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3-04-24
2003年2月10日,新年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篇题为“品评联想数码产品 感受代工实质”的文章出现在SOHU首页,4个小时以后文章消失,据说由于网站受到了某种压力; 半年前,一篇“挑剔”联想万亿次计算机技术性能的文章,也引发了一家中央级大报与这家企业的20万元广告“斗争”;当然,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2000年1月,当《计算机世界》以8个整版篇幅发表《痛苦的裂变》批评报道,导致联想的领导人震怒之下,停止了在该传媒集团近2000万元的广告投入。迄今为止在中国传媒的历史上,这是最大数额的一次因批评报道而引发的广告风波。当时,《南方周末》曾以“联想与计算所始乱终弃”为题,以2个整版的篇幅对此文进行了转载。

此后不久,《痛苦的裂变》作者蒋青便似乎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了,传说该记者已被某种力量“封杀”。直到不久前,中信出版社将蒋青洋洋30万言的大作——《新媒体征战》付梓。

这些年,国内的多数报纸在铺天盖地抢夺报摊儿,抢夺眼球,抢夺广告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了“弱势”群体,一些媒体为了广告,不惜背离社会公义,对恶劣、虚假的社会现象装聋作哑,甚至满口“虚言假语”。一篇报道触怒广告客户,报社领导立刻“跪下”,记者则“失踪”。像《南方周末》那样,虽然历尽波折却依然自始至终坚持自己原则,挺直自己脊梁的报纸,似乎正日益变成“珍稀动物”。而且,在一些传媒人看来,简直还是一种渐为商品经济大潮所不容,即将被现代的“物种竞争”所淘汰的“珍稀动物”。

当前,在中国的传媒界,“拜金”成了时尚,而坚守社会良心,坚持传媒公信,却被怀疑为冥古不化,落伍的“恐龙”。

在经历《痛苦的裂变》事件巨大的心灵创伤之后,作者蒋青花了近3年时间,呕心沥血地完成了30余万字的《新媒体征战》。或许,它对于当前国内传媒业界最大的启示意义就在于,作者从国际到国内,援引了大量的事实、数据,无可辩驳地分析和论证了:即使在商品经济社会,即使是一家完全依靠广告收入,而并非政府的财政拨款才能生存的“新媒体”,它的“上帝”依然是自己的目标读者,而并非广告客户。即使在最“商品化”的美国,最“新潮”的IT业界,“新媒体”依然必须坚守社会良心,坚持传媒公信,这不仅是“新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新媒体”根本的“生命线”。从这个角度看来,“拜金”不仅是令人不齿的“媚俗”,而且,也违反了“新媒体”的生存原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普遍的经济规律。

有人对“新媒体”的概念表示不解,蒋青在《新媒体征战》中对它进行了清楚的划分:“新媒体”的概念与IT无关,仅指以彻底媒体公司的方式,完全依据市场规律运作的媒体,而“准新媒体”指的是都市类、财经类、生活类、时尚类以及IT类等等,事实上必须依据市场收入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然而,体制上依然未及彻底向“新媒体公司”转型的媒体。目前中国媒体市场上一多半的市场价值,皆系由该类媒体所创造。

按照这样的定义,目前在中国大陆,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是惟一的一家“新媒体”。因为它是迄今为止惟一一家受到国内主管部门认同、合法的媒体公司。《新媒体征战》正是将这个20年前便实现了合资经营,由国际传媒大亨“IT媒体之王”麦戈文担任副董事长,始终站在中国传媒改革最前沿的“新媒体”公司作为案例,论述了它的“新媒体”价值观。

近些年,随着国内市场改革的深化,盲目的媚金潮被当作“新思维”而风行,它助长了国内企业,尤其个别被捧为“旗帜”的所谓“排头兵”企业,总试图利用广告、利用金钱干预甚至控制舆论。一幕幕与之相关的活剧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再三搬演。

愿我们的总编辑、社长不再因为广告而“跪下”!愿我们的记者不再因为触怒了某位有钱人而“失踪”!这也许便是《新媒体征战》的一种价值,也是我们为“新媒体”而战,为正确的“新媒体”价值观而战的价值所在。

2003年2月10日,新年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篇题为“品评联想数码产品 感受代工实质”的文章出现在SOHU首页,4个小时以后文章消失,据说由于网站受到了某种压力; 半年前,一篇“挑剔”联想万亿次计算机技术性能的文章,也引发了一家中央级大报与这家企业的20万元广告“斗争”;当然,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2000年1月,当《计算机世界》以8个整版篇幅发表《痛苦的裂变》批评报道,导致联想的领导人震怒之下,停止了在该传媒集团近2000万元的广告投入。迄今为止在中国传媒的历史上,这是最大数额的一次因批评报道而引发的广告风波。当时,《南方周末》曾以“联想与计算所始乱终弃”为题,以2个整版的篇幅对此文进行了转载。

此后不久,《痛苦的裂变》作者蒋青便似乎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了,传说该记者已被某种力量“封杀”。直到不久前,中信出版社将蒋青洋洋30万言的大作——《新媒体征战》付梓。

这些年,国内的多数报纸在铺天盖地抢夺报摊儿,抢夺眼球,抢夺广告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了“弱势”群体,一些媒体为了广告,不惜背离社会公义,对恶劣、虚假的社会现象装聋作哑,甚至满口“虚言假语”。一篇报道触怒广告客户,报社领导立刻“跪下”,记者则“失踪”。像《南方周末》那样,虽然历尽波折却依然自始至终坚持自己原则,挺直自己脊梁的报纸,似乎正日益变成“珍稀动物”。而且,在一些传媒人看来,简直还是一种渐为商品经济大潮所不容,即将被现代的“物种竞争”所淘汰的“珍稀动物”。

当前,在中国的传媒界,“拜金”成了时尚,而坚守社会良心,坚持传媒公信,却被怀疑为冥古不化,落伍的“恐龙”。

在经历《痛苦的裂变》事件巨大的心灵创伤之后,作者蒋青花了近3年时间,呕心沥血地完成了30余万字的《新媒体征战》。或许,它对于当前国内传媒业界最大的启示意义就在于,作者从国际到国内,援引了大量的事实、数据,无可辩驳地分析和论证了:即使在商品经济社会,即使是一家完全依靠广告收入,而并非政府的财政拨款才能生存的“新媒体”,它的“上帝”依然是自己的目标读者,而并非广告客户。即使在最“商品化”的美国,最“新潮”的IT业界,“新媒体”依然必须坚守社会良心,坚持传媒公信,这不仅是“新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新媒体”根本的“生命线”。从这个角度看来,“拜金”不仅是令人不齿的“媚俗”,而且,也违反了“新媒体”的生存原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普遍的经济规律。

有人对“新媒体”的概念表示不解,蒋青在《新媒体征战》中对它进行了清楚的划分:“新媒体”的概念与IT无关,仅指以彻底媒体公司的方式,完全依据市场规律运作的媒体,而“准新媒体”指的是都市类、财经类、生活类、时尚类以及IT类等等,事实上必须依据市场收入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然而,体制上依然未及彻底向“新媒体公司”转型的媒体。目前中国媒体市场上一多半的市场价值,皆系由该类媒体所创造。

按照这样的定义,目前在中国大陆,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是惟一的一家“新媒体”。因为它是迄今为止惟一一家受到国内主管部门认同、合法的媒体公司。《新媒体征战》正是将这个20年前便实现了合资经营,由国际传媒大亨“IT媒体之王”麦戈文担任副董事长,始终站在中国传媒改革最前沿的“新媒体”公司作为案例,论述了它的“新媒体”价值观。

近些年,随着国内市场改革的深化,盲目的媚金潮被当作“新思维”而风行,它助长了国内企业,尤其个别被捧为“旗帜”的所谓“排头兵”企业,总试图利用广告、利用金钱干预甚至控制舆论。一幕幕与之相关的活剧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再三搬演。

愿我们的总编辑、社长不再因为广告而“跪下”!愿我们的记者不再因为触怒了某位有钱人而“失踪”!这也许便是《新媒体征战》的一种价值,也是我们为“新媒体”而战,为正确的“新媒体”价值观而战的价值所在。

2003-04-17
1859年最早发明实用蓄电池的法国物理学家伯朗台,说什么也想不到140多年后的电池存储电能可以达到每克放电近千毫安的水平,但更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如此之高能的电池技术还是不能满足现在这个时代电子设备的耗电需要。

连线杂志早在1997年就发出了“10年电池瓶颈”的警告预言,不过当时无线设备最多也就是使用语音通讯的手机,远非今天的Smartphone和明日的3G那样拥有大量无线数据应用,所以当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如果我们的手机、笔记本或者PDA还停留在两年前的技术水平倒也无妨了,随着运算速度和功能的提高,追求高性能计算通讯和彩色多媒体的同时,伴生的高电能消耗成为难以翻越的障碍。这无疑打破了目前电子设备高性能、使用时间与电池重量三者间的平衡。德国计算机硬件独立评论机构汤姆就在2002年秋季IDF上以《移动平台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在哪》为题撰文大声疾呼。实际上英特尔最新推出的笔记本专用迅驰处理器就是为了省电,因为英特尔意识到目前电池技术跟不上计算机移动计算中的能耗,而笔记本为了体现轻便的移动性,又不能无限制的扩大电池的体积,所以节约用电成为了电子设备普遍的无奈之举。但是随着无线数据应用的增多,移动性与电池耐久性的矛盾越发的突出,一味的只是省电注定走不远了,如何突破电池本身的技术障碍,成为了应用科学家们争先恐后的热门研究课题。

最近技术界对于电池能量的研究最近有了不少的突破。不久前,麻省理工学院的Yet-Ming Chiang和他的同事们制造出了一种称作锂磷-橄榄石(lithium phospho-olivine)的物质,由于其导电性优于目前商用电池的电极材料,为创造高功率密度的电池提供了材料技术的保证。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在经历了长期并不成功的实验,实际上已经找到新化学电池的技术突破,能源载体已经确定在锂与过渡金属的磷酸盐上了。这类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荷储存电极时,具有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唯独导电性相当的差,就如同将电流连给石头似的。Chiang的小组的突破就在于将镁、铝、钛或钨按照一定比例融入锂铁磷酸盐(lithium iron phosphate),使其导电性能提高了一百万倍。尽管锂磷-橄榄石技术还躺在实验室,但是其每克的储能容量和释放功率已经提高了30%。美国《Pen Computer》杂志的编辑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本刊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的说:“电池制造业是一个竞争很激烈,任何新技术都能一夜间改变竞争格局,涉及的还不仅仅是电池制造商,对电脑和通讯行业影响最直接。美国国家能源部每年为此的研究拨款数量惊人,而且也有很多私人公司投资技术研究。”这是典型的商业世界驱动力技术研究,实际上锂磷-橄榄石的出现有点类似爱迪生当年实验灯丝,化学材料的合成选择成为了突破点,但是整体的研究还是延续着锂材料这条路在挖掘。

相比倒是东芝3月在德国Cebit技术展上公布的燃料电池提前进入了商业阶段,东芝的燃料电池是专门为笔记本电脑开发,使用甲醛燃料。这种燃料电池会散发出水和二氧化碳,其中一部分水被用来稀释甲醛,剩余的由燃料电池释放到大气中。在采访中东芝电源材料与设备实验室负责人Yasuhiro Goto告诉记者:“东芝要到2004年12月才能销售这种燃料电池,以化学能转换的燃料电池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的,这种甲醛电池盒将在大街上的便利店和货亭销售,燃料电池甚至可以再灌入甲醛重复利用”。与此同时,3月26日的美国化学年会上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与维吉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也合作发表了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薄膜技术,首席研究院麦考格瑞斯演讲中说:“甲醇燃料电池比用氢氧更可行,一组打印机墨盒大小的电池可以用在目前最耗电的手机上连续通话数天。”

尽管技术研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3G和Wi-Fi带来的移动通讯商业应用却有些等不及了。因为不论期待已久的3G,还是眼下蠢蠢欲动的Wi-Fi技术,他们都是运行在不间断连接网络的情况下,而且伴随无线数据通讯应用的出现,彩色大幅屏幕和大容量内存在提供高质量应用的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电能。如果电池技术不能在保持体积重量不便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电能存储量,并不引人注目的电池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拖3G后腿的人。这无疑对3G怀疑者有些灰色幽默,因为在他们眼中3G的瓶颈在于华而不实的应用服务,却没有考虑到这些应用能够在小车扛大炮般的电子设备上运行多久。

1859年最早发明实用蓄电池的法国物理学家伯朗台,说什么也想不到140多年后的电池存储电能可以达到每克放电近千毫安的水平,但更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如此之高能的电池技术还是不能满足现在这个时代电子设备的耗电需要。

连线杂志早在1997年就发出了“10年电池瓶颈”的警告预言,不过当时无线设备最多也就是使用语音通讯的手机,远非今天的Smartphone和明日的3G那样拥有大量无线数据应用,所以当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如果我们的手机、笔记本或者PDA还停留在两年前的技术水平倒也无妨了,随着运算速度和功能的提高,追求高性能计算通讯和彩色多媒体的同时,伴生的高电能消耗成为难以翻越的障碍。这无疑打破了目前电子设备高性能、使用时间与电池重量三者间的平衡。德国计算机硬件独立评论机构汤姆就在2002年秋季IDF上以《移动平台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在哪》为题撰文大声疾呼。实际上英特尔最新推出的笔记本专用迅驰处理器就是为了省电,因为英特尔意识到目前电池技术跟不上计算机移动计算中的能耗,而笔记本为了体现轻便的移动性,又不能无限制的扩大电池的体积,所以节约用电成为了电子设备普遍的无奈之举。但是随着无线数据应用的增多,移动性与电池耐久性的矛盾越发的突出,一味的只是省电注定走不远了,如何突破电池本身的技术障碍,成为了应用科学家们争先恐后的热门研究课题。

最近技术界对于电池能量的研究最近有了不少的突破。不久前,麻省理工学院的Yet-Ming Chiang和他的同事们制造出了一种称作锂磷-橄榄石(lithium phospho-olivine)的物质,由于其导电性优于目前商用电池的电极材料,为创造高功率密度的电池提供了材料技术的保证。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在经历了长期并不成功的实验,实际上已经找到新化学电池的技术突破,能源载体已经确定在锂与过渡金属的磷酸盐上了。这类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荷储存电极时,具有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唯独导电性相当的差,就如同将电流连给石头似的。Chiang的小组的突破就在于将镁、铝、钛或钨按照一定比例融入锂铁磷酸盐(lithium iron phosphate),使其导电性能提高了一百万倍。尽管锂磷-橄榄石技术还躺在实验室,但是其每克的储能容量和释放功率已经提高了30%。美国《Pen Computer》杂志的编辑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本刊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的说:“电池制造业是一个竞争很激烈,任何新技术都能一夜间改变竞争格局,涉及的还不仅仅是电池制造商,对电脑和通讯行业影响最直接。美国国家能源部每年为此的研究拨款数量惊人,而且也有很多私人公司投资技术研究。”这是典型的商业世界驱动力技术研究,实际上锂磷-橄榄石的出现有点类似爱迪生当年实验灯丝,化学材料的合成选择成为了突破点,但是整体的研究还是延续着锂材料这条路在挖掘。

相比倒是东芝3月在德国Cebit技术展上公布的燃料电池提前进入了商业阶段,东芝的燃料电池是专门为笔记本电脑开发,使用甲醛燃料。这种燃料电池会散发出水和二氧化碳,其中一部分水被用来稀释甲醛,剩余的由燃料电池释放到大气中。在采访中东芝电源材料与设备实验室负责人Yasuhiro Goto告诉记者:“东芝要到2004年12月才能销售这种燃料电池,以化学能转换的燃料电池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的,这种甲醛电池盒将在大街上的便利店和货亭销售,燃料电池甚至可以再灌入甲醛重复利用”。与此同时,3月26日的美国化学年会上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与维吉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也合作发表了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薄膜技术,首席研究院麦考格瑞斯演讲中说:“甲醇燃料电池比用氢氧更可行,一组打印机墨盒大小的电池可以用在目前最耗电的手机上连续通话数天。”

尽管技术研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3G和Wi-Fi带来的移动通讯商业应用却有些等不及了。因为不论期待已久的3G,还是眼下蠢蠢欲动的Wi-Fi技术,他们都是运行在不间断连接网络的情况下,而且伴随无线数据通讯应用的出现,彩色大幅屏幕和大容量内存在提供高质量应用的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电能。如果电池技术不能在保持体积重量不便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电能存储量,并不引人注目的电池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拖3G后腿的人。这无疑对3G怀疑者有些灰色幽默,因为在他们眼中3G的瓶颈在于华而不实的应用服务,却没有考虑到这些应用能够在小车扛大炮般的电子设备上运行多久。

2003-04-10
如果不是围绕石油展开的海湾战争再度爆发,也许不会有人注意基因专家格里格·温特(J.Graig Venter Jr.)在做什么。因为2002年11月29日美国《科学》杂志上那篇《温特着手生命根本》的文章是那么不起眼,并且文章中仅提到温特在试图制造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细菌。通过与负责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国部分的技术人员交流和数月的资料收集,温特的人造细菌才逐渐露出水面。正如《科学》杂志所报道的那样,温特已经动手合成基因,目标是制造一个能够独立稳定存活和自我复制的细菌,而这个细菌还不能仅仅是“花瓶”,温特要叫这个细菌吐纳石油。

怄气中的基因专家

温特要进行这样科学风险很高的试验,不能不说有很大的怄气成分。格里格·温特是基因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他曾是全球六国政府在上个世纪末启动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HGP)最大的竞争者。实际上,温特早在1996年就第一个对完整的细菌基因进行了测序,之后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在进行基因分离试验,目的是合成能维持新陈代谢与自身复制的最基础基因组。1999年他们成功地将微小的支原体生殖气管染色体组删简至300多个基因,而且还能维持支原体生殖气管染色体组正常自我复制,这为人造细菌乃至生命奠定了大量的实验基础。

当时六国政府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方案是全部基因相位测序,温特则认为只需测量最多20%的基因就可以了,不应该将基因切分测量。为此他合股成立了自己的民间基因研究技术公司赛雷拉(Celera Genomics),利用他在生物领域的技术优势一度拥有31家客户,最辉煌的时候甚至在纽约证交所以CRA上市,市值一度达到了25亿美元。而当2002年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束后,六国政府的科学家私下都很认可温特的测序思路,但他的方案还是没有得到承认。也许是温特个性的特立独行,学究派的科学家认为他是基因界的另类。怄了一肚子气的温特自行出资成立了BIEA研究所,决定启动人造生命计划。

BIEA的尝试

BIEA的目标就是要在3年内人工合成基因制造一个吐石油的细菌。石油由古代地下动植物尸体经过地下的压力环境产生,其中细菌成为了该转化过程的核心成员,温特就是希望在地表的正常环境下通过分析远古细菌的机理来人工组合基因,使人造细菌在地表环境下能够吐石油。这个大胆的科学想法同样遭到不少科学界人士的辱骂,不过温特并不担心,他写了一份周密的科学计划书给美国能源部科学发展办公室,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K)支持,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拿到了300万美元的研究拨款。更为惊人的是,1978年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汉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也被温特拉进来,加盟领导马里兰州的25人生化研究小组。

人造细菌吐石油?似乎对听惯了“水变油”的国人又是一个天方夜谭。中国只有在基因领域领先的华大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在此之前对温特的计划略知一二。华大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原理上解释到:“人体肠胃的放屁,排出成分就包括甲烷,这与温特的细菌吐油是同样的生物机理,只要能创造适当的环境,人造细菌在自然状态吐油是绝对可行的前沿研究方向。”李先生同时还不无担忧地分析说:“温特确实很有眼光,美国政府肯定扶持和控制这项技术,这对于生物领域实力并不弱的中国基因技术界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温特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已经圈定到底是哪个基因可以分解垃圾吐纳油。马里兰州的小组正在着手解决影响机体的碳元素或者有毒物质排出,以及为自身生存创造氢元素能量。李先生说:“基因的人造合成是很高深的技术研究,相比之下,社会上炒得很热闹的克隆技术就好像中学生课堂试验。”

真正的技术难题还是在如何人造排列基因上,最小的细菌也要百万个碱基,这么大量数量级的人工合成还从来没有进行过,以目前掌握的酶引导ATCG底物合成技术,只能达到病毒基因的合成长度,如何突破酶引导的长度限制将是决定3年计划成败的关键。

斯坦福大学伦理学家米尔德来德·周是温特是这项研究最大的批评者,她建议有关当局重视此类实验将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及被用作生化武器制造的危险。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大卫·马格斯也认为,现在正应该谈论和讨论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控制这种技术的方法。不过这些反对的声音与人造油的诱惑相比是那么微不足道,据称美国能源部之所以批准这项研究,就是看中了其技术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成果的战略意义。

如果不是围绕石油展开的海湾战争再度爆发,也许不会有人注意基因专家格里格·温特(J.Graig Venter Jr.)在做什么。因为2002年11月29日美国《科学》杂志上那篇《温特着手生命根本》的文章是那么不起眼,并且文章中仅提到温特在试图制造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细菌。通过与负责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国部分的技术人员交流和数月的资料收集,温特的人造细菌才逐渐露出水面。正如《科学》杂志所报道的那样,温特已经动手合成基因,目标是制造一个能够独立稳定存活和自我复制的细菌,而这个细菌还不能仅仅是“花瓶”,温特要叫这个细菌吐纳石油。

怄气中的基因专家

温特要进行这样科学风险很高的试验,不能不说有很大的怄气成分。格里格·温特是基因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他曾是全球六国政府在上个世纪末启动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HGP)最大的竞争者。实际上,温特早在1996年就第一个对完整的细菌基因进行了测序,之后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在进行基因分离试验,目的是合成能维持新陈代谢与自身复制的最基础基因组。1999年他们成功地将微小的支原体生殖气管染色体组删简至300多个基因,而且还能维持支原体生殖气管染色体组正常自我复制,这为人造细菌乃至生命奠定了大量的实验基础。

当时六国政府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方案是全部基因相位测序,温特则认为只需测量最多20%的基因就可以了,不应该将基因切分测量。为此他合股成立了自己的民间基因研究技术公司赛雷拉(Celera Genomics),利用他在生物领域的技术优势一度拥有31家客户,最辉煌的时候甚至在纽约证交所以CRA上市,市值一度达到了25亿美元。而当2002年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束后,六国政府的科学家私下都很认可温特的测序思路,但他的方案还是没有得到承认。也许是温特个性的特立独行,学究派的科学家认为他是基因界的另类。怄了一肚子气的温特自行出资成立了BIEA研究所,决定启动人造生命计划。

BIEA的尝试

BIEA的目标就是要在3年内人工合成基因制造一个吐石油的细菌。石油由古代地下动植物尸体经过地下的压力环境产生,其中细菌成为了该转化过程的核心成员,温特就是希望在地表的正常环境下通过分析远古细菌的机理来人工组合基因,使人造细菌在地表环境下能够吐石油。这个大胆的科学想法同样遭到不少科学界人士的辱骂,不过温特并不担心,他写了一份周密的科学计划书给美国能源部科学发展办公室,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K)支持,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拿到了300万美元的研究拨款。更为惊人的是,1978年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汉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n O. Smith)也被温特拉进来,加盟领导马里兰州的25人生化研究小组。

人造细菌吐石油?似乎对听惯了“水变油”的国人又是一个天方夜谭。中国只有在基因领域领先的华大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在此之前对温特的计划略知一二。华大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原理上解释到:“人体肠胃的放屁,排出成分就包括甲烷,这与温特的细菌吐油是同样的生物机理,只要能创造适当的环境,人造细菌在自然状态吐油是绝对可行的前沿研究方向。”李先生同时还不无担忧地分析说:“温特确实很有眼光,美国政府肯定扶持和控制这项技术,这对于生物领域实力并不弱的中国基因技术界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温特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已经圈定到底是哪个基因可以分解垃圾吐纳油。马里兰州的小组正在着手解决影响机体的碳元素或者有毒物质排出,以及为自身生存创造氢元素能量。李先生说:“基因的人造合成是很高深的技术研究,相比之下,社会上炒得很热闹的克隆技术就好像中学生课堂试验。”

真正的技术难题还是在如何人造排列基因上,最小的细菌也要百万个碱基,这么大量数量级的人工合成还从来没有进行过,以目前掌握的酶引导ATCG底物合成技术,只能达到病毒基因的合成长度,如何突破酶引导的长度限制将是决定3年计划成败的关键。

斯坦福大学伦理学家米尔德来德·周是温特是这项研究最大的批评者,她建议有关当局重视此类实验将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及被用作生化武器制造的危险。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大卫·马格斯也认为,现在正应该谈论和讨论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控制这种技术的方法。不过这些反对的声音与人造油的诱惑相比是那么微不足道,据称美国能源部之所以批准这项研究,就是看中了其技术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成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