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3-03-25
就职于美国3M公司的吴先生一直在关注海湾战事,战争将直接影响到他产品的原料运输。3月20日上午10点半,他的手机上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开战的短信消息,但是此时正是上班时间,无法跑到电视前看报道,于是他选择了去看网络新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吴先生在网上看到了CNN的画面。

整合CNN们

“电视可以提供大量视频资讯而确保自己信息主要源头的地位,当更多的新闻出现在网络上时,人们就会从离开电视机。”观察家埃里克-西格尔预言性的回顾着。新华网和千龙网几乎与中央电视台同步时间开通了海湾再次战争的网络视频直播,将CCTV1和CCTV4的电视信号利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出。与此同时凤凰网也将凤凰卫视的海湾直播搬到了网上,临时与吉通合作推出了5元付费收看24小时直播的商业产品,一时间这些流媒体播放地址在有条件上网的上班族间快速的传递着。千龙新闻网商务负责人李滨告诉记者:“当天早上为了收看视频网络直播,至少12万人新注册了千龙网的用户名,我们的注册服务器已经满负荷运转了。”之后新浪网也同步采用千龙网自己综合编辑的信号开始视频流媒体播放,借助新浪新闻门户站点的广泛影响性,至少千万人次同时在网络上看到了布什和萨达姆的讲话。其中纵观新媒体与战争这类突发报道的结合就会发现,收音机连接了普通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纪录片改变了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视角,而1991年CNN在海湾战争中告诉大家什么是直播。轮到现在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互联网上的流式媒体视频正在延续媒体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这些国内网络视频直播仅仅是使用CCTV的信号,那无非就是利用新的媒介形式进行报道了,而这次突发的海湾战争的网络报道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CCTV能够使用CNN的画面,使得这次不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上都频频出现CNN的镜头,凤凰卫视与FOX电视网和美联社又是合作伙伴,借助凤凰网的力量,大量的FOX电视网和美联社的镜头跃然画面。与此同时国外网络视频也没有闲着,CNN在空袭巴格达前将CNN Radio全面转为海湾战争报道,免费提供来自海湾前线的流式音频内容,ABC也推出每月收费5美元的网络视频直播,CBS和MSNBC.com都加大了网上的免费视频新闻。新浪网新闻中心副总魏来兴奋的说:“今天是中国网络报道的第三级跳,南联盟的网络报道引入了直播的概念,911时实现了图文立体报道,而今天海湾的再次战事将我们的报道跃升到视频直播的新高度了。”实际上这次网络直播投入独立制作力量最大的要数千龙新闻网了,不久前他们因为第一时间报道路透社被劫持而名声大振,千龙新闻网新闻频道责编郑涛告诉记者:“我们三周前就开始策划准备海湾战事的网络视频直播了,这次我们不仅付费给中央电视台引入他们的电视信号,同时我们还是用了CNN、路透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请来了嘉宾制作了大量独家的一手评论。”

商业网络的直播

在20日下午,凤凰卫视也临时通过商业谈判迅速加入千龙新闻网和新浪网的直播联盟中,凤凰网副主编邹明介绍到:“这次凤凰网借助凤凰卫视的视频信号,引入了很多普通内地有线电视也没有的宝贵画面,我们与吉通通信合作,利用手机付费5元可以收看24个小时的直播,同时凤凰网也在收费播出,此外我们还免费将画面提供给千龙网和新浪网的直播联盟。我相信这次会有百万以上的用户看到凤凰的节目。”除了凤凰的网络直播在收费外,千龙西文网和新浪网也有他们的商业运营,记者了解到新浪网使用千龙新闻网每天付费5万元人民币,同时相应产生的广告双方分成,而新浪网一早就卖出了两个条幅广告。这还不算因为海湾战事新闻增加而而引来的短信收入。

实际上国内只有人民网、新华网、CCTV、CITY和千龙新闻网拥有宽带互联ICP牌照,由于这个牌照受到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的双重制约,并不是各个商业网站所能轻易申请下来的,但是这次突发的海湾战争为这些商业网站创造的良好的机会。新浪新闻中心副总魏来解释说:“我们直播使用千龙新闻网的内容,与他们合作可以共享很多资源的。”而对凤凰网来说,他们实际上通过这次直播实现了凤凰卫视的“变相落地”,尽管在采访中凤凰网副主编邹明始终表示出他们的谨慎,但是他也不无喜悦的提到突发新闻对凤凰网商业政策上的突破,“正是像海湾战争、911这样的全球性的突发新闻,在推动着整个媒体的一步步前进,尤其对于利用流媒体这样的网络新技术。利润对于我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新闻的很多价值。”

网络视频流媒体在国外已经被确立称为第五媒体,不同与传统网络新闻的简单图片和文字消息,实际上视频流媒体在利用网络作传播途径播放类似电视的画面。但比电视更进一步的是,网络视频直播有着非常高的交互性,千龙新闻网的沈阳指着网络上的留言解释到:“我们直播中网友可以留下他的问题,我们在嘉宾评论的时候就会选择性的挑出网友的问题来请教嘉宾。”将大家的电视变为私人的电视可以形象地解释网络直播的个人化趋势。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在这次“第五媒体的海湾爆发”中不知不觉从信息发送者手中转移到了观众手上。

就职于美国3M公司的吴先生一直在关注海湾战事,战争将直接影响到他产品的原料运输。3月20日上午10点半,他的手机上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开战的短信消息,但是此时正是上班时间,无法跑到电视前看报道,于是他选择了去看网络新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吴先生在网上看到了CNN的画面。

整合CNN们

“电视可以提供大量视频资讯而确保自己信息主要源头的地位,当更多的新闻出现在网络上时,人们就会从离开电视机。”观察家埃里克-西格尔预言性的回顾着。新华网和千龙网几乎与中央电视台同步时间开通了海湾再次战争的网络视频直播,将CCTV1和CCTV4的电视信号利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出。与此同时凤凰网也将凤凰卫视的海湾直播搬到了网上,临时与吉通合作推出了5元付费收看24小时直播的商业产品,一时间这些流媒体播放地址在有条件上网的上班族间快速的传递着。千龙新闻网商务负责人李滨告诉记者:“当天早上为了收看视频网络直播,至少12万人新注册了千龙网的用户名,我们的注册服务器已经满负荷运转了。”之后新浪网也同步采用千龙网自己综合编辑的信号开始视频流媒体播放,借助新浪新闻门户站点的广泛影响性,至少千万人次同时在网络上看到了布什和萨达姆的讲话。其中纵观新媒体与战争这类突发报道的结合就会发现,收音机连接了普通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纪录片改变了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视角,而1991年CNN在海湾战争中告诉大家什么是直播。轮到现在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互联网上的流式媒体视频正在延续媒体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这些国内网络视频直播仅仅是使用CCTV的信号,那无非就是利用新的媒介形式进行报道了,而这次突发的海湾战争的网络报道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CCTV能够使用CNN的画面,使得这次不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上都频频出现CNN的镜头,凤凰卫视与FOX电视网和美联社又是合作伙伴,借助凤凰网的力量,大量的FOX电视网和美联社的镜头跃然画面。与此同时国外网络视频也没有闲着,CNN在空袭巴格达前将CNN Radio全面转为海湾战争报道,免费提供来自海湾前线的流式音频内容,ABC也推出每月收费5美元的网络视频直播,CBS和MSNBC.com都加大了网上的免费视频新闻。新浪网新闻中心副总魏来兴奋的说:“今天是中国网络报道的第三级跳,南联盟的网络报道引入了直播的概念,911时实现了图文立体报道,而今天海湾的再次战事将我们的报道跃升到视频直播的新高度了。”实际上这次网络直播投入独立制作力量最大的要数千龙新闻网了,不久前他们因为第一时间报道路透社被劫持而名声大振,千龙新闻网新闻频道责编郑涛告诉记者:“我们三周前就开始策划准备海湾战事的网络视频直播了,这次我们不仅付费给中央电视台引入他们的电视信号,同时我们还是用了CNN、路透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请来了嘉宾制作了大量独家的一手评论。”

商业网络的直播

在20日下午,凤凰卫视也临时通过商业谈判迅速加入千龙新闻网和新浪网的直播联盟中,凤凰网副主编邹明介绍到:“这次凤凰网借助凤凰卫视的视频信号,引入了很多普通内地有线电视也没有的宝贵画面,我们与吉通通信合作,利用手机付费5元可以收看24个小时的直播,同时凤凰网也在收费播出,此外我们还免费将画面提供给千龙网和新浪网的直播联盟。我相信这次会有百万以上的用户看到凤凰的节目。”除了凤凰的网络直播在收费外,千龙西文网和新浪网也有他们的商业运营,记者了解到新浪网使用千龙新闻网每天付费5万元人民币,同时相应产生的广告双方分成,而新浪网一早就卖出了两个条幅广告。这还不算因为海湾战事新闻增加而而引来的短信收入。

实际上国内只有人民网、新华网、CCTV、CITY和千龙新闻网拥有宽带互联ICP牌照,由于这个牌照受到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的双重制约,并不是各个商业网站所能轻易申请下来的,但是这次突发的海湾战争为这些商业网站创造的良好的机会。新浪新闻中心副总魏来解释说:“我们直播使用千龙新闻网的内容,与他们合作可以共享很多资源的。”而对凤凰网来说,他们实际上通过这次直播实现了凤凰卫视的“变相落地”,尽管在采访中凤凰网副主编邹明始终表示出他们的谨慎,但是他也不无喜悦的提到突发新闻对凤凰网商业政策上的突破,“正是像海湾战争、911这样的全球性的突发新闻,在推动着整个媒体的一步步前进,尤其对于利用流媒体这样的网络新技术。利润对于我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新闻的很多价值。”

网络视频流媒体在国外已经被确立称为第五媒体,不同与传统网络新闻的简单图片和文字消息,实际上视频流媒体在利用网络作传播途径播放类似电视的画面。但比电视更进一步的是,网络视频直播有着非常高的交互性,千龙新闻网的沈阳指着网络上的留言解释到:“我们直播中网友可以留下他的问题,我们在嘉宾评论的时候就会选择性的挑出网友的问题来请教嘉宾。”将大家的电视变为私人的电视可以形象地解释网络直播的个人化趋势。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在这次“第五媒体的海湾爆发”中不知不觉从信息发送者手中转移到了观众手上。

2003-03-13

“我们现在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是建立在尽可能将硅切割得更小,以提高运算速度的基础上的,而摩尔定律早就预言到2010年目前的这个切割平衡将结束。我们的社会需要寻找新的技术方向。”国际芯片领域权威刊物《半导体技术》的罗新·盖在电子邮件中说。

为摩尔定律终结做准备

英特尔公司负责芯片内部设计的首席技术官盖尔欣格不无预测性地说:“以地球文明所拥有的材料环境,如果芯片的耗能和散热问题得不到解决,到2005年芯片上集成了2亿个晶体管时,就会热得像核反应堆。而到知名的摩尔定律截止年,也就是2010年时就会达到火箭发射时高温气体喷嘴的水平,而2015年就会与太阳的表面一样热。”而当今的信息技术正是建立在以英特尔为首的全球半导体工业基础之上。

《半导体技术》的罗新·盖告诉记者:“20纳米将是物理和化学方法达到的芯片制造的最小极限。”目前制造业普遍在使用130纳米的制造工艺,按照从250纳米到130纳米发展的速度计算,2007年必将接近30纳米的准极限水平。罗新·盖说:“包括英特尔、AMD和IBM这样的半导体研发先锋,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产业早晚要碰到那堵墙,所以为10年后的计算机寻找芯片成为最迫切的商业性研究课题。”

DNA计算:以速度取代硅

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轰动信息技术领域的文章,不过文章报道的并不是硅技术或者程序设计等传统信息技术领域的事迹,而是围绕在生物研究领域声名显赫的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展开的。魏茨曼的科学家利用DNA生物技术,制造出了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由于DNA本身是依靠A T G C四个独立基相位构成,先天性的形成了一个四进制组合,与目前半导体开合动作所形成的二进制一样。魏茨曼的科学家使用两种酶为计算机“硬件”,DNA为“软件”,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都是DNA链。把溶有这些成分的溶液恰当地混合,就可以在试管中自动发生反应,进行“运算”。计算机内部有一个叫FokI的生物酶,FokI生物酶打破DNA双螺旋结构中的连接键,DNA就可以为计算机提供足够的能量。它的运算速度达每秒330万亿次,比现有最先进的计算机快10万倍。虽然目前还是在实验室阶段,但生物计算机无疑为即将终结的硅计算提供了一个技术出路。

负责人类基因组测试计算工作的华大李先生告诉记者:“只要按照你需要的数据结构人为排列一段DNA,将这段DNA植入大肠杆菌之类的细菌中,DNA的生物自我复制速度是你无法想象的快,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看大肠杆菌的变化,从而读出这段DNA程序的结果。”自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德勒曼在1994年提出DNA计算机的“NP完全3-SAT问题”理论,实际上不仅是魏茨曼人在研究DNA计算机,IBM和惠普都在与华大等机构合作展开有关的研究。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处LawrenceLivermore实验室和IBM正在共同合作开发一款名为“蓝色基因/L”的超级计算机。IBM“蓝色基因/L”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00万亿次,比当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15倍,相当于现今世界上500台顶级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总和。《科学将如何改变21世纪》的作者、物理学家米基奥·卡库说:“我们正在寻找神经元与硅芯片之间的相似处,研制基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尽管目前研制出来的最先进的神经网络拥有的智力还非常有限,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仿生计算机是未来发展之路。”实际上科学界和产业界比较一致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对计算速度的追求,正是速度的不断提升才能使其更具有商业营销性。

英特尔向另外一条计算道路的探索

与魏茨曼的DNA计算机追求突破硅带来的速度极限不同,面对即将到来的摩尔定律截止墙,一些技术实用主义者2002年11月在互联网上撰写了《目前速度已经够了》的文章,他们特别强调目前网络社会要求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已经足以应付需要了,不断的提升速度是商业行为的需要,微软与英特尔形成的Wintel联盟正是这种商业行为的直接表现。尽管采访中英特尔并不同意这个反商业的观点,但是他们在3月12日全球发布的新处理器迅驰(banais)系统还是暗示了他们在摸索计算的另外一条道路。

由Mooly Eden所领导的以色列设计小组为英特尔开发了迅驰处理器,与以往的笔记本专用CPU相比,迅驰除了节能和热量低等优点外,真正的关键在于其将802.11b,也就是Wi-Fi系统集成到了迅驰系统内部,打破了以往CPU仅仅是计算的核心的概念,第一次将通讯的概念与追求计算速度结合在了一起。正是因为迅驰处理器集成了无线通讯的Wi-Fi功能,将以往简单的英特尔与笔记本制造商的两方关系,变为了英特尔、笔记本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三方的关系。英特尔迅驰项目经理骆修昊告诉记者:“迅驰系统的关键在于强大计算能力下的通讯,我们正在与中国电信和网通合作,为迅驰所具有的Wi-Fi功能提供接入服务。”实际上,中国电信早在2002年春天就已经开通了基于802.11b技术的“天翼通”无线接入互联网项目,英特尔的迅驰正是将这个无线通讯协议直接整合到笔记本系统中来。骆修昊说:“我们将与电信部门合作,推广Wi-Fi在酒店、写字楼等集中使用互联网的场所的普及”。

全球知名的计算机硬件独立评测机构德国汤姆硬件评价说:“英特尔的迅驰正是在计算机运算性能达到极大满足的时代,为计算需求新的功能而产生的。”不过汤姆并没有意识到迅驰由于具有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而对只有80k速度的2.5G,和目前还遥不可及的3G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英特尔负责迅驰事务的刘捷小姐一直在强调迅驰是一个信息产业的转折点,在她看来计算与通讯的集合将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这一点从英特尔2月发布的手机芯片也能够体会到一个方向性的转变。不过英特尔选择802.11b作为迅驰系统的无线通讯标准还是冒着一定的风险,尽管802.11在北美和韩国等地已经非常普及,但是无线传输数据的安全隐患始终是头疼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是建立在尽可能将硅切割得更小,以提高运算速度的基础上的,而摩尔定律早就预言到2010年目前的这个切割平衡将结束。我们的社会需要寻找新的技术方向。”国际芯片领域权威刊物《半导体技术》的罗新·盖在电子邮件中说。

为摩尔定律终结做准备

英特尔公司负责芯片内部设计的首席技术官盖尔欣格不无预测性地说:“以地球文明所拥有的材料环境,如果芯片的耗能和散热问题得不到解决,到2005年芯片上集成了2亿个晶体管时,就会热得像核反应堆。而到知名的摩尔定律截止年,也就是2010年时就会达到火箭发射时高温气体喷嘴的水平,而2015年就会与太阳的表面一样热。”而当今的信息技术正是建立在以英特尔为首的全球半导体工业基础之上。

《半导体技术》的罗新·盖告诉记者:“20纳米将是物理和化学方法达到的芯片制造的最小极限。”目前制造业普遍在使用130纳米的制造工艺,按照从250纳米到130纳米发展的速度计算,2007年必将接近30纳米的准极限水平。罗新·盖说:“包括英特尔、AMD和IBM这样的半导体研发先锋,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产业早晚要碰到那堵墙,所以为10年后的计算机寻找芯片成为最迫切的商业性研究课题。”

DNA计算:以速度取代硅

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轰动信息技术领域的文章,不过文章报道的并不是硅技术或者程序设计等传统信息技术领域的事迹,而是围绕在生物研究领域声名显赫的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展开的。魏茨曼的科学家利用DNA生物技术,制造出了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由于DNA本身是依靠A T G C四个独立基相位构成,先天性的形成了一个四进制组合,与目前半导体开合动作所形成的二进制一样。魏茨曼的科学家使用两种酶为计算机“硬件”,DNA为“软件”,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都是DNA链。把溶有这些成分的溶液恰当地混合,就可以在试管中自动发生反应,进行“运算”。计算机内部有一个叫FokI的生物酶,FokI生物酶打破DNA双螺旋结构中的连接键,DNA就可以为计算机提供足够的能量。它的运算速度达每秒330万亿次,比现有最先进的计算机快10万倍。虽然目前还是在实验室阶段,但生物计算机无疑为即将终结的硅计算提供了一个技术出路。

负责人类基因组测试计算工作的华大李先生告诉记者:“只要按照你需要的数据结构人为排列一段DNA,将这段DNA植入大肠杆菌之类的细菌中,DNA的生物自我复制速度是你无法想象的快,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看大肠杆菌的变化,从而读出这段DNA程序的结果。”自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德勒曼在1994年提出DNA计算机的“NP完全3-SAT问题”理论,实际上不仅是魏茨曼人在研究DNA计算机,IBM和惠普都在与华大等机构合作展开有关的研究。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处LawrenceLivermore实验室和IBM正在共同合作开发一款名为“蓝色基因/L”的超级计算机。IBM“蓝色基因/L”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00万亿次,比当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15倍,相当于现今世界上500台顶级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总和。《科学将如何改变21世纪》的作者、物理学家米基奥·卡库说:“我们正在寻找神经元与硅芯片之间的相似处,研制基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尽管目前研制出来的最先进的神经网络拥有的智力还非常有限,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仿生计算机是未来发展之路。”实际上科学界和产业界比较一致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对计算速度的追求,正是速度的不断提升才能使其更具有商业营销性。

英特尔向另外一条计算道路的探索

与魏茨曼的DNA计算机追求突破硅带来的速度极限不同,面对即将到来的摩尔定律截止墙,一些技术实用主义者2002年11月在互联网上撰写了《目前速度已经够了》的文章,他们特别强调目前网络社会要求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已经足以应付需要了,不断的提升速度是商业行为的需要,微软与英特尔形成的Wintel联盟正是这种商业行为的直接表现。尽管采访中英特尔并不同意这个反商业的观点,但是他们在3月12日全球发布的新处理器迅驰(banais)系统还是暗示了他们在摸索计算的另外一条道路。

由Mooly Eden所领导的以色列设计小组为英特尔开发了迅驰处理器,与以往的笔记本专用CPU相比,迅驰除了节能和热量低等优点外,真正的关键在于其将802.11b,也就是Wi-Fi系统集成到了迅驰系统内部,打破了以往CPU仅仅是计算的核心的概念,第一次将通讯的概念与追求计算速度结合在了一起。正是因为迅驰处理器集成了无线通讯的Wi-Fi功能,将以往简单的英特尔与笔记本制造商的两方关系,变为了英特尔、笔记本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三方的关系。英特尔迅驰项目经理骆修昊告诉记者:“迅驰系统的关键在于强大计算能力下的通讯,我们正在与中国电信和网通合作,为迅驰所具有的Wi-Fi功能提供接入服务。”实际上,中国电信早在2002年春天就已经开通了基于802.11b技术的“天翼通”无线接入互联网项目,英特尔的迅驰正是将这个无线通讯协议直接整合到笔记本系统中来。骆修昊说:“我们将与电信部门合作,推广Wi-Fi在酒店、写字楼等集中使用互联网的场所的普及”。

全球知名的计算机硬件独立评测机构德国汤姆硬件评价说:“英特尔的迅驰正是在计算机运算性能达到极大满足的时代,为计算需求新的功能而产生的。”不过汤姆并没有意识到迅驰由于具有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而对只有80k速度的2.5G,和目前还遥不可及的3G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英特尔负责迅驰事务的刘捷小姐一直在强调迅驰是一个信息产业的转折点,在她看来计算与通讯的集合将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这一点从英特尔2月发布的手机芯片也能够体会到一个方向性的转变。不过英特尔选择802.11b作为迅驰系统的无线通讯标准还是冒着一定的风险,尽管802.11在北美和韩国等地已经非常普及,但是无线传输数据的安全隐患始终是头疼的问题。

2月26日至28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访问了中国。访华期间盖茨拜会了中国国家主席江***,另外还同国家计委,北京市委、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主要官员进行会谈。

微软公司此次在盖茨来访期间主要得到两方面的商业成果,“其中签了一个源代码的协议,这是我们在国际上签的第四个协议。很多人感到惊奇,我们向中国政府开放了源代码。这表明我们对中国政府、产业界做了一个承诺,我们会进行非常好的合作。因为在互联网变得日益重要的今天,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盖茨在2月28日下午访华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另外一个成果是微软与一些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签定了一系列商业合同,“这次中国之行,我们还和一些重要的客户见面,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电信巨头之一的联通公司。我们将同中国石油进行会面,这些商业单位和公司、银行都在使用一些关键业务的应用,这些都是基于微软最新开发的技术。”盖茨说。

作为世界软件行业大代表性企业,微软的商业活动瞄准的是它在中国两个最主要的客户: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盖茨所说的源代码协议英文缩写是GSP——即政府安全计划,微软公司又称之为政府源代码备案计划。在盖茨访华之前微软公司与俄罗斯、北约和英国分别签署了该协议。协议对于国家安全以及未来软件市场走向的影响是深远的。

安全的第一步

为能够更深入了解政府安全计划(GSP),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了协议的中方执行单位——中国信息安全产品评测认证中心的负责人(下称测评认证中心)。

三联生活周刊:请您谈谈这次我国与微软签署的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是一项什么协议?

测评认证中心:微软此次与中国有关部门签署的协议是落实2002年夏天微软与国家计委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的一部分。这个协议可以被视为微软同政府合作的第一步。根据该协议,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以及与政府有关的机构可以通过可控的方式查看微软Windows?的源代码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从而增强政府对Windows平台安全性的信心。中国是全球首批与微软签署此协议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北约和英国上个月与微软签署了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

三联生活周刊:盖茨先生在2月28日记者招待会说这次协议公开的是100%的源代码,中国政府是否可以看到Windows平台的所有源代码?

测评认证中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通过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中国政府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Windows源代码。但有极少数的Windows源代码,由于涉及到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微软无权与签约方分享。

三联生活周刊:哪些人可以读源代码?会不会使用编译器生成现成程序的可能?

测评认证中心: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允许两类机构及人员可以查看源代码,一是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可以查看源代码;二是我国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在执行政府指定的信息安全项目时需要查看Windows源代码,在签署有关协议后,也可以查看源代码。具有授权的政府机构或个人需要查看源代码,须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的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的源代码查看室或者协议限定的其它场所凭其个人智能卡通过在线方式访问微软的“开发者网络高级代码中心”,查看Windows源代码。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合作协议只允许查看源代码,无法使用编译器生成可执行程序。但允许有关人员在微软位于美国或其它地方的研发机构中,在双方同意的项目中就源代码与微软人员一起工作,对源代码进行验证和实验。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微软的政府源代码备案计划与政府采购有什么关系?与Linux类的自由软件有什么关系?

测评认证中心: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是微软与政府建立安全合作机制的开始,不是销售协议。尽管它是微软全球市场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们认为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对各国政府增强对微软产品的安全性的了解是十分有益的。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是微软公司向各国政府提供源代码在线查看的合作协议,与由公益组织“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SI)”所倡议的“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概念有区别。首先,两者开放政策不同,微软的源代码是商业产品,其开放对象是政府,而开放源代码的有关源代码是自由软件,开放对象是公众;其次,对源代码的处理不同,对自由软件,用户可以使用、修改、复制,而微软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中的源代码只能以在线方式查看;第三,开放的性质不同,微软的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对源代码的开放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以保障其知识产权。自由软件则是无条件的完全开放。

三联生活周刊:政府采购软件,其安全性需要认证?微软操作系统通过认证没有?

测评认证中心:政府使用的软件是需要经过国家的测试认证。微软操作系统目前还没有通过认证。微软公司的Windows 2000+SP3在2002年10月在美国通过了国际通用安全评估准则(ISO 15408)标准认证,该准则在2001年正式成为我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 18336)。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尚未加入国际通用准则认证互认协定(CCRA),微软公司的产品还需向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申请认证。也就是说,与微软签定政府安全计划源代码协议,并不表明我们对微软产品安全性的认可,也不表明微软产品获得国家的安全认证。

2月26日至28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访问了中国。访华期间盖茨拜会了中国国家主席江***,另外还同国家计委,北京市委、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主要官员进行会谈。

微软公司此次在盖茨来访期间主要得到两方面的商业成果,“其中签了一个源代码的协议,这是我们在国际上签的第四个协议。很多人感到惊奇,我们向中国政府开放了源代码。这表明我们对中国政府、产业界做了一个承诺,我们会进行非常好的合作。因为在互联网变得日益重要的今天,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盖茨在2月28日下午访华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另外一个成果是微软与一些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签定了一系列商业合同,“这次中国之行,我们还和一些重要的客户见面,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电信巨头之一的联通公司。我们将同中国石油进行会面,这些商业单位和公司、银行都在使用一些关键业务的应用,这些都是基于微软最新开发的技术。”盖茨说。

作为世界软件行业大代表性企业,微软的商业活动瞄准的是它在中国两个最主要的客户: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盖茨所说的源代码协议英文缩写是GSP——即政府安全计划,微软公司又称之为政府源代码备案计划。在盖茨访华之前微软公司与俄罗斯、北约和英国分别签署了该协议。协议对于国家安全以及未来软件市场走向的影响是深远的。

安全的第一步

为能够更深入了解政府安全计划(GSP),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了协议的中方执行单位——中国信息安全产品评测认证中心的负责人(下称测评认证中心)。

三联生活周刊:请您谈谈这次我国与微软签署的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是一项什么协议?

测评认证中心:微软此次与中国有关部门签署的协议是落实2002年夏天微软与国家计委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的一部分。这个协议可以被视为微软同政府合作的第一步。根据该协议,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以及与政府有关的机构可以通过可控的方式查看微软Windows?的源代码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从而增强政府对Windows平台安全性的信心。中国是全球首批与微软签署此协议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北约和英国上个月与微软签署了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

三联生活周刊:盖茨先生在2月28日记者招待会说这次协议公开的是100%的源代码,中国政府是否可以看到Windows平台的所有源代码?

测评认证中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通过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中国政府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Windows源代码。但有极少数的Windows源代码,由于涉及到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微软无权与签约方分享。

三联生活周刊:哪些人可以读源代码?会不会使用编译器生成现成程序的可能?

测评认证中心: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允许两类机构及人员可以查看源代码,一是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可以查看源代码;二是我国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在执行政府指定的信息安全项目时需要查看Windows源代码,在签署有关协议后,也可以查看源代码。具有授权的政府机构或个人需要查看源代码,须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的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的源代码查看室或者协议限定的其它场所凭其个人智能卡通过在线方式访问微软的“开发者网络高级代码中心”,查看Windows源代码。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合作协议只允许查看源代码,无法使用编译器生成可执行程序。但允许有关人员在微软位于美国或其它地方的研发机构中,在双方同意的项目中就源代码与微软人员一起工作,对源代码进行验证和实验。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微软的政府源代码备案计划与政府采购有什么关系?与Linux类的自由软件有什么关系?

测评认证中心: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是微软与政府建立安全合作机制的开始,不是销售协议。尽管它是微软全球市场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们认为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对各国政府增强对微软产品的安全性的了解是十分有益的。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是微软公司向各国政府提供源代码在线查看的合作协议,与由公益组织“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SI)”所倡议的“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概念有区别。首先,两者开放政策不同,微软的源代码是商业产品,其开放对象是政府,而开放源代码的有关源代码是自由软件,开放对象是公众;其次,对源代码的处理不同,对自由软件,用户可以使用、修改、复制,而微软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中的源代码只能以在线方式查看;第三,开放的性质不同,微软的政府安全计划(GSP)源代码协议对源代码的开放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以保障其知识产权。自由软件则是无条件的完全开放。

三联生活周刊:政府采购软件,其安全性需要认证?微软操作系统通过认证没有?

测评认证中心:政府使用的软件是需要经过国家的测试认证。微软操作系统目前还没有通过认证。微软公司的Windows 2000+SP3在2002年10月在美国通过了国际通用安全评估准则(ISO 15408)标准认证,该准则在2001年正式成为我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 18336)。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尚未加入国际通用准则认证互认协定(CCRA),微软公司的产品还需向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申请认证。也就是说,与微软签定政府安全计划源代码协议,并不表明我们对微软产品安全性的认可,也不表明微软产品获得国家的安全认证。