中国肆虐,我和我的同事们才决定将SARS病毒加入运算目标之列,并作为目前的工作重点。”如果按照传统的新药物研制程序,需要在实验室里直接将各类化学物质作用于病原体或与病原体活性密切相关的蛋白质,观察哪些物质能抑制病原体生长。但是SARS的严重程度从时间上容不得实验室对数以百万计的化学物质一个个测试,这也是很多科研机构提出一年之内难以制造出SARS解药的原因。不过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预先在计算机上对化学物质进行筛选,挑选出少数比较有潜力的物质,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许田的D2OL正是沿用这个思路,以化学物质和病毒相关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为基础,结合网格技术的强大计算能力,计算若干种它们结合的可能性。如果运算发现某种化学物质有潜力作为对抗SARS的药物,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将在实验室中将该物质作用于SARS病毒样本,以观察实际效果,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市甚至已经准备为此建设动物实验室。

目前短短几周利用D2OL已经计算出了几种比较有希望的抗非典物质,而许田的目标是对100万种物质进行筛选。许田教授介绍说:“生物界的研究早已经肯定了病毒的活性与特定的蛋白质的密切相关,D2OL的网格计算就是帮助我们寻找这样一种物质,因为网格所具有的力量是那么强大,目前已经注册的五万七千余台的计算能力甚至能与10台IBM的超级计算机媲美,这大大节约了研究的资金与时间”。当问及计算结果的归属问题,以及有可能引发的药物专利权归属时,许田教授很激动地说:“D2OL运算的结果将立即在网上无偿公开。”网络所具有的民众传统与共享精神再一次凸现,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对抗SARS的最有力的武器。

搜索外星文明的SETI@home就是网格计算的成功例证,因为借助四百多万台计算机的强大计算量,目前每8个月就能采集一遍Arecibo天空。相比浩瀚的太空,测试SARS解药似乎更加的容易。实际上搜索外星文明的SETI@home更具营销效应,利用玩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对得分排名的惯性攀比心理,SETI@home更是推出了全球运算排行榜,用户名为Caprid的参与者凭着他的AMD Athlon XP 2700+处理器优异的浮点运算性能稳稳的坐在第一的位置,而且排名第二的Lin-chi也是用AMD,这无疑令第三名昂贵的超线程Pentium 4汗颜。搜索外星文明的SETI@home甚至已经演变成爱好者炫耀自己计算机性能的展示平台了。目前测试SARS解药似乎正需要这种“游戏”心理的参与,如果计算机发烧友都来D2OL攀比性能,那估计寻找到SARS解药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D2OL软件下载地址:http://www.d2ol.com/dOL/download_instructions.html

2003-05-17
这几年AMD的CPU已经在台式机领域站住了脚,不仅仅是因为Athlon,也就是K7系列的架构和性能达到了与Intel的水平,更是因为所有人心中似乎都有一种“杀富济贫”的心理状态,于是作为弱者的AMD得到了认同。但是离开DIY情节比较深重的台式机领域,Athlon在笔记本上却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景象,在国内似乎Athlon笔记本被视为烫手的代名词。但是Athlon的Mobile版到底如何,难道AMD真的达不到笔记本CPU的水平吗。

Mobile Athlon:问题出在芯片组

上一次将AMD与笔记本能够结合起来,还是在K6-2时代,当时东芝和康柏的K6-2 300MHz笔记本甚至曾经领导过短暂的一段潮流。而2001年末Mobile Athlon的推出,令新的AMD笔记本出现了可能。实际上大家的印象已经对AMD的笔记本根深蒂固了,低端与便宜似乎成为了代名词性的标签。除了因为大家对Mobile Athlon散热问题的担心,和与INTEL为敌所造成“低人一头价格 高人一头性能”的生存态势外,使用AMD处理器的笔记本得不到高信任的关键还是在与芯片组,因为能够支持AMD Mobile Athlon的芯片组还只能是来自VIA、SIS和ALI这三家,而VIA虽然在台式机领域与AMD肩并肩,但是笔记本芯片组却仅有KN133这块2000年的老产品,要知道这是一块仅仅支持PC133,和内建S3 ProSavage的芯片组,这跟后来DDR时代的Mobile Athlon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相比倒是SIS和ALI成为了AMD Mobile Athlon的主要搭档。也正是因为这些二流芯片组的“拖累”,更加深了Mobile Athlon在性能与信任上的滑坡。“没有优秀的芯片组就没有优秀的笔记本”这句笔记本设计圈内的格言,被无情的加在了AMD Mobile Athlon的笔记本上。

并不是Mobile Athlon本身性能拼不过Intel的P4,这场较量已经在台式机CPU领域上演了多次,AMD并没有因为PR+的标示方式而落伍。也不要怀疑Mobile Athlon在散热上要比P4-M可怕,要知道这两块CPU都是来自于台式机CPU的改良版本,无非就是调低了核心处理器电压,然后加入各自的笔记本处理器电源管理系统。P4-M无超薄机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所以请那些始终在散热上怀疑Mobile Athlon的人大可放心,P4-M比Mobile Athlon好不到哪去。其实中这里也能够深入的体会到,笔记本领域心理作用的影响,AMD热,这类的火车头心理效应看来是长期难以驱散了。其实问题的关键还得回到芯片组上。没有类似Intel i845这样的强力芯片组才是Mobile Athlon笔记本性能和散热印象不佳的根源。虽然ATI曾经在2002年初推出过Radeon IGP320M芯片组,专门为Mobile Athlon提供动力,但是不知道什么内部原因,这块可以依靠内建IXP200或IXP250南桥实现6个USB 2.0,并且支持内建3Com Ethernet MAC、增强的AC97音效与SPDIF输出,且有来自ATI的Radeon系列显卡支撑的芯片组夭折了。

所以在目前在Athlon台式机芯片组被认可的neforce2成为了Mobile Athlon潜在的救星,但是事实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核心问题在于那些制造Mobile Athlon笔记本的厂商,之所以选择造AMD阵营的笔记本,就是看好了它的便宜,甚至可以不考虑Intel的压力。所以造成Mobile Athlon笔记本制造过程中尽量压低成本的设计初衷,于是主板集成显卡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想想那源自1998年早期设计的Savage显卡,和那被显卡共享主机内存所带来的带宽压力吧。Mobile Athlon本身的强劲性能被这些枷锁限制的无地自容了。

比杂牌P4要好

不要再对Mobile Athlon保有“种族性”的偏见了,要知道康柏是最不予余力支持Mobile Athlon的了,而且在日本市场上,Mobile Athlon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气,得到了空前的民众支持,在秋叶元市场上到处都是Mobile Athlon的身影。实际上低价才是其受到认可的关键,能够达到P4相当的性能,在简化不必要的COMBO下,Mobile Athlon的笔记本并不比P4-M的差多少。同样14.1英寸的LCD、厚度和重量基本上与P4-M的笔记本相当。所以国内的紫光会冒着Intel当头一棒的压力跟着Mobile Athlon跑,不得不说是大胆的榜样。实际上康柏推出的数款Mobile Athlon笔记本绝对是最好的例子,虽然都是来自台湾的OEM产品,但是得到的认可是“康柏”级别的。质量与性能,绝对要比那些国内组装的P4-M笔记本要强,这从返修率和磨具工艺等细节上都能够体现出来。虽然康柏并没有在中国国内推出Mobile Athlon的笔记本,可能主要考虑销售数量和配件库存的比例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在国内买到康柏的Mobile Athlon,而且有些还因为拥有国际联保,可以实现异地保修。而那些日本本地,如富士通、索尼都有推出日本岛内的日文键盘版,国际市场上不是很多见。相比倒是欧洲人太保守了,他们似乎只相信DELL和IBM这类INTEL的同党。


令人眼馋的两款Mobile Athlon

1、Compaq Presario 725CA

康柏的自由人系列笔记本始终是外形俊朗的代名词,315mm x 266mm x 48mm的外形和标准3110克的重量基本上与自由人P4-M的型号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加充电器和电线之后3488克才看出来他的不同。14英寸的LCD可以达到1024×768,这要比那些15英寸的1280X1024实用的多。不多其1300MHz的实际频率和200 MHz的总线频率,证明其还是早期1800+时代的Mobile Athlon,而且南北桥依旧是VIA KN133和VIA VT82C686B,令其显卡抢占内存带宽问题依旧,不过康柏明智的将内存扩大到512 MB的PC133 SDRAM,虽然不是DDR内存,但是只要比那些口口唧唧仅仅给128MB的某些P4笔记本强多了。整合性的SoundMAX音效系统和Conexant的调制解调器不是最好的,但是这些对于笔记本用户已经是越来越次要的配置了。VGA输出、10-100MB网卡、TEAC造的DW-28E DVD/CDRW两用光驱也很不错,加上2个Type II或III和2个USB 1.1,已经令其具有了标准配置笔记本所需要的一切基础配置。关键是其惊人的低价与其漂亮的外观和DVD/CDRW的高档配置不是常规看惯了P4-M的人所能接受的,在Notebookshop网站上仅仅打出了680美元,而据说在广东海印也可以找到7000元上下的Presario 725CA。

2、Compaq Evo N1015v

依旧是康柏,不过变味了Evo系列,328mm x 266mm x 46mm和3.3公斤,另外比Presario 725CA要夸张一些,这在与其拥有15.1英寸的1024×768 LCD,那些不用背笔记本,出门开车的用户是最适合的对象了。AMobile Athlon XP 1800+的CPU实际频率1533MHz,但是其外频升为266 MHz,使得性能跃升很大,而且将DDR PC2100引入,加速了内存的执行效率。这款机器的不同之处关键还是在与使用罕见的ATi Radeon IGP320M和ALi 1535+芯片组,集成的显卡可以调用192 MB的物理内存,而有趣的是这台机器标配仅仅256MB,不过可以通过扩展内存插槽的方式再加512MB内存上去。瑞昱RTL8139 C(10/100 Mbit)网卡和Conexant HSFi V.92 Mini PCI Modem也在暗示这款机器的性能不错。甚至65.1 Wh的电池容量看上去有些变态,好在东芝的SDR2102(ATA-2)8x/8×8x24xDVD/CDRW Combo这个耗能大户可以作为解释。由于是全内置的机器,出了2个USB和1个PC卡插槽外,还有不多见的软驱存在。真是All-In-One到家了。Notebookshop甚至没有出现它的价格,在圣诞节前夕这款机器的普通光驱加14.1英寸版曾经国内有6300元的价格。而目前秋叶元对Evo N1015v 最高配置版本的标示则是830美元。似乎性价比出奇的优秀,不过分量也不轻呀。

这几年AMD的CPU已经在台式机领域站住了脚,不仅仅是因为Athlon,也就是K7系列的架构和性能达到了与Intel的水平,更是因为所有人心中似乎都有一种“杀富济贫”的心理状态,于是作为弱者的AMD得到了认同。但是离开DIY情节比较深重的台式机领域,Athlon在笔记本上却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景象,在国内似乎Athlon笔记本被视为烫手的代名词。但是Athlon的Mobile版到底如何,难道AMD真的达不到笔记本CPU的水平吗。

Mobile Athlon:问题出在芯片组

上一次将AMD与笔记本能够结合起来,还是在K6-2时代,当时东芝和康柏的K6-2 300MHz笔记本甚至曾经领导过短暂的一段潮流。而2001年末Mobile Athlon的推出,令新的AMD笔记本出现了可能。实际上大家的印象已经对AMD的笔记本根深蒂固了,低端与便宜似乎成为了代名词性的标签。除了因为大家对Mobile Athlon散热问题的担心,和与INTEL为敌所造成“低人一头价格 高人一头性能”的生存态势外,使用AMD处理器的笔记本得不到高信任的关键还是在与芯片组,因为能够支持AMD Mobile Athlon的芯片组还只能是来自VIA、SIS和ALI这三家,而VIA虽然在台式机领域与AMD肩并肩,但是笔记本芯片组却仅有KN133这块2000年的老产品,要知道这是一块仅仅支持PC133,和内建S3 ProSavage的芯片组,这跟后来DDR时代的Mobile Athlon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相比倒是SIS和ALI成为了AMD Mobile Athlon的主要搭档。也正是因为这些二流芯片组的“拖累”,更加深了Mobile Athlon在性能与信任上的滑坡。“没有优秀的芯片组就没有优秀的笔记本”这句笔记本设计圈内的格言,被无情的加在了AMD Mobile Athlon的笔记本上。

并不是Mobile Athlon本身性能拼不过Intel的P4,这场较量已经在台式机CPU领域上演了多次,AMD并没有因为PR+的标示方式而落伍。也不要怀疑Mobile Athlon在散热上要比P4-M可怕,要知道这两块CPU都是来自于台式机CPU的改良版本,无非就是调低了核心处理器电压,然后加入各自的笔记本处理器电源管理系统。P4-M无超薄机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所以请那些始终在散热上怀疑Mobile Athlon的人大可放心,P4-M比Mobile Athlon好不到哪去。其实中这里也能够深入的体会到,笔记本领域心理作用的影响,AMD热,这类的火车头心理效应看来是长期难以驱散了。其实问题的关键还得回到芯片组上。没有类似Intel i845这样的强力芯片组才是Mobile Athlon笔记本性能和散热印象不佳的根源。虽然ATI曾经在2002年初推出过Radeon IGP320M芯片组,专门为Mobile Athlon提供动力,但是不知道什么内部原因,这块可以依靠内建IXP200或IXP250南桥实现6个USB 2.0,并且支持内建3Com Ethernet MAC、增强的AC97音效与SPDIF输出,且有来自ATI的Radeon系列显卡支撑的芯片组夭折了。

所以在目前在Athlon台式机芯片组被认可的neforce2成为了Mobile Athlon潜在的救星,但是事实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核心问题在于那些制造Mobile Athlon笔记本的厂商,之所以选择造AMD阵营的笔记本,就是看好了它的便宜,甚至可以不考虑Intel的压力。所以造成Mobile Athlon笔记本制造过程中尽量压低成本的设计初衷,于是主板集成显卡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想想那源自1998年早期设计的Savage显卡,和那被显卡共享主机内存所带来的带宽压力吧。Mobile Athlon本身的强劲性能被这些枷锁限制的无地自容了。

比杂牌P4要好

不要再对Mobile Athlon保有“种族性”的偏见了,要知道康柏是最不予余力支持Mobile Athlon的了,而且在日本市场上,Mobile Athlon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气,得到了空前的民众支持,在秋叶元市场上到处都是Mobile Athlon的身影。实际上低价才是其受到认可的关键,能够达到P4相当的性能,在简化不必要的COMBO下,Mobile Athlon的笔记本并不比P4-M的差多少。同样14.1英寸的LCD、厚度和重量基本上与P4-M的笔记本相当。所以国内的紫光会冒着Intel当头一棒的压力跟着Mobile Athlon跑,不得不说是大胆的榜样。实际上康柏推出的数款Mobile Athlon笔记本绝对是最好的例子,虽然都是来自台湾的OEM产品,但是得到的认可是“康柏”级别的。质量与性能,绝对要比那些国内组装的P4-M笔记本要强,这从返修率和磨具工艺等细节上都能够体现出来。虽然康柏并没有在中国国内推出Mobile Athlon的笔记本,可能主要考虑销售数量和配件库存的比例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在国内买到康柏的Mobile Athlon,而且有些还因为拥有国际联保,可以实现异地保修。而那些日本本地,如富士通、索尼都有推出日本岛内的日文键盘版,国际市场上不是很多见。相比倒是欧洲人太保守了,他们似乎只相信DELL和IBM这类INTEL的同党。


令人眼馋的两款Mobile Athlon

1、Compaq Presario 725CA

康柏的自由人系列笔记本始终是外形俊朗的代名词,315mm x 266mm x 48mm的外形和标准3110克的重量基本上与自由人P4-M的型号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加充电器和电线之后3488克才看出来他的不同。14英寸的LCD可以达到1024×768,这要比那些15英寸的1280X1024实用的多。不多其1300MHz的实际频率和200 MHz的总线频率,证明其还是早期1800+时代的Mobile Athlon,而且南北桥依旧是VIA KN133和VIA VT82C686B,令其显卡抢占内存带宽问题依旧,不过康柏明智的将内存扩大到512 MB的PC133 SDRAM,虽然不是DDR内存,但是只要比那些口口唧唧仅仅给128MB的某些P4笔记本强多了。整合性的SoundMAX音效系统和Conexant的调制解调器不是最好的,但是这些对于笔记本用户已经是越来越次要的配置了。VGA输出、10-100MB网卡、TEAC造的DW-28E DVD/CDRW两用光驱也很不错,加上2个Type II或III和2个USB 1.1,已经令其具有了标准配置笔记本所需要的一切基础配置。关键是其惊人的低价与其漂亮的外观和DVD/CDRW的高档配置不是常规看惯了P4-M的人所能接受的,在Notebookshop网站上仅仅打出了680美元,而据说在广东海印也可以找到7000元上下的Presario 725CA。

2、Compaq Evo N1015v

依旧是康柏,不过变味了Evo系列,328mm x 266mm x 46mm和3.3公斤,另外比Presario 725CA要夸张一些,这在与其拥有15.1英寸的1024×768 LCD,那些不用背笔记本,出门开车的用户是最适合的对象了。AMobile Athlon XP 1800+的CPU实际频率1533MHz,但是其外频升为266 MHz,使得性能跃升很大,而且将DDR PC2100引入,加速了内存的执行效率。这款机器的不同之处关键还是在与使用罕见的ATi Radeon IGP320M和ALi 1535+芯片组,集成的显卡可以调用192 MB的物理内存,而有趣的是这台机器标配仅仅256MB,不过可以通过扩展内存插槽的方式再加512MB内存上去。瑞昱RTL8139 C(10/100 Mbit)网卡和Conexant HSFi V.92 Mini PCI Modem也在暗示这款机器的性能不错。甚至65.1 Wh的电池容量看上去有些变态,好在东芝的SDR2102(ATA-2)8x/8×8x24xDVD/CDRW Combo这个耗能大户可以作为解释。由于是全内置的机器,出了2个USB和1个PC卡插槽外,还有不多见的软驱存在。真是All-In-One到家了。Notebookshop甚至没有出现它的价格,在圣诞节前夕这款机器的普通光驱加14.1英寸版曾经国内有6300元的价格。而目前秋叶元对Evo N1015v 最高配置版本的标示则是830美元。似乎性价比出奇的优秀,不过分量也不轻呀。

关于800MHz外部总线的奔腾4在夏天上市的消息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尽管产品还仅仅停留在3GMHz的样品CPU层面,但是并不妨碍英特尔向主板生产商们推销i865芯片组。但是不要对英特尔抱有任何幻想,谙熟商业要领的英特尔大员们又在酝酿新的变革。

Tejas:原计划中的奔腾5

实际上按照英特尔的原定计划,Prescott就是用来接替目前的Northwood的,而并非计划中的奔腾5,那么奔腾5又会是谁呢。Prescott后面的Tejas才是实际的主角。英特尔原来计划Tejas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末上市,尽管有关Tejas的信息披露非常少,但是可以不叫确认的是Tejas仍将以一块纯32位CPU,而不是Athlon 64那样的双重身份的cpu。不久前英特尔曾经披露了自己设计的下一代针对Tejas的CPU插槽:Socket T插座。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Socket T插座的示意图分析,Tejas处理器采用了LGA封装形式,取消了目前Pentium4处理器上采用的针脚,据英特尔的说法,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因为针脚和Socket478插座接触,以及目前插针性针脚日益严重的EMI干扰问题。LGA封装将采用775个信号接触点和Sockte T接触。Socket T注定不是一款平凡的CPU接口,大家可以看到其中关键的LGA接口部分是由IBM与Intel一起研发的,它是一种直接电联接的技术,在主板与CPU之间有一定的接触层面。

另外,Tejas处理器的散热风扇将采用4枚手螺栓固定在主机板PCB上。这无疑令人想起英特尔第一代奔腾IICPU时候的SLOT 1接口,当时也被英特尔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却因为成本的原因又改回了Socket 370。实际上英特尔在cpu插槽上的小把戏玩的很好,至少消费者还在跟着他的鼻子走,这从SLOT 1变Socket 370,从奔腾4第一批的Socket 423变Socke 478都能体现出来,如果再仔细点算的话,Pentium Pro也算一个。尽管CPU本身并没有变化,英特尔却为了商业的需要变化借口,人为的造成老主板的升级困境,从而可以再多卖出去一个英特尔的芯片组。不知道Socket T是不是这个思路的延续。

不过从各个角度看,Tejas都是奔腾5才有的影子,不管是据称支持Tejas的系列芯片组将全部支持PCI Express接口标准,这无疑印证了我们曾经对PCI Express的诸多预言(IT168原文章:PCI Express:2004年到来的板卡革命)。还是DDR 2内存,甚至英特尔专门推出的新声卡核心:Azalia,据说Azalia可以支持Dolby Digitalsound, DVD Audio和SACD录音重放,并且采用了Tejas的新算法。而且Tejas的制造工艺将是65纳米,这大大超过了目前所有CPU制造工艺的90纳米界限,此外1066MHz或是1200MHz外频,核心频率将从5GHz到7GHz起跳,这一切俨然跟奔腾4划分出巨大的鸿沟。也正是因为这一切差别,才越发的令人确认Tejas就是计划中的奔腾5。

用800MHz的奔腾4来压制对手足够了

之所以能够敢于说800MHz的奔腾4实质上不是新产品,原因很简单,它的内核依旧是基于Northwood,要知道这款内核涵盖了1.6G、1.8G、2.0G A等以前的若干奔腾4。而并非业界普遍预计的Prescott,所以完全可以为即将上市的800MHz奔腾4下过渡性产品的定论。但是这个过渡性产品从目前看很有可能会被市场所扶正,因为AMD的Athlon 64的生产并没有同发布一起跟上来,年底无货的局面在所难免,这令英特尔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于是原本为了压制Barton内核的Athlon xp的800MHz奔腾4,很有可能随着Athlon xp的动作缓慢而彻底占领市场。所以英特尔完全不用着急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计划中的Prescott,因为800MHz奔腾4这个过渡产品很有可能会因为短期内没有敌人而坐稳了主力位置。而Prescott则被雪藏了起来,根据Inquirer等国外硬件媒体的分析,Prescott很有可能被作为未来的奔腾 5的面目出现。

对于Prescott的报道由来已久,在英特尔的IDF上、在3月德国汉诺威的CEBIT上都曾经出现过,目前比较的信息是Prescott采用0.09微米制程,而且会集成1MB二级缓存,支持800MHz FSB,还增加了13条SEE指令,来完成一些多媒体等优化计划。开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对抗AMD 9月的Athlon 64,所以在同期上市势必在所难免。第一批Prescott处理器的起跳速度是3.4GHz,而同期AMD将发布Athlon 64处理器仅仅从2GHz起跳,集成256KB二级缓存,而且还会采用略显陈旧的0.13微米制程生产工艺,并且只会支持到单通道DDR333内存,这样看来Prescott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Athlon 64只能依靠本身架构上的优势来超过同期英特尔的CPU,而不是依靠主频、依靠大容量的二级缓存,或者双通道技术。 威盛似乎在为我们暗示什么,这个英特尔架构并没有得到承认的芯片组提供商不久前已经将支持Prescott处理器的芯片组提到了开发日程。

Tejas来做奔腾5,似乎对于英特尔来说有些亏得慌,因为AMD除了难以实质性供货的Athlon 64,短期内绝对没有能与英特尔作直接对抗的产品,不要因为一贯的对AMD好感,就相信Athlon XP能跟上这场游戏,要知道Athlon XP还是2000年时代的产品延续,除了依靠K7这个急剧张力的架构,以及90纳米的制造工艺,Athlon XP早就该清仓大甩卖了。所以Prescott这个替代Northwood的过渡性产品,很有可能被披上奔腾5的外衣。如果了解奔腾系列处理器历史的话,就会知道PENTIUM背后的意味。当时英特尔为了遏制AMD、UMC等模仿者延续286、386、486这样的型号命名,决定不再使用586这样的叫法,而PENT就是拉丁文中第5的意思,ium不过是为了追加一个听起来像元素的尾音。而Pentium 5这样看来似乎具有双5的意味,不知道英特尔是不是舍得把这样的好名字就给了Prescott,而不是Tejas。

时间表的印证

下面是非官方公布的Prescott和Tejas发布时间表,从中可以发现,如果依旧用Tejas来做奔腾5的话,我要等到2005年。而要知道奔腾4已经上市了将近两年时间了,如果要真的等到2005年才发布奔腾5的话,那奔腾4要作为主力在市场上打拼5年,这对一个CPU来说,未免太久了。除非竞争对手都睡着了。这无疑在一次印证了Prescott被提干的可能。

2003.10 Prescott 3.20GHz (800MHz QPB)
2003.10 Prescott 3.40GHz (800MHz QPB)
2003.10 Prescott 3.60GHz (800MHz QPB)
2003.10 Prescott 3.80GHz (800MHz QPB)
2004.3 Prescott 4.00GHz (800MHz QPB)
2004.3 Prescott 4.20GHz (800MHz QPB)
2004.9 Prescott 4.40GHz (800MHz QPB)
2004.9 Prescott 4.60GHz (800MHz QPB)
2004.10 Prescott 4.80GHz (800MHz QPB)
2005.2 Prescott 4.80GHz (1066MHz QPB)
2005.2 Prescott 5.00GHz (800MHz QPB)
2005.11 Prescott 5.06GHz (1066MHz QPB)
2005.11 Prescott 5.33GHz (1066MHz QPB)

2005.7 Tejas 5.33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5.7 Tejas 5.60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5.11 Tejas 5.86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6.4 Tejas 6.0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6.4 Tejas 6.13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6.11 Tejas 6.3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7.4 Tejas 6.6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7.4 Tejas 6.9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7.4 Tejas 7.20GHz (L2=2MB, 1200MHz QPB)

Prescott、Tejas之后

Prescott与Tejas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配置上的巨大差别外,LaGrande技术也是一个伏笔,该技术可以阻止侵入者监听硬盘。在前一次IDF论坛上,Intel总裁Paul Otellini表示Prescott包含会LaGrande技术,而现在LaGrande则被跳票到了Tejas。不过Prescott、Tejas之后还有后继之人。Nehalem,不过目前仅仅知道Nehalem将会拥有一个超级超线程技术,并且肯定会拥有监听硬盘的LaGrande,并且将会使用被称为Yamhill的64bit扩展指令集,但有趣的是,Nehalem仍将是一块IA32架构的CPU。

关于800MHz外部总线的奔腾4在夏天上市的消息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尽管产品还仅仅停留在3GMHz的样品CPU层面,但是并不妨碍英特尔向主板生产商们推销i865芯片组。但是不要对英特尔抱有任何幻想,谙熟商业要领的英特尔大员们又在酝酿新的变革。

Tejas:原计划中的奔腾5

实际上按照英特尔的原定计划,Prescott就是用来接替目前的Northwood的,而并非计划中的奔腾5,那么奔腾5又会是谁呢。Prescott后面的Tejas才是实际的主角。英特尔原来计划Tejas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末上市,尽管有关Tejas的信息披露非常少,但是可以不叫确认的是Tejas仍将以一块纯32位CPU,而不是Athlon 64那样的双重身份的cpu。不久前英特尔曾经披露了自己设计的下一代针对Tejas的CPU插槽:Socket T插座。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Socket T插座的示意图分析,Tejas处理器采用了LGA封装形式,取消了目前Pentium4处理器上采用的针脚,据英特尔的说法,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因为针脚和Socket478插座接触,以及目前插针性针脚日益严重的EMI干扰问题。LGA封装将采用775个信号接触点和Sockte T接触。Socket T注定不是一款平凡的CPU接口,大家可以看到其中关键的LGA接口部分是由IBM与Intel一起研发的,它是一种直接电联接的技术,在主板与CPU之间有一定的接触层面。

另外,Tejas处理器的散热风扇将采用4枚手螺栓固定在主机板PCB上。这无疑令人想起英特尔第一代奔腾IICPU时候的SLOT 1接口,当时也被英特尔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却因为成本的原因又改回了Socket 370。实际上英特尔在cpu插槽上的小把戏玩的很好,至少消费者还在跟着他的鼻子走,这从SLOT 1变Socket 370,从奔腾4第一批的Socket 423变Socke 478都能体现出来,如果再仔细点算的话,Pentium Pro也算一个。尽管CPU本身并没有变化,英特尔却为了商业的需要变化借口,人为的造成老主板的升级困境,从而可以再多卖出去一个英特尔的芯片组。不知道Socket T是不是这个思路的延续。

不过从各个角度看,Tejas都是奔腾5才有的影子,不管是据称支持Tejas的系列芯片组将全部支持PCI Express接口标准,这无疑印证了我们曾经对PCI Express的诸多预言(IT168原文章:PCI Express:2004年到来的板卡革命)。还是DDR 2内存,甚至英特尔专门推出的新声卡核心:Azalia,据说Azalia可以支持Dolby Digitalsound, DVD Audio和SACD录音重放,并且采用了Tejas的新算法。而且Tejas的制造工艺将是65纳米,这大大超过了目前所有CPU制造工艺的90纳米界限,此外1066MHz或是1200MHz外频,核心频率将从5GHz到7GHz起跳,这一切俨然跟奔腾4划分出巨大的鸿沟。也正是因为这一切差别,才越发的令人确认Tejas就是计划中的奔腾5。

用800MHz的奔腾4来压制对手足够了

之所以能够敢于说800MHz的奔腾4实质上不是新产品,原因很简单,它的内核依旧是基于Northwood,要知道这款内核涵盖了1.6G、1.8G、2.0G A等以前的若干奔腾4。而并非业界普遍预计的Prescott,所以完全可以为即将上市的800MHz奔腾4下过渡性产品的定论。但是这个过渡性产品从目前看很有可能会被市场所扶正,因为AMD的Athlon 64的生产并没有同发布一起跟上来,年底无货的局面在所难免,这令英特尔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于是原本为了压制Barton内核的Athlon xp的800MHz奔腾4,很有可能随着Athlon xp的动作缓慢而彻底占领市场。所以英特尔完全不用着急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布计划中的Prescott,因为800MHz奔腾4这个过渡产品很有可能会因为短期内没有敌人而坐稳了主力位置。而Prescott则被雪藏了起来,根据Inquirer等国外硬件媒体的分析,Prescott很有可能被作为未来的奔腾 5的面目出现。

对于Prescott的报道由来已久,在英特尔的IDF上、在3月德国汉诺威的CEBIT上都曾经出现过,目前比较的信息是Prescott采用0.09微米制程,而且会集成1MB二级缓存,支持800MHz FSB,还增加了13条SEE指令,来完成一些多媒体等优化计划。开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对抗AMD 9月的Athlon 64,所以在同期上市势必在所难免。第一批Prescott处理器的起跳速度是3.4GHz,而同期AMD将发布Athlon 64处理器仅仅从2GHz起跳,集成256KB二级缓存,而且还会采用略显陈旧的0.13微米制程生产工艺,并且只会支持到单通道DDR333内存,这样看来Prescott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Athlon 64只能依靠本身架构上的优势来超过同期英特尔的CPU,而不是依靠主频、依靠大容量的二级缓存,或者双通道技术。 威盛似乎在为我们暗示什么,这个英特尔架构并没有得到承认的芯片组提供商不久前已经将支持Prescott处理器的芯片组提到了开发日程。

Tejas来做奔腾5,似乎对于英特尔来说有些亏得慌,因为AMD除了难以实质性供货的Athlon 64,短期内绝对没有能与英特尔作直接对抗的产品,不要因为一贯的对AMD好感,就相信Athlon XP能跟上这场游戏,要知道Athlon XP还是2000年时代的产品延续,除了依靠K7这个急剧张力的架构,以及90纳米的制造工艺,Athlon XP早就该清仓大甩卖了。所以Prescott这个替代Northwood的过渡性产品,很有可能被披上奔腾5的外衣。如果了解奔腾系列处理器历史的话,就会知道PENTIUM背后的意味。当时英特尔为了遏制AMD、UMC等模仿者延续286、386、486这样的型号命名,决定不再使用586这样的叫法,而PENT就是拉丁文中第5的意思,ium不过是为了追加一个听起来像元素的尾音。而Pentium 5这样看来似乎具有双5的意味,不知道英特尔是不是舍得把这样的好名字就给了Prescott,而不是Tejas。

时间表的印证

下面是非官方公布的Prescott和Tejas发布时间表,从中可以发现,如果依旧用Tejas来做奔腾5的话,我要等到2005年。而要知道奔腾4已经上市了将近两年时间了,如果要真的等到2005年才发布奔腾5的话,那奔腾4要作为主力在市场上打拼5年,这对一个CPU来说,未免太久了。除非竞争对手都睡着了。这无疑在一次印证了Prescott被提干的可能。

2003.10 Prescott 3.20GHz (800MHz QPB)
2003.10 Prescott 3.40GHz (800MHz QPB)
2003.10 Prescott 3.60GHz (800MHz QPB)
2003.10 Prescott 3.80GHz (800MHz QPB)
2004.3 Prescott 4.00GHz (800MHz QPB)
2004.3 Prescott 4.20GHz (800MHz QPB)
2004.9 Prescott 4.40GHz (800MHz QPB)
2004.9 Prescott 4.60GHz (800MHz QPB)
2004.10 Prescott 4.80GHz (800MHz QPB)
2005.2 Prescott 4.80GHz (1066MHz QPB)
2005.2 Prescott 5.00GHz (800MHz QPB)
2005.11 Prescott 5.06GHz (1066MHz QPB)
2005.11 Prescott 5.33GHz (1066MHz QPB)

2005.7 Tejas 5.33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5.7 Tejas 5.60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5.11 Tejas 5.86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6.4 Tejas 6.0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6.4 Tejas 6.13GHz (L2=1MB, 1066MHz QPB)
2006.11 Tejas 6.3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7.4 Tejas 6.6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7.4 Tejas 6.90GHz (L2=2MB, 1200MHz QPB)
2007.4 Tejas 7.20GHz (L2=2MB, 1200MHz QPB)

Prescott、Tejas之后

Prescott与Tejas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配置上的巨大差别外,LaGrande技术也是一个伏笔,该技术可以阻止侵入者监听硬盘。在前一次IDF论坛上,Intel总裁Paul Otellini表示Prescott包含会LaGrande技术,而现在LaGrande则被跳票到了Tejas。不过Prescott、Tejas之后还有后继之人。Nehalem,不过目前仅仅知道Nehalem将会拥有一个超级超线程技术,并且肯定会拥有监听硬盘的LaGrande,并且将会使用被称为Yamhill的64bit扩展指令集,但有趣的是,Nehalem仍将是一块IA32架构的CPU。

2003-05-09

首发《IT168网刊》:http://weekly.it168.com/85.asp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更重视硬件的性能,3D Marke、Quake等测试软件似乎成为了衡量性能的唯一标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购买硬件与付款这个流程上,因为此时用户会心甘情愿的掏出他们的钱,之后的问题就仅仅是质保了,而不再是如何吸引消费者。这就造成了关于计算机硬件的介绍与文章更多的关注新硬件和性价比等问题上,而很少有人重视因为硬件驱动程序而出现的问题。

自从微软在Windows 2000中开始使用驱动程序认证系统,似乎大大的方便了使用者简易化的安装驱动程序。尤其是利用光驱直接引导安装,用户似乎可以一键到底了。但是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2年之后,尤其是当原来大量使用Windows 98的用户升级到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的时候,越来越的麻烦出现了。

“麻烦”的驱动程序认证

ATI在去年底推出的镭9700显卡曾经领导过显卡的潮流,惊人的在3个月的长久时间内保持性能的第一。但是在发布伊始却出现不能在Windows 98操作系统下工作的情况,ATI甚至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将责任推给了微软,因为他们的硬件能在Windows me、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等系统上使用。归结原因是ATI官方支持在微软的WHQL认证驱动方面遭到了限制,结果是Radeon 9700和9000都无法得到驱动认可。ATI甚至引用了一份来自微软官方的说明。

从2002年7月2日起,WHQL硬件产品认证驱动将无法对于以下操作系统有效,其中包括所有的设备以及配套应用程序:Windows 98 SE Windows NT 4.0 Workstation Windows NT 4.0 Server 从即日起,微软方面将停止针对以上驱动程序的官方认证工作。

尽管这个问题后来得到了解决,但是驱动程序认证问题越发的明显了。操作系统在Windows 2000上首次推出的驱动程序认证系统,曾经被认为是方便用户的高明设计。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驱动程序认证,实际上是一个经过微软对硬件进行测试认可的认证,只有经过微软认证的硬件才能方便的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的认可,或者直接被设计进入Windows光盘的附带驱动程序。但是这个认证的过程是微软公司与硬件制造商之间先期进行的,硬件制造商需要将自己的硬件和驱动程序送到微软,从而得到电子证书形式的认证,以附加到硬件包装内的驱动程序上。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经过微软硬件认证的硬件都是来自大厂商,同时一些老版本的硬件就没能进入认证范围。

在2002年,InterTrust技术公司甚至以微软侵犯其认证和授权驱动程序的专利技术而起诉微软,因为InterTrust技术公司拿出证据证明其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并且在2002年底获得了专利。对于微软的起诉主要是针对微软的“即插即用”驱动程序认证计划展开的。

驱动程序认证实际上就是为了操作系统对于硬件的即插即用提供基础,虽然大多数新硬件都有驱动程序认证,但是并不妨碍用户围绕驱动程序认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硬件安装问题。针对国内,驱动程序认证问题更加的明显,随着硬件品牌本地化的趋势越发的明显,在这两年间以显卡和DVD-ROOM为首的本地品牌突然冒出来很多。实际上很多硬件都是来自同样的代工生产线,但是硬件以外的驱动程序却有可能成为问题。市场上一些显卡因为没有使用公版驱动,或者公版驱动没有附带驱动程序认证电子证书,往往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上不能实现即插即用,很多时候需要以手动安装的方式安装驱动程序,虽然大多数硬件使用手动强行的方式还是可以安装并使用的,但是因为没有驱动程序认证的电子证书,系统上会记录某某硬件的驱动程序存在隐患。

这类问题往往集中在一些非公版驱动程序的小品牌显卡,实达或者全向的某些型号Modem,以及一些使用雅马哈724系列芯片的声卡都出现过因为没有驱动程序认证而无法安装的问题,甚至强制安装都没能成功的例子也偶有发生。实际上目前还在使用Windows 98系统的用户是这类问题最大的潜在用户,因为他们的硬件很多都是两到三年前购买的,当时并没有驱动程序认证系统,而他们一旦升级操作系统到Windows 2000以上版本,潜在的麻烦很有可能一块到来。

微软设计驱动程序认证的初衷无疑是保障用户硬件的安全性,规避因为硬件本身问题而引发的整体系统问题,但是国外往往是一代硬件配合一代操作系统,硬件与操作系统同时升级是很普遍的,而且用户往往是用原装机,驱动程序认证带来的麻烦并不明显。但是国内往往“三无”硬件横行,甚至一些知名品牌的硬件也没有驱动程序认证。虽然不能把这个责任归咎到微软的头上,但是如何保障广大PC用户的升级权利还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似乎代工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隐性原因,但DELL的硬件哪个不是来自于代工,如果一味的归咎于代工肯定不可信。相比倒是国内那些靠贴牌营销为主要业务的硬件商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

从9X到2000系的问题

除了驱动程序认证的问题,围绕驱动程序还存在着另一个顽症。微软从Windows 95到Windows me和最后一版Windows 98se都可以共用一套体系的驱动程序,而一旦升级到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就需要另一套驱动程序。这是因为之前的Windows 9X与使用Windows 2000内核的后续系统在架构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然驱动程序也需要“改朝换代”。而在很多处在这个过渡期的硬件也都提供了适合两套不同系统的不同驱动程序,但是很多在Windows 2000出现之前上市的硬件就没了保障,要是硬件厂商负责人,用户还可能在厂商网站上找到对应的升级驱动,要是没有就只能认倒霉老老实实的用Windows 98了。

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经过两年的时间而淡化,对应Windows XP的很多驱动程序却因为没人重视是凸现了出来。尽管理论上对应Windows 2000的驱动程序也应该能在Windows XP上使用,但是不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共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USB 1.1的端对端连线,Windows XP死活就是不认其软盘中自带的Windows 2000驱动,而厂商却又没有写对应Windows XP的驱动,其结果就是全新的USB 1.1的端对端连线被束之高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驱动程序认证类似,同样存在着小厂商小品牌的问题。

摄像头也是这类问题的集中点,有些用户为了不令自己的摄像头因此而闲置,甚至自己动手改写驱动程序,但又会遇到改写不了微软核心的驱动程序认证的问题,后果往往是不能在NETMEETING、MSN等软件中嵌入摄像头使用,而仅仅成了玩具性的设备。几乎所有的用户都遇到了这类的驱动升级问题,也正是因此造就了驱动之家等下载类网站的兴起。如要以为这样的问题会因为硬件厂商售后驱动程序保障服务的改善而解决,一旦64位桌面版本普及开来,我们会碰到更大更多的有关驱动程序的麻烦。

在DIY风行的国内硬件市场,原装机似乎因为某些国内厂商带头偷工减料而坏了名声,殊不知面对前面的驱动难题,大品牌的原装机优势凸现了出来。似乎国内专业人士更爱从代工和产品营销角度去分析DELL,却并没有看到,DELL网站上完备的驱动程序下载和升级。也许联想等厂商会提供打包性质的驱动程序下载,但却找不到以前产品的驱动程序升级。这确实用户对国内原装品牌机缺少信任的最好原因了。

首发《IT168网刊》:http://weekly.it168.com/85.asp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更重视硬件的性能,3D Marke、Quake等测试软件似乎成为了衡量性能的唯一标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购买硬件与付款这个流程上,因为此时用户会心甘情愿的掏出他们的钱,之后的问题就仅仅是质保了,而不再是如何吸引消费者。这就造成了关于计算机硬件的介绍与文章更多的关注新硬件和性价比等问题上,而很少有人重视因为硬件驱动程序而出现的问题。

自从微软在Windows 2000中开始使用驱动程序认证系统,似乎大大的方便了使用者简易化的安装驱动程序。尤其是利用光驱直接引导安装,用户似乎可以一键到底了。但是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2年之后,尤其是当原来大量使用Windows 98的用户升级到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的时候,越来越的麻烦出现了。

“麻烦”的驱动程序认证

ATI在去年底推出的镭9700显卡曾经领导过显卡的潮流,惊人的在3个月的长久时间内保持性能的第一。但是在发布伊始却出现不能在Windows 98操作系统下工作的情况,ATI甚至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将责任推给了微软,因为他们的硬件能在Windows me、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等系统上使用。归结原因是ATI官方支持在微软的WHQL认证驱动方面遭到了限制,结果是Radeon 9700和9000都无法得到驱动认可。ATI甚至引用了一份来自微软官方的说明。

从2002年7月2日起,WHQL硬件产品认证驱动将无法对于以下操作系统有效,其中包括所有的设备以及配套应用程序:Windows 98 SE Windows NT 4.0 Workstation Windows NT 4.0 Server 从即日起,微软方面将停止针对以上驱动程序的官方认证工作。

尽管这个问题后来得到了解决,但是驱动程序认证问题越发的明显了。操作系统在Windows 2000上首次推出的驱动程序认证系统,曾经被认为是方便用户的高明设计。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驱动程序认证,实际上是一个经过微软对硬件进行测试认可的认证,只有经过微软认证的硬件才能方便的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的认可,或者直接被设计进入Windows光盘的附带驱动程序。但是这个认证的过程是微软公司与硬件制造商之间先期进行的,硬件制造商需要将自己的硬件和驱动程序送到微软,从而得到电子证书形式的认证,以附加到硬件包装内的驱动程序上。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经过微软硬件认证的硬件都是来自大厂商,同时一些老版本的硬件就没能进入认证范围。

在2002年,InterTrust技术公司甚至以微软侵犯其认证和授权驱动程序的专利技术而起诉微软,因为InterTrust技术公司拿出证据证明其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并且在2002年底获得了专利。对于微软的起诉主要是针对微软的“即插即用”驱动程序认证计划展开的。

驱动程序认证实际上就是为了操作系统对于硬件的即插即用提供基础,虽然大多数新硬件都有驱动程序认证,但是并不妨碍用户围绕驱动程序认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硬件安装问题。针对国内,驱动程序认证问题更加的明显,随着硬件品牌本地化的趋势越发的明显,在这两年间以显卡和DVD-ROOM为首的本地品牌突然冒出来很多。实际上很多硬件都是来自同样的代工生产线,但是硬件以外的驱动程序却有可能成为问题。市场上一些显卡因为没有使用公版驱动,或者公版驱动没有附带驱动程序认证电子证书,往往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上不能实现即插即用,很多时候需要以手动安装的方式安装驱动程序,虽然大多数硬件使用手动强行的方式还是可以安装并使用的,但是因为没有驱动程序认证的电子证书,系统上会记录某某硬件的驱动程序存在隐患。

这类问题往往集中在一些非公版驱动程序的小品牌显卡,实达或者全向的某些型号Modem,以及一些使用雅马哈724系列芯片的声卡都出现过因为没有驱动程序认证而无法安装的问题,甚至强制安装都没能成功的例子也偶有发生。实际上目前还在使用Windows 98系统的用户是这类问题最大的潜在用户,因为他们的硬件很多都是两到三年前购买的,当时并没有驱动程序认证系统,而他们一旦升级操作系统到Windows 2000以上版本,潜在的麻烦很有可能一块到来。

微软设计驱动程序认证的初衷无疑是保障用户硬件的安全性,规避因为硬件本身问题而引发的整体系统问题,但是国外往往是一代硬件配合一代操作系统,硬件与操作系统同时升级是很普遍的,而且用户往往是用原装机,驱动程序认证带来的麻烦并不明显。但是国内往往“三无”硬件横行,甚至一些知名品牌的硬件也没有驱动程序认证。虽然不能把这个责任归咎到微软的头上,但是如何保障广大PC用户的升级权利还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似乎代工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隐性原因,但DELL的硬件哪个不是来自于代工,如果一味的归咎于代工肯定不可信。相比倒是国内那些靠贴牌营销为主要业务的硬件商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

从9X到2000系的问题

除了驱动程序认证的问题,围绕驱动程序还存在着另一个顽症。微软从Windows 95到Windows me和最后一版Windows 98se都可以共用一套体系的驱动程序,而一旦升级到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就需要另一套驱动程序。这是因为之前的Windows 9X与使用Windows 2000内核的后续系统在架构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然驱动程序也需要“改朝换代”。而在很多处在这个过渡期的硬件也都提供了适合两套不同系统的不同驱动程序,但是很多在Windows 2000出现之前上市的硬件就没了保障,要是硬件厂商负责人,用户还可能在厂商网站上找到对应的升级驱动,要是没有就只能认倒霉老老实实的用Windows 98了。

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经过两年的时间而淡化,对应Windows XP的很多驱动程序却因为没人重视是凸现了出来。尽管理论上对应Windows 2000的驱动程序也应该能在Windows XP上使用,但是不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共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USB 1.1的端对端连线,Windows XP死活就是不认其软盘中自带的Windows 2000驱动,而厂商却又没有写对应Windows XP的驱动,其结果就是全新的USB 1.1的端对端连线被束之高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驱动程序认证类似,同样存在着小厂商小品牌的问题。

摄像头也是这类问题的集中点,有些用户为了不令自己的摄像头因此而闲置,甚至自己动手改写驱动程序,但又会遇到改写不了微软核心的驱动程序认证的问题,后果往往是不能在NETMEETING、MSN等软件中嵌入摄像头使用,而仅仅成了玩具性的设备。几乎所有的用户都遇到了这类的驱动升级问题,也正是因此造就了驱动之家等下载类网站的兴起。如要以为这样的问题会因为硬件厂商售后驱动程序保障服务的改善而解决,一旦64位桌面版本普及开来,我们会碰到更大更多的有关驱动程序的麻烦。

在DIY风行的国内硬件市场,原装机似乎因为某些国内厂商带头偷工减料而坏了名声,殊不知面对前面的驱动难题,大品牌的原装机优势凸现了出来。似乎国内专业人士更爱从代工和产品营销角度去分析DELL,却并没有看到,DELL网站上完备的驱动程序下载和升级。也许联想等厂商会提供打包性质的驱动程序下载,但却找不到以前产品的驱动程序升级。这确实用户对国内原装品牌机缺少信任的最好原因了。

2003-05-04

本文的起源是笔者看到的 www.gamespot.com上的一篇《The50 Greatest Video Game Secrets of all time》,其中的秘技基本上都是FC、SFC、MD、PS、N64上的,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些则是鲜为人知的。不过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介绍这些秘技,而是希望通过这些秘技的介绍能够唤起大家的美好回忆。当然,如果大家为了验证这些秘技而重新拾起这些老游戏就更好了。有些时候,一个好秘技带给大家的回忆不比一个好游戏差,不是吗?

不过,由于原文是美国人写的,他们心目中的好秘技和中国玩家心目中的就不大一样,比如在中国反响巨大的《霸王之大陆》、《皇家骑士团》、《机器人大战》等等游戏的秘技就没有。所以,笔者把50个秘技减少到了30个,尽量介绍大家比较喜欢的游戏的秘技;原文是根据机种进行分类的,本文就不分类了,而且次序也进行了重排;还有,在文字的表述上和原文的差别也会比较大。
不过,由于原文是美国人写的,他们心目中的好秘技和中国玩家心目中的就不大一样,比如在中国反响巨大的《霸王之大陆》、《皇家骑士团》、《机器人大战》等等游戏的秘技就没有。所以,笔者把50个秘技减少到了30个,尽量介绍大家比较喜欢的游戏的秘技;原文是根据机种进行分类的,本文就不分类了,而且次序也进行了重排;还有,在文字的表述上和原文的差别也会比较大。至于排名嘛,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以下排名大家不满意,还请多多包涵。也欢迎到我们的论坛上发帖子。最后,这些秘技有相当一部分是美版游戏的秘技,不知道在日版游戏里能不能用,如果不能用,也请大家谅解。再次感谢!


第30名:超级银河战士(Super Metroid)——没穿盔甲的Samus,超任。

这个游戏是银河战士在超任上的续作,在欧美的名气很大——在原文中银河战士的两个作品居然有5个秘技上榜。NGC版的银河战士在本届E3上的更是出尽风头(在FYAMI-ZONE第六期的游戏前瞻栏目里曾有介绍)。但是由于本作品在国内没什么反响,笔者就只放上一个秘技了。不过,从笔者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银河战士还是一个不错的游戏。毕竟是任天堂制作的嘛,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一下。
秘技内容:如果玩家能在3个小时内完成游戏,就可以在结局里看到没穿盔甲的女主角Samus.

第29名:冒险(Adventure)——制作者名单,雅达利2600。

相信这个游戏大家都没玩过,毕竟太古老了。把这个选进来的主要是因为这有可能是游戏里最早的复活节彩蛋。
秘技内容:在第一个迷宫的画面的左边,房间的下方有一个关闭的小卧室。你需要从桥上走过去,然后要捡起一个“点”,注意,这个“点”和外面的背景颜色是一样的。然后把它带到地下墓室的上面那个屏幕里,接着把剩下的两个也带过去。最后你需要穿过屏幕右边的线,就可以看到这个复活节彩蛋了。

第28名:隐藏游戏,SMS。
这个短命主机里隐藏了一个关于蜗牛的游戏。如果笔者没有记错,小时候好像见过,是个很简单的小游戏。这可能是最早的主机里的隐藏游戏了,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一个?
秘技内容:先把SMS打开,按住主机手柄的“上”和1号键、2号键,就可以玩这个小游戏了。不过,这只有最早版本的SMS里才有,在SMS II里就没有。

第27名:塞尔达传说:Link to the Past——愤怒的小鸡,SFC。
这是超任上的塞尔达传说,在国内知名度不大。但是这个作品会在GBA上带着更多更好玩的要素再次登场。不知道在GBA版上这个秘技还能不能用,等到游戏出来时大家不妨试试。
秘技内容:游戏里有很多小鸡,特别是在村子里。如果你不停的攻击某个小鸡,它会对你提出抗议。不要管它,继续攻击。它就会叫来它的伙伴们。不过被很多小鸡攻击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大家还是赶快逃吧……

第26名:梦幻之星2——复活Nei,MD。
老美对于MD游戏的认识和我们的差距也比较大,所以本文里MD的秘技也不多,这是其中一个。不过梦幻之星2在国内的影响力比起梦幻之星4差多了。Nei是在和Neifirst的战斗中被杀的,应用本秘技可以使她复活。
秘技内容:在去Climatrol之前,让Shir偷些Moon Dew,把它放在另外一人的身上。然后在战斗中Nei被杀后,让拿着Moon Dew的人对死去的Nei使用Moon Dew,就可以让Nei复活,从而继续留在队伍里了。

第25名:山脊赛车/WipeOut——游戏音乐,PS。
山脊赛车大家比较熟悉,WipeOut可能大家不大了解,它是一款未来背景的赛车游戏。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秘技。
秘技内容:进入游戏,等到赛道Load完后,暂停,拿出游戏光盘,放入你喜欢的音乐CD,盖上盖子,取消暂停。这样你就可以伴随着你喜欢的音乐飙车了。

第24名:洛克人X——波动拳,SFC。
在SFC的洛克人X中主角可以获得波动拳的能力,这样在打BOSS时会简单些。不过要获得这个能力可不容易。 秘技内容:首先你必须收集到所有的武器(8个)、所有的心(9个)、所有的身体部件(4个)。在穿山甲那关,要保持HP和武器全满打到关底,然后再使用Escape Velocity退回这一关的开始,如此反复4次。当第5次时,就不要退回去了。要从平台上跳下,来到悬崖顶上。就会看到Light博士,他会给你波动拳的能力。使用方法和街霸里的一样:1/4圆+攻击键。

第23名:塞尔达传说——第二次冒险,FC。
不知道有多少玩家玩过FC上的塞尔达传说呢?反正笔者是在N64版以后才知道塞尔达的。看看FC版和NGC版塞尔达之间的差别,真是让人感觉时光飞逝啊……
秘技内容:完成一遍游戏后,再次创建角色时把角色命名为“ZELDA”,就可以进行第二次的、难度更大的冒险了。

第22名:玛莉奥赛车——镜像赛道,N64。
是不是嫌玛莉奥赛车的赛道太少呢?没关系,有了本秘技,就可以让赛道翻一番。

秘技内容:先要拿到三个级别赛车的金杯,然后就会出现新的选项,就可以玩镜像赛道了。不过只能用150cc级别的赛车。

第21名:龙之战士——春丽,SFC。
在龙之战士一代里曾出现过春丽,还是因为一个小孩的魔法。不知道在GBA里有没有这个秘技。
秘技内容:当你到达Bleak(好像是日版的やみのまち)时,会遇到一个自称是魔法师的小孩子。他会说:“在桌子上放一百个硬币,我会把它们变没有。”选择同意,然后等一会儿,他会说:“看你身后。”选择两次“不”,再选择一次“是”,就会看见春丽在练百裂脚了。

第20名:毁灭公爵3D/雷神之锤——死亡坦克Zwei,土星。
可怜的土星在本文里唯一的一个秘技,名次也不大靠前,而且毁灭公爵3D和雷神之锤在国内的土星族里估计也没有多少爱好者。见识过此秘技的玩家可能少之又少了,选上它全当纪念土星吧。不过让笔者感到不解的是这个秘技必须要毁灭公爵3D和雷神之锤这两个FPS游戏,要知道,在当时这两个游戏可是竞争对手。
秘技内容:首先要建立一个雷神之锤的记录,然后放入毁灭公爵3D的游戏盘,在OPTION(选项)菜单里就会出现Death Tank的选项。这是一个有一些像百战天虫(Worms)的策略游戏,不过主角是坦克。

第19名:星际火狐——不会完结的关卡、黑洞,SFC。
这也是个非常著名的超任游戏。另外,NGC上的星际火狐大冒险可是非常令人期待啊。
秘技内容:选择难度3,第二关。你会发现有两个比较大的小行星。用你的激光和导弹摧毁那个右下角的小行星吧。然后会出现一个蛋,它会孵出一个小鸟,飞进去!你就会进入“Out of this Dimension”,也就是不会完结的关卡。关于黑洞,选择难度1,到小行星带。找到其中有一个橙色小行星的小行星群,先不要打,等到它们离你很近了再摧毁它们。打掉连续的3群小行星后,就会出现一个有一张脸的小行星。飞进去你就会进入传说中的黑洞。 第18名:街头霸王2——同一角色对街战,SFC。
大家都知道最原始的8人街霸是不能同一角色对战的,SFC版也沿用了街机板的这一设定。不过我们有秘技可以实现同一角色对战,这样就差不多就等于拥有SF2 CE了。秘技内容:当“Capcom”标志开始慢慢消失时,依次输入:下,R,上,L,Y,B,如果成功就会有一声效果音。

第17名:洛克人——一击必杀,FC。
这也是一个很老牌的游戏啊。不过由于过大的难度,在国内虽然很出名却好像不怎么流行。有了这个秘技,可能使过关容易一些。
秘技内容:使用剪刀人(Cutman)或者电人(Elecman),当子弹打到敌人时连续快速按“开始”键或者“选择”键。这样,不管对方有多少HP都可以一击必杀。很明显,这个秘技是游戏程序上的BUG。

第16名:山脊赛车——黑色Diablo,PS。
山脊赛车可是NAMCO的看家招牌之一,这个PS版自然也是很流行了。不过要打出传说中的黑色Diablo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还是慢慢练习吧……
秘技内容:当完成了四个附加赛道的镜像模式后,会有时间考验(time trial)模式。最开始时,你的对手是一辆黄色车。但当过了两个回合后,黑色Diablo就会出现。如果你能打败它,就可以让它成为你的收藏之一。

15名:街头霸王2 Turbo——究极速度,SFC。
用10级速度玩游戏已经是很快了。不过想过更快的速度没有?这个秘技也要求玩家的输入有很快的速度。
秘技内容:当“Street Fighter II”的标志出现后,用副机手柄快速输入:下,R,上,L,Y,B。要在“Turbo”字样出来时完成输入。如果成功会有效果音。然后就可以到Option里选择了。

第14名:生化危机2——更换服装,PS。
这是个很出名的秘技,相信广大生化爱好者都很熟悉吧!就让我们再怀一怀旧。秘技内容:选择“普通”难度。游戏开始后不能捡起任何物品。当到达警察局门前时,下楼梯,就会看到已经变成僵尸的Brad Vickers。杀死他,会得到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打开游戏里的一个上了锁的门,里面有服装可以换,还可以得到附加的奖励:克莱尔可以得到一把****,里昂可以单手快速射击。

第13名:铁拳2——Roger和Alex,PS。
也是个很出名的秘技。记得在当时对于Roger和Alex出现的条件还有一些讨论。其实这个秘技的实现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秘技内容:先打到第三关,然后打到决胜局。让对手把你的体力打到5%以下,然后快速KO对手。如果成功会有一声“Great!”,然后你的第四个对手就会是Roger或者Alex。 第12名:超级玛里奥兄弟3——隐藏房间,FC。
这个游戏在FC上可以算是超级耐玩的一个动作游戏。不过,笔者相信知道这个秘技的玩家可能并不多。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
秘技内容:在第1-3关,快到关底时,会有一些各种颜色的砖头,其中有个白色的。跳到白色砖头上面按住“下”,就会从上面掉下来。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关底,按住“上”,就会来到一个隐藏房间。

第11名:出击飞龙/Altered Beast——无限生命,MD。
这两个游戏都不算太出名,Altered Beast甚至笔者都没有听说过(据说要出GBA版)。原来笔者甚至打算把这个秘技删掉,不过看了内容后立即改变了主意,并把它放到了一个稍微靠前的位置。这个秘技相信不是厂商的设定,也不是程序的BUG,而估计是个巧合。在这30个秘技中,这个可以说是最疯狂的了。无论如何,这里向此秘技的发现者致敬!
秘技内容:插入Altered Beast的游戏卡,开机。当第一个画面出现时,拔下游戏卡,注意!此过程中不要关机!再插入出击飞龙的游戏卡。立即开始游戏,就有死不完的生命了。如果有读者为了试验此秘技而使得您的宝贝MD受了损伤,笔者概不负责^_^

第10名:最终幻想战略版——第13块十二星座石,PS。
皇家骑士团制作人加入Square后制作的大作之一。随着QUEST被Square收购,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玩到最正宗的皇家骑士团的新作了!期待啊……
秘技内容:在去第四章的半路上,可以去Warjilis贸易都市。你会到达一个小酒吧,那里的人们正在谈论传说中的深层地下城(Deep Dungeon)。过后,在Warjilis的东边就会出现一个去深层地下城的路,打败其中的BOSS,就可以得到这块十二星座石了。

第9名:铁拳——魔鬼一八,PS。
看来老美很喜欢铁拳啊,这是第二个铁拳系列游戏的秘技了。而VR战士系列无一上榜……
秘技内容:在游戏的迷你游戏大蜜蜂里,一次击落40架敌机,而且不要使用双机作战。这样,在角色选择的画面中,按住“开始”键就可以选择魔鬼一八了。

第8名:马里奥64——拿到120颗星和一颗星也不拿见到耀奇,N64。
虽然马里奥64在国内不普及,不过这个游戏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游戏之一。而且随着模拟器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玩到这个游戏。
秘技内容:收集120颗星并不算是秘密,有不少高手可以做到。不过要一颗星也不拿就有些困难了,需要照着下面的图片做,难度不小啊。

第7名:最终幻想7——隐藏怪物,PS。
这个游戏可算是划时代的作品之一,而且其中的秘密也很多。笔者在PC版的最终幻想7里曾经遇到这两个怪物,打了半天也没过去……不知道日版里有没有。
秘技内容:这两个怪物一个在海底,一个在沙漠里。在游戏的后期就可以遇到,不过要打败它们可是大大的困难。

第6名:超级马里奥兄弟——小马里奥也可扔火球,FC。
可能有玩家看了这个秘技的题目有些不相信,笔者也觉得难以置信。而且要达成这个秘技也是很困难的事,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试出来?
秘技内容:在遇到关底BOSS时马里奥要有扔火球的能力,然后在同时使马里奥碰到BOSS和它扔出的斧头。这样,马里奥就会全身闪烁。在下一关中,再吃一个蘑菇。这样就算是小马里奥也可以扔火球了。

第5名:恶魔城:月下夜想曲——超过200%的完成率,PS。
恶魔城系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欧美都有很高的人气,这个秘技也可以说玩过夜想曲的玩家都知道。这里衷心希望PS2上的恶魔城能早日面世!
秘技内容:其实不需要特别的操作,只要玩家把表里两个恶魔城的地图完成,完成率就会超过200%。一共是200.9%。

第4名:生化危机2——豆腐和第四幸存者,PS。
这个秘技发现之后,在生化迷中间可以说是刮起了一阵旋风。大家似乎都忘了这是一款AVG,都把它当动作游戏来玩。不知道CAPCOM在制作鬼武者和鬼泣时是不是也从这里收到了启发呢?
秘技内容:分别用克莱尔和里昂完成游戏,并且拿到A的评价(日版为S级),就可以用第四幸存者了。再完成六个剧情,并且拿到A的评价(日版为S级),就可以使用豆腐了。

第3名:最终幻想6——隐藏人物,SFC。
由于原文是个美国杂志的评选,SFC上那些优秀的RPG和SLG只有这一个游戏上榜。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国玩家和日本玩家口味上的巨大差异。 秘技内容:在毁灭后的世界里,兽之原右上方的小岛上,会遇到一种敌人,让它把己方角色全部吸入地下,就会来到一个洞穴,其中可以找到GOGO。在炭坑都市的废墟,可以找到莫咕,它加入后,前往当初放置冰封幻兽的山崖,会遇到冰龙,从那里跳下可以找到乌吗,打败它后可以让它加入。

第2名:超级马里奥兄弟——负一关,FC。
看来美国玩家和我们一样也很喜欢马里奥啊,马里奥系列的秘技在本文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笔者只是听说过负一关,但从来没见过。在网上那个广为流传的马里奥的过关录像中其实已经包括了如何到达负一关,不过录像的制作者并没有到负一关而是直接跳到了第四关。

秘技内容:在第1-2关,在通往旗子之前的那个管子前,顶掉两块砖头,只留下一块。然后蹲下,再背对着跳向那块砖头,注意不要顶掉它。如果成功,马里奥就会从墙壁里穿过去,到达选关的房间。进入第一个管子,就会来到负一关。

第1名:老KONAMI游戏——调人数,FC。
看到题目和图片,笔者不用多说,相信大家就会知道内容了。这个秘技可以说陪着我们度过了整整一个时代,直到现在KONAMI还有游戏采用了这个秘技的输入方式。就让我们在复习一下。
秘技内容:在标题画面,依次输入: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开始。让我们永远记住它吧。

本文的起源是笔者看到的 www.gamespot.com上的一篇《The50 Greatest Video Game Secrets of all time》,其中的秘技基本上都是FC、SFC、MD、PS、N64上的,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些则是鲜为人知的。不过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介绍这些秘技,而是希望通过这些秘技的介绍能够唤起大家的美好回忆。当然,如果大家为了验证这些秘技而重新拾起这些老游戏就更好了。有些时候,一个好秘技带给大家的回忆不比一个好游戏差,不是吗?

不过,由于原文是美国人写的,他们心目中的好秘技和中国玩家心目中的就不大一样,比如在中国反响巨大的《霸王之大陆》、《皇家骑士团》、《机器人大战》等等游戏的秘技就没有。所以,笔者把50个秘技减少到了30个,尽量介绍大家比较喜欢的游戏的秘技;原文是根据机种进行分类的,本文就不分类了,而且次序也进行了重排;还有,在文字的表述上和原文的差别也会比较大。
不过,由于原文是美国人写的,他们心目中的好秘技和中国玩家心目中的就不大一样,比如在中国反响巨大的《霸王之大陆》、《皇家骑士团》、《机器人大战》等等游戏的秘技就没有。所以,笔者把50个秘技减少到了30个,尽量介绍大家比较喜欢的游戏的秘技;原文是根据机种进行分类的,本文就不分类了,而且次序也进行了重排;还有,在文字的表述上和原文的差别也会比较大。至于排名嘛,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以下排名大家不满意,还请多多包涵。也欢迎到我们的论坛上发帖子。最后,这些秘技有相当一部分是美版游戏的秘技,不知道在日版游戏里能不能用,如果不能用,也请大家谅解。再次感谢!


第30名:超级银河战士(Super Metroid)——没穿盔甲的Samus,超任。

这个游戏是银河战士在超任上的续作,在欧美的名气很大——在原文中银河战士的两个作品居然有5个秘技上榜。NGC版的银河战士在本届E3上的更是出尽风头(在FYAMI-ZONE第六期的游戏前瞻栏目里曾有介绍)。但是由于本作品在国内没什么反响,笔者就只放上一个秘技了。不过,从笔者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银河战士还是一个不错的游戏。毕竟是任天堂制作的嘛,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一下。
秘技内容:如果玩家能在3个小时内完成游戏,就可以在结局里看到没穿盔甲的女主角Samus.

第29名:冒险(Adventure)——制作者名单,雅达利2600。

相信这个游戏大家都没玩过,毕竟太古老了。把这个选进来的主要是因为这有可能是游戏里最早的复活节彩蛋。
秘技内容:在第一个迷宫的画面的左边,房间的下方有一个关闭的小卧室。你需要从桥上走过去,然后要捡起一个“点”,注意,这个“点”和外面的背景颜色是一样的。然后把它带到地下墓室的上面那个屏幕里,接着把剩下的两个也带过去。最后你需要穿过屏幕右边的线,就可以看到这个复活节彩蛋了。

第28名:隐藏游戏,SMS。
这个短命主机里隐藏了一个关于蜗牛的游戏。如果笔者没有记错,小时候好像见过,是个很简单的小游戏。这可能是最早的主机里的隐藏游戏了,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一个?
秘技内容:先把SMS打开,按住主机手柄的“上”和1号键、2号键,就可以玩这个小游戏了。不过,这只有最早版本的SMS里才有,在SMS II里就没有。

第27名:塞尔达传说:Link to the Past——愤怒的小鸡,SFC。
这是超任上的塞尔达传说,在国内知名度不大。但是这个作品会在GBA上带着更多更好玩的要素再次登场。不知道在GBA版上这个秘技还能不能用,等到游戏出来时大家不妨试试。
秘技内容:游戏里有很多小鸡,特别是在村子里。如果你不停的攻击某个小鸡,它会对你提出抗议。不要管它,继续攻击。它就会叫来它的伙伴们。不过被很多小鸡攻击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大家还是赶快逃吧……

第26名:梦幻之星2——复活Nei,MD。
老美对于MD游戏的认识和我们的差距也比较大,所以本文里MD的秘技也不多,这是其中一个。不过梦幻之星2在国内的影响力比起梦幻之星4差多了。Nei是在和Neifirst的战斗中被杀的,应用本秘技可以使她复活。
秘技内容:在去Climatrol之前,让Shir偷些Moon Dew,把它放在另外一人的身上。然后在战斗中Nei被杀后,让拿着Moon Dew的人对死去的Nei使用Moon Dew,就可以让Nei复活,从而继续留在队伍里了。

第25名:山脊赛车/WipeOut——游戏音乐,PS。
山脊赛车大家比较熟悉,WipeOut可能大家不大了解,它是一款未来背景的赛车游戏。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秘技。
秘技内容:进入游戏,等到赛道Load完后,暂停,拿出游戏光盘,放入你喜欢的音乐CD,盖上盖子,取消暂停。这样你就可以伴随着你喜欢的音乐飙车了。

第24名:洛克人X——波动拳,SFC。
在SFC的洛克人X中主角可以获得波动拳的能力,这样在打BOSS时会简单些。不过要获得这个能力可不容易。 秘技内容:首先你必须收集到所有的武器(8个)、所有的心(9个)、所有的身体部件(4个)。在穿山甲那关,要保持HP和武器全满打到关底,然后再使用Escape Velocity退回这一关的开始,如此反复4次。当第5次时,就不要退回去了。要从平台上跳下,来到悬崖顶上。就会看到Light博士,他会给你波动拳的能力。使用方法和街霸里的一样:1/4圆+攻击键。

第23名:塞尔达传说——第二次冒险,FC。
不知道有多少玩家玩过FC上的塞尔达传说呢?反正笔者是在N64版以后才知道塞尔达的。看看FC版和NGC版塞尔达之间的差别,真是让人感觉时光飞逝啊……
秘技内容:完成一遍游戏后,再次创建角色时把角色命名为“ZELDA”,就可以进行第二次的、难度更大的冒险了。

第22名:玛莉奥赛车——镜像赛道,N64。
是不是嫌玛莉奥赛车的赛道太少呢?没关系,有了本秘技,就可以让赛道翻一番。

秘技内容:先要拿到三个级别赛车的金杯,然后就会出现新的选项,就可以玩镜像赛道了。不过只能用150cc级别的赛车。

第21名:龙之战士——春丽,SFC。
在龙之战士一代里曾出现过春丽,还是因为一个小孩的魔法。不知道在GBA里有没有这个秘技。
秘技内容:当你到达Bleak(好像是日版的やみのまち)时,会遇到一个自称是魔法师的小孩子。他会说:“在桌子上放一百个硬币,我会把它们变没有。”选择同意,然后等一会儿,他会说:“看你身后。”选择两次“不”,再选择一次“是”,就会看见春丽在练百裂脚了。

第20名:毁灭公爵3D/雷神之锤——死亡坦克Zwei,土星。
可怜的土星在本文里唯一的一个秘技,名次也不大靠前,而且毁灭公爵3D和雷神之锤在国内的土星族里估计也没有多少爱好者。见识过此秘技的玩家可能少之又少了,选上它全当纪念土星吧。不过让笔者感到不解的是这个秘技必须要毁灭公爵3D和雷神之锤这两个FPS游戏,要知道,在当时这两个游戏可是竞争对手。
秘技内容:首先要建立一个雷神之锤的记录,然后放入毁灭公爵3D的游戏盘,在OPTION(选项)菜单里就会出现Death Tank的选项。这是一个有一些像百战天虫(Worms)的策略游戏,不过主角是坦克。

第19名:星际火狐——不会完结的关卡、黑洞,SFC。
这也是个非常著名的超任游戏。另外,NGC上的星际火狐大冒险可是非常令人期待啊。
秘技内容:选择难度3,第二关。你会发现有两个比较大的小行星。用你的激光和导弹摧毁那个右下角的小行星吧。然后会出现一个蛋,它会孵出一个小鸟,飞进去!你就会进入“Out of this Dimension”,也就是不会完结的关卡。关于黑洞,选择难度1,到小行星带。找到其中有一个橙色小行星的小行星群,先不要打,等到它们离你很近了再摧毁它们。打掉连续的3群小行星后,就会出现一个有一张脸的小行星。飞进去你就会进入传说中的黑洞。 第18名:街头霸王2——同一角色对街战,SFC。
大家都知道最原始的8人街霸是不能同一角色对战的,SFC版也沿用了街机板的这一设定。不过我们有秘技可以实现同一角色对战,这样就差不多就等于拥有SF2 CE了。秘技内容:当“Capcom”标志开始慢慢消失时,依次输入:下,R,上,L,Y,B,如果成功就会有一声效果音。

第17名:洛克人——一击必杀,FC。
这也是一个很老牌的游戏啊。不过由于过大的难度,在国内虽然很出名却好像不怎么流行。有了这个秘技,可能使过关容易一些。
秘技内容:使用剪刀人(Cutman)或者电人(Elecman),当子弹打到敌人时连续快速按“开始”键或者“选择”键。这样,不管对方有多少HP都可以一击必杀。很明显,这个秘技是游戏程序上的BUG。

第16名:山脊赛车——黑色Diablo,PS。
山脊赛车可是NAMCO的看家招牌之一,这个PS版自然也是很流行了。不过要打出传说中的黑色Diablo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还是慢慢练习吧……
秘技内容:当完成了四个附加赛道的镜像模式后,会有时间考验(time trial)模式。最开始时,你的对手是一辆黄色车。但当过了两个回合后,黑色Diablo就会出现。如果你能打败它,就可以让它成为你的收藏之一。

15名:街头霸王2 Turbo——究极速度,SFC。
用10级速度玩游戏已经是很快了。不过想过更快的速度没有?这个秘技也要求玩家的输入有很快的速度。
秘技内容:当“Street Fighter II”的标志出现后,用副机手柄快速输入:下,R,上,L,Y,B。要在“Turbo”字样出来时完成输入。如果成功会有效果音。然后就可以到Option里选择了。

第14名:生化危机2——更换服装,PS。
这是个很出名的秘技,相信广大生化爱好者都很熟悉吧!就让我们再怀一怀旧。秘技内容:选择“普通”难度。游戏开始后不能捡起任何物品。当到达警察局门前时,下楼梯,就会看到已经变成僵尸的Brad Vickers。杀死他,会得到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打开游戏里的一个上了锁的门,里面有服装可以换,还可以得到附加的奖励:克莱尔可以得到一把****,里昂可以单手快速射击。

第13名:铁拳2——Roger和Alex,PS。
也是个很出名的秘技。记得在当时对于Roger和Alex出现的条件还有一些讨论。其实这个秘技的实现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秘技内容:先打到第三关,然后打到决胜局。让对手把你的体力打到5%以下,然后快速KO对手。如果成功会有一声“Great!”,然后你的第四个对手就会是Roger或者Alex。 第12名:超级玛里奥兄弟3——隐藏房间,FC。
这个游戏在FC上可以算是超级耐玩的一个动作游戏。不过,笔者相信知道这个秘技的玩家可能并不多。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
秘技内容:在第1-3关,快到关底时,会有一些各种颜色的砖头,其中有个白色的。跳到白色砖头上面按住“下”,就会从上面掉下来。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关底,按住“上”,就会来到一个隐藏房间。

第11名:出击飞龙/Altered Beast——无限生命,MD。
这两个游戏都不算太出名,Altered Beast甚至笔者都没有听说过(据说要出GBA版)。原来笔者甚至打算把这个秘技删掉,不过看了内容后立即改变了主意,并把它放到了一个稍微靠前的位置。这个秘技相信不是厂商的设定,也不是程序的BUG,而估计是个巧合。在这30个秘技中,这个可以说是最疯狂的了。无论如何,这里向此秘技的发现者致敬!
秘技内容:插入Altered Beast的游戏卡,开机。当第一个画面出现时,拔下游戏卡,注意!此过程中不要关机!再插入出击飞龙的游戏卡。立即开始游戏,就有死不完的生命了。如果有读者为了试验此秘技而使得您的宝贝MD受了损伤,笔者概不负责^_^

第10名:最终幻想战略版——第13块十二星座石,PS。
皇家骑士团制作人加入Square后制作的大作之一。随着QUEST被Square收购,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玩到最正宗的皇家骑士团的新作了!期待啊……
秘技内容:在去第四章的半路上,可以去Warjilis贸易都市。你会到达一个小酒吧,那里的人们正在谈论传说中的深层地下城(Deep Dungeon)。过后,在Warjilis的东边就会出现一个去深层地下城的路,打败其中的BOSS,就可以得到这块十二星座石了。

第9名:铁拳——魔鬼一八,PS。
看来老美很喜欢铁拳啊,这是第二个铁拳系列游戏的秘技了。而VR战士系列无一上榜……
秘技内容:在游戏的迷你游戏大蜜蜂里,一次击落40架敌机,而且不要使用双机作战。这样,在角色选择的画面中,按住“开始”键就可以选择魔鬼一八了。

第8名:马里奥64——拿到120颗星和一颗星也不拿见到耀奇,N64。
虽然马里奥64在国内不普及,不过这个游戏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游戏之一。而且随着模拟器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玩到这个游戏。
秘技内容:收集120颗星并不算是秘密,有不少高手可以做到。不过要一颗星也不拿就有些困难了,需要照着下面的图片做,难度不小啊。

第7名:最终幻想7——隐藏怪物,PS。
这个游戏可算是划时代的作品之一,而且其中的秘密也很多。笔者在PC版的最终幻想7里曾经遇到这两个怪物,打了半天也没过去……不知道日版里有没有。
秘技内容:这两个怪物一个在海底,一个在沙漠里。在游戏的后期就可以遇到,不过要打败它们可是大大的困难。

第6名:超级马里奥兄弟——小马里奥也可扔火球,FC。
可能有玩家看了这个秘技的题目有些不相信,笔者也觉得难以置信。而且要达成这个秘技也是很困难的事,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试出来?
秘技内容:在遇到关底BOSS时马里奥要有扔火球的能力,然后在同时使马里奥碰到BOSS和它扔出的斧头。这样,马里奥就会全身闪烁。在下一关中,再吃一个蘑菇。这样就算是小马里奥也可以扔火球了。

第5名:恶魔城:月下夜想曲——超过200%的完成率,PS。
恶魔城系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欧美都有很高的人气,这个秘技也可以说玩过夜想曲的玩家都知道。这里衷心希望PS2上的恶魔城能早日面世!
秘技内容:其实不需要特别的操作,只要玩家把表里两个恶魔城的地图完成,完成率就会超过200%。一共是200.9%。

第4名:生化危机2——豆腐和第四幸存者,PS。
这个秘技发现之后,在生化迷中间可以说是刮起了一阵旋风。大家似乎都忘了这是一款AVG,都把它当动作游戏来玩。不知道CAPCOM在制作鬼武者和鬼泣时是不是也从这里收到了启发呢?
秘技内容:分别用克莱尔和里昂完成游戏,并且拿到A的评价(日版为S级),就可以用第四幸存者了。再完成六个剧情,并且拿到A的评价(日版为S级),就可以使用豆腐了。

第3名:最终幻想6——隐藏人物,SFC。
由于原文是个美国杂志的评选,SFC上那些优秀的RPG和SLG只有这一个游戏上榜。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国玩家和日本玩家口味上的巨大差异。 秘技内容:在毁灭后的世界里,兽之原右上方的小岛上,会遇到一种敌人,让它把己方角色全部吸入地下,就会来到一个洞穴,其中可以找到GOGO。在炭坑都市的废墟,可以找到莫咕,它加入后,前往当初放置冰封幻兽的山崖,会遇到冰龙,从那里跳下可以找到乌吗,打败它后可以让它加入。

第2名:超级马里奥兄弟——负一关,FC。
看来美国玩家和我们一样也很喜欢马里奥啊,马里奥系列的秘技在本文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笔者只是听说过负一关,但从来没见过。在网上那个广为流传的马里奥的过关录像中其实已经包括了如何到达负一关,不过录像的制作者并没有到负一关而是直接跳到了第四关。

秘技内容:在第1-2关,在通往旗子之前的那个管子前,顶掉两块砖头,只留下一块。然后蹲下,再背对着跳向那块砖头,注意不要顶掉它。如果成功,马里奥就会从墙壁里穿过去,到达选关的房间。进入第一个管子,就会来到负一关。

第1名:老KONAMI游戏——调人数,FC。
看到题目和图片,笔者不用多说,相信大家就会知道内容了。这个秘技可以说陪着我们度过了整整一个时代,直到现在KONAMI还有游戏采用了这个秘技的输入方式。就让我们在复习一下。
秘技内容:在标题画面,依次输入: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开始。让我们永远记住它吧。

2003-05-02

首发《IT 168》

对于为数众多的电脑爱好者来说,之所以能够牢牢吸引他们热爱谈论软硬件,并不仅仅是因为用PC能够玩游戏,也不仅仅是他们着迷的热爱硬件升级,实际上电脑文化中蕴含的诸多兴奋点才是他们长久关注的原因。而对于计算机硬件的超频始终是这些兴奋点中最具活力与诱惑力的一项了。

历史性的对超频者围追堵截

Intel的CPU一向是超频爱好者的首选对象,当3月18日intel在美国本土注册新的专利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专利对于超频将是致命的。目前已知的消息显示Intel申请的防超频专利技术实际上是一套频率侦测系统,CPU内部设置了一套频率侦测系统,当发现CPU的工作频率超过标定的频率的时候,控制电路会自动限制CPU的运行频率,从而人为的限制了频率的提升。尽管Intel还没有宣布在何时何款产品上使用这个专利,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专利的申请,预示着Intel对于超频的再一次“否定”。


历史上第一个对于CPU的超频高潮始于486时代,当时Intel公司的486DX66成为了超频的热门,同时IDT等公司生产的兼容CPU也具有很强的超频性,那时候CPU频率提升5Mhz都能够带来速度跃升的明显感觉。所以最后甚至出现将intel的486DX100通过调节倍频的方法提升到133Mhz,这个速度产生的效能甚至比后来出现的pentium 90Mhz都要高。

第二个超频高潮始于intel后来推出的pentium MMX 166Mhz,当时配合华硕的T2P4主板超频。Intel正是这个时候祭出来锁倍频的法宝,也就是166锁2.5倍频的方法,只有通过提升外频的方法来实现超频,而当时还没有分频的技术,所以PCI设备往往同时也被从33Mhz超频。可以说是一个略带危险的超频高潮。但是Intel依靠锁外频的方法并没能阻止大家的超频热潮,反而激发了主板制造商的技术热情。之后主板厂商开始以能够分频的调节外频技术和后来的电压调节作为卖点,其结果反倒是加深了爱好者们的超频热情,甚至一些非专业的用户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到超频者行列。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超频运动风起云涌了,而且主板制造者们越超越勇,倍频、外频、内存频率、电压等等都成为了主板设计的功能卖点。紧接着AMD公司的拳头产品K6-2从300Mhz被超频到450Mhz成为佳话,然后是Intel为了打击k6-2而将Pentium 2高端生产线的产品拉来降低推出了赛扬300A,300A时代几乎人人超频,超到450Mhz都不算什么,只有超到500Mhz以上那才叫水平。在这之后使用铜矿内核的Pentium 3再一次引领了超频潮流,还有铜矿内核的赛扬600采用CC0核心也实现了900MHz的飞跃。之后AMD的速龙、毒龙、速龙XP都成为了超频爱好者的宠儿,甚至都可以说,正是因为AMD的CPU具有很大的超频性能,才出现的AMD销售黄金期。而Intel的Pentium 4也依靠更换内核出现了1.6A和1.8A这样的精品。甚至有日本的超频玩家将P4提升到179.57×24=4306.62MHz的水平。纵观这个阶段,锁外频成为了通用的选择。CPU制造者们阻止用户超频,根本上就是怕用户降低更换CPU的频率,商业目的暴露无遗。

第三个方向则是既锁外频也锁倍频的出现,虽然这样的CPU凤毛岭角,但是激发了一些人破解锁频的欲望。于是利用跳引角,利用短路连接电路的超频方法层出不穷,面对专业爱好者的技术水平的高涨,以Intel为首的厂商已经是无奈了。而也正是在这个超频历史背景下,intel准备将频率侦测系限制系统加入到CPU内。

反超频的反对者们

对于Intel准备的这个专利侦测限制超频技术,首当其冲的反对者肯定是超频爱好者们,因为他们的信条是:只买最好超的,不买最快的。而商业上主板制造者们似乎已经不能离开超频这项具有买点的噱头性功能了,甚至在与一些主板厂的工程师交流中听到对intel侦测限制超频技术的不懈。势必有主板厂尝试利用主板的技术补充来骗过intel的新锁频技术。从目前的芯片组角度看,不论intel自己还是威盛和sis都在芯片组上支持超频使用,而从技术角度看,只要芯片组仍然支持倍频和提升外频,就仍然存在超频的可能。而不可能将芯片组的最高外频就设置为日常使用的幅度,必然提供一个保护性的频率空间。

而对于始终依靠超频产业发暴力财的散热器和散热风扇厂则是更大的反对者。一旦超频不存在了,他们的锻压和冷却技术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而那些夸张的水冷则更是空中楼阁了。因为还不等你cpu超的热起来,就已经被频率限制。实际限制频率的技术早已经用在了笔记本电脑上,但是那个限制频率的目的是节约能量,今天被变相转移到台式机上,不得不说是技术再一次被商业所利用了。而包括内存厂、显示卡制造商都从某种程度上将受到intel这个技术的影响,无疑超频的被限制对于整个计算机产业将带来很大的细节影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intel对这项侦测限制超频技术是注册了专利的,这无疑是对今后AMD等竞争者的一种防范。可以达到商业上减缓AMD用户升级CPU的目的,从而在现金流上拖垮AMD。敲山震虎的作用不可不谓老辣。同时对于那些CPU最终销售商们也是一次打击,要知道他们赖以生存的散包CPU和假冒盒装CPU正是依靠超频这个诱人的噱头进行的。无疑断了国内卖场内出名的奸商们的财路。此外还有一个没有得到技术证实的分析,由于Intel未来的CPU将以90纳米的工艺制造,无疑再会造就成批的赛扬300A出现,而越发高效的风冷散热已经成为了Intel最担心的敌人,在影响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妨碍的Intel制造工艺升级。当超频真的被限制的时候,商业上的变化也还是次要的,而广大超频用户,以及那些已经习惯性的心理性超频者,必将失去一个心理上的依托。

首发《IT 168》

对于为数众多的电脑爱好者来说,之所以能够牢牢吸引他们热爱谈论软硬件,并不仅仅是因为用PC能够玩游戏,也不仅仅是他们着迷的热爱硬件升级,实际上电脑文化中蕴含的诸多兴奋点才是他们长久关注的原因。而对于计算机硬件的超频始终是这些兴奋点中最具活力与诱惑力的一项了。

历史性的对超频者围追堵截

Intel的CPU一向是超频爱好者的首选对象,当3月18日intel在美国本土注册新的专利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专利对于超频将是致命的。目前已知的消息显示Intel申请的防超频专利技术实际上是一套频率侦测系统,CPU内部设置了一套频率侦测系统,当发现CPU的工作频率超过标定的频率的时候,控制电路会自动限制CPU的运行频率,从而人为的限制了频率的提升。尽管Intel还没有宣布在何时何款产品上使用这个专利,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专利的申请,预示着Intel对于超频的再一次“否定”。


历史上第一个对于CPU的超频高潮始于486时代,当时Intel公司的486DX66成为了超频的热门,同时IDT等公司生产的兼容CPU也具有很强的超频性,那时候CPU频率提升5Mhz都能够带来速度跃升的明显感觉。所以最后甚至出现将intel的486DX100通过调节倍频的方法提升到133Mhz,这个速度产生的效能甚至比后来出现的pentium 90Mhz都要高。

第二个超频高潮始于intel后来推出的pentium MMX 166Mhz,当时配合华硕的T2P4主板超频。Intel正是这个时候祭出来锁倍频的法宝,也就是166锁2.5倍频的方法,只有通过提升外频的方法来实现超频,而当时还没有分频的技术,所以PCI设备往往同时也被从33Mhz超频。可以说是一个略带危险的超频高潮。但是Intel依靠锁外频的方法并没能阻止大家的超频热潮,反而激发了主板制造商的技术热情。之后主板厂商开始以能够分频的调节外频技术和后来的电压调节作为卖点,其结果反倒是加深了爱好者们的超频热情,甚至一些非专业的用户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到超频者行列。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超频运动风起云涌了,而且主板制造者们越超越勇,倍频、外频、内存频率、电压等等都成为了主板设计的功能卖点。紧接着AMD公司的拳头产品K6-2从300Mhz被超频到450Mhz成为佳话,然后是Intel为了打击k6-2而将Pentium 2高端生产线的产品拉来降低推出了赛扬300A,300A时代几乎人人超频,超到450Mhz都不算什么,只有超到500Mhz以上那才叫水平。在这之后使用铜矿内核的Pentium 3再一次引领了超频潮流,还有铜矿内核的赛扬600采用CC0核心也实现了900MHz的飞跃。之后AMD的速龙、毒龙、速龙XP都成为了超频爱好者的宠儿,甚至都可以说,正是因为AMD的CPU具有很大的超频性能,才出现的AMD销售黄金期。而Intel的Pentium 4也依靠更换内核出现了1.6A和1.8A这样的精品。甚至有日本的超频玩家将P4提升到179.57×24=4306.62MHz的水平。纵观这个阶段,锁外频成为了通用的选择。CPU制造者们阻止用户超频,根本上就是怕用户降低更换CPU的频率,商业目的暴露无遗。

第三个方向则是既锁外频也锁倍频的出现,虽然这样的CPU凤毛岭角,但是激发了一些人破解锁频的欲望。于是利用跳引角,利用短路连接电路的超频方法层出不穷,面对专业爱好者的技术水平的高涨,以Intel为首的厂商已经是无奈了。而也正是在这个超频历史背景下,intel准备将频率侦测系限制系统加入到CPU内。

反超频的反对者们

对于Intel准备的这个专利侦测限制超频技术,首当其冲的反对者肯定是超频爱好者们,因为他们的信条是:只买最好超的,不买最快的。而商业上主板制造者们似乎已经不能离开超频这项具有买点的噱头性功能了,甚至在与一些主板厂的工程师交流中听到对intel侦测限制超频技术的不懈。势必有主板厂尝试利用主板的技术补充来骗过intel的新锁频技术。从目前的芯片组角度看,不论intel自己还是威盛和sis都在芯片组上支持超频使用,而从技术角度看,只要芯片组仍然支持倍频和提升外频,就仍然存在超频的可能。而不可能将芯片组的最高外频就设置为日常使用的幅度,必然提供一个保护性的频率空间。

而对于始终依靠超频产业发暴力财的散热器和散热风扇厂则是更大的反对者。一旦超频不存在了,他们的锻压和冷却技术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而那些夸张的水冷则更是空中楼阁了。因为还不等你cpu超的热起来,就已经被频率限制。实际限制频率的技术早已经用在了笔记本电脑上,但是那个限制频率的目的是节约能量,今天被变相转移到台式机上,不得不说是技术再一次被商业所利用了。而包括内存厂、显示卡制造商都从某种程度上将受到intel这个技术的影响,无疑超频的被限制对于整个计算机产业将带来很大的细节影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intel对这项侦测限制超频技术是注册了专利的,这无疑是对今后AMD等竞争者的一种防范。可以达到商业上减缓AMD用户升级CPU的目的,从而在现金流上拖垮AMD。敲山震虎的作用不可不谓老辣。同时对于那些CPU最终销售商们也是一次打击,要知道他们赖以生存的散包CPU和假冒盒装CPU正是依靠超频这个诱人的噱头进行的。无疑断了国内卖场内出名的奸商们的财路。此外还有一个没有得到技术证实的分析,由于Intel未来的CPU将以90纳米的工艺制造,无疑再会造就成批的赛扬300A出现,而越发高效的风冷散热已经成为了Intel最担心的敌人,在影响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妨碍的Intel制造工艺升级。当超频真的被限制的时候,商业上的变化也还是次要的,而广大超频用户,以及那些已经习惯性的心理性超频者,必将失去一个心理上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